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鐵路主要有一條起點自嘉義市的嘉義車站、終點在嘉義縣的阿里山車站的主線,以及眾多遍布阿里山山區的木材搬運線所構成。今日開放客運的部分,包括主線、一條早期搬運線“眠月線”,一條為觀日而修築的“祝山線”。但921大地震使眠月線毀壞嚴重(修復中),目前正計畫將另條搬運線“水山線”(沼平-水山段)改為客運。
路線資料
已廢止的車站以加上刪除線的方式標示。
阿里山線(主線)
站名 | 海拔 單位: 米 | 營業里程 嘉義起 | 營業期間 | 備註 |
---|---|---|---|---|
嘉義 | 0 | 1912年10月1日— | 起始站,與台灣鐵路管理局嘉義車站共享一號月台。 | |
北興街 | 0.9 | 1933年5月21日—1944年4月1日 | 舊名榮町,日治時期嘉義竹崎間通勤站,後供原木卸車用。 | |
北門 | 31 | 1.6 | 1912年10月1日— | 列車整備及維修均在此站旁的修理工場完成,車票需要在台灣鐵路管理局嘉義車站購買,原北門驛改為林業史跡展覽館用途。 |
盧厝 | 2.9 | 1933年5月21日—1944年4月1日 | 日治時期嘉義竹崎間通勤站 | |
崎下 | 5.3 | 1933年5月21日—1944年4月1日 | 日治時期嘉義竹崎間通勤站 | |
灣橋 | 56 | 7.4 | 1912年10月1日—1986年1月6日 | |
朴子埔 | 8.9 | 1933年5月21日—1944年4月1日 | 日治時期嘉義竹崎間通勤站 | |
鹿麻產 | 82 | 10.8 | 1912年10月1日—1982年11月16日,2005年— | 日治時期嘉義竹崎間通勤站。 |
新竹崎 | 116 | 13.4 | 1932年6月1日—1982年11月16日 | 日治時期嘉義竹崎間通勤站 |
竹崎 | 127 | 14.2 | 1912年10月1日— | 舊名竹頭崎 |
木履寮 | 324 | 18.9 | 1912年10月1日— | 無人站 |
樟腦寮 | 543 | 23.3 | 1912年10月1日— | 無人站 |
獨立山 | 741 | 27.4 | 1912年10月1日— | 無人站 |
梨園寮 | 904 | 31.4 | 1912年10月1日— | 無人站 |
交力坪 | 997 | 34.9 | 1912年10月1日— | |
水社寮 | 1186 | 40.5 | 1912年10月1日— | 無人站 |
奮起湖 | 1403 | 45.8 | 1912年10月1日— | 最大的中途休息補給車站 |
多林 | 1516 | 50.9 | 1912年10月1日— | 無人站,舊名多囉嗎、トロエン |
十字路 | 1534 | 55.3 | 1912年10月1日— | 無人站 |
屏遮那 | 1711 | 60.5 | 1912年10月1日— | 無人站,舊名平遮那 |
第一分道 | 1827 | 63.0 | 1912年10月1日—關站時間未知 | 無人站 |
第二分道 | 1912年10月1日—關站時間未知 | |||
二萬平 | 2000 | 67.1 | 1912年10月1日— | 無人站 |
神木 | 2138 | 69.7 | 1914年— | 無人站,舊名御神木,神木已經在1998年被放倒 |
阿里山 (新站) | 2216 | 71.4 | 1981年1月—1999年9月21日,2007年9月13日— | 921大地震後拆除重建,於2007年9月13日重新啟用。 |
阿里山 (臨時站) | 71.9 | 2003年1月23日—2007年9月13日 | 921大地震後曾暫時替代阿里山新站作為重建時的代用車站。 | |
沼平 (阿里山舊站) | 2274 | 72.7 | 1914年— | 原稱阿里山車站,但阿里山新站落成後改名“沼平”。 |
注1:阿里山臨時站位於機關車庫旁,並於阿里山車站在2007年9月13日重新啟用之後關閉。
