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

《莫扎特》

《莫扎特傳》是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湯姆·休斯克、F·莫里·亞伯拉罕主演的一部傳記片。該片於1984年9月19日在美國上映。該片以倒敘的方式講述音樂家沃爾夫崗·阿巴迪斯·莫扎特的一生。電影1985年獲第5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八項大獎。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莫扎特傳莫扎特傳

1782年,年僅26歲的莫扎特來到維也納,其絕世才華立即傾倒了整個奧地利宮廷,同時也引起了宮廷首席樂師薩利埃利的嫉妒。薩利埃利為人自負,自詡為維也納音樂界第一人。莫扎特的才華既令他驚嘆,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心胸狹窄的薩利埃利由嫉轉恨,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毀滅掉這個強大而可怕的“對手”。

莫扎特的音樂造詣超塵脫凡,在生活中卻是個不修邊幅,行為恣肆的人。在薩利埃利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維也納主流音樂界視他為“異端”,處處為他設坎施絆。莫扎特的樂譜遭到大量刪改,作品無法在劇院上演,生活日漸困窘。

莫扎特的父親突然去世,這使莫扎特悲痛萬分,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身體一落千丈。薩利埃利知道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他戴上莫扎特父親生前用過的假面道具,敲開莫扎特的家門,要他譜寫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在恐懼和疾病的雙重折磨下夜以繼日地工作。《安魂曲》寫成了,他自己也終於油枯燈盡,氣絕身亡,死時年僅35歲。

薩利埃利的陰謀得逞之後,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後精神失常,被送進瘋人院。時光流逝,曾經炫赫一時的薩利埃利漸漸被人遺忘,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里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湯姆·休斯克/Tom Hulce
Antonio Salieri F·莫里·亞伯拉罕/F. Murray Abraham
Emperor Joseph II 傑弗瑞·瓊斯/Jeffrey Jones
Emanuel Schikaneder 西蒙·卡洛/Simon Callow
Constanze Mozart Elizabeth Berridge
Constanza in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lio' 克里斯汀·艾伯索爾/Christine Ebersole
Parody Commendatore 肯尼·貝克/Kenny Baker
Lorl 辛西婭·尼克森/Cynthia Nixon
Hospital Attendant 布賴恩·佩蒂福/Brian Pettifer
Salieri's Valet 文森特·斯卡維利/Vincent Schiavelli
Czechoslovakian Actor (as Dana Vavrova) 達娜·瓦羅娃/Dana Vávrová
Cardinal (uncredited) Zdenek Mahler

職員表

製作人
麥可·豪斯曼、Bertil Ohlsson、索爾·扎恩茲
導演
米洛斯·福爾曼
副導演(助理)
麥可·豪斯曼、Jan Kubista、Petr Makovicka、Tommaso Mottola、讓·史密特、Tomás Tintera
編劇
Peter Shaffer
攝影
Miroslav Ondrícek
剪輯
Michael Chandler、T.M. Christopher、Nena Danevic
藝術指導
Karel Cerný
造型設計
Patrizia von Brandenstein
服裝設計
Theodor Pistek、Christian Thuri

角色介紹

  • 沃爾夫崗.阿巴迪斯.莫扎特演員湯姆·休斯克
    莫扎特是一名天才音樂家。性格上他放蕩不羈、玩世不恭而又不拘小節,不擅處理人際關係。莫扎特26歲來到維也納,其音樂才華得到了國王約瑟夫二世的讚賞,由於被人在背後挑唆,莫扎特的經濟收入很少,生活貧窮。但他又不知疲憊、夜以繼日的創作,年僅35歲就英年早逝,永遠離開了他無法適應的社會。
  • 安東尼奧·薩列里演員F·莫里·亞伯拉罕
    薩里埃利是約瑟夫二世王宮的宮廷樂師,為人自負,心胸狹隘,自詡為維也納音樂界第一人。開始很是仰慕莫扎特的才華,後來看到莫扎特在藝術上取得巨大成功,開始嫉妒莫扎特,並在宮廷里詆毀莫扎特,後來莫扎特因病去世後,薩里埃利開始悔恨他自己的所為,並向神懺悔。
  • 約瑟夫二世演員傑弗瑞·瓊斯
    奧地利大公約瑟夫二世是個開明的君主,他喜愛音樂,是歐洲很多藝術家的贊助人,約瑟夫二世欣賞莫扎特的音樂才華,在他執政期間曾幫助莫扎特獲得音樂職位。
  • 史肯尼德演員西蒙·卡洛
    史肯尼德是一名出色的劇作家,莫扎特的搭檔,他是《魔笛》和《夜後詠嘆調》劇本的作者,並和莫扎特合作過不少歌劇作品。

