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由於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對於維護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孔廟便被古代帝王所器重。其數量之多、規制之高,建築技術與藝術之精美,在我國古代建築類型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結構禮制
在歷史的長河中,各地各級的孔廟逐漸的分為禮制性廟宇和非禮制性廟宇,但凡列入國家祭典的孔廟都是禮制廟宇,孔子後代的家廟、孔子活動過的地方所建的紀念性廟宇、以及書院內的祭祀廟宇等是非禮制廟宇。所謂禮制廟宇,就是由國家的力量予以倡導和推行,它的建築模式、體量、色調以及祭祀的內容、等級等等,都必須遵循國家認可的規範和準則。在孔廟系列中,太學國廟和曲阜祖廟處於最高等級,而府之廟學又高於縣之廟學,但同為孔廟,無論級別高低,其精神如一,在建築構成和祭祀活動上大體都依循一套共同遵守的原則。
從建築上說,絕大多數孔廟都有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尊經閣、明倫堂、敬一亭、崇聖祠、鄉賢祠、名宦祠,建築布局大多是中軸分明,左右對稱。
從祭祀的角度說,孔廟主祭孔子外,又有四配、十二哲以及歷代先賢先儒、各地鄉賢名宦等。孔廟祭祀儀式也因時代不同而有所改變,但唐宋以後逐漸形成一套專用於孔廟的祭禮“釋奠禮”。“釋奠”又稱“丁祭”,這種祭儀規定在每季度的仲月(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上丁日舉行,屆時孔廟供奉的歷代聖賢大儒都會與孔子一起受到祭祀。
據說,在孔廟一定可以找到你心中所景仰的人。這裡有些人的名字或許你未曾耳聞,有些人的名字擲地金聲,但無論如何他們在這聖域裡,也在儒者們的心中,得到永生。大成殿兩側東西廡中受奉祀者,貫穿了2500多年,他們都用生命演繹了仁的真諦。因此他們將永遠和至聖先師孔子在一起,受到後儒們的感念和祭祀。下面我們會一同瞻仰這些名諱。
為了體現孝道至上、光宗耀祖的儒家精神,突出的聖賢其父母、祖先也會被追封奉祀,基於長輩為先的原則,祭祀之前也會先祭祀父母祖先。
歷史沿革
中國最早且至今規格最大的曲阜孔廟修建於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據《左傳·哀公十六年》,在孔子逝世的第二年,魯哀公將曲阜的孔子故居三間闢為收藏他生前的衣冠琴車書等的場所,並派兵卒守護,一年四節予以祭祀,建築規模和內容都非常簡樸。
到了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195年12月自淮南還途徑魯地時,親自以太牢(豬牛羊三牲)之禮祭祀孔子,開創了帝王祭孔的先河。後漢武帝採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儒家學說成為顯學,在中國古代社會開始居於正統地位,於是祭孔活動也倍受統治者的重視,成為國家不可缺少的常典,擴建孔廟之風隨之興起,經歷了宋元明清四代的擴修,到了清代已發展到九進院落,占地327.5畝,殿宇466間。巍峨雄偉的大成殿與故宮的太和殿、岱廟的天貺殿並稱東方三大殿。
北魏孝明帝太和十三年(489年),在當時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了第一座位於京城的孔廟,然後各郡、縣大力修廟祀孔。
唐朝貞觀四年(630年),太宗下詔:“天下學皆各立周、孔廟。”自此孔廟遍及各地。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衍聖公孔端友奉孔子及夫人亓官氏畫像南下,宋高宗賜其安居於浙江衢州,1253年建立孔氏家廟,即所謂“南宗孔廟”。
蒙古元朝在平定西南完成統一後,大尊儒術,要以文來治理國家,14世紀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襲歷代舊典,命人在當時的都城北京修建宣聖廟。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京師正式修建孔子廟。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頒發“大成樂”專祀孔子。成化十三年(1477年),增祭孔樂舞為八佾,加籩、豆為十二,擴大規格祭祀孔子。
