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宋都城汴京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最大的城市,公元961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王位,建立宋朝。在未來的二三十年里,他和弟弟趙光義指揮軍隊又不斷征伐,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遼、金相繼在北部興起,給北宋王朝造成一定威脅,終於導致公元1127年南宋政權的建立。兩宋雖然實際統治疆域有限,卻創造了中國古代商業的奇蹟。
北宋都城汴京在當時都已經是人口超百萬的大型城市,另外鄉村小鎮(又名“草市鎮”)也逐漸發展起來。在這些城鎮裡,商業繁榮,市肆極為發達。
歷史記載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東京汴梁城“東華門外,市井最盛,……凡飲食、時新花果、魚蝦鱉蟹、鶉兔脯臘、金玉珍玩、衣著,無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數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隨索目下便有之。其歲時果瓜、蔬茹新上市,並茄瓠(一種葫蘆,嫩時可食)之類,新出每對可直三五十千,諸閣紛爭以貴价取之”,真是一幅繁榮景象。另外,每天有成千上萬頭豬被趕入城市中肉市待宰,每日消耗的魚達數千擔。這時的夜市也更加興盛,往往直到三更方散,市場交易,動輒千萬。還有作為說書遊藝場所的“瓦肆”,大者可容納數千人,許多膾炙人口的評書和歷史故事就是在這裡經過說書藝人的精彩演繹傳遍千家萬戶。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流傳至今,更為了解當時汴京市肆的繁榮情況提供了有力而形象的證據。北宋的都城汴京,是人口超過百萬的大都會,城中店鋪達6400多家。汴京中心街道稱作御街,寬兩百步,路兩邊是御廊。北宋政府改變了周、秦、漢、唐時期居民不得向大街開門、不得在指定的市坊以外從事買賣活動的舊規矩,允許市民在御廊開店設鋪和沿街做買賣。為活躍經濟文化生活,還放寬了宵禁,城門關得很晚,開得很早。御街上每隔二三百步設一個軍巡鋪,鋪中的防隅巡警,白天維持交通秩序,疏導人流車流;夜間警衛官府商宅,防盜,防火,防止意外事故。這恐怕是歷史上最早的巡警了。
北宋開封城也就是今天的開封城及其附近郊區所在地,分內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宮城。外城是利用後周都城外城加以展築,由原來的周長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展至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按正方形計算,面積27.37平方千米。南三門,北四門,西三門,東二門,總計12個城門。南牆正中為南薰門,與里城正南門朱雀門,宮城正南門宣德門構成全城的中軸線,稱御街。御街寬約二百步,折合280米(一步為1.4米),兩邊為御廊,中心安朱漆杈子兩行,中心御道,行人皆在杈子之外。杈子裡有磚石甃砌御溝水兩道,盡植蓮荷,近岸桃李梨杏,“雜花相間,春夏之間,望之如繡”。這條御街設定的很寬,從宣德門到朱雀門裡的州橋(汴河橋)之北的一段御街,實際上是宮廷前南北向的廣場,擴大了宮城前的視野,以顯示宮城的高大雄偉。而中央官署也多布設在這段御街的兩側。大相國寺就位於它的東側,即州橋的東北方向。北宋外城亦名國城,城壕曰護龍河。
里城即今開封城的前身,明代包砌青磚以後才形成今天的開封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唐建中初,節度使少勉築,皇朝曰闕城。”面積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門,東兩各二門,總計10門,南面正中為朱雀門。里城仍保留原來城壕,並經廣濟河與外城城壕相通。宋徽宗時,在里城東北隅仿杭州鳳凰山修築人工山,名萬歲山,後改名艮岳,周回十餘里,主要是用太湖奇形怪狀之石堆積而成。因山在國之艮,故名,窮極巧妙,“四方花竹奇石悉聚於斯”。
