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定西市地處黃河上游,位於甘肅省中部,是一片古老、廣袤、神奇的土地。全市轄安定、通渭、隴西、臨洮、渭源、漳縣、岷縣1區6縣,119個鄉(鎮),總人口296萬人,總面積2.03萬平方公里。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安定區中華路31號,郵政編碼:743000,電話區號:0932。

定西地處黃河上游,位於甘肅中部,是一片古老、廣袤、神奇的土

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地。全市轄安定、通渭、隴西、臨洮、渭源、漳縣、岷縣1區6縣,119個鄉(鎮),總人口296萬人,總面積2.03萬平方公里。定西歷史悠久,區位優勢明顯。這裡是黃河上游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 新石器時代著名的馬家窯文化、 齊家文化、寺窪文化和 辛甸文化。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必經之地,同時還是甘肅省會 蘭州市的東大門,距蘭州市僅98公里。 隴海鐵路和310、312、212、316國道穿境而過,特別是近年來, 寶蘭鐵路複線的建成和蘭定、蘭臨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使定西“蘭州門戶”的區位優勢更加突出。

概況

定西地處黃河上游,位於甘肅中部,是一片古老、廣袤、神奇的土地。

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全市轄安定、通渭、隴西、臨洮、渭源、漳縣、岷縣1區6縣,119個鄉(鎮),總人口296萬人,總面積2.03萬平方公里。定西歷史悠久,區位優勢明顯。這裡是黃河上游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新石器時代著名的 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 寺窪文化和辛甸文化。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又是 新歐亞大陸橋的必經之地,同時還是 甘肅省會蘭州市的東大門,距蘭州市僅98公里。隴海鐵路和310、312、212、316國道穿境而過,特別是近年來,寶蘭鐵路複線的建成和蘭定、 蘭臨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使定西“蘭州門戶”的區位優勢更加突出。

定西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這裡的土壤氣候極適合中藥材、馬鈴薯生長。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已查明的中藥材有300多種,尤以岷歸、黨參馳名中外。所產馬鈴薯形整、質優、儲存期長、澱粉含量高。由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所產花卉色澤艷麗,香氣宜人,也極適宜生產各種食用菌。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紅柱石、大理石、花崗岩、黃金等礦產資源儲量較大。水能資源蘊藏量達87.84萬千瓦。漳縣的貴清山遮陽山,渭源的蓮峰山首陽山等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和通渭溫泉等,都極具開發價值。定西的發展歷來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極大關注。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李鵬朱鎔基等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先後到定西視察。1995年12月24日,江澤民同志視察定西後欣然題詞“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甘肅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定西曆屆領導班子緊密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以科學的發展總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中心,以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重點,全面推進農業

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把定西初步建成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良種、生產及加工基地、西北有名的中藥材種植及現代製藥基地、西北最大的鮮切花及種球生產基地、甘肅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和甘肅重要的畜草產業基地,基本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社會進步、人民民眾溫飽問題穩定解決的目標。

定西,一個黨中央、國務院深切關注的地方,一個中國西部歷史巨變的時代縮影,一片充滿活力與發展機遇的投資熱土。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定西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即安定區和通渭、隴西、渭源、臨洮、漳縣、岷縣6個縣。

定西市 面積19609平方千米,人口291萬人(2004年)。
安定區 面積3638平方千米,人口46萬。郵政編碼743000。區人民政府駐公園路。
通渭縣 面積2905平方千米,人口45萬。郵政編碼743300。縣人民政府駐平襄鎮
臨洮縣 面積2851平方千米,人口53萬。郵政編碼730500。縣人民政府駐洮陽鎮
漳縣    面積2164平方千米,人口19萬。郵政編碼748300。縣人民政府駐武陽鎮
岷縣    面積3578平方千米,人口45萬。郵政編碼748400。縣人民政府駐岷陽鎮
渭源縣 面積2065平方千米,人口34萬。郵政編碼748200。縣人民政府駐清源鎮
隴西縣 面積2408平方千米,人口49萬。郵政編碼748100。縣人民政府駐鞏昌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地方名片

安定區:中國馬鈴薯之鄉;                                                             隴西縣:中國黃芪之鄉; 

渭源縣:中國黨參之鄉、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                             臨洮縣:中國花卉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通渭縣: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田徑之鄉、中國紅豆草之鄉;     岷縣:中國當歸之鄉、中國花兒之鄉;

漳縣:中國蠶豆之鄉。

歷史沿革

今定西地屬夏商時期(公元前2070—1046年),《尚書•禹貢》所分

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雍州”之地,為西戎部族所居,有狄戎、戎襄戎羌等,其各分散居於便於遊牧的溪谷地帶自有君長,不相統屬。

