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蒂》

《馬蒂》

好萊塢第一部根據電視劇改編的影片。《馬蒂》這部影片的故事發生在紐約一條小街上,情節簡單,片長一小時半。只有三個主要人物,沒有英雄,沒有美女,沒有名導,更沒有明星,全片製作投資不過三十四萬美元,普通銀幕,黑白片。

基本信息

《馬蒂》《馬蒂》海報
片名:馬蒂 / 君子好逑
英文片名:Marty
國家/地區美國
區域:歐美

編劇迪·查耶夫斯基Paddy Chayefsky

攝影:瑟夫·拉什勒 Joseph LaShelle

作曲瑞·沃倫Harry Warren

出品:美國聯美影片公司
類型:劇情喜劇愛情
導演德爾伯特•曼 Delbert Mann
主演歐內斯特•博格寧 Ernest Borgnine
貝特區•布萊爾 Betsy Blair
分級:未分級
片長:91分鐘
上映時間1955年4月11日

獲獎:第2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劇本四項大獎。

影片簡介

好萊塢第一部根據電視劇改編的影片。《馬蒂》這部影片的故事發生在紐約一條小街上,情節簡單,片長一小時半。只有三個主要人物,沒有英雄,沒有美女,沒有名導,更沒有明星,全片製作投資不過三十四萬美元,普通銀幕,黑白片。這一切,在一貫崇拜明、講究豪華的好萊塢看來,不過是一部不起眼的小作品。但它卻出人意料戰勝了好幾部彩色寬銀幕影片,一舉奪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等四項主獎。這在奧斯卡史上是空前的。

劇情介紹

該片描述的是美國下層社會聚居的紐約布隆克斯區。有個叫馬蒂的男子,是義大利移民的後裔,在街上開了一個

《馬蒂》《馬蒂》
肉鋪。由於他長得又胖又醜,對自己的婚事感到失望。在一次周末舞會上,他邂逅一位姿色平平的中年女子。她叫克拉拉,在一所學校里任教,過著單身獨居的生活。兩人在見面交談時發現對方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從此開始接近。兩人抽空時便去咖啡館,或看電影。但馬蒂自慚形穢,不敢貿然求婚。而克拉拉性格內向,不善於和男人打交道。在這微妙的關係中不時出現猜疑的陰影,但雙方又都渴望家庭的幸福。在眾人的牽線搭橋下,特別是馬蒂母親很喜歡克拉拉,這位似乎“和女人沒緣分”的醜男子終於娶到一位溫柔、賢慧的妻子

馬蒂和克拉拉在彼此交往中,體會到了相互的關心和尊重,也在他們的心中燃起了愛的火花,馬蒂在克拉拉的鼓勵下買下了店主要出讓的肉鋪,克拉拉也決定離開父母過獨立的生活,但兩人在知識階層的差異卻得到了家庭的反對,朋友們也給馬蒂扣上了“見色忘友”的帽子,但兩顆心還是走到了一起,在新年的派對上,馬蒂還是鼓足勇氣求婚,一對共墜愛河的人在舞池欣然起舞……

紐約市布魯克斯區的一條小街上,住著一些生活在下層社會中的貧窮市民。影片描述了相貌平凡、性格內向的中年肉店工人馬蒂,他是個義大利移民。在一個周末舞會中,馬蒂邂逅了同樣內向的女教師克拉拉,她因為被朋友拋棄而深感自卑,馬蒂適時給她打氣鼓勁。兩人在愛情路上跨越了階級和學識的差異,共墜愛河。

影片段預告絮

《馬蒂》《馬蒂》
影片是好萊塢第一部根據電視劇改編的電影,編劇、導演都是電視劇的原班人馬,只有男主角換成了歐內斯特博格寧,該片以樸實無華的手法描寫了普通市民的生活、愛情和婚姻,充滿了人情味和幽默感,頗有新現實主義的特色。並打破了好萊塢慣用的英雄加美女的俗套;影片最重要的貢獻是開創了影視交流的大門,並開拓了一個以“室內劇”形式表現人物內心情感與日常生活情景的嶄新領域。

