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世紀中葉,在遙遠空曠的紐西蘭海岸,美國少婦愛達帶著九歲的女兒和一架大鋼琴嫁給了美國殖民者斯圖爾特。由於路途十分艱難,丈夫決定捨棄鋼琴,將它留在沙灘上。愛達內心痛苦萬分。她從小就喪失了說話的能力,而唯一能讓她排遣寂寞的就是鋼琴那優美動人的音樂。斯圖爾特只是個一心想要發財的商人。他根本不理會妻子的要求。愛達只能求助於鄰居喬治·貝因。貝因表示想聽愛達的演奏。於是愛達在海邊發狂地彈琴,渲...
劇情梗概
對女主人公艾達而言,作為啞女的她,唯一可以傾訴戀慕的就是她的鋼琴。她對生活順從而沉默,她所有的一切都通過鋼琴來抒發。可是當她聽從父親安排遠嫁大洋彼岸,在白天黑水的涌動間,她的新丈夫卻將她唯一用來訴說的鋼琴扔在了海邊。
這對艾達來說是個太大的打擊,她一天也無法捨棄這鋼琴,天天跑到海邊彈琴。這舉動引起了一個粗俗的房地產管理員貝恩斯的注意。他提出以土地為交換,將鋼琴帶回家,並且讓艾達去他家教鋼琴。
在教課的過程中,貝恩斯提出了以肉體接觸交換鋼琴所有權的過分要求,為了鋼琴,艾達同意了,但是在通過鋼琴產生的交流和共鳴中,艾達發現她竟然愛上了貝恩斯,那看似粗俗,實則有著懂得她靈魂的男人。
不久私情就被艾達的丈夫撞見,丈夫憤怒地切斷了她的手指,可是倔強的她仍然決不妥協,仍然堅持要繼續她的鋼琴課,最後丈夫只好妥協,讓她們二人共同生活。
演員介紹
霍利.亨特(Holly Hunter)1958年出生於美國喬治亞州,Carnegie Mellon大學戲劇系畢業,15歲登上紐約的舞台。1987以《扶養亞歷桑那》掘起,其他電影還有《黑色豪門企業》 、《浪漫一生又何妨》、 《直到永遠》 、《收播新聞》等。她憑藉《鋼琴課》獲得第46屆坎城影后、第51屆金球獎影后、第66屆奧斯卡影后。
山姆.尼爾(Sam Neill)1947年出生於英國北愛爾蘭,8歲時全家移民紐西蘭,在英國坎特布里大學主修英國文學,畢業後隨“五人巡迴劇團”做了一年表演。70年代初往影壇發展,並加入紐西蘭影片製作公司,邊演邊導。1979年在成名作《我的璀燦生涯》推出後,他又往英國發展,曾當選1983年英國電視最佳男演員。1992年隨著《侏羅紀公園》的賣座及《鋼琴課》揚威坎城聲名鵲起,2001年他又演出了《侏羅紀公園3》 。
關於導演
簡·坎皮恩 Jane Campion
女, 生於1954年4月30日 ,紐西蘭
星座: 金牛座
簡·坎皮恩出生在紐西蘭的惠靈頓市,現在則住在澳大利亞的悉尼,她於1975年在威靈頓的維克多莉婭大學獲得人類學的學士學位,又在1979年獲得悉尼大學藝術系的繪畫學士。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她就開始了電影拍攝。並進修於澳大利亞的電視電影學校,她的第一部短片《果皮》(1982)即在1986年的坎城電影節上獲得金棕櫚獎,她的其他短片還包括《無情時刻》(1983)、《一個女孩的故事》(1984)、《八小時之外》(1984)和電視短片《兩個朋友》等。她導演並參與編寫劇本的第一部長片是1989年的《甜妹妹》,獲得了美國獨立影視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洛城電影節新時代獎等一系列獎項。接下去她又執導了根據珍妮特·福瑞姆的自傳改編的影片《天使與我同桌》(1990),獲得了1990年的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並且在當年的多倫多和柏林電影節上也都分別獲獎。1993年她拍攝了《鋼琴課》,再次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和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劇本獎,也使得她成為了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頂尖女性導演。她從女性角度出發的獨特電影美學視角和情感內涵都使得她的影片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2003年她編寫了《裸體切割》的劇本,這部影片以其大膽的性愛場面在當年飽受爭議。但仍然是有著一部鮮明的簡·坎皮恩特色的影片。2006年她與維姆·文德斯等導演合作了影片《8》,她執導了其中《水之日記》的部分。