西周晚期,西戎(羌)文化受到周人文化的影響(在隴西縣城西郊西河灘遺址發現周文化遺存可以為證)。

春秋前期,秦秋戰國時期(公元前841年—前221年)同桓王九年亦即,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伐居於渭河中上游的邽、冀二戎、設邽、冀二縣,今通渭縣南、隴西縣東為冀縣轄地。

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開疆拓土,稱霸西戎,秦國勢力到達洮河流域,控制了西戎部族(《史記•秦本紀》

戰國時期,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泰國沿渭河繼續向西開拓,“兵臨渭首,滅狄、戎”(《後漢書•西羌傳》)。渭河上游至洮河流域為秦國轄地。

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西戎之王”(《史記•秦本紀》)。秦孝公時任用商鞅變法,國力強盛,“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駟率戎狄九十二國朝周顯王”(《後漢書•西羌傳》),其中有居於洮河流域的構陷罕戎——罕 候研。

秦孝公七年(公元前355年)在秦國境內“並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置41縣,設縣令管理百姓(《史記•秦本記》)。次年(公元前349年)“改諸邑為道”置。當時在羌戎居地所設的縣均稱為“道”,狄道(治今臨洮)、豲道(在今隴西縣東部及武山縣)二縣極有可能置於此時。秦孝公繼承秦國“初租禾”的制度,注重農業生產,“兵革大強,諸侯畏懼”(《戰國策•秦策》)。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

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拔之”(《史記•秦本紀》)。“隴西”之名始見於史冊。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公元前279年至前272年)始置隴西郡,郡治狄道(《水經注》、《後漢書•西羌傳》)。狄道即今臨洮縣,今定西地區全境均轄於隴西郡。隴西郡因其郡治位於“隴水”、“隴坻”之西,故名“隴西”(《水經注》並引東漢應劭注)。隴西郡為今甘肅省最早的建署之一也是今定西地區設郡之始。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50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秦朝的疆域“西至臨洮羌中”(《史記秦始皇本紀》),臨洮即今岷縣,羌中即今甘南。臨洮縣為今岷縣境內設縣之始。

秦始皇於統一後採取了一系列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當時,今定西地區地域仍屬隴西郡轄,郡治狄道。隴西郡轄狄道(治今臨洮)、枹罕(治今昔對比天水)、下辨(治今成縣)、西(治今西和、禮縣境內)7縣。

秦亡漢興,漢承秦制。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得隴西郡地。新設安故(治今臨洮縣南安下川)、氐道(今禮縣西北)、首陽(治今渭源)、原道(轄今隴西東部與武山縣)予道(今岷縣西南)羌道(治宕昌及舟曲境內)、襄武(治今隴西)、大夏(治今廣河)。

隴西郡轄縣包括原秦置狄道、氐道、臨洮、羌道西上邽及新置的大夏、安故、首陽、襄武予通共轄11縣,設有“鐵官”、“鹽官”專事鐵鹽經營。於臨洮縣設南部都尉管理羌戎等少數民族。首陽縣是今渭源縣設縣之始,襄武縣是今隴西境內最早設的第二個縣。

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從隴西郡分劃出東北部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轄有隴山以西的平襄、阿陽(治今靜寧南)、街泉(治今莊浪東)、隴縣(治今大隴山西)、清水(治今清水)、略陽道、戎邑道、綿諸道、罕稈、蘭乾、望桓(今天水)、冀縣(治今甘谷)、原道(

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轄今隴西東及武山縣)、勇士(轄今榆中、定西、治今榆中縣青城鄉),本捷共16縣。設騎都尉於原道縣密 艾亭,並設屬國都尉於 勇士縣滿福(治今定西縣 巉口鎮),管理歸附漢朝的匈奴等少數民族事務。又設“秦亭”於隴山西面以聯繫“ 隴關”,便利 郵置。平襄縣為今通渭縣境內設縣之始,天水郡屬國都尉治滿福為今定西縣有建置之始。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國設13個刺史州部),每部州設刺史一員,巡行郡國,督察地方官吏和豪強。隴西、天水二郡隸屬涼州刺史部轄。

王莽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托古改制,變更郡縣名稱,改隴西郡為厭戎,狄道為“操虜”、氐道為“亭道”、予道為“德道”、大夏為“順夏”、襄武為“相桓”、西縣為“西治”;改天水郡為“填(鎮)戎”、平襄為“平相”、戎邑道為“填(鎮)戎亭”、望桓為“望亭”、冀縣為“冀治”、勇士為“紀德”、清水為“識睦”、蘭乾為“蘭盾”。

劉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成紀人隗囂等起兵於天水郡成紀縣,攻下郡治平襄,繼而占領隴西、金城等郡,建立割據政權。