榮獲最佳影片等四項奧斯卡(第28屆)金像獎,成就了當時默默無聞的導演德爾伯特曼和主演歐內斯特博格寧。同時獲坎城金棕櫚獎。影片突破了才子佳人式的愛情片傳統,將鏡頭對準平凡人對愛情的渴望,對白真實自然。一部不以規模和陣容取勝的奧斯卡影片。

憑藉做電視劇集時所學到的技術,德爾伯特僅在16天內就完成了《馬蒂》電影版的拍攝工作。這比起當時影片平均拍攝45天來,簡直可以說是奇蹟

影片《馬蒂》是奧斯卡影史上最短的最佳影片獲得者,影片全長91分鐘。其次是《安妮-霍爾》 (1977年,93分鐘)。

影片《馬蒂》獲得了300萬美元(按照現在的物價水平,大約在2000到2500萬美元之間)的巨額收益,而成本只有35萬美元。

劇本感想

記得看了這個劇本(《馬蒂》)後,沒覺得劇本有什麼奇特之處。無論從那個角度說,這個劇本的情節都是那樣平淡無奇。甚至你會覺得,用這樣整整90分鐘的時間來記錄這樣一件生活小事到底是值得還是不值得?這樣的作品怎么回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唯一令我驚訝的是這個作者選擇的題材。如果是我,我是不會也不敢選這樣的題材來寫的,因為這個東西實在是太瑣碎的家長里短。在我看來根本就構不成情節,也沒有足夠的人生啟示。不過記得當時我很欽佩作品的自然樸實,在我看來,當時的國產電影過分雕琢和編造,倒是人家這個碎便碎了點兒,卻給人一種鮮活的生活質感。當時,中國剛剛從文革的陰影走出來,人人都在抱怨我們的電影太假,可誰也不知道中國電影為什麼那樣假。大家很希望能改變中國電影虛假的毛病,於是就亂開藥方。有很多人認為長鏡頭能把電影變得像紀錄片一樣。所以長鏡頭就能帶來紀實性了。也有人認為,中國電影的對話太書面語化,應該讓

《馬蒂》《馬蒂》
電影對話更加似是而非。奇怪的是,像這樣的電影,題材不偉大,不過是一團生活,卻給人親切感。我當時就是對這個特點十分看重,於是便足足把劇本看了好多遍。

《馬蒂》的編導者有幾句話我至今還記得清楚:“到現在為止,這個世界上沒被人講過的故事已經幾乎沒有了。我們不能追求離奇的故事,而是應該關心那些人們常常忽視了的生活和題材。生活中的那些小事其實都有表現的價值。例如妹妹為什麼總爭姐姐的男朋友,一個父親為什麼總要參加一年一度的同學聚會——所有這些都是比亞勾(《奧賽羅》中的那個壞蛋)更好的題材了。”他的說法很給我以啟發。加上那個時候我尤其喜歡阿瑟.米勒、契柯夫阿爾布卓夫的戲劇作品,原因是他們的作品都沒有蹊蹺的情節,都是那樣平實和含而不露。於是我便嘗試著寫了我的第一個電影劇本,名字就叫做《幸福不是毛毛雨》 。劇本情節寫到一個商場的女服務員偶然被導演看重,到劇組當了個戲份不多的臨時演員。可就因為這一點點改變,她的男朋友就開始對她不放心,開始自卑,開始懷疑。儘管那女孩在劇組很正常,什麼也沒發生。可最終那男朋友還是有了別人而離開了她。女孩的表演生涯很快就結束了,她又回到了櫃檯前,不同的是,她沒了男朋友。我當時很不明白我為什麼要這樣處理我的故事。我劇本中的這個女孩和她的朋友之間的衝突讓我隱藏起來了。他們甚至連吵架也沒有。因為根本就沒有吵架的契機。這女孩在劇組沒有任何見異思遷,工作也十分正常。可男孩卻由於自己的心態和自卑日益地成長而煩惱。現在想想,也許那個時候我已經感覺到社會生活將出現人們之間地位的分化,人們已經開始對人的關係和情感把握得不那樣自信了。加上當時我在一個劇組,那個劇組裡的女主角因為自己社會地位的改變而開始和丈夫矛盾,導致最終的分手。記得那不久,吳子牛畢業了,他看上了這個劇本。就邀請我到瀟湘電影廠去修改。一個資深編輯批評我的劇本衝突不激烈,要我必須寫出幾個回合然後把情節推向極端。我最煩的就是人物之間所謂的吵架式的衝突。都是一些觀念之爭。太無聊了。可那時我竟然說不出自己的道理來,於是我藉口春節就要到了,我回家過春節去。於是我溜號回到北京,便再也沒回去。吳子牛失望之餘不得不拍攝了他的第一部電影《候補隊員》

