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戈特哈德·海因里希 (Gotthard Heinrich) 1886年12月25日生於德國東普魯士的貢賓嫩(Gumbinnen)。1906年參軍,一戰時在東西兩線都打過仗。戰後留在軍中,1936年晉升為少將。法國戰役期間任12軍軍長,於1940年6月14日攻破了馬奇諾防線。1941年任第43軍軍長,參加巴巴羅薩行動,並獲鐵十字勳章一枚。1942年1月晉升為上將,指揮第四集團軍。在之後兩年中數次擊退蘇軍,為撤退爭取了時間。
1944年8月任第一裝甲集群司令。1945年3月,接替黨衛軍頭子希姆萊出任“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成功的抵擋了朱可夫對柏林的第一波攻擊,但由於他抵制希特勒死守柏林的命令,遂於1945年4月28日被解除職務。1971年12月13日去世。
早年歲月
戈特哈德.海因里希1886年12月25日出生在東普魯士的貢賓嫩 ,他的父親是一位普通的新教牧師,但他母親的家族卻聲名顯赫,從12世紀開始,這個家族就世代以軍人為職業。到20世紀,這個家族還誕生了一位陸軍元帥,他就是海因里希的堂兄——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由於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海因里希一生都是一位虔誠的教徒,他堅持每天都要看一段聖經,甚至到了戰爭年代,他仍然堅持每周上教堂做禮拜。
1905年3月8日,18歲的海因里希加入了德意志皇帝的陸軍部隊,被分配到歷史悠久,成立於1807年的第95步兵團服役。入伍後不久,海因里希就被選派到漢諾瓦軍事學校進修,畢業後他被提升為少尉。由於在一線部隊的優異表現,1910年他被調到營部任參謀。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此時他正在駐哥塔的第95步兵團團部任副官。1914年8月,第95步兵團隨奧托.馮.普魯伊斯科夫將軍的第11軍(隸屬於第3集團軍)赴西線參戰。在戰爭的前兩年,他先後擔任連長和第95步兵團第2營營長,還曾參加過著名的坦能堡會戰。事實證明海因里希是一位出色的軍官,他在前線作戰中的英勇表現,為他先後贏得了二級鐵十字勳章(1914年9月27日)和一級鐵十字勳章(1915年7月24日)並在1915年被擢升為上尉。1916年,他被先後調到第3步兵旅和第24後備軍任參謀。在凡爾登戰役之前,海因里希上尉在前線因毒氣中毒被迫修養了一段時間。但這並未影響到他的前途,1916年底,傷愈後的海因里希調往阿爾弗雷德.馮.克萊斯特將軍的第115步兵師任參謀。這一時期的經歷對海因里希非常重要,他由此開始廣泛接觸一線部隊的參謀業務,不久後由於他良好的表現,他還被上調到總參謀部任職了一段時間。1917年底,他參加了在色當舉辦的一個短期的總參謀部軍官的培訓課程。這對於那時的基層軍官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榮耀。1918年2月,他調往正在東線作戰的第203步兵師作戰處任職。在此期間,由於他優異的表現,還獲得了普魯士馮·霍亨佐倫佩劍騎士十字勳章(1918年8月9日)
但是德軍在戰場上的節節失利使年輕的海因里希上尉的前途變得暗淡起來,1918年11月11日,走投無路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次年6月28日,新成立的德國魏瑪政府和協約國簽定了“凡爾塞和約”,按和約規定,戰敗的德國只能擁有10萬人的軍隊。1921年1月1日,德國國防軍成立,陸軍編制僅為2個集團軍,下轄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在這樣一支小規模的職業陸軍中,軍官的名額只有4000人,只有極少數優秀的人才加幸運兒才能被陸軍繼續留用,但海因里希還是憑藉他在一戰中的出色表現而被幸運的被留在德國的十萬陸軍中繼續服役。1919年2月,他調往第1集團軍參謀部,任艾里希.馮.奇施維茨將軍(此人在魏瑪時代還擔任過第1集團軍司令)指揮的志願兵師的作戰處處長,負責保衛東普魯士的安全。1919年底,他調往駐東普魯士的第1軍區(總部在柯尼斯堡)任參謀。在此期間,他協助約翰內斯.馮.達澤爾將軍在第1旅和第20旅的基礎上重新組建了第一步兵師並擔任了新成立的第一步兵師的副參謀長。1924年9月,他調任駐紮在施瓦本格明德的第5步兵師第13步兵團第14連任連長。1年半之後,他晉升少校。1927年10月,他調入國防部部隊局任職。這是海因里希軍旅生涯的一個契機,此後,他在魏瑪國防軍中一路平步青雲,僅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便從少校晉升到了將軍:1930年10月,他調回第1步兵師任第3步兵團的代理團長,1個月後,他被正式任命為第3步兵團第3營營長。1932年10月,已經晉升為中校的海因里希調任駐柏林的第一集團軍參謀部作戰處處長(此時任第1集團軍司令的正是他的表哥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1933年,納粹上台後不久,海因里希升任國防部防衛辦公室總務處主任並晉升為上校。從1933年到1937年他一直在國防部(1935年納粹宣布重整軍備後改稱“戰爭部”)補充局任局長,為1933-1939年德國陸軍的迅速擴充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36年元旦49歲的海因里希被擢升為少將。
