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概況
長豐,農產品資源豐富。主產水稻、小麥、油菜籽、棉花,兼產大麥、豆類、山芋、玉米、花生、芝麻、西瓜、甜桃、蔬菜、藺草、淺水藕等。崗集藺草頎長而柔軟,其製成品暢銷日本。瓦埠湖銀魚、長豐草莓、吳山白鵝 、朱巷仔豬名揚省內外。長豐,礦產資源品種多、品位高。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石灰石、大理石、瓷土、紫砂頁岩、石英石、高嶺土、礦泉水等。舜耕山紫砂頁岩露天儲量 1400 多萬噸,可開發生產輕型牆體材料。崗集、吳山地區蘊藏大量優質礦泉水,各項指標均達到飲用天然礦泉水的國家標準。 長豐,工業經濟實力逐步發展壯大。現已擁有機電、輕紡、化工、食品、建材、印刷等 20 多個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雙墩牌系列麵條等 20 多種產品獲省優、部優。長豐,縣境北部有舜耕山國家森林公園,縣內已陸續發現大批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旅遊開發潛力較大。長豐,在緊靠合肥、淮南兩大城市建立了雙鳳工業區。工業區的政策優惠,服務周到,一批投資千萬元以上的進區項目已經取得顯著效益。熱誠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前來投資開發,大展宏圖。
建縣緣由
1964年9月12日,安徽省人民委員會上報國務院《關於設立長豐,固鎮、利辛三縣的報告》中指出:"以淮南鐵路水家湖車站為中心,分別從壽縣、定遠、肥西、肥東四縣劃出部分地區設定長豐縣"。"這個地區原為四個縣的結合部,位於蚌埠、淮南、合肥三市之間,地跨淮南鐵路北段,農業生產落後,社會情況複雜……。另外,原來壽縣人口有90餘萬,肥西、肥東也都在60萬以上,地區偏大,對邊遠地區的工作領導很不方便。因此, 我們認為,建立長豐縣,對於加強這些地區的工作領導,發展生產、維護交通運輸安全都是有利的"。10月31日,經國務院148次全體會議批准,析壽縣、定遠、肥西、肥東四縣部分地區設立長豐縣。因縣境大部分地區原屬清朝時壽州長豐鄉,故命名為"長豐縣"。1965年3月11日,省人民委員會轉發國務院的決定,由合肥市負責長豐縣的籌建工作,同年5月籌建工作結束,6月1日,長豐縣人民委員會正式辦公,治所水湖鎮。隸屬合肥市,是全省第一個市帶縣。
建縣區劃
長豐建制時,從相鄰四個縣的結合劃入8區、鎮,56個公社。其中,由壽縣劃入4區31個公社,水湖區所轄興隆、黃山、羅塘、長崗、徐廟、孔店、蔡塘、水湖、禹廟等9個公社;下塘區所轄下塘、羅集、高塘、陶湖、錢集、陶興、車王等7個公社;楊廟區所轄楊廟、莊墓、陶樓、吳山、華廟、豸鋪、義井等7人公社;楊公區所轄楊公、史院、孫廟、朱集、孤堆、三和、曹庵、橫塘8個公社。由定遠縣劃入2區1鎮10個公社,杜集區所轄陸橋、朱巷、杜集、隆興、沛河5個公社,爐橋區所轄爐橋鎮和嚴澗、能仁、孫集、七里塘、八一等5個公社。由肥東縣劃入8個公社,即雙墩區所轄雙墩、卅頭、五十頭3個公社,青龍區所轄造甲、埠里、吳店、柘塘、馬塘5個公社。由肥西縣劃入1區6個公社,即崗集區所轄崗集、梅沖、白塔、夏店、斗鎮、土山公社。縣人民委員會正式辦公時,將肥東縣劃入的8個公社歸併為1個區,定名雙墩區。199年7月10日,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爐橋區及其所屬公社、鎮劃回定遠縣。8月增設水湖鎮(區級)、下塘鎮(鄉級)。11月增設邵集公社,隸屬楊公區。是年未,長豐全縣為7個區1鎮52個公社(鎮)。1983年,鄉、社分立,原下塘公社併入下塘鎮,原吳山公社併入吳山鎮,興隆鄉該名張祠鄉,黃山鄉該名馬廠鄉,並增設錢集、左店2鄉,1984年增設蔡城塘區,轄由水湖區劃入的馬廠、孔店2鄉。1992年,進行撤區並鄉。全縣調整為10鎮20鄉2個工業區,即水湖鎮、下塘鎮、吳山鎮、雙墩鎮 、崗集鎮、楊廟鎮、莊墓鎮、曹庵鎮、朱巷鎮、楊公鎮、三十頭、夏店鄉 、土山鄉、 義井鄉、陶湖鄉、陶樓鄉、羅集鄉、埠里鄉、造甲鄉、杜集鄉、沛河鄉、 左店鄉 、羅塘鄉 、徐廟鄉 、張祠鄉、 孔店鄉 、三和鄉、史院鄉、 孫廟鄉 、孤堆回族鄉和雙鳳工業區、金嶺工業區。2004年6月,經國務院國函[2004]39號檔案批准,將曹庵鎮、楊公鎮、孔店鄉、史院鄉、孤堆回族鄉、三和鄉劃歸淮南市管轄。2004年9月,經省政府批准,將張祠鄉併入水湖鎮,將夏店鄉併入雙墩鎮,將土山鄉併入崗集鎮。目前,全縣轄20個鄉鎮(8鎮12鄉)、1個工業區。悠久歷史
1、長豐縣建制雖晚,但該縣境戰國時地處楚頭吳尾,為南北文化交匯之地,形成了自已鮮名的地方特色:"民風剛毅之鄉"。長豐縣古、近代處於廬、壽、定邊界。"離州穹遠、地勢犬牙",歷來就是農民起義和人民革命策源地。長豐大地留下許多具有紀念意義的遺址、遺蹟,如荒沛橋陸遐齡起義遺址,柘塘集袁洪漠大戰周盛傳遺蹟等,尤其民國革命戰爭時期的紀念地更多,如吳山廟起義故址、雙河集革命暴動故址,姚皋店中共鳳台縣委故址,楊廟安徽工委故址……。 "人文蔚起之邦"。長豐人文薈萃,代不乏人。被《辭海》、《中國近代史詞典》收錄的長豐籍人物有50人之多。遠有楊行密、楊渥父子,近代的聶士成、聶憲藩父子,現代、當代的龔鎮州、龔彭、龔普生父女……另在文學、藝術方面業績卓著的長豐籍人物不勝枚舉。"景觀宜人之處"。長豐縣境自然、人文景觀遍布。舜耕山、小土山一北一南;古墓葬、古文化遺址之多,被史家稱為古文化地下寶庫。尤其是西北部曾為古楚都壽春城郊,王候墓葬多集於此。《越絕書》謂:"壽春東鳧陵坑諸候王所葬也"。朱家集離散古堆楚王墓、楊公戰國墓、朱巷、楊廟的漢墓群、小孤堆的袁術墓,夏店的翟通、翟能墓、吳山的楊行密墓以及陶樓、錢集的古城遺址、崗集的牛寨寺、孔店三江壩商遺址……。
2、長豐地處江淮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為蔡地,吳、楚相爭,兵戰不已;三國時吳魏交兵、是曹操屯兵之地;東晉淝水之戰的絡澗前哨戰,並發生在境內的東北部;南北朝時期,南北雙方在境內北部爭奪60年之久;五代十國期間,吳王楊行密與梁王朱溫割據稱雄,交戰近20年;宋與金兵也曾在壽廬之間擺下戰場。一系列戰亂延續不斷,直至明清和民國時期。清鹹豐年間,武生陸遐齡在縣東部荒沛橋(今沛河鄉)一帶,率眾兩萬回響太平軍起義,舉旗反清;光緒年間,下塘李慶祺聚眾抗鹽政暴動,迫使清政府不敢在下塘再設鹽務關卡;宣統年間,革命黨人王慶雲借馬廠、曹庵舉辦團練為名,集結武裝,
