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維新變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主要領導人物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但戊戌變法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共6人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百日維新是戊戌變法的一部分。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基本信息

變法背景

國際局勢

經濟

19世紀下半葉是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階段。這個時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引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開始向壟斷階段過渡。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對落後的俄國、日本,在發展了資本主義之後,也迅速強大起來。在這種局勢下,變革舊的制度和舊的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世界潮流。

政治

19世紀後期,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議會改革等,使更多的民眾獲得了選舉權和參政權,政治民主化進一步擴大。英、美等國實現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頓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從而保證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常運行。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在長期的發展中日趨完善。這些國家都為中國人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示範。

國內局勢

社會背景

民族危機的加深。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美,德、意、日、俄和葡萄牙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加緊對落後國家和地區進行侵略,西方列強趁機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偌大的中國被分割成了一塊塊列強的“勢力範圍”,整個國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勢。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危機;《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再次遭受割地、賠款,以及大量主權進—步喪失的厄運。甲午戰爭的慘敗更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

經濟基礎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得以初步發展的原因有三:一是帝國主義的入侵所帶來的刺激。《馬關條約》中允許列強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列強紛紛加緊資本輸出,中國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進一步破壞。這在客觀上促使中國城鄉的商品經濟有所發展,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一些條件;二是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口號,興辦了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引導和刺激作用;三是因為一些覺醒的國人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抵制洋商洋廠看作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他們發出了“實業救國”的呼聲,利用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民族工業。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為資產階級開展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經濟基礎。

階級基礎

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他們開始謀求與其經濟地位相符的政治權利。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政治舞台,為戊戌變法奠定了階級基礎。

思想基礎

近代以來新思想的發展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封建統治的危機也一步步加深,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思考要通過何種道路來挽救中國的問題。林則徐、魏源等主張“向西方學習”,發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呼聲,成為學習西方的先聲。但是他們的思想由於受到種種限制,並沒有付諸實踐。洋務派將“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付諸行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指導下,主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希望以此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是甲午戰爭的慘敗卻表明靠洋務運動並不能救中國。

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萌芽

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中的很多人親身參加了洋務運動的實踐。經歷了甲午戰爭的失敗後,他們認為洋務運動僅將“制器”作為學習的重點是不夠的,中國真正要學習的是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早期維新派主要針對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改革方案,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他們只進行一 些理論上的宣傳,很少從事實際的政治活動,有很大的局限性。儘管如此,他們掀起的維新思潮仍然產生了廣泛影響,並對康、梁維新思想的產生起到了思想先導的作用。

維新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康有為打著“托古改制”的旗號,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變法。他之所以要借用孔子的名義來宣傳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為的思想在當時極具震撼力, 為維新變法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他的思想中仍然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體現了他對封建頑固勢力的妥協。

梁啓超將維新思想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梁啓超的維新思想在當時的一些愛國知識分子和開明官僚中產生了較大反響,大大增強了維新變法的聲勢。

嚴復認為要挽救中國,必須維新,要維新,必須大侶“西學”。他通過發表文章和翻譯西方著作,無情抨擊了封建頑固思想,提出了“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維新主張。嚴復雖然沒有參加維新運動的實踐,但是他對西學的介紹和宣傳卻對近代早期知識分子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也為醞釀中的戊戌變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

三個“要不要”的論戰,即要不要實行維新變法,要不要改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君主立憲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一種新思想的產生,必然會遭到保守思想的反對,維新派和頑固派的論戰不可避免。這是一場維新與守舊、變法與反變法的爭論,是中國的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鋒。維新派利用這次機會使自己的思想廣泛傳播開來,中國的知識分子進一步開闊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更多的人倒向了維新陣營。

主要人物

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

譚嗣同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別署東海褰冥氏,湖南瀏陽人。他是改良主義運動中的激進派,為變法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譚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擊了君主專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動統治,並對封建綱常倫理進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進和深刻,達到了同時代的最高水平,並成為後來資產階級革命派思想的先導。譚氏富有文學才華,詩文都寫得有氣勢,有詞采。詩作表現了豐富的時代內容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有些山水詩融入了個人的生命感受,抒發了他衝破網羅、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進取精神。詩風恢闊豪邁、剛健遒勁,所謂"拔起千仞、高唱入雲"(譚嗣同《報劉淞芙書》),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特色。有《譚嗣同全集》。尤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較為有名。在就義時大義凜然:“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隨後從容赴死。