我至今還是挺懷戀那次的經歷。記得當時把我安排在一個叫做沁園的賓館。院子不大,卻綠樹環合。當時快過春節了,所以幾乎沒什麼客人。我每天在屋子裡寫作,卻聽到窗外女服務員在操著湖南家鄉話開玩笑。她們說:“你到哪裡去啊?”就像唱歌那樣有音韻。其中有個女孩,每天要在我的窗外練聲,她的聲音挺清亮的,只是沒有經過調教。恰巧我搞了5年的聲樂,對唱歌也很感興趣,就豎了耳朵聽她發聲。總覺得她的氣息有問題。終於就忍不住開了紗窗對她說:“不行不行,你的氣息還要努力沉到丹田。”她一怔,臉立刻紅了,說:“我不會,不過是唱著玩玩……”於是我們就認識了。不過從來再也不多說話。有天晚上我寫到午夜,門外有人輕輕敲門,我打開來看,竟然是她。她笑笑,把手裡一碗熱騰騰的荷包雞蛋掛麵放到我的桌子上便紅了臉退了出去。我當時還真就是餓了,大口地吞了下去,燙得不行。我還以為這是人家賓館的服務項目。後來才知道,那是那妹子自己的東西,她自己做了給我送來的。於是就十分感動。想想,聊齋里寫的那種紅袖添香的意境也不過如此了。不過我其時剛剛結婚,自然不會有什麼歹心,不久便藉口過節回家去了。沒想到後來竟然在單位收到一封來自沁園的信,是她寫的。感謝我在那裡的時光,說她會經常到我住過的屋子裡去……自此我才明白,人家說的湘女多情是什麼意思。不過,確實她和那生滿了密竹的庭院一起成為80年代初那人與人多溫情的純真年代的美好回憶。

多年以後,無意中和一位我的學生聊天時說起了當年在沁園修改劇本的往事,沒想到那學生的親人竟然就在沁園當過頭頭。我問起那個女孩的下落,他說可以幫助我問問。不久,他把一個電話號碼拍在我的面前,說這就是那女孩家的,她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我一愣。心想,可不是?如果當年她二十出頭,25年過去,現在豈不是快五十歲的人了?這些年她是怎么樣生活過來的?她還能記得起生活中有過我這樣一個顧客嗎?當我拿起電話準備撥號的時候,我猶豫了。最終我放棄了這個打算,把電話號碼扔掉了……(老笨部落格)

導演介紹

《馬蒂》德爾伯特•曼
德爾伯特•曼 Delbert Mann

德爾伯特·曼生於堪薩斯州的羅倫斯城。在耶魯大學攻讀戲劇時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應召入伍,服役於空軍。退役後擔任夏季巡迴劇團的舞台經理,後又升為導演,1947年到1949年在哥倫比亞和南卡羅拉納城的劇場活動。1949年擔任NBC電視導演,製作不少電視片。後在1955年轉入電影製作圈。

