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取穴方法〗位於人體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7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別名〗神光穴。
〖穴義〗膽經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人部。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人部的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循膽經下傳京門穴。
〖功能作用〗收募膽經氣血。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此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一個主要穴道之一,其主治症狀為:,增強性能力的指壓穴道之一。
解剖
有肋間內、外肌,肋下緣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間神經。
功能主治
功能:收募膽經氣血。
穴位配伍
配膽俞穴治膽虛;配內關穴、中脘穴治嘔吐、納呆;配期門穴、陽陵泉穴治膽石症;配支溝穴、丘墟穴治脅脹痛;配膽俞穴、腕骨穴治黃疸。
刺灸法
斜刺0.5~0.8寸;可灸。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 | 頭維穴|髮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睛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
頭部穴位(背面) | 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
頭部穴位(側面) | 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
腹部胸部穴位 | 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
人體背部穴位 | 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
人體上肢穴位 | 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
人體下肢穴位 | 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
人體足部穴位 | 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崑崙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
臨床運用
①針刺日月、期門等穴,可引起膽囊不同程度的收縮,又可使膽道術後置T管引流患者奧狄氏括約肌開放頻繁;開放時間稍延長,關閉時間稍縮短。但對膽總管壓力無明顯影響。
②針刺膽石症患者日月、期門等穴,可在短時間內引起膽囊顯著收縮,促進膽囊排空。
日常保健
取坐位或仰臥位,拇指螺紋面按於日月穴,其餘4指放在肋骨上,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手法用力宜適中,以局部有酸脹感和輕度溫熱感為度。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 | 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
頭部穴位(背面) | 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
頭部穴位(側面) | 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
腹部胸部穴位 | 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
人體背部穴位 |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
人體上肢穴位 | 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
人體下肢穴位 | 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
人體足部穴位 | 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