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皇帝
清太祖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瀋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即位不到十年,他統一整個東北,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經過松錦兩次決戰,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嚮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促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清世祖
福臨順治
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是清太宗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戊時(晚七點至九點)生,其母為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后。崇德八年(1643年)二月十六日承襲父位,時年六歲,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第二年甲申,正值明朝崇禎十七年正月,改元順治,順治是滿人入關的第一位皇帝。
九月自盛京遷都北京,十月初一日即皇帝位於武英殿。順治七年(1650年)攝政王多爾袞死,世祖始得親政。在其母孝莊文皇后的幫助下,他勵精圖治,宵旰靡倦。他整頓吏治,注重農業生產,提倡節約,減免苛捐雜稅,廣開言路,網羅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後因愛子、寵妃的相繼病亡,福臨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擊,身體每況愈下,後又染上了天花,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子刻崩於紫禁城內的養心殿,年僅24歲。1663年葬入河北遵化清東陵的孝陵內。順治有8子、6女。
清聖祖
玄燁康熙
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二代皇帝。順治十一年(1654年)生於景仁宮,為表世祖順治帝第三子。順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時年八歲,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共輔政,年號康熙。康熙六年(1667年)親政。八年,年僅十六歲的康熙暗結內大臣索額圖等人智捕鰲拜,奪回大權。親政後,宣布永停圈地,準許壯丁“出旗為民”,又獎勵墾荒,益錢免糧,任用靳輔,陳潢治理黃河,規定“額外添丁,永不加賦”;設立南書房掌票擬諭旨,加強皇權;又平定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繼茂之子耿精忠長達八的三藩之亂,派兵攻入台灣;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鞏固了國家統一;又巡行東北,兩次發起雅克薩反擊戰,沉重打擊沙俄勢力侵略,派索額圖、佟國綱赴尼布楚與沙俄談判邊境問題,行前確定黑龍江流域的廣大領土“皆我所屬之地,不可棄之於俄羅斯”的原則,簽定《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東段邊界,使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得到鞏固發展。他一生苦研儒學,表倡程朱理學、開博學鴻儒科,設館纂修《明史》,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等。同時,屢興文字獄,殘酷鎮壓反清思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死於暢春園,葬於清東陵之景陵。享年六十九歲,在位六十一年,廟號清聖祖。
清世宗
胤禛雍正
清世宗,名愛新覺羅·胤禎(公元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後繼位,為清代入關第3帝。在位13年,傳說為俠女呂四娘報家仇所暗殺,終年58歲;一說為正常死亡,葬於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縣西)。
說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謎,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詔書,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得即大統。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謠傳。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傳位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一邊是滿文,另一邊是漢文,即使漢文可以修改,但滿文是由字母拼成,無從修改。二,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傳位詔書上如果是傳位給十四子那么就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如果這樣寫,那么就不存在將十字改成於字的可能了。
雍正在位期間,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等措施,平定了青海和碩特部貴族的叛亂,反擊了準葛爾部貴族的騷擾,與沙俄訂立了《中俄布連斯奇界約》《中俄恰克圖界約》,劃定了中俄中段邊界。同時雍正大興文字獄,嚴厲鎮壓知識分子中的反清思想,竭力強化君主專制。
雍正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台的。複雜的社會矛盾,為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幹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紮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儘管他為人冷峻,猜忌多疑,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清高宗
弘曆乾隆
