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錦堂

羅錦堂

羅錦堂,字雲霖。中國台灣第一位文學博士。羅錦堂先生一生旅居,結識了諸多好友,並寫下了很多力作,他把這些作品合寫成《行吟集》。其中既有思念故鄉的作品,也有展現志向的作品,還不乏展現異域生活的作品。無論哪種作品,都能體現羅錦堂特有的作品風格。羅錦堂晚年仍不忘弘揚國學,曾去世界多個國家的大學進行講學,為國學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羅教授對中國古典文學深有研究,是元曲專家,著作有《中國散曲史》、《錦堂論曲》、《羅錦堂詞曲選集》等十餘種。

基本信息

個人職位

美國夏威夷大學東亞語文系名譽教授

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名譽主席

曾任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德國漢堡大學客座教授

新加坡教育部課程發展署佛學顧問

夏威夷佛教總會副會長

香港大學講師

台灣東海大學講座教授

台灣大學中文系及英文系合聘客座研究。

人物經歷

羅錦堂 羅錦堂

1929年生於甘肅隴西的羅錦堂先生,敏而好學,游心六藝,少有詩才,名冠隴上。十三歲所作《裴將軍畫蝶歌》即發表於1942年的《蘭州和平日報》。初二時作《種樹詩五律>一首,頗得鄉賢祁少雲先生嘉評,稱之“有詩才、有詩品、有詩味”。後遭逢戰亂,輾轉求學於台灣大學,與鄭因百、臺靜農、毛子水、戴君仁諸前輩切磋學問,專治元代雜劇散曲,成為中央研究院院長鬍適先生主試下台灣教育部門授國家文學博士學位第一人。

後來應聘入新亞書院為教授,後移帳港大,遠渡太平洋,最後定居檀香山任夏威夷大學教授逾三十年,直至退休。退休後,羅錦堂先生立志弘揚國學,曾數往台、港及日本、東南亞各地講學。1980至2004年間,數度應聘歸國講學於北京、上海、蘭州等地,羅錦堂先生一生遊學之足跡、山川勝境之登覽、人事遷移之喟嘆、榮歸故鄉之盛事,皆發為歌詩,經先生刪改審定,遂成《行吟集》321首,其中舊體詩227首、詞27闕、曲23首、自度曲12首、新詩29首。

其人生

他的人生有許多莫名其妙。他本是甘肅人,被保送到復旦大學新聞系。突然有一天,有人跟他說,你不能上這所大學,得轉去台灣大學中文系。就這樣他莫名其妙去了台灣。 在台灣苦讀完研究生,接著考博士生,博士論文做的是元代雜劇研究。胡適是博士論文答辯的主考官,當時還有梁實秋、譚進龍、李辰東、蘇雪林、鄭騫,博士論文答辯通常兩個小時。兩個小時後胡適舉手說,以主考官的身份要求延長一個小時。因為題目太大,他的題目是《現存元人雜戲本事考》,也就是研究戲劇的故事從哪裡來的。羅錦堂是第一位文學博士,所以考試嚴格極了。

羅博士畢業後,由於發表的東西很多,他被請去日本,但怕他不回來,出境必須有擔保人,他莫名其妙地為了這個“擔保人”結婚。 在夏大,他是“國寶”,因為研究元曲的不多,他被請去德國漢堡大學講學,指導研究明代戲劇,他的學生,著名的唐文宋念他的博士時,每周從瑞士蘇黎市(瑞士銀行區)坐飛機到德國,請他指導。他被奉為一代宗師。他的婚禮由中國第一草書大家于右任做主婚人,于右任老先生80多歲時送他一幅照片,還簽名蓋章。於老銀白的長鬍是世界聞名的,據說晚上睡覺要用袋子套起來,以免受損。羅家牆上掛著胡適送給他們結婚的書法,還有左宗棠的一副對聯。因為他的房子是斜的,只能掛起一聯。

作品特色

羅錦堂先生少小拋家離國,遊學海外,其家國之思,當為最強烈的情感,也在其詩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詩集中很多即是寫故國之思、思親之痛,情思深沉,尤為動人。羅錦堂先生旅居日久,渴望祖國統一強盛之情更為強烈。 《行吟集》之最打動人心者,莫過於其詩中熔鑄的真摯感情。先生少小離家,垂老海外,家鄉依稀如夢影,更那堪杜鵑啼血,徒增悲涼,而天邊圓月更反襯詩人親人離散之悲情。整首詩情調低回悽惋,更顯鄉思之痛之切。