注2:921大地震之後曾一度恢復為阿里山線終點站,直到阿里山新站的臨時站設立後才結束。不過,在每年春季3月15日至4月15日的櫻花季期間,為便利上山賞櫻的旅客需求,於13時18分及13時40分發車的下山方向阿里山號會特別改由沼平車站開出。沼平車站將來會是新辟支線──水山線──的總站。
祝山線
眠月線
(原名:塔山線)
九二一地震後此線暫停營業,全線已搶通,現正等候石猴車站修復。
站名 | 海拔 單位: 米 | 營業里程 阿里山起 | 營業期間 | 備註 |
---|---|---|---|---|
阿里山 (新站) | 2216 | 0 | 1981年1月—1999年9月21日、2007年9月13日— | 祝山線也此站為總站。 |
沼平 | 2274 | 1.3 | 1915年— | |
十字分道 | 1915年— | 無人站,祝山線也經此站。 | ||
塔山 | 1983年2月11日—1999年9月20日 | |||
眠月 | 1983年2月11日—1999年9月20日 | |||
石猴 | 10.56 | 1915年—1999年9月20日 | 無人站 |
神木線
水山線
建築中。
歷史
日治時代:在日本與中國清朝簽訂了《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與日本之後,日本為了開發台灣的資源,於是派人到阿里山區進行調查。1906年,大阪的合名會社藤田組獲得經營許可權,於是派人進駐以進行先期作業。到1908年,阿里山林鐵的平地段(嘉義—竹崎)已完工。1909年,藤田組以工程困難為由,由台灣總督府成立的官方機構“阿里山作業所”接手。1912年12月,嘉義至二萬平段67.1公里長的鐵路完工,1914年續往山上延伸至沼平(今阿里山(舊站)),至此主線完工。日本人修築此森林鐡路的主要目的,就是開採阿里山高價值性的珍貴林木,如檜木、雲杉等,經過幾十年開採,使得珍貴林木幾乎開採殆盡,這些珍貴林木則運往日本國內提供為建材,如神社、溫泉旅社的修建等,目前日本很多傳統建築物所使用的檜木建材,很多都是來自當時的開採。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後,森林鐵路由農委會林務局的嘉義林管處管理。同時也開始將牽引動力從蒸汽轉為柴油。1962年開行對號快車為柴油化的先河,隔年開行中興號。1978年林場路停駛,部份路段供作施工新中橫公路之用。1982年起,阿里山公路通車,嚴重影響阿里山林鐵的業績。1983年,眠月線開行蒸氣機車,在當時鐵道保存風氣尚未興盛時頗受矚目。1986年,為杜絕野雞車(未註冊的遊覽車)向上山觀日出的旅客漫天要價的情形,林務局封閉上祝山的道路,開闢新的鐵路線,稱為“祝山線”,此線是所有鐵路中最為特殊者,因為它只搭載賞日出的遊客上下山,時刻表是配合日出時間而開行。同年與日本靜岡縣的大井川鐵道結為姐妹鐵路。
訛傳
雖說阿里山林鐵在國際上有一定的知名度,然而在台灣,卻很容易將其冠上一些耀眼卻未證實的頭銜。自1986年與大井川鐵道締結為姐妹鐵路之後,諸如“世界三大登山鐵道之一”等等,一直充斥在報章雜誌之中,幾乎與國際現實脫節長達十六年之久,且由於民族情感與自尊心的操控,早年少有人士公開反對。到了1990年,林務局森林育樂組重新定義“世界三大登山鐵道”之後,連“世界三大僅存的登山鐵道之一”此句也出現在各大媒體,絲毫不知此說法有著考證不清的疑問存在。2002年文建會完成世界遺產潛力點評選後,一切衍生出來的頭銜才逐漸淡出,但目前仍隨處可見。包括日本鐵道達人櫻井寬先生所著:"下一站,到哪裡?世界名列車之旅"(中文版ISBN:9789575267445)一書中,仍存有此種說法。
特色
阿里山林鐵本身及鐵路沿線有許多特色:登山鐵路:台灣鐵路管理局台中線勝興段(今舊山線)曾是台灣鐵路幹線的最高點(海拔約400米),但遠不及阿里山林鐵有超過海拔2000米的標高。沿線植物從800米以下的熱帶林,800至1600米的亞熱帶林,1600米以上的溫帶林,一條鐵路有三種林相變化。鐵路最大坡度6.62%,最小曲線半徑40米。
