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學
豬囊尾蚴俗稱囊蟲,是豬帶絛蟲的幼蟲,呈卵圓形白色半透明的囊,約(8~10)mm×5mm。囊壁內面有一小米粒大的白點,是凹入囊內的頭節,其結構與成蟲頭節相似,頭節上有吸盤、頂突和小鉤,典型的吸盤數為4個,有時可為2~7個,小鉤數目與成蟲相似,但常有很大變化。囊內充滿液體。囊尾蚴的大小、形態因寄生部位和營養條件的不同和組織反應的差異而不同,在疏鬆組織與腦室中多呈圓形,約5~8mm;在肌肉中略長;在腦底部可大到2.5cm,並可分支或呈葡萄樣,稱葡萄狀囊尾蚴。流行病學
豬帶絛蟲病人是囊尾蚴病的惟一傳染源。任何性別、年齡都可患本病,據國內報告年齡最小的為8個月,最大的是76歲。豬帶絛蟲病及囊尾蚴病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在歐洲、中南美洲、非洲、澳洲及亞洲等地都有本病發生和流行。囊尾蚴病為我國北方主要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以東北、內蒙、華北、河南、山東、廣西等省、自治區較多。
發病機制
人作為豬帶絛蟲的終宿主,成蟲寄生人體,使人患絛蟲病;當其幼蟲寄生人體時,人便成為豬帶絛蟲的中間宿主,使人患囊尾蚴病。人感染囊尾蚴病的方式有:⒈異體感染也稱外源性感染,是由於食入被蟲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2自體感染,是因體內有豬帶絛蟲寄生而發生的感染。若患者食入自己排出的糞便中的蟲卵而造成的感染,稱自身體外感染;若因患者噁心、嘔吐引起腸管逆蠕動,使腸內容物中的孕節返入胃或十二指腸中,絛蟲卵經消化孵出六鉤蚴而造成的感染,稱自身體內感染。自身體內感染往往最為嚴重。
據調查自體感染只占30%~40%,因而異體感染為主要感染方式。所以從未吃過“豆豬肉”的人也可感染囊尾蚴病。人感染豬帶絛蟲卵後,卵在胃與小腸經消化液作用,六鉤蚴脫囊而出,穿破腸壁血管,隨血散布全身,經9~10周發育為囊尾蚴。
病理改變
囊尾蚴病所引起的病理變化主要是由於蟲體的機械性刺激和毒素的作用。囊尾蚴在組織內占據一定體積,是一種占位性病變;同時破壞局部組織,感染嚴重者組織破壞也較嚴重;囊尾蚴對周圍組織有壓迫作用,若壓迫管腔可引起梗阻性變化;囊尾蚴的毒素作用,可引起明顯的局部組織反應和全身程度不等的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及產生相應的特異性抗體等。豬囊尾蚴在機體內引起的病理變化過程有3個階段:⑴激惹組織產生細胞浸潤,病灶附近有中性、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巨細胞等浸潤;
⑵發生組織結締樣變化,胞膜壞死及乾酪性病變等;
⑶出現鈣化現象。整個過程約3~5年。囊尾蚴常被宿主組織所形成的包囊所包繞。囊壁的結構與周圍組織的改變因囊尾蚴不同寄生部位、時間長短及囊尾蚴是否存活而不同。
豬囊尾蚴在人體組織內可存活3~10年之久,甚至15~17年。囊尾蚴引起的病理變化導致相應的臨床症狀,其嚴重程度因囊尾蚴寄生的部位、數目、死活及局部組織的反應程度而不同。中樞神經系統的囊尾蚴多寄生在大腦皮質,是臨床上癲癎發作的病理基礎。
臨床表現
由於囊尾蚴在腦內寄生部位、感染程度、寄生時間、蟲體是否存活等情況的不同以及宿主反應性的差異,臨床症狀各異,從無症狀到突然猝死。潛伏期1個月到5年內者居多,最長可達30年。1.腦囊尾蚴病:表現複雜,以癲癎、頭痛為最常見的症狀,有時有記憶力減退和精神症狀或偏癱、失語等神經受損症狀,嚴重時可引起顱內壓增高,導致嘔吐、視力模糊、視神經乳頭水腫,乃至昏迷等。據臨床表現可分以下類型:
(1)腦實質型:最常見,占腦囊尾蚴病的80%以上。囊尾蚴常位於大腦皮質表面近運動中樞區,癲癎為其最常見症狀,約半數患者以單純大發作為惟一的首發症狀,。
(2)腦室型:約占腦囊尾蚴病的10%,囊尾蚴在腦室孔附近寄生時可引起腦脊液循環障礙、顱內壓增高等。四腦室或側腦室帶蒂的囊尾蚴結節可致腦室活瓣性阻塞,四腦室有囊尾蚴寄生時,四腦室擴大呈球形。反覆出現突發性體位性劇烈頭痛、嘔吐、甚至發生腦疝。