作品賞析
格蘭,一座鬱鬱蔥蔥的小莊園裡,有一個叫艾達的嬌弱女子。她從六歲起就沒再開口說過話,誰也不知道為什麼。她的父親說:這是一種黑暗的技能,終有一天會毀了她!可艾達並不在意,她只喜歡彈琴——應該說她痴迷於彈琴,一刻也不能離開它。艾達有一個九歲的小女兒,叫弗洛拉,弗洛拉天真活潑,沒有一刻能安靜下來,可她卻是艾達與外界溝通的橋樑。這天,父親把艾達嫁給了一個住在紐西蘭、素未謀面的男人,那男人說,她不能講話對他沒有影響。他將自己比作神,說:“神愛啞的東西,為什麼我不能?”艾達認為這樣再好不過,反正在她看來,嫁給誰都無所謂。
不久,艾達帶著弗洛拉和她那架最心愛的鋼琴來到了紐西蘭的一個小島。抵達當天,由於天氣不好,她的未婚夫沒能來接她們,粗魯的水手卸下她們的行李後,就一走了之。只留下艾達和弗洛拉兩人孤零零地站在岸邊,茫然地面對著一片大海,心中充滿孤獨和恐懼。
第二天一早,艾達的未婚夫斯圖爾特帶著鄰居貝恩斯和一幫毛利人來接她們。斯圖爾特個子很高,體格魁梧,樣子彬彬有禮,看得出是個紳士。可不知道為什麼艾達很怕他,每當他一靠近,她便會不自覺地往後縮。斯圖爾特是個很實際的人,他不理解艾達為什麼要大老遠地帶架鋼琴,那有什麼用呢?他決定把它留在海岸。這令艾達非常生氣,她不顧一切地與他爭執,堅持要把鋼琴帶走,這惹來毛利人的一陣陣嘲笑。最後,斯圖爾特不耐煩地對艾達說:“鋼琴不能帶走,你還是準備好吧,以下的旅程很艱苦,樹會有刺,泥在某些地方會很深。”說完,他便不再理睬艾達,逕自帶著人踏上回家的路。艾達只得無奈地跟在後面,不時地回頭看看被孤零零地丟在沙灘上的鋼琴,眼神中滿是憂鬱,仿佛失去了能代她表達情感的最親近的朋友。
斯圖爾特一家並不怎么喜歡艾達,總是拿她來開玩笑,但她似乎並不在意。弗洛拉能言善辯,編造了一個奇特動人的故事。她說她的先父是個德國作曲家,他與媽媽相識的時候,媽媽是個歌劇演員,他們非常相愛,總喜歡在林中唱歌。可有一天,當他們正在林中醉心地歌唱時,突然颳起了巨風,一道閃電擊中了她爸爸,他就像火把般燃燒起來,同時媽媽也被轟啞了,再也沒說過話。大家被這奇特的故事感動了,開始同情艾達。
斯圖爾特和艾達在一場暴風雨中倉促地舉行了婚禮,婚禮一片忙亂,艾達淋得像個落湯雞,可她卻並不在意,一心掛念被丟在海灘上的鋼琴。婚後不久,斯圖爾特便留下艾達獨自去巡視農場。他剛走,艾達便迫不及待地帶著弗洛拉去找貝恩斯。
貝恩斯是他們的鄰居,一個人住在樹林深處的小木屋,人看起來很兇,鼻樑和額頭上紋有印地安式的圖案,那天就是他跟斯圖爾特一起去接艾達的,所以,艾達希望他能帶她們去沙灘,可貝恩斯似乎並不想這樣做。他擋在門口,並沒有讓她們進去的意思,艾達懇求他帶她們去一趟海灘,就去一趟,她只想去看看鋼琴,可他卻皺著眉頭說:“對不起,我沒時間。”隨後就砰地一聲把門關上了。雖然貝恩斯很不合作,可艾達並不想就此放棄,她和弗洛拉默默地站在木屋外,久久不肯離去。午後的樹林十分安靜,不時傳來小鳥的叫聲,細碎的陽光透過樹葉映到地上,好像在地上鋪了一地的鑽石,一切都是那么寂靜。這樣過了許久,貝恩斯從木屋走了出來,一臉的冷漠,但卻出人意料地默默套好馬鞍,帶著艾達和弗洛拉去了海灘。
此時的海灘分外寧靜,海浪被落日染得一片金黃,一波接一波地湧向沙灘。能再次見到鋼琴,艾達欣喜若狂,她輕輕地愛撫著它,仿佛那是已失去了多年的瑰寶。她貪婪地觸動著琴鍵,久違的笑容又重現在她的臉上。弗洛拉看起來也非常高興,在母親的琴聲下,翩翩起舞,猶如一隻會飛的精靈。貝恩斯被這動人的一幕感動了,久久不願移開視線。
回到家後,艾達很久不能從那天的喜悅中回復過來,她在木桌上刻上琴鍵,把它當作鋼琴來彈。這令大家很不理解,尤其是剛剛回來的斯圖爾特,他被艾達的舉動弄糊塗了,以為她一定有什麼病。他想:或許就因為這,她才不說話的,他相信假以時日他定會治好她,到那時候他們之間會產生感情,這一天不會太遠的!
一天,斯圖爾特正在院子裡劈柴時,貝恩斯來了,他一見面就對斯圖爾特說:“小河那邊的八十畝地你看怎么樣?”