音樂原聲

序號 曲目名稱 時長 備註
01 《唐璜》 K .527 序曲/ 電影開場
02 《第25交響曲》 K.183 第一樂章 /薩利埃里自殺被發現
03 《弦樂小夜曲》 K.525 薩利埃里為神甫彈的第三首曲子
04 《F大調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鋼琴後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05 《第10小夜曲》 K.361 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樂譜
06 《G大調鋼琴變奏曲》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編的薩利埃里作品
07 《費加羅婚禮》 K.492 莫扎特為約瑟夫二世演奏
08 《後宮誘逃》 K.384 《後宮誘逃》演出中 女高音獨唱
09 《c小調彌撒》 K.427 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禮上
10 《長笛和豎琴協奏曲》 K.299 第二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1 《第29交響曲》 K.201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2 《為兩架鋼琴所寫的協奏曲》 K.365 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3 《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寫的協奏曲》 K.364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4 《c小調彌撒》 K.427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5 《第15鋼琴協奏曲》 K.450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6 《唐璜》 K.527 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進屋後看到了父親
17 《後宮誘逃》 K.384 禁衛軍合唱 / 莫扎特一家換上假面具
18 《德意志軍歌》 K.384 假面舞會上的背景音樂
19 《費加羅婚禮》 K.492 莫扎特邊寫作邊玩檯球
20 《第22鋼琴協奏曲》 K.482 第三樂章 / 莫扎特在為皇帝舉辦的露天音樂會上
21 《費加羅婚禮:Ah tutti contenti》 K.492 薩利埃里溜進了莫扎特的房間
22 《費加羅和蘇珊娜的二重唱》 K.492 莫扎特指導《費加羅婚禮》的排練
23 《費加羅婚禮:Ah tutti contenti》 K.492 歌劇院總監撕掉了樂譜
24 《費加羅婚禮:Ah tutti contenti》 K.492 約瑟夫二世打哈欠時
25 《唐璜》 K.527 第二幕終曲 / 莫扎特得知了父親的死訊
26 第20鋼琴協奏曲 K.466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佩戴死亡面具的來到莫扎特住所
27 《唐璜》 K.527 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打開房門時
28 《安魂曲:Introitus》 K.626 康茨坦察詢問莫扎特/薩利埃里計畫害死莫扎特
29 《安魂曲:Dies Irae》 K.626 莫扎特深夜寫作時聽到了敲門聲
30 《魔笛:序曲》 K.620 莫扎特發瘋似的在屋中跳舞
31 《唐璜:開場的和弦》 K.527 莫扎特開門後見到了帶死亡面具的人
32 《安魂曲:Rex Tremendae》 K.626 莫扎特摸出房間
33 《魔笛:詠嘆調》 K.620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唱歌
34 《魔笛:序曲》 K.620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與一些喝醉的女人
35 《安魂曲:Rex Tremendae》 K.626 酒後的莫扎特走在街上
36 《魔笛:Ein Madchen》 K.620 莫扎特為《魔笛》的演出伴奏/莫扎特被薩利埃里抬上馬車
37 《德國舞曲》 K.509 康斯坦察在舞會上
38 《安魂曲:Confutatis》 K. 626 薩利埃里協助莫扎特寫作安魂曲
39 《安魂曲:Lacramosa 》 K .626 莫扎特離世、出殯
40 《第20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K.466 薩利埃里被推出房間,響起莫扎特的笑聲,影片結束

