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派大軍征西南夷,殺邛君、笮侯,正式設立越嶲郡,下轄邛都、遂久、靈關道、台登、定笮、會無、笮秦、大管、姑復、三絳、蘇示、闌、卑水、潛街、青嶺15縣,郡治邛都縣。王莽篡漢後,始建國元年(9)改越嶲郡為領戎,後又改名為集郡。天鳳二年(15)越嶲部族首領任貴率兵殺太守,自立為谷王。東漢建武元年(25)任貴降附蜀王公孫述。建武十一年(35)任貴降漢。東漢越嶲郡轄邛都、遂久、靈關道、台登、青嶺、三絳、會無、定笮、闌、蘇示、大笮、笮秦、姑復、卑水14縣。
蜀漢初仍沿東漢舊制,章武元年(221)境內部族首領高定元率軍反蜀,殺太守焦璜,占領全境。蜀漢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兵南征,收復越嶲郡,將越嶲郡所轄遂久、青嶺、姑復三縣割屬雲南郡,笮秦併入台登、大笮併入定笮,復設潛街縣,新設安上、馬湖二縣。越嶲郡下轄邛都、台登、闌、靈關道、會無、定笮、三絳、卑水、潛街、安上、馬湖12縣。延熙元年(238)後,越嶲部族反,殺太守,後任太守遷駐安上縣。延熙五年(242)太守張嶷收復越嶲郡,復置縣。
西晉仍蜀漢舊制,泰始九年(273)改靈道縣為護龍縣,越嶲郡轄邛都、會無、定管、台登、護龍、蘇示7縣。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寧州平樂郡太守董霸降成漢,其後晉僑置平樂郡、縣于越嶲郡境內,安置平樂郡流民。平樂郡轄樂於、新定、新興、三沮4縣。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成漢李驤、任回攻占越嶲郡。鹹康四年(338),成漢在越嶲郡增設晉興縣,越嶲郡下轄8縣。
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不休,大批流民進入越嶲郡境內。劉宋時期(420~479),置平樂郡,改護龍縣為新興縣,越嶲郡仍領8縣,郡治邛都。南齊之時,遙置越嶲僚郡,無力管轄。梁武帝大同三年(537)武陵王蕭紀鎮蜀,置嶲州。周武帝保定五年(565),改嶲州置西寧州,後因戰亂廢治。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大將軍鄭恪率軍征越嶲,改西寧州置嚴州,宣化、邛部、亮善、白沙、平樂6郡,改定管縣為定管鎮。越嶲郡領越、邛都2縣,宣化郡領可泉縣,邛部郡領邛部縣,亮善郡領蘇祁縣,白沙郡領台登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為加強中央集權,廢郡,推行州、縣二級制。開皇六年(586)改嚴州為西寧州,開皇十八年(598)改為嶲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越嶲郡轄越嶲、邛都、可泉、台登、蘇祁、邛部6縣。
唐武德元年(618),改越嶲郡為嶲州,轄越嶲、可泉、蘇祁、邛部4縣,州治越嶲縣。析台登縣置登州,轄台登、漢源、陽山3縣,州治台登。唐朝武德二年(619)州增設昆明縣。武德九年(626)廢登州,台登縣還屬嶲州。貞觀二年(628),割雅州陽山、漢源2縣屬嶲州。貞觀八年(634)增置和集縣。貞觀二十二年(648),右武侯大將軍梁建方率兵征討松外夷人,在其地設昌明縣。共轄越嶲、邛部、蘇祁、可泉、台登、昆明、和集、陽山、漢源、昌明10縣。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會川縣。武后大足元年(701)陽山、漢源還屬黎州,唐中宗神龍三年(707)陽山、漢源2縣還屬嶲州,唐玄宗開元四年(716)陽山、漢源歸屬黎州。天寶元年(742)改州為越嶲郡,改可泉縣為西瀘縣。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吐蕃、南紹聯兵攻陷越嶲郡。至德二年(757)唐於邛州臨溪鎮置行嶲州,安置越嶲郡遺民。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十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遣兵與州部族聯兵,在台登縣北谷大敗吐蕃軍,收復台登縣。貞元十三年(797),韋皋發兵復嶲州。貞元十六年(800)收復昆明。至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嶲州轄越嶲、西瀘、蘇祁、台登、邛部、昆明、會川7縣。唐文宗大和三年(829)至大和六年(832),南詔連年入侵嶲州,大和六年五月,西川節度使李德裕移州治台登城。
