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飛彈[現實中的空地飛彈]

空地飛彈[現實中的空地飛彈]

空地飛彈是指從航空器上發射攻擊地(水)面目標的飛彈,也稱為空對面飛彈,遠程的還稱為防區外發射武器。是航空兵進行空中突擊的主要武器之一,裝備在戰略轟炸機、殲擊轟炸機、強擊機、殲擊機、武裝直升機及反潛巡邏機等航空器上。空地飛彈與航空炸彈、航空火箭彈等武器相比,具有較高的目標毀傷機率,機動性強,隱蔽性好,能從敵方防空武器射程以外發射,可減少地面防空火力對載機的威脅;但造價高,使用維修複雜。

基本信息

簡介

空地飛彈空地飛彈
空地飛彈主要由彈體制導裝置動力裝置戰鬥部等組成。彈體的氣動布局通常為常規式、鴨式。制導裝置用以控制飛彈按確定的導引規律飛向目標,其構成隨制導方式而定。制導方式有自主式制導、遙控制導、尋的制導和複合制導。動力裝置用以產生推力推動飛彈飛行,有固體火箭發動機、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風扇發動機等。戰鬥部用以摧毀目標,有常規裝藥與核裝藥。
空地飛彈空地飛彈
空地飛彈有多種分類方法。按作戰使用分,有戰略空地飛彈戰術空地飛彈;按用途分,有反艦飛彈(空艦飛彈)、反雷達飛彈、反坦克飛彈、反潛飛彈(空潛飛彈)及多用途飛彈;按飛行軌跡分,有彈道式空地飛彈機載巡航飛彈;按射程分,有近程中程、遠程空地飛彈。此外,還可按制導方式、發射方式、動力裝置類型等進行分類。 空地飛彈──它是從飛行器上發射攻擊地(水)面目標的飛彈,是現代航空兵進行空中突擊的主要武器之一。 空地飛彈最初是航空火箭航空制導炸彈相結合而誕生的。德國首先研製出世界第一枚空地飛彈,它的主要設計者是赫伯特?A?華格納博士。1940年7月,華格納等人在SC─500型普通炸彈的基礎上,研製了裝有彈翼、尾翼指令傳輸線制導裝置的HS─283A─0,它可看作是最早的空地飛彈,於1940年12月7日發射試驗成功。1943年7月無線電遙控的HS─293A─1型飛彈研製成功。8月27日,德國飛機發射HS─293A─1擊沉了美國“白鷺”號護衛艦,這是世界上首次用飛彈擊沉敵艦,它也是最早的空對艦飛彈。 50年代後,空地飛彈有了迅速發展,在此後的多次局部戰爭中,空地飛彈取得顯著戰線。
空地飛彈空地飛彈
反雷達飛彈──亦稱反輻射飛彈,它是利用敵方雷達的電磁輻射進行導引,摧毀敵雷達及其載體的飛彈。美國的“百舌鳥”飛彈是世界第一咱反雷達,它於1963年研製成功。此後,等國也研製成功反雷達飛彈。在越南戰爭中東戰爭海灣戰爭中,反雷達飛彈都取得出色戰果。

戰略空地飛彈

空地飛彈空地飛彈

戰略轟炸機等作遠距離突防而研製的一種進攻性武器,主要用於攻擊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指揮中心、工業基地和交通樞紐等重要戰略目標。多採用自主式或複合式制導,命中精度高,最大射程可達3000千米,彈重數噸,速度可達ma3以上,通常採用核戰鬥部。從技術發展看,它大致經歷了三代。第一代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裝備使用。如美國的"大獵犬"agm-28、前蘇聯的as-5、英國的"藍劍"等,其特點是體積大,笨重,命中精度低,突防能力較差,一架載機只能攜帶一枚或兩枚。這一代飛彈裝備量不大,基本已退出現役。第二代在60年代中開始研製,70年代初開始裝備使用。如美國的"近程攻擊飛彈"agm-69a,前蘇聯的as-6等,其特點是擺脫了機型結構,體積、重量大大減小,最大速度為ma3,增強了突防能力,仍採用慣性制,遠射受精度限制。第三代在70年代初開始研製。其中一類是亞音速的,如美國的agm-86b,前蘇聯的as-15,均已裝備部隊,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飛行高度低,精度高,射程遠等特點;另一類是超音速的,如法國的中程空地飛彈asmp,除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等特點外,還具有地形跟蹤和半彈道式飛行彈道等多種突防能力。裝備殲擊轟炸機強擊機殲擊機武裝直升機反潛巡邏機等機種,用以攻擊雷達橋樑機場坦克、車輛及艦船等戰術目標。動力裝置一般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制導方式多採用無線電指令、紅外雷射雷達尋的等。 射程大多在100千米以內,彈重數十至數百千克,通常採用常規戰鬥部。多用途的戰術空地飛彈能攻擊多種目標,如美國70年代初開始發展的"小牛"系列,按模組化多用途原則設計,有電視型雷射型紅外成像型,其戰鬥部按反艦反坦克和對地堡、橋樑實施攻擊的要求設計,已大量生產。法國有採用雷射制導的as.30l空地飛彈,以用來攻擊堅固目標。美國的agm-130飛彈,由電視和紅外成像制導的gbu-15制導炸彈加裝一台固體火箭發動機而成,既保留了原來的低成本、高精度的特點,又能在防空區外實施遠距離控制。從航空器上發射攻擊艦船的空艦飛彈