幕後花絮

莫扎特傳莫扎特傳
梅格·蒂麗原本確定出演康斯坦絲,電影即將開拍前,在拍攝地點布拉格,她和一些孩子們在街上玩足球,結果傷到了她的腿。於是她的角色必須換人。

梅爾·吉布森曾為莫扎特的角色試鏡。

電影中,唐·古萬尼表演舞台,正是歌劇第一次演出的地方。

音樂事先錄製好,在拍攝的時候作為背景音樂播放。為了使表演更加令人信服,湯姆·赫爾西每天練習四個小時的鋼琴。

歌劇初次公演時的布景和服裝,是特意按照原來的服裝和布景的草圖設計而成。

整部電影採取的都是自然光線。

莫扎特的笑聲被設定為令人討厭的,這一點來源於一些談到他的書信中。有人把他的笑聲描述為"有傳染性讓人頭暈的",還有人說"就像是金屬劃在玻璃上面"。

在一段場景中,莫扎特把古拉克說成是"令人厭煩的",並且說"我不喜歡他",這裡指的是漢德爾。事實上,古拉克和漢德爾是莫扎特最喜歡的兩名作曲家。

為了把這種特別程式化的表演轉化成可行性的劇本,麥洛·弗曼和彼得·夏弗花了四個月的時間進行改編。他們增加了一些角色,如神父、女僕、大教主和岳母。

在拍攝文森特·斯克亞維利走路的一段戲中,導演麥洛·弗曼警告他說:"電視正在把你毀掉。"

電影裡只有四處布景需要修建:塞勒里的病房、莫扎特的住所、一段樓梯和歌舞雜耍劇場。所有其他拍攝場地都可以在當地找到。

電影中參照的劇本,第一次演出是在1979年11月2日,倫敦國家劇院。

穿幫鏡頭

歌劇場景中的演員們穿著帶拉鏈的服裝,那個時代是沒有拉鏈的。

莫扎特在彈子球桌旁時,鏡頭切換,球改變了位置。

薩列瑞在莫扎特靈床邊拿的蠟燭比他後來從門外回來時要短。

費加羅的婚禮第四幕剛開始,給莫扎特特寫的時候,身後的皇帝已經打了一個哈欠。

在接近尾聲處,薩列瑞和康斯坦說話,他的頭髮一會在前面,一會在後面。

一個事實性錯誤,莫扎特是左撇子。

約瑟夫二世那時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不是像薩列瑞說的那樣是奧地利的國王。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莫扎特傳莫扎特傳
劇作家謝弗創作的舞台劇《莫扎特》在美國百老匯上演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導演米洛斯·福爾曼在倫敦看了本劇後決定把它拍攝成電影。影片的外景地是導演的故鄉布拉格,該城市是莫扎特多部作品首演的地方。至於表演,兩位男主角在拍戲期間發生了類似他們角色的勾心鬥角,但最終扮演薩列瑞的演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拍攝過程

該片在拍攝過程麻煩不斷,先是深得導演信賴的女主角因為開機前一天在布拉格街頭踢球傷了韌帶,而不得不臨時回美國重新選角。而後又是遇到財政危機,最後是向派拉蒙公司求援,並搭上了導演的全部儲蓄,總算湊足了1800萬美元完成了電影的拍攝。

製作發行

製作發行公司

製作公司 發行公司
The Saul Zaentz Company Orion Pictures Corporation Sandrew Film & Teater 松竹影業
華納兄弟公司 美國廣播公司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Tobis Filmkunst Warner Bros. GmbH AMLF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美國 1984年9月19日 巴西 1984年10月8日 荷蘭 1984年10月11日
瑞典 1984年10月12日 芬蘭 1984年10月19日 聯邦德國 1984年10月26日
法國 1984年10月31日 阿根廷 1984年11月8日 義大利 1984年12月21日
澳大利亞 1985年2月14日 英國 1985年2月15日 日本 1985年2月16日
西班牙 1985年3月1日 香港 1985年6月13日 土耳其 1987年11月
韓國 1985年11月23日 匈牙利 1990年3月22日 德國 2002年2月11日

