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海洋面積遼闊,儲水量巨大,因而長期以來是地球上最穩定的生態系統。由陸地流入海洋的各種物質被海洋接納,而海洋本身卻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然而近幾十年,隨著世界工業的發展,海洋的污染也日趨嚴重,使局部海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並有繼續擴展的趨勢。
海洋的污染主要是發生在靠近大陸的海灣。由於密集的人口和工業,大量的廢水和固體廢物傾入海水,加上海岸曲折造成水流交換不暢,使得海水的溫度、pH、含鹽量、透明度、生物種類和數量等性狀發生改變,對海洋的生態平衡構成危害。目前,海洋污染突出表現為石油污染、赤潮、有毒物質累積、塑膠污染和核污染等幾個方面;污染最嚴重的海域有波羅的海、地中海、東京灣、紐約灣、墨西哥灣等。就國家來說,沿海污染嚴重的是日本、美國、西歐諸國和前蘇聯國家。我國的渤海灣、黃海、東海和南海的污染狀況也相當嚴重,雖然汞、鎘、鉛的濃度總體上尚在標準允許範圍之內,但已有局部的超標區;石油和COD在各海域中有超標現象。其中污染最嚴重的渤海,由於污染已造成漁場外遷、魚群死亡、赤潮泛濫、有些灘涂養殖場荒廢、一些珍貴的海生資源正在喪失。
特點
由於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污染與大氣、陸地污染有很多不同,其突出的特點:一是污染源廣,不僅人類在海洋的活動可以污染海洋,而且人類在陸地和其他活動方面所產生的污染物,也將通過江河徑流、大氣擴散和雨雪等降水形式,最終都將匯入海洋。
二是持續性強 ,海洋是地球上地勢最低的區域,不可能像大氣和江河那樣,通過一次暴雨或一個汛期,使污染物轉移或消除;一旦污染物進入海洋後,很難再轉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質在海洋中越積越多,往往通過生物的濃縮作用和食物鏈傳遞,對人類造成潛在威脅。
三是擴散範圍廣,全球海洋是相互連通的一個整體,一個海域污染了,往往會擴散到周邊,甚至有的後期效應還會波及全球。
四是防治難、危害大。海洋污染有很長和積累過程,不易及時發現,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長期治理才能消除影響,且治理費用大,造成的危害會影響到各方面,特別是對人體產生的毒害,更是難以徹底清除乾淨。
污染物分類
根據污染物的性質和毒性,以及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危害方式,主要污染物有以下幾類:石油及其產品:包括原油和從原油中分餾出來的溶劑油、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石蠟、瀝青等等,以及經過裂化、催化而成的各種產品。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約1千萬噸,主要是由工業生產,包括海上油井管道泄漏、油輪事故、船舶排污等造成的,特別是一些突發性的事故,一次泄漏的石油量可達10萬噸以上,這種情況的出現,大片海水被油膜覆蓋,將促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嚴重影響海產品的價值,以及其他海上活動。重金屬和酸鹼:包括汞、銅、鋅、鈷、鎬、鉻等重金屬,砷、硫、磷等非金屬及各種酸和鹼。由人類活動而進入海洋的汞,每年可達萬噸,已大大超過全世界每年生產約9千噸汞的記錄,這是因為煤、石油等在燃燒過程中,會使其中含有的微量汞釋放出來,逸散到大氣中,最終歸入海洋,估計全球在這方面污染海洋的汞每年約4千噸。鎘的年產量約1.5萬噸,據調查鎘對海洋的污染量遠大於汞。隨著工農業的發展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海洋的某些重金屬和非金屬,以及酸鹼等的量,呈增長趨勢,加速了對海洋的污染。
農藥:包括有農業上大量使用含有汞、銅以及有機氯等成分的除草劑、滅蟲劑,以及工業上套用的多氯酸苯等。這一類農藥具有很強的毒性,進入海洋經海洋生物體的富集作用,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產生的危害性就更大,每年因此中毒的人數多達10萬人以上,人類所患的一些新型的癌症與此也有密切關係。
有機物質和營養鹽類:這類物質比較繁雜,包括工業排出的纖維素、糖醛、油脂;生活污水的糞便、洗滌劑和食物殘渣,以及化肥的殘液等。這些物質進入海洋,造成海水的富營養化,能促使某些生物急劇繁殖,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氣,易形成赤潮,繼而引起大批魚蝦貝類的死亡。