康廣仁

康廣仁康廣仁

康廣仁(1867—1898)名有溥,字廣仁,號幼博。廣東南海人。康有為胞弟。自少鄙棄八股科考,認為國家弱亡皆由八股錮塞人才所致。曾納貲為小吏,深感官場黑暗,掛冠而歸。從美國人嘉約翰學西醫,計畫在上海創設醫學堂,未成。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2月和徐勤等在澳門創辦《知新報》,宣傳維新變法。後到上海倡設女學堂。和梁啓超、譚嗣同等發起成立戒纏足會。創設大同譯書局,刊刻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著作。1898年春挾金赴京,協助康有為開展維新運動。主張廢八股,開民智。與御史宋伯魯謀議上書,請變生童歲科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得旨允行。由於看到頑固守舊勢力強大,變法難以進行,屢勸康有為離京南歸,收徒講學,培養維新人才,待機變法。戊戌政變時被捕,在獄中說:“若死而中國能強,死亦何妨!”從容就義。

康君名有溥,字廣仁,以字行,號幼博,又號大廣,南海先生同母弟也。精悍厲鷙,明照銳斷,見事理若區別白黑,勇於任事,洞於察機,善於觀人,遂於生死之故,長於治事之條理,嚴於律己,勇於改過。自少即絕意不事舉業,以為本國之弱亡,皆由八股錮塞人才所致,故深惡痛絕之,偶一應試,輒棄去。弱冠後,嘗為小吏於浙。蓋君之少年血氣太剛,倜儻自喜,行事間或跅弛,逾越範圍,南海先生欲裁抑之,故遣入宦場,

使之游於人間最穢之域,閱歷乎猥鄙奔競險詐苟且闒冗勢利之境,使之盡知世俗之情偽,然後可以收斂其客氣,變化其氣質,增長其識量。君為吏歲餘,嘗委保甲差、文闈差,閱歷宦場既深,大恥之,掛冠而歸。自是進德勇猛,氣質大變,視前此若兩人矣。

君天才本卓絕,又得賢兄之教,覃精名理,故其發論往往精奇悍銳,出人意表,聞者為之咋舌變色,然按之理勢,實無不切當。自棄官以後,經歷更深,學識更加,每與論一事,窮其條理,料其將來,不爽累黍,故南海先生常資為謀議焉。

今年春,膠州、旅順既失,南海先生上書痛哭論國是,請改革。曰:“今日在我國而言改革,凡百政事皆第二著也,若第一著則惟當變科舉,廢八股取士之制,使舉國之士,鹹棄其頑固謬陋之學,以講求實用之學,則天下之人如瞽者忽開目,恍然於萬國強弱之故,愛國之心自生,人才自出矣。阿兄歷年所陳改革之事,皆千條萬緒,彼政府之人早已望而生畏,故不能行也。今當以全副精神專注於廢八股之一事,鍥而不捨,或可有成。此關一破,則一切新政之根芽已立矣。”

蓋當是時猶未深知皇上之聖明,故於改革之事,不敢多所奢望也。及南海先生既召見,鄉會八股之試既廢,海內志士額手為國家慶。君乃曰:“士之數莫多於童生與秀才,幾居全數百分之九十九焉。今但革鄉會試而不變歲科試,未足以振刷此輩之心目。且鄉會試期在三年以後,為期太緩。此三年中,人事靡常。今必先變童試、歲科試,立刻施行然後可。”乃與御史宋伯魯謀,抗疏言之,得旨俞允。於是君請南海先生曰:“阿兄可以出京矣。我國改革之期今尚未至。且千年來,行愚民之政,壓抑既久,人才乏絕,今全國之人材,尚不足以任全國之事,改革甚難有效。今科舉既變,學堂既開,阿兄宜歸廣東、上海,卓如宜歸湖南,專心教育之事,著書譯書撰報,激厲士民愛國之心,養成多數實用之才,三年之後,然後可大行改革也。

時南海先生初被知遇,天眷優渥,感激君恩,不忍捨去。

既而天津閱兵廢立之事,漸有所聞,君復語曰:“自古無主權不一之國而能成大事者,今皇上雖天亶睿聖,然無賞罰之權,全國大柄,皆在西後之手,而滿人之猜忌如此,守舊大臣之相嫉如此,何能有成?阿兄速當出京養晦矣。先生曰:“孔子之聖,知其不可而為之,凡人見孺子將入於井,猶思援之,況全國之命乎?況君父之難乎?西後之專橫,舊黨之頑固,皇上非不知之,然皇上猶且舍位亡身以救天下,我忝受知遇,義固不可引身而退也。”君復曰:“阿兄雖捨身思救之,然於事必不能有益,徒一死耳。死固不足惜,但阿兄生平所志所學,欲發明公理以救全世界之眾生者,他日之事業正多,責任正重,今尚非死所也。”先生曰:“生死自有天命,吾十五年前,經華德里築屋之下,飛磚猝墜,掠面而下,面損流血。使彼時飛磚斜落半寸,擊於腦,則死久矣。天下之境遇皆華德里飛磚之類也。今日之事雖險,吾亦以飛磚視之,但行吾心之所安而已,他事非所計也。”自是君不復敢言出京。然南海先生每欲有所陳奏,有所興革,君必勸阻之,謂當俟諸九月閱兵以後,若皇上得免於難,然後大舉,未為晚也。

