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疾病
1.小腿肚抽筋(腓腸肌痙攣)、腳部勞累、膝蓋勞累、腰背痛、腰腿痛。
2.便秘、脫肛、痔瘡等。該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為治療小腿痙攣,腿部轉筋的常用效穴。
人體穴位配伍: 配大腸俞穴治痔疾。
取穴人體承山穴位於小腿後面正中,委中穴與崑崙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腓腸肌→比目魚肌。在腓腸肌兩肌腹交界下端;淺層布有小隱靜脈和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後動、靜脈。
操作
刺灸法: 直刺1—2寸。不宜作過強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腸肌痙攣。
別名:魚腹,肉柱,傷山,魚腸,腸山,魚腹山,玉柱,魚腰穴。
穴義
隨膀胱經經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脾土及天部上行的風氣。
運行規律
風氣循膀胱經上行,脾土則屯固於穴周。
功能作用
運化水濕,固化脾土。
治法
寒濕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風熱則瀉之或水針。
穴位名解
(1)承山。承,承受、承托也。山,土石之大堆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脾土。承山名意指隨膀胱經經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本穴物質為隨膀胱經經水上行而來的脾土與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後,水液氣化而乾燥的脾土微粒則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積如大山之狀,故名承山。
(2)魚腹。此是從類象的角度來言穴內氣血的特性的。本穴物質為隨膀胱經經水沖涮下行的脾土,在穴內為堆積之狀,如同魚之腹部豐滿的肌肉,故名魚腹。魚腹山、魚腸、魚腰穴名意與魚腹近同。
(3)肉柱。肉,脾主之土也。柱,支柱也。肉柱名意指膀胱經氣血中的脾土物質在此堆積。本穴物質為隨膀胱經經水沖涮下行的脾土微粒,性乾燥,在穴內為堆積之狀,有較大的承重能力,故名肉柱。玉柱名意與肉柱同。
(4)傷山。傷,傷害也。山,土石之大堆也。傷山名意指膀胱經上行的陽熱風氣對穴內固化的脾土微粒有較大的傷害。本穴物質為乾燥的脾土微粒,而膀胱經上行的陽熱風氣又從本穴經過,脾土微粒中水濕不足則將被上行的風氣吹散傷害,故名傷山。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痔瘡、脫肛等。配環跳、陽陵泉主治下肢痿痹;配長強、百會、二白治療痔疾。用六寸長的毫針,條口穴透承山穴治療肩周炎有奇效。為什麼條山穴能治肩周炎呢?條口和承山一屬足陽明胃經,一屬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在肩部的走向路過缺盆而絡督脈的大椎,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於肩部。兩穴經氣上行同交於肩,所以治療肩周炎有奇效。經常點擊能防止腿部積存廢物,使腿部線條柔美,並能消除長久站立、行走所造成的疼痛。
承山穴是臨床常用穴位,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別名魚腹、肉柱。在臨床中套用承山穴治療過落枕、急性腰扭傷、痔瘡、痛經、肩周炎和腓腸肌勞損取得較好效果。
落枕、急性腰扭傷:張某,男,27歲。2006年8月1日就診。
主訴:左側頸部活動受限1天。1天前早晨起來發現左側頸項部拘急疼痛,向左側轉頭時受限。
查:斜方肌中段壓痛明顯。
診斷:落枕。
證屬:膀胱經氣不利。
取穴:承山(左)。
囑患者俯臥在床上,用拇指尖用力按壓承山穴,並囑患者同時活動頸部。15min後頸部活動自如。
穴位治療
健身
點穴對刺激局部血液循環與加強深層肌肉的運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很多肌肉在穴位刺激後線條呈現出清晰的曲線美感。每天都要堅持做,堅持一個月才會有效果啊!