組建淮上軍,回響武昌起義,光復壽州城。清未,縣人吳腸谷,倪映典、范鴻仙在辛亥革命中殉職,
為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立下功勳。在反軍閥鬥爭中,程華亭、余亞農等人先後在縣境北部和南部又組織兩次淮上軍起義,抗擊北洋軍閥,反對保皇復辟勢力。中國共產黨誕生不久,共產黨員陶淮、胡萍舟、崔筱齋、王影懷等受中共派遣,回家鄉宣傳馬列主義,發展黨員,開展革命鬥爭,進行秘密活動。抗日戰爭中後期,新四軍淮西獨立團在今長豐地區與日偽頑展開殊死鬥爭,建立了抗日根據地。抗戰勝利後,趙凱、楊剛等率部重返淮西,奪回了根據地,成立了中共壽元合霍工委和淮東工委,建立和恢復了7區31個鄉政權。民國37年底,為阻止國民黨軍隊南逃,支援解放軍渡江,境區鄉政權領導和發動民眾"扒路""殺電",並組織了萬人擔架隊。80名水手隨解放軍南下,為渡電戰役的勝利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民國38年元月,縣境全部解放。在革命戰爭年代,長豐有千名優秀兒女,為創建新中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名人名址
長豐歷史上名人薈萃,古遺址遍布,本期選刊三篇,以(嗜)讀者。
聶士成(1836--1900),字功亭,崗集鎮人,初以武童投袁甲三部,1862年入淮軍劉銘傳部,遷副將、總兵、提督。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率所部渡海守衛台灣,屢戰屢勝終將敵驅逐出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曾赴朝抗日,戰功卓著朝野稱譽,遂提升直隸提督。戰後設天津蘆台,1900年7月9日在天津八里台守戰中壯烈殉國。陣亡之後,遺體由哨官張林背回原籍崗集鎮聶祠堂。遺物有描金紅皮箱一個,內藏親筆小楷日記、慈禧、光緒賞扇面、書畫、象牙、管毛筆、端硯等文房四寶等物,於十年浩劫中被攫、至今下落不明。天津人民為紀念這位愛國將領,把八里台橋改名"聶公橋"。1984年,天津市政府將"聶忠節公殉難處" 重樹碑石。
龔澎(1914--1970),女,原名維航,崗集鎮安沖村人,其父龔振鵬為辛亥革命時期皖籍著名人物,龔澎少時在上海等地讀書,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學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和胞姐龔普生(我國知名女外交家),組織過多次集會遊行,主持中外記者招待會,雙雙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調重慶中共南方局外事組,自此隨周恩來工作達30年之久,曾任周恩來翻譯兼英文秘書,1947年與喬冠華結婚。抗戰結束後與喬冠華在上海、香港出版英文《新華周刊》和《中國文摘》。建國後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部長助理,"文革"中備受摧殘,復出不久即因腦溢血去世。"楚幽王墓"。發掘前稱離散孤堆,位於今朱家集南3華里楚幽王熊悍之墓在縣境發掘的楚墓中是規模最大、年代與墓主人確切、出土文物最多的諸候墓葬。其出土文物至少有4000件,其中青銅器1000餘件,重要的大件有200餘件。歷經三次發掘,第一次發掘就引起轟動,中、外古董商、古玩收藏者雲集,競相套購,以致大批文物流失。國外有,民間有,毀棄的也有。現在國家徵集的只是一小部分,台灣收藏了一部分。在安徽省博物館收藏的器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楚大鼎、楚王酚肯鼎、四獸平府鼎、盤雲紋箐等。
地方特產
吳山貢鵝:吳王楊行密(852-905),字化源,廬州合肥人,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吳國的創立者。二十幾歲便揭竿而起,出生人死,南征北戰,占據淮河以南,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三十餘州地盤。天復二年,被昭唐宗封為吳王。其為官清正廉明,使人民安居樂業,深受民眾愛戴。吳王每巡視淮南,故鄉人民必以當地特產“大白鵝”配美味佐料製成“滷鵝”敬奉,吳王食之大悅,謂眾人曰:行密自幼貧寒,不敢忘本,以此滷鵝進餐,堪稱“貢品”。“吳王供鵝”因此得名。後由產自吳山,俗稱“吳山貢鵝”。
吳山貢鵝,淵源流長,它經歷了燉、煮之法的演變。以又白又大又肥的皖西白鵝作原料,依靠吳山優質礦泉水,配以十幾種中草藥和傳統秘方配製而成,才形成了今日風味獨特堪稱江淮一絕的“貢鵝”。
吳山貢鵝,色澤清爽,香氣濃郁,味美醇厚回味無窮,縣有食而不厭,健脾養胃,益氣補虛;青熱解毒之功效,因鵝喜食青草無污染,故稱為“綠色保健食品”。
下塘龍蝦:龍蝦,翔游淺底的水中呆“將軍”,它既沒有使人眼前一亮的尊容,也沒有躋身珍稀和名貴之列,甚至於一度被人們誤解為泛濫成災的渣滓。如今,在人們的眼中,龍蝦的形象大為改觀,身價倍增,套舉時髦的話,人氣指數一路飆升。自省城合肥向北沿合水公路驅車數十公里,便來到素有“千年古鎮,四方輻輳”之稱的下塘。徜徉於古鎮的店鋪酒肆,品位風味獨特的下塘燒餅,其樂無窮。不過,阡陌之間縱橫交錯的龍蝦養殖場更能聚焦遊人的目光。沿堤而行,紅褐色的精靈們時而倏地一竄,時而趴在水草上悠閒地呼吸新鮮空氣,此情此景,令人駐足流連,耳目一新。
龍蝦,學名“克氏鰲蝦”,追溯求源,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傳入我國,其子孫香火旺盛,綿延不絕。在農村,大家都稱它海蝦,因為其橫行與稻田水溝,在田埂邊打洞生息繁衍,往往頭天稻田裡的水還滿盈盈的,第二天就底朝天,這都是龍蝦惹的禍。有如此的“能耐”,龍蝦一族自然難逃厄運,人人得而誅之,或丟棄于田邊,或帶回家成為家鴨的美味佳肴。
在農村,雖然大人們對龍蝦頗不感冒,但孩童們還是從中尋到了許多樂趣,度過了許多美好的童年時光。春暖花開時節,池塘和水溝里的一切都變得生動起來,春草挾著水珠蕩漾,龍蝦也蠢蠢欲動,猶如之蛙以為自己是塘中主宰,自以為是的揮舞著大爪尋覓獵物。