空地飛彈空地飛彈
有的可用於攻擊陸上目標。70年代後期,有的飛彈採用無線電高度表控制飛行高度,以數米高度差作掠海飛行,末段採用雷達主動尋的制導。空艦飛彈主要有法國的 "飛魚"am.39、美國的"魚叉"agm-84a聯邦德國的"鸕鶿"as.34、日本的asm-1、英國的"海鷗" 等。機載反坦克飛彈大多是把地面的反坦克飛彈裝備到武裝直升機和某些輕型飛機上,載機相應地加裝瞄準、懸掛和發射裝置,能機動靈活地對坦克等裝甲目標進行攻擊,彈重數十千克,最大射程數千米,主要有美國的"陶"、"獄火",聯邦德國、法國合制的"霍特"等。空地反雷達飛彈主要用以攻擊地空飛彈制導雷達和高射炮瞄準雷達,這類飛彈主要有美國的"百舌鳥"agm-45a、"高速反雷達飛彈"agm-88a,法、英合制的"戰槌"as.37,法國的"阿瑪特",前蘇聯的as-9等。空潛飛彈是專門攻擊潛艇的飛彈,它同反潛魚雷相比,具有速度快,射程遠等優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首先研製並使用Hs293飛彈擊沉過許多商船,還曾將v-1飛彈裝在飛機上,用以襲擊英國倫敦。戰後,隨著地空飛彈等防空兵器的使用和發展,為了有效地攻擊目標和減少對載機的威脅,美、英、前蘇聯、法等國研製和裝備了多種空地飛彈。60年代~90年代初,已有10餘種戰術空地飛彈分別在越南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以及海灣戰爭中多次使用,戰果顯著。實踐證明,空地飛彈與其他攻擊武器配合使用,能提高突擊效果。空地飛彈將主要朝著增大射程和速度,進一步提高抗干擾,全天候突防和攻擊多目標的能力以及一彈多用的方向發展。

中國

空地飛彈空地飛彈
作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打擊的一部分,中國的空中核打擊力量的發展是鮮為人知的.普遍的認為是空中核打擊能力有限,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事實上中國自核子彈爆炸成功後,曾先後研製過幾種型號的空地飛彈供戰略部隊使用.在中國成功地發射地地飛彈之前,為了對付前蘇聯迫在眉睫的核威脅,首先使用轟炸機甩投核子彈成功,之後具有極佳低空突防能力的強5改裝機也能利用內部彈倉甩投核子彈,但強5航程有限,作為一種"玉石俱焚"的攻擊方式,在超過作戰半徑的地方甩投核子彈還是有可能進行核報復的.據說當時選拔的特等優秀飛行員在接受訓練時,無一人打退堂鼓,其愛國熱情感人肺腑.在地地飛彈發射成功後,並不斷有新型號出現的情況下,執行空中核打擊的壓力有所減輕.70年代後期,有關的科研部門在成熟的巡航飛彈基礎上研製空地核飛彈,據信至少曾有過兩種型號的空地飛彈服役.這方面的保密性極強,外界對其知之甚少,最近隨著新型飛彈的服役,老型號的退役,人們才對其有一定了解.在84年的"航空知識"的某一期里,在介紹轟6國產轟炸機時,曾提到用空地飛彈進行戰略核轟炸任務.中國發展的一型空地飛彈發射重量大約1.5-2噸左右,射程100公里左右,單彈頭20萬噸當量,制導方式慣性導航加主動雷達,轟6戰略轟炸機使用.估計殲轟7,殲10,殲11及殲8Ⅲ也可使用.另一種型號是增程型,最大射程400公里左右,而不是外界認為的中國的巡航飛彈的最大射程不超過200公里,但其3噸多的發射重量只要轟6能使用.一個有趣的現象,海軍航空兵的轟6丁反艦飛彈攻擊機是在戰略轟炸機的基礎上發展的,而不是戰略轟炸機在普通飛彈攻擊機的基礎上發展,這可能是需要有先後.這兩種型號的飛彈從當時發展的艦艦飛彈水平看,存在著不少不足,首先是巡航高度高,至少要在幾百米的高度,其次是精度低,偏差在幾百米到1千多米,不過使用核彈頭可能不會太計較精度,另外準備工作複雜,使用液體燃料,發射前注射.進入90年代後,中國在成功地吸收了前蘇聯部分成熟技術後,發展了新一代空地飛彈.這種飛彈在某些方面很接近美國的"戰斧"式,超低空飛行,採用GPS全球定位技術
空地飛彈空地飛彈
有多種制導方式,射程在600公里左右.而且有多種發射方式,可從陸空發射,估計未來的中國的大型軍艦可能也會裝備這種飛彈的發射箱,屆時將擁有與美國軍艦相似的打擊能力.這種飛彈可攜帶包括核彈頭在內的多種彈頭,精度極高,傳說偏差只有十幾米,在定型的多枚實彈射擊中,"其極高的命中精度連專家也沒預料到".中國現在還正在積極研製射程超過3000公里的巡航飛彈,預計下一世紀服役.在精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後,技術難點是解決固體火箭技術,一但在這方面取得突破,將極大地提高中國巡航飛彈的性能。鮮為人知的中國的空地飛彈海軍電子戰所涵蓋的範圍包括海軍雷達電子戰、通信電子戰、水聲電子戰、光電電子戰以及海軍遙控、遙測和導航電子戰等。其中,海軍雷達電子戰的地位尤為重要。這是由以飛彈戰為主的現代海戰的特點所決定的。海軍雷達電子戰的主要內容是海軍雷達的偵察與反偵察以及對抗與反對抗。