他1955年的代表作《馬蒂》(Marty)贏得了包括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在內的四項奧斯卡獎。這部低成本電影完全啟用當時還不太知名的演員出演,講述一個低層社會出身的肉店工人感覺自卑但又渴望真愛的故事。“我知道這故事很好,因為我已經在小螢屏上完成了電視版,”德爾伯特·曼在以前接受美聯社參訪時曾經如是說,“但我沒想到的是,它在大銀幕上同樣能引起轟動。”憑藉做電視劇集時所學到的技術,德爾伯特僅在16天內就完成了《馬蒂》電影版的拍攝工作。這比起當時影片平均拍攝45天來,簡直可以說是奇蹟。緊接著在1957年他又拍攝了《The Bachelor Party》 。這兩部都是好萊塢首批把小螢屏角色搬上大銀幕的代表影片——這展示出二者並非競爭媒體,而是可以相互輔助的。

相對應的兩部電視劇集於1953年在“菲爾克—古德伊爾劇場”首播。曼和他的搭檔著名製作人Fred Coe在該劇場環節共合作製作了超過100集周末劇集。

主要演員

《馬蒂》歐內恩斯特·博格寧
歐內恩斯特·博格寧 Ernest Borgnine

出生日期: 1915年1月24日
出生地點: 美國康沓狄格州

地區: 美國

歐內恩斯特·博格寧,美國電影演員,1915年1月24日生於康沓狄格州哈姆登。原名厄米斯·埃弗龍·博格寧。父母為義大利人,幼年時住在米蘭,後返回康乃狄克州新哈芬讀書。1935年參加海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退伍,在哈特福德蘭德爾戲劇藝術學校攻讀表演。1946年至1950年,是維吉尼亞巴特劇團中的一名成員,演了幾部電視片之後,於1951年走上銀幕,先後演出了《中國海盜》 (1951)、《暴動》(1951)等片,因扮演惡棍而受到注意。接著博格寧獲得了在影片《馬蒂》(1955)中扮演獨身屠夫馬蒂這個角色的機會,他的演技獲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坎城國際電影節授予他最佳男主角獎,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授予他最佳外國男主角獎,美國紐約電影評議家協會授予他最佳男主角獎,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授予他劇情片最佳男主角金球獎。全美電影評議會選他為1955年最有前途的男演員。他在根據1964年的同名電影改編的電視系列片《麥克黑爾的海軍》中扮演主角――一個受人歡迎的英雄。而在我國“文化大革命”後第一部映出的美國影片《車隊》(1978),博格寧也是主要演員之一。

《馬蒂》《馬蒂》劇照
貝特區•布萊爾 Betsy Blair

貝特區•布萊爾1923年12月11日出生在新澤西州,15歲前是一名合唱團的兒童模特。1940年,她出演舞台劇Panama Hattie,打破了百老匯提供的單一線路。但是在未來的一年裡,她在《美麗的人》里模仿主演威廉羅揚。大約在同一年裡,她結識了才華橫溢的舞蹈家Gene Kelly,不久兩人就共結連理,步入婚姻的殿堂。儘管她有舞蹈方面的背景,卻從來沒有給予她在任何一部音樂劇電影表演的機會。1947年,她首次出現在大螢幕上,並且在未來的幾年裡出演了一批高水平的電視劇。如:Guilt of Janet Ames (1947),A Double Life (1947) starring Ronald Colman, The Snake Pit (1948)。早在1946年貝特區•布萊爾就捲入紅色政治的漩渦中,不久遭到美國活動委員會的調查。從此貝特區•布萊爾的名字出現在“紅色通道”的黑名單里。從此,貝特區•布萊爾在好萊塢的電影事業遭到封殺。50年代初,貝特區•布萊爾幾乎沒有什麼出演的機會,唯一贏得女主角是在1955年的經典電影《馬蒂》中出演歐內斯特博格寧的女朋友——一個姿色平平的中年女子。由於該片貝特區•布萊爾獲得了康城影展和英國電影獎,以及奧斯卡提名。 1957年她與基因凱利離婚並來到了歐洲發展。以避開好萊塢的封殺。1963年她嫁給了製片人、導演Karel Reisz。他們在一起生活了將近40年,直到2002年Karel Reisz在倫敦因血液紊亂去世。不久,貝特區•布萊爾出版了她的個人傳記,相當坦率地討論了她在百老匯的職業生涯,與基因凱利的婚姻,以及被列入黑名單時期的生活。現在她仍然住在英格蘭。

