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池穴

曲池穴

曲池穴,讀音:Qū chí,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現代常用於治療肩肘關節疼痛、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等。配合谷、外關等治療感冒發熱、咽喉炎、扁桃體炎;配合谷、血海等治療蕁麻疹;配肩髃、外關等治療上肢痿痹。經穴現代研究之一。實驗結果表明,曲池穴對人體的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均有明顯的調整作用。艾炙曲池可使胃蠕動弛緩,針刺曲池又可調節腸道蠕動、空腸、迴腸蠕動弱者可即時性增強,強者可使之減弱。針刺闌尾炎患者的曲池等穴,無論在X線觀察下或直接手術觀察,均可見闌尾的蠕動明顯加強,緊張度增加,或闌尾弧度變動、移位、呈捲曲擺動,或見分節氣泡移動加快,內容物排出,闌尾血管收縮,原來充血者,變為缺血狀態。

基本信息

簡介

(圖)曲池穴曲池穴

曲池穴:合穴,屬土。

別名:鬼臣穴洪池穴陽澤穴

穴義: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於此。

位置:人體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尋找方法:取該穴道時患者應採用正坐,側腕的取穴姿勢,曲池穴位於肘部,尋找穴位時曲肘,橫紋盡處,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

解剖:橈側腕長伸肌起始部,肱橈肌的撓側;有橈返動脈的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本乾。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水濕霧露,性溫熱,氣血場範圍巨大。

運行規律:水濕霧露吸熱蒸發上炎天部。

名解

(圖)曲池穴曲池穴
(圖)曲池與上肢的穴位曲池與上肢的穴位

(1)曲池。曲,隱秘也,不太察覺之意。池,的圍合之處、匯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地部之上的濕濁之氣。本穴物質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氣化而來,位處地之上部,性濕濁滯重,有如霧露,為隱秘之水,故名曲池。

(2)鬼臣。鬼臣,風止也。鬼臣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無風的橫向運動。大腸經屬金,金氣為神為君,其所克的風為鬼為臣,且本穴物質由手三里穴傳來,在本穴聚集而無風木的橫向運動,風為死鬼,故名鬼臣。

(3)洪池。洪,盛大也。池,水的圍合之處、匯合之所。洪池名意指本穴氣血物質名包含大量水濕。

(4)陽澤。陽,氣也,指本穴物質為氣態物。澤,聚水的窪池。陽澤名意指本穴物質為富含水濕的天部氣態物。

(5)大腸經合穴。合,匯合、聚合也。本穴物質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氣化而來,在本穴處是聚集之狀,為大腸經經氣最強盛之穴,故為大腸經合穴。

(6)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物質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地之上部的霧露之氣,受脾部之熱而氣散於天,有土的不動之義和對金氣的長養之性,故其屬土。

功用特點

(圖)按摩曲池穴按摩曲池穴

功能作用:轉化土之熱,燥化大腸經濕熱,提供天部陽熱之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涼藥水針。

主治症狀:曲池穴的主治症狀為:老人斑、皮膚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上肢癱、麻、痛;高血壓、貧血等。

主治疾病:咽喉腫痛,牙痛,目赤痛,瘰癧,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肩肘關節疼痛、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等。

配伍:

合谷穴外關穴,有疏風解表,清熱止痛作用,主治感冒發熱,咽喉炎,扁桃體炎,目赤。
配合谷穴、血海穴委中穴膈俞穴,有散風清熱,調和營衛作用,主治丹毒,蕁麻疹。
配內關、合谷、血海、陽陵泉、足三里、太沖穴崑崙穴太溪穴、阿是穴,有溫陽散寒,活血止痛作用,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配合谷、血海、三陰交穴,有扶正解毒作用,主治冬眠靈藥物反應。

刺灸法:直刺 1~1.5寸。

現代研究

(圖)曲池穴曲池穴

經穴現代研究之一。實驗結果表明,曲池穴對人體的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均有明顯的調整作用。艾炙曲池可使胃蠕動弛緩,針刺曲池又可調節腸道蠕動、空腸迴腸蠕動弱者可即時性增強,強者可使之減弱。

針刺闌尾炎患者的曲池等穴,無論在X線觀察下或直接手術觀察,均可見闌尾的蠕動明顯加強,緊張度增加,或闌尾弧度變動、移位、呈捲曲擺動,或見分節氣泡移動加快,內容物排出,闌尾血管收縮,原來充血者,變為缺血狀態。