斯圖爾特放下斧頭,不解地問貝恩斯:“你在想什麼?我沒有錢了。”
“我想用那塊地換你那架鋼琴,我很想學學琴,想讓艾達教教我。”
斯圖爾特更加不解:“就是海灘上那架鋼琴?你那不是塊沼澤地吧?”
“當然不是,那塊地很肥沃。”
斯圖爾特似乎想再次確認一下他所聽到的,繼續問:“怎么從來沒聽說你喜歡彈琴呢?”
貝恩斯聳了聳肩,沒再說什麼,等待著斯圖爾特最後的回答。斯圖爾特思索了片刻,確信他不是在開玩笑,便欣然應允了。艾達得知這筆交易後非常惱火,她非常強硬地用手語向斯圖爾特表示: “鋼琴是她的,她絕不允許任何人碰它。再說貝恩斯是個粗人,他怎么懂彈琴呢?”斯圖爾特向她解釋道:“正因為他不懂才要你去教嘛,教了不就會了嗎?”艾達聽說還要讓她教那個人,簡直快被氣瘋了,她不停地砸東西、撕衣服,以表示她的不滿。這也激怒了斯圖爾特,他一把掀翻桌子,衝著艾達粗暴地說:“你不能一直這樣,我們已經是一家人,有時要做點犧牲,你也不例外,你必須教他,我言出必行!”說完就狠狠地甩上門走了,艾達只能用怨恨的眼神死死盯著那扇門,恨死了斯圖爾特,但卻不得不順從這筆該死的交易。
貝恩斯僱人把鋼琴搬了回來,還請了調琴師把琴調好,一切都準備好了,他一心期盼艾達能早日到來。艾達極不情願地來到貝恩斯的小屋,她躲在後面,讓弗洛拉和貝恩斯說話:“媽媽說她不能用走音的琴來教,所以由我來彈幾個音階,你學著練練手指。”弗洛拉坐下彈了幾個音階,驚奇地發現琴已被調好了,門外的艾達也聽出琴被調好了,興奮地衝進小屋,彈了彈鋼琴,發現琴確已被調好了,她疑惑地看著貝恩斯,想聽聽他的解釋,而貝恩斯卻只衝她欣慰地笑了笑。
艾達終於決定由她親自來教貝恩斯,她讓弗洛拉問他想學些什麼,貝恩斯只是聳聳肩說:“我先不彈了,我寧可邊聽邊學。”
這令弗洛拉感到很不解:“要學琴是一定要練習的!”
他不在乎地說:“我只想聽。”雖仍不明白貝恩斯到底是什麼意思,但艾達實在無法抗拒鋼琴的誘惑,彈起了鋼琴。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迴蕩在木屋,大家專心地聽著、感受著。
晚上回到家,艾達和弗洛拉悠閒地躺在床上聊天,弗洛拉一再央求她再講講爸爸的事兒: “爸爸是個教師嗎?你們怎么交談啊?”
艾達溫柔地用手語告訴她:“我不用和他交談,我可以將思緒傳給他。”
“你們怎么沒結婚呢?”
“他後來也變得害怕了,我們變得不再能夠交流。”話還沒說完,斯圖爾特走了進來,嚇了艾達一跳。雖然他溫柔地對她說:要給她一個睡前吻,但艾達仍害怕地拒絕了他。結婚以來,她一直拒絕與他同床,始終跟弗洛拉睡在一起,斯圖爾特感到很無奈,沮喪地走出了房間。
艾達和弗洛拉開始每周去小木屋幾次,但她對貝恩斯始終很冷淡。這是一個陰雨天,她們來到小木屋,弗洛拉獨自一人留在屋外跟狗玩,艾達進入屋內為貝恩斯彈琴。完全把自己置身於音樂中的艾達,那么美麗,那么嫻靜!貝恩斯目不轉睛地看著她,一種不可遏制的衝動促使他俯下身,輕輕地吻了下艾達的脖頸。艾達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壞了,邊尖叫邊沖向門口。貝恩斯也搞得手足無措,忙喊住她: “等一等,不要害怕,我沒有惡意,剛才我只是一時衝動。我有個辦法可以讓你取回鋼琴,你不是一直想要回鋼琴嗎?”