雷達偵察

空地飛彈空地飛彈
海軍雷達偵察:雷達偵察是一種電子偵察。海軍雷達偵察的使命是利用海軍艦船和艦載機的電子支援措 施設備,如各種雷達偵察接收機,在平時偵收海上潛在威脅雷達的電磁輻射信號,查明其技術參數如雷達頻率和方位等,為戰時採取對策和實施干擾提供戰術依據;在戰時則協助星載和機載的電子支援措施設備對海空實施全景監視,查明敵方各種電子設備的類型、數量、配置、部署及其變動情況,通過威脅識別作出告警, 並引導艦載反輻射飛彈對敵方的雷達(連同其載艦或載機)實施毀滅性打擊。

挑戰

上述使命正面臨著以下幾方面的、愈益增強的挑戰:(1)現代電磁環境的異常複雜性和密集性。例如,海灣戰爭中美軍通過對戰區電子戰的 電磁信號測試,發現信號環境密度高達每秒120萬~150萬個脈衝。此外,通常在電磁輻射信號中,雷達信號和通信信號及其他各種電信號混雜在一起。(2)當代海軍作戰主要發生在近海環境,近海環境是高雜波環境。近海發射的電磁信號 不僅包含了來自友軍或中立方軍隊的信號,而且還包含了來自地面海上空中的各種民用信號和軍用信號。(3)敵方雷達在體制和技術方面的電子反偵察特性和反對抗(干擾)特性的的不斷增強,增加了海軍雷達偵察的複雜性和難度。(4)在戰區惡劣的氣象和傳播條件下或當存在敵方電子干擾時,海軍雷達偵察將變得更為困難。因此,海軍雷達偵察接收機必須具有很高的靈敏度和截獲機率以及很強的分選處理能力,把真正的威脅信號分析和識別出來,判斷其類型和威脅等級;此外還應根據其數量、工作情況和分布態勢等,判明目標的性質和行動企圖,決定我方應採取的措施。目前世界上先進的海軍雷達偵察接收機具有高達100%的截獲機率,可偵收頻率範圍在0.5~40吉赫之間的、信號調製方式複雜的電磁波。其對空偵收距離大於雷達探測距離,對海偵收距離大於視距,信號截獲時間最快為幾十納秒。海軍雷達對抗海軍雷達對抗系指採用有源和無源等方法對敵方海軍雷達的接收系統顯示系統自動跟蹤系統實施電子干擾。它包括有源干擾、無源干擾和組合干擾。

有源干擾

空地飛彈空地飛彈
有源干擾技術是利用干擾機發射某種波形的干擾信號來擾亂和欺騙敵方雷達。有源干擾一般分為噪聲干擾和欺騙干擾。噪聲干擾又稱壓制性干擾。它通過發射大功率的噪聲信號來掩蓋或吞沒敵方雷達螢光屏上的目標回波,使敵方雷達無法工作。欺騙干擾則是用干擾信號去欺騙敵方。欺騙干擾允許敵方雷達看見目標,但使它不能獲得目標的準確信息,而只能獲得失真的距離、方位和速度等參數。在敵方雷達螢光屏上顯示的是與真目標相似的假回波。實施有源干擾的海軍雷達干擾機目前可覆蓋20吉赫以下的電磁頻域,其回響時間為1~2秒,雜波干擾功率可高達兆瓦級。最先進的干擾機可同時干擾80個目標。