清代更是尊崇孔子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康熙皇帝親自到曲阜孔廟行叩拜大禮,雍正時期破格準許只能是帝王宮殿建築才能使用的黃色琉璃瓦用在各地的孔廟建築之上。
崇聖祠
崇聖祠奉祀孔子五代祖先:
肇聖王木金父
裕聖王祈父
詒聖王防叔
昌聖王伯夏均(清雍正元年追封)
啟聖王叔梁紇(宋大中祥符元年追封為齊國公,建專祠於曲阜孔廟,元至順元年(1330年)加封為啟聖王,明改稱啟聖公,嘉靖九年從祀於全國各地學校,清雍正元年復封為啟聖王。)
清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追封孔子上五代王爵,命將啟聖祠改稱崇聖祠以奉祀。曲阜孔廟因有家廟性質,啟聖祠且有寢殿,於是將孔廟東路家廟改作崇聖祠,奉祀孔子五代先人,並將原啟聖祠配祀先賢先儒移入崇聖祠。崇聖祠正中供奉孔子五代祖肇聖王木金父,東側向外依次供奉高祖裕聖王祈父、祖父昌聖王伯夏,西側向外依次供奉曾祖詒聖王防叔、啟聖王叔梁紇,均面南。東面面西供奉顏無繇、孔鯉,西面面東供奉曾點、孟孫激;東面再外供奉周輔成、程向、蔡元定,西面再外供奉張迪、朱松。
四配之父及宋代理學家周、張、程、宋、蔡之父配享從祀。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命以孔子弟子從祀。
顏無繇、顏回父子與曾點、曾參父子均從祀孔廟,但顏回位列十哲,塑像坐於堂上,曾參因孝道可崇,塑像坐於十哲之後,而顏無繇、曾點因事跡不突出只能於牆上畫像。子處父上,從宋代起就受到一些人的指責。明嘉靖九年(1530年),採納張璁的建議,命國學及天下學校均建啟聖公祠,主祭孔子之父叔梁紇,並以顏回之父顏無繇、曾參之父曾點、孔伋之父孔鯉、孟軻之父孟孫激配享。
程顥、程頤之父程向、朱熹之父朱松、蔡沈之父蔡元定從祀,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又增加周敦頤之父周輔成從祀。
顏無繇,字路,顏回之父,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孔廟,追封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曲阜侯,元元統三年(1335年)加封杞國公,謚“文裕”,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入啟聖祠配享,清雍正元年改祀崇聖祠。
曾點,字晳,曾參之父,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孔廟,追封宿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明嘉靖九年入啟聖祠配享,稱先賢,清雍正元年改祀崇聖祠。
孔鯉,字伯魚,孔伋之父,宋崇寧元年(1102年)追封泗水侯,宋鹹淳三年(1267年)入祀孔子廟,明嘉靖九年配享啟聖祠,稱先賢,清雍正元年改祀崇聖祠。
孟孫激,字公宜,孟子之父,元延?三年(1316年)追封邾國公,明嘉靖九年配享啟聖祠,稱先賢,清雍正元年改祀崇聖祠。
周輔成,周敦頤之父,字伯大,宋代人,曾官桂嶺令,贈諫議大夫。明萬曆二十三年從祀啟聖祠,稱先儒,清雍正元年改祀崇聖祠。
張迪,張載之父,宋代人,曾官涪州知州,贈都官尚書郎中。清雍正二年命從祀崇聖祠,稱先儒。
程向,程顥、程頤之父,字伯溫,宋仁宗時曾官龔州知州,累轉大中大夫,封永年縣開國伯。明嘉靖九年從祀啟聖祠,稱先儒,清雍正元年改祀崇聖祠。
朱松,朱熹之父,字喬年,宋代人,曾官知饒州,主管台州崇道觀。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追謚“獻靖”,次年追贈齊國公。明嘉靖九年從祀啟聖祠,稱先儒,清雍正元年改祀崇聖祠。
蔡元定,蔡沈之父,字季通,宋代人,嘉定三年(1210年)贈迪功郎,謚“文節”。明嘉靖九年從祀啟聖祠,稱先儒,清雍正元年改祀崇聖祠。
大成殿
奉祀
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孔子