看到艾達漸漸冷靜下來,他繼續道:“我想和你做個交易,在你彈琴時我想做點事兒。”
艾達聽到他的話氣壞了,拔腿就要走,貝恩斯趕緊攔住她,補充道:“只要你滿足我的要求,你就可以拿回鋼琴,你認為怎么樣?每一次你可以取回一個鍵。”
能取回鋼琴的誘惑對艾達來說實在太大了,從6歲那年她就一直用鋼琴在表達她的感情,沒有了鋼琴也就沒有了生命,她陷入了深思,輕輕地撫摸了一下鋼琴,隨後很堅決地對貝恩斯表示:要每一次換一個黑鍵,貝恩斯答應了。
艾達開始頻繁出入小木屋,但對貝恩斯一直很冷淡。每次她都會把弗洛拉留在屋外自己玩,這令弗洛拉很不開心。木屋內,艾達總是忘情地彈奏鋼琴,貝恩斯在一旁靜靜地聆聽從她手指下傳出的陣陣美妙音樂,欣賞她優美的身姿,體驗著這份享受。每當艾達離開後,他都會脫下襯衣,赤身裸體地用襯衣一遍又一遍地擦拭鋼琴。夕陽越過窗子流進屋內,灑在他成熟厚實的身體上,他用赤裸的身體來感受屋內艾達無處不在的甜美氣息,用粗糙的雙手輕輕地撫摸那光滑的表面,仿佛那是艾達光潔白皙的皮膚。
斯圖爾特一直都很忙碌,既要照看農場,又要幫忙準備聖誕節的演出,這令他和艾達更加疏遠,他惟有默默地期待能有一天她會不再怕他,他們的關係終有一天會改善!這天,艾達像往常一樣來到小木屋,忘情地彈奏鋼琴。突然,貝恩斯對她說:“把裙子拉高一點。”艾達感到一種屈辱,可想想她的鋼琴,她還是不情願地提高了裙子。貝恩斯跪了下來,躺在鋼琴下面的地板上,輕輕地撫摸艾達只露出一小塊肌膚的小腿,能碰觸到真實的艾達令他很滿足。他極盡溫柔地撫摸她,但這卻令艾達感到渾身戰慄,身體發出了本能的反應,但她拚命控制住自己,使自己看起來好像沒有任何反應。 那次之後,每次艾達來到小木屋,貝恩斯都會溫柔地提出一些要求,這令艾達感到在被羞辱,但為了早日拿回心愛的鋼琴,她總會默默地忍受下來。這一次,貝恩斯提出要看她的手臂,艾達雖然很生氣,但一想到鋼琴,她還是照做了。看到艾達修長、白皙的手臂,貝恩斯情不自禁地低下了頭,充滿柔情地親吻了它。艾達對他的舉動很生氣,惡狠狠地瞪著他,他馬上提出用兩個鍵來交換,艾達默許了。得到應允後,貝恩斯開始忘情地親吻艾達,完全陶醉在這真實的感受中。身體裡一陣陣巨大的戰慄使艾達陷入了一種眩暈的迷幻之中,她試圖用理智來抗拒這種誘惑,但無濟於事。她痛恨自己的這種反應,只有用激昂的琴聲來表達她屈辱卻無奈的情緒!
貝恩斯對艾達越來越迷戀,有一天在艾達彈琴時,他不自禁地抓起她脫下的衣服,用力嗅著她留下的味道。他這樣令艾達很生氣,惡狠狠地瞪著他,伸出手要他把衣服還給她。此時的艾達令貝恩斯更加迷醉,他不自覺地抓住了她,艾達拚命掙扎想要擺脫他,貝恩斯急忙說:“我只想和你穿著衣服躺一會兒,用三個鍵來交換,怎么樣?”雖然他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過分,但為了鋼琴,艾達考慮了一下,向他表示要用五個鍵來換,貝恩斯同意了。隨後,艾達毫無表情地趴在床上,貝恩斯溫柔地抱著她、撫摸她,而她自始至終一動不動、目光呆滯。
艾達越來越恨貝恩斯,覺得他總是在羞辱她,可為了早日取回鋼琴,她一而再地忍受了他的無理要求。貝恩斯對艾達卻更加迷戀,總會想到她,盼著她的到來。甚至有一次,當有人勸他娶個妻子時,他斷然拒絕,口口聲聲說自己已有一個美麗的妻子,根本就不需要再娶,那時他想到的就是艾達。
一轉眼,聖誕節快到了,人們聚集在禮拜堂,準備舉行一場演出來慶祝這盛大的節日。斯圖爾特和艾達早早來到了禮拜堂,找了個沒人的地方坐了下來。不一會兒,貝恩斯也來了,挑了個艾達附近的位子坐了下來。斯圖爾特看到他後,友善地邀請他挨著艾達坐,艾達卻馬上用手按住旁邊的空椅子,冷冰冰地瞪著他,明顯表示不歡迎他坐下來,無奈貝恩斯只得重新坐回原來的位子。演出開始了,台上,演員們用心地演繹著一個又一個《聖經》里的故事;台下,斯圖爾特自然地抓起了艾達的手,艾達卻溫柔地順從了。看到他們那么親熱,貝恩斯不由得妒火中燒,憤然離座而去。看到貝恩斯生氣地走了,艾達臉上不經意地露出了笑容,心中有一種報復的快感。
演出過後不久,艾達照例和弗洛拉來到小木屋,弗洛拉一個人留在門外,艾達進入小木屋。屋內空無一人,艾達很納悶貝恩斯怎么會不在,環視了一下四周,她輕輕地拉開了內屋的一扇布簾,卻驚奇地看到貝恩斯赤身裸體地站在那兒,緩慢地一步步向她走來。貝恩斯看起來還在因那天的事兒生氣,嚇得艾達連連後退,一直退到了鋼琴邊,她不自禁地摸了一下鋼琴。仍沒消氣的貝恩斯猛然按住她的手,說什麼也不鬆開,說:“十個鍵,我要不穿衣服地躺在一起,只是躺著。”艾達看了看她的鋼琴,又看了看貝恩斯,開始默默地解衣服,很快衣服全部落在了地上,露出了她雪白晶瑩的胴體,金色的陽光灑在那雪白的胴體上,使她看起來像個美麗的女神,只是女神的眼神始終冰冷,沒有感情!艾達毫無表情地躺在床上,貝恩斯走了過來,溫柔地親吻她、撫摸她,好像在膜拜聖潔的女神,充滿感情。艾達卻無動於衷,一動不動地躺在那兒,完全像在接受一項任務。艾達這樣令貝恩斯很難過,他推開了艾達,說:“你這樣令我感覺自己像個嫖客,你走吧,不必再來了!”艾達感到非常委屈,快速地穿上衣服,含著眼淚離開了。屋內發生的一切,都被好奇的弗洛拉看到了,但她並沒說什麼,只是在一次與斯圖爾特一起幹活時,不經意地提到: “你知道為什麼貝恩斯總學不會彈琴嗎?”斯圖爾特疑惑地看著她,“她根本就不讓他彈,只彈自己喜歡的,有時他們還什麼也不彈。”斯圖爾特被弗洛拉提醒了,開始注意艾達。