無源干擾

顧名思義,無源干擾是一種干擾體本身不輻射電磁能量的干擾。常見的對雷達的無源干擾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1)發射或投放用能反射電磁波的材料製成的各種箔條和反射器,對敵方雷達形成干擾。例如,單發箔條彈爆炸發散後能在3~5秒內形成1000~3000平方米的空中干擾雲,並能懸空10分鐘之久,以掩蓋敵方雷達想捕捉的真目標(即我方的艦船或艦載機)或誘惑敵方雷達去跟蹤假目標(即干擾雲)。(2)採用艦船(或艦載機)外形結構隱身設計和在艦體(或機體)表面塗覆吸收電磁波的材料等目標隱身方法,以減弱目標對電磁波的反射,從而使敵方雷達難以發現目標。例如,法國“拉斐特”級護衛艦採取了流線型外形設計、傾斜10°的上層建築外壁、刷上吸波油漆塗料的艦體等一系列隱身措施,使該級艦的雷達反射面積比傳統設計減小60%,獲得了良好的隱身效果。組合干擾組合干擾是把上述各種干擾進行多種組合,不但幾種有源干擾可以適當組合,而且有源干擾和無源干擾也可以組合使用,以發揮最佳的干擾效果。例如美國AN/ALQ99DAN/ALQ99E干擾機的有效功率達10千瓦,能有效干擾工作在30兆赫~18吉赫頻域和200~300千米距離範圍內的全部預警、測高、引導、監視炮瞄和制導等海用雷達;它們與AN/ALE43艦載機箔條切割投放器、AN/ALE40箔條與曳光彈發射裝置等多種性能優良的無源干擾設備配合使用,在海灣戰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海軍雷達反偵察雷達反偵察的任務是要使我方雷達信號不被或難於被敵方偵察接收機截獲和識別,即使被敵方識別了也不易被複製。

海軍雷達反偵察

(1)平時把主要雷達隱蔽起來,只在戰時使用它,並儘量縮短艦載雷達的開機時間。(2)雷達信號設計中應採用不易被敵方偵察接收機識別的偽噪聲信號,包括脈衝調頻信號、脈內偽隨機編碼信號和偽隨機重複頻率信號等。(3)採用低截獲機率技術。該項技術可降低敵方偵察接收機的作用距離與我方雷達作用距離的比值(即截獲機率),使敵方偵察接收機在我方雷達探測目標的作用距離之外不能截獲我方雷達信號。例如,荷蘭的PILOT導航與對海搜尋雷達就是這種低截獲機率雷達。該雷達採用調頻連續波發射方式,雖然其輸出功率僅為1毫瓦~1瓦,但作用距離則與常規雷達的大致相同,並具有優良的低截獲機率的“寂靜”或“隱蔽”的特徵。(4)採用頻率捷變方法。採用隨機快速跳頻是雷達反偵察的一種重要和有效的手段。現代干擾機頻率瞄準所需的脈衝數愈益減少,至90年代初,干擾機性能水平已提高到在1~3 個脈衝內就能完成頻率引導。但是,只要雷達的跳頻速度足夠快(如脈間跳頻),跳頻範圍足夠寬,干擾機要對雷達實施偵察和跟蹤干擾是很困難的.(5)採用雙基地或多基地工作體制或無源定位方式。採用雙基地或多基地工作體制時,由於我方雷達的發射和接收基地分設兩處,敵方偵察接收機只能截獲和跟蹤來自我方雷達發射站的信號,而對設在艦上的雷達接收站既無法偵察,更談不上干擾。假如把我方雷達發射站設定在衛星或空中飛行的艦載機或嚴密防衛的後方海軍基地,無疑,將大大增強我方雷達發射站的反偵察和反對抗的能力。採用無源定位方式則是通過誘發敵方目標開動干擾機或利用該目標本身輻射的電磁信號,來確定該目標的各參數,以防止我方雷達被偵察。海軍雷達反對抗雷達反對抗即雷達抗干擾。其技術措施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敵方干擾進入我方雷達接收機之前儘量排除它、削弱它,並提高有用信號電平;另一類是在敵方干擾進入我方雷達接收機之後,利用干擾信號與有用信號在波形、頻譜等結構上的不同加以區別,達到抑制干擾、從干擾背景中提取敵方目標信息的目的。