東漢三國時期(公元25—265年)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政權,恢復王莽所改郡縣之名。建置由原郡縣二級改為移治州、郡縣三級。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劉秀蕩平隗囂割據政權,隴西、天水二郡歸漢。涼州刺史部駐隴西縣(今張家川)、隴西、天水二郡乃屬於涼州刺史部轄。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天水郡平襄移治冀縣(今甘谷),並將原轄於隴西郡的上邽縣劃歸天水郡轄。漢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從襄武縣南部移置鄣縣(今漳縣)。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州刺史為州牧,將原郡縣二級改為州、郡、縣三級制。漢獻帝建安中期(196—220)從漢陽郡移置南安郡。

隴西郡治狄道轄十一縣:狄道、安故、氐道、首陽、大夏、襄武、臨洮、枹罕、白石、鄣、河關(在今臨夏境積石山縣)。襄武縣有五雞聚、臨洮縣境內有洮河流域索西城,建初二年(公元77年)築,徙(南部都尉駐此),又有望曲谷(臨洮西南部)龍桑城(在臨洮東北)。漢安帝永初四年(

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公元110年),三月又因羌漢戰爭,將隴西郡治由狄道遷於襄武縣。漢安帝延光二年( 公元124年)秋,隴西郡治復還狄道。襄武作為隴西郡治歷14年。
南安郡,治原道縣(今隴西東南),領3縣:原道、新興(今漳縣、武山境內)、中陶(今隴西東南、漳縣境內)。

東漢時期,(公元25年—220年)漢陽郡轄13縣,其中平襄(治今通渭)、勇士(轄今定西縣北部)、原道(轄今隴西縣東部及定西縣東南部)、顯親(治今秦安縣金城鄉)、成紀(治今靜寧縣李店鄉)四縣地轄今定西地區北部地域。

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刺史為州牧,郡縣更為州、郡縣三級制,安增設南安郡(在隴西縣境內)、轄豲道在今武山境內、中陶(在今隴西、漳縣境內)3縣。

三國時期(公元220年—265年)曹魏分全國為13州,實行州郡、縣三級行政制。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由雍州(治長安)移置秦州。今定西地區地域轄於秦州,當時秦州轄隴西(治襄武)、南安(治豲道)、漢陽(即天水郡,治冀縣)、廣魏(治臨渭、今秦安縣東南)4郡。

隴西郡治襄武縣轄襄武、狄道、臨洮、鄣縣、首陽、安故、大夏、氐道、河關(治今各石山縣)9縣。南安郡治原道。轄原道、新興、中陶3縣。
漢陽郡(即天水郡)治冀縣轄冀縣、顯欒(在今通渭東、秦安西,治今秦安縣金城鄉)、成紀(在今靜寧縣李店鄉),西縣、上邽、新陽6縣。廣魏郡,治臨渭。轄平襄(今通渭)等5縣。

由於魏蜀相爭,曹魏在隴西郡轄地屯兵駐軍,與蜀漢進行拉鋸戰。

西晉時期(265—316年)

晉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以隴西、南安、天水、略陽(由三國時曹魏廣魏郡改置)武都及涼州金城郡,梁州陰平郡合7郡置秦州治冀縣。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秦州併入雍州治長安(今西安)。太康七年,復置秦州,移治上邽(今天水)。

隴西郡(國)治襄武。轄襄武、首陽、臨洮、狄道4縣;南安郡治原道轄豲道,新興、陶三縣;平襄縣轄於略陽郡(治臨渭)。

晉惠帝元康年間(公元290年—299年),新設狄道郡屬秦州,治狄。轄原隴西郡的狄道、臨洮、河關3縣,新置洮陽、遂平、武街(治今臨洮窯店)、始興、第五、真仇6縣。狄道郡共轄9縣。

此時隴西郡僅轄襄武、首陽二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17年—420年)今定西地區先後為前涼、後涼、前

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趙、後趙、前秦、後秦等分裂割據政權所控制,由於當時戰爭頻繁,建置更替,遂使領屬亦很紊亂。

東晉元帝大興四年(321年),隴西太守當勛、南安太守楊韜歸降匈奴族劉曜建立的前趙(都長安),前涼主張茂(都姑藏,今武威)遣將陳珍率羌、氐之眾擊敗前趙劉矅,克復南安郡隸於河州(治枹罕)。

東晉成帝鹹和年間(326—334年),前涼主張駿盡有隴西郡地,派秦州刺史王翟鎮守隴西,後隴西人李儼殺大姓彭姚,自立隴右。前涼主張玄靚(335—362年)遣牛霸討伐李儼,隴西郡復歸前涼,仍隸秦州。

氐族符健建秦(351—394年)都長安。東晉太和二年(367年),前秦主符堅遣蔣登率兵5萬,奪取隴西、南安二郡,以要衡為隴西太守,祖珍為南安太守。

前秦置河州治枹罕,轄3郡:隴西郡治襄武,領3縣;武始郡治狄道領1縣、南安郡治原道,領3縣。今定西地區地城為前秦所轄區。

匈奴族石勒建後趙(319—350)都襄國(治今河北邢台),置秦州,隴西、南安二郡轄於秦州。今定西地區地城為後趙所轄。

羌族姚萇建功立業後秦(公元384—417年),隴西、南安、武始3郡轄於雍州(治長安)。

鮮卑族乞伏國仁建西秦(385年—431年),都苑川(在今榆中境內)。置秦州(在今榆中境內),大夏、武始(治今臨洮)、安固(治今臨洮南部)、隴西(治今隴西)、南安(治今隴西東)等郡轄區於秦州,郡縣時有興廢。今定西地區地域轄於秦州。