放射性核素:是由核武器試驗、核工業和核動力設施釋放出來的人工放射性物質,主要是鍶—90、銫—137等半衰期為30年左右的同位素。據估計進入海洋中的放射性物質總量為2—6億居里,這個量的絕對值是相當大的,由於海洋水體龐大,在海水中的分布極不均勻,在較強放射性水域中,海洋生物通過體表吸附或通過食物進入消化系統,並逐漸積累在器官中,通過食物鏈作用傳遞給人類。
固體廢物:主要是工業和城市垃圾、船舶廢棄物、工程渣土和疏浚物等。據估計,全世界每年產生各類固體廢棄物約百億噸,若1%進入海洋,其量也達億噸。這些固體廢棄物嚴重損害近岸海域的水生資源和破壞沿岸景觀。
廢熱:工業排出的熱廢水造成海洋的熱污染,在局部海域,如有比原正常水溫高出4攝氏度以上的熱廢水常年流入時,,就會產生熱污染,將破壞生態平衡和減少水中溶解氧。
上述各類污染物質大多是從陸上排入海洋,也有一部分是由海上直接進入或是通過大氣輸送到海洋。這些污染物質在各個水域分布是極不均勻的,因而造成的不良影響也不完全一樣。
溢油
在石油勘探、開發、煉製及運儲過程中,由於意外事故或操作失誤,造成原油或油品從作業現場或儲器里外泄,溢油流向地面、水面、海灘或海面,同時由於油質成分的不同,形成薄厚不等的一片油膜,這一現象稱為溢油。
赤潮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
污染源
污染海洋的物質眾多,從形態上分有廢水、廢渣和廢氣。根據污染物的性質和毒性,以及對海洋環境造成危害的方式,大致可以把污染物的種類分為以下幾類
石油及其產品
:包括原油和從原油中分餾出來的溶劑油、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石蠟、瀝青等等,以及經過裂化、催化而成的各種產品。目前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約1千萬噸,主要是由工業生產,包括海上油井管道泄漏、油輪事故、船舶排污等造成的,特別是一些突發性的事故,一次泄漏的石油量可達10萬噸以上,這種情況的出現,大片海水被油膜覆蓋,將促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嚴重影響海產品的價值,以及其他海上活動。
重金屬和酸鹼
:包括汞、銅、鋅、鈷、鎬、鉻等重金屬,砷、硫、磷等非金屬以及各種酸和鹼。由人類活動而進入海洋的汞,每年可達萬噸,已大大超過全世界每年生產約9千噸汞的記錄,這 是因為煤、石油等在燃燒過程中,會使其中含有的微量汞釋放出來,逸散到大氣中,最終歸入海洋,估計全球在這方面污染海洋的汞每年約4千噸。鎘的年產量約1.5萬噸,據調查鎘對海洋的污染量遠大於汞。隨著工農業的發展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海洋的某些重金屬和非金屬,以及酸鹼等的量,呈增長趨勢,加速了對海洋的污染。
農藥:
包括有農業上大量使用含有汞、銅以及有機氯等成分的除草劑、滅蟲劑,以及工業上套用的多氯酸苯等。這一類農藥具有很強的毒性,進入海洋經海洋生物體的富集作用,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產生的危害性就更大,每年因此中毒的人數多達10萬人以上,人類所患的一些新型的癌症與此也有密切關係。有機物質和營養 鹽類:這類物質比較繁雜,包括工業排出的纖維素、糖醛、油脂;生活污水的糞便、洗滌劑和食物殘渣,以及化肥的殘液等。這些物質進入海洋,造成海水的富營養化,能促使某些生物急劇繁殖,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氣,易形成赤潮,繼而引起大批魚蝦貝類的死亡。
放射性核素
:是由核武器試驗、核工業和核動力設施釋放出來的人工放射性物質,主要是鍶—90、銫—137等半衰期為30年左右的同位素。據估計目前進入海洋中的放射性物質總量為2—6億居里,這個量的絕對值是相當大的,由於海洋水體龐大,在海水中的分布極不均勻,在較強放射性水域中,海洋生物通過體表吸附或通過食物進入消化系統,並逐漸積累在器官中,通過食物鏈作用傳遞給人類。
固體廢物
:主要是工業和城市垃圾、船舶廢棄物、工程渣土和疏浚物等。據估計,全世界每年產生各類固體廢棄物約百億噸,若1%進入海洋,其量也達億噸。這些固體廢棄物嚴重損害近岸海域的水生資源和破壞沿岸景觀。
廢熱
:工業排出的熱廢水造成海洋的熱污染,在局部海域,如有比原正常水溫高出4攝氏度以上的熱廢水常年流入時,,就會產生熱污染,將破壞生態平衡和減少水中溶解氧。
上述各類污染物質大多是從陸上排入海洋的,也有一部分是由海上直接進入或是通過大氣輸送到海洋的。這些污染物質在各個水域分布是極不均勻的,因而造成的不良影響也不完全一樣。
監測
海洋污染監測包括水質監測、底質監測、大氣監測和生物監測等。
還可分為沿岸近海監測和遠洋監測。前者因海域污染較重且複雜多變,設立的監測站密,各站項目齊全且每月至少監測一次;後者主要測定那些擴散範圍廣和因海上傾廢和因事故泄入海洋的污染物質,通常設站較稀,監測次數較少。
此外,還有利用生物個體、種群或群落對污染物的反應以判斷海洋環境污染情況。