唐懿宗鹹通六年(865)五月,南詔攻陷嶲州。南紹在嶲州境內設一府、三郡、七州,即會川都督府,建昌郡、清寧郡、香城郡,建昌郡領建安、永寧二州,清寧郡領沙城、邊府、黎溪、永昌、會理五州。大理國時期仍沿南詔舊制,改建昌郡為府,增置蘇州,隸屬建昌府。會川府仍置。香城郡廢治,為如庫部據地,隸善巨郡。大理國統治時期,境內諸部落日漸強盛,各部相繼占城據地,各相雄長。大的民族部落有落蘭、沙麻、阿都、屈、赤頁縫、巴翠、絳、如庫、勿鄧、兩林、豐琶、門必畔、科、亻鹿鹿等14部,今雷波一帶為馬湖部。重要城鎮有籠么、大隆、葛魯、亦且龍、龍泥、歸依、麻龍、龍納、烏弄、籠瓮、夷籠11城。
元憲宗五年(1255),建昌落蘭部建蒂歸降元朝任命大理段阿這宗鎮守建昌;邛部川一帶任命都王明亞為邛部六番招討使鎮守。元憲宗九年(1259),會川王氏率兵降元,元仍以王氏守會川。元世祖中統五年(1264),設邛部川安撫招討司。同年,落蘭部建蒂率諸部反元,殺邛部川六番安撫招討使都王明亞。至元十年(1273)元軍平定建昌叛亂。至元十二年(1275)元子建昌沒羅羅斯宣慰司,下轄建昌路、德平路、定昌路、會川路4總管府,至元十五年(1278)割建昌建鄉城設寶安州,改夷籠城為瀘州。至元十七年(1284)在會川歸依城設永昌州,改泥龍千戶為武安州、改麻龍千戶為麻龍州。同年改鹽井千戶為閏鹽州,以亻鹿鹿部置普樂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邛部川安撫招討司為邛部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降中州為縣。至元二十二年升里州為軍民總管府,八月,罷德平、定昌2路,設定德昌路軍民總管府。至元二十六年(1289)撤寶安州,併入建安州。至元二十七年(1290),合併普樂州、閏鹽州為閏鹽縣。設柏興府,領閏鹽縣、金縣。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撤柏興府,併入德昌路,其後又復置柏興府。到元末境內建置再無大的變化。羅羅斯宣慰司轄建昌、德昌、會川三路。建昌路領建安、永寧、瀘州、里州、闊州、邛部州、隆州、姜州、蘇州、禮州10州,中縣、北社、瀘沽3縣;德昌路領德州、昌州、威龍、普濟4州;柏興府領閏鹽、金縣2縣;會川路領武安、永昌、麻龍、黎溪、會理5州。至元十三年(1276)馬湖部歸降元,設馬湖路總管,下轄雷波長官司治雷波境內。
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紅巾軍明玉珍率軍攻占建昌。明洪武四年(1371),羅羅斯宣慰使安配率部歸順明朝,授土指揮使,仍守建昌衛,管轄昌州、普濟、威龍3州。同年置馬湖府,設雷波長官司。洪武十五年(1382)在境內設建昌、德昌、會川、柏興4府,併兼置衛。建昌府轄建安、永寧、里州、闊州、瀘州、隆州、蘇州、禮州、邛部州9州;並設建昌土衛。永寧州領碧舍、中縣2縣。洪武十七年(1384)中縣改屬蘇州,蘇州領瀘沽、中縣2縣,洪武二十一年(1388)蘇州兼置衛。德昌府轄德州、昌州、威隆、普濟4州。會川府轄永昌、武安、黎溪3州。柏興府轄閏鹽、金縣2縣。洪武十七年(1384)撤金縣,二十四年(1391)降柏興府為州,將閏鹽縣併入柏興州。洪武十五年境內原屬會川路所轄姜州、會理州、麻龍州改屬雲南東川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昌衛指揮使月魯貼木兒聯合諸部叛亂,占據境內。十一月,涼國公蘭率師平定叛亂,廢府,設建昌衛軍民指揮使司、越嶲衛軍民指揮使司,蘇州衛軍民指揮使司、會川衛軍民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六年(1393),設鹽井衛軍民指揮使司。改蘇州衛為寧番衛。洪武二十七年(1394)增設建昌前衛。並設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於建昌,管理六衛政事。同年撤併州、縣。永樂元年(1403)邛部州改設長官司。永樂二年(1404),昌州、普濟、威龍3州改設長官司。萬曆三年(1575)撤建昌前衛併入建昌衛,並撤建昌土衛。至明末建置再無大的變化。四川行都指揮使司轄5衛、8所,4長官司。建昌衛領禮州後、禮州中、打沖河中前、德昌4千戶所及昌州、威龍、普濟3長官司。寧番衛領冕山橋千戶所。越嶲衛領鎮西後千戶所、邛部長官司。鹽井衛領打沖河中左千戶所,馬剌長官司。會川衛領米易千戶所。