娛樂報導

法新社報導,戴爾柏特·曼之子佛瑞德在聲明中表示,戴爾柏特·曼病逝於洛杉磯錫安山醫學中心。戴爾柏特·曼1920年出生於美國中部堪薩斯州,二次世界大戰曾擔任轟炸機飛行員,早年曾在舞台劇與電視圈養成導演才能,之後於奧斯卡獎大放異彩。

戴爾柏特·曼以電影《馬蒂》成功進軍影壇。這部電影改編自查耶夫斯基所寫的電視連續劇,電視版由洛·史泰格主演,他在片中飾演善良肉販,與一名女教師相戀。《馬蒂》電影版則由歐尼斯鮑寧主演,這部片奪得四項奧斯卡大獎,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編劇

戴爾柏特·曼後來又導演了《鴛鴦譜》、 《白髮紅顏未了情》等傑作。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他的藝術抱負終於抵不過現實的困擾,作品由新變俗,到《莫負今宵》等片推出,便令人有搖頭三嘆之感。

獲獎情況

《馬蒂》金棕櫚獎

坎城電影節

第8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金球獎

第13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奧斯卡

第2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劇本獎。

精彩劇照

《馬蒂》 《馬蒂》
《馬蒂》精彩劇照

美國電影學會“百年百大”電影

美國電影學會(AFI)從400片提名美國電影中,評選出100部百年來最偉大的愛情片名單,作為美國電影學院的“百年百大”系列的一個重要部分——“AFI百年百大愛情電影”。由亨弗萊·鮑嘉和英格麗·褒曼主演的影片《卡薩布蘭卡》榮獲榜首。

歷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第一屆 《鐵路之戰》 法國 | 第三屆 《第三者》 英國 | 第四屆 《米蘭的奇蹟》 義大利 | 第四屆 《朱麗小姐》 瑞典 | 第五屆 《奧賽羅》 美國 | 第五屆 《兩分錢的希望》 義大利 | 第六屆 《恐懼的代價》 法國 | 第七屆 《羅生門》 日本 | 第八屆 《馬蒂》 美國 | 第九屆 《寂靜的世界》 法國 | 第十屆 《四海一家》 美國 | 第十一屆 《雁南飛》 蘇聯 | 第十二屆 《黑人奧威爾》 法國 | 第十三屆 《甜蜜的生活》 義大利 | 第十四屆 《維莉迪安娜》 西班牙 | 第十五屆 《諾言》 巴西 | 第十六屆 《豹》 義大利 | 第十七屆 《瑟堡的傘》 法國 | 第十八屆 《訣竅》 英國 | 第十九屆 《男歡女愛》 法國 | 第十九屆 《這些先生和太太們》 義大利 | 第二十屆 《放大》 英國 | 第二十二屆 《如果》 英國 | 第二十三屆 《陸軍野戰醫院》 美國 | 第二十四屆 《送信人》 英國 | 第二十五屆 《工人階級上天堂》 義大利 | 第二十六屆 《稻草人》美國 | 第二十六屆 《僱工》 英國 | 第二十七屆 《對話》 美國 | 第二十八屆 《烽火歲月志》 阿爾及利亞 | 第二十九屆 《出租汽車司機》 美國 | 第三十屆 《我父我主》 義大利 | 第三十一屆 《木屐樹》 義大利 | 第三十二屆 《鐵皮鼓》 西德 | 第三十二屆 《現代啟示錄》 美國 | 第三十三屆 《影子武士》 日本 | 第三十三屆 《爵士樂大全》 美國 | 第三十四屆 《鐵人》 波蘭 | 第三十五屆 《自由之路》 土耳其 | 第三十五屆 《失蹤》 美國 | 第三十六屆 《楢山節考》 日本 | 第三十七屆 《德克薩斯的巴黎》 德國、法國 | 第三十八屆 《爸爸出差去了》 南斯拉夫 | 第三十九屆 《傳道》 英國 | 第四十屆 《撒旦的陽光下》 法國 | 第四十一屆 《征服者佩爾》 丹麥 | 第四十二屆 《性,謊言,錄像帶》 美國 | 第四十三屆 《我心狂野》 美國 | 第四十四屆 《巴頓·芬克》 美國 | 第四十五屆 《善意的背叛》 丹麥 | 第四十六屆 《霸王別姬》 中國《鋼琴課》 澳大利亞 | 第四十七屆 《低俗小說》 美國 | 第四十八屆 《地下》 南斯拉夫 | 第四十九屆 《秘密和謊言》 英國 | 第五十屆 《櫻桃的滋味》 伊朗 | 第五十屆 《鰻魚》 日本 | 第五十一屆 《永遠的一天》 希臘 | 第五十二屆 《羅塞塔》 比利時 | 第五十三屆 《黑暗中的舞者》 丹麥 | 第五十四屆 《兒子的房間》 義大利 | 第五十五屆 《鋼琴家》 法國 | 第五十六屆 《大象》 美國 | 第五十七屆 《華氏911》 美國 | 第五十八屆 《孩子》 比利時 | 第五十九屆 《風吹稻浪》 法國/愛爾蘭/英國 | 第六十屆 《四月三周兩天》 羅馬尼亞 | 第六十一屆 《牆壁之間》 法國 | 第六十二屆 《白絲帶》 德國

