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市

臨夏市

臨夏市位於甘肅省西南部,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距省會蘭州117公里,屬蘭州一小時經濟圈範疇。市域東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接壤,南西北與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毗鄰,四面環山,平均海拔1917米,區域面積88.6平方公里,全市轄4鎮6街道。 臨夏市2013年常住人口27.91萬人,國內生產總值443209萬元元。 臨夏市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南道重鎮,曾稱為枹罕、河州,素有“茶馬互市”、西部“旱碼頭”和“河湟雄鎮”之稱,有“中國小麥加”、“花兒之鄉”、“彩陶之鄉”和“牡丹之鄉”之稱。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甘肅省行政區劃圖 甘肅省行政區劃圖
戰國時,今臨夏市境為罕羌侯邑,侯秦國滅罕羌侯,置縣,市地屬之。

西漢初,建枹罕縣,屬隴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枹罕縣改屬金城郡。市地為縣轄。

東漢建武十二年(36),撤金城郡,枹罕縣又改屬隴西郡。中平元年(184)十一月,枹罕宋建割據自立,建元置百官,號“河首平漢王”。建安十九年(214),曹操將夏侯淵討滅宋建。

三國時,市境屬魏枹罕縣,初轄於秦州隴西郡。惠帝時,市地屬枹罕護軍。黃初年間枹罕縣屬雍州隴西郡。

西晉永寧中(301~302),枹罕縣屬晉興郡(郡治今青海民和縣西)市地屬之。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344)分涼州地置河州,河州之名自此始。枹罕屬河州興晉軍,州、軍均治枹罕。縣治初設於今臨夏市境。

前秦建元三年(367),枹罕屬前秦涼州,州治保罕;建元七年(371),枹罕屬河州興晉郡,州、郡增治於枹罕。西秦太初二年(389)枹罕屬乾歸分設之北河州,北河州,仍治保函。

後秦弘始二年(400),姚興攻西秦取枹罕,屬河州,州治飽含,仍歸乞伏氏統轄。西秦更始九年(409)乾歸復奪地興國。西秦熾磐永康元年(412)十月乞伏熾磐自譚郊遷都於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被夏攻滅,西秦亡,地歸吐谷渾。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改河州為枹罕鎮。北魏太和十六年(492),撤鎮復置河州。市境屬之。

西魏復置枹罕縣,屬河州枹罕郡,州、郡治枹罕。

北周如西魏制,枹罕縣仍舊。

開皇三年(583)廢枹罕郡,枹罕縣屬河州,州治枹罕。大業三年(607),河州改枹罕郡,枹罕縣屬之。隋末為金城校尉薛舉所據。

武德元年(618)平李軌復置河州,轄枹罕縣,治所枹罕。天寶元年(742),改河州為安鄉郡,轄枹罕縣。寶應元年(762)枹罕為吐蕃占領。

北宋初,吐蕃王族後裔角廝羅之孫木征據河州。熙寧六年,王韶率宋軍收復河州,置枹罕縣,屬熙河路。在州西一十五里治閻精堡(今枹罕拜家莊古城址)。熙寧九年(1076)省枹罕縣,縣地屬河州安鄉縣。州治遷寧河。

南宋初因之。金天會九年(1131),金取河州。皇統二年(1142),州治枹罕,屬熙秦路總管府。貞元二年(1154)復置枹罕縣於河州治。金達定二十七年(1187)枹罕縣屬臨洮路。

蒙古汗國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蒙古攻占河州。初屬陝西行中書省貢昌路。蒙古汗國憲宗三年(1253)在河州設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元六年(1269)河州改河州路,省枹罕縣,地屬安鄉縣,吐蕃等處宣慰使司、河州路均治枹罕。

