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簡介
踢毽子是中國民間傳統的體育健身活動,歷史悠久,宋代集市上就有專賣毽子的店鋪,明清時開始有正式的踢毽子比賽,如今男女老少都能踢上幾腳。
毽子製作簡單,用一小塊布包住一個銅錢,上面紮上幾根雞毛便製成了常見的雞毛毽,也可用沙包代替。踢毽子的場地可大可小,可室內也可室外,人數可多可少,既可獨自運動,也可多人比賽。
毽子的不包括跳躍的基本踢法,主要有“盤、蹦、拐、磕、抹、背(音‘杯’)、勾、踏”等8種,用腳內側踢為“盤”,用腳面踢是“蹦”,用腳外側踢為“拐”,用膝蓋和大腿踢為“磕”,用一隻腳伸到另一隻腳外側用腳內側或腳底踢為“抹”,用一隻腳向身後彎曲用腳心踢是“背(音‘杯’)”,背對毽子運行方向用腳面向身後踢是“勾”,用腳掌在身體正面或側面踢為“踏”。依照踢法的不同,傳統踢毽比賽可分為記數賽、記時賽、花樣賽幾種。上述8種基本踢法在“中國競技毽”的“對抗毽賽”中均可成為有力的進攻動作,在中國競技毽的“競爭毽賽”中則可獲得加分的獎勵。
踢毽子時通過抬腿,跳躍,屈體,轉身等運動,使身體各部分都能得到很好的鍛鍊,有效地提高關節的柔韌性和身體靈活性,增強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踢毽子還可健腦,並能鍛鍊精神高度集中,增強反應能力。它不需要任何專門的場地和設備,運動量可大可小,老幼皆宜。
製作方法
古代,一般用羽毛和金屬錢幣做成的。發展到現在,毽子製作的種類繁多,除延用古代的辦法以外,一般的說有4種。其一,以橡膠或塑膠做底座,用各種禽類羽毛插入底座中製成的毽子,俗稱“大毽”。中國競技毽所採用的“大毽”屬於尺寸中等的“中毽”,見附圖。毽高為14-15厘米,上插4支相鄰角度為90度的鵝毛,對立兩支鵝毛的羽尖距離14-15厘米,重量為14-15克。其二,用金屬片為底,以紙剪成各種花色纓的紙毽。其三,以各種色布條為纓,以大組扣為底做的布毽。其四,以塑膠做成的各色花毽。先將動物的尾羽綑紮成束,插入作為底托的銅錢方孔中,再用布裹緊縫牢。毽子種類可分為雞毛毽、皮毛毽、紙條毽、絨線毽等幾種。
起源發展
據唐道宣《高僧傳·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傳》記載:沙門慧光年方十二,在天街井欄上反踢毽子,“一連五百,眾人競異而視之”。到了宋代,踢毽子的競技活動更為普及,高承《事物紀原》記:“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各色。”踢毽子是中國民間傳統運動項目之一。根據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它起源於中國漢代;唐宋時期開始盛行,在民間流傳極廣,集市上還出現了專門製作出 售毽子的店鋪;明代開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賽;清代達到鼎盛時期,在毽子的製作工藝和踢法技術上,都達到空前的程度。
20世紀30年代後,踢毽運動曾一度衰落。新中國成立後,大力扶植髮展中國這一傳統運動項目。1950年,北京市吸收街頭踢毽藝人參加雜技團,專設踢毽子節目,並出國進行表演,受到了國外觀眾的熱烈歡迎;1956年,中國第一次正式的踢毽比賽在廣州舉行;1963年,踢毽子同跳繩等一起,被列入國家提倡開展的體育活動,並被編入了國小體育教材加以推廣;1984年,國家體委正式將踢毽子列為全國比賽項目,並頒布了《毽球競賽規則》,改稱踢毽為“毽球”;1987年中國毽球協會成立,此後每年都舉辦全國毽球錦標賽、全國職工毽球賽、全國中學生毽球賽三大賽事;在1995年的全國民族運動會和1996年的全國農民運動會上,毽球也被列為比賽項目。毽球運動已成為在全國普遍開展的熱門項目。
由於踢毽運動的娛樂性和靈活性,使它在深受國人青睞的同時,也為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所喜愛。歐洲、亞洲的許多國家都開展了中國的毽球運動。中國毽球隊曾出訪日本、泰國、越南、德國、荷蘭、匈牙利等國家,促進了毽球運動向世界的傳播。