故事凡皇上有所敕任,有所賜賚,必詣宮門謝恩,賜召見焉。南海先生先後奉命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督辦官報局,又以著書之故,賜金二千兩,皆當謝恩,君獨謂“西後及滿洲黨相忌已甚,阿兄若屢見皇上,徒增其疑而速其變,不如勿往。”

楊深秀

楊深秀楊深秀

楊深秀(1849—1898)字漪邨,本名毓秀,號孴孴子。山西聞喜人。1889年(光緒十五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1897年底授山東道監察御史,立志“以澄清天下為己任”。次年3月和御史宋伯魯發起關學會,講求變法。4月列名康有為組織的保國會。與康有為過從甚密,不少奏疏是和康有為商量後寫成,或為康有為代擬。6月1日上新政條陳5篇,請明定國是,宣布變法;請釐正科舉文體,廢棄八股,改試策論;請議遊學日本章程,派遣近支王公遊歷;請籌款譯書。又多次奏劾阻撓變法的守舊大臣。曾對文悌說:“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業其人,我則為駱丞矣!”(胡思敬:《戊戌履霜錄》卷四)被文悌告發。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遺著有《雪虛聲堂詩鈔》、《楊漪邨侍御奏稿》、《聞喜縣新志》。

林旭

林旭林旭

林旭(1875—1898)字暾谷,號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舉人出身。好為歌詩。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針對簽訂《中日馬關條約》,上書請拒和議。同年捐貲為內閣中書。1897年進張元濟等創辦的西學館學習。1898年創立閩學會,與粵、蜀、浙、陝各學會相呼應,推動維新運動。4月參與發起保國會,任董事。因仰慕康有為,受業於康。曾為康有為的《春秋董氏學》作跋,推揚今文經說。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戊戌政變前夕,曾把光緒帝的密詔帶給康有為,共商授救光緒的辦法。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年僅24歲。遺著有《晚翠軒集》。

楊銳

楊銳楊銳

楊銳(1857—1898)字叔嶠,又字鈍叔。四川綿竹人。舉人出身。1889年(光緒十五年)授內閣中書,後晉為侍讀。曾入張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職期間經常寫信向張之洞密報朝中動態。中日甲午戰爭時,主張集精兵猛將大舉北援,保衛津沽。1895年參與發起強學會。強學會被封禁後,又聯合會中志士抗爭。清廷在強學會舊址基礎上設立官書局,命其參與選書事宜。1898年春在京創立蜀學會,並辦蜀學堂,以張之洞的《勸學篇》為指南,兼習中學和西學。4月列名保國會,而每於集會時常當眾假寐。在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與康有為相交,但變法主張多有不合,攻擊康“多謬妄”,聲稱要對新法“稍加裁抑”。戊戌政變時被捕,張之洞營救不及,被害。遺著編為《楊叔嶠文集》和《楊叔嶠詩集》。

劉光第

劉光第劉光第

劉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順人。1883年(光緒九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為官清廉,不媚權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上書建議變法求強,刑部堂官閱後震恐,不敢代遞。1898年春列名保國會。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曾與譚嗣同一起批駁守舊派曾廉請殺康有為的奏疏,但又經常依違於維新與守舊之間,處理政事儘量“無新舊畛域”,使“維新守舊,鹹得其宜”(劉光第:《與厚弟書》,《衷聖齋文集》)。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年僅39歲。遺著有《衷聖齋文集》、《介文堂詩集》等。

經過

1895年4月,日本逼簽《馬關條約》的訊息傳到北京,在康有為、梁啓超等的組織發動下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上書因頑固派的阻撓沒有送到光緒帝的手中,史稱“公車上書”。

強學會舊址強學會舊址

公車上書失敗後,維新派積極進行宣傳和組織活動,著書立說,介紹外國變法經驗教訓,在各地創辦了許多報刊、學會、學堂,為變法製造輿論,培養人才。維新變法運動逐漸在全國興起。

1895年8月,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紀聞》,鼓吹變法;組織強學會。

1896年8月,為了宣傳變法而製造輿論中心,《時務報》在上海創刊。

1897年冬,嚴復在天津主編《國聞報》,成為與《時務報》齊名的在北方宣傳維新變法的重要陣地。

1898年2月,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學會,創辦了《湘報》。在康、梁等維新志士的宣傳、組織和影響下,全國議論時政的風氣逐漸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變法自強為宗旨的學會33個,新式學堂17所,出版報刊19種。到1898年,學會、學堂和報館達300多個。

1897年冬,德國出兵強占膠州灣,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嚴重民族危機的激發下,維新變法運動迅速高漲。康有為上書光緒帝,指出形勢迫在眉睫,如果再不變法,不但國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後來,光緒帝接見康有為,表示不做“亡國之君”,讓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

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上《應詔統籌全局折》,4月,康有為、梁啓超在北京發起成立保國會。