(3)軟腦膜型(蛛網膜下腔型或腦底型):也約占腦囊尾蚴病的10%,囊尾蚴寄生於軟腦膜可引起腦膜炎,本型以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的腦膜刺激症狀為特點,並長期持續或反覆發作,病變以顱底及顱後凹部多見,表現有頭痛、嘔吐、頸強直、共濟失調等症狀,起病時可有發熱,多在38℃上下,持續3~5d,但多數患者常不明顯,腦神經損傷也較輕微。
(4)脊髓型:因寄生部位不同可引起相應的不同症狀,如截癱、感覺障礙、大小便瀦留等。
(5)混合型(瀰漫性):多為大腦型與腦室型的混合型。上述神經症狀更為顯著。
2.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部分囊尾蚴病患者有皮下囊尾蚴結節。當囊尾蚴在皮下、黏膜下或肌肉中寄生時,局部可捫及約黃豆粒大(0.5~1.5cm),近似軟骨硬度、略有彈性、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在皮下可移動,本皮色、無壓痛的圓形或橢圓形結節。結節以軀幹、頭部及大腿上端較多。一般無明顯感覺,少數患者局部有輕微的麻、痛感。
3.眼囊尾蚴病:占囊尾蚴病2%以下,多為單眼感染。囊尾蚴可寄生在眼的任何部位,但多半在眼球深部,如玻璃體(占眼囊尾蚴病例的50%~60%)和視網膜下(占28%~45%)。此外,可寄生在結膜下、眼前房、眼眶內、眼瞼及眼肌等處。位於視網膜下者可引起視力減退乃至失明,常為視網膜剝離的原因之一。位於玻璃體者可自覺眼前有黑影飄動,在裂隙燈下可見灰藍色或灰白色圓形囊泡,周圍有金黃色反射圈,有時可見蟲體蠕動。眼內囊尾蚴壽命約為1~2年,當眼內囊尾蚴存活時患者常可忍受,而當蟲體死後常引起強烈的刺激,可導致色素膜、視網膜、脈絡膜的炎症、膿性全眼球炎、玻璃體混濁等,或並發白內障、青光眼,終至眼球萎縮而失明。
4.其他部位囊尾蚴病:囊尾蚴還可寄生如心肌等臟器或組織,可出現相應的症狀或無症狀。但均較罕見。
疾病診斷
當在皮下觸摸到彈性硬的黃豆粒大小的圓形或橢圓形可疑結節時應疑及囊尾蚴病。若有原因不明的癲癎發作,又有在此病流行區生食或半生食豬肉史,尤其有腸絛蟲史或查體有皮下結節者,應疑及腦囊尾蚴病。常用的診斷方法有:1.病原學檢查:可手術摘取可疑皮下結節或腦部病變組織作病理檢查,可見黃豆粒大小,卵圓形白色半透明的囊,囊內可見一小米粒大的白點,囊內充滿液體。囊尾蚴在肌肉中多呈橢圓形,在腦實質內多呈圓形,在顱底或腦室處的囊尾蚴多較大,約5~8mm,大的可達4~12cm,並可分支或呈葡萄樣。
2.免疫學檢查:包括抗體檢測、抗原檢測及免疫複合物檢測。抗體檢測能反應受檢者是否感染或感染過囊尾蚴,但不能證明是否是現症患者及感染的蟲荷。
現用於抗體檢測的抗原多為粗製抗原,如囊液抗原、頭節抗原、囊壁抗原及全囊抗原,這些抗原常能與其它寄生蟲感染產生交叉反應,特異性不強。免疫學檢查方法,早期有補體結合試驗、皮內試驗、膠乳凝集試驗等,其中有的方法雖簡便快速但特異性差,假陽性率高。
ELISA法和IHA法是目前臨床上和流行病學調查中套用最廣。但要強調的是,上述免疫學檢查均可有假陽性或假陰性,故陰性結果也不能完全除外囊尾蚴病。
3.影像學檢查
頭顱CT及MRI檢查對腦囊蟲病有重要的診斷意義。
4.其他檢查
(1)腦脊液:軟腦膜型及瀰漫性病變者腦壓可增高。腦脊液改變為細胞數和蛋白質輕度增加,糖和氯化物常正常或略低。嗜酸粒細胞增高,多於總數的5%,有一定診斷意義,
(2)血象:大多在正常範圍,嗜酸粒細胞多無明顯增多。
(3)眼底檢查:有助於眼囊尾蚴病診斷。
診斷要點
1、流行病學史:有絛蟲病史或有與絛蟲病病人密切接觸史。2、病原學檢查:皮下結節做病理檢查。
3、免疫學檢查:血清及腦脊液囊蟲抗體檢測可為陽性。
4、影像學檢查:符合囊蟲病的表現。
5、臨床表現:皮下結節、癲癇發作、視力減退等。
鑑別診斷
1、皮下結節需要與皮下脂肪瘤鑑別。2、顱內病變需要與結核、腫瘤等病變鑑別。
疾病治療
有眼內囊蟲者必須先行眼內囊蟲摘除手術;有腦室通道阻塞的腦型患者,藥物治療前宜先行手術摘除阻塞部位的囊尾蚴,以免發生危險。病原治療
⑴阿苯達唑:阿苯達唑為一種新型廣譜驅蟲劑,1987年發現它能有效治療神經系統囊蟲病,由於療效確切,顯效率達85%以上,副反應輕,為目前治療囊蟲病的首選藥物。阿苯達唑在體內首先經過肝臟代謝為氧硫基(ALBSO)和磺基兩部分,前者是阿苯達唑直接或間接起作用的主要成分。由於它的低脂溶性,個體間藥物濃度差異很大。口服15mg/kg阿苯達唑後,其ALBSO濃度的高峰值在0.45~2.9mg/L之間,半衰期在6~15h之間。腦脊液中的濃度與血漿濃度之比為1∶2。