征戰法國
1937年10月12日,海因里希少將被任命為駐紮在明斯特的第16步兵師師長。這對海因里希來說,這是他施展指揮才能的一個好機會,雖然在此之前,他只在一線指揮過營級部隊,缺少經驗,但事實證明他幹得相當不錯——1938年3月,剛晉升少將2年的海因里希便被提升為中將。
1939年9月1日,德軍悍然入侵波蘭,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但第16步兵師並沒有參加進攻波蘭的戰役,而是被部署在了西線,作為西線少數幾支比較精銳的部隊被編入工兵出身的奧托-威廉.弗斯特將軍的第6軍,隸屬於C集團軍群(總司令李布大將)第5集團軍(司令庫特.利布曼步兵上將),駐守在下萊因地區,以防備法國可能對德國西部工業區發動的襲擊。
第16步兵師組建於1935年10月,是德國重整軍備後第1批組建的步兵師之一。全師轄有3個步兵團(第60,64,79步兵團),1個炮兵團(第16炮兵團),1個反坦克營(第16反坦克營),1個偵察營(第16偵察營),1個工兵營(第16工兵營),1個通信營(第16通信營)和1個戰地後備營。共編有17734人。在這個師的歷任師長中有兩位後來被擢升為陸軍大將,一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海因里希,另一位就是希特勒寵愛有加的獨臂將軍漢斯·瓦倫丁·胡貝。
1940年初,海因里希中將接替短暫離職的馮.朔貝特將軍代理了一段時間的第7軍軍長,此時第7軍剛參加完進攻波蘭的戰役,由波蘭前線移防到西線,部署在德法邊境上的特里爾地區,隸屬於A集團軍群第12集團軍。1940年4月,海因里希被正式任命為第12軍軍長(隸屬於C集團軍群第1集團軍),下轄3個步兵師(第258,75,252步兵師)這個軍被部署在薩爾布呂肯附近,準備參加一個月後即將爆發的對法國的戰爭。
5月10日,德軍開始實施“黃色方案”,突然發動了對西歐四國的戰爭。戰役開始後的一周時間後德軍便奠定了勝局,德軍在中路擔任主攻的A集團軍群和負責進攻荷蘭,比利時的B集團軍群均取得了重大勝利,但部署在戰線南翼的C集團軍群由於擔任佯攻和牽制馬其諾防線駐軍的任務,一直沒有發起大規模的攻勢。
而第12軍當面的法軍陣地形勢則較為複雜,這裡正好處於馬其諾防線兩大要塞區梅斯要塞區和勞特爾要塞區之間的“薩爾缺口”,表面上法軍在這裡只部署了胡伯特中將的第20軍(隸屬於第2集團軍群第4集團軍)屬下的2個步兵師,但由於地理上的原因,法軍在這裡難以構築大型的地堡,因此被改建為類似“荷蘭要塞”那樣的水道防線,這使德軍的進攻要面對很多麻煩。因此直到德軍已經在北方奠定勝局的情況下,6月14日,第1集團軍才接到命令,要求其屬下的三個軍(從北到南為第30軍,第12軍和第24軍)向“薩爾缺口”發動進攻。參加進攻的包括10個師:第30軍的第93,258,79師,第12軍的第268,75師,第24軍的第60,252師以及第1集團軍預備隊的第95,198,168師。雖然法軍在德軍第1集團軍當面部署的兵力並不弱——一共有包括3個要塞師在內的7個步兵師(包括第69,82,174要塞步兵師,第41,51殖民地步兵師,第52步兵師和第1波蘭師),但此時從北方急速南下的古德里安裝甲集群已經深入迂迴到馬其諾防線守軍的後方,因此腹背受敵的法軍在面對德軍的正面進攻時一觸即潰,迅速敗退,海因里希的部隊沒費多大勁就突破了法軍的正面防禦。
1940年6月17日,海因里希接替弗朗茨.博梅中將的職務擔任第43軍(下轄第88,96,292步兵師)軍長,第43軍這時正在巴黎東南隨阿道夫·史特勞斯步兵上將的第9集團軍從羅亞爾河向謝爾河方向追擊向南敗退的法軍,不過,海因里希並未在這場法蘭西戰役的收關之戰中有什麼值得一提的表現,因為在他接手第43軍後的5天后,他的部隊便接到命令在勃艮第附近附近停止了前進,第2天法國政府就在貢比涅簽定了《德法停戰協定》正式宣布投降。
儘管在法蘭西戰役中,海因里希和那些在這場戰役中大放異彩的裝甲部隊的將軍們相比並沒有取得什麼出色的戰績,但希特勒還是在1940年6月1日將他擢升為步兵上將。
7月初,第43軍開進到諾曼第地區駐紮,並開始為預備侵入英國的海獅行動做準備。由於德國空軍在不列顛戰役期間未能取得英國南部上空的制空權,希特勒在1940年9月17日推遲了海獅行動。10月12日,希特勒進一步推遲了這次入侵行動,如果可能的話,預備推後到1941年春季。隨著希特勒的注意力堅定的轉移到他的下一個征服對象蘇聯,用於這次入侵行動的船隊被解散,同時向軍隊下發了東線行動的任務。
苦鬥蘇聯
1941年春,第43軍奉命向東線開拔,進駐波蘭總督轄區。在進將進行的“巴巴羅薩”進攻中,第43軍被編入中央集團軍群第4集團軍,部署在華沙以東。到進攻發起前,第43軍共下轄3個師(第131,134,252步兵師),此外還配屬有2個高炮營,1個自行高炮連,2個軍屬炮兵團,1個工兵團以及1個通訊營。
