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中文片名
《德克薩斯的巴黎》
英文片名
《Paris, Texas》
更多中文片名
《德克薩斯,巴黎》
《德州巴黎》
更多外文片名
《Motel Chronicles》 .....(West Germany) (working title)
《Párizs, Texas》 .....Hungary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
147 min
國家/地區
法國 西德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
單聲道
級別
Australia:PG Singapore:PG Portugal:M/12 Sweden:Btl Argentina:13 UK:15 Finland:S France:U USA:R Norway:12 New Zealand:R
製作成本
£1,162,000/estimated
著作權所有
(Road Movies Filmproduktion GmbH)
拍攝日期
1983年9月29日- 1983年12月11日
製作日期
1983年9月29日 - 1983年12月11日
攝製格式
35 mm
演職員表
導演
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
編劇
山姆·夏普德 Sam Shepard .....(written by)
L.M. Kit Carson .....(adaptation)
演員
哈利·戴恩·斯坦通Harry Dean Stanton .....Travis Henderson
娜塔莎·金斯基Nastassja Kinski .....Jane Henderson
迪恩·斯托克維爾Dean Stockwell .....Walt Henderson
Aurore Clément .....Anne Henderson (as Aurore Clement)
Hunter Carson .....Hunter Henderson
Bernhard Wicki .....Doctor Ulmer
山姆·貝瑞 Sam Berry .....Gas Station Attendant
Claresie Mobley .....Car Rental Clerk
Viva .....Woman on TV (as Viva Auder)
Socorro Valdez .....Carmelita
製作人
Anatole Dauman .....producer
Pascale Dauman .....associate producer
Don Guest .....producer
Chris Sievernich .....executive producer
原創音樂
Ry Cooder
攝影
Robby Müller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輯
Peter Przygodda
選角導演
Gary Chason
美術設計
Kate Altman
服裝設計
Birgitta Bjerke
副導演/助理導演
克萊爾·德尼 Claire Denis .....assistant director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Argos Films [法國]
Road Movies Filmproduktion [德國]
發行公司
Argos Films ..... (1984) (France) (theatrical)
Kinowelt Home Entertainment [德國] ..... (2005) (Germany) (DVD)
Look Vídeo [巴西] ..... (Brazil) (video)
Madman Entertainment Pty. Ltd. [澳大利亞] ..... (2001) (Australia) (DVD)
Primer Plano Film Group S.A. [阿根廷] ..... (1999) (Argentina) (theatrical) (re-release)
SBP [阿根廷] ..... (1999) (Argentina) (VHS) (re-release)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國] ..... (1999) (Argentina) (VHS) (re-release)
marketing-film [德國] ..... (1999) (Argentina) (VHS) (re-release)
其它公司
Warner Bros. Records [美國] ..... soundtrack
上映日期
法國
France
1984年5月19日 ..... (Cannes Film Festival)
加拿大
Canada
1984年9月14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法國
France
1984年9月19日
美國
USA
1984年11月
瑞典
Sweden
1984年11月2日
芬蘭
Finland
1984年12月21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85年1月1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85年2月14日
希臘
Greece
2003年8月1日 ..... (re-release)
劇情介紹
Travis在德州的沙漠裡獨自行走了好幾年,當他回到文明的世界時起初他拒絕說話,即使最關心他的弟弟Walt一再追問,他也三緘其口,不肯透露這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們沉默著繼續從德州到洛杉磯的旅程,車子駛過沙漠。突然Travis講了一句“巴黎,德州”,那是德州中部的一處荒蕪之地,他父母第一次做愛的地方,也應該是他開始的地方。Travis說。