四配
復聖顏子
宗聖曾子
述聖子思子
亞聖孟子
十二哲
閔損
冉耕
冉雍
宰予
端木賜
冉求
仲由
言偃
卜商
顓孫師
有若
朱熹
東西廡奉祀
從春秋時代開始,截止清朝,兩廡共奉祀儒家歷代先賢及先儒158位(牌位),代表儒家活生生的血脈傳承,也是為了說明凡是貢獻國家、社會、文化的人,都有機會躋身”聖賢“的行列。但由於歷史原因,現代有些孔廟並沒有恢復這一禮制,使兩廡淪為展廳,也使歷代聖賢之靈成為遊魂。”逝去的兩廡“被外國學者視為儒家文化傳統死去的表現之一。
先賢:以明道修德為主。
先儒:以傳經授業為主。
東廡
奉祀先賢、先儒合計74位。
1 先賢 蘧瑗 字伯玉,衛國人,衛靈公稱賢大夫。
2 先賢 澹臺滅明 孔子門人,字子羽,魯國人。
3 先賢 原憲 孔子門人,字子思,宋國人。
4 先賢 南宮适 孔子門人,字子容,魯國人,孔子以兄之女妻之。
5 先賢 商瞿 孔子門人,字子木,魯國人,孔子以易傳。
6 先賢 漆雕開 孔子門人,字子若,蔡國人。
7 先賢 司馬耕 孔子門人,字子牛,宋國人。
8 先賢 梁鱣 孔子門人,字叔魚,齊國人。
9 先賢 冉孺 孔子門人,字子魯,魯國人。
10 先賢 伯虔 孔子門人,字子析,魯國人。
11 先賢冉季 孔子門人,字子產,魯國人。
12 先賢 漆雕徒父 孔子門人,又名文,字子期,魯國人。
13 先賢 漆雕哆 孔子門人,字子歛,魯國人。
14 先賢 公西赤 孔子門人,字子華,魯國人。
15 先賢 任不齊 孔子門人,字子選,魯國人。
16 先賢 公良孺 孔子門人,字子正,陳國人。
17 先賢 公肩定 孔子門人,字子中,魯國人。
18 先賢 鄡單 孔子門人,字子家,魯國人。
19 先賢 罕父黑 孔子門人,字子索,魯國人。
20 先賢 榮旗 孔子門人,字子祺,魯國人。
21 先賢 左人郢 孔子門人,字子行,魯國人。
22 先賢 鄭國 孔子門人,字子徒,魯國人。
23 先賢 原亢(原亢籍)孔子門人,字子籍,魯國人。
24 先賢 廉潔 孔子門人,字子庸,衛國人。
25 先賢 叔仲會 孔子門人,字子期,魯國人。
26 先賢 公西輿如 孔子門人,字子之,魯國人。
27 先賢 邦巽 孔子門人,字子斂,魯國人。
28 先賢 陳亢 孔子門人,字子禽,陳國人。
29 先賢 琴牢(琴張) 孔子門人,字子開,衛國人。
30 先賢 步叔乘 孔子門人,字子車,齊國人。
31 先賢 秦非 孔子門人,字子之,魯國人。
32 先賢 顏噲 孔子門人,字子聲,魯國人。
33 先賢 顏何 孔子門人,字子冉,魯國人。
34 先賢 縣亶 孔子門人,字子象,魯國人。
35 先賢 樂正克 孟子門人,鄒人,在魯為政。
36 先賢 萬章 孟子門人,鄒人,佐《孟子》著作七篇。
37 先賢 周敦頤 字茂叔,宋代人號濂溪先生。
38 先賢 程顥 字伯淳,宋代人,述明《五經》,號明道先生。
39 先賢 邵雍 字堯夫,宋人,號安樂先生。
40 先儒 韓愈 字退之,唐時人。
41 先儒 范仲淹 字希文,宋時人。
42 先儒 胡瑗 字翼之,宋時人。
43 先儒 韓琦 字稚圭,宋時人。
44 先儒 楊時 字中立,宋時人。
45 先儒 羅從彥 字仲素,宋時人。
46 先儒 李綱 字伯紀,宋時人。
47 先儒 李侗 字願中,宋時人。
48 先儒 張栻 字敝夫,宋時人。
49 先儒 黃乾 字直卿,宋時人。
50 先儒 輔廣 清光緒六年從祀。
51 先儒 真德秀 字希元,宋時人。
52 先儒 何基 字子恭,宋時人。
53 先儒 文天祥 字履善,宋時人。
54 先儒 趙復 字仁甫,宋時人。
55 先儒 吳澄 字幼清,元時人。
56 先儒 許謙 字益之,號白雲先生,元時人。
57 先儒 曹端 字正夫,明時人,著《孝經述解》。
58 先儒 王守仁 字伯安,明時人。
59 先儒 薛瑄 字德溫,明時人。
60 先儒 羅欽順 字允升,明時人。
61 先儒 呂柟字仲木,號涇野,明時人。
62 先儒 黃道周 字幼平,明時人,明末殉節。
63 先儒 陸世儀 字道威,號桴亭,明亡隱逸不仕。
64 先儒 顧炎武 清光緒三十四年從祀。
65 先儒 湯斌 字孔伯,清時人。
66 先儒 穀梁赤 字元始,周時人,著《春秋穀梁傳》。
67 先儒 伏勝 字子賤,秦之博士,獨壁藏之作《尚書》傳四十一篇。
68 先儒 毛亨 漢時人,以《詩》學授毛萇。
69 先儒 后蒼 字近君,漢代人,傳《禮記》於戴德及戴聖。
70 先儒 劉德 漢景帝之子,封河間王。
71 先儒 許慎 字叔重,漢時人,著《五經正義》。