獲獎記錄

獎項 時間 類別 結果 接收方
第3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1986 最佳電影 提名 影片製作方
1986 最佳男演員 提名 默里·亞伯拉漢
1986 最佳編劇 提名 Peter Shaffer
1986 最佳攝影 獲獎 Miroslav Ondrícek
1986 最佳藝術指導 提名 Patrizia von Brandenstein
1986 最佳服裝 提名 Theodor Pistek
1986 最佳剪輯 獲獎 Nena Danevic
1986 最佳剪輯 獲獎 麥可 錢德勒
1986 最佳音響 獲獎 John Nutten
1986 最佳音響 獲獎 Christopher Newman
1986 最佳音響 獲獎 Mark Berger
1986 最佳化裝/髮型 獲獎 Paul LeBlanc
1986 最佳化裝/髮型 獲獎 Dick Smith
第10屆法國愷撒獎 1985 最佳外語片 獲獎 米洛斯·福曼
第42屆美國金球獎 1985 最佳電影(劇情類) 獲獎 電影製作公司
1985 最佳男配角 提名 傑弗里·瓊斯
1985 最佳導演 獲獎 米洛斯·福曼
1985 最佳編劇 獲獎 Peter Shaffer
1985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獲獎 默里·亞伯拉漢(獲獎) 湯姆·休斯克(提名)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 1985 最佳電影 獲獎 電影製作公司
1985 最佳男演員 獲獎 默里·亞伯拉漢
1985 最佳男演員 提名 湯姆·休斯克
1985 最佳導演 獲獎 米洛斯·福曼
1985 最佳編劇 獲獎 Peter Shaffer
1985 最佳攝影 提名 Miroslav Ondrícek
1985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 獲獎 Patrizia von Brandenstein
1985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 獲獎 Karel Cerný
1985 最佳服裝設計 獲獎 Theodor Pistek
1985 最佳剪輯 提名 Nena Danevic
1985 最佳剪輯 提名 麥可 錢德勒
1985 最佳音效 獲獎 Mark Berger
1985 最佳音效 獲獎 Melody Thomas Scott
1985 最佳音效 獲獎 Todd Boekelheide
1985 最佳音效 獲獎 Christopher Newman
1985 最佳化裝 獲獎 Paul LeBlanc
1985 最佳化裝 獲獎 Dick Smith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1984 最佳電影 獲獎 電影製作公司
1984 最佳男演員 獲獎 默里·亞伯拉漢
1984 最佳導演 獲獎 米洛斯·福曼
1984 最佳編劇 獲獎 Peter Shaffer
第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1986 最佳外語片 獲獎 米洛斯·福爾曼
第29屆義大利大衛獎 1985 最佳外國男演員 獲獎 湯姆·休斯克
1985 最佳外國電影 獲獎 米洛斯·福爾曼
1985 最佳外國導演 獲獎 米洛斯·福爾曼

影片評價

莫扎特傳莫扎特傳
《莫扎特傳》是人物傳記片的頂峰之作,轟動世界的第一流的視聽享受音樂片,深刻洞悉人性的經典之作。(網易娛樂評)

《莫扎特傳》是一部罕見的電影,它近乎完美的劇本,優美的音樂,高雅的影像,非凡的演出,炫目的導演,和引人入勝的故事都證明了這一點。(《電影批評家》評)

影片《莫扎特傳》以倒敘的手法表現了音樂天才莫扎特的坎坷一生,同時也給觀眾展示了一幕“因妒生恨”的人間悲劇。影片在薩利埃利的回憶中娓娓道來,他給觀眾展示了一個形骸放蕩的莫扎特,一個不拘小節的莫扎特和一個才華橫溢的莫扎特。(新浪娛樂評)

《莫扎特傳》反映了藝術上的創新與模仿、生活中的天真與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與惡的衝突,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因無知和缺乏鑑賞力而扼殺天才這一可悲事實。影片透過宮廷樂師薩列里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薩列里兢兢業業,但資質平庸,莫扎特才氣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燒的薩列里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兩人本可成為西方的俞伯牙和鍾子期,卻由於一方的嫉妒,最後雙雙以悲劇告終。嫉妒,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陰暗心理,它毀滅掉了一段本應成為現實的人間佳話。(南海網評)