貝恩斯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深深地傷害了艾達,他很自責,他內心原本是希望她快樂的,為了表示他的歉疚,他主動把鋼琴給她送了回去。艾達越來越搞不懂貝恩斯要做什麼了,先是逼她做一些她不願意做的事兒,現在又一聲不吭地把鋼琴送了回來,他到底想要做什麼?她發現她根本就不了解他。
鋼琴雖然回來了,可艾達卻並沒有想像中那般快樂,她陷入了另一個漩渦,終日鬱鬱寡歡,不再像以前那樣迷戀鋼琴,有的時候竟只站在視窗發獃。斯圖爾特搞不明白她到底怎么了。雖然他也試圖與她親近,溫柔地對待她,但好像都是白費,她似乎離他越來越遠。艾達也不明白自己是怎么了,她也曾嘗試與斯圖爾特做愛,但她只願意自己撫摸斯圖爾特,卻忍受不了他碰她,他的撫摸似乎不如貝恩斯的能讓她心安,能激起她身體中的本能。
艾達越來越憂鬱,也更不願與人接觸,自從那次後她也沒有再見到貝恩斯。一天下午,她偶然聽說貝恩斯病了,便不假思索地奔到了小木屋,但卻沒有注意到斯圖爾特隨後跟來了。看到艾達再次出現在小木屋,貝恩斯感到很意外,可禁不住賭氣地說:“鋼琴都還給你了,你還來做什麼?”艾達一言不發地兀立在那兒,目不轉睛地看著貝恩斯,在她的注視下,貝恩斯禁不住害羞地說出了隱藏了很久的話: “我愛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完完全全地得到你,感受一下你的關懷,但你卻總是那么毫無感情地對待我,我很難過,你走吧,不要再來了!”聽到他這么說,艾達很吃驚,一時沒反應過來。貝恩斯見她無動於衷,便發狂般地打開門,大吼:“滾,不要再來了!”艾達強忍住淚水,給了貝恩斯一個耳光,隨後拚命地捶他,失聲痛哭。貝恩斯緊緊抱住了她,終於明白了原來她內心也是愛他的。貝恩斯難以抑制內心的喜悅,忘情地親吻艾達,兩顆壓抑許久的心終於走到了一起,他們在極度亢奮中達到了愛的高潮。然而,這一切都被悄悄跟來的斯圖爾特看在了眼裡。
回到家後,艾達仍陶醉在幸福之中,並沒有注意到斯圖爾特。斯圖爾特假裝若無其事地與艾達交流,試圖與她親熱,但艾達只是恐懼地逃離他。他被激怒了,像瘋子似地把艾達房間的所有窗戶用木板封死,把她關在房間裡,不許她出來。但艾達並沒因此而屈服,仍像往常那樣拒絕斯圖爾特。
艾達的不屈服令斯圖爾特無可奈何,他明白封閉的木板只能留住她的人,卻留不住她的心。所以,他決定拆掉木板,給艾達自由,也再給彼此一個機會,他想艾達也許不會再去見貝恩斯了。他像往常一樣去地里幹活,艾達抑制不住對貝恩斯的思念,派弗洛拉把一個刻有“我愛你”字樣的琴鍵給貝恩斯送去。弗洛拉對此極不情願,走到半路卻跑去找她的繼父。嫉妒的火焰焚燒掉了斯圖爾特的理智,他將琴鍵狠狠扔到地上,舉著斧頭奔回了家。艾達正在刺繡,他發瘋似地將她拖出門外。這時,外面下起了滂沱大雨,他強迫艾達跪下,怒不可遏地質問她: “你愛他嗎?說,你到底愛不愛他?”艾達毫不畏懼,倔強地怒視著他。早已失去理智的斯圖爾特按住艾達的右手,舉起斧頭剁了下去。艾達失去了一隻手指,鮮血混著雨水從木樁上流下來,濺到了跑來的弗洛拉身上。弗洛拉嚇壞了,發出撕心裂肺的哭喊: “媽媽——”
艾達艱難地站起身,面無表情,在泥水中走了幾步,終於無力地再次倒了下去。斯圖爾特命令弗洛拉把剁下的手指交給貝恩斯,大吼:“告訴他,不許再來找她,否則我就殺了她!”弗洛拉被嚇壞了,在大雨中一邊狂奔一邊哭喊,來到貝恩斯的木屋。貝恩斯預感到艾達一定有什麼事發生,焦急地問道: “別哭,告訴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弗洛拉邊哭邊把艾達的手指交給了他,哭叫著:“他叫你別再去找她了,不然他就殺了她!”貝恩斯驚呆了,他怎么也沒想到事情居然會弄成這樣,看著心愛的人受到傷害,他心如刀絞,但卻又無計可施。絕望中他只能拚命地捶打大樹,發狂般地吼叫。
已恢復理智的斯圖爾特守著仍昏迷不醒的艾達,看著她一臉痛苦的表情,內心也是無比痛苦。他在她耳邊溫柔地說:“我的確做得太過分了,那是因為我太愛你了,我只是想剪斷你的翅膀,讓你不會再飛走!”艾達終於睜開了眼睛,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好像在請求他放過她,又好像在告訴他:即使殺了她,她也絕不會改變。斯圖爾特這一次終於讀懂了她,他絕望了!夜深人靜,一身疲憊的斯圖爾特來到貝恩斯的家,嫉妒地盯了他一會兒,最後,無奈地開口說: “你帶她走吧,走得越遠越好,再也不要回來了!”
等艾達的傷稍微好點,貝恩斯便帶上她和弗洛拉離開了紐西蘭,當然他們中也絕少不了那架鋼琴。水手們都不理解他為什麼一定要帶著那架笨重的鋼琴,很不方便,也很危險。但是,他堅持要這樣做,說那是艾達的生命。兩個相愛的人終於走到了一起,航行途中,他們溫柔地握住彼此的手,真真正正地感受著對方的存在。可鋼琴實在太重了,在它的壓迫下船不停地搖晃。艾達看了看她的鋼琴,雖不捨,但還是決定把它丟下海以減輕船的負擔。貝恩斯說什麼也不同意,但最終卻拗不過艾達,叫人把它丟下了海。艾達目不轉睛地盯著慢慢落入水中的鋼琴,依依不捨。在捆鋼琴的繩圈就要滑入水中時,她一不小心踏進了繩圈,一瞬間,繩圈套住了她的腳,艾達隨鋼琴一起跌入了大海。這毫無預警的一幕把船上所有的人驚呆了,艾達隨鋼琴越墜越深,那么安詳,那么美麗!此時,她想到了貝恩斯,想到了弗洛拉,出於一種本能的求生欲望,她開始拚命掙扎,最後,終於掙脫右腳上的繩索,浮出了水面。貝恩斯趕緊將她拉上船,緊緊摟在懷裡,一輩子也不想再失去她!