72 先儒 董仲舒 漢代人,仕漢武帝,博識高才。
73 先儒 杜子春 東漢時人,著《周禮》解。
74 先儒 范寧 字武子,晉時人。
西廡
奉祀先賢、先儒合計74位。
1 先賢 公孫僑 字子產,仕鄭為大夫。
2 先賢 林放 字子邱,魯國人,問禮於孔子。
3 先賢 宓不齊 孔子門人,字子賤,魯國人。
4 先賢 公冶長 孔子門人,字子長,魯國人,孔子以其女妻之。
5 先賢 公皙哀 孔子門人,字季次,齊國人。
6 先賢 高柴 孔子門人,字子羔,衛國人。
7 先賢 樊須 孔子門人,字子遲,魯國人。
8 先賢 商澤 孔子門人,字子季,齊國人。
9 先賢 巫馬施 孔子門人,字子期,魯國人。
10 先賢 顏幸 孔子門人,字子柳,魯國人。
11 先賢 曹恤 孔子門人,字子循,蔡國人。
12 先賢 公孫龍 孔子門人,字子石,楚國人。
13 先賢 秦商 孔子門人,字子不,魯國人。
14 先賢 顏高 孔子門人,字子驕,魯國人。
15 先賢 壤駟赤 孔子門人,字子徒,秦國人。
16 先賢 石作蜀 孔子門人,字子明,周人。
17 先賢 公夏首 孔子門人,字子乘,魯國人。
18 先賢 後處 孔子門人,字子裡,周人。
19 先賢 奚容蒧孔子門人,字子哲,魯國人。
20 先賢 顏祖 孔子門人,字子商,魯國人。
21 先賢 勾井疆 孔子門人,字子疆,衛國人。
22 先賢 秦祖 孔子門人,字子南,秦國人。
23 先賢 縣成 孔子門人,字子祺,魯國人。
24 先賢 公祖句茲 孔子門人,字子之,魯國人。
25 先賢 燕伋 孔子門人,字子思,魯國人。
26 先賢 樂欬 孔子門人,字子聲,魯國人。
27 先賢 狄黑 孔子門人,字子哲,魯國人。
28 先賢 孔忠 孔子門人,孔子兄伯尼之子。
29 先賢 公西蒧 孔子門人,字子尚,魯國人。
30 先賢 顏之仆 孔子門人,字子叔,魯國人。
31 先賢 施之常 孔子門人,字子恆,魯國人。
32 先賢 申棖 孔子門人,字子周,魯國人。
33 先賢 左丘明 周人,作《春秋》傳。
34 先賢 秦冉 孔子門人,字子開,蔡國人。
35 先賢 牧皮 孔子門人,魯國人。
36 先賢 公都子 孟子門人,十七弟子之一,魯國人。
37 先賢 公孫丑 孟子門人,齊國人。
38 先賢 張載 字子原,宋代人,號橫渠先生。
39 先賢 程頤 字正叔,宋代人,與兄程顥同著作經書,號伊川先生。
40 先儒 公羊高 子夏門人,周末時人,著作《公羊傳》。
41 先儒 孔安國 孔子十一世,漢時人。
42 先儒 毛萇 字長生,漢時人,注《詩》傳著《毛詩》。
43 先儒 高堂生 字子伯,漢時人,《禮經》被秦毀獨能傳十七篇。
44 先儒 鄭康成 漢時人,受書於馬融, 融曰:我道東矣。
45 先儒 諸葛亮 字孔明,後漢時人,輔劉氏重興漢室有前後《出師表》。
46 先儒 王通 字子淹,隋朝人,卒諡文中子。
47 先儒 陸贄 字敬輿,唐時人。
48 先儒 司馬光 字君實,宋代人,著《資治通鑑》。
49 先儒 謝良佐 字顯道,宋時人,著《論語說》。
50 先儒 歐陽修 字永叔,宋代人。
51 先儒 胡安國 字康侯,宋時人。
52 先儒 尹焞 字彥明,宋時人,師事程頤著作《論語解》。
53 先儒 呂祖謙 字作恭,宋時人。
54 先儒 袁煒 字懋中,號元峰。明時人。
55 先儒 蔡沉 字仲默,宋時人。
56 先儒 陸九淵 字子靜,宋時人。
57 先儒 陳淳 字安卿,宋時人。
58 先儒 魏了翁 字華甫,宋時人。
59 先儒 王柏 字會元,宋時人。
60 先儒 陸秀夫 字君實,宋時官左丞。崖山之變以身殉節。
61 先儒 許衡 字仲平,元時人。
62 先儒 金履祥 字吉甫,元時人。
63 先儒 王夫之 字而農,明末人,著作《周易內傳》。
64 先儒 陳澔 字大可,元時人。
65 先儒 陳獻章 字公甫,明時人。
66 先儒 胡居仁 字叔心,明時人。
67 先儒 蔡清 字介夫,明時人。
68 先儒 劉宗周 字起東,明時人。
69 先儒 呂坤 字叔簡,明時人。
70 先儒 孫奇逢 字啟泰,明時人,純孝篤學,博通經書。
71 先儒 黃宗羲 字太沖,明時人,明亡歸隱於鄉。
72 先儒 張履祥 字考夫,明時人。
73 先儒 陸隴其 字稼書,清時人。
74 先儒 張伯行 字考先,清時人。
孔廟類型
歷史上的孔廟有兩千多所,根據其性質或類別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孔氏家廟,二是國廟,三是學廟。
孔氏家廟