南北朝時期(420—589年)

今定西地區為北魏、北固統治地域之一。北魏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廢中陶、祿部二縣(均在今漳縣、武山境內),地歸襄武縣轄。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846年),分全國為38州。今定西地區地域為秦州、河州二州的轄的。隴西郡,治襄武。領襄武、首陽(治今渭源)2縣。南安陽郡治桓

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道領桓道、新興(轄今隴西、漳縣、武山部分地域)2縣,此二郡轄於渭州。

武始郡,治勇田縣,(在今臨洮縣北部)領勇田(太平真君八年即447年置)、狄道、陽素(在今臨洮境內)3縣。

臨洮郡(太平真君六年即445年置治今岷縣)領赤水(在今岷縣境內梅川一帶)、石門(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即485年置;在今卓尼縣石門鄉)、龍城(太和十年即486年置,在今岷縣西北古城一帶)3縣洪和郡(治今臨潭)領水池(太平真君四年即447年置)、蕈州(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即474年置,北二縣均在今卓尼與渭源交界的洮河流域)3縣。此3郡轄於河州(治枹罕,今臨夏)。

北魏孝莊帝建明元年(530年)置渭州,州治襄武(今隴西),所轄3郡:隴西郡領襄武、首陽(今渭源)2縣;南安陽郡治桓道,領桓道(在今隴西東南)、中陶(在今漳縣、武山境內)2縣,廣寧郡(在今漳縣境內)領彰縣、新興2縣(均在今漳縣、武山境內)。今通渭、定西二縣之地為北魏秦州的北部。

西魏時期(535年—557年),今定西地區為西魏的西南邊疆,屬3州4郡的轄地:河州治枹罕。轄區武始郡(治今臨洮北),轄區相當今臨洮定西一帶。渭州轄隴西郡州郡並治襄武(今隴西),廣寧郡(治今漳縣境內)轄區相當於今隴西、通渭、漳縣一帶。西魏文帝大統十年(544年)置岷州並同和郡改原臨洮縣為溢樂縣,州郡同治於溢樂縣(今岷縣),因境內有岷山,故名岷州。轄區相當規模於今岷縣、宕昌一帶。大統十五年(551年)改首陽為渭源縣,境內曾設定渭源郡,隋開皇三年(583年)罷。

北周時期(557—580年),在今定西地區的建置基本因襲西魏舊制。

河州轄武始郡,領狄道縣。渭州轄2郡:隴西郡領襄武、渭源2縣;南安郡領彰縣及原桓道縣地(今隴西縣東部)。岷州轄5郡:同和郡領溢樂、水池2縣; 川郡領基城縣;洪和郡領當夷縣;博陵領博夷、寧人2縣;洮城郡領和政縣。在今通渭縣境內設交州,轄安陽郡,領安陽、烏水2縣。

隋朝時期(581—907年)

隋朝(581—618年),今定西地區為隴西、會寧、金城、臨洮4郡轄地。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罷隴西、臨洮、渭源3郡。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廢渭州、岷州,復置隴西、臨洮2郡。隴西郡治襄武(今隴西),領襄武、隴西、鄣縣、渭源、長川(治今秦安縣北)5縣,今通渭縣地為隴西郡長川縣轄地。今定西縣為會寧郡轄地。狄道縣(今臨洮)轄於金城郡(

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今蘭州),改西魏溢樂縣復為臨洮縣(今岷縣)轄於臨洮郡。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原南安郡,移武陽縣屬渭州,開皇八年(588年)改武陽縣為隴西縣。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改臨洮郡置岷州,復溢樂縣名並為州治。於岷州境內置和政、當夷2縣。

唐朝時期(618年)得置渭州,治襄武,襄武領隴西、渭源、鄣縣4縣。今通渭、定西二縣為渭州北部地域。唐玄宗於寶初年(742—751年)劃蘭州屬狄道縣,置臨州,治狄道,並置安(長)樂縣(在今臨洮、康樂境內)。天寶元年(742年)改隨置岷州為和政郡。肅宗乾元元後(758年)復置岷州,領溢樂(今岷縣)、右川、和政(均在今岷縣境內)3縣。

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吐蕃勢力漸強,乘機侵入隴右。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吐蕃攻陷岷州;代宗寶應元年至二年(762—763年)臨州、渭州相繼陷於吐蕃。在300多年的歷史時期今定西地區為吐蕃占據,直至北宋中期“熙河之役”期間復歸中央王朝統屬。