1.風市穴:直立時,手臂自然下垂落在大腿外側,中指指尖所指的位置,用中指點按,停留穴位上3秒。
2.伏兔穴:大腿的前側、外側,從膝蓋上線再向上1/3處,用食指點按。
3.承山穴:伸小腿時,腿肚的肌肉出現交角處,用兩個拇指點按,間隔為5秒。
4.承筋穴:承山穴位上3寸。用拇指點按間隔也為5秒。
治療腿肚抽筋
小腿肌肉痙攣(俗稱抽筋),一般是由於肌肉疲勞或寒冷使自主神經高度緊張造成缺血狀態使小腿後部肌肉痙攣和疼痛。造成小腿肌肉痙攣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原因是局部受涼寒冷,而使肌肉強力收縮痙攣。其次是身體電解質紊亂或過度運動造成小腿肌肉乳酸堆積也可引起肌肉痙攣等。當小腿肌肉痙攣時可按摩、拉伸痙攣部位的肌肉來促進血液循環,點按有效穴位委中穴、承山穴和漏谷穴。委中穴是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一般用來治療坐骨神經痛、小腿疲勞、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勞、臀部疼痛、膝蓋疼痛。該穴位於膝關節後面的凹陷中,膕橫紋的中央。按壓穴位時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穴位,從外側按壓約2分鐘。承山穴也是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一般用來治療小腿肚抽筋(腓腸肌痙攣)、腳部勞累、膝蓋勞累、便秘、腰背痛、腰腿痛、脫肛、痔瘡等。該穴位於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即是。按壓該穴時用拇指,使指關節呈直角效果最好,按壓時間2分鐘即可。漏谷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足內踝尖上6寸,(八橫指,小指到食指的距離量兩次),脛骨內側緣後方。按壓該穴時用拇指指腹大面積接觸穴位,作大範圍的環形按揉2分鐘。
點承山
1.承山穴在小腿背側正中線上,伸小腿或上提足跟時,可以看到在小腿背側中間肌肉(腓腸肌)收縮時會形成一個人字形的分叉,承山穴就在這個人字形溝的頂點處。
2.施治者拇指翹立,用力點按承山穴,儘量用力,並堅持點住不要放鬆,直至肌肉痙攣緩解為止。
穴位功能
穴位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並散發於體表的部位,是與臟腑經絡之氣相通並隨之活動、變化的感受點和反應點。《內經》稱穴位為“氣穴”,是“脈氣所發”和“神氣之所遊行出入”的部位。根據穴位的基本含義,穴位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感受刺激(to recept stimulus)和反映病證(to reflect illness)。
感受刺激
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必須作用於一定穴位而產生作用,這是因為刺激作用於穴位後,能激發經氣運行,以達到宣通氣血、調整陰陽、扶正祛邪的目的,所以,從感受刺激這方面來說,穴位是體表存在的感受針灸、推拿等諸多刺激的感受裝置(recepting setting).
反映病證
《靈樞·九針十二原》載:“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靈樞·邪客》指出,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月國 。張介賓《類經》注曰:“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於四肢八溪之間有所結聚,故當節之會處索而刺之”。說明古人早已認識到穴位是與臟腑經絡之氣相通,並隨之活動變化的反應點。機體在病理狀態下,體表穴位具有反映病證的作用。臟腑器官疾病通過經絡,在體表某些穴位出現各種異常變化的現象,稱為穴位病理反應(pathology response)。
膀胱經穴位
該經脈腧穴有: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郄、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 、秩邊、合陽、 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崑崙、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陰,共67穴,左右合134穴。
人體穴位大全(一)
中醫博大精深,其中針灸之術更是名揚中外,而針灸之術之基礎在於對於人體穴位的了解和掌握。現在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了解下人體中的各個穴位,旨在傳承文化,以揚國粹。 |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 | 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
頭部穴位(背面) | 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
頭部穴位(側面) | 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
腹部胸部穴位 | 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
人體背部穴位 |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
人體上肢穴位 | 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
人體下肢穴位 | 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
人體足部穴位 | 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