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屬
名稱釋義
名稱:承泣穴 Chéngqìxué (ST 1)
釋義:承,即承受,泣乃無聲流淚之哭。本穴位於瞳孔直下,目眶與眼球之間,泣時淚下,恰能承受,故名承泣。
別名
鼷穴,面髎穴,溪穴。
標準定位
在面部,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取穴時通常採用正坐或仰靠、仰臥的姿勢。局部解剖
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動、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及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面神經分支。
主治病症
1)眼瞼瞤動、迎風流淚、夜盲、近視等目疾;
2)口眼歪斜、面肌痙攣。
刺灸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出針時稍加按壓,以防出血。
臨床經驗
1、治目赤腫痛,配太陽穴。
2、治口眼歪斜,配陽白穴。
文獻摘錄
1、《針灸甲乙經》:“目不明,淚出,目眩瞢,瞳子癢,遠視流流,昏夜無見,目瞤動,與項口相參引,歪僻不能言,刺承泣。”
2、《外台秘要》:“禁不宜灸,無問多少,三日以後眼下大如拳,息肉長桃許大,至三十日即定,百日不得見物,或如升大。”
3、《銅人針灸經》:“禁不宜針,針之令人目烏色。可灸三壯,炷如大麥,忌如常法。”
人體穴位大全(一)
中醫博大精深,其中針灸之術更是名揚中外,而針灸之術之基礎在於對於人體穴位的了解和掌握。現在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了解下人體中的各個穴位,旨在傳承文化,以揚國粹。 |
臉部苗條10大穴位
中國傳統中醫學中的“顏面針灸”,可以達到臉部“減肥”的目的。 在顏面針灸中,藉由刺激臉部及耳部的穴位,讓疲勞、浮腫的臉恢復活力。 |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 | 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
頭部穴位(背面) | 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
頭部穴位(側面) | 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
腹部胸部穴位 | 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
人體背部穴位 |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
人體上肢穴位 | 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
人體下肢穴位 | 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
人體足部穴位 | 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