奧斯卡歷屆最佳影片

影片名第81屆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第80屆 《老無所依》、第79屆 《無間道風雲》、第78屆 《撞車》、第77屆 《百萬寶貝》、第76屆《指環王3》、第75屆 《芝加哥》、第74屆 《美麗心靈》、第73屆 《角鬥士》、第72屆 《美國美人》、第71屆 《莎翁情史》、第70屆 《鐵達尼號》、第69屆 《英國病人》、第68屆 《勇敢的心》、第67屆 《阿甘正傳》、第66屆 《辛德勒的名單》、第65屆 《不可饒恕》、第64屆 《沉默的羔羊》、第63屆 《與狼共舞》、第62屆 《為戴茜小姐開車》、第61屆 《雨人》、第60屆 《末代皇帝》、第59屆 《野戰排》、第58屆 《走出非洲》、第57屆 《莫扎特》、第56屆 《母女情深》、第55屆 《甘地傳》、第54屆 《火的戰車》、第53屆 《普通人》、第52屆 《克萊默夫婦》、第51屆 《獵鹿人》、第50屆 《安妮·霍爾》、第49屆 《洛奇》、第48屆 《飛躍瘋人院》、第47屆 《教父II》、第46屆 《騙》、第45屆 《教父》、第44屆 《法國販毒網》、第43屆 《巴頓將軍》、第42屆 《午夜牛郎》、第41屆 《奧立佛》、第40屆 《炎熱的夜晚》、第39屆 《四季之人》、第38屆 《音樂之聲》、第37屆 《窈窕淑女》、第36屆 《湯姆·瓊斯》、第35屆 《阿拉伯的勞倫斯》、第34屆 《西區故事》、第33屆 《桃色公寓》、第32屆《賓虛》、第31屆 《琪琪》、第30屆 《桂河大橋》、第29屆 《環球旅遊80天》、第28屆 《馬蒂》、第27屆 《在江邊》、第26屆 《永垂不朽》、第25屆 《戲中之王》、第24屆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第23屆 《慧星美人》、第22屆 《一代奸雄》、第21屆 《王子復仇記》、第20屆 《君子協定》、第19屆 《黃金時代》、第18屆 《失去的周末》、第17屆 《與我同行》、第16屆 《卡薩布蘭卡》、第15屆 《忠勇之家》、第14屆 《青山翠谷》、第13屆 《蝴蝶夢》、第12屆 《亂世佳人》、第11屆 《浮生若夢》、第10屆 《左拉傳》、第9屆 《歌舞大王齊格飛》、第8屆 《叛艦諜血記》、第7屆 《一夜風流》、第6屆 《亂世春秋》、第5屆 《大飯店》、第4屆 《壯志千秋》、第3屆 《西線無戰事》、第2屆 《紅伶秘史》、第1屆 《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