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取穴方法:位於腹中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疾病:①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等胃腸病。②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患。
人體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腹脹腸鳴;配氣海穴治繞臍痛;配上巨虛穴,下巨虛穴治便秘、泄瀉。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附註:(1)大腸的募穴;(2)《千金》孕婦不可灸。
別名:長溪穴,谷門穴,長谷穴,循際穴,谷明穴,補元穴,循元穴。大腸經募穴。
穴義:募集氣血上輸大腸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濁氣,性溫熱。
運行規律:水濕濁氣由本穴交於大腸經氣血所處的天部層次。
功能作用:募集大腸經的氣血物質。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名解
(1)天樞。天星名,即天樞星,為北斗星的北斗一,其左連線為北斗二天璇星,右連線為北斗四天權星。該穴之名意指本穴氣血的運行有二條路徑,一是穴內氣血外出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二是穴內氣血循胃經運行。本穴氣血物質來自二個方面,一是太乙穴、滑肉門穴二穴傳來的風之餘氣,其二是由氣沖穴與外陵穴間各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胃經上、下兩部經脈的氣血相交本穴後,因其氣血飽滿,除胃經外無其它出路,因此上走與胃經處於相近層次的大腸經,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輸送,故名。
(2)長溪、長谷。長,源源不斷也。溪,水流的路徑也。谷,狹谷也。長溪、長谷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強盛,向外輸出源源不斷。本穴物質由胃經上下二部匯聚而成,其氣強盛,源源不斷地輸往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
(3)谷門、谷明。谷,胃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明,可見之物也,指本穴氣血強盛,外輸氣態物為可見之物。谷門、谷明名意指胃氣由本穴源源不斷地輸送大腸經。理同天樞名解。
(4)循際、循元。循,循氣血運行的固有道路運行也。際,際會也。元,本元也。循際、循元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強盛,循氣血物質的固有通路外輸大腸經。理同天樞名解。
(5)補元。補,充補也。元,本元也。補元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強盛,為人體後天之氣的充補之元。人體之氣分為多種,有元氣、宗氣、神氣等等。元氣為先天之氣,也就是腎氣,它與生俱來,不可改變。元氣為人的先天之本,它隨著人的生長發育而不斷消耗,但元氣的消耗隨人體後天之氣的盛衰而改變,後天之氣盛則元氣消耗慢,後天之氣衰則元氣消耗快。同理,補充了人的後天之氣也就是間接地補充了人的元氣,本穴輸出的強盛之氣即是有補充強化人體後天之氣的功用,故名為補元。
(6)大腸經募穴。因本穴氣血強盛,氣血物質與大腸經特性相符,向外傳輸是輸入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為大腸經氣血的主要來源之處,故為大腸經募穴。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闌尾炎、腸麻痹、細菌性痢疾、消化不良。
配伍:配上巨虛,有解毒清熱化濕的作用,主治急性細菌性痢疾。 配足三里,有和中止瀉的作用,主治小兒腹瀉。
配上巨虛、闌尾穴,有理氣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急性闌尾炎。
配大腸俞、足三里,有溫通氣機,調理腸腑的作用,主治腸炎 。
配中極、三陰交、太沖,有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
主治疾病:天樞穴是臨床常用穴位,其套用報導以治療腸胃疾病為主。經臨床摸索發現,天樞穴有其特殊的作用。天樞穴與胃腸道聯繫緊密,對調節腸腑有明顯的雙向性療效,既能止瀉,又能通便,按壓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具有調理胃腸、消炎止瀉、通利大便等功能,既通便,又可止腹瀉。按壓刺激此穴,可疏調腸腑、理氣消滯、通便。
按揉天樞穴治療便秘