2010年4月由“中國發明專利公報”第16期公布的“中國競技毽競賽規則”是對踢毽子這項傳統民族運動的突破性創新。由於其規則設計遵循“繼承踢毽歷史傳統,密切聯繫人民民眾,代表未來競賽趨勢,聯手國際足球運動”的4大方針,已經在中國大地上如烈火燎原一般迅速傳播開來。與已有26年歷史的毽球完全不同的是,中國競技毽採用只有90厘米高的低網,以“低平毽”作為主要比賽樣式,吸納了大量足球射門動作。上述特點都是採用160厘米高網的老式毽球比賽所不具備的。
玩法簡述
踢毽子起源於漢代。踢毽子比賽有單人賽與集體賽。單人賽有比踢毽的次數多少、比花樣等,集體賽按個人技術高低分組,以總踢次數多少判定輸贏。另有一種集體賽,即數人共踢一毽,當毽落到誰面前,誰可任意選擇踢法將毽復踢給其他人,毽在誰面前掉落地誰為負。也可在場地中央劃約1米寬的"河",兩隊各站一區按規則往返踢毽,未踢過"河"或毽子落地一方為失分。每局10分,5局3勝。踢毽子的場地比較簡單,可大可小,室內、室外均可進行。場地面不受限制,只要平坦即可。主要根據參加人數和水平而定。人數可多可少。踢毽子有很多種玩法,玩得比較多的就是“傳毽”和“對角踢”。傳毽就像擊鼓傳花,按逆時針或順時針的順序依次踢給下一個人。對角踢就是位於對角線的人互相傳,然後踢給旁邊的人,旁邊的人再踢給他對角線的玩伴,如此循環。“走毽”和單獨踢毽的要求不一樣,走毽需要速度和位置的配合,配合得好才能使運動繼續下去。單獨踢毽則花樣較少,運動量也較小。
比賽方法
由於有了許多踢法,就有了許多踢毽子比賽方法。常見的有:(1)計數賽。參賽者主要用“盤踢”的方法,按一次連續踢成功的次數作為計分標準,如毽子落地,就要由另一人進行。還可用各種各樣的踢法來豐富比賽的內容,比如規定“盤”多少次就開始“拐”,“拐”多少次就開始“繃”,然後蹬、磕、挑的依次進行,誰能按規定連續踢完了全能,誰就是優勝者。
(2)計時賽。把計數變成計時的規定,在相同的時間裡,以踢的次數最多者為勝。
(3)花樣賽。一般作為正規的體育運動比賽進行,稱為花毽比賽。比賽中,參賽者踢出各種花樣動作,以花樣難度、編排藝術、成功率等作為評分標準,分成規定動作與自選動作兩種,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4)中國競技毽對抗毽賽。場地長11.88米,寬5.18米,中間網高90厘米,分為單踢和雙踢兩種競賽方法。其場地尺寸見附圖。單踢賽每人限制最多可踢3次就必須將毽子踢過網。雙踢賽每人最多可踢3次,每方最多可踢4次就必須將毽子踢過網。中國競技毽的踢法正以好看(觀賞性高)、好玩(普適性高)、好酷(技術性高)的“三好”特質,迅速吸引著大量的冬粉毽客和冬粉觀眾。比賽視頻的連結:http://www.100helps.cn
(5)中國競技毽競爭毽賽。採用中國競技毽全項目大賽場地,見附圖。共有7種比賽方法,包括“單人1-2區高技巧加高踢賽”、“多人1-2區高技巧加高踢賽”、“5米對踢競速賽”、“10米對踢競速賽”、 “多人環1-2區傳踢競速賽”、“雙人隔1-2區技巧對踢競速賽” 、“單人環1-2-3-4區踢帶跑競速賽”。
典故探究
中國人踢毽子一般認為起源於秦漢時期。但細細考證,更早一些的年代裡踢毽子是從頑童們模仿女巫跳大神踢鬼開始的。頑童們揀來一把雞毛,紮成象徵“鬼”的頭髮的一束,你踢過來他踢過去的取樂。老人們感覺到這種玩法新鮮有趣,既活動肢體,又驅鬼辟邪,就幫著頑童們把雞毛在銅錢眼上固定下來,而且也跟著踢。聽說是踢“鬼”,大人們都來湊趣,由於是搶著踢,就從不同的角度踢出了多種多樣的姿勢。這種玩法很快流傳開來,從孩子們的嬉鬧中竟踢出了一項久盛不衰的民眾性健身活動。
競技發展
踢毽子是我國的民族體育項目,在現代社會文明中它融入了現代體育的因素,發展成了一項新興的體育運動—毽球。毽球,是用4支鵝毛,排成十字形,插入圓形膠墊上而製成的。比賽用的毽球高度為13厘米,重量為13克。