6月22日,500多萬德軍越過邊境線,向蘇聯發起突然襲擊,到月底,形成的比亞維斯托克包圍圈合圍了蘇聯西方面軍的40萬多萬,這時海因里希的第43軍被轉給魏克斯大將的第2集團軍負責清剿陷入包圍圈中的蘇軍殘餘部隊。這並不是一個好差事。與在法國時相比,被圍的蘇軍抵抗異常頑強,第43軍經過1周多激烈的戰鬥才基本肅清比亞維斯托克附近的蘇軍。
7月上旬,第43軍則負責掩護第2裝甲集群的南翼向斯摩棱斯克挺進, 7月13日,部署在日洛賓-新貝霍夫地區的蘇軍第21集團軍突然向博布魯伊斯克方向發動了反擊,此前還沉浸在勝利喜悅當中的德軍統帥部對這次反擊深感意外,急令第43軍加速前進,以遏止蘇軍對第2裝甲集群側翼的威脅。在空軍的強力支援下,經過數天的激戰,到7月17日,第43軍和其左翼的第53軍一道,終於將第21集團軍的反擊阻止在博布魯伊斯克以南,7月24日,在西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之間新建了蘇聯中央方面軍(司令費.伊.庫茲涅佐夫上將,下轄第3,第21集團軍)在接下來的半個多月里,蘇軍又對這一地區發動了數次反攻,在7月下旬,由3個騎兵師組成的蘇軍騎兵集群還對博布魯伊斯克發起過一次兇猛的衝擊。一直到8月8日,第43軍和第2集團軍的其他部隊才將這支騎兵部隊徹底殲滅。
從8月9日,德軍發動戈梅爾戰役,計畫兵分三路一舉拔除橫亘在克里切夫—戈梅爾地區的蘇軍中央方面軍。海因里希的第43軍在“古德里安集團軍級集群”的配合之下,強渡第涅伯河,直趨戈美爾。到8月24日戰役結束時,德軍幾乎全殲了第21集團軍,徹底清除了這個威脅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南翼1個多月之久的隱患。 綜觀海因里希的第43軍在蘇德戰爭開始2個月來的表現來看,應該說並不理想。這突出表現在其推進速度過慢,機動能力差,難以有效保障主力突擊部隊側翼。以戈梅爾戰役為例,在戰役開始10天后,第24裝甲軍(隸屬於古德里安集團軍級集群)的突進距離為150公里,而第43軍則僅為35公里。但這其中和步兵師本身的機動能力以及作戰任務的分配有很大的關係。
前線作戰
戈梅爾戰役後,蘇軍整個西南方面軍便位於德軍三面包圍之內。希特勒於8月21日下令中央集團軍群的南翼兵力繼續南下,和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一道圍殲蘇軍西南方面軍。在基輔戰役期間,第43軍一改以前“蝸牛”的印象,行動堅決迅速,雖然9月初烏克蘭北部地區的大雨嚴重影響了部隊的行進,但一個月的時間裡,這個軍還是前進了300公里,其屬下的2個師(第131,第293師)是第2集團軍中突進速度最快的部隊之一。為表彰海因里希在基輔戰役中的傑出表現,9月18日,海因里希被授予騎士鐵十字勳章,他是第510位騎士鐵十字勳章的獲得者。
基輔戰役後,第43軍被重新布置在布良斯克前線。9月下旬,為了準備即將打響的莫斯科戰役,第43軍也接收了原隸屬於第53軍的第52步兵師,當時這個師的師長就是日後的陸軍大將——洛塔爾·倫杜利克。 在得到了近一個星期的休整後,第43軍在10月初參加了奧廖爾—布良斯克戰役,它的任務是從羅斯拉夫爾東南的傑斯納河西岸出發突破布良斯克方面軍第50集團軍的北翼,向東直插奧卡河,以切斷布良斯克方面軍的後路,這是要以步兵軍完成裝甲兵的任務,進攻開始後,第43軍進展順利:10月10日便切斷了布良斯克到莫斯科的鐵路線,10月19日,第43軍達到奧卡河,其屬下的第131師攻占奧卡河上的重要渡口利赫文,5天后,第43軍的另一個步兵師——第31步兵師占領了位於里希維以南20公里的別廖夫,初步完成了對蘇第50集團軍在北翼的包圍。
到10月底,第43軍的前鋒已經逼近到圖拉以東不到50公里的地方,但就這段距離第43軍卻花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在這裡第43軍遭到了蘇軍第49集團軍和第50集團軍殘部的頑強抵抗,加上10月初雪後的泥濘使得後勤補給日趨惡化,別的姑且不說,自從10月20日以來,第43軍的麵包供給都已經完全中斷了。在這種情況下,海因里希也只得放任他的士兵在占領區“就地籌措”糧食。後來他在給他妻子的信中也承認在41年冬天,他的部隊有70%的給養都是在占領區搜刮的。到11月中旬,已經精疲力竭的第43軍的攻勢終於在阿列克辛-圖拉東南一線停止了下來。
面對前線日趨困難的局勢,11月13日,德國陸軍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召集東線各集團軍群和集團軍的參謀長在奧爾沙開會,決定在東線再發起一次全面進攻,爭取在入東前一舉攻占莫斯科。儘管很多前線將領(包括海因里希在內)都對這項命令持懷疑和反對的態度,但軍令如山,11月18日,第43軍還是恢復了對圖拉的進攻。不過缺乏冬裝的德國步兵們卻仍然是舉步唯艱,步兵師每天平均只能推進大約3英里,而且這個速度還在不斷的遞減。12月4日,孤注一擲的第43軍最後一次向圖拉發起了衝擊,結果除了第31步兵師在最初有一些進展以外,其他地段的攻勢很快就在蘇軍的抵抗和嚴寒的雙重壓力下停頓了下來。這次攻勢的失利讓德軍在年底前攻占圖拉的希望徹底化為了泡影。12月5日,失望已極的古德里安只得下令停止進攻並全線轉入防禦。 第43軍2個師負責著第2裝甲集團軍和第4集團軍之間至關重要的50公里長的結合部。而這時,一直處於防禦狀態的蘇軍卻突然全線轉入了反攻。