該片一改把古典音樂家當成“完人”或“聖人”來描繪的傳統,顛覆了從莫扎特去世後由他太太開始的“貼金運動”,還原了他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樂之間的矛盾。這部榮獲七項奧斯卡大獎(第57屆)的影片可視為兩名音樂家的傳記,除了莫扎特,還有他的同行薩列瑞。影片透過薩列瑞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IMDB評)

作為一部人物傳記影片,該片的獨創性是顯而易見的。一般說來,人物傳記是最難由形式上突破的電影題材,一個人的一生再怎么精彩,無非也脫不了由生到死的述說法則。唯《莫扎特傳》敘事結構與眾不同,匠心頗具。(網易娛樂評)

盤點歷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主角(1980-2013)

金球獎,是美國的一個電影與電視獎項,以正式晚宴的方式舉行,舉辦方是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此獎從1944年起,每年舉辦一次。此獎的最終結果,是由96位記者(其中約2/3是兼職)的投票產生。

年份 獲獎人 作品
2013年
丹尼爾·戴·路易斯 丹尼爾·戴·路易斯
《林肯》:由美國導演史蒂文·史匹柏執導, 奧斯卡影帝丹尼爾·戴·劉易斯主演,本片主要根據普利茲獲獎得主、歷史學家Doris Kearns Goodwin的著作《對手團隊:政治天才林肯》改編而成,講述美國第16任總統經歷南北戰爭,統一美國的故事。
2012年
喬治·克魯尼 喬治·克魯尼
《後人》:由“鑽石王老五”喬治·克魯尼所主演,關注的焦點是家庭問題,電影是根據女作家Kaui Hart Hemmings初登文壇的處女座小說改編而來,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Matt King的瀟灑又多金夏威夷富豪帶著兩個女兒追回分手前妻的故事。
2011年
科林·費斯 科林·費斯
《國王的演講》:由湯姆·霍伯指導,科林·費斯擔當主演的英國電影,整部電影以敘述故事的形式,講述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父親喬治六世國王的故事。在第83屆奧斯卡提名名單上,最終《國王的演講》拿下12項提名,大熱領跑。影片還獲得金球獎、美國製片人公會、導演公會和影視演員公會獎等多項提名和獎項。
2010年
傑夫·布里奇斯 傑夫·布里奇斯
《瘋狂的心》:影片根據托馬斯·科比的小說處女作改編而成。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酗酒成性,人生正在走下坡路的老鄉村歌手(傑夫·布里吉斯)。後來在一名女記者的幫助下,他又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跡上。2010年1月18日,本片獲得第67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的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和電影最佳原創歌曲獎。
2009年
米基·洛克 米基·洛克
《摔角王》:由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所執導,由米基·洛克、埃文·蕾切爾·伍德、瑪麗莎·托梅所主演的一部喜劇電影,講述拳擊摔跤的故事。
2008年
丹尼爾·戴·劉易斯 丹尼爾·戴·劉易斯