歷史上中國有兩座孔氏家廟。最早的孔氏家廟,就是現在稱之為“國廟”的曲阜孔廟。孔子卒於公元前479年,次年他的弟子將其居住的三間小屋改造成廟堂,由孔氏族人供奉之,其間經歷了283年的家廟歷史。公元前195年漢高祖親臨曲阜孔廟祭孔後,家廟開始向國廟過渡。第二座孔氏家廟就是宋室南渡後,在浙江衢州建立的孔氏南宗家廟。孔氏家廟分南宗和北宗,南廟和北廟。南宗南廟指孔子後第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率族人遷至浙江衢州而建立的衙州家廟。北宗指留在曲阜的孔氏族人孔瑤襲封衍聖公,稱北宗。
國廟
作為國廟性質的孔廟,全國只有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它們與“學校”沒有任何關係,是專為封建帝王、地方官員祭祀孔子的專用廟宇。曲阜孔廟是中國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孔廟,北京孔廟是專為清代帝王祭孔的專用廟宇。國廟重在“國”字上,曲阜孔廟由中央政府委派孔氏衍聖公(朝廷命官)來管理,並由國家出資維修的專為祭祀孔子的國家級禮制性廟宇。北京孔廟也由朝廷命官來管理,祭祀人員往往是皇帝本人或政府主要官員。在古代中國,作為國廟性質的孔廟是國家的一種精神象徵。
學廟
學廟或稱廟學,在古代中國就是以辦學為宗旨的將學習儒家經典的學校與祭祀孔子的禮制性“廟”宇相結合的國家行政教育場所和祭孔場所。它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直接管理。學廟重在“學”字。除作為國廟的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和現曲阜孔府內家廟、衢州家廟這四座孔廟外,中國其他的孔廟都屬學廟性質。包括歷朝歷代的京師太學或國子監。作為學廟的孔廟,它是一座古代儒學教育的殿堂。中國古代的正統官學是儒學。儒學是古代中國社會長治久安的支柱。具體表現為三大支柱:一是朝廷的治國理論;二是學而優則仕的科舉制;三是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文廟學宮。三者互為聯繫,互為因果。
文化象徵
孔廟本來就是最高的文化殿堂,又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積累著文化藝術,每一座孔廟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館,其建築、碑刻、禮器、樂器以及祭祀禮儀、音樂、舞蹈等等都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國際地位的越來越重要,文化大國的形象也越來越重要,孔廟的功能也遠遠超出了紀念性建築的本身含義,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孔廟的存在,體現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在未來的發展中,孔廟將承擔著文化傳承與教化、促進中華民族融合與統一的雙重功能。
發展現狀
中國歷代連續不斷的尊孔崇儒,在明代,孔廟已有1560餘座,清代孔廟有2000餘座。這些孔廟分布於全國各地,至今保存尚好的還有數百座,截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全國大約建造了各級學校文廟1749所。如今遺存的文廟大約有509所,其中保存比較完整的約有60所,基本完整的約有109所,保存中心一組的約有53所,保存大成殿等零星建築的約有287所。倖存下來的文廟和孔子廟大部分都被公布為全國、省(市、自治區)、市(州、盟)、縣(旗)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曲阜孔子廟於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在各地孔廟的保護利用上,完整或比較完整的文廟大部分被改做了博物館,小部分被學校或其他單位占用,只有零星遺存的文廟處於無人管理的境地。
地理位置
孔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