從12月5日開始,加里寧方面軍(總司令科涅夫上將)和西方面軍(總司令朱可夫大將)先後發起了反攻。12月8日,蘇軍第50集團軍(司令博爾金中將,此時下轄11個步兵師和騎兵師)向圖拉以西的第43軍也發起了反擊,第2天便在第43軍右翼的第31步兵師和第296步兵師之間打開了一個突破口,而這裡正好是史達林諾戈爾斯克突出部的根部,古德里安的大部分部隊此時還在這個突出部里,為了填補這個危險的缺口,德軍急忙從第4集團軍調來第137步兵師(原隸屬於第13軍)應急,雖然德軍拚死抵抗(第137步兵師的師長弗雷德里希.伯格曼中將也在戰鬥中戰死),但還是不足以彌補日益擴大的缺口。5天后,第50集團軍的前鋒已經抵達第43軍深遠後方的杜布納,第43軍和第24裝甲軍之間的這個缺口已經擴大到40公里。
12月14日,蘇軍第49集團軍(司令扎哈爾金中將,下轄5個步兵師和騎兵師)對第4集團軍南翼的第13軍和第43軍的結合部發起了兇猛的衝擊,3天后蘇軍便奪回了第13軍半個月前剛剛攻克的阿列克辛。迫不得已的海因里希只得率部撤往西北方向。至此,第43軍和第2裝甲集團軍主力之間的缺口已經變得越來越大,德軍沿奧卡河構築的冬季預設陣地已暴露在了蘇軍的面前,這給蘇軍的進一步反擊提供了機會。12月17日,蘇軍第50集團軍的快速集群(由波波夫少將指揮)通過這個突破口,3晝夜內前進約90公里,進抵德軍後方重要的補給中心——卡盧加城的南郊,第43軍面臨著即將陷入合圍的境地。面對危局,海因里希果斷的將他手下的3個師調往卡盧加附近,乘蘇軍立足未穩之機迅速加強了卡盧加的防禦。
此後蘇德兩軍在卡盧加城內的爭奪戰一直持續了10天,戰鬥十分激烈,城市的控制權曾數度易手。12月30日,城內蘇軍在開到的第50集團軍和第49集團軍的協助下,才最終奪回卡盧加。據蘇方史料記載,第43軍在城市爭奪戰中至少損失了五千人。第43軍雖然在此戰中損失慘重,但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它在卡盧加的堅守在一段時間內遲滯了蘇軍來勢洶洶的進攻,暫時穩定了第4集團軍南翼的安全。
正當海因里希率部隊在卡盧加地區與蘇軍鏖戰之時,德軍領導層卻正在發生著巨大的人事調整:由於作戰失利和擅自撤退等原因,包括布勞希奇元帥,龍德施泰特元帥,博克元帥,古德里安大將和艾里希·霍普納大將在內的一大批高級將領被解職。博克去職後,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的職務由第4集團軍司令京特·馮·克魯格元帥接任。海因里希步兵上將作為中央集團軍群中最為資深的軍長,在克魯格元帥的大力推薦下,於1942年1月20日,被任命為第4集團軍的司令。下轄5個軍17師。
海因里希在接手第4集團軍後就發現實際上它的部隊處於非常危險的狀況:與北面的第4裝甲集團軍和南面的第2裝甲集團軍之間的結合地段已經被蘇軍的反擊衝擊得七零八落。在這種情況下,海因里希可以做的,就只能是堅守了,他利用了他能到手的每一項東西,正規的也好,不正規的也好。他鼓舞部下,激勵他們,升級的升級,撤換的撤換——一在他上任後的三個月里,第4集團軍的正面防線幾乎沒有太大的改變。
蘇軍方面為了儘快突破第4集團軍的防線,在第4集團軍後方空降了第8空降旅的大約2千多人。使得本就困難重重的補給線將更加脆弱。 這種腹背受敵的情況下,1942年1月15日,希特勒終於下令第4集團軍放棄卡盧加以北的突出部, 1月27日,蘇軍近衛第1騎兵軍在尤赫諾夫以南突破了第4集團軍的防線,到月底,這支部隊的前鋒已經逼近維亞茲馬南郊。這支部隊和從尤赫諾夫以北切入進來的第33集團軍(司令米哈伊爾·格里戈里那維奇·葉夫列莫夫中將)還曾經一度切斷了第4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里查德.羅夫步兵上將)的聯繫。但不久這支孤軍深入的蘇軍就遭到緩過勁來的第4裝甲集團軍的猛烈反擊,並於2月3日被切斷了與後方的聯繫。
蘇軍為了援救陷入重圍的第33集團軍和近衛第1騎兵軍(還包括第4空降軍一部),蘇軍第43,第49和第50集團軍曾幾次發動進攻,試圖恢復聯繫,但均已經在新防線上站穩腳跟德軍所擊退。無法在正面取得突破的蘇軍只好故計重演,從2月16日開始先後向尤赫諾夫以西地域空投了7千多傘兵(隸屬於蘇軍第4空降軍),但仍舊是無濟於事,第4空降軍軍長列瓦紹夫少將也在交戰中陣亡。隨著冬季的結束,1942年春天的泥濘時期已經開始。4月20日,史達林不得不下令停止進攻,西方面軍和加里寧方面軍就地轉入防禦。
莫斯科一戰德軍儘管遭受到了慘敗,但海因里希的第4集團軍和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在面對蘇軍冬季反攻時的頑強表現卻是不爭的事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由於第4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在南北兩翼的堅強防守才使得中央集團軍群免遭覆滅的厄運。步兵出身的海因里希在冬季防禦戰中的傑出表現為他在德軍中贏得了“防禦專家”的稱號。而以往在德軍進攻戰中出盡風頭的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們卻名聲掃地。但估計誰也不願意在這樣一場失敗的防禦戰中充當“明星”,這也許是防禦名將海因里希的一大悲哀吧。