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時生於雍和宮邸。是雍正帝的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命養於宮中,時年十二歲。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密建皇儲,將弘曆名字寫好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雍正十三年九月即位,年號乾隆,時年二十五歲。乾隆在位六十年,在祖父康熙,父皇雍正兩朝的基礎上,奮發有為,勤於政事,政治上,繼續平定國內叛亂,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加強民族團結並大力整頓吏治。在經濟上,減免賦稅,興修水利,屯田墾荒。在文化上提倡漢學,編纂大量圖書。在他統治期間,我國是一個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把“康乾盛世”時期推向了頂峰。乾隆在位六十年後,自動讓位給兒子嘉慶,自稱太上皇,但仍舊主持朝政,一直到嘉慶四年他死去為止,實際掌權統治中國達六十三年四個月,不僅是歷代封建帝王執政時間最長的一位,也是歲數最大的一位,卒年八十九歲。乾隆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死於養心殿,葬入清東陵的裕陵,廟號:高宗。有子17人、女10人。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誌。
清仁宗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曆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清宣宗
旻寧道光
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後的帝六代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著稱。他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厲禁菸,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為何物。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戰守茫然,毫無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嘆息,結果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定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 。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菸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
清文宗
奕寧鹹豐
愛新覺羅·奕寧,生於1831年,死於1861年,清朝第七世皇帝。1850-1861年在位。年號鹹豐,廟號文宗。為清宣宗道光的第四子。道光三十年正月即皇帝位,時年二十歲,第二年改元。鹹豐帝在位11年,內憂外患,戰亂頻繁,幾年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最後還死在出奔逃避之中。鹹豐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鹹豐帝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內,卒年31歲,葬入清東陵的定陵。有子女3人,子2人,女1人。是清朝有子女皇帝中最少者。
清穆宗
載淳同治
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5年)清朝第八代皇帝。1861-1875年在位,年號同治。鹹豐十一年七月鹹豐帝駕崩,群臣忙著治理喪事,同時也為新登極的六歲皇帝操辦政務,改元的年號為“祺祥”。遵照文宗遺命由八大臣輔政,兩太后是不乾予朝政的。權欲薰心的慈禧發動了一場宮延內部的奪權鬥爭。鹹豐十一年九月肅順等人扶文宗梓宮回京,兩太后挾小皇帝另程返京。慈禧一行先抵率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八大臣拿獲,以“圖謀不軌”之罪,斬首的斬首,賜死的賜死,革職的革職,廢除了“祺祥”年號,十月九日載淳即帝位,改元“同治”,寓兩太后同時治理天下之意,兩太后破祖制,實行垂簾聽政,真正執掌國政的是慈禧。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親政兩年,終年十九歲,是清朝皇帝中壽命最短的一個。葬於清東陵惠陵。
同治帝無子女,而後光緒、宣統二帝均無後代,數十年間宮中不聞兒啼,世名稱為“宮荒”、“國統三絕”。講求迷信的遺老遺少無不感嘆大清氣運將盡、天數兆定。
清德宗
載恬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
清遜帝
溥儀宣統
愛新覺羅·溥儀(1906一1967),清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氏。1908年登位,年號宣統。辛亥革命爆發後,子1912年2月退位。1924年,廢除皇帝稱號,出宮。1934年在侵華日軍策劃下當上“滿洲帝國皇帝”。後被蘇軍俘獲,1959年特赦。1964年任全國政協委員、文史研究館館員,1967年在北京病逝。著有《我的前半生》。
慈禧太后
垂簾聽政慈禧
慈禧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下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慈禧太后是清朝1865年—1908年實際執政者。慈禧太后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葬於定東陵。
鹹豐帝死後,慈禧發動政變,誅殺肅順,終於實現了“垂簾聽政”。在這以後的近50年裡,她獨斷朝綱,在此期間,地球上的許多國家科技發展,經濟繁榮,政治改良,而中國卻被這樣一個充滿權利慾的女人把持著,死氣沉沉,發展遲緩,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陰謀,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於不顧,終於釀成了她死後3年的清王朝的國破家亡。
死因揭秘
據清宮檔案透露,清朝皇帝的死因:
自清軍入關,多爾袞攝政,定都北京到清朝滅亡。大多數皇帝早夭,使人們引起各種猜測,眾說不一。