宋、金時期(960—1234年)

北宋時期(960—1127年)實行路、府(州、軍、監)縣三級建置,縣下轄有城、寨、堡。縣、寨時有升降;寨、堡時有升降及罷廢

宋仁宗皇右四年(1052年),因唐末渭州陷於吐蕃後將渭州移置於平涼(今平涼),遂以原渭州地置“古渭寨”(今隴西),屬秦州(今天水)轄。

北宋時期,今定西地區地域北部為宋與西夏的交界地帶,全境先轄於秦鳳路,後屬於熙河(蘭會)路。

宋神宗即位後,於熙寧元年(1068年)開始著手開拓熙(州)、河(州)的部署,命王韶至秦州沿渭開何西開拓,設市易司於古渭寨。由於軍事的需要,自熙寧元年(1068年)至哲宗紹聖年間(1094—1098年)在今定西地區境內修築了許多城、寨、堡。熙寧四年(1071年),王韶於狄道築“武勝城”,初名“武勝軍”,後改為“鎮洮軍”。熙寧五年(1072年)以古渭寨為通遠軍,同年於鎮洮軍置熙州(今臨洮),熙寧六年(1073年)收復岷州(今岷縣),遂建置熙河路,轄熙、河、洮,岷、疊、宕等州及通遠軍(鞏州)。

秦鳳路(治鳳州;在今陝西鳳縣境內)所轄的會州治敷文縣(今靖遠),領1城1寨:

安西城,築於哲宗紹聖三年(1096年),賜名(在今定西縣北三十里舖關川河西岸);平西寨,築於紹聖四年(1070),賜名(在今定西縣魯家溝)。

秦州轄雞川寨(在今通渭縣雞川鎮),築於宋英宗治平四年(1076年)。

熙州,治狄道縣(今臨洮),領狄道1縣及康樂1寨並9堡:熙寧五年(1072年)置渭源堡(在今渭源)、慶平堡(在今渭源縣慶坪)、通谷堡、北關堡(在今臨洮縣城北20里)4堡、熙寧六年置南關堡(在今臨洮縣玉井鄉)、當川堡(在今康樂縣境內)、南川堡(在今臨洮縣南30公里)3堡、熙寧七年(1074年)置結合堡(在今臨洮縣辛店鎮)、元豐七年(1084年)置臨洮堡(在今臨洮縣巴下寺)。

又:宋哲宗元右六年至七年(1091—1092年)築蟾牟山堡(在今定西縣杏園鄉牛家營村)與華川堡(在今通渭縣馬營鎮),同時築護耕七堡於定西城至通渭寨之間,屬熙河路轄。

鞏州,治隴西縣,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升通遠軍為鞏州,領3縣、1城、6寨、7堡:隴西縣,哲宗右五年(1090年)置,為今隴西縣得名之始,永寧縣、寧遠縣(在今甘谷、武山縣境內)。定相城,元豐四年(1081年)從西夏恢復後所置(在今定西縣城區),賜名,為定西縣得名之始。永寧寨,來遠寨(後同升為縣)、通渭寨,熙寧元年(1068年)置(在今通渭縣什川鄉八里灣李家坪,後升為縣又降為寨)、熟羊寨(在今隴西縣首陽鎮),熙寧元年(1068年)置,通西寨(在今隴西縣通安驛鄉古城村),

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熙寧五年(1072年)置, 三岔堡(在今隴西縣北面25里)、熙寧四年(1071年)置,榆木岔堡(在今定西縣團結鄉好地掌)與熨斗平堡(在今定西縣魯家溝青石峽喜家峴均置於熙寧五年(1072年)),約於熙寧元年(1068年)置者達堡、七麻堡、本當堡壘、撲麻龍堡4堡(系吐蕃語音澤,均在今通渭縣境內)。

又:熙寧六年(1073年)置啞兒峽寨(在今隴西縣東四址里舖渭河北岸山嘴),屬通遠軍所轄。

岷州,(治今岷縣),熙寧六年(1073年)收復。領3縣、5寨、3堡、1監:右川縣(治今岷縣境內)、大覃縣(治今西和縣境內)、長道縣(治今禮縣境內),臨江寨、荔川寨、麻川寨(在今岷縣梅川鎮)、閭川寨(在今岷縣閭井)、宕昌寨(在今宕昌縣)。遮陽堡(在今漳縣大草灘鄉協店子)和谷藏堡(在今岷縣境內縣城西40里)。熙寧七年(1074年)置,鐵城堡(在今岷縣維新鄉元山坪),熙寧十年(1077年)置,滔山鑄錢監熙寧九年(1076年)置。