ALBSO較吡喹酮能更好地透過蛛網膜下腔,這一特性使阿苯達唑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治療腦囊蟲病常用劑量是20mg/(kg/d,體重以60kg為上限),10d為1個療程。3~6個月複查,必要時可重複殺蟲治療。皮肌型療程為7天,劑量同上。
副作用主要有頭痛、嘔吐、低熱、視力障礙、癲癎等。個別病人反應較重:原有癲癎發作更甚,腦水腫加重、可發生腦疝、腦梗死、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反應多發生在服藥後最初2~7d,常持續2~3d。少數患者於第一療程結束後7~10d才出現反應。
副反應主要是由於蟲體死後產生急性炎性水腫,引起顱內壓增高及過敏反應所致。激素治療可顯著減輕這些反應。
⑵吡喹酮:吡喹酮是一種廣譜驅蟲藥,常用劑量為40mg/(kg/d),分3次口服,連服9d,約60%~70%腦實質囊蟲病灶消失。必要時1個月後可重複1療程。
對症治療
宿主的免疫反應是腦囊蟲病併發症的主要原因,一些病人由於形成免疫耐受,囊蟲在腦內長期生存只引起輕微的甚至沒有症狀,而另外一些病人免疫反應強烈,導致病灶周圍水腫、纖維化、血管炎。其予後及神經系統損害程度與宿主的免疫反應直接相關,而不是由囊蟲直接損害所致。⑴、皮類固酮是抗炎治療的有效藥物,適用於囊蟲性腦炎和抗囊蟲治療中因蟲體壞死所致炎性反應。這時首先要控制腦水腫,可大劑量短療程靜點地塞米松(30mg·d)或甲潑尼松龍[20~40mg/(kg·d)]。
⑵對有顱內壓增高者,宜先每日靜滴20%甘露醇250ml,內加地塞米松5~10mg,連續3d後再開始病原治療。療程中也可常規套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以防止副反應的發生或加重。
⑶對有癲癎發作的患者給與抗癲癇治療。
抗蟲治療方案
(1)基本用藥(選用其中一種)①阿苯達唑:20mg/(kg·d),分3次服,10d為一療程。
②吡喹酮:總量180mg/kg,每天分3次服用,7~10d為一療程。
(2)療程與療程間隔期
①、多數病人採用1~3個療程,療程間歇期2~3個月。
②如病情需要,可延長1~3個療程或換用另種抗蟲藥物。
問題
(1)腦囊蟲病人必須住院治療。(2)眼囊蟲病人必須先行手術治療。
(3)腦囊蟲病人,應根據病情需要同時採用降顱壓,抗癲癎,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藥物或其他對症治療方法。
(4)不能簡單的以癲癎症狀的存在作為持續套用抗蟲藥物的依據,若其餘症狀和體徵已消失,頭顱影像學顯示囊蟲病灶已消失而僅存鈣化灶時,應視為病原學治癒而停用抗蟲藥,僅採用對症(抗癲癎)治療。
(5)單純皮肌型病人,藥物劑量及療程可酌減。
疾病預後
該病的預後與病情的具體情況相關。早發現、早治療一般預後良好。疾病預防
預防措施同豬帶絛蟲病的預防。根據我國目前囊尾蚴病流行的新特點,許隆祺等提出以下5點建議:1、在囊尾蚴病流行區,採用包括免疫學診斷在內的綜合檢驗方法對豬群進行普查,查出陽性病豬全部治療,如果沒有條件進行普查,也可考慮在囊尾蚴病流行區對全部豬群進行普治
2、加強肉品檢驗,做到有宰必檢。村或單位自宰自食豬肉都必須進行肉檢,一經發現囊尾蚴,應立即處理;
3、修建無害化廁所,管好人糞便,建好豬圈,實行圈養豬;
4、在本病流行區,對人群進行豬帶絛蟲檢查,陽性者給予及時驅蟲,消滅傳染源;
5、進行健康教育,提高民眾自我防護能力,把好“病從口入”關。
疾病護理
1、治療期間要臥床休息。2、有癲癇病史者在殺蟲治療期間不要離開病房。做好病人的安全護理。
3、觀察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反應。
專家觀點
1.不需要在短期內反覆用殺蟲藥物,常見到有患者兩個量程間隔只有10~14天,由於蟲體死亡後病灶不會馬上消失,療效如何需要一定時間的觀察。2.該病早發現、早治療一般預後良好。
3.到餐館就餐要選擇衛生條件好的地方。
4.有絛蟲病的患者一定要及時治療,因為豬帶絛蟲病不但關乎自己的健康,還會導致其它人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