福臨帝(順治)
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門舉行登極大典。從此清王朝統治中國近270年的歷史正式開始了。
順治帝本來就身體羸弱,經常心悸失眠,他常嘆自己“骨瘦如柴,壽命難過卅。”順治十四年,皇貴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對其是沉重打擊,順治十七年寵妃董鄂氏又逝,使順治萬念俱灰,聲稱要出家為僧,終日鬱鬱寡歡,精神不振,每況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於初七日半夜死在養心殿,時年24歲。
玄燁帝(康熙)
玄燁政績非常突出,但立儲,幾立幾廢,身心受到嚴重刺激,開始患病,從他數次發病情況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壓、心臟病。當時他“傷心不已”,“漸覺虛弱”,“胸中有結”“日日不能釋然於懷”。到五十一年再廢太子時,就已“心思用盡,容顏清減”。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燁去南苑行圍,時值天寒地凍,他已近七十高齡,體弱多病,於十一月初七“偶冒風寒”,當日回到暢春園,傳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靜養齋戒”,但這次患病,來勢較猛。病中派皇四子胤 代行祭天大禮有五子允祺前往孝東陵典祭,實際是支走其子,便於向隆科多口授遺囑,致使心力憔瘁,氣力不支,於十三日丑時病情突然惡化,遂將其八個皇太子召至御榻前宣布四子胤 即位,戌時,耗盡心血的玄燁結束了生命,終年69歲。
胤禛帝(雍正)
胤禛繼位時年四十五歲,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他的身體狀況雖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驍悍強健。即位以後,面臨著允棋等人的分裂活動他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政務中去,日久天長,健康必受影響。
雍正四年即承認精力不足,疲勞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年,失於調治。雍正八年三月,間日時發寒熱,飲食大減,夜不能寐,歷時兩年有餘。五月間一度好轉,九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過險關。這場將近一年的寒熱病,幾乎送了胤禛的命,一個53歲的人,患了這樣一場大病(似瘧疾),使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死於圓明園。
對於他的死因,缺乏史料,只能從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諭中分析。
乾隆在胤 死後的三天內,雷厲風行地處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與葬禮直接相關。其中一件是傳諭給宮中的道士的。言:“皇考萬幾餘暇,聞外間爐火修煉之說,聖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
實際上,胤禛生前曾諭幾路總督、巡撫為其尋找道士,甚至不顧夏日炎炎,在宮內、宮外辟靜之處用萬斤灰炭煉丹。年老體弱的胤禛豢養道人,為治病強身這個目的顯而易見,道士推拿煉丹,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治療方法,但盲目迷信卻走向反面,從胤禛對道士的重視態度與乾隆果斷的驅道行動聯繫起來分析,就可以感到胤禛之死與長期服用丹藥引起重金屬中毒有關。
弘曆帝(乾隆)
弘曆在幾個兄弟當中,不論在才華或政治上都處於優勢地位,胤禛死時他年方25歲,有較好的文化基礎,有一定的統治知識和幾年參與軍事機務的經驗,所以極為順利掌握了政權。
弘曆天資聰慧,青年時代受到精心培養。從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10月)弘曆登極至做太上皇以後的嘉慶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業穩定,政績卓著,其前提條件是其壽命長,政策當。他個人對繪畫、文玩、音樂、體育等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愛好,也是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養心殿斷氣,才被人抬著離開了寶位,享年89歲。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鍛鍊,反對進補,常自稱為“長壽老人”,看來他一生都很健康。
琰帝(嘉慶)
顒琰六歲就傅,十三歲即通五經,文章“援筆立就,動成典則”。十五歲大婚後仍日居書室,寒暑罔聞。 琰經過從建儲到即位加訓政的二十多年裡,更臻於成熟。為後來從政奠定了牢固基礎。度過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
宮廷內部的鬥爭,八卦教、捻子軍的造反,同母弟慶親的去世,不能不使顒琰的內心憂鬱,負擔加重。嘉慶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莊,準備去木蘭圍獵,在去山莊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莊後即“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漸。戌刻,崩於避暑山莊的行殿寢宮
旻寧帝(道光)
旻寧,於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時生於大內擷芳殿,為顒琰的第二子,六歲就傅,十五歲與鈕祜祿氏成婚,嘉慶十三年正月鈕病死,十二月又與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后妃20人。
他即位順利,崇尚節儉,但清已處未落時期。晚年,聖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於圓明園慎德堂,召見部分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密議傳位大事,次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御前大臣等十人,明示皇前朱諭,立皇四子奕 為皇太子,並將另一個寵兒封為親王。
關於旻寧死於何疾,因無原始資料故難以推斷。
奕詝帝(鹹豐)