此外,岷州還先後轄區有白石鎮(在今西和縣境內)、鹽官鎮(在今禮縣境內)、故城鎮、馬務鎮(在今武山縣馬塢鄉)、良恭寨(在今宕昌縣境內)。

金代(115年—1234年)。金於宋欽宗靖康二年亦即金太宗天會五年(1127年)來北宋建立金國,其建置多承宋舊制在今定西地區及蘭州、會寧、臨夏等地域設定臨洮路,轄1府、6州、16縣:

臨洮府,治狄道縣(今臨洮),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年)改熙州為臨洮府,置熙秦路總管府。領狄道、當川(在今廣河縣東)、康樂(今康樂縣)3縣。並轄康樂寨(後升為縣)、慶平鎮、景谷城,渭源、臨洮、南川流不息、通谷4堡。

鞏州,治隴西縣,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年)升軍事為通遠軍節度使。領隴西、安西(在今定西縣北三十里舖)、定西(定西縣)、通西(在今隴西縣通安鄉古城村)、通渭(在今通渭縣城區5縣。並轄熟羊、來遠、永寧、南川4寨及鹽川鎮(在今漳縣鹽井鎮)。

金宣宗貞右四年(1216年)升定西縣為定西州、領定西通西、安西3縣。

洮州轄區鐵城堡(在今岷縣維新鄉元山坪)。

鳳翔路秦州轄雞川縣(在今通渭縣雞川鄉),金宣宗貞右四年(1216年)雞川縣轄於西寧州(在今會寧縣翟所鄉張城堡)。

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年)七月設鞏昌府,治隴西縣,十月以汪顯為鞏昌便宜總帥。這是“鞏昌”得名之始。

南宋(1127年—1279年)利州西路西和川轄佑川縣(在今岷縣境內),今岷縣地及漳縣新寺鎮一帶為南宋轄地或宋金邊界,漳縣新寺鎮滴水崖有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所刻“佛”字摩崖石刻題記可證。

元代(1271—1368年)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建立元朝,建置為行省、路(府、州)縣三級制。元初置鞏昌路便宜都總師府,治隴西、統鞏昌、平涼、臨洮、慶陽、隆慶5府及秦、隴、定西、河、洮、岷等27州。至元八年劃岷州歸脫思麻路所轄。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鞏昌路總管府。至元21年(1284年)划去部分州,轄有鞏昌、平涼,臨洮、慶陽4府和秦、隴、寧、定西等15州。今定西地區地域屬陝西行省鞏昌路、

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定西州、臨洮府、及吐蕃等處宣慰司脫思麻路轄。

鞏昌路鞏昌府治隴西縣,領隴西、寧遠(今武山縣)、通渭、伏羌(今甘谷縣)、鄣縣(初治今漳縣鹽井鎮,大德年間縣城被洪水洪毀,移治漳河北岸,改鄣縣為漳縣)5縣。

定西州治定西縣。至元三年(1265年)並定西、安西、通西三縣入定西州。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地震詔改定西州為“安定州”。

臨洮府,治狄道縣(今臨洮縣)。領狄道渭源2縣,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渭源堡為縣。

吐蕃等處宣慰使脫思麻路治岷州(今岷縣)轄岷州,領鐵州(治今岷縣維新鄉元山坪)。

至元七年(1270年)將原金代所置雞川縣併入秦安縣轄於秦州(今天水)。

明代(1368—1644年)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轄今甘肅省地洪武九年(1376)廢除行省制,分別設定承宣布布政使司(長官稱為布政使),掌民政與財政預算;提刑按察使(長官稱為提刑按察使)掌司法、監察;都指揮使(長官稱為都指揮使)、初掌軍事,後兼管理民政。三司實行行政、司法、軍事分立制,各不統屬、互不兼任。

陝西等處承宣布布政使司駐西安府,所轄4府,鞏昌府與臨洮府統於陝西布政使司所屬。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隴右道轄臨洮、鞏昌二府洮、岷、河、蘭4衛。洪武年間置洮岷茶馬司。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沒洮岷道貌岸然轄隊、文成漳4州縣及洮、岷2衛、西固一所。

鞏昌府,洪武三年(1370年)置,治隴西縣。統3州14縣。領隴西、通渭、伏羌(今甘谷縣)、寧遠(今武山縣)、漳縣、安定(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今定西縣)、會寧、西和、鹹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設鞏昌衛、統於陝西都指揮使。秦州直隸州(治今天水市),領秦安、清水、禮縣;階州直隸州(治今武都縣),領文縣。徽州(治今徽縣),領兩當縣。

臨洮府,治狄道縣。統蘭州、河州2州,領狄道、渭源2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設臨洮衛。統於陝西都指揮司。

蘭州直隸,治蘭州,領金縣(今榆中縣)。

河州(治今臨夏)。

岷州衛,駐岷州(今岷縣)。洪武四年(1371年)置岷州千戶所及鐵城千戶所。洪武十一年(1378年)設岷州衛,領西固城寧御千戶所(在今舟曲)。統屬於陝西都指揮司。洪武二十四年設岷州,隸鞏昌府轄。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岷州軍民指揮使為岷州衛,嘉靖四十年(1561年)革去岷州衛。