防禦專家
莫斯科戰役後,蘇德戰場中部戰線的交戰暫時停止了下來,德軍正面的壓力大為減輕,而分布在德軍戰線後方廣大地區的蘇軍被圍部隊對德軍後方交通線的威脅開始突顯出來,因此第4集團軍的主要任務轉為肅清分布在維亞濟馬-葉利尼亞之間的被圍蘇軍,海因里希投入了南翼的第43軍和第40摩托化軍的部分的兵力參與圍剿。而這些蘇軍部隊在德軍的重重圍困下只得靠極其有限的空投來補給。在德軍逐漸加強的圍剿之下,這些部隊的戰鬥力迅速下降,僅以第4空降軍為例,到3月5日時,只剩下三千多人。3月25日,第4集團軍在第4裝甲集團軍的配合下對被圍的蘇第33集團軍發起一次強有力的衝擊,企圖向烏格拉河突圍的第33集團軍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拚死抵抗,雙方寸土必爭,戰況異常激烈,第33集團軍司令米哈伊爾·格里戈里那維奇·葉夫列莫夫中將也在突圍中負傷自殺。到4月25日該部投降時,德軍宣布共殲滅蘇軍1萬4千人(其中蘇軍8千人陣亡),僅有大約1千人最終衝出了包圍圈。儘管蘇軍在5月-6月間又先後向敵後空投了近五千人,但被圍部隊的情況卻仍在繼續惡化。5月底,第4集團軍發起的“漢諾瓦I號”和“漢諾瓦II號”攻勢對被圍蘇軍來說更加雪上加霜,1個月後當別洛夫集群(包括近衛騎兵第1軍和第4空降軍的殘部,由近衛第1騎兵軍軍長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別洛夫統一指揮)最終向南突圍成功時,其所轄部隊已所剩無幾。
1942年夏,希特勒開始將東方戰役的重點轉向戰線的南翼,第4集團軍的第40,第57摩托化軍和第13軍在4,5月間都被調給了南方集團軍群。為了彌補兵力上的不足,第4集團軍中被塞入了大量的“戰鬥群”,這其中有傘兵和一些步兵師的殘部。到4月底時,第4集團軍的序列中竟然有20多個師的番號,這還不包括6個“戰鬥群”。隨著春季泥濘時節的結束,蘇軍再次對維亞茲馬這個突出部發起了進攻,和冬季反攻時一樣,蘇軍進攻的重點仍然是維亞茲馬突出部的兩翼(也就是第9集團軍和第4集團軍的防區)在南翼,德軍依靠迅速調集的預備隊和在春季修築的防禦工事給蘇軍的進攻帶來了極大的麻煩。而這時的蘇軍還遠不是44年那支成熟的多兵種合成部隊,進攻開始後不久經驗不足的蘇軍坦克部隊就在德軍的一系列短促的反擊下就亂做一團,蘇軍步兵的進攻速度明顯下降,雙方開始了拉鋸戰。進入7月後,由於德軍南方集團軍群開始發起“藍色行動”,南方戰局開始急劇惡化,才迫使蘇軍放棄了在這一地區收效不大的進攻,全面轉入了防禦。應當說海因里希的第4集團軍在這次防禦戰中表現得相當不錯,在沒有多少預備隊的情況下使用輪換的方法迅速向突破口調集了實力強大的預備隊,遏止了蘇軍的進攻。當時任第16集團軍司令的羅科索夫斯基後來在他的回憶錄談到這次進攻時也承認“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我們有時卻陷入了不利的地位,戰線拉長了,一些地方七零八落,多次被敵人衝垮。”
在第4集團軍取得日茲德拉防禦戰勝利的同時,南方集團軍群在戰線南翼勢如破竹,直逼高加索和伏爾加河,東線的戰略主動權再次轉入德軍手中。在這種形勢下,8月中旬,第4集團軍同第2裝甲集團軍(司令魯道夫.施密特大將)一道發起了“鏇風”攻勢,企圖南北夾擊,削平蘇希尼奇突出部,但德軍準備不足且兵力不濟(1942年8月12日,第2裝甲集團軍轄有22個師,第4集團軍轄有12個師,但這兩個集團軍卻防守著北到維亞茲馬南至奧廖爾的漫長戰線),“鏇風”攻勢在取得初步戰果後被迫於8月22日終止。此後隨著史達林格勒城下的激戰陷入白熱化,蘇德雙方的兵力越來越多的投向南方和北方的維亞茲馬突出部,而在戰線中部蘇德兩軍都沒有足夠的兵力來發動另一次大規模的攻勢,海因里希的第4集團軍就在暫時平靜的戰壕中迎來了自己在東線的第2個冬天,海因里希也在這個冬天獲得了他肩章上的又一顆星,1943年1月30日他被提升為陸軍大將。
1943年初,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城下的慘敗使得東線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再次轉入蘇軍手中。1月底,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利用南方有利的戰略形勢擴大進攻正面:遭受威脅的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克盧格元帥和陸軍參謀長蔡茨勒步兵上將曾歇斯底里的試圖說服希特勒同意放棄傑米揚斯克和爾熱夫-維亞茲馬兩個突出部,以縮短戰線,騰出兵力用於機動,但並未成功。不過戰場形勢的迅速惡化要比將軍們的嘴皮子管用的多,2月初,由於多少受了史達林格勒和哈爾科夫嚴重局勢的影響,希特勒終於勉強同意了德軍從上述兩個突出部撤退。由於德軍在撤退前做了周密的準備,有計畫的撤走了所有倉庫和後勤機關,因此撤退顯得很有秩序,和一年前從莫斯科城下的撤退相比,德軍的損失要小很多。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克魯格甚至稱這次代號為“水牛行走”的戰略撤退為“一次大勝仗”。