污染因素
陸源污染大量未經處理的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接或間接往入海洋。陸源污染物質種類最廣、數量最多,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最大。陸源污染物對封閉和半封閉海區的影響尤為嚴重。陸源污染物可以通過臨海企事業單位的直接入海排污管道或溝渠、入海河流等途徑進入海洋。沿海農田施用化學農藥,在岸灘棄置、堆放垃圾和廢棄物,也可以對環境造成污染損害。
船舶污染
船上的船舶由於各種原因,向海洋排放油類或其他有害物質。船舶污染主要是指船舶在航行、停泊港口、裝卸貨物的過程中對周圍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產生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有含油污水、生活污水、船舶垃圾有三類,另外,也將產生粉塵、化學物品、廢氣等,但總的說來,對環境影響較小。
海上事故
船舶擱淺、觸礁、碰撞以及石油井噴和石油管道泄漏等。
海洋傾廢
向海洋傾瀉廢物以減輕陸地環境污染的處理方法。通過船舶、航空器、平台或其他載運工具向海洋處置廢棄物或其他有害物質的行為。也包括棄置船舶、航空器、平台和其他浮動工具的行為。這是人類利用海洋環境處置廢棄物的方法之一。
海岸工程建設
一些海岸工程建設改變了海岸、灘涂和潮下帶及其底土的自然性狀,破壞了海洋的生態平衡和海岸景觀。
監測
海洋污染監測包括水質監測、底質監測、大氣監測和生物監測等。都可分為沿岸近海監測和遠洋監測。前者因海域污染較重且複雜多變,設立的監測站密,各站項目齊全且每月至少監測一次;後者主要測定那些擴散範圍廣和因海上傾廢和因事故泄入海洋的污染物質,通常設站較稀,監測次數較少。此外,還有利用生物個體、種群或群落對污染物的反應以判斷海洋環境污染情況的。預防措施
防止海洋污染的措施主要有:
1、海洋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立足於對污染源的治理;
2、對海洋環境深入開展科學研究;
3、健全環境保護法制,加強監測監視和管理;
4、建立海上消除污染的組織;
5、宣傳教育;
6、加強國際合作,共同保護海洋環境。
相關信息
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保護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海洋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依據海洋生態平衡的要求制定的有關法規,並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調整海洋開發和環境生態間的關係,以達到海洋資源的持續利用的目的。海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海洋水體、海底和海面上空的大氣,以及同海洋密切相關,並受到海洋影響的沿岸和河口區域。海洋環境問題的產生,主要是人們在開發利用海洋的過程中,沒有考慮海洋環境的承受能力,低估了自然界的反作用,使海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首先是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其次是某些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建設,給海洋環境帶來的嚴重影響;第三是對水產資源的酷捕,對紅樹林、珊瑚礁的亂伐亂采,也危及到生態平衡。上述問題的存在已對人類生產和生活均構成了嚴重威脅。為此,海洋環境保護問題已成為當今全球關注的熱點之一。
海洋環境(質量)標準
海洋環境(質量)標準指確定和衡量海洋環境好壞的一種尺度。它具有法律的約束力,一般分為三類,即海水水質標準、海洋沉積物標準和海洋生物體殘毒標準。制定標準時通常要經過兩個過程。首先,要確定海洋環境質量的“基準”,經過調查研究,掌握環境要素的基本情況,一定階段內海水、沉積物中污染物的種類、濃度和生物體中各種污染物的殘留量;考察不同環境條件下,各種濃度的污染物的影響,並選取適當的環境指標,在此基礎上,才能確定基準。其次,“標準”的確定要考慮適用海區的自淨能力或環境容量,以及該地區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
特點