清代(1644年—1911年)

清初沿襲時代舊制,康熙三年(1664年)陝西布政使司分為左、右布政使司。以陝西右布政使司駐鞏昌府(今隴西縣),轄今甘肅全境。康熙六年(1667年)更右布政使司為鞏昌布政使司,次

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年(1668年)改為甘肅布政使司,移駐蘭州。康熙八年(1669年)甘肅正式建省。實行省、府、州、縣四級行政區劃管理體制。今定西地區地域轄於 鞏秦階道蘭山道鞏昌府、蘭州府。

鞏昌府,治隴西縣。領隴西、安定(今定西縣)、會寧、通渭、寧遠(今武冊縣)、伏羌(今甘谷縣)、西和、漳縣8縣及岷州(今岷縣),洮州廳(今臨潭)1州一廳。道光九年(1829年)劃漳縣歸隴西縣轄,設隴西縣丞管理。

蘭州府,治皋蘭縣(今蘭州市)。領皋蘭、金縣(今榆中縣)、靖遠、渭源4縣及河州(今臨夏)、狄道(今臨洮)2州。

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年)

中華民國時期,甘肅行政區劃主要為省縣二級體制,間有三級制。

民國元年(1912年)3月,北京北洋政府成立,甘肅省行政區劃仍沒清代省、府、縣三級體制,“道”為省“布政使署”的派出機關。民國二年(1913年)1月8日,公布《劃一現行各省行政官廳組織令》,統一了全國地方官制和行政建制設定。省“布政使署”改稱“行政公署”,長官由“布政使”改稱“民政長”,同時將麻、直隸州直隸廳一律裁廢,推行省縣二級制。仍保留“道”作為省的派出機關。省“民政長”改稱“巡按使”,縣長官稱“縣知事”。“道”長官由“觀察使”改稱“道尹”。民國五年(1916年)7月,甘肅省設定7個道,省長官稱為“省長”。

蘭山道,駐皋蘭縣(今蘭州),領狄道(今臨洮)、洮河(治今臨洮縣北境民國2逐步形成4月改置狄道州沙泥分州為沙縣,次年改為洮河縣。)、渭源、定西(民國3年1月改安定縣為定西縣)、隴西、岷縣(民國2年2月改岷州為岷縣)、漳縣(民國2年2月恢復漳縣建置)等縣。

通渭縣屬渭川道(原隴南道、駐天水縣)。

民國16年(1927年)7月18日,甘肅省政府成立,駐蘭州,改稱“省長”為“省主席”,廢除“道”,改為“行政區公署”,縣行政公署改稱“縣政府”,縣知事改稱“縣長”。民國17年(1928年)撤鎖“行政公署”,實行省、縣二級區劃體制。

民國18年(1929年)1月,狄道縣改稱臨洮縣,21年(1932年)6月10日,臨洮縣析出西部置洮西設政局,次年為康樂設政局。29年(1940年)改置康樂縣。

民國21年(1932年),甘肅省政府始置派出機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專區”。25年(1936年)設第一專區駐岷縣。

民國32年(1943年)5月,置會川縣(駐官堡,今渭源縣會川)。

民國33年(1944年)7月13日,從第一專區析臨洮,定西等8縣置第九專區駐臨洮。

民國38年(1949年)第一區(岷縣專區)駐岷縣,領岷縣、隴西、漳縣

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臨潭、夏河5縣及卓尼設治局。第四區(天水專區)駐天水,通渭縣為其屬縣。第九區( 臨洮專區)駐臨洮,領臨洮、河(治辛甸)、渭源、定西、會川(官堡)、榆中、康樂7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定西地區行政區劃多次變化。甘肅省行政區劃實行省、縣二級制,在省、縣之間設定專區,作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專區,縣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實行黨政“一元化”領導,之後恢復“地區專員公署”,仍為省政府派出機關構,地區代管縣。2003年底撤地設市,實行“市管縣”的體制。

1949年—1956年.1949年8月15日,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甘肅省行政區域設定,成立會寧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9月22日,中共甘肅省委電示,原會寧分區更名定西分區,專署由會寧移駐定西。轄定西、榆中、會寧、靖遠、靜寧、西吉、海源7縣,析出原轄的景泰縣劃入武威分區。

岷縣專區,駐岷縣,轄岷縣、渭源、會川、漳縣、隴西、臨潭6縣及卓尼設治局。

通渭漳縣2縣轄於天水專區;臨洮、洮沙2縣轄於臨夏專區。

1950年5月20日,撤銷岷縣專區,將岷縣劃武都專區;渭源,會川2縣劃歸定西專區;隴西、漳縣2縣劃歸天水專區;撤鎖臨夏專區的洮沙縣併入臨洮縣,由定西專區析出靜寧、西吉、海源3縣劃歸平涼專區。