清順治五年(1648),農民軍張獻忠部將劉文秀率兵攻占建昌。順治十六年(1659),清軍進兵建昌。同年改四川行都司為總鎮府。康熙元年(1662)改設建昌監理廳,主管五衛政事。康熙十二年(1673),建昌為吳三桂軍所占。康熙二十年(1681),清軍收復建昌諸衛。雍正六年(1728),平涼山諸部落叛亂,裁撤建昌監理廳,設定寧遠府,管轄3縣、1州、1廳、土司11。建昌衛改置西昌縣,寧番衛改置冕寧縣,鹽井衛改置鹽源縣,會川改置會理州,越嶲衛改置越嶲廳。土司為威龍長官司、昌州長官司、普濟州長官司、河東長官司、阿都正長官司、阿都副長官司、沙罵宣撫司、馬喇副長官司、瓜別安撫司、木里安撫司、邛部長官司。清宣統二年(1910),增置昭覺縣、鹽邊廳。至清末,寧遠府共轄4縣、2廳、1州。
秦漢時期,中央王朝就在涼山設定郡縣,委派官吏進行管理。唐、宋、元、明、清在涼山先後設定了郡、州、司、府以及路、衛、廳、縣等。這一地區,秦漢以前稱古邛都國或邛都部落,漢稱越嵩郡,隋唐為嵩州,南詔稱建昌府,元稱羅羅斯宣慰司,明為四川行都司,清稱寧遠府,民國稱寧屬。
1955年涼山彝族自治州由西康省劃歸四川省,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昭覺縣。原屬樂山專區的雷波、馬邊(駐民建鎮)、峨邊3縣及原屬西昌專區的越嶲縣劃入涼山彝族自治州。轄昭覺、布拖、金陽、普格、喜德、普雄、美姑、雷波、馬邊、峨邊、越嶲等11縣。 1956年由呷洛地區設定呷洛縣(駐蒲倡麻);由益各腳地區設定洪溪縣(駐益各腳);由咪姑、瓦崗地區和雷波、美姑、昭覺等3縣各一部分地區合併設定瓦崗縣(駐咪姑)。涼山彝族自治州轄14縣。 1958年呷洛縣由蒲倡麻遷駐西西腳壩;瓦崗縣遷駐雷池鄉。
1959年越嶲縣改名為越西縣;呷洛縣改名為甘洛縣。撤銷瓦崗、洪溪、布拖、普雄4縣,將瓦崗縣併入昭覺、雷波2縣;洪溪縣併入美姑縣;布拖縣併入普格縣;普雄縣併入越西縣。涼山彝族自治州轄10縣。 1962年恢復布拖縣(駐布拖)。涼山彝族自治州轄11縣。 1978年涼山彝族自治州遷駐西昌縣,原西昌地區所屬西昌、德昌、冕寧、會理、寧南(駐東風公社)、會東(駐前進公社)6縣及鹽源彝族自治縣(駐鹽井公社)、木里藏族自治縣(駐博瓦公社)劃入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彝族自治縣改為鹽源縣。轄18縣、1自治縣。 1979年由西昌縣析置西昌市,屬涼山彝族自治州領導。轄1市、16縣(含一個自治縣)。
1986年,撤銷西昌縣,將其行政區域併入西昌市。
2004年,全州共有9個街道、75個鎮、524個鄉、13個民族鄉。
行政區劃
涼山彝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15個縣、1個自治縣。涼山州 面積60423平方千米。
下轄地區 | 面積(平方公里) | 人口(萬人) | 政府駐地 |
---|---|---|---|
西昌市 | 2655 | 71 | 西昌市大水井12號 |
鹽源縣 | 8388 | 35 | 鹽井鎮 |
德昌縣 | 2284 | 21 | 德州鎮 |
會理縣 | 4527 | 43 | 城關鎮 |
會東縣 | 3227 | 36 | 會東鎮 |
寧南縣 | 1667 | 17 | 披砂鎮 |
普格縣 | 1905 | 15 | 普基鎮 |
布拖縣 | 1685 | 16 | 特木里鎮 |
金陽縣 | 1587 | 16 | 天地壩鎮 |
昭覺縣 | 2699 | 25 | 新城鎮 |
喜德縣 | 2206 | 16 | 光明鎮 |
冕寧縣 | 4423 | 35 | 城廂鎮 |
越西縣 | 2257 | 26 | 越城鎮 |
甘洛縣 | 2156 | 19 | 新市壩鎮 |
美姑縣 | 2573 | 22 | 巴普鎮 |
雷波縣 | 2932 | 22 | 錦城鎮 |
木里藏族自治縣 | 13252 | 13 | 喬瓦鎮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東北分別與宜賓、樂山兩市接壤,北連雅安、甘孜兩地區,南與攀枝花市毗鄰,東、南、西還與雲南省相連線,全州幅員面積6.04萬平方公里。
地形特徵