貝恩斯和艾達來到了一個新的城市,開始了嶄新的生活。貝恩斯給她做了個銀手指,這樣,她便又可以彈琴了,她開始教城裡的孩子們彈琴,也慢慢地開口學習說話,一切都變得非常美好。在夜晚的時候,她常常會夢見她的鋼琴:它靜靜地沉睡在大海的墳墓里,有時候,她也會像魚和水草一樣在它上面游來游去,海底下是那么的安寧,那才是真正的沉默,深深地埋藏在海底……
作品評價
《鋼琴課》是極出色的反映女性意識的影片,在電影市場的主流,女性角色要不是明擺著為取悅男性而塑造,要不就是打“女權”旗號,缺少現實基礎的偽作品。而這一部由女導演精心製作,演員也表現出色,那些鋼琴曲是她親自彈奏的啊,真是敬業。
這是一部通過情色來描述溝通的一部電影,這看似鄙陋的通過交換而產生的愛情,卻具有如此強大的震撼力。在這部電影裡,通過慢慢加深的肉體糾纏式的情色情節,雖然觸目,但是完美烘托出的卻是一個如泣如訴而且沉重深刻的愛情故事。那故事婉轉而深邃,正如同不能說話的艾達和她的鋼琴演奏出的各色美麗音符,一端是沉默,另一端是永遠的渴望與探索。
電影配樂
《鋼琴課》是紐西蘭著名女導演簡.坎皮恩(Jane Campion)的一部浪漫愛情片,也是一部反映女性覺醒意識的佳作,榮獲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顧名思義,《鋼琴課》這部影片與鋼琴這一樂器息息相關。女主演霍利.亨特(Holly Hunter)恰恰學過近十年鋼琴,且音樂感覺極佳,所以在拍攝過程中,女主人公彈琴的場景都可以不用替身,由她本人來親自演奏。影片配樂的主題為“心靈渴望歡樂”(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由英國作曲家麥可爾.尼曼(Michael Nyman)創作。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畢業的尼曼,其配樂風格崇尚“簡約主義”,將簡單的古典樂器發揮到極致,從而凸現人性中幽微曖昧的感情地帶。作為尼曼的第15部電影配樂,也是他在國際影壇的揚名作品,正是發揮其個人特長的一部深具挑戰性的作品,已被公認為一部佳作。這一主題鏇律揭示了不能說話的女主角愛達心中埋藏著的熾熱情感和她的全部人生體驗,以及她對於自己視若生命的音樂的無比熱愛。 盪氣迴腸的主鏇律動機讓人過耳不忘,如同餘音繞樑三日一般讓人久久沉浸其中感動不已。
幕後花絮
片中大多數鋼琴曲都是霍利·亨特自己彈的。
影片中演的那出戲改編自《藍鬍子》,是查爾斯·貝洛爾Charles Perrault,《小紅帽》的作者)所作的法國童話故事。講述一個男人先後娶了六個老婆,她們都因沒有通過一個測試而被殺死,並被藏進一個小房間。第七任妻子終於逃脫了她的變態丈夫,並在別的地方獲得了幸福。
簡·康平憑此片在坎城電影節上獲得金棕櫚大獎,但是她由於在家生產而不能親自領...
影片信息
更多外文片名:
Leçon de piano, La.....(France)
Pleasure.....(Australia) (working title)
The Black Keys.....(Australia) (working title)
The Piano Lesson.....(Australia) (original script title)
Das Piano.....Austria / Germany
Piano, O.....Brazil / Portugal
Пианино.....Russia
Fortepian.....Poland
Klavir.....Slovenia
Lección de piano, La.....Argentina
Lezioni di piano.....Italy
Mathimata pianou.....Greece
Piano.....Finland
Piano Lesson.....Japan (English title)
Piano, El.....Spain
Pianot.....Sweden
Zongoralecke.....Hungary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 Dolby
MPAA評級: Rated R for moments of extremely graphic sexuality.
級別: Malaysia:(Banned) / Chile:18 / Netherlands:16 / Argentina:16 / Finland:K-14 / Singapore:M18 / Portugal:M/16 / Hong Kong:III / Australia:M / UK:15 / Sweden:11 / Spain:13 / USA:R / Germany:12 / South Korea:18 / Brazil:16 / Iceland:L / Philippines:R-18 / Iceland:12 (video rating)