措施

空地飛彈空地飛彈
(1)功率對抗。提高雷達反干擾能力的最簡單的方法是儘可能增加發射能量。在峰值功率一定的條件下,為了得到較高的平均發射功率,需要採用脈衝壓縮方法,即發射寬脈衝信號,在接收和處理回波後,輸出窄脈衝信號。這樣,既增大了雷達作用距離,又提高了雷達分辨力。這種方法具有一定的反欺騙性義大利正在研製的艦載EMPAR相控陣雷達。有源干擾的能力。(2)單脈衝角跟蹤。單脈衝雷達可根據從單個脈衝回波中所提取的信息來確定被檢測到的信號源的角位置,所以它使得許多用於干擾波束順序掃描雷達的雷達對抗技術幾乎完全失效。(3)脈衝重複頻率捷變。這是一種用於降低近距離上假目標干擾效能的雷達反干擾技術脈衝重複頻率發生變化或抖動的雷達可使非人為的周期外反射回波和電子干擾系統發出的周期反射回波信號抖動,從而識別出這些信號是假目標。電子干擾系統除非預先能確定雷達的脈衝重複頻率抖動的周期特性或使其自身位置處於它要干擾的雷達和所保護的真目標之間,否則很難使假目標干擾奏效。(4)動目標顯示、動目標檢測及其與頻率捷變的兼容。動目標顯示是一種利用運動目標回波信號的都卜勒頻移來消除固定目標回波的干擾而使運動目標得以檢測或顯示的技術。動目標檢測則是在動目標顯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技術,它可在頻域上分離開有用目標和雜波,降低背景雜波的干擾。這兩種技術是對抗無源干擾的有效措施。但是,現代雷達對抗中經常出現箔條幹擾瞄準式噪聲調頻干擾同時使用的情況,這就需要同時運用動目標顯示(或動目標檢測)和頻率捷變來抵制上述兩種干擾。目前已經研究出較為典型的兼容方式有:脈組頻率捷變組內動目標檢測;隨機頻率捷變同頻動目標顯示;四脈衝系統。脈內分集-脈組動目標檢測等。(5)超低旁瓣天線、旁瓣匿影旁瓣對消。設計超低旁瓣天線是為了使雷達在旁瓣方向上被探測的機率為最小。採用超低旁瓣天線的雷達可實行空間選擇,將干擾限制在主瓣區間;在其他角度範圍內,雷達可正常工作,並可測定干擾機的角度信息,進而利用多站交叉定位技術來測出干擾機的距離數據。旁瓣匿影也是一種對付旁瓣干擾的技術。它使用一部其增益小於主天線的主瓣增益而大於主天線的旁瓣增益的輔助天線。比較主、輔兩部天線各自接收機的輸出信號:如果主天線接收機的信號較大,那就是天線對準目標時的信號,它經過選通進入信號分析電路;如果輔助天線接收機的信號較大,那就是從旁瓣進入的信號,它不被選通而到達不了信號分析電路。但是,上述旁瓣匿影技術無法對付連續波或噪聲干擾,這時就需要採用旁瓣對消技術.其做法是:對主、輔兩路接收機中的信號加以檢測,如果輔助天線接收機的信號功率電平較大,就要進行對消處理,即將干擾信號的幅度和相位經由對消反饋電路在一個閉合迴路中加以調整,使干擾信號在主接收機信道中達到最小.(6)相控陣體制。由於相控陣天線由獨立輻射單元或子陣列所組成,所以它在電子對抗環境下可得到最佳的自適應天線方向圖。相控陣雷達的數字波束形成接收機是採用數位技術實現瞬時多波束及實時自適應處理的裝置。它在形成瞬時多波束的同時,能對干擾源自適應調零並得到超高解析度和超低旁瓣的性能,因而能非常有效地對付先進的綜合性電子干擾。此外,相控陣雷達的波形和閉鎖時間可以根據雜波環境要求進行調整。因此,相控陣無疑是一種極為優良的海軍雷達反對抗體制.當代具有很強反對抗能力的海軍雷達包括美國“弗萊克薩”三坐標相參火控雷達、英國“梅薩”多功能電掃自適應雷達和法國“阿拉貝爾”多功能相控陣火控雷達等。美國“弗萊克薩”雷達的主要特點是利用計算機根據各個目標回波信息最大的原則,實時自適應改變雷達波形(共有14000多種波形變換)。這種實時分配跟蹤,加上都卜勒波形處理等特點,使該雷達具有良好的電子抗干擾和抗雜波性能。英國“梅薩”雷達的核心技術是實時自適應數字波束形成技術,其主要優點在於能使該雷達抑制多達15個干擾機的干擾,並利用附加的超分辨技術確定敵方干擾機(即目標)的位置。法國“阿拉貝爾”雷達之所以具有很強的抗干擾和抗雜波的能力,是因為:首先,其天線具有很低的旁瓣電平且裝有旁瓣匿影或旁瓣對消的附加通道以及對干擾源的跟蹤可實現天線方向圖自適應調零;其次,該雷達在收發機中,採用柵控行波管來獲得波束的靈活性,還通過脈間和脈組間頻率捷變來實現完善的捷變頻,其多個接收通道能確保監視和跟蹤測量及電子抗干擾處理;再則,其先進的數位訊號處理機可完成脈衝壓縮、都卜勒濾波和恆虛警率處理等多種功能。