毽球比賽的場地,長12米,寬6米,用羽毛球場地也可進行毽球比賽。場地中間架設一個球網,男網高 160厘米,女網高150厘米。比賽時,每方3名隊員,隔網踢。在三人傳踢時,不得超過4次,就要將毽球踢過網,否則判為犯規。比賽以15分為1局,按三局二勝制進行。
1986年,前國家體委將毽球列入全國比賽項目,並於1987年成立了中國毽球協會,每年都舉辦全國毽球錦標賽、全國職工毽球賽、全國中學生毽球賽這樣三大賽事。1995-2011年的全國民族運動會和1996-2011年的全國農民運動會,也將毽球列入比賽項目。由於前國家體委和現體育總局的大力倡導和扶持,毽球運動已在全國各省、市普遍開展,成為全民健身活動中的熱門項目。
毽球這項在踢毽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運動,既保留了民族體育的娛樂性、靈活性,又增加了現代體育的競爭性、對抗性,顯得更為有趣和緊張。所以,毽球一經誕生,不僅為國人深深喜愛,就連國外體育界也被引發了濃烈的興趣。在歐、亞兩洲的許多國家,紛紛開展了中國的毽球運動。中國毽球隊曾出訪日本、泰國、越南、德國、荷蘭、匈牙利等國家,把毽球運動傳向亞洲,傳向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參加了中國舉辦的國際毽球邀請賽。
毽球屬於競技運動中一個獨立的分類,即“小場地的有網足部運動”(Foot Sports with a Net on Small Court, 縮寫FSNSC),目前這個分類中共有7種競賽形式,即1940年捷克發明的網式足球(Futnet)、1964年泰國衛生部長科.喬哈利發明的藤球(Sepak Takraw)、1965年巴西發明的足排球(Futvolley)、1976年美國人斯托爾伯格(Stalberger)發明並申請了國際性專利的網式足包(Net Footbag或Net hacky Sack)、1968年台灣人發明的毽子球(Shuttlecockball)、1984年中國國內推出的毽球(The Shuttlecock)和2009年由中國人杜江(John Du)發明的中國競技毽(Chinese JJJ)。其中除網式足球和中國競技毽之外,其他所有競賽形式藤球、足排球、網式足包、毽子球和毽球都使用150-160厘米的高中間網和藤球首創的“高網高踢”(High Kicking over a High Net)的比賽樣式,它們的進攻動作難度都很高,大多數玩家都難以掌握,因此經過長達50年的發展而無法國際化和做大。而在FSNSC這一體育類別中,唯有中國競技毽獨闢蹊徑,全球首創了“低網發力平踢”(Poweful Kicking over a Low Net)的比賽樣式,成為唯一可以採用足球射門動作(即“發力平踢”)的FSNSC競賽形式。中國競技毽不僅面向國內2億毽友,而且面向全球35億足球冬粉,其市場前景極度光明。由於採用足球射門動作,可以輕易跨越文化障礙,而發展成為全球流行運動。綜上所述,中國競技毽極有可能成為“中國傳統民族體育中最偉大的突破性創新”。
基本動作
如果不算跳躍動作,踢 毽子共有8種基本踢法,即“盤、足崩(將左面兩字結合起來)、拐、磕、抹、背(音“杯”)、勾、踹”。用腳內側踢為“盤踢”;用腳面踢為“繃踢”;用腳外側踢為“拐踢”;用膝蓋或大腿正面踢為“磕踢”;用一隻腳從後面繞到支撐腿外側用腳內側或腳心踢為“抹子”;用一條腿向身後彎曲用腳心踢稱為“背(音‘杯’)”;身體背對毽子即將運行的方向用腳面向身後踢是“勾”;一條腿的膝蓋向上提起彎曲、然後用腳心向前踢為“踹”。還有技巧難度更大一些的踢法,如用腳趾踢,稱為“挑踢”,從腳的不同部位踢飛毽子,分出了片、鑿、抹、落的八八六十四式。踢毽子主要靠運動下肢來完成各種動作,加上腰的擺、擰、鏇、轉,形成了一些基本技法。再加上一系列跳躍和轉體動作,就形成了多種更加複雜的套路。
(1)單腳內側踢。如果是腳落地一次踢一次,叫做單腳單踢;如果是一腳支撐身體,踢毽子的腳不落地的連續踢,叫做單腳連踢。踢法是支撐腿稍微屈膝外轉,踢毽子腿向內上方擺動,用“盤踢”方法踢起毽子。
