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泗城鎮城區規劃區面積23平方公里。建成城區面積10平方公里。泗城綠化覆蓋率14%;大莊、劉圩、草溝等小城鎮建設已具農村新型集鎮雛形,一個以泗城為中心,以重點集鎮為骨幹、點線相連,布局合理,功能較齊全的小城鎮框架基本形成。2010年,縣城城區面積達到22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20萬人。
泗縣交通發達,四出便捷。境內公路四通八達,104國道和303、329省道貫穿全境,全縣輻射與環型並舉的公路網路已初具規模,全縣晴雨通車公路里程1600公里。毗鄰多條高速,東距寧(南京)—宿(遷)徐(州)高速泗洪出口20公里,西距合徐高速宿州出口90公里,泗(縣)許(昌)高速已經開工建設、規劃中的明(光)睢(寧)高速即將開工建設。
泗縣郵政電信基本實現現代化。全縣實現了電話交換程控化、傳輸數位化。程控電話、移動通訊、寬頻網路(ADSL、光纖)覆蓋全縣。無線尋呼全國聯網,數據通信業務與世界息息相通。

泗縣金融體系健全。以人民銀行、專業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主體,可以辦理外匯貸、存、匯款,貿易、非貿易結算,外幣兌換、外匯票據的承兌貼現、資信調查、諮詢業務等,金融機構網點遍及城鄉。泗縣城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綜合功能逐步增強。二環路即將建成通車、經濟開發區已達“六通一平”,污水處理廠等一批基礎設施工程順利實施,全縣城鎮化率達25%。目前,縣城城區有日供水5000噸自來水廠一座,開發區內的日供水5設中。
泗縣農副產品豐富。泗縣是農業大縣,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大豆、玉米、山芋、綠豆、紅小豆等,常年產小麥4億斤,玉米2億斤,薯類10億公斤,豆類4000萬公斤,稻穀1億公斤;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芝麻、西瓜、蔬菜等,常年產花生9000萬公斤,皮棉25萬擔,蠶絲300噸,是安徽省蠶桑養殖基地,全國棉花大縣,優質棉基地。
泗縣工業依託自然資源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泗縣經濟取得長足發展.2005年實現生產總值43.5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初步形成糧棉加工、板材加工、山芋冬粉加工、醫藥化工為主的工業生產體系。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1家,規模以上工業產值9。27億元。三信水泥、惠豐電源、虹鄉紙業、新林服裝等一批企業相繼建成投產,中南特鋼、南虹紡織、泗州麵粉等即將投產運行。
泗縣商貿流通。全縣擁有大型商貿企業10餘家,其中泗州商城、文廟商城、泗城鎮高尤建材市場等各類專業市場30多個,萬德福、上海華聯、蘇果、寧波羅蒙泗縣專賣店等大中型零售企業20多家,從業人員4000多人,年成交額達13億元,年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億元。
地理
位置
泗縣地處淮北平原東部,為安徽省東北邊緣縣,位於北緯33°16′~33°46′,東經117°40′~118°10°′。泗縣舊境東至老子山,交江蘇省淮陰縣界,西至虞姬墓,交本省靈璧縣界,橫長155公里;南至天井湖,交本省五河縣界,北至湖山莊,交江蘇省睢寧縣界,直長140公里。東南至淮河,交盱眙縣界,西北至渭橋,交睢寧、靈璧縣界,斜長125公里;西南至馬家集,交五河縣界,東北至歸仁集,交江蘇省宿遷市邊界,斜長85公里。全縣面積3975平方公里。民國38年(1949)5月,馬公店、上塘集以東劃出,組建泗洪縣。現行區域西起長溝鄉許韓莊,交靈璧縣界,東止黑塔區大魏鄉朱廟,交泗洪縣界,寬43.5公里;南從墩集區大路口鄉小營莊,交五河縣界,北到大莊區大莊鄉許廟莊,交睢寧縣界,長44.3公里;東南從墩集區霸王鄉界牌張,交泗洪縣界,西北至黃圩區曹場鄉朱埝莊,交睢寧縣界,約58公里;西南起草溝區大梁鄉沈莊,交靈璧、五河縣界,東北至山頭區找溝鄉的後蔡莊,交宿遷縣界,約674公里。面積1787平方公里。區域基本呈長方形。
氣候
泗縣境內大屬暖溫帶半溫潤季風氣候,適於各類農作物生長,尤其是農林牧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氣溫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霜、凍、冰雹等。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資源
水資源
全縣降雨量適中,溝、河、渠、塘、水庫攔蓄水面43782畝,一般能滿足工農業用水和水產養殖需要。新汴河、濉河、龍河、沱河、唐河、石樑河上游排水可備調節用水需要。地下水豐富。富水區約9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50.3%;中等富水區約6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33.6%。正常儲水10.5億立方米。土地資源
據1984年年末統計,全縣耕作土壤1905938畝,占總面積71.1%,其中已耕土壤1421563畝,占耕作土壤75%;宜林荒山1.6萬畝,占總面積0.59%。從歷年糧食單產和土壤養分含量分析,高產田14.97萬畝,占122.4萬畝產糧田的12.2%;中、低產田107.43萬畝,占產糧田87.8%。礦產資源
石灰石:全縣低山除屏山、赤山外均含鈣,可燒制石灰、水泥。磷礦:馬廠鄉附近山區、長溝區陰陵山均散見零星磷塊岩堆積,含磷約6%。另外,朱山產玉,邢山產硯石,縣北產芒硝,赤山產黃沙,屏山產紅石土。[4]網路資源
基礎網路配套設施建設提供已覆蓋有;泗縣中國移動,泗縣中國聯通,泗縣中國電信,泗縣中國網通,泗縣郵政等。區域網路,移動基礎建設完善。3G網路覆蓋,只有泗縣城區,未覆蓋至鄉下。網際網路是了解泗縣的視窗之一,泗縣地區網站門戶有:泗縣人民政府網、泗州歷史文化論壇、泗縣論壇、泗縣風情網、百度泗縣吧、泗縣生活網、泗縣房產網、泗縣人才網、泗縣教育網、泗州戲網、老泗州網、虹鄉論壇、天下泗州人等。行政區劃