製作成本: $7,000,000/estimated
拍攝日期: 1992年5月11日 - 1992年7月
製作周期: 1992年4月 - 1992年12月22日
攝影機: Arriflex Cameras and Lenses
攝製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膠片長度: 3308 m(Sweden)
主演:
霍利·亨特 Holly Hunter ....Ada McGrath哈威·凱特爾 Harvey Keitel ....George Baines安娜·帕奎因 Anna Paquin ....Flora McGrath山姆·尼爾 Sam Neill ....Alisdair Stewart克利夫·柯蒂斯 Cliff Curtis ....ManaKerry Walker ....Aunt MoragGeneviève Lemon ....Nessie (as Genevieve Lemon)Tungia Baker ....HiraIan Mune ....Reverend
職員表
製作人: Jan Chapman ....producerAlain Depardieu ....executive producerMark Turnbull ....associate producer
原創音樂 : 麥可·尼曼 Michael Nyman
攝影: Stuart Dryburgh
剪輯: Veronika Jenet
藝術指導 : Andrew McAlpine
美術設計 : Gregory P. Keen ....(supervising art director) (as Gregory Keen)
布景師: Meryl Cronin
服裝設計: Janet Patterson
副導演/助理導演: Colin Englert ....second unit directorVictoria Hardy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Charlie Haskell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s Charles Haskell)Therese Mangos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Simon Millar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tudioChris Short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Mark Turnbull ....associate producer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The Australian Film Commission [澳大利亞]
CiBy 2000 [法國]
Jan Chapman Productions
New South Wales Film & Television Office [澳大利亞]
發行公司:
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 [美國] (1993) (USA) (theatrical)
NBC電視台 [美國] (1997) (USA) (TV) (broadcast premiere)
Atlantic Film (2004) (Sweden) (DVD)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Sweden) [瑞典] (1993) (Sweden) (theatrical)
Cinemussy (Spain)
Kinowelt Home Entertainment [德國] (2008) (Germany) (DVD)
Paris Vídeo [巴西] (Brazil) (video)
Shibata Organisation Inc. [日本] (1993) (Japan) (theatrical)
Svenska Filminstitutet (SFI) [瑞典] (1993) (Sweden) (theatrical)
Transmundo Films [阿根廷] (Argentina)
Transmundo Home Video (THV) [阿根廷] (Argentina) (video)
其他公司:
Arco Studios music recorded at
Flying Trestles catering
Optical & Graphics [澳大利亞] graphics
Spectrum Films International [澳大利亞] post-production facilities
