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是一個具有廣泛套用的術語,通常意味著失去土地的農民的起義,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中性地來說,這是專制朝廷和民間社會矛盾的反映,而不是所謂的農民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鬥爭。

基本信息

原因

農民起義農民起義
歷次流民暴動其實都是專制朝廷和民間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歷史學者秦暉曾經把秦以後流民暴動的原因歸納為六個方面,這在上表中都可以得到體現:
官府濫用民力,橫徵暴斂。
官府實行嚴厲的經濟壟斷,比如茶葉專賣、海禁等政策,中國古代凡是經濟利益比較好的項目都是由國家壟斷。
官府進行嚴厲的戶口控制,一種是百姓想要遷徙卻被限制,另一種是百姓不想遷徙卻被官府強行遷徙到偏遠地區去墾荒。
官府吏治腐敗,法外敲詐。所謂的法外敲詐指的是,中國古代官員的俸祿普遍不高,所以他們想方設法地私自給百姓攤派,巧取豪奪,所謂“頭稅輕,二稅重,集資攤派無底洞”。
官府和民間對組織資源的爭奪。宗教等組織提供了一種民間結社的形式,官府是不允許民間結社這種現象存在的,所以官民之間會發生衝突。
天災與外患等非社會因素。
因此,中國古代流民暴動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四個字——官逼民反。中性地來說,這是專制朝廷和民間社會矛盾的反映,而不是所謂的農民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鬥爭。

著名起義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春秋

春秋——盜跖起義

約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魯國西北部柳下屯(今曲阜柳莊一帶)人展雄,領導了九千人的奴隸大起義,史稱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腳奴隸)起義。起義軍轉戰黃河流域,各諸侯國望風披靡。沉重打擊了奴隸主的統治,推動了我國歷史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起義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影響之深,是空前的。

秦朝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戰爭

傭農出身的陳勝和貧農出身的吳廣被指定為屯長。當他們走到蘄縣大澤鄉(安徽宿縣西南)的時候,連綿的陰雨把他們阻隔在這裡,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按照秦法規定,誤了期限就要全部被處死。押送他們的兩個軍尉非常凶暴,陳勝和吳廣就藉機把軍尉殺掉,接著對大家說: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誤期,誤期要被處斬。即使不殺我們,而戍守邊疆死的也有十之六七。何況壯士不死則已,既然要死,就要乾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他們的話激勵了戍卒的鬥志。大家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組成一支農民起義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爆發了。

為了擴大影響,他們夜晚在駐地附近神祠中燃篝火,作狐鳴,發出“大楚興,陳勝王wàng”的呼聲,被民間傳為神話。陳勝、吳廣率領農民起義軍,占領大澤鄉、攻下蘄縣,很快攻占了五六個縣城。起義軍所到之處,貧苦農民紛紛回響。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軍攻占陳縣後,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為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起義軍乘勝前進,分三路攻秦。這時起義軍已發展壯大到幾十萬人,有兵車千輛。起義軍的一路人馬由周文率領的農民軍很快進抵關中的戲地(今陝西臨潼境),逼近鹹陽。秦二世見起義軍打到都城附近,十分驚慌,急忙派遣少府章邯率領幾十萬在驪山修墓的刑徒,迎擊起義軍。同時,又從邊塞調軍隊30萬人,與起義軍對抗。周文農民軍雖然英勇作戰,但因孤軍深入,缺乏作戰經驗,在遭到秦軍突然襲擊時,打了敗仗,被迫退出函谷關,駐紮曹陽(河南靈寶東),等待增援。農民軍的另一路人馬由武臣率領占領了舊趙都城邯鄲後,在混進起義軍隊伍的舊貴族勢力的代表人物張耳、陳余慫恿下自立為趙王。陳勝為了顧全大局,勉強予以承認,並命他率軍西上支援周文。張耳、陳余不但不救援周文農民軍,反而割據自立,不聽陳勝指揮。接著,六國舊貴族相繼割地稱王。這樣,就造成陳勝、吳廣所領導的起義軍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周文率軍在曹陽堅持鬥爭三個月,多次失利,終因眾寡懸殊,又無後援,損失過重,周文最後自殺。不久,圍攻滎陽的吳廣被部將陰謀殺害。吳廣死後,軍心渙散。其他幾支起義軍,先後也被秦軍各個擊破。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率秦軍向陳縣撲來,陳勝親自領導義軍奮力抵抗,因兵力太少,不幸失利。陳勝被車夫莊賈暗殺了。陳勝的部下呂臣等人堅持鬥爭,這支起義軍後來與項羽、劉邦等人領導的起義軍會合,繼續同秦軍戰鬥。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在農民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滅亡了。