他們回到Walt家以後,Travis漸漸適應文明的生活,也漸漸學會和兒子Hunter相處。但是他始終不肯透露他和妻子Jane發生了什麼事。
從Walt的妻子Ann的口中,Travis得知Jane的下落,於是帶兒子開車前往德州,在一家銀行門口等待妻子。Jane出現又走了,Travis跟蹤她到一棟老舊的建築前。他來到一個小房間,牆壁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對面,但是對面看不過來。他的妻子在這裡從事色情行業。Travis將過去的事娓娓道來,終於讓妻子認出是自己:Jane一心想要離開,他則因妒嫉把妻兒鎖在車庫。半夜醒來發現家裡失火,趕忙去車庫看,但他們已經走了。這時他心中一片空白,只是漫無目的地跑著,跑著,跑出文明的疆界。
Travis告訴妻子兒子旅館的住址,讓她們母子團聚,自己則悄悄地走了。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德克薩斯的巴黎》是是一部由歐洲人的視角來拍攝美國人的生活的影片。從旁觀者的身份來觀望發生在鄰國美國這塊熱土上的故事,頗具深意。身為德國新電影導演之一,溫德斯常被定位為存在主義者,他的作品融合了好萊塢形式及類型,主要呈現孤獨、優柔寡斷、不安的意識及探究二次大戰後德國人對其生活中無法抹滅的美國文化的矛盾、衝擊情結。他曾表示:“我的電影就如同現在潛藏於德國的美國化現象。”一般來說,歐洲人都具有強烈的歐洲潛意識,所以沒有任何一位導演像他一樣,呈現出如此豐富、醉心於美國勢力的表征。
《德克薩斯的巴黎》從敘事風格來看,它繼承了文德斯在《公路之王》中寧靜而近乎抒情的筆調,我們可以看到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語言被文德斯運用的張弛有力,舒緩、內斂和幾乎杜絕使用蒙太奇剪輯成為文德斯公路電影的鮮明標記。現代人遊走和不斷遷徙在文德斯的鏡頭下呈現出一種荒蕪冷漠的狀態,汽車與公路這兩種冰冷的“機器”成了隔離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絕緣體,遷徙、迷航與旅行成為不絕於耳的嗡鳴,這便是文德斯的標籤。
影片從感情宣洩和主題設定來看,文德斯採用欲擒故縱的手法將影片從人物內心世界的覺醒拉到人物內心世界的再度沉淪,他通過兄弟之情、父子之情以及夫妻之情將本片的三個層次天衣無縫的彌合起來,最後在悲鬱和內省的氣氛中突出一種塵世的無奈,生活中不可理喻的孤獨感以及人與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隔膜感都是人們難以逃避的現實世界。在這樣的世界,疏離、逃往、流浪和漂泊成為人類永恆的主題,不管過程如何,人類世界好似陷入循環和輪迴的怪圈,它的起點是流浪終點也是流浪。
本片以憂傷的筆觸,刻畫出一個傷痕累累的文明世界,以及在這個世界中飄來盪去的孤獨的靈魂。著名影星娜塔莎·金斯基在影片中戲分不多,但她憂傷、絕望的眼神無疑給觀眾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而這種眼神也恰如其分地映襯了本片的主題。攝影師羅比·穆勒將藍天黃沙的荒漠空間拍出映象魅力,對本片的氣氛營造有很大貢獻。本片無論從導演、編劇、攝影還是表演都十分出色,幾乎無懈可擊。影片獲得了包括BAFTA、巴伐利亞、坎城、愷撒等國際電影節大獎,獎項主要集中在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影片上,總計14項大獎和5項金秋獎提名,足見其實力。
關於導演
1945年出生於德國杜塞道夫的維姆·文德斯在世界影壇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代表性。他曾憑藉自己獨具魅力的作品多次榮獲坎城、柏林、威尼斯等國際一流電影節的大獎,與法斯賓德、施隆多夫和赫爾措格並稱為“德國新電影四傑”,是20世紀70年代“新德國電影運動”(New German 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
更為難得的是時至今日,文德斯仍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雖然身為德國人,文德斯對公路電影和美國西部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卻特別著迷。維姆·文德斯在美國拍攝的作品,既具藝術電影的個人風格,在劇情上亦具曲折懸疑的吸引力。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公路電影,而且甚至把自己的製片公司命名為“Road movie production”,對公路電影的執著可見一般。
精彩花絮
·作曲者雷·寇德把布魯斯吉他手布朗德·維力爾·詹森1927年的曲子“黑色屬於夜晚”重新編曲,成為了電影《德州巴黎》聲音部分的主題曲。
·這是一部以發掘一個人過去為主題的公路電影。文德斯對公路的喜愛,使得《德州巴黎》花了很大一部分在描繪沿途的景觀,原本他想要拍一部從阿拉斯加縱貫北美洲到德州的電影。不過他的編劇告訴他“你可以在德州發現美國全部”。而事後他同意這點。他在拍攝本片時也用相機捕捉了美國西部的風貌,而有攝影集問世。
穿幫鏡頭
·連續性:亨特在San Bernadino給沃特和安妮打電話,他使用的應該是一部對方付費電話。(可以看到崔維斯在簡單地教他如何使用這種電話)。然而,當畫面切回到家中回復電話的沃特時,他同時線上與亨特對話,但始終沒有提到他是否需要為這個電話付費。
·事實錯誤:片尾字幕有一個拼寫錯誤,導演助理Assistant Director被拼寫成了Assistant Diretor。
·角色造成的錯誤(有可能是影片製作者有意的):Terlingua小鎮在德克薩斯州的西部,而不是沃特在電影開始說的南部。
精彩對白
Walt: I thought you were afraid of heights.