1951年4月定西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甘肅省人民政府定西專員公署。1955年2月改稱甘肅省定西專員公署。1956年1月,將原省直轄的皋蘭縣、張掖專區的永登、景泰2縣及天水專區的隴西、通渭2縣劃歸定西專區管轄。
此時,定西專區轄12縣:定西、會寧、通渭、隴西、渭源、會川、臨洮、榆中、皋蘭、永登、景泰、靖遠。

1957年—1965年.1958年全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作了較大的調整:4月4日,撤銷景泰縣併入皋蘭縣;撤銷會川縣,併入渭源縣;將原轄於武都專區的岷縣劃歸天水專區;撤銷原天水專區所轄漳縣,併入武山縣。

10月25,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決定白銀市由定西專員公署代管。12月16日,從天水專區析出岷縣,劃歸定西專區。12月10日,撤銷皋蘭縣,分別並於蘭州和白銀市。撤銷渭源縣分別併入隴西、臨洮2縣。撤銷宕昌縣,分別併入武都、岷縣2縣。

1961年11月25日,設立臨洮專區。12月15日,省人民委員會決定恢復漳縣、渭源建置。

1963年10月23日,撤銷白銀市、臨洮專區;將原白銀市屬皋蘭、靖遠二縣及原屬臨洮專區的臨洮、渭源2縣均劃歸定西專區。將岷縣劃歸武都地區,漳縣劃劃天水專區。

至1965年,定西專區轄9縣:定西、會寧、通渭、隴西、渭源、臨洮、榆中、皋蘭、靖遠。

1966年—198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1968年1月省革命委員會成立後,各級人民委員會相繼改稱“革命委員會”,“專員公署”成立“地區革命委員會”。10月1日起,專區改稱“地區”。定西地區革命委員會實行黨政“一元化領導”。

1970年3月25日,榆中、皋蘭2縣由定西地區析出劃歸蘭州市。

至1976年,定西地區轄7縣:定西、臨洮、隴西、通渭、渭源、靖遠、會寧。

1977—2003年,1979年1月30日,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五屆二次會議依據憲法規定,決定撤銷各級“革命委員會”,一律改稱人民政府,定西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為定西地區行政公署。1980年1月1日,甘肅省行政區劃為省、州(市)縣二級制或省、縣二級制,地區行政公署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

1985年6月將原轄於定西地區的靖遠、會寧二縣劃歸新成立的白銀市(8月1日正式成立),10月,析出原轄於天水地區的漳縣及武都地區的岷縣,劃歸定西地區。此時,定西地區轄7縣:

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定西、通渭、隴西、渭源、臨洮、漳縣、岷縣。

2003年4月4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函(2003)46號檔案《國務院關於同意甘肅撤銷定西地區設立地級定西市的批覆》,定西地區撤地區設市,轄一區六縣:安定區(由原定五縣改稱)、通渭、隴西、渭源、臨洮、漳縣,岷縣。同年12月26日,召開定西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了定西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定西市人民政府市長、副市長。至此,原定西地區行政公署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自然概況

定西地處黃河上游,位於甘肅中部,總面積2.03萬平方公里。
定西歷史悠久,區位優勢明顯。這裡是黃河上游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新石器時代著名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窪文化和辛甸文化。自古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必經之地,同時還是甘肅省會蘭州市的東大門,距蘭州市僅98公里。隴海鐵路和310、312、212、316國道穿境而過,特別是近年來,寶蘭鐵路複線的建成和蘭定、蘭臨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使定西“蘭州門戶”的區位優勢更加突出。
定西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這裡的土壤氣候極適合中藥材、馬鈴薯生長。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已查明的中藥材有300多種,尤以岷歸、黨參馳名中外。所產馬鈴薯形整、質優、儲存期長、澱粉含量高。由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所產花卉色澤艷麗,香氣宜人,也極適宜生產各種食用菌。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紅柱石、大理石、花崗岩、黃金等礦產資源儲量較大。水能資源蘊藏量達87.84萬千瓦。漳縣的貴清山、遮陽山,渭源的蓮峰山、首陽山等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和通渭溫泉等,都極具開發價值。
定西的發展歷來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極大關注。胡錦濤、江

定西地區 定西地區
澤民、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李鵬、朱鎔基等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先後到定西視察。1995年12月24日,江澤民同志視察定西後欣然題詞“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甘肅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定西曆屆領導班子緊密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以科學的發展總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中心,以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重點,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把定西初步建成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良種、生產及加工基地、西北有名的中藥材種植及現代製藥基地、西北最大的鮮切花及種球生產基地、甘肅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和甘肅重要的畜草產業基地,基本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社會進步、人民民眾溫飽問題穩定解決的目標。

參考資料

http://www.dx.gansu.gov.c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