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橋鎮

折橋鎮

折橋鎮位於臨夏市東郊,南臨大夏河,北依北塬山,東與東鄉毗鄰,西與市區接壤,北濱河東路、國道213線和東馮路縱貫全境,環東四路橫穿中心,全鎮總面積為15.5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17米,轄8個村民委員會,87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13757人,有漢、回、東鄉、藏、蒙古、土族等6種民族,總耕地面積8704.5畝,人均耕地0.5畝。

基本信息

概況

位於臨夏市東北部,大夏河西岸,距市區4千米。2008年末,面積23.01平方千米,農業人口4472戶19857人。轄9個行政村。213國道穿境而過。

沿革

1950年置東川區,1958年更名折橋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15.6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其中東鄉族占15%、回族占9%,轄李孟、甘費、折橋、祁牟、大莊、苟家、慈王、後古城、陳馬9個行政村。

經濟

轄區內李孟、折橋、甘費村劉臨路以南區域2005年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城東開發區。2006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649億元,其中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1.94億元,農業總產值完成70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88元。轄區內有省、州、市屬機關及企事業單位66個,各類企業327個,個體工商戶235戶。

榮譽

鎮黨委、鎮政府先後被省、州、市評為"文明鄉鎮"、"村民自治模範鄉"、"無毒社區"、"六好鄉黨委"、"精神文明標兵單位"、"全鎮計畫生育先進集體"、"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科教興農先進單位"、"關心教育先進集體"、"臨夏州民兵基層規範化建設先進單位"、"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集體"。轄區內人文景觀,旅遊景點星羅棋布,主要有王尚書墓園、胡廷珍紀念碑、寶覺寺、苟家觀、烈士陵園、東郊公園、九眼泉度假村、休閒茶園共66處,尤其是轄區內有全州久負盛名的"九眼泉"自然礦泉水資源一處,附近有壽命近千年的古樹四棵,已被州市文物部門列為古樹名木,重點保護。

農作物

折橋鎮農作物 折橋鎮農作物

轄區內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有玉米、小麥、洋芋、蠶豆、蔬菜等,其中玉米占糧食播種面積的75%,種植結構比較單一。轄區內盛產的"苟家觀"洋芋,因品質特佳,上市特早,深受廣大民眾的青睞;高效日光節能溫室中栽培的苦瓜、絲瓜、蛇豆等名優蔬菜品種因其豐富的維生素等營養和健身療效也深受市民喜愛;慈王、後古一帶秋後複種的大白菜、綠蘿蔔,因個頭大,纖維素含量少,維生素含量高,耐貯存等特點,深受民眾的好評,暢銷州內外;在九眼泉礦泉水中生長的紅鱒魚更是賓館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內部機構

轄區內,已初步形成運輸、地毯、藏衣加工、家居裝飾、休閒娛樂等二、三產業發展格局和鑄造、建材等行業為主的民營經濟發展雛形。折橋鎮共有幹部職工93人,幹部63人,工人30人,科級幹部10人,其正科級幹部3人 ,分別是鎮黨委書記馬亞雄,鎮長馬忠明,鎮人大主席加林輝,副科級幹部7人 ,分別是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顧曉紅,副鎮長馬曉明、馬世明、喇兆華,鎮人武部長鄧進寶,政法辦主任徐進安,計生站長馬冬茵。本科文化程度22人,大專文化程度54人,中專及高中文化程度17人,有中共黨員57名。共有14個基層黨支部,9個村民委員會,機關內部設有黨政辦、城管辦、政法辦、計生站、農合辦、民政辦,共11人綜合性顧級辦公室。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進一步解放思想、理清發展思路,開拓創新,深化鎮情,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搶抓西部大開發和東城區建設的歷史機遇,以加快發展為目標,項目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項目建設、畜牧養殖、勞務輸出、庭園經濟四大產業,經過不懈努力,把我鎮建成臨夏市東部具有經濟發達,商貿繁榮的新型城區為目標。

強化措施,狠抓各項工作落實。2002年至今,累計引資1.8億元,共新上各類項目56個,其中天寶清真食品廠、泉乳乳品廠、明智帽廠等民營企業項目43個,教育項目8個,現共有規模養殖場91個,規模養殖戶186戶,種植優質牧草紫花苜蓿400畝,同時大力發展勞務經濟,2006年共輸出勞務3800人(次),使勞務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而且庭園經濟蓬勃發展,全鎮現有休閒娛樂茶園66個。經過全鎮各族幹部民眾的紮實工作和不懈努力,農民收入穩步增加,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全鎮經濟和各項事業得到了健康、快速、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