洪武四年(1371),廢縣置河州衛,屬西安行都衛。六年(1373)置河州府轄安鄉縣,市境屬之,州府治今市區。七年(1374)七月,置西安行都衛治於河州,十年(1377)分河州為左、右二衛,屬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十二年(1379)七月廢河州府並安鄉縣。並河州左衛於洮州(今臨潭縣),升右衛為河州軍民指揮使司,統管軍民,治今城區,仍屬陝西都指揮使司。成化九年(1473)十二月,復置河州,屬陝西臨洮府,改河州軍民指揮使司為河州衛。

清初,州、衛並存,不設縣。順治八年(1651)河州仍屬陝西臨洮府。康熙二年(1664),始知甘肅省,河州屬甘肅省臨洮府。雍正四年(1726),河州衛併入河州,乾隆二十七年(1762),徙臨洮府於蘭州,河州改隸蘭州府。

臨夏市地圖 臨夏市地圖
中華民國二年(1913),改河州為導河縣,屬甘肅省蘭山道。

民國十六年廢道設區,導河縣屬蘭山區。

民國十七年3月,導河縣易名臨夏縣。

民國十八年8月3日,由臨夏等6縣行政視察員督察政務。

民國二十年臨夏縣改為甘肅省直轄縣。

民國二十三年臨夏縣又改屬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屬治今城區。

民國二十五年改屬甘肅省第五行行政督察區(臨夏)。督察區治今城區。

1949年8月22日,臨夏縣解放,1949年8月26日建立臨夏縣人民政府,治今城區屬臨夏軍管會管轄。1949年9月5日,設立臨夏市(鎮級),以臨夏縣城關鎮委行政區域,隸屬臨夏縣。1949年9月10日改屬新設甘肅省洮西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9月下旬,洮西分區更名為臨夏分區,市的歸屬未變動,專屬駐臨夏市。

1950年3月31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批准臨夏市為縣級市,臨夏的城關區為市的行政區域。是年6月,臨夏縣政府遷韓家集。

1953年6月14日,甘肅省政府決定臨夏市為省轄市,委託臨夏專員公署領導監督。

1956年11月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轄臨夏市。州府駐臨夏市。

1958年12月20日,國務院決定,撤銷臨夏縣、永靖縣建置,將兩縣區域劃歸臨夏市。

1961年12月15日,恢復臨夏、永靖縣建置。侯臨夏轄12個公社及城關鎮。

1973年12月15日,甘肅省革命委員會通知,執行國務院1964年6月5日“撤銷臨夏市,將行政區域劃歸臨夏縣,縣址設在韓家集鎮”的決定,撤市並縣,但縣址由韓集鎮改遷臨夏市。

1983年8月31日,國務院批覆恢復臨夏市建制(縣級),以原臨夏縣的城關鎮及城關、折橋、枹罕、南龍四個鄉為臨夏市的行政轄區。臨夏市人民政府在青年路58號。縣人民政府於10月遷至韓家集。

行政區劃

2013年,臨夏市下轄6個街道(城南街道、城北街道、八坊街道、紅園街道、西關街道、東關街道);4個鎮(城郊鎮、折橋鎮、南龍鎮、枹罕鎮)。共41個行政村、27個社區。

人口

2013年,臨夏市戶籍總人口為24.49萬人,比2012年增加1500人。其中:鄉村人口9.07萬人,城鎮人口15.42萬人。常住人口27.91萬人,城鎮化率84.4%。人口出生率1.165%,死亡率0.547%;自然增長率為0.618%。臨夏市有漢族、回族、東鄉族、土族等18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5.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夏市位於甘肅省西南部,距省會蘭州117公里,屬蘭州一小時經濟圈範疇。市域東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接壤,南西北與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毗鄰,地理坐標地處北緯35°31'至35°39',東經103°0'至103°16'。區域面積88.6平方公里。

地形

臨夏市四面環山,平均海拔1917米,地勢自西向東傾斜,相對高度差398.3米。

氣候

臨夏市四季分明,氣候濕潤,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1攝氏度,年日照時數2520小時,全年無霜期163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484毫米,蒸發量1343毫米。