這時候,放學的孩子呼朋引伴,隨手掰根枝條,毫不費勁的找來餌料,用繩拴住,拋下自製的簡易漁具,不出三分鐘,就有呆頭呆腦的大龍蝦成為俘虜。如此反覆,收穫多多。即使是僥倖逃脫多次的狡猾的龍蝦,終究抗拒不了美味的誘惑,直至成為孩子們的戰利品時還緊緊地鉗著食物,憨憨的模樣令人忍俊不禁。
隨著時代的變遷,原先被農戶們視作洪水猛獸的龍蝦逐漸成為香餑餑。龍蝦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從蝦殼中“甲殼素”提純的“可聚糖”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祛除體內毒素等功能,被科學界譽為繼蛋白質、脂肪、纖維素、澱粉、維生素之後的“生命第六要素”。一年四季除了冬季以外,每到逢集,農村集鎮的路邊、巷道,都少不了龍蝦經紀人忙碌的身影。龍蝦享受到隆重的禮遇,乘上了汽車、火車甚至飛機,一路顛簸奔向各大賓館飯店。隨著龍蝦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原先自生自息的龍蝦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由於龍蝦易飼養,繁殖快,精明的農戶看準行情,走上了人工養殖之路。九十年代初,下塘鎮農戶率先吃起了“螃蟹”,經過科學養殖,獲得了較高的回報。周邊鄉鎮的農戶一應而起,打響了龍蝦養殖的穿插戰,稻田、水溝、塘壩都被充分利用起來,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下塘龍蝦養殖呈現規模化的發展態勢,贏得了“龍蝦之鄉”的美譽,大大增強了全縣各鄉鎮農戶養殖龍蝦的信心。座落在下塘鎮的龍蝦加工企業安徽金鵬農副產品開發有限公司開足馬力,每年加工鮮活龍蝦120萬公斤,產品進入歐美和韓國市場,成為合肥地區第一家龍蝦加工出口企業。強大的“龍頭”、繁榮的市場推進了龍蝦產業的健康發展。龍蝦給農戶帶來了實惠,為食客帶來了歡娛。2003年,首屆“中國合肥龍蝦節”在一片歡騰中拉開帷幕,它迅速聚集了世人的眼光,新聞媒體也對這一新生事物給予了長篇報導。
火火的盛夏,火火地度過。龍蝦煎、炸、烹、煮、燒、烤皆宜,令人大快朵頤。君不見,馬路邊的龍蝦城、大排擋人潮如織。吃龍蝦、喝啤酒已是消暑度夏的一種愜意方式,小而緊湊的空間裡,彼此不必矜持,不同的情緒可以自由地釋放。、紅紅火火的合肥龍蝦節剛一開幕,下塘鎮便搶占商機,強勁推出“訪千年古鎮、游龍蝦之鄉”活動,讓都市人體驗到了休閒度假的生態觀光的樂趣。旖旎美妙的田園風光、意韻悠長的掌故傳說,使遊客沉醉其間,流連忘返。
朋友,百聞不如一見,放下手中繁雜的事務,到龍蝦之鄉來吧,龍蝦之鄉定會讓你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長豐草莓:長豐縣盛產草莓,而長豐草莓的主產區在水湖鎮。近年來,草莓成為全鎮農業的支柱產業,是國家草莓標準化無公害生產示範基地,有“草莓之鄉”的美譽。全鎮草莓種植面積近4萬畝,年產草莓6萬噸,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天津、大連、青島等全國大中城市。註冊為“水家湖”牌草莓是農業部批准的無公害綠色食品。但草莓生產上市因季節及不耐儲運,易爛等因素。亟等草莓進行保鮮和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莊墓圓子圓子作為一種菜餚,就長豐而言,有糯米圓子、掛麵圓子、燒餅圓子、綠豆圓子等,但最負盛名的當屬莊墓圓子了。圓子的製作工序特別複雜,要做的美味可口,選料要仔細,豬肉要選上等五花肉,饃饃要用上等麵粉做的。肉煮熟以後切成細小丁狀,饃饃揉搓成粉末狀,用面篩過濾,然後以豬肉、饃饃須、豬板油為主料,蔥、蒜、姜、鹽、老母雞、味素等為佐料,按一定的比例攪拌在一起,用手揉成麵團狀,再用綠豆粉滾面一次。用綠豆粉滾面,可以避免圓子破皮,有韌勁和咬勁。然後放進煮沸的開水鍋里煮一下,用帶有小漏洞的“絲勺”撈上來放在白菜葉上冷卻,這樣一系列的工序完成之後,圓子即成型了。
莊墓圓子:莊墓圓子不僅在做法上有與眾不同之處,蒸時更講究烹調工藝。水沸騰之後,把圓子輕放在鋪有紗布或千張的蒸籠上,蓋上鍋蓋,旺火燒二十分鐘左右,中間點一次井水,即可上桌。這樣,端上餐桌食用時,圓子質軟不硬,甜滑潤喉,用筷子夾起即使成橢圓或長條形,也不會破碎。你覺得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呢,這其中可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在我們長豐地區,吃圓子的場合是有講究的。比如在結婚喜宴上,一盤圓子上桌了,此時卻不能動筷子進口,必須等到新郎新娘前來謝客,才能品嘗。有時家裡來了多年未見的親友,也要上一盤圓子,以示對客人的尊重。
圓子,寓意團團圓圓、美滿幸福,為傳統節日和喜慶日子增添了祥和氛圍。
地理
地形
地勢東、南部稍高,西部較低,平均海拔50米。橫貫縣境中南部的江淮分水嶺,崗巒跌宕起伏,將全縣分為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南水入江,北水歸淮。西部的瓦埠湖畔和東北部的高塘湖畔,土地平曠,水岸曲折,屬淮河灘地平原,自古以來就是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氣候
長豐縣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植被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降雨960毫米,年平均日照2160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24天。因光熱和水分條件良好,有利於農、林、牧、漁各業的發展。
資源
水資源
滁河乾渠串聯雙鳳湖、雙龍湖、鶴翔湖、梅沖湖、大官塘等五座水庫、上萬畝水面,大別山天然山泉水順渠而下,享有“五湖連珠”的美譽。礦產資源
縣內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石油、石灰石、石英岩、大理石、瓷土、煤、紫砂頁岩、高嶺土、砂礦、礦泉水等,品種多,品位高,儲量可觀。歷史沿革
商代屬虎方;西周屬淮夷,春秋初期屬夷虎,後為吳楚交爭地,戰國時期屬楚;秦代分屬九江郡之壽春、曲陽。兩漢時期,初屬淮南國,後屬揚州刺史部,由九江郡之成德、曲陽、合肥分領。