《未血綢繆》:由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執導,丹尼爾·戴-劉易斯,保羅·達諾 等主演的電影。影片講的是銀礦工丹尼爾·普萊恩惟尤因井下作業事故摔斷了腿,但他因禍得福了解到秘密的石油信息,他利用聾童HW欺騙鄉民贏得了石油地盤,成為石油大亨的故事。
2007年
弗雷斯特·惠特克 弗雷斯特·惠特克
《末代獨裁》:影片改編自Giles Foden的同名小說,男主角福里斯特·惠特克憑藉此片獲得第79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獎。
2006年
菲利普·塞莫爾·霍夫曼 菲利普·塞莫爾·霍夫曼
《卡波特》:根據傑拉爾德·克拉克為作家杜魯門·卡波特撰寫的傳記改編,編劇是丹·富特曼。《辛瑞那》根據美國前中央情報局特工羅伯特·貝爾所著《看不見邪惡》一書改編,編劇是曾獲奧斯卡最佳編劇獎的斯特芬·加甘。
2004年
西恩·潘 西恩·潘
《神秘河》:影片根據作家丹尼斯·萊尼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而成,也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作為導演的第24部作品。影片自始至終情緒低沉,一改好萊塢電影慣常的熱烈火爆,它以哀傷沉痛的基調講述了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命運糾結的故事,成為美國國家評論會獎的“最佳影片”。在第76屆奧斯卡電影節,西恩·潘和蒂姆·羅賓斯分別囊括了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
2003年
傑克·尼科爾森 傑克·尼科爾森
《關於施密特》:講述66歲的史密特是一位剛剛退休的保險公司職員,對於忙碌了一輩子的史密特來說,退休後無所事事的生活實在難以繼續,偏偏妻子又在這時離他而去,而唯一的女兒也要在這個時候嫁人。對未來充滿恐懼的史密特選擇了一種看似逃避的做法,他決定駕車週遊全國。同時他還通過電視台資助了一位坦尚尼亞的孤兒,一下子,他覺得自己的生活又豐富多彩了。
2002年
羅素·克勞 羅素·克勞
《美麗心靈》:一部關於一個真實天才的極富人性的劇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納什早年就作出了驚人的數學發現,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但納什出眾的直覺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使他向學術上最高層次進軍的輝煌歷程發生了巨大改變。納什在深愛著的妻子艾麗西亞的相助下,毫不畏懼,頑強抗爭。經過了幾十年的艱難努力,他終於戰勝了這個不幸,並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
2001年
湯姆·漢克斯 湯姆·漢克斯
《浩劫重生》:片中查克身為聯邦快遞的系統工程師,在一次出差的旅程中,查克搭的小飛機失事,他被困在一座資源貧瘠的無人荒島,當他失去現代生活的便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生活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他的人生觀反而逐漸有所轉變,當他發現生活的壓力頓時消失,便開始反思人生的目的,最後對於工作、感情,甚至生命本身都有全新的體會和領悟。
2000年
丹澤爾·華盛頓 丹澤爾·華盛頓
《狂風》
1999年
吉姆·凱瑞 吉姆·凱瑞
《楚門的世界》:影片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樣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製造成聞名的電視明星,卻完全被剝奪了自由、隱私乃至尊嚴,成為大眾娛樂工業的犧牲品。
1998年
彼得·方達 彼得·方達
《尤里的黃金》:Ulee是一名越戰老兵,在佛羅里達州以養蜂為生。Ulee的家庭並不幸福,妻子病逝好幾年,他至今未從悲痛中走出,兒子Jimmy在監獄裡服刑,兒媳婦Helen離家出走,丟下兩個女兒由Ulee撫養。所幸Ulee生性隱忍達觀,生活還算平靜穩定……
1997年
傑弗里·拉什 傑弗里·拉什
《鋼琴師》:本片是由波蘭斯基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講述了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如何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的故事。在影片中,讓人們感受到“活著”的意義,以及人們對“生存”的渴望。
1996年
尼古拉斯·凱奇 尼古拉斯·凱奇
《遠離賭城》:本片由(尼古拉斯凱奇)是一名從事編劇工作的人,本來有很好的工作與生活,但由於他和妻子分手,自己不能承受這樣的打擊。從此他的生活完全改變了。
1995年
湯姆·漢克斯 湯姆·漢克斯
《阿甘正傳》:影片改編自溫斯頓·格魯姆的同名小說。通過對一個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以獨特的角度對美國幾十年來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現。塑造了一個雖然智障,但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的人物形象。他對人只懂付出不求回報,也從不介意別人拒絕,他只是豁達、坦蕩地面對生活。
1994年
湯姆·漢克斯 湯姆·漢克斯
《費城》:一部反應愛滋病,同性戀,人權,自尊的經典影片。講述的並非一個簡單的愛滋病人爭取權益的故事,它直面同性戀,哪怕是在美國這樣的社會中,同性戀依然是一個受到正統道德鄙夷的行為,影片中安德魯是因為同性戀而染上愛滋病的,因此他被上司視為道德敗壞,並被拋棄,於是他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訴諸法律,影片由此而展開。
1993年
阿爾·帕西諾 阿爾·帕西諾
《聞香識女人》:一部於1992年公映的美國電影。電影敘述了一名預備學校的學生,為一位脾氣暴躁的眼盲退休軍官擔任助手。由艾爾·帕西諾、克里斯·歐唐納等主演。其中艾爾·帕西諾在多次與奧斯卡金像獎失之交臂後,終於憑藉著此片中傑出演出奪得第六十五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1992年
尼克·諾爾蒂 尼克·諾爾蒂
《浪潮王子》:一部由芭芭拉·史翠珊執導,尼克·諾爾蒂主演的劇情片。獲1992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樂、最佳電影、最佳攝影、最佳編劇七項,1992年金球獎最佳男主角。
1991年
傑瑞米·艾恩斯 傑瑞米·艾恩斯
《命運的逆轉》
1990年
湯姆·克魯斯 湯姆·克魯斯
《生於七月四日》:講訴了朗·柯維克幼時就喜歡與夥伴們在樹林中沖衝殺殺,他夢想有朝一日成為真正的男子漢。1956年7月4日,正逢10歲生日的朗騎在父親肩上觀看美國獨立紀念日的遊行,這使他十分興奮。一次,朗的女友唐娜送了他一頂棒球帽,朗比賽獲勝,臉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1989年
達斯汀·霍夫曼 達斯汀·霍夫曼