(2)單腳外側踢。即用“拐踢”的方法,一條腿支撐身體重量,另一條腿用小腿向外擺動踢飛毽子,也可分為單踢和連踢。 以上兩種賜法還可交替進行,或盤踢拐接,或拐踢盤接,加大技術難度,增添娛樂情趣。
(3)雙人一踢一接。可用正腳面和腳尖踢毽子與接毽子。還可以騰空跳起,在跳至空中時一腿別至一腿側後去踢或接毽子。
(4)雙人對踢。這是年青人最喜歡的踢法,用盤、足崩(將左面兩字結合起來)、拐、磕、抹、背(音“杯”)、勾、踹的8種基本踢法向夥伴腳下踢。這種玩法很接近足球射門動作,因此也成為了“中國競技毽”競賽規則設計的主要進攻方式。雙方應相距5-10米站立,要儘可能大力平踢向對方膝蓋以下的位置“送毽”,必須到位才算好毽。一般雙方互踢的毽子飛行的中間高點為90-120厘米,高手之間的中間高點甚至低達30厘米,而雙方應儘可能保證毽子不落地。
健康作用
踢毽子是一項非常好的民眾健身運動。首先,這項運動條件簡單,只需要一個毽子,不同年齡的男女老少都能參與,室內戶外都能踢。其次,踢毽子需要抬腿、彈跳、屈身、轉體、跳躍等動作,能鍛鍊到身體的各部位,有益於心臟健康。尤其是這些動作可以使人體的關節橫向擺動,從而大大提高各個關節的柔韌性和身體的靈活性。
相比較純粹的跑步、快走等,走毽講究配合,需要一定的技術,因此可以鍛鍊思維,加快隨機反應能力。此外,街坊鄰居經常相約走毽,不僅能快速提高踢毽水平,而且可以增進鄰里之間的感情,這對建設和諧社會也有很大幫助。
踢毽子可以防治“亞健康”狀態。踢毽子要求人的思想高度集中。瞬間完成踢的動作,技術到位,動作準確,毽子才能遂心著意。大腦皮層勢必建立起新的興奮灶,轉移思維,“換換腦子”。對於調節高級神經活動、化解心理壓力十分有益。毽子雖小,娛樂和藝術等功能俱全,魅力十足。心到、眼到、腳到;反應要靈敏,動作要迅速,相互配合要心領神會。很多人把踢毽子又叫“走毽兒”。大家圍在一起,你一腳,我一腳,飛舞的毽子牽動著所有人的眼球,調動著所有人的責任感,激發著所有人團結進取的精神;稍微的不小心都會造成毽子起落中斷。其間有說有笑,有喊有叫,有逗有讓,氣氛融洽、熱烈;一旦落地,一片譁然,一片惋惜。心態的調整寓於小小毽子的騰飛起落。有效地防治了“亞健康”狀態。
踢毽子以下肢肌肉的協調運動為主,功夫在腳上。錛、磕、拐、盤,轉身穩步,起跳騙腿,前合後仰,在他人看來,就像欣賞跳舞。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以縱軸為中心擺動,帶動遠端供血最困難、動作難度最大的部位,增強了肌肉的力量和相應關節的柔韌性。盤、拐、繞等動作,縫匠肌、膕肌、股肌等腿部肌肉得到鍛鍊;而錛、磕、落等,足背肌、足底肌的作用必不可少。至於花毽兒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像“霧裡看花”、“蘇秦背劍”、“倒掛紫金冠”、“外磕還龍”、“朝天一炷香”等等,頭頂、後背、腳跟、腳面等部位,毽子上滾下翻,滴溜兒亂轉。這時,腰肌、髖肌、臀肌,甚至胸肌、腹肌等都要參與。骨骼肌的動靜脈短路枝大量開放,下肢血流的動力性平衡得到維持。既增強了肌肉、骨骼的運動功能,又有效地預防了一些血液回流障礙性疾病,尤其是辦公族罹患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性疾病。
長期低頭伏案,頸椎前傾,疏於活動,容易得頸椎病;胸、腰等部位脊椎的生理彎曲失常,久之則拱腰駝背,成為所謂“辦公室型體態”。踢毽子時,隨著毽子的起落,脊椎各關節屈伸有節、有度,椎體的深、淺層肌及頸前、頸後肌等一張一弛的功能鍛鍊,避免了椎關節的僵化,增強了關節的穩定性,預防了頸椎病,修整了腰肢體態。踢毽兒時雙上肢有節律地擺動,運動了肩、背部肌肉、關節,對中老年人罹患的肩周炎,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競技口號