沃特:我以為你害怕坐飛機。
Travis: I'm not afraid of heights. I'm afraid of fallin'.
崔維斯:我不是害怕坐飛機,只是害怕墜落。
--------------------------------------------------------------------------------
Walt: We live in the suburbs, but I've got my business in town
沃特:我們住在鄉下,但是在城裡我有自己的生意。
Travis: Oh yeah? What's your business?
崔維斯:喔,是嗎?你做什麼生意啊?
Walt: I make billboard signs for advertising.
沃特:我是做廣告宣傳牌的。
Travis: Oh yeah? So *you*'re the one who makes those signs, I love those. Some of them are beautiful.
喔,是嗎?那么你就是做那些標誌中的一個人了,我喜歡那些。很多都十分漂亮。
Walt: I'm not the only one who makes them, Trav.
沃特:崔,可不是我一個人做它們的。
歷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獲獎影片
歷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第一屆 《鐵路之戰》 法國 | 第三屆 《第三者》 英國 | 第四屆 《米蘭的奇蹟》 義大利 | 第四屆 《朱麗小姐》 瑞典 | 第五屆 《奧賽羅》 美國 | 第五屆 《兩分錢的希望》 義大利 | 第六屆 《恐懼的代價》 法國 | 第七屆 《羅生門》 日本 | 第八屆 《馬蒂》 美國 | 第九屆 《寂靜的世界》 法國 | 第十屆 《四海一家》 美國 | 第十一屆 《雁南飛》 蘇聯 | 第十二屆 《黑人奧威爾》 法國 | 第十三屆 《甜蜜的生活》 義大利 | 第十四屆 《維莉迪安娜》 西班牙 | 第十五屆 《諾言》 巴西 | 第十六屆 《豹》 義大利 | 第十七屆 《瑟堡的傘》 法國 | 第十八屆 《訣竅》 英國 | 第十九屆 《男歡女愛》 法國 | 第十九屆 《這些先生和太太們》 義大利 | 第二十屆 《放大》 英國 | 第二十二屆 《如果》 英國 | 第二十三屆 《陸軍野戰醫院》 美國 | 第二十四屆 《送信人》 英國 | 第二十五屆 《工人階級上天堂》 義大利 | 第二十六屆 《稻草人》美國 | 第二十六屆 《僱工》 英國 | 第二十七屆 《對話》 美國 | 第二十八屆 《烽火歲月志》 阿爾及利亞 | 第二十九屆 《出租汽車司機》 美國 | 第三十屆 《我父我主》 義大利 | 第三十一屆 《木屐樹》 義大利 | 第三十二屆 《鐵皮鼓》 西德 | 第三十二屆 《現代啟示錄》 美國 | 第三十三屆 《影子武士》 日本 | 第三十三屆 《爵士樂大全》 美國 | 第三十四屆 《鐵人》 波蘭 | 第三十五屆 《自由之路》 土耳其 | 第三十五屆 《失蹤》 美國 | 第三十六屆 《楢山節考》 日本 | 第三十七屆 《德克薩斯的巴黎》 德國、法國 | 第三十八屆 《爸爸出差去了》 南斯拉夫 | 第三十九屆 《傳道》 英國 | 第四十屆 《撒旦的陽光下》 法國 | 第四十一屆 《征服者佩爾》 丹麥 | 第四十二屆 《性,謊言,錄像帶》 美國 | 第四十三屆 《我心狂野》 美國 | 第四十四屆 《巴頓·芬克》 美國 | 第四十五屆 《善意的背叛》 丹麥 | 第四十六屆 《霸王別姬》 中國、《鋼琴課》 澳大利亞 | 第四十七屆 《低俗小說》 美國 | 第四十八屆 《地下》 南斯拉夫 | 第四十九屆 《秘密和謊言》 英國 | 第五十屆 《櫻桃的滋味》 伊朗 | 第五十屆 《鰻魚》 日本 | 第五十一屆 《永遠的一天》 希臘 | 第五十二屆 《羅塞塔》 比利時 | 第五十三屆 《黑暗中的舞者》 丹麥 | 第五十四屆 《兒子的房間》 義大利 | 第五十五屆 《鋼琴家》 法國 | 第五十六屆 《大象》 美國 | 第五十七屆 《華氏911》 美國 | 第五十八屆 《孩子》 比利時 | 第五十九屆 《風吹稻浪》 法國/愛爾蘭/英國 | 第六十屆 《四月三周兩天》 羅馬尼亞 | 第六十一屆 《牆壁之間》 法國 | 第六十二屆 《白絲帶》 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