1898年4月,康有為同梁啓超在北京發起成立保國會。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變法正式開始。變法期間,光緒帝先後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除舊布新。

1898年6月16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緒連下三諭,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準備發動政變。

變法開始後,清政府中的守舊派不能容忍變法運動的開展。有人上書慈禧太后,要求殺了康有為、梁啓超;奕劻、李蓮英跪請太后“垂簾聽政”;御史楊崇伊多次到天津與榮祿密謀;甚至宮廷內外傳言將廢除光緒,另立皇帝。

1898年7月30日,光緒帝頒密詔給楊銳,囑維新派妥籌良策,推進變法。密詔中說:“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它?”光緒帝意識到將有變故,自己處在危險地位,流露出焦急心情,要維新派籌商對策。

1898年9月1日,禮部主事王照疏請光緒帝遊歷日本等國,以考察各國情況。懷塔布、許應騤不肯代送。王照彈劾他併到堂親遞,懷塔布不得已允許其代奏。許應騤則上奏彈劾王照“咆哮署堂,借端挾制。”

1898年9月4日,光緒下令將懷塔布、許應騤、堃岫、徐會灃、溥頲、曾廣漢等阻礙變法的禮部六堂官革職。王照賞給三品頂戴,以四品京堂候補,用昭激勵。懷塔布老婆與慈禧太后有親戚關係,遂向太后哭訴。

1898年9月5日,光緒召見譚嗣同,並命譚與劉光第、楊銳、林旭以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

1898年9月11日,光緒帝召直隸按察使袁世凱來京陛見。湖南舉人曾廉上書請殺康有為。

1898年9月13日,光緒帝擬開懋勤殿,設顧問官,慈禧太后不允。光緒帝手諭楊銳以變法之難,命康有為等詳細籌議。

1898年9月14日,直隸按察使袁世凱抵北京。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經天津抵京。

1898年9月16日,光緒在頤和園召見統率新建陸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畢永年與譚嗣同議軟禁太后事。

1898年9月17日,光緒帝再召見袁世凱,命與直隸總督榮祿各辦各事。光緒命康有為即離京赴上海督辦官報局,傳通過楊銳帶給康有為密詔。

1898年9月18日,御史楊崇伊上書慈禧,稱大同學會蠱惑士心,紊亂朝政,引用東人,深恐貽禍宗社,吁懇皇太后即日訓政以遏亂萌。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去法華寺夜訪袁世凱,透露慈禧聯同榮祿,要廢除光緒;並說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畫向榮祿報告。也有一種說法是,袁世凱離京前密告給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

光緒皇帝光緒皇帝

1898年9月19日,傍晚慈禧突然離開頤和園,返回大內。光緒帝自是日起遷居瀛台。 康有為訪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請英國公使相助,不成;又訪伊藤博文,請遊說慈禧太后。當晚黃紹箕勸康有為迅速離京。深夜,梁啓超、康廣仁等懇求康儘快出走。

1898年9月19日,慈禧回宮。

1898年9月20日,凌晨康有為攜僕人李唐離京。光緒皇帝第三次召見袁世凱,之後袁回天津。光緒皇帝接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親密交談。太后垂簾旁聽,極為不滿,當天深夜又接到榮祿密報,說光緒帝欲軟禁太后。康有為離開北京。

1898年9月21日,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入光緒皇帝寢宮,將光緒皇帝囚禁於中南海瀛台;然後發布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戊戌變法”失敗。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下令捕殺在逃的康有為、梁啓超;逮捕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徐致靖、張蔭桓等人。

1898年9月24日,剛毅奉太后諭令開始搜捕四軍機章京等變法份子。楊銳、林旭當日被捕。劉光第投案自首。楊深秀因詰問慈禧太后為何罷黜光緒帝,在聞喜會館住處被捕。

1898年9月25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將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殺害;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開辦的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外,全部都被廢止。

領導人物

康有為

1858-1927,廣東南海人,出生於世代書香門第的封建家庭,自幼熟讀四書五經,飽讀經書。據說,康有為小時候就頗有靈氣。一天,祖父為了考考他的才思,即景出了一上聯“柳成絮”,康有為應聲答對“魚化龍”。內容貼切、對仗工整。“魚化龍”三字寓意康有為自幼有遠大的只想。

梁啓超

1873-1929,廣東新會人。他小時候有“神童”的美稱。他聽康有為講俄國和日本如何通過變法使國家富強,覺得很新鮮,於是,就誠懇的拜康有為為師,成為康有為推動變法活動的得力助手。

變法內容

戊戌變法戊戌變法

新政內容主要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皇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的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這令光緒傾向以明治維新為改革的藍本的。

舉辦京師大學堂 所有書院、祠廟、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各省會設高等學堂,郡城設中等學堂,州縣設國小鼓勵私人開辦學堂 設立翻譯、醫學、農務、商學、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派皇族宗室出國遊歷,挑選學生到日本遊學 廢八股、鄉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改考歷史、政治、時務及四書五經,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 設譯書局 頒發著書及發明給獎章程,保薦格致人才。