發展趨向

21世紀展望未來海軍電子戰系統發展趨向
空地飛彈空地飛彈
(1)研製艦載先進綜合電子戰系統(AIEWS)。美國在艦載AN/SLQ-32綜合電子戰系統的基礎上正研製跨世紀的AN/SLQ-54艦載綜合電子戰系統,該系統的工作頻譜由2.5~18吉赫擴展到光、熱和紅外範圍。它採用先進的計算機,把偵察、告警和干擾各部分有機地組合起來,能迅速截獲威脅信號,準確測定參數並及時加以識別,還能同時對許多不同的威脅施以多種形式干擾(包括有源干擾和無源干擾);它將適應未來的高密度和異常複雜的射頻電磁環境,可為艦船作戰系統提供所需的分層電子防禦,將對21世紀海軍雷達電子戰產生深遠的影響。(2)開發海軍一體化電子戰C3I(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電子戰C3I系統是下世紀的海軍雷達電子戰的關鍵技術和設備。根據其功能和使命,它可分為:單艦級平台電子戰C3I系統(與火炮飛彈等武器實施軟、硬殺傷結合的一體化艦載作戰系統)。海上編隊級戰術性電子戰C3I系統.海區級戰役性電子戰C3I系統。國土防禦作戰體系級戰略性電子戰C3I系統。(3)發展更先進的電子戰天線技術。這種電子戰天線應比雷達天線的發射頻率更寬、角度覆蓋範圍更廣並具有多波束功能。它要解決空間覆蓋和高波束定向以及低副瓣和多路測向等問題。新的發展重點將是相控陣和測向多徑抑制以及高性能相控陣模組、固體微波元件快速跳頻傳輸等技術。德國已把全向和定向天線裝在單個探頭內,做成雙錐形天線;並且還正在研製結構緊湊的三軸穩定鏇轉碟形天線.(4)發展更先進的電子戰信息處理技術。這包括頻率捷變與濾波技術、識別與分類射頻技術、自適應陣列處理與頻率快速綜合技術、數據處理與融合技術、圖像處理技術以及專家系統與人工智慧技術等。美國計畫在新世紀到來之前將電子戰中心計算機的性能和容量都提高2個數量級以上,並將重點開發超高速積體電路、聲表面波、電荷耦合布喇格等新器件以及高級語言編程模組化軟體技術。英國則在成功研製用於瞬時測頻接收機的極坐標鑒頻器這種新型微波器件的基礎上,力求進一步改善其對截獲信號直接檢測和瞬時測頻的性能.
空地飛彈空地飛彈
海軍雷達系統中配備自動偵察與計算裝置和反輻射飛彈告警系統。自動偵察與計算裝置能自適應地複合運用雷達的各種反干擾技術,使反干擾效果最佳化。反輻射飛彈告警系統則利用都卜勒效應對反輻射飛彈回波信息的檢測,進行自動告警,並自適應採取應急對抗措施,如雷達關機、迅速投放干擾欺騙誘餌、控制火力進行攔截等。它對反輻射飛彈的發現距離應達到40~60千米左右,並向制導雷達和誘餌引偏系統提供擊落反輻射飛彈之前所需的30~60秒預警時間.(2)發展艦載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相控陣雷達利用其波束的靈活性和自適應掃描功能,可根據反干擾需要來實施“功率管理”。美國AN/SPY-1系列雷達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艦載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它的最新改進型AN/SPY-1D(V)雷達現正在進行陸上試驗。該雷達一方面將極大改善雷達系統在世界範圍典型的海岸雜波密集的環境中捕捉低空、高速目標的性能,另一方面將大幅度增強雷達抗欺騙式電子干擾的能力。它是21世紀可能出現的最先進的欺騙式干擾機的剋星。(3)研製艦載超視距雷達和雙基地雷達。艦載地波超視距雷達不僅能提供早期預警,而且在對付隱身目標和反輻射飛彈方面都具有潛在的效能。英國海軍最近在“倫敦-德里”號護衛艦上對地波超視距雷達所作的試驗表明,該雷達能超視距發現掠海反艦飛彈,其探測距離為常規雷達的2~3倍。美國則把艦載超視距雷達體制和雙基地雷達體制結合起來,採用發射天線和發射站為岸基而接收和信號處理系統為艦載的收發分置方案。這種結合體制的雷達具有高度的隱蔽性和安全性,在反隱身、抗反輻射飛彈和抗電子干擾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4)開發毫米波雷達和等離子雷達毫米波雷達因其波段介於微波和紅外之間,因此兼備微波雷達所具有的良好的全天候探測能力和紅外探測系統所具有的近程高分辨力的特點。它的波束窄、頻頻寬、抗干擾能力強,且目前的技術發展遠遠領先於電子干擾技術的發展。等離子雷達則是利用電離電漿的超導特性來反射雷達波束。等離子雷達可在十億分之一秒內重新定向,改變所監視的目標,而傳統雷達約需1~10秒。該雷達體積小、功率大,且不必安裝傳統雷達的拋物面天線;它能以幾乎無限快的速度跟蹤來襲的飛彈等目標,並可進一步提高雷達和艦艇的隱身性。美國海軍正在開發的“快鏡”(AgileMirror)雷達就是這種等離子雷達。(5)實施雷達組網和感測器數據融合。多部雷達組網可根據敵情主動控制網內各雷達系統的工作狀態,實現雷達群合作反干擾工作方式,如隨機閃爍式開機多機接收假髮射機引誘而低截獲機率的真發射機在掩護下工作等。艦載雷達最有發展前途的組網方案是超視距雷達、預警機和常規艦載雷達組網,以構成一個遠、中、近程和高、中、低空互為補充的一體化探測網。為了彌補雷達系統的不足,把雷達和聲納紅外光電探測等多種感測器設備結合起來,組成多信息綜合抗干擾系統。多感測器的數據融合和信息共享將使海軍雷達防禦系統能更好地判明目標的性質和意圖。綜上所述,21世紀世界海軍雷達電子戰將在作戰範圍更廣泛和深入、作戰方式更激烈和多變以及設備技術更先進和複雜的層次上進行,這個發展趨向是不言而喻的。

