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跳五猖又稱五猖會、跳菩薩。這一儀式是南京高淳胥河兩岸古代村民對西漢張渤(民稱祠山大帝)開鑿長興荊溪河,引流至廣德的功績崇敬與緬懷而設。
跳五猖主要分布於南京市高淳區西南境椏溪鎮、郎溪縣梅渚鎮、溧陽市社渚鎮一帶的胥河沿岸。安徽定埠跳五倡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蘇定埠跳五猖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溧陽大田跳五猖列入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跳五猖古樸,凝重,蘊含深厚的古代文化內涵,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其架構,全套儀式演跳近2個小時。有送神(取出面具)、接神、賀神、暖神、擺壇、祈願等有關活動。跳五猖的音樂有大、小鑼鼓之分,按演跳不同進程交替演奏。
舉行跳五猖儀式前,村民還有多種習俗與禁忌,如參與演跳者及還願人家需洗澡淨身,禁止污言穢語,夫婦不得行房事。
跳五猖所蘊含的古代文化思想內涵及“大鑼鼓”的演奏,是古代文化多樣性的體現。
跳五猖這一古代遺留的祭儀,將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形象地運用在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上。帶有濃厚的宗教多神的神秘色彩,是巫、儺、道、釋多元思想的表達,充分體現了這一祭儀創立者的宇宙觀和宗教心理,是漢民族古代民間信仰儀式中彌足珍貴的重要文化資源。
表演形式
表演時,身著古裝的村民按各自角色挑籃、扛旗、敲鑼、打鼓,鞭炮齊鳴,一派歡騰景象。出場由5個手持華蓋的壯漢入場站定,接著四名衣著袍服、頭戴面具,步態不一的表演者排成一字上場。他們分別代表道士、土地爺、和尚、判官等4位為民請命的當方"地神"。而隨後入場的身穿鎧甲、肩插金翎、手持雙刀的5位才是真正的主角--"五猖者",眾多表演者在場上或行、或舞、或趴、或躍,跳著各種寓意的舞蹈,其中有祈求吉祥 和平的排字"天下太平"等陣式,最多時上場表演者達100餘人。五猖所指何物
"五猖"所指何物,說法不一,流傳較廣的有兩種
其一
"五猖"為邪惡之神。他們在人間專做壞事,偷、搶、放火,無惡不作的瘟神,但同時又很喜歡惡作劇,常常把偷搶來的東西,放到別家裡,看著某人順眼就會把所有東西給他,這樣一來,在當時物質與精神都相當貧乏的百姓便對"五猖"抱著既畏且敬的態度,把它們看成一個不正宗的"財神",希望通過"跳五猖"的方式來"拉攏"他們,既不傷害自己,又能降福於自己。但民間既不敢怠慢,也不敢十分尊重,萬遇不吉之事,請五猖來以惡制邪。因此"五猖"的廟宇一般都隨意搭在路邊, 像個雞窩,多一人高,從無高堂大屋。
其二
"五猖"起源於明朝,傳說明太祖定都南京後,對各位功臣開始封官許願,但卻忘記了那些在南征北戰中已經捐軀的官兵,結果就有"陰魂"來向他訴苦邀功,明太祖一時還想不出安撫這些"陰魂"的辦法,索性封他們為" 猖神",以東南西北中五路囊括之,讓百姓不時舉行活動祭祀。這一"跳五猖"習俗, 逐代相沿至今,成為過節喜聞樂見的一項新奇文化活動,深受民眾歡迎。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