設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並在各省設分局;廣泛開設農會,刊印農報,購買農具,訂立獎勵學藝、農業程式,編譯外國農學書籍,採用中西各法切實開墾;頒發制器及振興工藝給獎章程;在各地設立工廠;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名其學習士農工商自謀生計

戊戌變法戊戌變法

改用西洋軍事訓練;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須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頒發興造槍炮特賞章程;籌設武備大學堂;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試學科

裁減冗員;設定京卿學士,以集思廣益;準許地方官與士民上書;改上海《時務報》為官報,創設京師報館;開放新聞自由;按月分類列名每年收支;康有為還有好些未發表的新政,如尊孔聖為國教,立教部、教會,以孔子紀年,制訂憲法,開國會,軍民合治,滿漢平等,皇帝親自統帥陸海軍,改年號為“維新”,斷髮易服,遷都上海等。根據康有為所講,自軍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緒的同意。

目的

目的:在保護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擺脫民族危機。

①兩大政治目標:挽救民族危亡 ;發展資本主義

②救國方案:主張採取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地改革,興民權、設議院,走君主立憲道路,改革內政,抵禦外侮,將古老中國變成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結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影響

光緒光緒

戊戌變法雖告失敗,但戊戌政變後,光緒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環水的南海瀛台。康有為逃至香港,後轉至加拿大,在1899年7月20日組織保皇會,又名中國維新會,頌揚光緒皇帝,鼓吹君主立憲,而梁啓超則逃至日本,創刊《清議報》,醜詆慈禧太后。

在康梁兩人出逃的時候,宮內傳來康有為毒殺光緒皇帝的訊息,後來又傳光緒久病,由太后訓政。民間議論紛紛,中外盛傳光緒皇帝已不在人世。兩江總督劉坤一警告道:“人情危懼,強鄰環視,難免借起兵端。”時任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亦稱假若光緒皇帝去世,將為各國所不諒。結果大內允許法國使館醫生入宮中診治光緒,雲無大礙。

守舊派大臣恐光緒怨於將來,紛紛慫恿慈禧太后廢掉光緒,但議論未決。各國公使聽聞訊息後,於元旦入覲詰問理由。慈禧太后恐引起列強幹涉,為測試列強態度,遂依榮祿建議,於1900年1月24日,以光緒帝名義頒詔,稱其不能誕育子嗣,乃立端郡王載漪之子,15歲的溥俊為大阿哥,史稱己亥建儲。

不過該詔書一出,隨即令天下譁然,1900年1月27日,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領銜通電要求光緒皇帝“力疾臨御,勿存退位之思”。簽名者有葉瀚、馬裕藻、章炳麟、汪貽年、丁惠康、沈藎,唐才常、經亨頤、蔡元培、黃炎培等1231人。同時發表《布告各省公啟》,要求各省共同力爭,“如朝廷不理,則請我諸工商通行罷市集議”。各國公使認為立儲事件影響中國形勢穩定,隨之提出警告,拒絕入賀。慈禧太后對列強怨恨甚深,在守舊派大臣慫恿下,對義和團采放任態度,終釀成八國聯軍入侵的大禍。

一開始維新黨人在清朝體制內尋求政治革新的方法,戊戌政變後他們卻成了被官府緝捕的罪犯。戊戌政變使得這批人與革命黨人在日本相會,當時宮崎滔天、犬養毅、以及其他熱心支那問題的日本浪人,皆努力撮契約在日本的“興中會”(孫文)與“維新派”(康有為),希望兩黨能攜手一同造反。 戊戌政變直接導致1900年夏維新派與革命黨嘗試合作,趁義和團事件及八國聯軍時發動自立軍起義。此維新起義失敗後,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推翻滿清,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後清朝亦畫上句號。

評價

戊戌變法作為近代中國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意義。雖然被慈禧太后扼殺了,但也為13年之後爆發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

一、推動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后帶著光緒逃到西安,這給慈禧以慘痛教訓。簽訂《辛丑和約》後,慈禧太后下令實行新政,其內容有編練新軍;廢科舉,建學堂;獎勵民辦工廠;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預備立憲;成立咨政院、咨議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經超出了當年維新變法的內容。

二、激起了民眾對滿清政府的憤恨,推動知識分子由維新向革命轉化。戊戌政變失敗後,支持孫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對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識分子轉變為革命黨人。

三、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

(1)變法理論更加深入人心。人們普遍認為,不變沒有出路,變是古今通理,中國還應該大變、全變。

(2)民主思想進一步傳播。維新派只敢講“民權”,承認人民有參與管理政治的權利,但是不敢講“民主”,不肯承認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戊戌維新之後,民主思潮就充分發展起來了。

(3)激起了新一輪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熱潮。戊戌維新失敗後,更多的年輕人出國留學,更多的西方學說被譯介到中國,中國的思想界更為活躍。