到3月底,當德軍成功從爾熱夫-維亞茲馬突出部撤出後,中央集團軍群的戰線縮短了大約250多公里,德軍再一次獲得了機動兵力。為了消除蘇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所建立的橋頭堡,德軍準備在5月份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兩翼發起大規模攻勢並一舉奪回東線的戰略主動權,為此4月初,第9集團軍被調往南方的奧廖爾突出部,而把防守中部防線的任務留給了第4集團軍。
7月5日,德軍發起庫爾斯克戰役,但好景不長,一周后蘇軍突然在奧廖爾突出部正面發起了大規模的反擊(“庫圖佐夫”作戰)德軍在庫爾斯克北路的態勢立即趨於惡化,希特勒不得已只得下令停止“城堡”作戰並讓德軍迅速撤出奧廖爾突出部。蘇軍方面,在奧廖爾以北為呼應這次反擊,決定在8月初對中央集團軍群的左翼(主要是第4集團軍的防區)發動進攻,單從兵力上看,德軍是處於明顯劣勢的,瓦西里.丹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上將的西方面軍在這個方向上共有6個集團軍可供調遣,另外還有空軍第1集團軍負責空中支援。而德軍在斯帕斯-傑緬斯克方向上卻只有兩個軍的兵力,根據蘇方資料,進攻打響時,蘇軍在人員上比德軍多1半以上,火炮和迫擊炮多1.3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幾乎多2倍,作戰飛機多60%。德軍唯一可以倚靠的優勢項目可能就只有在斯帕斯-傑緬斯克附近的防線了。(具體見1943年斯摩棱斯克戰役)。
斯摩棱斯克失守後,儘管蘇軍的追擊仍然步步緊逼,但在海因里希的卓越領導下,第4集團軍的戰線只是被逼退而並未被突破,到10月2日,蘇軍停止追擊,第4集團軍終於在魯德尼亞——普羅尼亞河一線站穩了腳跟。至此,席捲第4集團軍達2個多月的蘇軍秋季攻勢終於暫時平息了下來。綜觀第4集團軍在秋季攻勢中的失敗,事實上是蘇德雙方實力此消彼長後的必然體現,蘇軍戰爭實力的優勢在戰略上則表現出“車輪”戰的特點。 德軍第4集團軍在蘇軍的秋季攻勢中被擊退了200-250公里,據蘇方資料,德軍共有7個師被擊潰,14個師遭到重創,此役過後,隨著德軍的前線距離莫斯科越來越遠,在一些德國軍人腦海中殘存的最後一絲勝利的希望破滅了。”
對第4集團軍來說,它所面臨的形勢同樣非常嚴峻:斯摩棱斯克戰役後,第4集團軍退守到從奧爾沙到羅加喬夫一段長約160公里的防線上,但海因里希手下只有10個已經打得精疲力竭的師。更為麻煩的是,在第4集團軍的防區內還有一處對交戰雙方都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要地——奧爾沙陸橋。它位於莫斯科和奧爾沙之間,從地形上看,由於它處於北流注入波羅的海與南流注入黑海的兩股河流的分水嶺上,因此道路兩側地形開闊又無河川障礙,歷來是向東進軍莫斯科最便捷的通路。不過反過來看,這裡同樣也是蘇軍在1943年冬進入白俄羅斯的捷徑。蘇軍在9月份攻占斯摩棱斯克之後,相當於已經占據了奧爾沙陸橋的東段,只要攻克了奧爾沙——這座陸橋的西端橋頭堡,就等於打開了進軍白俄羅斯的大門。正因為如此,奧爾沙自然成為了一塊吸引蘇軍進攻的“磁鐵”,一個德軍必守而蘇軍必攻的焦點。
在1943年的最後兩個月里,蘇軍對第4集團軍發動了5次攻勢,每次都持續5,6天,並且每天要衝擊好幾次。雖然蘇軍投入的兵力並不少(按利德爾哈特的資料,蘇軍這幾次進攻所投入的兵力為20-36個師不等),但仍舊沒能成功的突破第4集團軍的防線。整個冬天,奧爾沙方向都是雙方爭奪的焦點,海因里希僅以手頭上極為有限的兵力(10個師左右),成功的擊退了蘇軍優勢兵力一輪又一輪的進攻。在那個對德軍而言到處風聲鶴唳的冬天裡,第4集團軍取得這樣的戰績著實不易。利德爾哈特在他的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史》里也對海因里希大將的防禦技巧稱讚不已,把奧爾沙防禦戰的成功稱為是“一種非凡的成就” 。他在評述這次戰役時寫到:“海因里希在這一非常狹窄的地區(奧爾沙正面陣地的寬度只有20公里)用了三個半師的兵力,剩下的六個半師,則用來守住他漫長戰線的其餘部分。這樣,他就有適當密度的兵力來保衛這一重要的據點。他的炮兵幾乎未受損失,他集中了380門大炮來守住這關鍵性地區。......同時,這個集團軍的指揮官對在他戰線上平靜地段的那些師實行“擠奶”的辦法,以便在戰鬥期間給每一個投入激烈戰鬥的師每天補充一個新的營。採用這個辦法,就能經常給隔天的損失以彌補,同時還能給有關的師提供一個完整無缺的可用來反攻的就地後備兵員。由於在幾個師內實行一種輪換制度,混合編制的缺點也就減少了——那時每個師包括3個團,每個天包括2個營。戰爭進入第2天時,派來增援的那個營,就是第1天投入的那個營的“姊妹”營,並且由團的司令部陪同前來;再過2天,第2個完全新的團就會出現在前線;到第6天,原來的師就全被撤換下來,去防守平靜地帶了,調防的軍隊就是逐一從那裡派去的。”