境內地貌複雜多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錯,有海拔最高為5958米的木里縣恰朗多吉峰,最低的雷波縣大岩洞金沙江谷底305米,相對高差為5653米。 高差懸殊,不僅構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觀,也形成了中國罕見的亞熱帶乾熱河谷稀樹草原景觀。州內構造地貌發育充分,斷裂帶縱橫交錯,斷塊山、斷陷盆地、斷裂谷眾多。斷陷盆地內分布著河流沖積平原、洪積扇、丘陵、台地等,盆周為斷塊山,盆底與山頂相對高差可達1000米。盆周白山冰川地貌保存完好,發育典型,盆地內部冰川谷和崗壟地貌形態在垂直方向呈層狀分布,既有多級剝夷面、多級階地(如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等寬谷河段可見到4~6級階地),也存在層狀喀斯特溶洞(如雷波馬湖溶洞、西昌仙人洞等),以及低海拔土壤被抬升到高海拔地區的奇觀(如在木裏海拔3000~3800米地帶的典型的雲杉、冷杉樹林裡隨處可見古紅壤)。這種多元性地貌的優勢,決定了自然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為開展多種類型的旅遊活動奠定了物質基礎,捉供了條件。
境內有屬大雪山脈南支的錦屏山、氂牛山、魯南山、小相嶺、黃茅埂等山,多數山峰海拔超過4000米。木里西部與甘孜州稻城交界的恰朗多吉峰海拔為5958米,為全州最高點。雷波縣大岩洞金沙江河谷海拔僅為325水,是全州最低點。高山深谷的相對高差達5633米。
氣候特徵
涼山州內各地都明顯呈現出立體氣候。總的說來,涼山州區域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乾濕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乾暖;夏半年雲雨較多,氣候涼爽。日溫差大,年溫差小,年均氣溫16℃~17℃。如開展旅遊活動,無淡旺季之分。
因地理環境複雜多變,氣候的垂直、水平差異很明顯,往往山頭白雪皚皚,山下綠草茵茵,可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以大小相嶺和黃茅埂為界,具有著南乾北濕、東潤西燥、低熱高涼的特點。日照量自北向南遞增,北部山地年日照時數約在1600~1800小時,而中南部達到2400~2600小時。與我國同緯度及其鄰近地區相比,這是湘、贛、浙南、閩北等地區全年日照時數的1.2~1.5倍;是黔西地區的1.6~2.1倍;是四川盆地的1.6~2.8倍。在中國北緯30o以南地區,除西藏和雲南元謀之外,這裡的日照時數是最多的,所以開展冬季陽光沐浴度假旅遊具有優越條件,是國內開展陽光度假的最佳地之一。
交通概況
航空
州府西昌青山機場有往返成都、北京等地的航班。
鐵路
成昆鐵路縱貫涼山州南北,沿線設定甘洛站、越西站、西昌站等等,交通便利。
建設中的成昆鐵路複線也將從這裡通過,設定有甘洛南站、越西南站、喜德西站、西昌西站、德昌西站等等,屆時對外交通將更為便利。
公路
國家高速G5京昆高速公路(雅西高速公路和西攀高速公路段)貫穿南北,規劃中的西昭高速公路、西香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形成涼山州高速公路網路。
國道108線與眾多的省道、縣道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自然資源
礦產
涼山地處著名的攀西裂谷成礦帶,是中國乃至世界罕見的“聚寶盆”,被譽為“中國烏拉爾”。境內礦產資源十分富集,具有品位高,埋藏淺,採取條件好,綜合利用價值高的特點。截至2011年,已探明礦種84種,有相當儲量的達60種,其中大型、特大型礦床30處,中型礦床63處。主要礦種中,釩鈦磁鐵礦保有儲量13.73億噸;富鐵礦4985.8萬噸,居全省第二位;輕稀土氧化物總量103.06萬噸,居全省第一位,中國第二位;銅、鉛、鋅、錫(金屬量)485.07萬噸,居四川省第一位,在大西南乃至全國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貴金屬、鹽、磷、白雲石、矽石等金屬、非金屬礦種也有相當儲量。
生物
涼山各門類生物資源6000餘種,其中,植物類4000餘種,動物類1200餘種,微生物類近千種。尤以木本和草本植物資源占優勢。森林面積3000餘萬畝,占全省的30%;草地面積3000多萬畝,而且牧草產量高、草質優,僅草本類優良飼料就有上百種。野生植物資源名目繁多,僅中草藥類就達2500餘種,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有甘蔗適種地30多萬畝,平均畝產達5噸以上,最高可達10噸以上,比國內單產的福建省高2%,含糖量比四川內江老產區高3%。州西南部具有種植烤菸的良好氣候生態環境,質量名列全國前茅,國家菸草專家稱“涼山優質菸葉,可與世界最好的辛巴威菸葉媲美”。蠶繭一年可養四季,蠶繭個大質優,繭絲潔白,彈性好,單粒絲長1200米。各類蔬菜具有“早、優、高、稀、特”的優勢。石榴、蘋果、臍橙、枇杷、桂圓、核桃、葡萄、花卉、花椒等都具有質量好、產量高、發展潛力大等優勢。