漢朝

西漢——綠林農民起義戰爭
西漢——赤眉農民起義戰爭
王莽為緩和日漸尖銳的社會矛盾,復古“改制”。但煩苛的法令,繁重的徭役、賦稅,加上連年水旱蝗災,官吏橫徵暴斂,使民眾無以為生。天鳳元年(14年),以琅邪海曲(今山東日照市西南)的呂母起義為先聲,在黃河南北及江漢地區先後爆發綠林、赤眉、東海力子都、城頭子路、臨淮瓜田儀等大規模農民起義,眾達百萬人,其中,綠林,赤眉實力最強。

東漢——黃巾農民起義戰爭
中國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全國性農民起義。因起義軍頭戴黃巾為標幟,史稱黃巾起義。東漢末年,社會危機日益深重,廣大農民與豪強地主及封建國家的矛盾激化。黃巾起義正是在農民鬥爭蓬勃開展的基礎上爆發的。


南北朝

兩晉——杜弢起義

西晉末年流民起義戰爭中,晉永嘉五年(311年)至建興三年(315年),蜀郡人杜弢領導流亡於荊、湘地區的流民的反晉戰爭。

兩晉——孫恩起義

孫恩起義,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十月至元興元年(402年)三月,孫恩領導浙東人民反抗東晉王朝的農民起義戰爭。
兩晉——盧循起義

東晉末年孫恩、盧循領導的農民反晉鬥爭。這次起義是東晉南朝時期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農民起義。此次起義前後歷時十一年半,沉重打擊了東晉封建王朝,但由於作戰指導上優柔寡斷,幾次錯過有利戰機,失去主動,終於導致全軍覆沒。
南北朝——趙廣起義
南北朝——蓋吳起義
南北朝——破六韓拔陵起義
南北朝——莫折大提起義
南北朝——杜洛周起義
南北朝——鮮于修禮、葛榮起義

隋朝

——瓦崗農民起義
從隋大業八年(612年)到武德元年(618年)李密率部投唐的前後6年,由翟讓、單雄信等率眾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舉起反隋義旗,後在滎陽地區領導瓦崗軍反抗隋朝統治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

隋朝末年,煬帝暴政肆虐,信佞疏賢,沉湎酒色,修宮苑,鑿運河,造龍船,伐高麗,征斂無度。民夫轉輸不息,徭役無期,士卒多列溝壑,骸骨遍及平野。黃河之北,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成蒿萊。加之災年饑饉,谷價猛增,百姓困苦,凍餒交加。在無法生存的情況下,農民揭竿而隋朝統治,計當時約百餘支,遍及全國,其中曩最大的便是瓦崗軍。
瓦崗軍起義領袖翟讓,韋城(今滑縣東南妹村)人,原是衙門法曹小吏,因出於不平,放走無辜“罪犯”,被判死刑,入獄待斃。法主黃君漢看讓氣度不凡,將其放出,勸他舉大事。翟讓回家,與其兄翟弘、侄摩侯、友王儒信奔瓦崗(今滑縣東南),聚眾起義。時現曹州單雄信、衛南(今滑縣英公村)徐世勣、當地富戶賈雄,皆聚瓦崗。他們殺贓官,開倉放糧,賑濟貧民,民眾大悅。哥曰:“扶著爺,攙著娘,攜著兒女去瓦崗,瓦崗寨上吃義糧。”農民紛紛加入義軍,義軍很快發展至萬人。