鹹豐執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鴉片戰爭,圓明園被焚,北京條約的簽定都給鹹豐以沉重的打擊,他所患的肺病癒來愈重,熱河行宮不斷傳出他病危的訊息,咳嗽帶血益發嚴重,於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患虛勞的鹹豐終於死在避暑山莊內的“煙波致爽”殿寢宮,終年31歲。
載淳帝(同治)
鹹豐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舉行了載淳的登極大典,改號為同治,實際上是慈禧一人總攬大權,開始了她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的統治。
載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歲時舉行了大婚典禮。
兩宮皇太后於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捲簾歸政了,但慈禧極不放心,還常常插手干預,使年輕自負的載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兩年就死了。對於他的死,儘管清代宮庭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並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據《桃花聖解庵日記》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記載:……嘻戲游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鏇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
《國史舊聞》)濮蘭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記》載:“私家著述,皆謂太后縱帝遊蕩,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沈不起,……蓋帝常履飲於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歸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后代執國政。至月底帝遂降諭日:‘朕於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聞》中載:“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雲天花,或雲內毒,而醫藥不能盡合……”這些著述除了記載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還特意說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並且把這件事與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聯繫在一起。說明由於西太后專權,同治憂鬱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監視之下,僅有幾個太監夜間常出沒於宮禁森嚴的大內,至整夜不歸,竟達次晨來不及召見軍機大臣或醉語胡言的程度似難出現。
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藥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後死於天花。
197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藥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大家的結論仍認為同治皇帝死於天花是無疑的。
載湉帝(光緒)
載湉親政典禮於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舉行,光緒十五年正月舉行了大婚典禮。這時慈禧才“交權”並移居到頤和園,但是鬥爭仍在激烈的進行,最後終於導致了戊戌宮廷政變。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載湉被囚瀛台。政治上的打擊和精神上的苦悶,使本來就患有多種疾病的載 身體越發不支,成為一個被慈禧拋棄的傀儡,加上久病纏身,使他再也無力奮起抗爭。
載湉於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宣武門內迤西太平湖醇親王府的槐蔭齋,四歲入宮,在慈禧太后苛刻管制下成人,與慈禧鬥爭了十幾年,最後落了個傀儡皇帝,這一切都是造成從小多病而且越來越重的真正原因。他從小體弱,感冒發燒,胃病時作,大婚前經常遺精而使“腎經虧損太甚”,接著腦鳴、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戊戌變法失敗後,政治上的打擊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後更為嚴重,宮中御醫已束手無策,不得已召江蘇名醫陳秉鈞和曹元恆入京診視,到了四月份仍無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過軍機處向各地發出電文:“入春以來皇上聖躬時有欠安。在京名醫,診治無效。希尊處精選名醫,資送迅速來京,恭候傳診”。這次保送來京的名醫有:呂用賓、周景濤、杜仲駿、施煥、張鵬年等人。其中江蘇名醫(浙江候補知縣)杜仲駿對吏部尚書陸潤癢說:“……我輩此來,滿擬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來,徒勞無益,希望全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由此證明光緒病情之嚴重使諸臣失掉了信心。進入十月,光緒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歲生日,皇上勉強來到殿上哭著對大臣說:太后“萬壽在即,不能行禮,奈何?”大臣們也陪著落淚。慈禧見他非常可憐,馬上命太監扶轎送回瀛台。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動,胃中隆起”“上疾劇增”,再次向全國發布上諭,急調名醫來京,可是在這道上諭沒有完全發出去之前,於酉正二刻三分,就崩於瀛台涵元殿,享年38歲,死於肺病。
溥儀(宣統)
作為清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一生的經歷可算是坎坷而豐富了。關於他的一生,大量的書籍、影視劇已使人們對他並不陌生了。1967年溥儀因患癌症病逝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