海洋污染的特點是,污染源多、持續性強,擴散範圍廣,難以控制。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渾濁嚴重影響海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藻)的光合作用,從而影響海域的生產力,對魚類也有危害。重金屬和有毒有機化合物等有毒物質在海域中累積,並通過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對海洋動物和以此為食的其他動物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積廣大的油膜,阻止空氣中的氧氣向海水中溶解,同時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對海洋生物產生危害,並禍及海鳥和人類。由於好氧有機物污染引起的赤潮(海水富營養化的結果),造成海水缺氧,導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污染還會破壞海濱旅遊資源。因此,海洋污染已經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重視。由於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污染與大氣、陸地污染有很多不同,
墨西哥漏油事件
其突出的特點:
一是污染源廣,不僅人類在海洋的活動可以污染海洋,而且人類在陸地和其他活動方面所產生的污染物,也將通過江河徑流、大氣擴散和雨雪等降水形式,最終都將匯入海洋。
二是持續性強,海洋是地球上地勢最低的區域,不可能像大氣和江河那樣,通過一次暴雨或一個汛期,使污染物轉移或消除;一旦污染物進入海洋後,很難再轉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質在海洋中越積越多,往往通過生物的濃縮作用和食物鏈傳遞,對人類造成潛在威脅。
三是擴散範圍廣,全球海洋是相互連通的一個整體,一個海域污染了,往往會擴散到周邊,甚至有的後期效應還會波及全球。
四是防治難、危害大。海洋污染有很長和積累過程,不易及時發現,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長期治理才能消除影響,且治理費用大,造成的危害會影響到各方面,特別是對人體產生的毒害,更是難以徹底清除乾淨。
危害
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錯綜複雜的問題複合體,在這裡有限的篇幅中很難把它們完全理清楚。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有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在環境問題中還有另外一些較為突出的方面,如能源和資源問題、海洋污染問題、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城市環境問題、水資源危機、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等。海洋的污染主要是發生在靠近大陸的海灣。由於密集的人口和工業,大量的廢水和固體廢物傾入海水,加上海岸曲折造成水流交換不暢,使得海水的溫度、pH、含鹽量、透明度、生物種類和數量等性狀發生改變,對海洋的生態平衡構成危害。海洋污染突出表現為石油污染、赤潮、有毒物質累積、塑膠污染和核污染等幾個方面;污染最嚴重的海域有波羅的海、地中海、東京灣、紐約灣、墨西哥灣等。就國家來說,沿海污染嚴重的是日本、美國、西歐諸國和前蘇聯國家。我國的渤海灣、黃海、東海和南海的污染狀況也相當嚴重,雖然汞、鎘、鉛的濃度總體上尚在標準允許範圍之內,但已有局部的超標區;石油和COD在各海域中有超標現象。其中污染最嚴重的渤海,由於污染已造成漁場外遷、魚群死亡、赤潮泛濫、有些灘涂養殖場荒廢、一些珍貴的海生資源正在喪失。
人類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污染物質原子核不斷地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資源、海洋開發、海洋環境質量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最終又將危害人類自身。
一、局部海域水體富營養化;
二、油海域至陸域使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
三、海洋生物死亡後產生的毒素通過食物鏈毒害人體;
四、破壞海濱旅遊景區的環境質量,全黨鉈失去應有價值。
我國現狀