水文

黃河的一級支流大夏河穿臨夏市城區而過,大夏河一級支流牛津河、紅水河在境內匯入大夏河。

土壤

臨夏市土壤以壚土、紅土為主。

自然資源

土地

臨夏風光 臨夏風光
臨夏市土地總面積為88.546平方公里,折合132819標準畝,其中市區用地面積6.439平方公里,折合9658標準畝。農村用地123161標準畝。總面積中耕地83368.3標準畝,農村人均耕地1.08畝,0.69自然畝;牧坡3692.8標準畝,林地3352.7標準畝,道路337937標準畝,村莊12642.8標準畝,河流渠道8932.9標準畝,灘利用地7113.3標準畝,其他10336.8標準畝。

水能

劉家峽水庫壩區 劉家峽水庫壩區
臨夏市地處大夏河下游,河床縱坡徑流量均大,落差顯著,從臨夏州西川電站滾坎至木湖峽長23公里的河段,落差達165米。電力蘊藏量比較豐富。總蘊藏量為43820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發電量為19980千瓦,至2013年已開發利用的發電量為2468千瓦。實際開發分別占可開發量和蘊藏量的八分之一和十分之一。
水能資源的套用臨夏始於明清時期,以水磨為代表的水力資源利用極為普遍。明嘉靖乙卯年(1555年),河州有水磨“共一千八百有奇”,經清代、民國均以水磨加工麵粉居全省之冠,解放後逐漸以電磨代替。

礦產

臨夏市迄今尚未發現有可供開採的金屬礦。非金屬礦主要有石灰石和紅粘土。
石灰石分布在牛津河寬100米,長2萬米,深7米的1400完立方米的主流河床上,市境內可開採面寬70米、長3000米、深1.5米約31.5萬立方米,含氧化鈣(CaO)54.38%。
紅粘土含二氧化矽(SIO2)52.86%,塑性指數大於13,粘土中碎石、礫石、鈣質結粒總和小於3%,基本符合質量要求。
大量河沙及河卵石,分布於大夏河大橋上下遊河床中,來源主要為上游岩石風化物經流水沖刷逐年沉積與下遊河床的沉積岩石粒。

經濟建設

綜述

臨夏城區 臨夏城區
2013年,臨夏市實現生產總值443209萬元,比2012年增長15.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035萬元,比2012年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93439萬元,比2012年增長17.2%;第三產業增加值315735萬元,比2012年增長16.3 %。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7350萬元,比2012年增長17.7%;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36363萬元,比2012年增長12.1%;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23802萬元,比2012年增長8.4%;金融業增加值21534萬元,比2012年增長12.1%;房地產業增加值16622萬元,比2012年增長9.3%。人均生產總值15917元,比2012年增長12.4%(按可比價計算)。

產業結構:2013年,臨夏市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8.8:19.3:71.9調整為2013年的7.7:21.1:71.2。

財政稅收:2013年,臨夏市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59922萬元,比2012年增長17.1%。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7298萬元,比2012年增長19.2%。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97047萬元,比2012年增長14.4%。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36189萬元,比2012年增長66.0%。

物價:2013年,臨夏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0%,比2012年上升2.0個百分點。

就業:2013年,臨夏市單位從業人員數達 32921人,增長5.2%;發放工資總額111050萬元,比2012年增長3.8%。其中:國有單位25739人,發放工資99035萬元;集體單位2407人,發放工資5564萬元;其他經濟類型單位4237人,發放工資11264萬元。2012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731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 %,開發公益性崗位1268個。全年輸轉勞務人員3.48萬人,比2012年增長3.6%;創勞務收入40942萬元,比2012年增長21.8%。

農業

2013年,臨夏市實現農業總產值43858萬元,比2012年增長5.3 %。其中:種植業30049萬元, 比2012年增長5.6%;林業238萬元,比2012年增長57.4%;牧業10639萬元,比2012年增長2.4%;漁業159萬元,比2012年增長2.8%;農林牧漁服務業2772萬元,比2012年增長11.8%。

