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取穴方法:該穴位於:伸展膝蓋用力時,筋肉凸出處的凹窪;從膝蓋骨右端,約三個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該穴。
主治症狀:此穴的主治症狀為:胃痙攣、腹瀉、膝蓋頭痛、浮腫等。該穴為人體足陽明胃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治療怯寒症。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鏇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人體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胃痛。
刺灸法:直刺 1~1.2寸。
附註:足陽明經郄穴。梁丘穴,足陽明郄穴。
穴義:約束胃經經水向下排泄。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循胃經下傳犢鼻穴。
功能作用:約束並屯積胃經經水。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注意:梁門與梁丘功用相似,何以郄穴不在梁門而在梁丘?此是因為梁門所處為肉之小會,為溪,而梁丘所在為肉之大會,為谷,梁丘所約束的陰市內經水較梁門所約束的承滿穴經水大得多之故,所以梁丘為胃經之郄穴,且善治本經急性病。
按摩此穴
有調理脾胃之效,其為治療胃腸病痛的名穴;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所導致的膝部疼痛,可用帶密封蓋的熱水杯熱敷此穴後,再進行按摩。用拇指朝大腿方向按壓或揉按此穴1分鐘。
注意:梁門與梁丘功用相似,何以郄穴不在梁門而在梁丘?此是因為梁門所處為肉之小會,為溪,而梁丘所在為肉之大會,為谷,梁丘所約束的陰市內經水較梁門所約束的承滿穴經水大得多之故,所以梁丘為胃經之郄穴,且善治本經急性病。
穴位名解
(1)梁丘。梁,屋之橫樑也。丘,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為約束胃經經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質為陰市穴下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本穴位處肌肉隆起處,對流來的地部經水有圍堵作用,經水的傳行只能是滿溢越梁而過,故名梁丘。鶴頂、跨骨名意與梁丘同,鶴頂名意指氣血物質通行的道路是從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則指從上部跨越而行的水。
(2)足陽明郄穴。本穴言為胃經郄穴,它是從本穴的功用上而言的。郄穴的特點是善於調治各種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徵是屯積的胃經水液,如胃經的水庫一般,針刺本穴有水庫的開閘放水作用,能最快的調節胃經氣血的有餘與不足狀態,故為足陽明郄穴。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 | 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
頭部穴位(背面) | 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
頭部穴位(側面) | 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
腹部胸部穴位 | 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
人體背部穴位 |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
人體上肢穴位 | 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
人體下肢穴位 | 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
人體足部穴位 | 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