俄羅斯

空地飛彈空地飛彈
“瞪眼1”是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為裝備以色列空軍F-4戰鬥機而研製的中程防區外對地攻擊飛彈,用來攻擊陸上機動目標和固定目標,其改型可用來攻擊堅固目標。該彈於70年代開始研製,1983年開始裝備以色列空軍。1987年美國空軍根據一項海外武器評價計畫對其進行了評價,經過16個月的鑑定試驗後決定將其作為過渡性常規防區外武器引進,裝備B-52F-111轟炸機,並將其命名為Have Nap,代號為AGM-142。 X-25 式空地飛彈前蘇聯第二代戰術空地飛彈 , 北約稱之為 AS-10 克倫。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開始研製 ,70 年代中期服役 , 以取代第一代克里牛 X-23 式戰術空地飛彈 , 裝備現役各型對地攻擊飛機。 X-25 是飛彈本身的型號 , 對應的英文型號為 Kh-25 。

性能特點

①採用模組化設計 , 配以不同導引頭適應不同任務需要。②多數型號不具備全方位作戰能力 , 易受自然條件影響。③機載裝備配套性能相對較差 , 在一定難度上影響了飛彈總體性能。主要改型:X-25 已經形成了一個飛彈系列 , 有電視型 X-25MT 、無線電指令型 X-25MP 被動雷達型 X-25M П半主動雷射型 X-25M Л紅外成像 X-25MT П , 供對地攻擊飛機選用 , 可攻擊戰場上的各種目標。基本數據:飛彈型號X-25MP;射程2 ~ 8 千米;使用角度50 米 -5 千米;制導方式無線電指令;命中精度 4 ~ 5 米左右;彈徑275 毫米;彈長 3830 毫米;飛彈質量 320 千克; 戰鬥部質量140 千克;翼展820 毫米;引信採用觸發引信;動力裝置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飛彈最大飛行速度850 米/秒;飛彈型號 X-25MT;射程 20 千米;使用角度50 米 -12 千米;制導方式電視自控;命中精度 4 ~ 5 米左右;彈徑275 毫米;彈長4040 毫米;飛彈質量300 千克;戰鬥部質量90 千克;翼展820 毫米;引信採用觸發引信;動力裝置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飛彈最大飛行速度850 米/秒; 飛彈型號 X-25M Л ;射程2~20千米;使用角度 50 米-5 千米;制導方式半主動雷射;命中精度 4~5米左右;彈徑275 毫米;彈長3750 毫米;飛彈質量300 千克; 戰鬥部質量90 千克;翼展820 毫米;引信採用觸發引信;動力裝置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飛彈最大飛行速度850 米/秒;飛彈型號X-25MT П;射程20 千米;使用角度 50 米~ 12 千米;制導方式紅外成像;命中精度4~5米左右;彈徑 275 毫米;彈長4355 毫米;飛彈質量300 千克;戰鬥部質量 90 千克;翼展820 毫米;引信用觸發引信;動力裝置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飛彈最大飛行速度850 米/秒.識別特徵:採用不同導引頭時,彈頭尖部形狀不一,雷達型為尖錐狀,雷射型電視型外紅型為半球形。