天樞是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實驗和臨床驗證,針剌或艾灸天樞穴對於改善腸腑功能,消除或減輕腸道功能失常而導致的各種證候。具有顯著的功效。
方法:兩腳分開站立,與肩同寬,以食指、中指的指腹按壓天樞穴,在刺激穴位的同時,向前挺出腹部並緩慢吸氣,然後上身緩慢向前傾呼氣,反覆做5次。兩腿併攏坐於椅上,按壓天樞穴,左腿儘量向上抬,然後收回,換右腿上抬、收回為1次。反覆做5次。
身體正常的循環機能有所改變,“毒素”便會沉積在體內,導致宿便堆積甚至便秘。注意事項:①便秘尤應以預防為主。每天晨起可空腹喝1-2杯溫開水,或淡鹽水、蜂蜜水。②常吃各種新鮮蔬菜。③參加適量運動鍛鍊。④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實驗研究:深刺天樞穴治療結腸慢轉運性便秘療效及安全性評價 (北京)為了評價深刺天樞穴對結腸慢轉運性便秘(STC)的近、中期療效及安全性。研究者將STC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評價治療前、治療2周后和治療後6個月臨床評分及結腸轉運時間(CTT),並從臨床、檢驗和影像學角度評價安全性。結果(1)近期療效:治療組臨床評分和CTT療效均優於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1)。(2)中期療效:治療組治療後6個月仍有效,療效明顯優於對照組(P<0.01),對照組無效。治療組患者無不良反應。可見深刺天樞穴治療STC近期療效確切,有一定中期療效,無不良反應。
按揉天樞穴治療腹瀉
操作方法:讓患者先排去大便,仰臥於床上,或坐在椅子上、沙發上,解開腰帶,露出肚臍部,全身儘量放鬆,醫者取肚臍旁6厘米處的天樞穴,分別用拇指指腹壓在兩側穴位上,力度由輕漸重,緩緩下壓(指力已患者能耐受為度),持續4―6分鐘,將手指慢慢抬起(但不要離開皮膚),再在原處按揉片刻。整個治療過程僅需數分鐘,腹中即感舒適,腹痛、腹瀉停止。絕大多數能一次治療見效。
實驗研究:逄紫千等研究探討針灸天樞穴治療脾虛泄瀉的免疫學機理。方法:32隻Wistar大鼠隨機分為空白對照組、模型對照組、針灸治療組和單純針刺組,觀察針灸對脾虛模型太鼠外周靜脈血中T細胞亞群數量和腸黏膜組織SIgA含量的影響。結果:脾虛泄瀉模型大鼠外周血中CD,、CD,和CDs細胞減少,針交天樞穴後,CD,和CD,均有回升.CD/CDs比值升高;造模後SIgA減少,經過針灸天樞穴治療後,SIgA分泌增多:結論:針灸治療脾虛泄瀉的機理可能與改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有關。
研究進展
1、小兒蛔蟲性腸梗阻 用1%普魯卡因穴位注射,配合胃腸減壓、補液等,治療後疼痛減輕較快,平均住院天數縮短。
2、針灸天樞穴為主,在治療子宮頸癌時發現針或灸產生不同作用。在針刺天樞穴127次治療中,有111次針後的第二天發生血崩現象。在艾灸天樞穴的197次治療中,次日發生血崩者僅有3次。
3、據報導針刺家兔“天樞”,針後1小時白細胞的吞噬活動開始增強,4小時達到高峰。
文獻摘要
《千金方》:小便不利……灸天樞百壯。天樞,主瘧振寒,熱盛狂言。天樞,主冬月重感於寒則泄,當臍痛,腸胃間游氣切痛。
《針灸大成》:婦人女子癥瘕,血結成塊,漏下赤白,月事不時。
按摩手法
在具體按揉時,可以採用大拇指按揉的方法,力度稍大,以產生酸脹感為佳。按摩作用
1、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增強胃動力,緩解治療腹脹、腸鳴、繞臍痛、泄瀉、急性胃腸炎、小兒腹瀉、痢疾、便秘、膽囊炎、肝炎、腹水、腸麻痹、消化不良、噁心想吐等;2、緩解治療月經不調,痛經,子宮內膜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3、緩解治療腎炎等。
4、穴位減肥:天樞穴位促進胃腸蠕動.參考資料
1、天樞穴位位置圖http://xuewei.xiaohongti.com/fubu/74.html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 | 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
頭部穴位(背面) | 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
頭部穴位(側面) | 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
腹部胸部穴位 | 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
人體背部穴位 |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
人體上肢穴位 | 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
人體下肢穴位 | 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
人體足部穴位 | 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