三國時期,為魏淮南郡成德縣,部分屬西曲陽、合肥;西晉時沿魏制;東晉時由淮南郡、梁郡、廬江郡分領。
南北朝時期,初屬南朝宋、齊、梁的豫州梁郡、陳留郡、安州定遠郡;後屬北朝齊的揚州淮南郡、合州汝陰郡、西楚州鍾離郡。隋朝變化不大。
唐朝,屬淮南道,由壽州之安豐、廬州之合肥、濠州之定遠分領。
五代十國時期,初屬吳(楊),繼屬南唐之壽州、廬州、濠州。
宋朝,屬淮南西路,分屬壽春、定遠、合肥和慎縣(梁縣)。
元、明、清三朝,初屬安豐路之壽春、定遠,廬州路之合肥、梁縣,後屬鳳陽府之壽州、定遠,廬州府之合肥。
民國時期,分屬壽縣、定遠縣、合肥縣。其間民國31年,共產黨在縣境建壽東南辦事處,32年改稱壽縣抗日民主政府,38年初在縣境建壽合縣人民政府,當年6月併入壽縣。
建國後,分屬安徽省(1952年前為皖北行署)之壽縣、定遠縣、肥東縣、肥西縣。
1964年9月12日,省人民委員會上報國務院,以淮南鐵路水家湖車站為中心,建置長豐縣。1964年10月31日,國務院148次會議決定,析壽縣、定遠、肥東、肥西四縣邊境地區設縣,因縣境大部分地區屬清朝壽州長豐鄉,故定名長豐縣。1965年3月11日,省人民委員會轉發國務院決定,由合肥市負責籌建,同年5月底籌建工作結束,6月1日長豐縣人民委員會正式辦公,治所水湖鎮。隸屬合肥市管轄。
行政區劃
長豐縣地形狹長,南北距離77公里,東西距離54公里,區劃前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2004年6月,行政區劃調整,北部楊公鎮、曹庵鎮、史院鄉、孫廟鄉、孤堆鄉、三和鄉、孔店鄉7鄉鎮劃歸淮南市管轄。2011年,三十頭鎮由新站託管,區劃調整後,全縣總面積為18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1萬畝。截至2013年,長豐縣縣轄8個鎮、6個鄉、1個開發區:
8鎮:水湖鎮、雙墩鎮、崗集鎮、下塘鎮、吳山鎮、楊廟鎮、朱巷鎮、莊墓鎮。
6鄉:羅塘鄉、義井鄉、左店鄉、杜集鄉、造甲鄉、陶樓鄉。
1開發區:雙鳳開發區。
人口
人口變化
解放後人口增長較快,人口密度也相應提高。縣境1949年為每平方公里196人,1952年為210人,1957年為234人,唯1961年為182人最低。1965年,全縣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205人,與1949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增加9人。1982年人口普查時,每平方公里為316人,與1949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增加9人。1982年人口普查時,每平方公里為316人,比1964年人口普查時的188人,增加128人,上升68%。1985年,每平方公里上升到329人,比1949年增加133人,比1965年增加124人。人口分布
地區人口分布縣內各地人口分布不均,一向是楊公、楊廟、水湖區偏多,其餘略少。1985年,北部的楊公區平均每平方公里375人;南臨合肥市的雙墩區每平方公里有314人。人口密度最高的楊廟區莊墓鄉,每平方公里503.7人;最低的杜集區沛河鄉,每平方公里174.8人。
城鎮化水平
1949年,縣境農業人口45.9萬人,占總人口的97.66%;非農業人口1.1萬人,占2.34%。1959年非農業人口增加到3.2萬人,占總人口的5.66%;農業人口占94.34%。1965年,非農業人口1.8萬人,占總人口3.65%。以後逐年增加,至1985年非農業人口達47370人,占總人口近6%,農業人口占94%強。這些非農業人口,居住在水湖鎮21219人,下塘鎮5746人,吳山鎮2593人,其餘分散在全縣各區、鄉。
2012末全縣戶籍總人口77.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29萬人,農業人口66.97萬人。
經濟
農業
縣境農業,建國前受封建土地制度束縛,再加戰亂不已,天災頻仍,生產水平低下,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建國後,結束了戰亂,改革了封建土地制度,大興農田水利建設,生產有所發展,1957年糧食畝產達68公斤。50年代末,由於農村政策偏左,導致1959~1961年的三年困難,生產水平急劇下降,1960年糧食畝產才37.5公斤。通過調整、整頓,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農業體制後,生產有了恢復,1965年糧食畝產達62公斤。“文化大革命”十年,農業生產在徘徊中有所發展,1971年糧食畝產116.5公斤,1975年為154.5公斤。全面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後,生產水平逐年上升,1980年糧食畝產185公斤,1983年達272公斤,1985年達291公斤。縣境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特別糧食產量的升降,關係著農業產值和收益分配的增減。1949年農業總產值4314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除去林、牧、副、漁,下同)3316萬元,至1985年農業總產值31690萬元,其中種植25411萬元,農業總收入39659.56萬元,總支出13596.55萬元,分配總額25963萬元,人均349.2元。
2011年糧食總產量62.9萬噸,比2010年增長6.9%,連續八年豐收;油料產量2.61萬噸,比2010年下降48.7%;棉花產量5831噸,下降1.2%;蔬菜產量23.79萬噸,增長12.6%。
2012年糧食總產量59.4萬噸,比2011年增長5%;油料產量4.09萬噸,比2011年增長56.4%;棉花產量5732噸,降低1.7%;蔬菜產量25.05萬噸,增長5.3%;草莓產量19.75萬噸,增長11.3%。
工業