彈體特徵

空地飛彈空地飛彈
①圓柱形彈體。②採用兩組控制翼面,第一組位於彈體頭部偏後,梯形,4片,面積較小,第二組位於彈體底端偏前,4片,大面積直角梯形,兩側彈翼中間偏後,有類似發動機小型噴口裝置。③彈體下方、兩組控制翼面之間,有條形突出物貫通彈體。在1968年7月和1975年初分別出現了AS-5(鮭魚)和AS-6(王魚)。不久人們就認識到,僅僅依靠由大型轟炸機攜帶的空地飛彈是不夠的,需要結構緊湊的多種飛彈,以便裝備整個殲擊轟炸機。因而在1955年後,前蘇聯空軍研究院試驗用PC-2(AA-1)空空飛彈攻擊各種地面/海面目標。據英國《簡氏飛彈與火箭》2001年10月刊報導,據俄羅斯的一份公告稱,新型Kh-22M空地飛彈已經投入系列生產。該新型飛彈射程400千米,飛行速度達3600千米/小時。新型Kh-22M空地飛彈是在原來Kh-22M的基礎上改進了末端尋的器,並採用了固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射程更遠,速度更高。該飛彈從轟炸機上發射後,迅速爬升到高空,在慣導裝置的控制下對目標區域進行巡航。一旦飛臨目標上空,在主動雷達尋的器的控制下進行近乎垂直的俯衝,飛彈飛行路線在雷達監視和防空系統打擊範圍內出現"死區",即使在末段飛行過程中遭遇攔截,飛彈也可能會命中目標。
“哈基姆”PGM-1/2/3/4空地飛彈
空地飛彈空地飛彈
基本情況:該彈是專門應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AE)的要求而研製的防空區外空地飛彈系列,用來攻擊敵方嚴密設防的堅固目標,如指揮中心橋樑機場港口高炮陣地飛彈發射場等。該彈的現名“哈基姆”(HAKIM)系由其用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命名,但由於研製該彈的主承包商幾經更換,加上其改進型號不斷出現,故曾獲多種名稱:阿爾法(Alpha)、吉姆克斯(GMX)、費利克斯(Felix)、飛馬(Pegasus)、半人馬(Centaur)和小兄弟(Little)。該彈的主承包商最初是美國的儀器系統公司(Instrument Systems Corp.),1984年開始研製,1987年由兼併ISC的英國費倫第公司(Ferranti)接手研製,1989年首次披露該項目,1990年該系列第1、2兩個型號PGM-1/2先後投產,1991年由兼併費倫第公司的GEC-馬可尼公司繼續研製,1992年該系列第1、2兩個型號PGM-1/2先後進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現役,1993年該系列第3個型號PGM-3投產,同年該系列中的無動力型——“蘭斯洛特”(Lancelot)雷射制導炸彈問世,但未被用戶選中。1994年該系列各型號飛彈首次在英國范堡羅航展露面,1995年該系列第3個型號PGM-3進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服役,同年英國批准向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銷售該系列第4個型號PGM-4。上述前三種型號按輕重分為A、B兩類,A類為輕型,包含PGM-1A/2A/3A,分別為輕型半主動雷射型輕型電視型輕型被動紅外型;B類為重型,包含PGM-1B/2B/3B,分別為重型半主動雷射型、重型電視型和重型被動紅外型。第4種型號為遠距型。目前,該系列飛彈仍在生產和改進之中,其用戶現僅有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訂購數目約1750枚。
空地飛彈空地飛彈
結構和性能特點:該系列飛彈採用後置彈翼控制的氣動外形布局,A類基本型的氣動外形布局為2片固定式一字形穩定小翼位於彈體前部,4片固定式後掠切梢三角形大彈翼位於彈體尾部,每片彈翼後緣各帶1片控制舵面,圓柱形彈體頂部加裝365mm北約標準間距雙彈耳的加強硬背,半球形頭部裝有適用於電視/紅外/雷射導引頭的光學玻璃整流罩,固體火箭發動機吊掛在彈體後下方。B類改進型的氣動外形布局是在A類基本型的氣動外形布局的基礎上,僅增加1片垂直穩定小翼,在頭部構成丁字形穩定小翼。該系列飛彈採用模組化艙段結構,A、B兩類型號在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 前者為輕型,採用350mm單一直徑彈體和127mm直徑單台固體火箭發動機;後者為重型,採用350/430mm雙直徑前後彈體和127mm直徑兩台固體火箭發動機。A、B兩類型號均採用索恩·WMI公司的主動雷達MFBF多功能炸彈引信。遠距型PGM-4採用中段慣導加GPS修正、末段紅外成像或主動毫米波雷達制導,換裝1台渦噴發動機和串式穿甲爆破戰鬥部。該型號首次在1994年范堡羅航展上展出,最初命名為“飛馬”(Pegasus),外界一直以為是在PGM-1B/2B/3B基礎上改進的、1993年參加英國國防部的“常規防區外發射空地飛彈”(CASOM)竟爭的“飛馬”飛彈,直到1995年初才弄清是在其基礎上改進的、外銷給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PGM-4,命名為“半人馬”(Centaur)。這兩種飛彈的重量相同,不同之處是長度和射程,分別為5.0m/4.0m和350km/250km。該系列飛彈的主要特點是,通過更換不同類型的導引頭並選用輕重兩種彈體,能夠滿足各種不同作戰使用要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