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厥陰俞穴 jué yīn shù(BL14)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人體穴位配伍〗 配內關穴治心痛、心悸。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註〗 心包背俞穴 。
〖別名〗厥俞,厥俞,心包俞,關俞。
〖穴義〗心室外衛心包中的陽熱之氣由此輸入膀胱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較高溫態的陽熱之氣,富含水濕。
〖運行規律〗由心室的外衛心包中外輸膀胱經。
〖功能作用〗外泄心包之熱。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布有第 四肋間動、靜脈後支;正當第四或第五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四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名解
(1)厥陰俞。厥,通闕,闕乃古代宮癜、陵墓等的衛外建築,用於厥陰經之名,指厥陰經氣血為心血的氣化之氣。厥陰俞名意指心室外衛心包中的乾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2)關俞。關,關卡也。俞,輸也。關俞名意指心臟中的血液被關卡於內,而血液的氣化之氣則由本穴外輸膀胱經。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指壓厥陰俞,可以治療疾病性氣喘、止咳;此外還能使胸部伸張,使怯弱性格者緩解緊張,降低自我防衛意識,從而增加自信,克服掉懦弱的性格。穴道指壓法治療疾病性氣喘、利用穴道指壓法止咳、克服怯弱性格的指壓法 。
人體穴位大全(六)
中醫博大精深,其中針灸之術更是名揚中外,而針灸之術之基礎在於對於人體穴位的了解和掌握。現在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了解下人體中的各個穴位,旨在傳承文化,以揚國粹。 |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 | 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
頭部穴位(背面) | 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
頭部穴位(側面) | 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
腹部胸部穴位 | 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
人體背部穴位 |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
人體上肢穴位 | 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
人體下肢穴位 | 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
人體足部穴位 | 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