中國競技毽的口號是“四方針”、“三好處”、“兩快樂”、“一目標”:四大方針是“繼承踢毽歷史傳統,密切聯繫人民民眾,代表未來競賽趨勢,攜手國際足球運動”。“繼承踢毽歷史傳統”指中國競技毽充分運用踢毽運動傳統的基本技巧。“密切聯繫人民民眾”指中國競技毽主要運用街頭巷尾普通毽友日常踢毽的最流行動作。“代表未來競賽趨勢”指中國競技毽順應現代競技運動的最新發展方向,將觀賞性作為頭號要求來設計比賽。“攜手國際足球運動”指中國競技毽基於“毽、足同源”的歷史淵源,廣泛採納了足球運動的大多數動作。三大好處是“好看、好玩、好酷”,對應於中國競技毽觀賞性高(比賽對抗激烈精彩、引人入勝)、普適性高(男女皆可、老少鹹宜、高手低手大家玩)、技術性高(技戰術發展空間大,適於組織職業化比賽)的突出優點。兩大快樂是“快樂比賽、快樂生活!”,表明這比賽帶來很大樂趣。一大目標是進軍奧運:“中國競技毽,奧運會上見!。
健身功能
毽子是一項良好的全身性運動,它不需要任何專門的場地和設備,運動量可大可小,老幼皆宜,尤其有助於培養人的靈敏性和協調性,有助於身體的全面發展,增強健康。
《辭海》上說,踢毽子“對活動關節,加強韌帶、發展靈敏和平衡有良好的作用”。希望有興趣的朋友來玩一玩,更歡迎男女愛好者來找筆者切磋切磋。
踢毽子以下肢肌肉的協調運動為主,功夫在腳上。錛、磕、拐、盤,轉身穩步,起跳騙腿,前合後仰,在他人看來,就像欣賞跳舞。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以縱軸為中心擺動,帶動遠端供血最困難、動作難度最大的部位,增強了肌肉的力量和相應關節的柔韌性。盤、拐、繞等動作,縫匠肌、膕肌、股肌等腿部肌肉得到鍛鍊;而錛、磕、落等,足背肌、足底肌的作用必不可少。至於花毽兒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像“霧裡看花”、“蘇秦背劍”、“倒掛紫金冠”、“外磕還龍”、“朝天一炷香”等等,頭頂、後背、腳跟、腳面等部位,毽子上滾下翻,滴溜兒亂轉。這時,腰肌、髖肌、臀肌,甚至胸肌、腹肌等都要參與。骨骼肌的動靜脈短路枝大量開放,下肢血流的動力性平衡得到維持。既增強了肌肉、骨骼的運動功能,又有效地預防了一些血液回流障礙性疾病,尤其是辦公族罹患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性疾病。
長期低頭伏案,頸椎前傾,疏於活動,容易得頸椎病;胸、腰等部位脊椎的生理彎曲失常,久之則拱腰駝背,成為所謂“辦公室型體態”。踢毽子時,隨著毽子的起落,脊椎各關節屈伸有節、有度,椎體的深、淺層肌及頸前、頸後肌等一張一弛的功能鍛鍊,避免了椎關節的僵化,增強了關節的穩定性,預防了頸椎病,修整了腰肢體態。踢毽兒時雙上肢有節律地擺動,運動了肩、背部肌肉、關節,對中老年人罹患的肩周炎,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踢毽子還可以防治“亞健康”狀態。踢毽子要求人的思想高度集中。瞬間完成踢的動作,技術到位,動作準確,毽子才能遂心著意。大腦皮層勢必建立起新的興奮灶,轉移思維,“換換腦子”。對於調節高級神經活動、化解心理壓力十分有益。毽子雖小,娛樂和藝術等功能俱全,魅力十足。心到、眼到、腳到;反應要靈敏,動作要迅速,相互配合要心領神會。很多人把踢毽子又叫“走毽兒”。大家圍在一起,你一腳,我一腳,飛舞的毽子牽動著所有人的眼球,調動著所有人的責任感,激發著所有人團結進取的精神;稍微的不小心都會造成毽子起落中斷。其間有說有笑,有喊有叫,有逗有讓,氣氛融洽、熱烈;一旦落地,一片譁然,一片惋惜。心態的調整寓於小小毽子的騰飛起落。有效地防治了“亞健康”狀態。
(原載1996年6月28日《中國體育報》)
安卓遊戲
遊戲信息
遊戲名稱:踢毽子KickingKiko
版本信息:v1.0
系統要求:Android2.2+
是否中文:否
遊戲大小:43.12M
遊戲介紹
《踢毽子(KickingKiko)》是一款休閒遊戲,踢毽子,一個經典又充滿回憶的兒時遊戲,你能夠在手機上踢多少個?遊戲上手會略有難度,一起來需要注意時機和方向,還要小心各種小蟲子,留意高度指示計來準確踢中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