解放前,縣境有粉坊、豆腐坊、油坊、槽坊(釀酒)等家庭作坊和鐵匠、木匠、蔑匠、機(織)匠等個體手工業。主要產品有冬粉、澱粉、植物油、豆製品、白酒、粗布和小型農用具等。到1950年,僅有個體手工業50餘戶,1953年增至70餘戶。1956年,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運動中,先後辦起了手工業社、組15個,有社員270人。1958年,在“全黨辦工業”的號召下,先後辦起了一批集體和社隊工業,縣境始有機械裝備的糧油加工和軋花廠。1962年,經過調整,根本不具備辦廠條件的社隊工業大都解體。建縣時,全縣有國營工業企業3家、集體工業企業30家,年工業總產值228萬元。1970年,國營工業企業發展到16家,集體工業企業42家,年工業總產值407.7萬元,比1965年增長78.8%。1971年以後,化肥、水泥、農藥、磚瓦、釀造等一批地方國營工業企業相繼建成投產,1971年至1975年,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37.8%。
1985年,全縣有國營工業企業32家,集體工業企業264家,村辦、合作、城鄉個體工業企業5683家,固定資產4000多萬元,全部工業總產值11234.6萬元,實現利潤395萬元,上交稅金262萬元;職工總數26245人,其中技術人員155人;擁有化學、機械、建材、食品、紡織、縫紉、竹木、印刷、輕化等工業行業。主要產品有化肥、農藥、獸藥、拖車、三輪車後橋、磚瓦、水泥、石灰、石料、塗料、油氈及各種預製構件、植物油、米、面及其製成品、飼料、白酒、飲料、糕點糖果、棉布、化纖布及針織品、服裝、家具、農用具、紙、塑膠薄膜、文教用品、藝術品等。
2011年,長豐縣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350.99億元,增加值90.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9.6%。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產值56.31億元,增長84.2%。2011年產值超億元企業87戶,比2010年增加39戶。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6.2%,工業增加值占GDP比例達47.5%,比2010年提高3.6個百分點。
2012年長豐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04.72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82.0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1.7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0%。2012年年末長豐縣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4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134戶,比2011年增加43戶。2012年工業增加值占GDP比例達54.5%,比2011年提高6.9個百分點。
商業
下塘、吳山、莊墓、柘塘、朱集等集鎮,自古商業發達,曾是縣境物資集散地。1951年,建立供銷商業,1953年建立國營商業,1956年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組織起合作商業。1965年建縣後,水湖鎮成為本縣商業中心;國營、供銷兩大商業體系,分別承擔城鎮和農村商品流通。“文化大革命”期間,供銷合作商業併入國營商業,取締個體商販,形成了單渠道、分配式、多環節、計畫分配為主的商業體制。商品流通不暢,市場蕭條。1979年改革商業體制,恢復供銷商業,允許個體經商,扶持城鎮待業人員辦集體商業,形成國營、集體、個體和集市貿易等多種經濟成分,多渠道、多網點商業。1982年,吳山鎮被列為全國農村集市貿易聯繫點。
1985年底,共有商業網點8758個,從業人員16483人。全縣平均每千人擁有零售網點8.7個,商業人員人均擔負66.4人的供應。農副產品收購額8333萬元,比1965、1976年分別增長260.4%和107.8%,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4646萬元,比1965和1976年分別增加9.1倍和1.7倍。
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93億元,比2010年增長19.4%。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23.83億元,增長19.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3.1億元,增長20.2%。2011年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2.38億元,增長37.4%。
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83億元,比2011年增長18.2%。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28.26億元,增長18%;住宿餐飲業零售額3.57億元,增長19.5%。2012年年末全縣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零售額4.59億元,比2011年增長27.5%。
社會
科技
1986年以來,共獲科研成果48項,獲省、市級科技進步獎11個,獲國家專利200多項。各學會、協會、研究會會員在省級以上科技刊物上發表各類科技論文172篇。截至2013年長豐縣現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各類科研機構9個,其中民營科研所5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328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科技人員288人。農業專業技術協會發展到86個,會員發展到8000多人。教育