發行日期
China 1995年 法國
France 1993年5月15日......(Cannes Film Festival) 法國
France 1993年5月19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93年7月22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93年8月5日 德國
Germany 1993年8月12日 瑞典
Sweden 1993年8月27日 芬蘭
Finland 1993年8月27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3年9月2日 美國
USA 1993年10月16日......(New York Film Festival) 丹麥
Denmark 1993年10月22日 英國
UK 1993年10月29日 美國
USA 1993年11月2日......(New York City, New York) (premiere) 美國
USA 1993年11月12日 加拿大
Canada 1993年11月19日 波蘭
Poland 1993年11月29日 西班牙
Spain 1993年12月17日 日本
Japan 1994年2月12日 菲律賓
Philippines 1994年4月27日 希臘
Greece 2000年11月12日......(Thessalonik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芬蘭
Finland 2009年8月22日......(Espoo Film Festival)
殘疾人題材電影
殘疾人題材是一個世界性的題材。因其天然具有的離奇曲折的故事性,而受到世界各地觀眾的青睞。現在我們就來盤點中外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殘疾人題材影片。本任務為整理類任務,歡迎大家共同來完善。 |
歷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第一屆 《鐵路之戰》 法國 | 第三屆 《第三者》 英國 | 第四屆 《米蘭的奇蹟》 義大利 | 第四屆 《朱麗小姐》 瑞典 | 第五屆 《奧賽羅》 美國 | 第五屆 《兩分錢的希望》 義大利 | 第六屆 《恐懼的代價》 法國 | 第七屆 《羅生門》 日本 | 第八屆 《馬蒂》 美國 | 第九屆 《寂靜的世界》 法國 | 第十屆 《四海一家》 美國 | 第十一屆 《雁南飛》 蘇聯 | 第十二屆 《黑人奧威爾》 法國 | 第十三屆 《甜蜜的生活》 義大利 | 第十四屆 《維莉迪安娜》 西班牙 | 第十五屆 《諾言》 巴西 | 第十六屆 《豹》 義大利 | 第十七屆 《瑟堡的傘》 法國 | 第十八屆 《訣竅》 英國 | 第十九屆 《男歡女愛》 法國 | 第十九屆 《這些先生和太太們》 義大利 | 第二十屆 《放大》 英國 | 第二十二屆 《如果》 英國 | 第二十三屆 《陸軍野戰醫院》 美國 | 第二十四屆 《送信人》 英國 | 第二十五屆 《工人階級上天堂》 義大利 | 第二十六屆 《稻草人》 美國 | 第二十六屆 《僱工》 英國 | 第二十七屆 《對話》 美國 | 第二十八屆 《烽火歲月志》 阿爾及利亞 | 第二十九屆 《出租汽車司機》 美國 | 第三十屆 《我父我主》 義大利 | 第三十一屆 《木屐樹》 義大利 | 第三十二屆 《鐵皮鼓》 西德 | 第三十二屆 《現代啟示錄》 美國 | 第三十三屆 《影子武士》 日本 | 第三十三屆 《爵士樂大全》 美國 | 第三十四屆 《鐵人》 波蘭 | 第三十五屆 《自由之路》 土耳其 | 第三十五屆 《失蹤》 美國 | 第三十六屆 《楢山節考》 日本 | 第三十七屆 《德克薩斯的巴黎》 德國、法國 | 第三十八屆 《爸爸出差去了》 南斯拉夫 | 第三十九屆 《傳道》 英國 | 第四十屆 《撒旦的陽光下》 法國 | 第四十一屆 《征服者佩爾》 丹麥 | 第四十二屆 《性,謊言,錄像帶》 美國 | 第四十三屆 《我心狂野》 美國 | 第四十四屆 《巴頓·芬克》 美國 | 第四十五屆 《善意的背叛》 丹麥 | 第四十六屆 《霸王別姬》 中國、《鋼琴課》 澳大利亞 | 第四十七屆 《低俗小說》 美國 | 第四十八屆 《地下》 南斯拉夫 | 第四十九屆 《秘密和謊言》 英國 | 第五十屆 《櫻桃的滋味》 伊朗 | 第五十屆 《鰻魚》 日本 | 第五十一屆 《永遠的一天》 希臘 | 第五十二屆 《羅塞塔》 比利時 | 第五十三屆 《黑暗中的舞者》 丹麥 | 第五十四屆 《兒子的房間》 義大利 | 第五十五屆 《鋼琴家》 法國 | 第五十六屆 《大象》 美國 | 第五十七屆 《華氏911》 美國 | 第五十八屆 《孩子》 比利時 | 第五十九屆 《風吹稻浪》 法國/愛爾蘭/英國 | 第六十屆 《四月三周兩天》 羅馬尼亞 | 第六十一屆 《牆壁之間》 法國 | 第六十二屆 《白絲帶》 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