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病症
小便不利,遺溺不禁,陽痿,早泄,遺精,白濁,疝氣偏墜,積聚疼痛,月經不調,陰痛,陰癢,痛經,帶下,崩漏,陰挺,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腫。生殖器疾病、泌尿疾病、尿頻、尿急、生理病、生理不順、精力不濟、冷感症等。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穴位配伍
配大赫穴、腎俞穴、三陰交穴、次髎穴治陽痿、早泄、遺精、白濁、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陰挺等症(腎氣虛型);配陰谷穴、氣海穴、腎俞穴治遺溺不止;配大敦穴、關元穴、三陰交穴治疝氣偏墜;配水分穴、三焦俞穴、三陰交穴、氣海穴、委陽穴治水腫;中極透曲骨、配三陰交、地機穴治產後、術後尿瀦留;中極透曲骨、配氣海穴、膻中穴、足三里穴治尿瀦留(老年人氣虛)。取穴方法
患者可採用仰臥的姿勢,中極穴位於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具體找法如下:將恥骨和肚臍連線五等分,由下向上1/5處)即為中極穴。〖解剖位置〗在腹白線上,深部為乙狀結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經的前皮支。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附註〗足三陰、任脈之會。
中極穴 膀胱募,任脈足三陰經之會。
〖別名〗氣原穴,玉泉穴,膀胱募穴,氣魚穴。
〖穴義〗任脈氣血在此達到了天部中的最高點。
名解
(1)中極。中,與外相對,指穴內。極,屋之頂部橫樑也。該穴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達到了天部中的最高點。本穴物質為曲骨穴傳來的陰濕水氣,上升至中極時己達到其所能上升的最高點,故名。(2)氣原。氣,氣態物也。原,源也。氣原名意指本穴的水濕之氣為任脈氣血的生髮之源。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水濕濃度大,吸熱後可脹散為強勁的天部陽氣,本穴如同人人體穴點陣圖體之氣的生髮之源,故名氣原。玉泉名與氣原同,玉指金性之氣,泉指氣血輸出為源源不斷。
(3)氣魚。氣,氣態物也。魚,陰中之陽也。氣魚名意指一穴的水濕之氣亦有一定的溫熱之性。
(4)膀胱募。本穴氣血為天部的高濃度水濕之氣,散熱冷縮後則外走膀胱經所處的天部層次,為膀胱經經氣的募集之地,故為膀胱募。
(5)任脈足三陰經之會。本穴物質不光為任脈的天部水濕,還有足三陰經飄行至此有天部水濕,故本穴為任脈足三陰經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別走膀胱經所處的天部層次,小部分吸熱後循任脈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膀胱經水濕。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 | 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
頭部穴位(背面) | 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
頭部穴位(側面) | 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
腹部胸部穴位 | 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
人體背部穴位 |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
人體上肢穴位 | 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
人體下肢穴位 | 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
人體足部穴位 | 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