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癲狂為臨床常見的精神失常疾病。癲病以精神抑鬱,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語無倫次,靜而多喜為特徵。狂病以精神亢奮,狂躁不安,喧擾不寧,罵詈毀物,動而多怒為特徵。均以青壯年罹患者為多。因二者在臨床症狀上不能截然分開,又能相互轉化,故以癲狂並稱。
歷史沿革
1.癲狂病名出自《內經》,並對其病因病機及治療均有較系統的描述。在病因病機方面《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躁狂越,皆屬於火”,指出了火邪擾心可致發病。
2.《素問·脈解》又說:“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癲疾也。”指出了火邪擾心和陰陽失調可致發病。在治療方面,《素問·病能論》云:“……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落為飲”。
3.《難經·二十難》提出了“重陰者癲”、“重陽者狂”,使癲病與狂病相鑑別。 4.金元時期《河間六書·狂越》認為:“心火旺,腎陽衰,乃失志而狂越”。
5.《丹溪心法·癲狂》篇說:“癲屬陰,狂屬陽……大率多因痰結於心胸間”。提出了癲狂與“痰”的密切關係,為後世用吐法治療本病建立了理論基礎。
6.明代王肯堂提出癲與狂之不同。
7.清·王清任《醫林改錯·癲狂夢醒湯》指出“癲狂……乃氣血凝滯腦氣”,從而開創瘀血學說之先河。
癲狂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癲與狂是精神失常的疾患。西醫學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其臨床表現與本病證類似者,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
1. 七情內傷
多因惱怒鬱憤不解,肝失疏泄,膽氣不平,心膽失調,心神擾亂而發病;或肝鬱不解,氣鬱痰結,阻塞心竅而發病;或暴怒不止,引動肝膽木火,鬱火上升,衝心犯腦,神明無主而發病;或肝氣鬱滯,氣失暢達,血行凝滯,致氣滯血瘀,或痰瘀互結,氣血不能上榮腦髓,神機失用而發病。
2飲食失節
嗜食肥甘厚味,脾胃運化失司,聚濕生痰,痰濁內生,郁而化火,上擾心神,或痰氣互結,阻痹神明,或與瘀血相伍,痹阻心竅,均致神志失常而發病。
3.先天不足
胎兒在母腹中稟賦異常,髒氣不平,生後一有所觸,遭遇情志刺激,則氣機逆亂,陰陽失調,神機失常而發病。
病機
癲狂的病位主要在心肝,涉及脾胃,久而傷腎。病理因素以氣、痰、火、瘀為主,四者有因果相兼的關係,且多以氣鬱為先。病久則氣滯血瘀,凝滯腦氣,又每兼瘀血為患。癲與狂的病機特點各有不同。癲為痰氣鬱結。蒙蔽神機;狂為痰火上擾,神明失主。本病初起多數實證,久則虛實夾雜。癲為痰氣鬱結,蒙蔽神機,久則心脾耗傷,氣血不足;狂多為痰火上擾,心神不安,久則火盛傷陰,心腎失調。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以精神抑鬱,表情淡漠,靜而少動,沉默痴呆,或喃喃自語,語無倫次;或突然狂奔,喧擾不寧,呼號叫罵,不避親疏。
2.有癲狂的家族史或腦外傷史。多發於青壯年女性,平素性格內向,驚恐而心緒不寧。
3.排除藥物、中毒、熱病原因所致。
病證鑑別
1.癲證與郁證的鑑別
郁證以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胸脅脹悶,急躁易怒,心悸失眠,喉中如有異物等以自我感覺異常為主,或悲傷欲哭,數欠伸,像如神靈所做,神志清楚,有自制力,不會自傷或傷及他人。癲病亦見喜怒無常,多語或不語等症,一般已失去自控力,神明逆亂,神志不清。
2.癲證與痴呆的鑑別
癲證與痴呆症狀表現亦有相似之處,然痴呆以智慧型低下為突出表現,以神志呆滯,愚笨遲鈍為主要證候特徵,其部分症狀可自制,其基本病機是髓減腦衰,神機失調,或痰濁瘀血,阻痹腦脈。
相關檢查
癲狂主要根據病史及臨床症狀,還沒有肯定的實驗室診斷方法。
頭顱CT、MRI、周圍血白細胞計數、腦脊液等檢查可排除其他相關疾病。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區分癲證與狂證之不同
癲證初期以情感障礙為主,表現情感淡漠,生活懶散,少與人交往,喜靜惡動。若病情進一步發展,可出現思維障礙,情緒低下,沉默寡言,學習成績下降,直至喪失生活和工作能力。進一步發展,病情更甚者,可出現淡漠不知,喃喃自語,終日閉戶,不知饑飽。狂證初期以情緒高漲為主,多見興奮話多,夜不寐,好外走,喜冷飲,喜動惡靜。病情進一步發展,漸至頻繁外走,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氣力倍增,剛暴易怒,登高而歌,自高賢,自尊貴,部分患者亦可出現呼號罵詈,不避水火,不避親疏的嚴重症狀。癲狂至晚期,正氣大虧,邪氣猶存,臨床極為難治。
2.辨病性虛實
初病屬實,久病則多虛實夾雜。癲為氣鬱、痰阻、血瘀,久延則脾氣心血虧耗。狂為火郁、痰壅、熱瘀,久延心腎陰傷,水不濟火,而致陰虛火旺。
治療原則
本病初期多以邪實為主,治當理氣解郁,暢達神機,降(泄)火豁痰,化瘀通竅。後期以正虛為主,治當補益心脾,育陰養血,調整陰陽。
證治分類
(一)癲證
1.痰氣鬱結