《雨人》:由巴瑞·萊文森導演執導的一部電影,上映於1988年,曾獲獲6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劇情簡介查理(湯姆•克魯斯 飾)父親去世,留下了300萬美元的遺產。然而令他意外的是,遺產全部給了一個他不認識的哥哥雷蒙(達斯汀·霍夫曼)。雷蒙的名字查理從沒聽過,這個事件讓他氣憤不已……
1988年
麥可·道格拉斯 麥可·道格拉斯

《華爾街》:由奧利弗·斯通導演、查理·辛,麥可·道格拉斯,馬丁·辛主演。本片以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為背景,描寫股市大亨戈登蓋柯貪婪成性,不擇手段在幕後操縱股票行情,結果卻敗在一位仍然具有良知的年輕營業員手上。該片也是麥可·道格拉斯獲封奧斯卡影帝之經典電影。
1987年
鮑勃·霍斯金斯 鮑勃·霍斯金斯
《蒙娜麗莎》
1986年
喬恩·沃伊特 喬恩·沃伊特
《暴走列車》:本片編劇是日本大師黑澤明,導演是俄裔安德烈·科察洛夫斯基,主演是美國的喬恩·沃伊特、埃里克·羅伯斯、芮貝卡·德·莫爾,拍攝地點則在冰天雪地的加拿大。劇情描述在美國西北的監獄,重犯曼尼在飽受折磨之下決定越獄,刑期將滿的貝克也被拖下水,登上一列開往阿拉斯加的運貨火車逃獄。當他們以為大功告成時,列車竟然失控,車長病逝,只剩一個女助手……
1985年
默里·亞伯拉罕 默里·亞伯拉罕
《莫扎特》:影片以倒敘手法,既表現了莫扎特的坎坷生平,也表現了追逐名利但卻才能平庸的宮廷樂隊指揮薩利埃里與才華橫溢、但不諳世事的莫扎特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薩利埃里運用手中的權力,剝奪了莫扎特的演出機會,斷絕了莫扎特的經濟來源,使他陷於貧病交加的絕境。
1984年
羅伯特·杜瓦爾 羅伯特·杜瓦爾

《溫柔的憐憫》:美國電影《溫柔的慈悲》又名《溫柔的憐憫》,拍攝於1983年。
1983年
本·金斯利 本·金斯利
《甘地》:故事描述印度國父甘地為了印度的獨立自主而非暴力抗議英國政府,以及為了巴基斯坦與印度的暴力衝突而抗議,使秩序得以恢復。
1982年
亨利·方達 亨利·方達
《金色池塘》:影片描述脾氣暴躁的退休老教授諾曼·塞娜與老伴埃塞爾,居住在緬因州鄉間一個撒滿陽光的金色池塘旁邊。他們的老友都已經去世,兩人感到有些寂寞。他們那關係疏遠的女兒剛離婚,為了跟新男友外出度假,就把13歲的外孫留給老兩口照看。諾曼患有心臟病,埃塞爾既要照顧丈夫,又要充當丈夫與女兒之間的調解人。經過一些事情之後,兩代人終於和解,成為一個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1981年
羅伯特·德尼羅 羅伯特·德尼羅