海因里希採用上述方法,在1943年冬成功的守住了奧爾沙,到1944年春,第4集團軍的防區成為東線德軍中少數幾個沒有被蘇軍進攻突破的防區。由於這樣出色的戰績,海因里希在1943年11月24日獲得了第333枚橡葉騎士十字勳章。
退職休養
當1944年開春時,海因里希擔任第4集團軍司令已經長達2年半,是東線德軍中任職時間最長的集團軍司令,他卓越的戰績和領導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在他指揮的那些防禦戰中,他始終堅守“以最小的代價來據守戰線”的信條。按理說,這樣的出色的戰績和頑強的指揮風格應當深得希特勒所喜愛,從而贏得更高的軍銜,職務和更多的讚譽才對。為何他又如此默默無聞呢?首先海因里希是一位虔誠的教徒,在戰爭年代他甚至還堅持他麾下的官兵上教堂。這是希特勒無法容忍的,元首認為一位高級將領公開去教堂是不智之舉。有一次,海因里希回到明斯特的家中休假,希特勒專門從柏林派人給海因里希帶去口信:“元首認為將軍的宗教活動與納粹主義的目標極不相容。”但海因里希卻無視這樣的警告,他和太太兒女仍然照常上教堂作禮拜,這令希特勒大為不滿。加上他所領導的勝利都是撤退戰中的“慘勝”,自然無法與那些進攻型將領們的“輝煌勝利”相比。另外他的妻子格特魯德有一半的猶太血統,這令希特勒對他更為漠視。就這樣,這位戰功卓著的將軍被納粹黨的宣傳機器遺忘了。
5月份,海因里希肝病加重,不得不離開前線回國養病。早就對海因里希的宗教信仰和老派軍官習氣心存厭惡的希特勒乾脆以此為名,用第12軍軍長庫爾特.馮.蒂佩爾斯基希步兵上將接替了他的位置並在6月份將他列入預備役將領的名單。這對他而言未嘗不是件幸事,他的離職使他沒有成為第4集團軍的送葬人:6月22日,在德軍發動侵蘇戰爭的3周年紀念日,蘇軍向中央集團軍群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巴格拉季昂行動。3周之內,中央集團軍群有28個師,約35萬人被殲,他親手締造的第4集團軍也未能倖免,遭到滅頂之災。
防衛柏林
海因里希的清閒日子並沒有過多久,1944年8月15日,德軍在東線的迅速潰敗他出山接管第1裝甲集團軍和原“勞斯”集群(他到任後,該集群被重新命名為海因里希集群,仍然下轄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和匈牙利第1集團軍,共30萬人),雖然在人數上占優勢,占據有利於防守的山區地形,但他在東喀爾巴阡戰役和西喀爾巴阡戰役仍然被數量少於自己蘇聯紅軍擊退,但他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利用有利的地形氣候條件,成功的遲滯了蘇軍,保證了部隊的完整,在那個小敗即算勝利的時期,海因里希的表現應當說是相當不錯的,1945年3月3日,海因里希大將的騎士鐵十字勳章上被加上了雙劍飾,他成為了第136位雙劍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的獲得者,這對於一位在希特勒那裡並不受寵,甚至被元首從內心裡厭惡的將領來說,實在是對他卓越戰功的充分肯定。
1945年3月20日,在總參謀長古德里安的強烈要求下,海因里希接替希姆萊指揮東線的維斯瓦集團軍群,當時所轄的4個集團軍已經有兩個在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被朱可夫全殲,剩下的有第三裝甲集團軍及第九集團軍也已經疲憊不堪。在集團軍群270公里長的正面上,他手裡只有大約82萬人的部隊,坦克則更感缺乏,只有1519輛,面對的是由蘇軍最精銳的3個方面軍組成的,裝備著超過6千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250萬大軍。他對他的前任參謀長說,他似乎成了希姆萊的替死鬼。
此刻的奧得河前線離柏林僅有50公里之遙,可以理解的是海因里希已經沒有了以往在東線的機動空間,他所受的壓力可想而知,他的人員,裝備均處絕對劣勢,剩下可以依靠的就只有地利上的優勢了,因此他急需準確的判斷出蘇軍的總攻時間和地點,而這一切,他都猜對了,澤勞弗高地的防守戰(澤勞弗高地大血戰)成功的阻擋了朱可夫三天 ,打斷了朱可夫獨占柏林的榮譽,可是大廈將傾,非一木能支,到了4月19日,蘇軍已經取得了突破,直趨柏林。
到4月下旬,海因里希知道維斯瓦集團軍群無法阻止蘇軍前進,經過多日激戰後,他命令部隊撤出沃林,退到奧得河以西。4月28日,威廉·凱特爾元帥在柏林北方的路上驚訝地發現隸屬第三裝甲集團軍的第七裝甲師及第二十五裝甲擲彈兵師的部隊正在向北離開柏林,他本來以為這些部隊正前往柏林。
凱特爾在新布蘭登堡附近的一條路找到海因里希,指責他軟弱,喊叫說如果他效法洛塔爾·倫杜利克那樣對付逃兵,他的部隊就不會在敗退中。海因里希的舉動是想把其部隊及儘量多的平民帶到西方,打算帶他們到波羅的海與易北河北段之間地區。海因里希對凱特爾說:“凱特爾元帥,若是你想槍決這些人,請你動手吧!”