四、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戊戌維新後,新式文化事業勃興,國內出現辦學熱,創辦新式報刊熱,出版新書熱。戊戌時期,維新派為了對人民進行“啟蒙”,曾提倡白話文和“小說界革命”。維新運動失敗後,白話報刊更多出現,白話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說界革命”外,維新派繼續倡導“詩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學革命”。

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比較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雖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質的運動,但是,它們各自所擁有的力量,和作為其對立面的力量,卻有很大的不同。戊戌變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為,他是這場變法的精神教主。而政治上的權威或旗幟,則是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啓超等人,應該說,在思想理論的準備和宣傳上,都作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為這個運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然而,無論是公車上書也罷,建立學社也罷,以及後來的行走軍機也罷,都主要是在發表言論、提供方案的範圍內行動。這一切,在中國思想史和政治史上,誠然發出過耀眼的光芒,在其時沉悶喑啞的思想、政治界中所發生的震撼,也類乎核的裂變。而光緒皇帝,在名義上也是“九五之尊”,可以統帥一切、指揮一切。但是,維新志士們全是手無寸鐵的書生。

譚嗣同說:“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而可悲的正在於,他們手中沒有刀,沒有任何的武裝力量。至於光緒皇帝,又是一個瑟縮在西太后淫威陰影之下的兒皇帝,在沒有武裝力量擁簇的條件下,他表面上的“無限權力”事實上卻是極其有限的。

光緒一生處於無權的地位,早在他入宮時已經確定了。光緒生於深宮,但他通過審閱奏章,認識到封建官僚集團的腐敗無能、營私舞弊;軍隊無戰鬥力,對外戰爭一敗塗地;洋務企業耗費國家大量錢財而虧損有加。

光緒面對處於列強虎視眈眈威脅下的這樣一個爛攤子,認識到不改革、不維新只有亡國。他又具有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識,這使他接受維新派的政治主張成為可能。他比較早地接觸到維新思想代表人物如馮桂芬、康有為、湯震等人的著作,也積極主張向西方尋求治國之道。

光緒,這個處於喪權辱國時期的末世皇帝在19世紀末中國的社會條件和局勢中,力圖變革,他主戰、支持變法都是順應歷史潮流的。

然而,維新改革是一場嚴酷的政治鬥爭,其鋒芒所向,直指封建專制制度及其腐朽勢力,維新改革必遭專制制度的衛道士及盤踞要津的大僚的抵制,維新的精神也為保守的世俗所不容。

中國與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這種制度已經發展到它自身極精製和極完備的地步,不改變它已經無法與時代共同發展,要改變它又必然觸及那些深層的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這就好比舊時單身娶親、妻喪續弦或者只是納妾,都比較好辦,但若喜新厭舊、休妻另娶,問題就複雜了。

這從光緒帝與隆裕皇后、珍妃三者之間關係上可以得到充分體現,光緒帝納幾個妃子這是沒什麼問題的,但如果廢皇后重新立後可以說阻力極大,頑固派是不會允許的,好比在廢墟上另起高樓,相對容易,但要把已經建好的樓房推倒重來,談何容易。

到19世紀末,中國的頑固派仍主張“治國之道以正人心,厚風俗為先”,慈禧太后對光緒皇帝的變法斥責為“徇一人而亂家法,祖宗其謂我何?”維新派抓住光緒,開明官員擁戴光緒為首領,於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舊勢力就極力削弱光緒的力量,凡支持光緒的均遭貶斥。

善於權謀的封建統治勢力的總頭領慈禧太后將一切維護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勢力和集團都集合在她的旗幟之下,正當維新派推動光緒皇帝頒發明定國是上諭,開始新政改革之際,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逼迫光緒在明定國是上諭頒布的第四天連發三道上諭,除罷黜翁同龢外還有兩項重要舉措:

一是凡二品以上大臣授新職,要具折到皇太后前謝恩。這是慈禧企圖再度“臨朝訓政”,並操縱用人大權,既籠絡上層官僚,又防止光緒帝任命維新派為高級官員,扼制維新派進入權力中心;二是任命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統領北洋三軍。

這是守舊派部署政變的關鍵步驟。榮祿曾對慈禧太后說:“以皇上任用匪黨(指維新派),難保日久不生變亂。京津咫尺,以北洋軍可資鎮制。”所以軍機大臣被罷黜。

總之,維新派沒有軍政實權,也沒有廣大人民作後盾,只有一個連自己地位也朝夕難保的傀儡皇帝,所以,當決戰關頭逼近,變革與反變革力量短刀相向時,他們找不到一隻救生之筏,而只能把袁世凱當作“諾亞方舟”。