曲池穴對冠心病房性早搏心房顫動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可增強心肌收縮力,並可減緩心率。對血管舒縮功能有調節作用,輕刺激可引起血管收縮,重刺激多引起血管擴張。曲池穴的降低血壓作用已被證實,且遠期療效較好。

觀察急性腦血管意外病人的血液流變學及腦血流圖發現,針刺曲池等穴,可使腦血流量增加,腦血管阻力降低,起針後腦血流量增加仍可維持35分鐘,腦血管阻力降低不明顯。

切除術後血小板過多症,針刺曲池等穴,可使血小板數漸趨下降,以至恢復正常。針刺曲池穴對炎症灶白細胞的游出有一定抑制作用。對血氧飽和度有調整作用。

針刺曲池可使多數空腹正常人的血糖升高,說明有促進腎上腺髓質分泌功能的作用。對血糖的調節,因手法不同,可產生相反的效果,如用燒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用透天涼的手法則可使血糖下降。

曲池穴還有顯著的降低體溫作用。

主要治療

(圖)風疹風疹
治療風疹

中醫學稱之為風疹。以瘙癢異常,皮膚上出現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風團為主症,皮膚劃痕試驗陽性,消退後無皮膚色素改變。多由風邪外襲,遏於肌膚,蘊於血分,或因嗜食膏粱厚味、魚蝦之類致胃腸積熱、內不能泄,外不能宣,郁於肌膚而發病。

治療方法:曲池穴常規消毒後,用1.5寸毫針直刺本穴,得氣後用捻轉提插瀉法,強刺激運針1~2min,留針25min,其間反覆行針2~3次。臨床上全身泛發者,以曲池為主穴,配合風池、合谷、血海諸穴;胃腸積熱者加瀉中脘、足三里;重症伴發熱煩躁者加大椎、委中穴點刺放血;伴腹痛者配天樞穴。

釋義:蕁麻疹為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病期不超過1個月者為急性蕁麻疹,病期超過1個月或反覆發作者稱慢性蕁麻疹。中醫學稱之為風疹。以瘙癢異常,皮膚上出現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風團為主症,皮膚劃痕試驗陽性,消退後無皮膚色素改變。多由風邪外襲,遏於肌膚,蘊於血分,或因嗜食膏粱厚味、魚蝦之類致胃腸積熱、內不能泄,外不能宣,郁於肌膚而發病。曲池穴為手陽明經之合穴,大腸與肺相表里,主皮毛,故本穴有疏散風熱、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之表邪,具有走而不守之性。本穴不但能疏散表熱,還能清解里熱,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祛風、消腫止痛之功。

曲池穴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注射治療變應性鼻炎

治療方法:將裝有4mg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上海第九製藥廠生產)的一次性注射器直刺入單側曲池穴2.5到3cm,病人產生酸、麻、脹等感覺並回抽無血後注入藥水。1周后於對測曲池穴重複上述操作。治療結束後3周評定療效。

釋義:變應性鼻炎為耳鼻咽喉科常見病、多發病,目前治療方法頗多,但往往是服藥後症狀迅速好轉,停藥後隨即復發。穴位注射療法是將西醫學常用的藥物注射法與祖國傳統醫學針刺法相結合產生的一種新療法,是根據所患疾病的不同,結合穴位的治療作用和藥物的藥理作用,將適量藥液注射到穴位而產生治療作用。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通絡、開通肺氣的作用,主治鼻、咽喉部位的病症。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是可供肌肉注射的長效糖皮質激素製劑,作用緩慢而持久(2到3周)。曲池穴藥物注射通過針刺和藥物的雙重作用,激發經絡穴位,發揮其對疾病與人體的綜合效應,使體內氣血暢通,直至恢復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該法套用於臨床,操作簡便,費用低廉,未發現不良反應,療效滿意。

女性福音

曲池穴有泄熱、清邪熱的作用,有助於減少陰部分泌物的產生。此外,按壓曲池穴也能達到抑制陰部搔癢不適的效果。

感冒發熱

所謂的曲池穴是人的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的集合之處,這個穴位是位於人的肘橫紋外側端,所以叫做曲池穴。
此穴有清熱之效,於每日陽氣最盛之時,即下午1—3點,按揉兩側穴位2分鐘即可,重在每日堅持。若配合谷、外關等穴可治感冒發熱、咽喉炎、扁桃體炎等。

人體穴位大全(一)

中醫博大精深,其中針灸之術更是名揚中外,而針灸之術之基礎在於對於人體穴位的了解和掌握。現在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了解下人體中的各個穴位,旨在傳承文化,以揚國粹。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