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
太白,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於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屬輸穴,原穴 。
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布有隱神經及腓神經分支,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的分支。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呃逆,腸鳴,泄瀉,痢疾,便秘,腳氣,痔漏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定位
取定穴位時,可採用仰臥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勢,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
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展肌→短屈肌。淺層布有隱神經,淺靜脈網。深層有足底內側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足底內側有神經的分支。
功效
扶脾土,和中焦,調氣機,助運化。
主治
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呃逆,腸鳴,泄瀉,痢疾,便秘,腳氣,痔漏等。
古代記述:熱病先頭顏痛,滿悶不得臥,腹滿,兩頷痛,食不化,胸肋脹,腸鳴切痛,胃心痛,嘔吐,霍亂逆冷,大便難,泄瀉膿血,痔漏,鼓脹,腰痛不可俯仰,身重骨酸,腳氣紅腫。
近人報導:糖尿病。
操作
直刺0.5~1.0寸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方例
腹脹食不化、鼓脹腹中氣大滿:太白、公孫。
腸鳴:太白、公孫、大腸俞、三焦俞。
腸癰痛:太白、陷谷、大腸俞。
腹脹:太白、復溜、足三里。
名解
太白穴名意指脾經
1)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氣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經的水濕雲氣在此吸熱蒸升,化為肺金之氣。本穴物質為大都穴傳來的天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受長夏熱燥氣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層次化為金性之氣,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與太白穴同,大,通太。
(2)脾經俞穴。俞,輸也。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吸熱後化為陽氣蒸升於更高的天部層次,為脾經經氣的重要輸出之穴,故為脾經俞穴。
(3)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的氣血變化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吸熱後蒸升,表現出脾土對肺金的長養特性,故本穴屬土。
足太陰原穴
原,本原也。脾經為少氣多血之經,氣不足、血有餘,而本穴的蒸升之氣同合於足太陰脾經的氣血特性,且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故為足太陰原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由天之下部上行於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髮肺性陽氣。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文獻摘錄
《針灸甲乙經》:“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
《神應經》:“大都後一寸,下一寸”;
《循經考穴編》:“當是足大指本節骨後,內側貼骨陷中赤白肉際。”
《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註:“核骨在大指本節之後,然骨之前高骨是也。”
《甲乙經》:“身重骨萎不相知,太白主之。”
《醫宗金鑒》:太白,豐隆“二穴應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黃,舌強而疼,腹滿時時作痛,或吐或瀉,善飢而不欲食,皆脾胃經病也。”
現代報導摘錄
脾虛腹瀉
取太白、足三里,針刺得氣,留針30-4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兒童不留針。
矯正胎位
艾條太白穴可使腹部鬆弛,胎動活躍,有利轉胎。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 | 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
頭部穴位(背面) | 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
頭部穴位(側面) | 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
腹部胸部穴位 | 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
人體背部穴位 |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
人體上肢穴位 | 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
人體下肢穴位 | 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
人體足部穴位 | 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