羅錦堂先生少負鴻鵠之志,負芨遠遊,在“袖詩謁名公”的過程中結交了許許多多名士俊傑,如于右任、胡適、張學良、陳敏華等等。他們宴會遊樂,詩酒唱和,留下了許多唱酬之作。這既是先生詩意人生的見證,又是他們珍貴友誼的見證。這類詩與一般應酬之作不同的是,詩中並無過譽之辭,而是客觀公正地對人物給予詩意評價。如“將軍年少氣如虹,誓挽狂瀾立戰功。踏破滔天萬里浪,憑欄高唱大江東”一詩則詩意地呈現了張學良將軍力挽狂瀾、救國救民的膽略和英雄氣概,詩境闊大、沉雄、壯美。

羅錦堂先生愛蝶、畫蝶,留下了大量詠蝶之作。此類詩一掃古往今來詠蝶詩中戀花棲草的蝴蝶形象,賦予蝴蝶高潔的品性和乘風上青雲的高遠志向。如“好餐白露性孤高,不逐落花四處飄。莫笑此君筋骨小,也能展翅上青霄。”《行吟集》中有許多即興寫景絕句,意境清新優美,有唐人神韻。作為一個名滿海外的學者,羅錦堂先生的詩思必然指向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以及對人生究竟的追問。此外,《行吟集》還展現了豐富多彩的異域生活畫卷。如《檀香山竹枝詞》形象地描繪了檀香山地區“香吻亂飛”迎來送往的禮儀等頗具情趣的民俗風情,洋溢著詩人對和平、友誼的頌揚。《行吟集》是羅錦堂先生人生軌跡的詩意呈現,是他悲歡離合情感的結晶。

職位

羅錦堂(1929年7月27日-)夏威夷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1961年教育部博士,1956年台灣大學碩士,1952年台灣大學學士。著有《佛說阿彌倫經註解》,收入《佛家經論導讀叢書》, 香港,密乘佛學會出版,1996年,《文心雕龍明詩篇商榷》,北京大學主辦國際文心雕龍研討會,1995年,《元人小令分類選注》,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考試經歷

羅錦堂博士論文考試那天,他的博士論文做的題目是《現存元人雜戲本事考》,這是他花費了幾年功夫寫成的。現存世上的元代雜劇有162部,每一部都得弄清故事來源,因為並不知道主考官會問到哪一個。

因為羅錦堂是第一位文學博士,每個考官都拿出最高的水準,他僥倖一一過關。坐在主考官席位的胡適表情嚴肅。兩個小時答辯完畢,羅錦堂正要鬆一口氣,突然胡適舉手要求延長考試。幾十年後,已成為學術權威的羅錦堂,依然還記得當年胡適的表情是那樣堅毅。

與胡適

1961年,羅錦堂正在錢穆先生所主持的香港新亞書院任教,趁寒假之便,打算返台參加博士學位的口試,當時的“教育部長”是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從報上看到“教育部”特聘請“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先生為主考官,其他的考試委員有梁實秋、蘇雪林、李辰東以及羅錦堂在台大的老師臺靜農、羅錦堂的指導教授鄭騫先生等七人。錢先生知道羅錦堂要返台應考,就約羅錦堂在他的院長室面談,在座的還有歷史系主任牟潤孫先生。

羅錦堂一踏進門,錢先生就說,你此一去,定會見到胡適先生,你務必要把我的話轉告給他。由於近來港台兩地不斷有人傳謠,說我在香港辦新亞書院,是為了要與胡先生所主持的中央研究院對抗。這真是天大的笑話,我們一個小小的新亞書院,如何能與台灣最主要的學術機關爭高下,多年來,我和胡先生因為學術上的觀點不同,難免有些爭辯,但我個人對胡先生並沒有什麼不滿,你一定要把這些話告訴胡先生。到台灣,羅錦堂哪敢先去“拜會”主考官胡適。人家會說這學生還沒考試就來套近乎了,羅錦堂不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