水能
涼山河流水能總蘊藏量高達3000多萬千瓦,占全省20%以上,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在涼山州境內可建100--1000萬千瓦大型電站8座,規劃裝機容量高達2500萬千瓦以上。
人口民族
人口
1953~1964年間,除木里、鹽源、德昌、會東、寧南、昭覺、冕寧、越西、雷波等9縣外,其餘縣人口呈負增長,全州人口負增長3.44%,主要是1960~1962年嚴重的自然災害和多種原因所致。
1964~1982年18年間,人口淨增1 262 547人,增長63.89%,平均每年淨增70142人,年均增長2.78%。此期是歷史上涼山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
1982~1990年,8年中人口淨增417899人,增長12.90%,平均每年淨增5237人,年均增長1.53%,比較前18年年均增長下降1.25個百分點,減少25.53%。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涼山彝族自治州總人口4081697人。其中:西昌市615212人、木里藏族自治縣124462人、鹽源縣313765人、德昌縣188980人、會理縣433185人、會東縣351310人、寧南縣169962人、普格縣139156人、布拖縣138604人、金陽縣140028人、昭覺縣207712人、喜德縣137676人、冕寧縣324332人、越西縣237800人、甘洛縣175426人、美姑縣176214人、雷波縣207873人。
據《涼山州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州常住人口中, 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247550人,占27.5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285259人,占72.48%。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645709人,鄉村人口減少194597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2.84個百分點。
民族
截至2014年,涼山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四川省民族類別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涼山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155357人,占47.55%;少數民族人口為2377452人,占52.45%;其中:彝族人口為2226755人,占49.13%。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少數民族人口比重上升4.46個百分點。
經濟
綜述
2014年全州實現GDP 1314.30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3.30億元,增長4.5%,貢獻率為9.3%,拉動經濟成長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693.39億元,增長10.6%,貢獻率為69.1%,拉動經濟成長5.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367.61億元,增長6.7%,貢獻率為21.6%,拉動經濟成長1.8個百分點。