螺鏇型環繞獨立山:火車因獨立山在前無法直駛,以螺鏇型右行一圈,最後在山頭以8字型左行一圈離開獨立山,共環繞獨立山三圈約5公里,通過10座隧道,逐步爬升200米,繞山爬升過程中,會數度看到不同大小的樟腦寮車站。
阿里山踫壁:由第一分道起以Z字型先前進再後退,行車方向前後轉換三次運轉上山。
機車頭在下山的方向:由於阿里山林鐵的坡度大,為避免上山時連結器負荷過重斷裂以及下山時制軔力減弱,與
過去曾經是在平面段由前頭牽引,到上山段時(竹崎車站)才把機車調到後頭,今已取消。
阿里山神木群:阿里山林鐵旁有巨大的紅檜群,被稱為阿里山神木群,是僥倖免於被砍伐命運而留下來者。其中位於神木站旁有一株樹齡數千年的紅檜,最早被開發成景觀區,被稱為阿里山神木。此神木在1956年6月7日傍晚時因被雷擊而起火,燒毀了樹幹內部。後來在樹頂內架設箱子栽種紅檜樹苗,以保持其綠意盎然的樣子。1997年7月1日,因風雨而傾倒了三分之一的樹幹,1998年6月29日,因剩餘樹幹傾斜影響安全,於是由嘉義林管處將其放倒在鐵路旁,供人瞻仰。
營運時間最短的祝山線:阿里山林鐵的祝山線,是台灣營運時間最短的鐵路。非假日時,祇在日出前後載送觀日出的遊客上下山,其餘時間並不營業。但在假日時,仍有特別的加班車運送旅客登山。
鐵路車輛
動力車輛蒸汽機車:1907年,阿里山林鐵仍興建時,從美國的LIMA廠引進一輛13噸的蒸氣機車(以下簡稱蒸機)。與一般的蒸機不同的是,它的汽缸是直立式的,且使用傘形齒輪,這兩種特殊的設計是為了山嶽鐵路的需要。阿里山林鐵通車後,陸續LIMA廠引進了8輛18噸級的蒸汽機車、12輛28噸級的蒸汽機車,這些全都同樣是直立式汽缸及傘形齒輪的設計,這些型式的蒸汽機車又稱為Shay式蒸汽機車。除了平地段(嘉義到竹崎)另有1輛日本川崎造船兵庫廠制及2輛英國Barclay廠制的蒸汽機車外,其餘都是LIMA廠Shay式的天下。
柴油機車:1926年,為了林場線的需要,從日本引進一輛加藤製作所(Kato)製造的7噸內燃機車,這是可考證到的阿里山林鐵第一輛柴油機車。但真正以柴油機車入主是在1953年起,日本的新三菱重工(今三菱重工)製造的柴油機車是第一批被引進阿里山林鐵以取代蒸汽機車的內燃機關車,陸續從同一公司引進了14輛。於1977年從西德O&K公司引進3輛德制內燃機關車。再從日本的日本車輛引進6輛內燃機車,至此蒸氣機車幾乎不再行駛。
動力客車:1963年3月20日起,從日本車輛引進的柴油動力客車開行,命名為“中興號”。中興號動力客車從1960年代一直到1980年代,是阿里山林鐵從產業鐵路轉型為觀光化鐵路的功臣之一。到1990年1月全面停駛。
非動力車輛
客車
中興號拖車:1966年引進由台灣鐵路管理局台北機廠承制的10.5噸客車車廂,連掛在中興號動力車兩輛之間使用。在1971年6月及1980年3月,分別從日本車輛及台北機械廠引進11噸的客車車廂,也都同樣與中興號動力車輛搭配使用。
光復號:1973年1月1日起營運,製造廠分別有日本車輛及台北機械廠,到1982年10月1日,因阿里山公路通車而停駛。
阿里山號:是阿里山林鐵首次有安裝冷氣機的客車,從1984年1月27日起營業至今,由台北機械廠製造。
檜木列車:2005年開始服務,運用神木線及阿里山線的嘉義站、鹿麻產站及竹崎站間。
另外因旅客數增多,也曾有利用運材車及平台車等貨車改造為客車使用。
貨車運材車:阿里山林鐵早年是用來運輸林木,所以運材車是主力貨車車種。但不再運輸林木之後,運材車除了改造為其他用途車輛外,有不少被報廢。
蓬甲車:是有蓋貨車,曾用來搭載參加救國團活動的成員;有車長室的稱為守甲車。目前已少見。
平甲車、平守車:是目前阿里山林鐵用來工程施工用的車。
罐車:有油罐車及水罐車兩種,油罐車用來載運燃油,水罐車在早年載運蒸氣機車所需的水,也充作消防水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