宮城亦名皇城、大內,周回五里,位於里城北部中央,接近正方形,面積僅0.26平方千米。宮城六門,南三門,正中為宣德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拱宸門。其正殿為大慶殿,位於宣德門之里,也正好壓在全城的中軸線上。“殿九間,挾各五間,東西廊各六十間,有龍墀、沙墀”,修建得非常壯麗。而且規模很大,“殿庭廣闊,可容數萬人”。宮城大致可分為三區,宣德門至宣祐門之間以大慶殿為主可稱前區,即正至朝會、冊尊號、饗明堂恭謝天地的場所。宣祐門至迎陽門為中區,以崇政、垂拱殿為主,是皇帝住宿和處理朝政的地方。迎陽門以北為後苑,即後區,以崇聖殿、太清樓為主,是皇帝游宴的地方,殿台亭閣林立,與金水河、五丈河渠等交相輝映,景色綺麗。迎陽門“俗號苑東門,召近臣入苑由此門”。此門即宣和門,亦稱開曜門,《宋史·地理志》稱為寧陽門。
遺址
繁台春色
繁(讀:薄)台,位於開封城東南,禹王台公園的西側。那裡原是一座長約百米自然形成的寬闊高台,因附近原來居住姓繁的居民,故稱為繁台。早在五代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在此曾修建了一座寺院,叫天清寺。元末毀於兵火。清初重建,稱為國相寺,於1927年廢毀,現僅存一座建於北宋開寶年間公元968—976年的繁塔,是開封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
北宋時期,每當清明時節,繁台之上春來早,桃李爭春,楊柳依依,晴雲碧樹,殿宇崢嶸,京城居民郊遊踏青,擔酒攜食而來,飲酒賦詩,看舞聽戲,賞花觀草,燒香拜佛,人們盡情地享受春天的美景。北宋詩人石曼卿春遊時寫詩云“台高地回出天半,瞭見皇都十里春”。讚美在繁台春遊時,還能欣賞北宋皇都春天的景色。“繁台春色”也由此而得名。
鐵塔行雲
鐵塔建於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的一座鐵色琉璃磚塔,俗稱鐵塔。位於開封市城內東北隅,今日的旅遊勝地鐵塔公園。鐵塔原系北宋開寶寺記憶體放佛舍利的寶塔,塔身為等邊八角十三層,高55.88米,通體遍砌鐵色琉璃釉面磚,磚面圖案有佛像、飛天、樂伎、降龍、麒麟、花卉等50多鍾。塔身挺拔、裝飾華麗,猶如一根擎天柱,拔地刺空,風姿峻然。白雲輕輕擦頂而過,懸鈴在空中叮噹作響,站在塔下仰望塔頂,可見塔頂青天,腰纏白雲,景致壯觀。塔身內砌鏇梯登道,可拾階盤鏇而上,直登塔頂。當登到第5層時,可以看到開封市內街景,登到第7層時看到郊外農田和護城大堤,登到第9層便可看到黃河如帶,登到第12層直接雲霄,頓覺祥雲纏身,和風撲面,猶若步入太空幻境,故有“鐵塔行雲”之稱。
金池夜雨
金池即金明池,原系北宋時四大皇家園林之一,是水上遊戲、演兵的場所,位於開封市西郊演武莊一帶,因黃河淹沒,已不存在,現在開封開發區金明大道廣場西南側重新復建。
據《夢溪筆談》記載:“金明池,北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開鑿,池水引自金水河,舊址在開封城西。”金明池周圍九里三十步,中有仙橋,橋面三虹,朱漆闌楯,下排雁柱,中央隆興,謂之駱駝峰,若飛虹之狀。橋頭有五殿相連的寶津樓,位於水中央,重殿玉宇,雄樓傑閣,奇花異石,珍禽怪獸,船塢碼頭、戰船龍舟,樣樣齊全。每年三月,金明池春意盎然,桃紅似錦,柳綠如煙,花間粉蝶,樹上黃鸝,京城居民傾城而出,到金明池郊遊。金明池內還遍植蓮藕,每逢陰雨綿綿之夜,人們多愛到此地聽雨打荷葉的聲音。雨過天晴萬物清新,更有一番新氣象,故有“金池夜雨”之稱。
州橋明月
州橋是北宋時期東京城內橫跨汴河、貫通皇城的一座石橋,遺址在今開封市中山路中段,大紙坊街東口至小紙坊街東口之間,明朝末年因水患橋被淤埋在現地平面以下6米處左右。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州橋,正名天漢橋,正對於大內御街。其橋與相國寺橋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過。其柱皆青石為之,石樑石榫楯欄,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牙、水獸、飛雲之狀。橋下密排石柱,蓋車駕御路也。”可見州橋是一座鐫刻精美、構造堅固的石平橋,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橋下汴水奔流,橋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兩岸店鋪酒樓繁榮,笙歌連成一片。站在橋頭南望朱雀門,北望皇宮宣德樓,中間是天街。《水滸傳》里楊志賣刀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州橋也是當時汴河上13座橋中最壯觀的一座。每當月明之夜,“兩岸夾歌樓,明月光相射”,晴空月正,登橋觀月的人群,紛至沓來,熙熙攘攘。人們俯瞰河面,銀月波泛泛,皎月沉底。故被譽為“州橋明月”。