2014年,涼山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747.35億元,全省第8位,占GDP的比重為56.9%,比2013年同期上升0.5個百分點。全州非公有制經濟同比增長10.0%。對全州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67.2%,其中:一、二、三產業非公有制增加值分別增長4.5%、11.8%和7.6%,對全州非公有制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4.8%、76.7%和18.5%,各拉動非公有制經濟成長0.5個、7.7個和1.8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4年,全州農業增加值253.3億元,增長4.5%,在全省21個市州中位列前三甲,對GDP貢獻率為9.3%,拉動經濟成長0.8個百分點;全年糧食總產量達208.2萬噸,增長0.6%;經濟作物和林業、畜牧業、漁業及農業服務業保持平穩發展勢頭。
第二產業
全部工業增加值529.97億元,增長12.4%,對GDP貢獻率為60.5%,拉動經濟成長5.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3%,在全省21個市州中位列第一;水利資源開發結碩果,規上水電生產企業發電量達850.3億千瓦時,增長97.3%;尤其是三峽金沙江川雲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雅礱江水電涼山有限公司實現總產值對全州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121.5%,拉動工業總產值增長8.6個百分點。
2014年全州建築施工企業完成產值82億元,同比增長13.5%。建築企業2014年新簽契約金額55億元,同比增長23.3%,建築施工面積338萬㎡,同比增長42.6%,全州建築企業呈現出平穩發展的良好勢頭。
第三產業
2014年,涼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8.15億元,同比增長12.8%,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46.8億元,同比增長16.5%。
分地區看: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328.54億元,同比增長13%,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99.61億元,增長11.9%,城鎮市場高於鄉村市場1.1個百分點。
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消費穩步增長,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60.01億元,同比增長13.0%,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4.1%,居消費品市場的主導地位;住宿和餐飲業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8.14億元,同比增長11.6%。
2014年涼山旅遊以打造中國西部最佳陽光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為發展目標,全力推進城市旅遊設施建設和打造重點旅遊項目,旅遊經濟繁榮活躍,旅遊指標持續增長。全年共接待國內旅遊人數3165.47萬人次,同比增長10.5%;實現旅遊總收入189億元,同比增長36.2%。
2014年,涼山涉及旅遊的公路、餐飲、娛樂等相關行業營業收入穩步增長。其中:公路實現的營業收入為135807.96萬元,同比增長22.88%;餐飲實現的營業收入為301810.07萬元,同比增長26.15%;娛樂實現的營業收入為96420.55萬元,同比增長26.95%;商場實現的營業收入為422250.78萬元,同比增長24.13%。
2014年全州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9.1億元,同比增長8.4%,全州商品房施工面積135.7萬㎡,同比增長18.6%,商品房銷售面積22.4萬㎡,同比增長11.3%,商品房銷售額17.2億元,同比增長38.7%,全州房地產市場總體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2年末全州有各級各類學校1729所,在校學生數84.39萬人,比2011年增加0.0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50.05萬人,比上年增加1.86萬人;專任教師4.04萬人,比上年增加0.1萬人。