瓦崗軍迅速發展,給軍需帶來困難。徐世勣獻計曰:“此地為公與鄉土,人多相識,不宜侵掠。宋、鄭兩郡,地管御河,官旅運往不絕,若能截取,足以自資。”讓從其方,於是沿運河截獲商旅公物,軍旅大振。大業十年(614年)十二月,率兵攻克鄭州、商丘等郡縣,繳獲大批軍械物資,控制了從梁(開封)至黎陽(濬縣)一段永濟渠。
瓦崗軍的勝利,震動了隋王朝,大業十一年(615年)令齊郡通守張須陀鎮壓瓦崗軍。在力量懸殊情況下,義軍被迫撤離宋、鄭,守瓦崗,轉戰樹林沙丘之間,在廣大農民的支持下,終於擊退了張須陀。後韋城周文舉、雍丘(今杞縣)李公逸、內黃王伯當率部投瓦崗。
大業十二年(616年),貴族出身的李密,在參與楊玄感兵變失敗後,流浪無著,經王全伯當介紹,加入瓦崗軍,密識兵書,有謀略,很受翟讓器重,遇事輒與相商。為擴大根據地,瓦崗軍繼續向隋軍出擊。翟讓率兵數千,攻克韋城,占領東郡白馬(今滑縣白馬牆),殺死君太守;單雄信率軍北上,連下濬縣、湯陰、內黃;李密率兵攻打濮陽、范縣,至白堽(北有密城),紮寨為營。義軍所到之處,農民紛紛回響,部眾增至數萬。
大業十二年(616年)十月,李密建議西取洛陽。單雄信率精兵三千,繞道攻滎陽,翟讓、徐世勣、李密率大軍破金堤關(今滎陽東北),滎陽太守張慶告急,煬帝復令張須陀為河南討伐使,統率各路大軍前去鎮壓。初對壘,讓有懼色,密曰:“須陀勇而無謀,既驕且狠,可一戰而擒之。”密與世責力、伯當伏於大海寺北林中,讓引與戰,稍卻。須陀急追,伏兵四起,前後合擊,官軍大潰,遂斬須陀於陣,副將賈務本受傷身死,部將秦叔寶(秦瓊)、羅士信(誤傳為羅成)東竄投裴仁基去了。
大業十三年(617年)春,瓦崗軍決定襲取興洛倉(又名洛口倉,在今鞏縣東南)。興洛倉方圓二十里,有三千地窖,存糧八千石,是隋朝最大糧倉之一。翟讓、李密選精兵七千,避開裴仁基據守的虎牢關,從滎陽南繞道陽城(今登封縣),越方山,從羅口直搗興洛倉。興洛倉守將邴元真,猝不及防,率眾投降。義軍占領興洛倉後,“開倉恣所取,老弱襁負,道路不絕,眾至數十萬”。瓦崗軍開倉放糧,賑濟貧民,大得人民擁護,青年踴躍參加義軍,山東宿城(今東平縣)縣令祖君彥叛隋歸順,義軍很快發展幾十萬,成為全國最強大的一支農民隊伍。
興洛倉失守,隋王朝驚恐萬狀,遣虎賁郎劉長薛配合討捕大使裴仁基進剿義軍。義軍英勇作戰,在石子河一戰,大敗官兵,劉長薛化裝逃回洛陽,僅免身死。裴仁基見大勢已去,便率其子裴行儼和部將秦叔寶、羅士信投降瓦崗軍。義軍接著燒毀天津橋,攻陷豐都市,奪得了第二大糧倉——回洛倉,從此瓦崗軍威震國中。
瓦崗軍連戰連捷,所向披靡,為進一步埋葬隋王朝,急需建立政權。李密時間中運籌,由王伯當、徐世勣出面,推李密為主。翟讓認為密才出己之上,情願讓位於密。密稱魏公,改大業十三年(617年)為永平元年,設元帥魏公府,置三司六衛,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單雄信、徐世勣、房彥藻、邴元真、祖君彥等各有所封。擴倉城四十里,定都駐守。時山東東阿縣程知節(程咬金)、武陽(今大名縣東)郡守元寶藏及幕客魏徵等相繼來投。史書載:“道路來降者,不絕如流,眾至數十萬。”李密選精兵八千組成衛隊,言可抵十萬,由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做驃騎統領。記室祖君彥寫了一篇有名氣檄文,列煬帝十分罪狀,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號召廣大人推翻隋朝統治。