2013年,臨夏市糧食種植面積33200畝,比2012年下降0.3%。 其中:夏糧種植面積5000畝,比2012年下降20.6%;秋糧種植面積28200畝,比2012年增長4.4%;油料種植面積300畝,與2012年持平;蔬菜種植面積15000畝,比2012年增長11.1%。

畜牧業: 2013年,臨夏市大牲畜年末存欄10400頭,比2012年增長2.0%;羊年末存欄16800頭,比2012年增長3.1%;豬年末存欄19600頭,比2012年增長3.2%。肉類總產量4300噸,比2012年增長2.4%。

2013年,臨夏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59800千瓦,比2012年增長7.6%。大中型拖拉機253台,比2012年增長7.7%;小型拖拉機541台,比2012年增長1.5%。完成機耕面積30000畝,機播面積9000畝;分別比2012年增長28.5%和16.7%。2013年末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4000畝,機電灌溉面積16000畝,旱澇保收面積33500畝。化肥施用量(折純量)1176噸,與2012年持平。

工業

2013年,臨夏市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53702萬元,比2012年增長2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3302萬元,比2012年增長23.0%。按經濟類型分,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增加值11143萬元,比2012年增長19.1%;私營企業完成增加值20407萬元,比2012年增長25.7%。

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實現增加值22159萬元,比2012年增長25.2%;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1143萬元,比2012年增長19.1%。
2013年,臨夏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4632萬元,比2012年增長20.3%。工業產銷率為90.8%,比2012年增長0.8%。實現利稅總額-647萬元,完成出口交貨值7771萬元,增長74.0%;企業用電量953萬千瓦小時,比2012年增長41.8%。
2013年,臨夏市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20400萬元,比2012年增長20.2%。

建築業

2013年,臨夏市建築業實現增加值39737萬元,2012年增長增長11.5%。

旅遊業

2013年,臨夏市旅遊總收入達49689萬元,比2012年增長55.2%。旅遊接待總人數115.54萬人次,2012年增長增長40.4%。[2] 

固定資產投資

2013年,臨夏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9628萬元,比2012年增長28.8%。

2013年,臨夏市房地產開發投資達211310萬元,比2012年增長24.8%,占固定資產投資的50.4%,比重比2012年增長7%。

在房地產投資中:住宅投資189507萬元,比2012年增長14.3%;其中:90平方米及以下住宅投資88351萬元,比2012年增長109.9%。

商業貿易

2013年,臨夏市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2331萬元,比2012年增長14.5%。 按行業分,批發業106136萬元,比2012年增長19.8%;零售業113675萬元,比2012年增長12.2%;住宿業3818萬元,比2012年增長12.2%;餐飲業48702萬元,比2012年增長9.3%。
外貿:2013年,臨夏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034萬美元,比2012年增長2.1%。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臨夏市共有各類學校123所,在校學生56976人,專任教師3393人。其中: 中專職業技術學校5所,在校學生4488人,專任教師384人;普通中學7所,在校學生21375人,專任教師1393人;國小45所,在校學生20507人,專任教師11118人;幼稚園66所,在園幼兒10606人,專任教師49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100%,畢業率100%。

衛生

2013年,臨夏市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9個,其中:醫院4所,疾控中心2所,婦幼保健站2所,鎮衛生院4所,衛生監督所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所,采供血機構1個,醫學科學研究機構1個。所有衛生機構擁有床位數2042床,衛生技術人員1631人。

文化

2013年,臨夏市完成文化產業增加值10883萬元,比2012年增長42.8%;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090人,文化產業完成投資25848萬元。