我國海洋生物種類、海洋可再生能源蘊藏、海洋石油資源量均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是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數量的增長,海洋污染日益嚴重,入海流域周邊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石油產品泄漏、海上石油開採、海水養殖的添加劑對我國近海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魚類種群的滅絕、自然災害的頻發等等,不得不使我們考慮如何有效地治理海洋污染問題。這是一項艱巨又長久的任務,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治理污染,推進海洋的健康發展。據資料,2008年我國近岸海域監測面積共281012平方公里,其中Ⅰ、Ⅱ類海水面積212270平方公里,Ⅲ類為31077平方公里,Ⅳ類、劣Ⅳ類為37665平方公里。按照監測點位計算,全國近岸海域水質Ⅰ、Ⅱ類海水比例為70.4%,比上年上升7.6個百分點;Ⅲ類海水占11.3%,與上年持平;Ⅳ類、劣Ⅳ類海水占18.3%,下降7.1個百分點。
四大海區近岸海域中,黃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質良,渤海水質一般,東海水質差。北部灣海域水質優,黃河口海域水質良,Ⅰ、Ⅱ類海水比例在90%以上;遼東灣和膠州灣海域水質差,Ⅰ、Ⅱ類海水比例低於60%且劣Ⅳ類海水比例低於30%;其他海灣水質極差,劣Ⅳ類海水比例均占了40%以上,其中杭州灣最差,劣Ⅳ類海水比例高達100%。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沿海自1980年以來共發生赤潮300多次,其中1989年發生的一次持續達72天的赤潮,造成經濟損失4億元,僅河北黃驊一地6666.67公頃對蝦就減產上萬噸。1997年10月至1998年4月,發生在珠江口和香港海面範圍達數千平方公里大赤潮,給海上漁業生產造成的損失也是數以億計。
海洋重要魚、蝦、貝、藻類的產卵場、索餌場、洄游通道及自然保護區主要受到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的污染。無機氮污染以東海區、黃渤海區部分漁業水域和珠江口漁業水域相對較重,活性磷酸鹽污染以東海區、渤海及南海近岸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石油類的污染以東海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
污染治理
對海洋污染問題的對策建議:(1)加強執法力度,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強對政府環保職能部門的執法監督,克服地方保護主義,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必須將環保工作提到議事日程上來。[1]
(2)加強對船舶及鑽井、採油平台的防污管理。首先應對船舶及鑽井、採油平台所有人的管理者進行防污教育,增強其防污意識,提高除污救災技能。作業者應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確保污水處理設備始終處於良好工作狀態,嚴把除污化學試劑的質量關,嚴禁使用有毒的化學試劑除污。
(3)各地漁政部門、港監防污部門應全面了解本轄區內的水域污染狀況。對污染源、地理環境、水文狀況、生物資源狀況等了解清楚,根據所了解的情況作出防污規劃,當好政府的參謀,一旦發生污染事故可根據所了解的情況以最快的速度制定出最好的減災方案。
(4)防止、減輕和控制海上養殖污染。我國海水養殖主要位於水交換能力較差的淺海灘涂和內灣水域,養殖自身污染已引起局部水域環境惡化。今後,應建立海上養殖區環境管理制度和標準,編制海域養殖區域規劃,合理控制海域養殖密度和面積,建立各種清潔養殖模式,控制養殖業藥物投放,通過實施各種養殖水域的生態修復工程和示範,改善被污染和正在被污染的水產養殖環境,減輕或控制海域養殖業引起的海域環境污染。
(5)防止和控制海上傾廢污染。嚴格管理和控制向海洋傾倒廢棄物,禁止向海上傾倒放射性廢物和有害物質。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學品泄漏應急計畫,制定港口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計畫,建立應急回響系統,防止、減少突發性污染事故發生。政府部門要加大對重污染企業的打擊力度,加強宣傳科學的企業發展觀,為推進海洋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6)國家應積極引導地方政府、居民、企業和民間組織等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和改變修復海洋環境,為我國海洋健康發展和諧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在治理中鼓勵大家在自家周圍和工廠區種植植物,擴大綠化面積,保持良好的水土環境,建立人造海灘、人造海岸、人造海洋植物生長帶,改善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