1998年,長豐縣教育通過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兩基”達標驗收,並獲安徽省“‘兩基’先進縣”稱號。長豐一中、長豐二中分別被評為省級示範高中和市級示範高中。莊墓職中躋身省重點職業中學行列。長豐縣現有高中13所,國中30所,國小232所,職業學校13所,幼稚園55所,特教學校1所,社會力量辦學2所,各類在校學生14.03萬餘人,各類專任教師684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4%,國中入學率97.1%,高中升學率44.5%。2005年,高考達線率87.6%,本科達線人數1061人。長豐縣有民辦學校北少林武校、神行太保文武學校。長豐選手何朋娟在亞洲武術錦標賽上獲女子48公斤級冠軍。
文化
1994年,長豐縣有線電視台建成,隨後各鄉鎮均建立有線電視站,有線電視用戶已發展到17000餘戶。長豐縣專業演出機構長豐廬劇團和17個相對固定的業餘劇團,長年活躍在城鎮鄉村,每年演出達1000多場次。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花鼓燈、耍獅子、舞龍、劃旱船、猜燈謎等街頭文化活動尤為民眾所喜愛。長豐縣電影公司每年組織電影下鄉達300多場次。
2005年底,全縣各鄉鎮廣播站均建立了調頻發射台,並完成對機房、播音室設備的更新改造,全部獲得省局和市局星級鄉鎮廣播站命名表彰。長豐縣有252個行政村建立村廣播室,並有225個獲甲級村廣播室認證,行政村通播率達100%。有線電視從無到有。
醫療
計畫生育工作認真落實以“宣傳教育為主、避孕為主、經常性工作為主”的“三為主”工作機制,加強計畫生育管理服務,保持低生育水平。從1991年起,每年基本完成省、市下達的人口控制目標,計畫生育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1999年,本縣計畫生育工作順利通過驗收,進入全省二類縣行列。2005年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0.4‰,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4.7‰以內,政策符合率達90%。長豐縣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4個,衛生技術人員965人,擁有業務用房48118平方米,床位740張,萬元以上大中型設備120件,醫療設備總值5496萬元。縣疾病防控中心、康復中心、傳染病醫院先後建成投入使用。縣第一、第三和雙墩衛生院加盟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集團。
交通
公路
206國道、合淮阜高速(S17)縱貫全縣。鐵路
長豐兩大火車站:水家湖站、合肥北城站。水家湖站是普客站和高鐵站共用站,共有7個站台,也是縣城水家湖的標誌性建築;合肥北城站位於合肥北城新區鳳麟路和五湖大道交口處,按照4個站台建設,鋪設有8股車道,是座換乘站。
高鐵:合蚌高鐵,商杭客運專線(規劃中)。
普鐵:淮南鐵路,水蚌鐵路。淮南鐵路縱貫全縣,與合阜鐵路交會於縣城。206國道由北向南穿越縣境西部,縣城水家湖有東西兩條幹線公路南達合肥,北通淮南。雙墩港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經淠河總乾渠,到達六安。
機場
長豐縣城距離合肥新橋機場僅70km,縣南部合肥北城新區經高速向西約10分鐘車程即可到達新橋國際機場。合肥新橋國際機場是國內4E級樞紐幹線機場,位於肥西縣高劉鎮。機場總共分三期建設。新橋機場服務於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合肥,以及淮南、六安、巢湖、桐城等合肥經濟圈城市,並輻射皖南、皖北、皖西南、皖東、豫東南等地區。
旅遊
主要景區
杜集鳥島杜集鳥島位於杜集鄉境內,屬長豐縣北部經濟區範圍之內,距淮南市約為三十五公里,合肥市約為五十七公里,總面積197平方公里,轄19個村委會,耕地面積約10萬畝。
這裡綠樹成蔭,吸引了白鷺、灰雀、白頭鷹、灰喜鵲、畫眉、貓頭鷹等20多種鳥類在此棲息繁。
豐樂生態園
豐樂生態園是江淮分水嶺上現代農業的代表,位於合肥雙鳳工業區工業大道中段。
全園綠化、果園面積近千畝,湖面500畝,花卉、植物資源豐富,系觀光、旅遊、運動、休閒為一體的安徽省最大的生態園之一。
豐樂生態園系集科技示範、科普教育、生態觀光、餐飲、休閒為一體的安徽省最大的農業生態旅遊觀光園。
非遺園
非遺園坐落在合肥北部的臥龍山自然生態風景區,距市中心17.6公里。古遺蹟、遺址以及寺廟等人文景觀散落其間,景區內各種動植物資源豐富。
非遺園與臥龍山自然生態風景區、城市森林公園、植物園等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相得益彰,構成了合肥北部“U型生態長廊”,形成了獨特的“五湖連珠”旅遊生態奇觀。
民俗風情
生賀
報喜產婦分娩後,即由女婿前往岳父母家報信,告之孩子平安降臨人世。女婿上門報喜,必帶一籃喜蛋(煮熟後用顏料染紅的雞蛋),再由岳家分送給族內至親。岳父母家將一隻老母雞讓女婿帶回,作為剛剛出生的外孫(外孫女)的“紮根雞”。
洗三
嬰兒出生後的第三天,由接生婆或孩子的奶奶等家中長輩用艾葉、金銀花等煮水給嬰兒洗浴,俗稱“洗三”。用此水洗浴,既可為嬰兒洗去身上髒污,又有殺菌消毒之功效。當天,主家還要置辦酒菜,答謝接生婆,並奉上喜蛋和喜錢(接生費)。
送禮
一般在女嬰誕生第九天、男嬰誕生第十二天,產婦娘家及親友帶著禮物上門慶賀。賀禮中的母雞、雞蛋、紅糖、饊子、掛麵等主要用來慰勞產婦。同時,外公外婆為小外孫(外孫女)準備了衣物、搖籃、嬰兒車等兒童生活用品。長豐縣境北部,親友給嬰兒的禮錢用紅毛線、紅絲線繫著,叫作“穿鎖繩”,意謂保佑孩子平平安安。這一天,主家要置辦豐盛宴席,款待前來賀喜的眾親友。正餐前,主家要為來客每人端上一碗荷包蛋麵條或荷包蛋泡饊子,叫作“吃喜面”。親友們臨走時,主家送的回籃禮有饊子、紅雞蛋等。
百日
嬰兒出生第一百天,孩子的姑姑、姨娘等至親也要上門慶賀,熱鬧一番。過去,經濟條件好的人家請匠人打制銀手鐲、銀腳鐲、長命鎖(銀鎖)等,在這天給孩子帶上,以示孩子的嬌貴。現一般給孩子照張百日照,以作紀念。
抓周
嬰兒滿一周歲,本地俗稱“盈周”。這天,孩子的外婆等眾親友帶著小兒衣物、糕點、玩具等為孩子過周歲生日,俗稱“抓周”。主家設宴席待客。午飯前,家人在一隻大篩匾里擺放著書本、鋼筆、硯台、算盤、尺稈、玩具、饃饃、雞蛋、糕等物品,讓孩子抓取,希望孩子將來有好的前程。
壽誕