而當袁世凱把他們出賣以後,從光緒皇帝到康、梁,到所謂“六君子”,也就只能或則瀛台被禁,或則亡命天涯,或則京華喋血,而決不能鎮懾強敵、笑傲江湖。

反觀日本,日本明治維新時也面臨淪於半殖民地的危機,但明治維新發生在1868年,那時世界資本主義還沒有完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大多忙於其他事物還未顧及去爭奪殖民地。日本史學家井上靖說:“英、法、俄的對立……使各國的侵略魔手相互受到牽制。美國的內戰及其善後工作,使它沒有餘力在東方發動侵略。這一切都有助於日本擺脫半殖民地危機。”

在明治維新前夕,以長州藩、薩摩藩為首的革新派是中下級武士為主,也就是日本版的康有為、梁啓超,有自己武裝力量和組織基地,以“開港倒幕”、“強藩割據”為口號,展開反封建的倒幕運動。長州、薩摩、土佐、肥前諸蕃,不僅有“船中八策”、“王政復古”、“辭官納地”的方案、綱領,還有事實上的“王政造成的以天皇為核心的政治權威”,它恰恰是改革的領導者和推行者。

其次,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的另一個重要區別點是,它們歷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開放性地吸收外來文化的歷史傳統。戰後日本的第一位首相吉田茂曾坦言,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日本一直是以中國為師的。其後日本又從朝鮮、印度學習到不少東西。

在幕府時代,儘管實行鎖國政策,但它仍然向荷蘭吸取了許多新知識,形成了相當有意義的所謂“蘭學”。而明治維新前後,日本統治者由於嘗到了苦頭,並從殘酷的現實中醒悟到,必須從科學文化和政治經濟上向西方學習,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竭力向西方學習,成為朝野上下的大潮流、大風氣。

日本人對外來文化既不一概排斥,也不盲目崇拜,而是對外來文化的優秀部分合理吸收經過創造性的再熔煉,使其具有新的性質而逐步成為日本傳統的組成部分,是一個穩定而又“開放”的文化系統。

中國的情況比較複雜。歷史進入近代,先進的中國人肩負“救亡”和“興中”的使命,為救國也向西方去尋求真理。林則徐、魏源的“師夷之長技”旨在維護大清國的獨立;洪秀全改造西方基督教為的是建立“男女平等”、“單一神權”的天國;康有為、梁啓超推行變法走資本主義道路;孫中山提出“取法西人文明而用之”……這些只反映了中國近代國情之一面。

從歷史上看,漢、唐兩朝是歷史的大開放時代,然而,自安史之亂以後,特別是唐末以後,卻逐步陷於封閉狀態。比較地說,宋還不是很封閉的,鄭和下西洋以後的明清社會,基本上就封閉起來了。閉關自守帶來的社會後果是極其嚴重的。

如果說,經濟上的閉關自守,是中國近代經濟落後的重要根源的話,那么,思想文化上的閉關自守則是中國近代思想文化落後的重要原因。

乾嘉漢學對古籍和史料的整理,自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人們不要忘記,當乾嘉學者將自己橫肆的天才和巨大的精力銷熔於經史之中,搞得梁任公所謂“乾嘉以來,家家許鄭,人人賈馬,東漢學斕然如日中天”之時,正是西方資產階級學術思潮勃起之日。

戴震、惠棟、焦循、阮元之輩,不是生活在但丁、卜伽丘的時代,而是生活在亞當·斯密、李嘉圖、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的時代。當紀曉嵐在編纂《四庫全書》之餘,開始寫《閱微草堂筆記》,宣揚“人心微暖,鬼神皆得而窺”、“冥冥之中,有如是之委曲”的前因後果說時,正是法國大革命爆發和進行的歲月。

翻閱歷史至此,常常使人廢書長嘆:若是其時的中國不是自我封閉,而是能夠睜開眼睛看看世界,以乾嘉漢學諸大師的才能和精力,其成就當會有嶄新的面貌,中國的學術思想當不會落後如許,以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鬧出封疆大吏葉名琛靠呂洞賓的乩語來對付外敵的笑話。正是在這樣封閉的歷史氛圍中,戊戌志士們悲壯而激越的呼號,才顯得特別的孤獨。

再次,中國是一個大國,而日本,則是一個相對狹小的島國,這種空間背景的差異,也給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的成敗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如上所述,其時中、日兩國都已經有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就近代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總量而言,中國似乎勝於日本。但以中國之大,而日本相對很小,就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在社會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例而言,日本的這個比例比中國的要高。

從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影響來說,天皇登高一呼,就會影響國內的許多地域,甚至能震動國土的大部分。而在中國,京城發生的一切,哪怕要傳遞到國內主要經濟發達地區,都要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遑論僻遠地區了。

面對蒼茫大地,面對層層疊疊的官僚機構,光緒皇帝的詔書也罷,康、梁等人的獅子吼也罷,在很多很多的地方,都仿佛進入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變得杳無蹤影。

