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1、[ileum] 連線空腸和盲腸的一段小腸,形狀彎曲。2、[much worried;agitated] 喻思慮憂愁盤鏇於腦際,如腸之來回蠕動。
九曲迴腸。
引證解釋
1. 形容內心焦慮不安,仿佛腸子被牽轉一樣。
南朝·陳·徐陵 《在北齊與楊僕射書》:“朝千悲而掩泣,夜萬緒而迴腸,不自知其為生,不自知其為死也。”
唐·杜甫《秋日夔州詠懷寄鄭監》:“弔影夔州僻,迴腸杜曲煎。”
金·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爭奈按不下九曲迴腸,合不定一雙業眼。”
2. 小腸的一部分,在空腸的下部,形狀彎曲。盲腸長在它的下端。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論》 唐張守節正義:“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二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3. 亦作“ 回膓 ”。亦作“廻腸”。
1.形容歌舞、文章等十分感人。
唐·韓愈《劉生》詩:“妖歌慢舞爛不收,倒心迴腸為青眸。”參見“ 迴腸湯氣 ”。
4. 比喻愁苦、悲痛之情鬱結於內,輾轉不解。
唐·唐彥謙 《春陰》詩:“一寸迴腸百慮侵,旅愁危涕兩爭禁。”
金·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淚眼盈盈,眉頭鎮鎖,九曲廻腸千縷。”
清·蒲松齡《哭畢刺史》詩:“ 西州 門外回膓絕,恨不將心似石頑。”
聞一多《太陽吟》:“太陽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陽!又逼走了遊子的一出還鄉夢,又加他十二個時辰底九曲迴腸!”
5. 小腸的一部分。上接空腸,下連盲腸,形狀彎曲。
《醫宗金鑒·針灸心法要訣·大腸經文》 :“迴腸當臍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其它含義
迴腸位於哺乳動物的小腸中十二指腸和空腸後方的部分,其後接續大腸。
迴腸的特點是,一側緣連以腸系膜,另一側緣有迴腸進入盲腸的部位。
迴腸是人體器官名。相當於解剖學的迴腸和結腸上段。《靈樞·腸胃》:“迴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
此外,約2%的成人,在距迴腸末端0.3-1m範圍的迴腸對系膜緣上,有長2-5cm的囊狀突起,自腸壁向外突出,稱Meckel憩室,此為胚胎時期卵黃囊管未完全消失形成的。Meckel憩室易發炎或合併潰瘍穿孔,因其位置靠近闌尾,症狀與闌尾炎相似。
迴腸約占空、迴腸的下3/5,主要位於臍區和右髂區,和空腸都屬於腹膜內位器官,借腸系膜懸附於腹後壁,總稱系膜小腸。其特點是色淡紅,管壁薄管徑小,黏膜面環形皺襞稀疏而低,除有孤立淋巴濾泡外,還可見集合淋巴濾泡,系膜內血管弓較多,脂肪較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