基礎教育。年末全州國小學校數1503所,招生10.58萬人,在校學生54.27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8. 14%,其中少數民族學齡兒童入學率99.76%。普通中學206所,招生8.1萬人,在校學生25.34萬人。
職業教育。中等專業和技術職業學校9所,在校學生1.7萬人,職業高中10所,在校學生1.62萬人。
高等教育。西昌學院本年度招生4169人,畢業3675人,在校學生14604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2133人。
西昌學院 | 四川套用技術職業學院 | 涼山州民族中學 | 涼山衛生學校 | 涼山農業學校 |
科技事業
科技研究和套用。2012年州級部門直屬科研單位7個,州級各部門全年共承擔科研項目162個,比上年增加33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個,省部級項目31個,列入國家和省級“星火計畫”項目3項,獲得省級重大科技成果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70項科研成果獲2010-2011年州級重大科技成果獎。
文化事業
年末擁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公共圖書館14個,藏書量72.65萬冊,文化館18個,鄉鎮文化站640個,博物館6個,文物保護機構15個。
文化產業發展加快,民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文化“三下鄉”活動、農村電影“2131”工程、“社區文化”活動穩步推進。全年藝術表演團體演出235場次,觀眾人數達37萬人次;農村電影放映46453場次,電影觀眾609萬人次,翻譯民族語影片43部。
廣播電視事業繼續加強。全州有線廣播電視用戶28.83萬戶,電視人口復蓋率92.14%,廣播人口復蓋率81.73%。
新聞出版事業持續發展。全州出版地方報紙彝、漢文版三種,發行量3792萬份;出版地方雜誌彝、漢文版兩種,發行量7300冊。
衛生事業
2012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推進,參合農民375.9萬人,參合率達97.68%,統籌支出醫療費用補助10.94億元。年末全州有衛生機構102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678個,病床位14792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4155人,其中:執業醫生5617人,護師護士5088人。在衛生機構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8個,衛生防疫人員928人;鄉鎮衛生院618個,擁有醫生1745人。
體育事業
2011年,涼山參加國家、省級運動會7次,獲得比賽獎牌93枚,其中:國家級運動會金牌2枚,省級運動會金牌27枚;體育人才培養力度加大,州業餘體校在校學生達到5197人,比上年增加2344人。
社會保障
2012年城鎮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8.08萬人,保障金支出1.78億元;農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57.20萬人,保障金支出4.90億元。全州共有各類福利院、敬老院73個,床位數8870張。
旅遊文化
