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背景

1934年,英國軍方決定開始研製步兵坦克,負責監工的,便是二戰時赫赫有名的帕西·S·赫巴特將軍。同年,英軍組建

第1裝甲旅,赫巴特時任準將旅長。就是這個赫巴特將軍,在諾曼第登入戰役中,擔任第79裝甲師的師長,戰功顯赫。第79裝甲師也被盟軍官兵謔稱為“赫巴特將軍的馬戲團”。很快,英國軍方便與英國最大的軍火製造廠商──維克斯公司簽訂了研製契約,其設計者為約翰·卡登爵士,研製代號為A11型坦克。維克斯公司於1936年9月間製成第一輛樣車。1938年,第一批生產型車交付英軍,並定名為“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後來又稱為“馬蒂爾達”1型步兵坦克。其後研製的改進型車A12型,即為“馬蒂爾達”2型步兵坦克。
譯名探源
說起“馬蒂爾達”步兵坦克的命名,還有一段小故事。原來,在A11和A12型坦克的研製過程中,軍方還給它起了個秘密代號──馬蒂爾達(Matilda)。在二戰的北非戰場上,英軍的A12型坦克打出了威風,英軍坦克兵親切地稱它為“戰場上的女皇”。而在歐洲國家中,戰爭女神──希爾德加德(Hildegard)的名字是很響亮的。在英語圈國家中,Hildegard的簡略型Hilda,成為英文中常用女性名Madilda的語源。由此看來,馬蒂爾達(Madilda)既是一般英國女性的名字,又含有“戰爭女神”的寓意,一語雙關。
1型坦克

“馬蒂爾達”1型坦克共生產139輛,1938~1940年間裝備駐法國的英軍。在法西斯軍隊閃擊法國時,“馬蒂爾達”1型坦克的缺點暴露無遺,損失慘重。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德軍的反坦克炮輕易不能擊穿它的正面裝甲,一部分“馬蒂爾達”1型坦克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本土,改當教練車用。
2型坦克

“馬蒂爾達”2型坦克的試製一號車於1938年4月完成。1939年9月,開始裝備英軍。其生產一直持續到1943年,總生產量達2 890輛,它幾乎參加了英軍二戰中的所有主要戰鬥。阿萊曼戰役之前,它是英軍的主要戰鬥坦克;阿萊曼戰役之後,大都被改裝為其他裝甲車輛,繼續活躍在戰場上。我們說“馬蒂爾達”是二戰中英軍的“常青樹”,指的就是“馬蒂爾達”2型坦克。
儘管1型和2型都叫“馬蒂爾達”,但無論在外形上,還是性能上,二者都有本質的差別。說“馬蒂爾達”2型是一種全新的步兵坦克也不為過。“馬蒂爾達”2型坦克的戰鬥全重為26.9噸,乘員4人,車長5.61米,車寬2.56米,車高2.44米,比起1型來要“大一號”。
結構特點

在內部結構上,“馬蒂爾達”2坦克還有一個特點是採用了2台發動機,其優缺點顯而易見。缺點是增大了動力裝置的體積,占用了車內的寶貴空間,雙機工作時還有個同步協調的問題。唯一的優點是,當一台發動機損毀或出現故障時,靠另一台發動機可以低速行駛,保持一定的戰鬥力。二戰中,採用雙發動機布置方案的還有蘇聯的t-70輕型坦克和su-76自行火炮等。無疑,坦克上的雙發動機布置方案,缺點大於優點,明顯地帶有臨時湊合的痕跡。坦克不像飛機那樣更強調空中飛行時的安全性。二戰以後,在坦克上已基本沒有雙發動機的布置方案。
“馬蒂爾達”的主要武器為qf型2磅火炮,口徑為40毫米,身管長為52倍口徑。儘管口徑不大,但這種車載火炮是二戰前夕英軍中有一定威力的坦克炮。它既可以發射穿甲彈,也可以發射榴彈。彈藥基數為93發。不過,由於火炮口徑的限制,在二戰的中後期,它已不能擊穿德軍坦克的主裝甲。1942年中期之後,英軍將“馬蒂爾達”2型坦克改裝成各種特種車輛,如掃雷坦克、噴火坦克、架橋坦克等,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由於穿甲威力不足,在“馬蒂爾達”3型坦克上,將主要武器換裝為76.2毫米榴彈炮,但它只能發射榴彈和煙幕彈,不能發射穿甲彈,只能作為火力支援車輛使用。

其動力裝置為2台aec公司製造的直列6缸民用柴油機,每台的最大功率為87馬力,總最大功率為174馬力(128千瓦)。兩台發動機為並聯連線,通過齒輪匯總到一根輸出軸將動力輸出到變速箱。儘管是民用柴油機,但它是英國較早採用柴油機為坦克動力裝置的嘗試,這一點是有意義的。後來生產的“馬蒂爾達”2型坦克上,換裝為2台里蘭直列6缸柴油機,總功率達到190馬力(140千瓦)。
其行動部分的特點是採用了平衡式懸掛裝置,每兩個負重輪為一組,每側有10個小直徑的負重輪,主動輪在後,誘導輪在前。另一個特點是履帶外側有側護板及排泥槽。採用平衡式懸掛裝置的優點是行駛平穩,但其缺點是動行程很小,只適於低速行駛的坦克。二戰以後的坦克上,已不再採用平衡式懸掛裝置。坦克的最大速度為24千米/小時,最大行程180千米,儘管比起“馬蒂爾達”1型坦克有較大提高,但仍然未能掙脫步兵坦克的桎梏。
揚威北非

後來,“沙漠之狐”隆美爾統率的德國非洲軍團開始用88毫米高射炮平射來打英軍的坦克。88毫米高射炮穿甲威力大,射擊精度高,“馬蒂爾達”2型坦克吃虧不少。1942年7月的北非戰局第二階段,是“馬蒂爾達”2型坦克參加的最後一次戰鬥。之後,2型坦克便被改裝為各種特種車輛,繼續在戰場上服役。在後來的北非戰場和西歐戰場上,“范倫泰”步兵坦克和“邱吉爾”步兵坦克取代了“馬蒂爾達”2型坦克,成為二戰中後期英軍裝甲兵的主要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