梁園雪霽
梁園,又稱兔園,系西漢初年漢文帝封其子劉武於大梁,在吹台修築亭苑,名曰梁園,位於開封城東南,明朝時建禹王廟,現已闢為旅遊勝地禹王台公園。 梁孝王劉武喜好招攬文人謀士,如西漢時期的大文學家司馬相如,辭賦家枚乘等都經常跟梁孝王一起吟詩作賦,吹彈歌舞。為了滿足這些文人墨客遊玩的喜愛,修建了梁園。新建的梁園,殿廊亭樓,參差錯落,珍禽怪石,典雅的建築、名貴的花木,組成了一幅優美的自然畫卷。人們用“秀莫秀於梁園,奇莫奇於吹台”的俗語形容梁園。尤其是到了冬天,白雪覆蓋,萬樹著銀,翠玉相映。當風雪停、雲霧散,太陽初升時,梁園銀裝素裹,分外妖嬈,景色更加迷人。故有“梁園雪霽”之稱。
汴水秋聲
汴水,即汴河,是隋朝開鑿大運河的一段,是東西橫穿東京城的一條主要河流,後被黃河水患淹沒。汴河遺址現被埋在市中心的街道、樓房之下了。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東去至泗州入淮,運東南之糧,凡東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給。”宋人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地描繪了當年汴水壯麗迷人、火熱繁忙的景象。北宋時期汴河上舟船如織,日夜不停,是匯集京城的交通命脈。汴河兩岸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城鎮林立。每當深秋季節,汴水猛漲,碧波千頃,宛如銀鏈,陣陣秋風吹來,波涌浪卷,蘆花似雪,波擊風鳴,水聲清越。水面上的波紋宛如銀鏡上的浮花,分外好看,給人以美的享受。故有“汴水秋聲”的美稱。
隋堤煙柳
隋堤,即汴河之堤。因是隋煬帝時開通的運河,沿河築堤故名隋堤。明末水患河毀堤亡。現從開封通往睢縣、寧陵、商丘到永城去的公路路基就是當時的隋堤。汴河隋堤不僅是貫穿全國南北交通運輸的大動脈,也是景色秀麗的遊覽勝地。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隋堤柳》詩中寫到:“西至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讚美汴河隋堤的勝景。當年隋堤之上盛植楊柳,疊翠成行,風吹柳絮,騰起似煙。每當清晨,登堤遙望,但見曉霧蒙蒙,翠柳被籠罩在淡淡煙霧之中,蒼翠欲滴,仿佛半含煙霧半含愁,景致格外嫵媚,是一幅絕妙的柳色迷離的風景畫。故而被譽為“隋堤煙柳”。
相國霜鍾
相國,即開封市大相國寺,霜鍾指的是寺院裡的銅鐘。大相國寺位於開封市中心,是開封市主要旅遊景點之一。大相國寺系北宋皇家寺院,寺內有鐘樓兩座,後毀於兵火水患,現已重新復建,現鐘樓內懸銅鑄大鐘一口,為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所鑄。高8尺,重5000多公斤。鐘上鑄有“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 輪常轉”16字銘文。當時每日四更寺鐘即鳴,人們聞鐘聲就紛紛起床上朝入市,投入一天新的生活。雖經風、雨、霜、雪從不間斷。特別是每逢深秋菊黃霜落季節,猛叩銅鐘,鐘樓上便傳出陣陣雄渾洪亮的鐘聲,聲震全城。故有“相國霜鍾”之稱。由於“汴京八景”影響深遠,所以曾先後兩次被作為菊花花會主會場龍亭公園菊會景點內容素材設計布置景點。第一次是1992年的第十屆開封菊會,八景被分別製作成八個景點布展在公園午朝門廣場和龍亭大殿院內。第二次是2001年的第十九屆開封菊會,把八景匯集為一體製作成主會場的主景點“八景頌菊”,由菊花再現了“汴京八景”的英姿,取得了良好的展出效果。把開封的歷史文化和開封菊花相結合布展菊會景點是開封菊會的一大特色,不但充分展示了開封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提高了開封菊會的文化內涵,深受廣大旅遊者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