環境保護

2013年,臨夏市共有環境監測站1個。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6978 噸。氨氮排放量583噸。二氧化硫排放量3172 噸。氮氧化物排放量396噸。全市共有大小供熱站(點)107個,供熱面積521萬平方米。其中:集中聯片供熱站16家,集中供熱面積330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29.7 %。

人民生活

2013年,臨夏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47元,比2012年淨增1219元,增長10.7%。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176元,比2012年淨增2616元,增長34.6%。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41.5%。

社會保障

2013年,臨夏市參加失業、養老保險的單位182戶,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4060人,養老保險的職工3657人;支付職工養老保險費7244萬元。參加職工醫療保險人數為1334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達65809人,參合率97.95%。參加城市居民醫療保險的人數達91777人,參保率98.0%。全市累計發放低保資金21713萬元,保障對象達79314人。其中:農村低保對象14248人,發放低保資金1726萬元;城市低保對象65009人,發放低保資金18974萬元。
2013年,臨夏市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47起,比2012年上升23.6%;死亡12人,與2012年持平;受傷11人,比2012年下降8.0%。經濟損失48.01萬元,比2012年下降75.4%。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27人。道路交通發生事故9起,比2012年下降30.8%;發生火災事故38起,比2012年上升58.3%。工礦商貿企業、農機行業未發生安全事故。

交通運輸

2013年,臨夏市完成客運量520.4萬人,旅客周轉量47977萬人公里,均比2012年增長46.2%;完成貨運量495.4萬噸,貨物周轉量62544.7萬噸公里,均比2012年增長45.8%。擁有計程車776輛,公共汽車155輛。
蘭合鐵路已經開工建設,在臨夏市設有臨夏站,遠期還將延伸至九寨溝與成都至九寨溝鐵路相接,形成成蘭鐵路新通道。

旅遊

臨夏市居住著漢、回、東鄉、保全、撒拉等18個民族,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一半以上,是國內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具有穆斯林風情和風俗文化,素有“中國小麥加”之稱,有八坊民俗文化住宅區和中阿藝術相結合的清真寺建築,清真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獨具一格,有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和葫蘆雕刻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紫斑牡丹“花兒”藝術自成一脈。臨夏市是回藏風情旅遊線上的旅遊目的地和中轉站,市內有民族風情濃郁和地方特色突出的人文景觀與歷史遺蹟,地處城市中心的人民紅園集江南園林建築與臨夏古典建築於一體。東西南北輻射的東郊公園、南龍山森林公園、萬壽山公園、枹罕山莊等旅遊景點,東公館、蝴蝶樓、南關清真大寺、大拱北、萬壽觀等名勝古蹟及其磚雕、木雕藝術。周邊有炳靈寺、劉家峽水庫、松鳴岩、拉卜楞寺、桑科草原、九寨溝等旅遊景點。

人文歷史

特產

河州磚雕
臨夏磚雕臨夏磚雕
走進臨夏,凡屬古典建築,不論是回族的禮拜殿,還是漢族的社廟,不論是昔日的達官貴人的公館、府第,還是尋常百姓人家,大都飾有精美的磚雕。
據考古發掘,在宋代,臨夏磚雕藝術已相當成熟,到元明時代,磚雕已廣泛使用於各種建築之中。現存有建於明末清初的八坊清真北寺門前的“龍鳳呈祥”影壁。影壁兩邊為“鳳凰來儀”,中為“墨龍三顯”,觀此影壁,淺浮雕墨龍,忽隱忽現,陰雲漠漠之中,納雲吐霧,夾帶雷聲。
河州磚雕(臨夏磚雕)將書法、繪畫和雕刻融為一體,創造了許多構思新穎、富有詩意和濃厚生活氣息的磚雕藝術、融合了臨夏民間風俗、風情入畫的,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作品,民間藝術磚雕作品在臨夏許多旅遊景區點都能看到。已開發的小型可攜帶型磚雕藝術品,採用細膩的雕刻技術,加上對臨夏民俗風情的愜意描繪,將常年只存在與建築上的雕刻藝術與現實中的休閒、收藏結合起來。
雕刻葫蘆
小巧玲瓏、精緻典雅的雕刻葫蘆集書法、繪畫、篆刻為一體,表現題材和內容多為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歷史典故、人物、風景、文學作品人物等,將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刻入畫面,以其奇妙的構思,精美的圖案,嫻熟的刀法,方寸之間盡顯大千世界,世間百態,其形象逼真。
彩陶
彩陶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智慧的結晶,臨夏是著名的中國彩陶之鄉,出土彩陶是國家的珍貴文物,數量有限,價格昂貴,市場上流通的少,為了滿足人們對彩陶的喜愛之情,臨夏的民間藝人們通過長期探索研究,仿真複製出不少精美的彩陶手工藝品。這些仿古複製的盆、罐、壺、瓶等,保持了真品的基本特點,一些技藝精湛的仿古彩陶高手製作的仿古彩陶古樸逼真,真假難辨。