凱特爾隨即解除海因里希的司令職務。克特·司徒登特獲任命為維斯杜拉集團軍群的新司令,但尚未到任就被英軍俘獲。海因里希回到普隆退休,5月28日在那裡向英軍投降。
一個月後,海因里希在德國北部的弗倫斯堡向英軍投降。此後,他一直被關押在英國,直到1948年5月19日被釋放。1971年12月13日,海因里希在符騰堡的懷布林根去世,享年85歲。
總結評價
“他有對付蘇聯人的豐富經驗,而且他們還沒有戰勝過他”————德國陸軍大將海因茨·古德里安對海因里希的評價 。
每當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將領,很多軍事愛好者們肯定會首先聯想到隆美爾,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的名字,在納粹德國早期的閃擊戰中他們都曾經立下過赫赫戰功,創造過很多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隆美爾在北非,古德里安在法國,曼施坦因在蘇聯的輝煌勝利都奠定了他們世界級名將的聲譽。但他們在戰爭中後期的防禦作戰中的表現卻乏善可陳,少有精妙之筆。給人的印象是似乎德軍中只“出產”善於進攻的將領。但如果提起戈特哈德.海因里希這個名字,可能會令人感到有一些陌生。因為在他長達40年的戎馬生涯中確實沒有多少令人記憶深刻的顯赫戰歷,他的名字更多的是出現在德軍的作戰序列表當中。但他作為德國國防軍軍中少數幾位傑出的防禦專家,曾經在莫斯科城下力挽狂瀾,使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免於崩潰,此後他率第4集團軍長期駐守在東線中部地段,令許多與他對陣的蘇軍將領頗為頭痛。他作戰頑強,要求嚴格,因此他手下的很多官兵對他既愛又恨,稱這位小個子將軍是“我們兇悍的小矮子”。
不過他的作風頑強和要求嚴格並不意味著他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在戰爭期間他曾多次拒絕執行那些無視士兵生命的荒唐命令,最後也因此結束了自己的軍事生涯。雖然他戰功彪炳,然而他和他的堂兄龍德施泰特一樣,從骨子裡就是一位老派普魯士軍官,性格倔強,是少數幾位敢於公然違抗元首命令的前線指揮官之一,加上他的宗教信仰和有一半猶太血統的夫人,這些問題都讓希特勒對他始終抱有偏見和厭惡之情,以至於在44年藉口健康問題直接將他解職。儘管希特勒的偏見讓海因里希名聲和他的顯赫戰功很不相稱。可是,不能否認的是,在海因里希統率第4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期間,他的戰線往往是東線最為穩固的戰線。僅此一點,也能讓海因里希擠身德軍最優秀的集團軍司令之列。
個人檔案
基本信息
軍銜:陸軍大將
生日:1886年12月25日
出生地:東普魯士貢賓嫩
死亡:1971年12月13日
死亡地:符騰堡懷布林根
妻子:格特魯德.海因里希
職務
1932年10月1日-1933年2月1日 第1集團軍作戰處長
1933年2月1日-1933年3月1日 國防部防衛辦公室總務處處長
1933年3月1日-1937年10月12日 國防部補充局局長
1940年1月31日-1940年2月12日 第7軍軍長
1940年4月8日-1940年6月18日 第12軍軍長
1940年6月18日-1942年1月20日 第43軍軍長
1942年1月20日-1944年6月4日 第4集團軍司令
1944年6月4日-1944年8月16日 被列入預備役
1944年8月16日-1945年3月20日 “海因里希”集群總司令兼第1裝甲集團軍司令
1945年3月20日-1945年4月29日 “維斯瓦”集團軍群總司令
軍銜
少尉:1906年8月18日
中尉:1914年2月17日
上尉:1915年6月18日
少校:1926年2月1日
中校:1930年8月1日
上校:1933年3月1日
少將:1936年1月1日
中將:1938年3月1日
步兵上將:1940年6月1日
大將:1943年1月30日
榮譽
騎士鐵十字勳章:1941年9月18日獲頒
橡葉騎士十字勳章:1943年11月24日獲頒
雙劍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1945年3月3日獲頒
普魯士馮·霍亨佐倫佩劍騎士十字勳章:1918年8月9日獲頒
一級鐵十字勳章1939勛飾:1940年6月16日獲頒
二級鐵十字勳章1939勛飾:1940年5月13日獲頒
1914一級鐵十字勳章:1915年7月24日獲頒
1914二級鐵十字勳章:1914年9月27日獲頒
漢堡漢薩同盟十字章
薩克森-魏瑪二級皇家白鷹佩劍騎士勳章
薩克森-歐內斯廷公爵皇家佩劍騎士勳章
薩克森-科堡-哥塔卡爾.艾杜阿德戰爭十字勳章
1914-1918前線戰鬥榮譽十字勳章
國防軍一級長期服役獎章
國防軍三級長期服役獎章
奧地利三級軍功勳章佩戰爭勛飾
1918黑色戰傷章
西線防禦獎章
東線冬季作戰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