義軍節節勝利,逼近洛陽,洛陽留守越王楊侗恐慌萬狀,急向江都求教。大業十三年七月,煬帝遣江都通守王世充統兵五萬進剿,義軍奮勇反擊。兩軍相持百日,在黑石關、石子河、回洛倉等地打了六十餘仗,屢敗官兵,世充逃至別處,無面見楊侗。是年九月,李密派徐世勣率兵五千,會同河北、山東各路義軍攻打黎陽倉(今濬縣西南童山腳下),殲滅守敵,開倉放糧。饑民得救,歡騰雀躍,世責力旬問得兵二十萬。隋朝各地官兵相繼倒戈歸呀,隋王朝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就在瓦崗軍勢將滅隋的關鍵時刻,內部發生了分裂。平時李密結黨拉派,培植私人勢力,早為部下覺察,私下多有怨言,勸讓自立,讓從大局出發,以團結為重,說服眾屬。李密稍有所聞,嫉妒在心,於617年十一月十一日,借慶賀石子河戰役勝利名義,設宴招讓入席,暗使黨徒蔡建德將翟讓殺死。王儒信、翟弘、摩侯同時遇害,徐世勣被砍傷,王伯當、單雄信叩頭求饒,方得倖免。翟讓被害以後,部將非常寒心,認識到李密原是個氣度狹窄,忘恩負義之徒,所以離心日重,戰鬥力日衰,從此瓦崗軍走向了下坡路。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司馬德勘宇文化及在江都縊殺隋煬帝後,率兵十萬,欲爭中原。洛陽留守楊侗聞煬帝被殺,在洛陽稱帝,號皇泰主。他怕化及北歸西侵,便招降李密,封密為太尉、尚書、行軍元帥等職,令其討伐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據滑州,攻黎陽。黎陽守將徐世勣,初戰不利,退保倉城。密率眾往救,在童山與化及決戰,此次戰鬥非常激烈,雙方死傷都很慘重,李密中箭落馬,幸得秦瓊相救,方得脫險。再經世勣力戰,擊敗化及,化及退保魏縣,亦自稱帝,後被竇建德殺於聊城。
公元618年七月,童山大戰結束,李密回洛請功,途聞世充政變,不敢回城,暫駐金墉。王世充乘李密大戰後疲憊之機,向密突然發動進攻。魏徵諫,此時應“深溝高壘,待敵糧盡,追而擊之,可得全勝”,被認為“老生常談”,不予理睬,結果第一天戰鬥便遭失利,大將裴行儼、孫長岳、程咬金都受重傷。九月兩軍決戰,世充伏兵北邙,李密麻痹輕敵,結果被伏兵四處掩殺,瓦崗軍全線崩潰。裴仁基、祖君彥、裴行儼、程咬金、秦叔寶、羅士信被俘;鄭頲被部下所殺,舉城投降;邴元真、單雄信等均向王世充投降。李密率殘兵兩萬西投李淵。
瓦崗軍始舉滅隋大旗,殺贓官,誅惡吏,開倉放糧,賑濟貧民,深得廣大人民擁戴。他們轉戰中原,浴血奮戰,兵至百萬,堅持八年,所向披靡,為推翻隋朝統治立下了不朽功勳。但農民政權被貴族野心家李密篡奪以後,實行分裂路線,導致瓦崗軍全面潰敗。
隋——竇建德起義
隋大業八年(612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在隋末農民起義中,竇建德及其部屬劉黑闥率領河北義軍在山東、河北廣大地區進行的反隋和反唐斗爭。