長豐縣境內賀壽禮俗一般習慣逢五小慶,逢十大慶。大慶多做“明九”,如59、69、79等,俗謂“做九不做十”。“九”諧音“久”,取天長地久之意;“十”為滿貫,意為終結,不吉。有的除做“明九”外,還注重“暗九”。“暗九”即人生年輪的倍數,如54、63、72等。逢“暗九”生辰,親朋、子孫前來祝壽充喜,以化解不祥之運。縣境還有“母在堂,不做壽”的古訓,即後人即使60歲、70歲了,只要高堂健在,就不做壽。此俗是把自己的生日看成母親的難日,以給母親添壽,來感謝母親的生育之苦和養育之恩。
慶賀壽誕,有一套傳統禮儀。先是要設壽堂,點壽燭,懸掛壽幛,張燈結彩。壽星端坐壽堂,親友晚輩依次拜壽。輩份不同,禮數有別。平輩上壽只是相互一揖,後輩子孫則要跪地四拜。客人拜壽時,子孫要陪之以禮。此時要燃放鞭炮,時間越長越好。二是上壽禮。壽禮有的奉上錢物和壽麵、壽糕,有的奉上壽屏、壽畫、壽聯、壽幛、壽匾。膝下子女,多奉上壽衣、壽鞋等。三是設壽筵款待賓客。開宴時,先吃壽麵,麵條細長,象徵長壽。酒席宴前客人頻頻向壽星敬酒,子孫也要向賓客恭敬回禮。舊時,達官貴族布置壽堂極盡奢華,此舉今已不多見。但其他做壽禮儀習俗仍然沿襲。壽誕當日,闔家會盡力營造祥和歡樂的氣氛,讓壽誕者心情舒暢。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縣境人均壽命不斷提高,60多歲已不算高壽。因此,現在人們做壽的時間普遍推遲,一般70、80才做壽。在做壽的隆重程度上,普通家庭比較簡單,多置辦一桌豐盛的酒席,全家團聚以示慶賀,而有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仍講究場面,大操大辦,勞神傷財。
建房
在長豐地區,居民視建房為人生的頭等大事,不惜傾注所有的積蓄。許多人家長年省吃儉用,為的是攢錢蓋新房。過去,縣內民居多為土牆草頂,房屋低矮狹小,通風透光條件較差。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住房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由當初的草房,逐漸發展到瓦房、平房、樓房。經濟條件優裕的家庭,新建的住宅高大寬敞,造型別致,裝修考究。舊時農家蓋房,一般在前二三年就開始籌劃,預備好建築材料。建房的過程,包括擇基、開工、上樑、喬遷等都有很多講究。
擇基
農家在建房前,一般要請陰陽先生開羅盤,看風水,選宅基。新房一般建在地勢較高、平坦開闊的地方。門向多朝南,冬暖夏涼的效果比較明顯。附近須有水源地,生活用水方便。宅前要留有開闊地,謂出場好,也為蓋附屬房留下足夠空間。縣北地區有“避三箭,顧左右”之俗。所謂避三箭,即避路箭、火箭、木箭,大門不能正對大路,不能正對人家的煙囪,不能正對人家的山牆,否則視為不吉。一些人還迷信認為,住宅左為青龍,右為白虎。民間俗語“寧讓青龍高三丈,不叫白虎抬頭望”,即左邊的房屋可以比右邊的高,但右邊房屋的高度絕不能超過左邊。人們還認為,住宅風水好,可以趨吉避凶,家庭旺丁、旺財。如今,無論鄉村還是城鎮,新的建房用地一律要經過政府有關部門審批,不可隨意遷建。長豐縣實施舊村莊改造和中心村建設,農民建房逐漸向水、電、路、通訊等設施齊全的中心村集中。人們在蓋房時,不像過去那樣迷信,看重風水,而是更重視規劃,講究居住環境,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有一些經濟條件好的農戶在縣城和集鎮購買商品房居住、經商。上樑
舊時農家蓋土木結構的住房,一般請茅匠和鄉鄰好友幫工,只管飯,不付工錢。現在無論鄉村、集鎮都建磚瓦結構的瓦房、樓房,對工藝的要求越來越高,一般承包給當地的瓦工隊,包工不包料,付給一定的工錢。上樑是蓋房的重要環節,當施工進行到架設屋樑的時候,要舉行上樑儀式。時間要選在吉日良辰,一般為雙號日子、正午時分。這天,親朋好友紛紛前來賀喜,喝上樑酒。房主在大門兩側貼上楹聯,大樑上貼大紅對子,上寫“吉星高照,福地呈祥”、“祥光扶瑞氣,上樑遇紫微”等吉利詞。樑上掛著紅布條,釘幾串銅錢、鎳幣,以示吉慶和富足。上樑時,燃放鞭炮和煙花。木工頭或騎在樑上,或站在山牆上,一邊“說好”、唱上樑歌,一邊撒糖果糕點、“拋梁饃饃”等,引來許多人在地上看熱鬧,搶接饃饃、糖果。上樑這天,房主要備豐盛的宴席,款待瓦匠和前來賀喜的眾親友。喬遷
新房落成,房主要選一個好日期喬遷新居,一般選擇農曆雙號日期。民諺云:“二月二,龍抬頭”。縣人普遍認為,最好的喬遷日期是農曆二月初二。縣內部分地區有冬至以後不搬家的風俗。在時辰的選擇上,一般在早晨6點,旭日東升之時,拎鐵鍋進屋,含有“日子越過越順”和“越走越亮堂”之意。喬遷這天,房主要燃放鞭炮,以示吉慶。親鄰好友也前來恭賀喬遷之喜,幫助搬運家具物品。中午,房主要置辦酒席,招待親鄰好友。名人
范鴻仙
范鴻仙,安徽人,1882年生於合肥北鄉杏店村(今安徽省長豐縣下店鄉),24歲加入了同盟會,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1907年後,范鴻仙在上海於佑任等人一起,先後創辦了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范鴻仙主筆政,以哀鴻、孤鴻等筆名撰寫文章,“與專橫政府抗,與強霸列國抗”,“為民請命,大聲疾呼”,鞭撻封建腐敗,鼓動革命鬥爭,宣傳愛國思想。廣州花崗岩起義,范鴻仙自始自終參與其事,起義失敗後,在反動政府屠殺人民的血雨腥風中,他撰寫了歌頌花崗岩七十二烈士,號召人民“以牙還牙”。孫中山先生稱“范君一枝筆勝十萬師。”吳忠信
吳忠信字禮卿,別號守信,安徽合肥長豐縣人。吳幼年從塾師讀<論語>至"言忠信,行篤敬"句,似有所悟,因而以"忠信"名之。光緒二十六年(1900),吳到南京入江南將務學堂,畢業後被任命為陸軍第九鎮三十五標三營管帶。光緒三十二年(1906),加入同盟會。辛亥武昌起義,吳力贊徐紹禎回響,會攻南京,江蘇遂告光復。
民國元年(1912),任首都警察總監。南北議和,改任寧、鎮、澄、淞四路要塞司令。不久,又改任<民立報>經理。二次革命失敗後東渡日本。民國7年(1917),孫中山在廣州組建大元帥府,吳奉詔前往,任援閩粵軍參謀;9月粵軍改組,吳任第7支隊司令,兼汀州綏靖主任。民國8年(1919),吳被任命為粵軍第二軍總指揮。次年回粵,吳改任第七獨立旅旅長。