涼山有代表性的景區、景點160多個,極具觀光旅遊和開發價值。有瀘沽湖、邛海---螺髻山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馬湖、彝海、龍肘山---仙人湖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彝海即紅軍長征時劉伯承元帥和彝族首領小葉丹結盟遺址;有美姑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冕寧冶勒等省級自然保護區;有現代高科技景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有青幽的瀘山、神奇的土林、大自然的奇觀公母山、百萬畝飛播森林,有全國唯一展示彝族歷史文化的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會理、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西昌、宗教聖地靈山寺、木里大寺、以及瀘沽湖摩梭人風情,彝族獨具特色的祭事盛典、婚喪嫁娶等民俗民風,全國四大碑林之一西昌地震碑林,春秋戰國大石墓,博什瓦黑岩畫,大箐石刻,唐宋塔樓,明清廟宇等等。
有民族文化資源。 藏族的酥油茶,摩梭人的“蘇里瑪酒”別有風味;彝族“火把節”、回族“古爾邦節”、僳僳族“牛王會”、布依族“六月六”熱鬧非凡;大涼山地區的“畢摩文化”充滿魔幻色彩,彝族服飾、歌舞美輪美奐;彝家“背新娘”、摩梭人“阿注”涼山州境內的旅遊資源豐富。
邛都古城
古人曾用“松風水月”來描繪古城西昌的風光,即瀘山的松、安寧河的風、邛海的水、西昌的月。
瀘山風景
瀘山又名蛙山,在西昌城南5公里的邛海南岸,是四川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瀘山海撥2317米。它東臨碧波如鏡的邛海,西瀕蜿蜒秀麗的安寧河,北有歷史古城西昌,南依巍巍聳立的螺髻山。
文化藝術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蜀身毒道”、“靈關道”、蜿蜒於崇山峻岭之間,北達巴蜀、中原,南通邊陲、外邦。在這條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上,古橋馭水如故,棧道駕山依然。還有漢柏、漢闕、大石墓、銅鼓、南詔白塔、歷史留下了不朽的足跡。特別是昭覺縣彎長鄉的博石瓦黑古岩畫群,是保存完好的 涼山彝族歷史文化遺址。
發形服飾
涼山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披衫)常年皆著。
男子多蓄髮於頭頂,彝族稱“字爾”或“字木”。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裝束。彝族女童蓄髮以後梳單辮垂直於腦後。長三四厘米,系紅色棉線穿於耳際。或戴紅色石質小圈,用線穿入圈中,分
婦女上衣毛、棉、絲製、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用彩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彝族男女都外著“察爾瓦”和披氈。
一般青年男女服裝色彩鮮艷,喜用紅、黃、綠、橙、粉等對比強烈的顏色,紋樣繁多。中年人服裝的紋樣較青年人為少,使用顏色為天藍、綠、紫、青、白等色,素貌莊重。老年人多用青、藍布,一般不做花,僅以青衣藍邊或藍衣青邊為飾。
金沙硯系
金沙硯與攀枝花苴卻硯系同一硯種,石料同脈共生, 分別產於攀西大裂谷金沙江兩岸的深谷之中。最常見的有“綠標”、“黃標”、“青花”、“冰紋”、“水紋”、“彩線”“火烙”、“翡翠斑”、“胭脂凍”等。
摩梭文化
鹽源瀘沽湖摩梭人文化是全世界母系氏族文化保留至今、極為珍稀的遺存,不僅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極具旅遊價值。
民俗傳承
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古樸、濃郁、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
政治
州政府辦 | 州科技局 | 州公安局 | 州司法局 | 州國土局 |
州發改委 | 州經信委 | 州監察局 | 州財政局 | 州環保局 |
州教育局 | 州民宗委 | 州民政局 | 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 州城鄉規劃建設住房保障局 |
州交通運輸局 | 州水務局 | 州農業局 | 州移民局 | 州林業局 |
州畜牧局 | 州商務局 | 州衛生局 | 州文化影視新聞出版局 | 州體育局 |
州人口計生委 | 州審計局 | 州外僑辦 | 州扶貧辦 | 州食品藥品監管局 |
州國資委 | 州安監局 | 州統計局 | 州旅遊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