——唐中期西原人民起義
大曆五年(770年),受湖南觀察使迫害的牙將王國良,與西原義軍聯盟共反朝廷,後被唐嗣曹王策反招安。大曆十二年(777年),西原人民在潘長安領導下,聯合當地少數民族,又奮起抗爭,義軍聲勢彌亘萬里,唐桂州都督李昌夔將義軍瓦解。

唐——袁晁起義

唐寶應元年(762年)十月至廣德元年(763年,)四月,台州(治臨海,今屬浙江)人袁晁領導的浙東(治越州,今浙江紹興)農民起義。

唐——方清、陳莊起義
唐——裘甫起義
唐——龐勛起義

唐——王仙芝起義
王仙芝起義,從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初至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在濮州(今山東鄄城北舊城)人王仙芝領導下發動一場反抗唐朝黑暗殘暴統治的農民起義。

唐——黃巢農民起義
黃巢起義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人黃巢領導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殘酷統治的農民起義運動,是王仙芝起義的後續。

宋朝

——王小波、李順起義
北宋初的農民起義。公元993年,王小波在青城(今四川都江堰西)起義,提出“均貧富”的主張,從者萬餘,占青城、彭山。不久,王小波犧牲,李順繼為首領。次年占成都,建大蜀政權,控制四川大部。宋政府派兵鎮壓,攻陷成都,李順遇害。餘部堅持戰鬥,至995年失敗。這次轟轟烈烈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嚴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四川“旁戶”這一名稱從此很少出現,博買務也取消了。

宋——宋江起義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至三年,宋江聚眾梁山泊(又名梁山濼,今山東省梁山、鄆城間)起義,反抗官府,抗擊官軍鎮壓的作戰。

宋——方臘起義
宣和二年(1120)十月初九,方臘假託“得天符牒”,率領農民,殺死方有常一家,以幫源峒為據點,聚集貧苦農民,號召起義。在誓師時,他悲憤交集地控訴:“今賦役繁重,官吏侵漁,農桑不足以供應。吾儕所賴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無錙銖遺。”

元朝

——元末農民起義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51—1367年)九月,元代農民進行的反抗並推翻元封建王朝的武裝鬥爭。

明朝

——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
明——劉六、劉七起義
明——明末農民起義

清朝

——古州苗民起義
清——白蓮教起義
清——天理教暴動
清——捻軍起義
清——太平天國運動

意義

農民起義農民起義
中國的農民起義最後鮮有成功者,多數是被地主或官僚階級摘了果實,李自成和洪秀全是兩個特別的例子。洪秀全以妖術取得局部勝利,李自成好歹結束了一個王朝,取得全局性勝利,但兩人都沒有治理天下的本事,農民起義一直在政治上是盲目的、沒有遠見的。中國古代歷史少有靠農民起義而推動社會發展的情形,世界上也少有靠農民起義成功的例子,農民一直是中國社會的底層,這個階層缺少真正的領袖。因此,中國的發展應該以安撫農民為第一要務,而在城市化後,應該是“農民和城市下層平民”。這個層面挑起的激烈行動,不會對歷史進程產生實質的影響,反而會造成社會不必要的動盪,這是對農民起義從根本上進行否定。更進一步,社會的進步如果到了必須靠革命才得以推動的話,是社會成本相當大的非最優選擇,也是最後不得以的選擇,社會治理結構必須進行再造,不僅要避免民眾革命性激烈行為,而且應使社會前進的力量通過正常的社會成本小的渠道釋放出來。

目前的人民民主專政模式是否具備這樣的疏導釋放能力,是個很大的問題。改良還是更激烈的改革,需要衡量這種能力釋放造成的影響,固然,過於緩慢的改良有可能引爆社會矛盾的炸彈,使改良未成身先死在路上;太激烈的改革也可能會使瞬間釋放能量過大,而對社會穩定的基礎結構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失,從而蹈入劇烈社會動盪路徑而在相當一段長時間內不能達到均衡狀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