中國社會這種的閉塞性,使辛亥革命後的農村,仍然處於對政治茫然無知的狀況。關於這一點,讀讀《阿Q正傳》即可瞭然。

最後,從革新派所運用的策略來比較,以明治天皇為首的維新派顯得較為條理、有序,有階段性,而戊戌變法在操作上則顯得紊亂和操之過急。

也就是說,改革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必須讓社會各階層有一個適應的階段。1868年明治維新政權建立以後,通過廢藩置縣,各藩全部解體,實行“四民平等”;通過地稅改革,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對資本主義發展有重要意義;文化開明、殖產興業、富國強兵使西方文化大量進入日本,特別是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到明治末年全國就學率已超過95%。

1890年以天皇命令形式發布《教育敕語》,把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的道德規範納入軍國主義的軌道。正是這條理有序的政治、經濟、教育等改革的成功,日本迅速走出了封建時代,開始接受資產階級人權、民主思想,為建立資產階級近代國家奠定了基礎。

戊戌維新在策略上似操之過急,在新政改革中分不清輕重緩急,措施失當。103天的新政,頒發上諭達100多道,改革的內容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以至修理街道等瑣事的措施也涉及了,新政上諭紛至沓來,每一措施都重要,結果究竟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連改革者也弄不清楚了,由於君主專制的官僚機構臃腫龐雜,更缺乏強有力的行政組織措施。

從改革機構這一新政內容來看,康有為曾主張不必裁減舊衙門,只需添置新衙門,並主張官爵分離,給年事已高的冗員爵位及優厚物質待遇,這是較穩妥之措施,而光緒帝一次就下令裁撤了十多個衙門,這樣就觸犯了大批官員的特權和地位,必然會使矛盾激化,使他們群起而反對變法。

變法的影響

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卻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它掀起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思想解放的潮流,對中國人民的覺醒和進步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它以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初次登上政治舞台為特徵,成為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的前奏。

使越來越多的人對清朝統治者感到失望。他們認為,要救中國,必須進行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仿效西方國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由於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體制內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後造成了清朝的復亡,中國兩千年的帝制亦畫上句號。除此以外,朝庭中本來較為開明有為的大臣在政變後有些被貶,其他亦多被排擠到中央以外;間接亦造成了之後發生的義和團運動。

變法的意義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因此也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聯考簡答題

戊戌變法(1895年~1895年)

背景: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日漸壯大;

西方啟蒙思想在中國傳播,維新思想的傳播。

影響: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民族意識;

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運動,標誌著中國開始政治民主化的探索;

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傳播了民主、自由思想,促使近代知識分子的思想解放。

歷史教材

教學目標

康有為再次上書;康、梁組織保國會;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戊戌政變和“戊戌六君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通過對戊戌變法內容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戊戌變法成敗得失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掌握辯證的觀點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以康、梁為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為改變現狀,救亡圖存,努力向先進的西方學習,要求維新變法。培養學生關心時政,關心祖國的前途命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戊戌政變過程的教學,以維新志士為變法圖強勇於犧牲的事跡為榜樣,培養學生愛國救國的意識和優秀品德。

教學建議

“百日維新”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師首先在電腦螢幕上顯示變法詔書的主要內容,通過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分析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主要圍繞:有利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於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來設問。然後指導學生回答書上的思考題。從而得出變法反映了資產階級的願望和要求,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傳播。

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百日維新是康、梁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奔走呼號,努力奮爭的結果,集中體現了維新派的變法的具體要求,是學習和認識這場變法運動的重點。變法雖然失敗,但其進步性、積極作用不可抹煞。了解這一內容,可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的曲折複雜性,加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對戊戌變法歷史意義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這場運動的進步性,同時對培養學生全面、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很有幫助。

保國會的成立

這一目教師只要講清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促使維新變法運動進一步發展,為了宣傳和籌劃變法,康有為、梁啓超在光緒帝的支持下,組織保國會即可。

如何認識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失敗原因

對戊戌變法的評價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分析、理解、綜合、概括能力。這對國中學生比較困難。因此,需要教師向學生講清楚戊戌變法的性質、作用,或給學生提供思路。失敗原因中涉及對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脫離民眾等特點的認識,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

戊戌政變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封建頑固勢力為什麼要反對變法,然後按照書上的材料講清政變的經過,指出戊戌政變標誌著戊戌變法的失敗。書中戊戌六君子的事跡可以通過學生閱讀教材並播放教學課件中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認識到譚嗣同等愛國志士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拋頭顱、灑熱血,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我們今天學習的。最後,就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然後由教師加以歸納概括。

導入新課

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公車上書”在當時起了什麼作用?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出: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帝國主義開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帝,不久,光緒帝召見康有為,頒布《定國是詔》,正式開始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戊戌變法”。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失敗原因

教學思想:

本課涉及的理論知識較多,特別是重點、難點部分,國中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學中教師要把講述、體溫、討論等方法結合起來,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尊重學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和關心時政的精神。

中外歷史事件

通過歷史事件了解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增強歷史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