民國10年(1922),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吳任北伐軍攻桂林總指揮。10月,光復廣西後,吳被任命為桂林衛戍司令。次年,託病退隱蘇州。民國15年(1926)9月,北伐軍攻克南昌,吳應蔣介石之邀出任北伐軍總司令顧問,後改任淞滬警察廳長,兼辦上海市政事宜,參與了"4.12"政變。民國18年(1929)後歷任導淮委員會委員、監察院委員、安徽省主席、貴州省主席、蒙藏委員會委員長、新疆省主席等職。民國36年(1947)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國民代表大會代表,次年被聘為總統府資政,後任總統府秘書長。民國38年(1949年)5月去台灣後任國民黨中央紀律委員會委員。1959年12月,病逝於台北。
陸遐齡
陸遐齡祖居定遠縣荒沛橋(今長豐沛河鄉)旗桿村。父懷珠武秀才,有田十二頃,為當地富豪。陸年輕習武,重義氣,樂助人。當地人說:“窮人找他借錢,連口袋子也倒給你。”爐橋鎮紳耆方浚頤,看準荒沛橋前郢村盛姓住宅是“風水寶地”,請陸幫忙謀取作祖墳。陸慨然將自己一所莊園換取盛姓住宅,拱手送給方家。
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陸家與田鄰瓦屋刁村富豪刁宗葛,為一塊石板相爭,發生械鬥,被一起送進省獄。鹹豐三年正月十七日)公元1853年2月24日),太平軍首克安慶,陸、刁同時獲釋。陸接受太平軍使命。回鄉後,於正月二十七日發動起義,家鄉百姓紛紛回響,一夜之間他的莊園就駐滿了聚議平民。為了解決起義人員的吃飯問題,他派人到陸橋鎮鄉方浚頤籌借,方不許。陸聞言拍案打罵方某負義,當即將方家糧倉搶了,並掘開盛姓宅基地的方家祖墳,樹起“隨天大王”旗,首打清軍坐探刁宗葛的瓦屋店村,一舉成功。定遠知鹹郭師泰得報後率兵前來剿捕,三次三敗。接著,陸率義軍圍攻軍事要地陸橋鎮。這時駐軍宿州的兵部侍郎周天爵派游擊劉玉豹率軍千餘殺奔陸橋。陸為慎重對敵,主動撤圍,在左家店一帶設伏,打敗劉玉豹。周天爵慌忙調遣投降的捻軍,會同壽州知州金光部,把陸的義軍團團圍住。三月五日,陸父子率精銳千餘突圍,轉戰到莊墓橋。三月十二,陸遐齡及長子聚奎等四十餘人,在陸橋溫家土地廟前被殺害。
楊行密(852~905)字化源,長豐吳山人。唐末江淮地區割據勢力,有“十國第一人”之譽。天復二年(902)封吳王,902年~905年在吳王位,為五代十國“南吳”的實際開國者。唐哀帝天佑二年(905)病死,唐朝謚武忠王,吳國武義年間改謚孝武王,後其子楊溥稱帝時又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聶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北鄉(今長豐崗集聶祠堂)人。中華民族英雄,參加過甲午中日戰爭、反抗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最後英勇犧牲在天津。公元2000年是著名愛國將領聶士成為國捐軀100周年,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天津市政府在原聶公碑所在地建了一個高4.18米的聶士成銅像。
龔澎(1914~1970),原名龔維航,長豐縣崗集鎮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傑出的女外交家。新中國成立之後,龔澎一直在外交部門工作,為新中國贏得許多國際朋友的信任和敬意。
李天馥(1637~1699),字湘北,號容齋,清合肥人。他少年聰穎,7歲能詩,稱為神童。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舉,次年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學生)。後被提升為吏部尚書。李天馥注重為國家選拔人才,下令在全國選舉博學之才,深受世人稱讚。他一生酷愛文學,擅長詩詞文章,初入翰林,雅以詩文為己任,與王漁洋、葉方藹、陳廷敬等人“倡復古學,刪削偽體,每朝罷燕遊,或閉戶吟賞,悠然如林下人”。著有《容齋千首詩》。“其詩體格清俊,自注時事,足為參考之資。”
馬曙(1914~1995),原名馬家福。1942年3月,馬曙調任中共淮南鐵路工委書記兼淮南鐵路游擊大隊政治教導員。1946年春,國民黨軍隊向淮南路東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攻擊,馬曙隨新四軍六旅北撤山東,同年12月任華東軍區兵站部工訓部大隊長。先後擔任上海市疏散難民委員會組織動員科科長,楊浦區、常熟區民政科長,徐匯區農業工作組組長、商業科長、體委主任等職。1985年離職休養。1995年11月6日在上海逝世。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 |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 |
合肥市 | 廬陽區| 瑤海區| 蜀山區| 包河區| 長豐縣| 肥東縣| 肥西縣| 巢湖市| 廬江縣 |
蕪湖市 | 鏡湖區| 弋江區| 鳩江區| 三山區| 蕪湖縣| 南陵縣| 繁昌縣| 無為縣 |
蚌埠市 | 蚌山區| 龍子湖區| 禹會區| 淮上區| 懷遠縣| 固鎮縣| 五河縣 |
淮南市 | 田家庵區| 大通區| 謝家集區| 八公山區| 潘集區| 鳳台縣 |
馬鞍山市 | 雨山區| 花山區| 金家莊區| 當塗縣| 含山縣| 和縣 |
淮北市 | 相山區| 杜集區| 烈山區| 濉溪縣 |
銅陵市 | 銅官山區| 獅子山區| 銅陵縣 |
安慶市 | 迎江區| 大觀區| 宜秀區| 桐城市| 宿松縣| 樅陽縣| 太湖縣| 懷寧縣| 岳西縣| 望江縣| 潛山縣 |
黃山市 | 屯溪區| 黃山區| 徽州區| 休寧縣| 歙縣| 祁門縣| 黟縣 |
滁州市 | 琅琊區| 南譙區| 天長市| 明光市| 全椒縣| 來安縣| 定遠縣| 鳳陽縣 |
阜陽市 | 潁州區| 潁東區| 潁泉區| 界首市| 臨泉縣| 潁上縣| 阜南縣| 太和縣 |
宿州市 | 埇橋區| 蕭縣| 泗縣| 碭山縣| 靈璧縣 |
六安市 | 金安區| 裕安區| 壽縣| 霍山縣| 霍邱縣| 舒城縣| 金寨縣 |
亳州市 | 譙城區| 利辛縣| 渦陽縣| 蒙城縣 |
池州市 | 貴池區| 東至縣| 石台縣| 青陽縣 |
宣城市 | 宣州區| 寧國市| 廣德縣| 郎溪縣| 涇縣| 旌德縣| 績溪縣 |
(參見:安徽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