症狀:精神抑鬱,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時時太息,言語無序,或喃喃自語,多疑多慮,喜怒無常,穢潔不分,不思飲食,舌紅苔膩而白,脈弦滑。
治法:理氣解郁,化痰醒神。
方藥:逍遙散合順氣導痰湯加減。
常用藥: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白朮、甘草、枳實、木香、香附、半夏、陳皮、陳膽星、鬱金、石菖蒲。
2.心脾兩虛
症狀:神思恍惚,魂夢顛倒,心悸易驚,善悲欲哭,肢體睏乏,飲食銳減,言語無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健脾益氣,養心安神。
方藥:養心湯合越鞠丸加減。
常用藥:人參、黃芪、甘草、香附、神曲、蒼朮、茯苓、當歸、川芎、遠志、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
(二)狂證
1.痰火擾神
症狀:素有性情急躁,頭痛失眠,兩目怒視,面紅目赤,突發狂亂無知,罵詈號叫,不避親疏,逾垣上屋,或毀物傷人,氣力逾常,不食不眠。舌紅絳,苔多黃膩或黃燥而垢,脈弦大滑數。
治法:清心瀉火,滌痰醒神。
方藥:生鐵落飲加減。
常用藥:龍膽草、黃連、連翹、陳膽星、浙貝母、橘紅、竹茹、石菖蒲、遠志、茯神、生鐵落、硃砂、玄參、天冬、麥冬、丹參。
2.火盛陰傷
症狀:癲狂久延,時作時止,勢已較緩,妄言妄為,呼之已能自制,但有疲憊之象,寢不安寐,煩惋焦躁,形瘦面紅而穢,口乾便難,舌尖紅無苔有剝裂,脈細數。
治法:育陰潛陽,交通心腎。
方藥:二陰煎合琥珀養心丹加減。
常用藥:黃連、牛黃、黃芩、生地黃、阿膠、當歸、白芍、人參、茯神、酸棗仁、柏子仁、遠志、石菖蒲、生龍齒、琥珀、硃砂。
3.痰熱瘀結
症狀:癲狂日久不愈,面色晦滯而穢,情緒躁擾不安,多言不序,惱怒不休;甚至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妄見妄聞,妄思離奇,頭痛,心悸而煩,舌質紫暗,有瘀斑,少苔或薄黃苔乾,脈弦細或細澀。
治法:豁痰化瘀,調暢氣血。
方藥:癲狂夢醒湯加減。
常用藥:陳皮、半夏、膽南星、柴胡、香附、青皮、桃仁、赤芍、丹參。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
⑴癲證:
穴位:①中脘,神門,三陰交;②心俞,肝俞,脾俞,豐隆。兩組穴位交替使用,用平補平瀉手法。
⑵狂證:
穴位:①人中,少商,隱白,大陵,豐隆;②風府,大椎,身柱;③鳩尾,上脘,中脘,豐隆;④人中,風府,勞宮,大陵。四組穴位可輪換使用,用瀉法。
狂證發作時,可獨取兩側環跳穴,用10厘米/(4英寸)粗針進行強刺激,可起安神定志作用。
轉歸預後
本病的轉歸預後,關鍵在於早期診斷,及時治療,重視精神調護,避免精神刺激。若失治、誤治,或多次復發,則病情往往加重,形神俱壞,難以逆轉。
預防調護
1. 重視精神療法:移情易性等精神療法是預防和治療癲狂的有效方法,如防止環境的惡性刺激,保持光線明亮,這對保持患者的智力活躍情緒,增加社會接觸和消除被隔離感有益。
2. 加強護理:注意精神護理,包括情志和諧,起居、飲食、勞逸調攝規律。正確對待病人的各種病態表現,不應譏笑、諷刺,要關心、體貼、照顧病人。對重症病人的打人、罵人、自傷等症狀,要採取防護措施,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必要時專人照顧。
3. 加強婦幼保健工作。首先加強母孕期間的衛生,避免受到驚恐等刺激,對有陽性家族史者應當全其不再生子女。同時注意幼兒的發育成長,一旦發現有精神異常表現,應儘量找專科醫生診治,早期治療,預後較好。
文獻摘要
1.《素問.脈要精微論》:“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2.《丹溪心法.癲狂》:“癲屬陰,狂屬陽,癲多喜而狂多怒,脈虛者可治,實則死。大率多因痰結於心胸間,治當鎮心神,開痰結。”。
3.《醫學正傳.癲狂癇證》:“大抵狂為痰火實盛,癲為心血不足,多為求高遠不得志者有之。”
4.《醫家四要.病機約論.癲狂者審陰陽之邪並》:“癲疾始發,志意不樂,甚則精神痴呆,言語無倫,而睡於平時,乃邪並於陰也。……蓋癲之為病,多因謀為不遂而得。”
5.《素問.宣明五氣》:“五邪所亂,邪人於陽則狂。”
6.《靈樞,本神》:“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
7.《慣樞,癲狂》:,“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若怒善恐者,得之憂飢……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狂言、驚、善笑、為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
8.《赤水玄珠全集.癲狂癇門》:“狂為痰火盛實,癲為心血不足。”
9.《醫方考.癲狂》:“初病者,宜瀉其實;久病者,宜安其神。”
10.《壽世保元.癲狂》:“大抵狂為痰火實盛……為求望高遠,不得志者有之。”
11.《張氏醫通.神志門》:“狂之為病,皆由阻物過極,故猖狂剛暴,若有邪附,妄為不避水火,罵詈不避親疏,或言未嘗見之事,非力所能,病反能也”;“上焦實者,從高抑之,生鐵落飲;陽明實則脈浮,大承氣湯去厚朴加當歸、鐵落飲,以大利為度;在上者,因而越之,來蘇膏或戴人三聖散涌吐,其病立安,後用洗心散、涼膈散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