民俗

節日
臨夏市清真寺臨夏市清真寺
臨夏市 少數民族中, 回族東鄉族占多數,並和散居在市轄區內的保全族、撒拉族等共同信仰 伊斯蘭教,一致的信仰、長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融合,形成以回族、東鄉族習俗為主體的穆斯林民俗。 開齋節古爾邦節為臨夏市全體穆斯林共同慶祝的兩大節日。
婚俗
臨夏回族、東鄉族婚俗一般有相親、央媒、送定茶(亦稱提提盒)、送聘禮、開典(擇日子)、念尼卡哈(證婚詞)、吃宴席、回門、會親家等程式,除開典和送聘禮的時序有所變化外,整個過程有條不紊。
喪葬
穆斯林對死者稱為“亡人”或“埋體”。對亡故稱“歸真”(人死去不是消失,而是歸向 真主)、“口喚”、“歿了”、“無常”、“毛體”(阿拉伯語音譯)。現今最常用“歸真”一詞,忌諱稱“死”。實行 土葬,習慣速葬,要求儉葬。只有在航船上歸真,並且時間緊迫沒有土葬條件時才實行 水葬。禁止 火葬等其它葬式。下葬日期當日為宜,一般晨亡午葬、晚亡次日出葬,因個別特殊原因可稍推遲,但最多不超過三天。送葬稱為“送埋體”。除特殊情況外,不允許太陽正在升起、正午和太陽快落山的時刻舉行葬禮和下葬,絕大多數在晌禮之後舉行。誰家有葬事,要向清真寺、親戚朋友和熟知的人通知,沖洗亡人用的水床先立在大門外,以示有喪事。親友們送去清油等物品,表達對亡人家屬的慰問。
食品
臨夏清真餐飲文化歷史悠久,並已形成自己的體系。人們所熟知的家常便飯有炒麵、麵茶、拌湯、疙瘩面、擰錐、撒飯、攪團、雞腸面、扁食、兔耳朵等;油炸食品有油香、饊子、餜餜等;風味名優小吃有河州包子、大滷麵、面片、牛肉麵、涼麵、蔥油鍋盔、油酥餅、筏子面腸、釀皮子、桶子肉、羊雜碎、牛雜割、糖油糕、糖瓜、水浸包子、東鄉手抓、發子、秴饃、囷鍋、 新疆大盤雞、糖合合、韭餅、蔥花餅、糖餃子、酥饊、燙麵油香、豆面旗(梯)花、酸菜攪團、地鍋鍋、扣夾沙、紅燒鴿蛋、肉沫粉條、薑片、牛肉漿水面、囷囷、雞腸面、榆錢面、鍋沓、蜂窩裡脊、茄合、河沿面片、羊肉葫茄、紅燒牛筋、酸湯麵片、燴麵片、臊子麵、五穀麥仁、胡拉羊蹄、地耳等。

中國縣城5

完善詞條,學習知識,也分享知識!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