《憤怒的公牛》:一部1980年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根據義大利裔前中量級拳王傑克·拉莫塔的真實經歷改編的黑白電影。由羅伯特·德尼羅主演,他以此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此片也是當年奧斯卡最佳剪接獎的得主。
1980年
達斯汀·霍夫曼 達斯汀·霍夫曼

《克萊默夫婦》:由導演羅伯特·本頓親自改編艾弗里·科爾曼的同名小說而成,是一部反映單親家庭問題的傑作。曾獲得第五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五項金像獎。本片反映出當時七十年代令人側目的新生事物的單親家庭的種種問題。

盤點獨立電影

“獨立電影”的概念來源於上個世紀中期的Hollywood。電影人自籌資金,甚至自己編寫劇本,自己擔任導演,拍出的與商業電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強的電影,被人們稱為“獨立電影”。

奧斯卡歷屆最佳影片

影片名第81屆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第80屆 《老無所依》、第79屆 《無間道風雲》、第78屆 《撞車》、第77屆 《百萬寶貝》、第76屆《指環王3》、第75屆 《芝加哥》、第74屆 《美麗心靈》、第73屆 《角鬥士》、第72屆 《美國美人》、第71屆 《莎翁情史》、第70屆 《鐵達尼號》、第69屆 《英國病人》、第68屆 《勇敢的心》、第67屆 《阿甘正傳》、第66屆 《辛德勒的名單》、第65屆 《不可饒恕》、第64屆 《沉默的羔羊》、第63屆 《與狼共舞》、第62屆 《為戴茜小姐開車》、第61屆 《雨人》、第60屆 《末代皇帝》、第59屆 《野戰排》、第58屆 《走出非洲》、第57屆 《莫扎特》、第56屆 《母女情深》、第55屆 《甘地傳》、第54屆 《火的戰車》、第53屆 《普通人》、第52屆 《克萊默夫婦》、第51屆 《獵鹿人》、第50屆 《安妮·霍爾》、第49屆 《洛奇》、第48屆 《飛躍瘋人院》、第47屆 《教父II》、第46屆 《騙》、第45屆 《教父》、第44屆 《法國販毒網》、第43屆 《巴頓將軍》、第42屆 《午夜牛郎》、第41屆 《奧立佛》、第40屆 《炎熱的夜晚》、第39屆 《四季之人》、第38屆 《音樂之聲》、第37屆 《窈窕淑女》、第36屆 《湯姆·瓊斯》、第35屆 《阿拉伯的勞倫斯》、第34屆 《西區故事》、第33屆 《桃色公寓》、第32屆《賓虛》、第31屆 《琪琪》、第30屆 《桂河大橋》、第29屆 《環球旅遊80天》、第28屆 《馬蒂》、第27屆 《在江邊》、第26屆 《永垂不朽》、第25屆 《戲中之王》、第24屆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第23屆 《慧星美人》、第22屆 《一代奸雄》、第21屆 《王子復仇記》、第20屆 《君子協定》、第19屆 《黃金時代》、第18屆 《失去的周末》、第17屆 《與我同行》、第16屆 《卡薩布蘭卡》、第15屆 《忠勇之家》、第14屆 《青山翠谷》、第13屆 《蝴蝶夢》、第12屆 《亂世佳人》、第11屆 《浮生若夢》、第10屆 《左拉傳》、第9屆 《歌舞大王齊格飛》、第8屆 《叛艦諜血記》、第7屆 《一夜風流》、第6屆 《亂世春秋》、第5屆 《大飯店》、第4屆 《壯志千秋》、第3屆 《西線無戰事》、第2屆 《紅伶秘史》、第1屆 《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