人口

歷史沿革

2000年,泗縣轄12個鎮、7個鄉:泗城鎮、黃圩鎮、大莊鎮、山頭鎮、劉圩鎮、黑塔鎮、屏山鎮、草廟鎮、長溝鎮、墩集鎮、丁湖鎮、草溝鎮、大楊鄉、小梁鄉、三灣鄉、徐賀鄉、瓦坊鄉、瓦韓鄉、大路口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805184人,其中:泗城鎮56277墩集鎮30642丁湖鎮51870草溝鎮52292長海鎮43939黃圩鎮58309大莊鎮59305山頭鎮60258劉圩鎮43990黑塔鎮48354草廟鎮23773屏山鎮33491大路口鄉41380瓦韓鄉22437大楊鄉38974瓦坊鄉52540小粱鄉26038徐賀鄉25322三灣鄉35993www.xzqh.org
2005年,原三灣鄉併入泗城鎮,瓦韓鄉併入草溝鎮,徐賀鄉併入屏山鎮,小梁鄉併入黑塔鎮。
農業概況

工農經濟

作為農業大縣,我縣農業農村經濟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產業化發展為路子,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效益農業蓬勃發展,農業服務水平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當地名人
楊劍華

江蘇睢寧人,國家二級美術師,中國指畫研究會理事,省美協會員,縣書畫協會主席。長期在文化部門從事民眾書畫的組織輔導與創作。長於人物畫的學習與創作。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謳歌中華英魂,透視人間善惡美醜。多年來,有連環畫《新苗茁壯》、《小闖》、《硝煙》和大幅畫《雪夜出診》出版。一百多幅作品參加省級美展和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國畫《北京的聲音》、《如今豐收不靠天》、《李月華》、《人》、《鄉魂》、《評千秋功罪》等參加全國性美展。其中《鄉魂》獲文化部主辦的《迎港歸全國書畫大展》人物畫優秀獎。《殘碑》獲省二等獎。指畫《除惡務盡》、《司馬遷》、《曹雪芹》、《濟公》參加七、八、九、十屆全國指畫展。並榮獲“天山杯”和“黃鶴杯”銀獎。國畫《猜謎圖》、《杜甫》、《除惡圖》、《華夏英魂》等作品入選赴蓋亞那、日本、法國、比利時、韓國展出。指頭畫《笑佛》應北京東才文化研究會之邀參加《國際中國畫名家精品邀請展》在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展出。個人藝術簡歷入錄部分名人辭書。
周德平

周德平,1952年生。泗縣文藝創研室副主任,國家二級編劇。1980年前後從事文學創作,至今已發表小說、曲藝作品20篇,發表、上演大小劇作12部。主要作品《迎媽媽》、《情義千秋》、《紅杏出牆》、《嫂子故事》等,先後榮獲安徽文藝調演創作獎、第四和第十一兩屆公費華東田漢戲劇獎、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調演劇目獎、第四屆安徽文學獎、安徽省98規劃題材劇本獎。
民俗文化
泗州戲舊稱“拉魂腔”。安徽四大地方劇種之一。流行於安徽、蘇北及魯南等地區,約有200多年歷史。
據傳與江蘇、山東的柳琴戲同出一源。因其藝術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時期在泗州,解放後為體現劇種的地方特色,故改名泗州戲。

交通
泗縣交通便捷。104國道、303、329省道穿境而過,全縣輻射與環型並舉的公路網路初具規模,全縣晴雨通車公路里程1600公里。泗(洪)許(昌)高速一期建成通車,明(光)徐(州)高速和宿(州)淮(安)鐵路正在建設,即將全縣通車。西距京滬高鐵50公里,北距徐州觀音國際機場76公里,東距連雲港出口海口200公里。全縣水運碼頭3個,年吞吐能力約55萬噸,航運經新汴河、洪澤湖、大運河可入江通海。教育
幼兒教育
民國36年(1947)秋,長直溝中心國民學校附設1個幼兒班,收幼兒30人。次年秋,學校停辦,該班隨之解體。1952年在東關國小開辦幼兒班1個班,招收幼兒44人。1956年,全縣有幼稚園2所、3班,在園幼兒85人。1957年後,經歷“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兩次周折,幼兒教育忽起忽落。1980年以來,幼兒教育健康發展,到1985年,全縣有幼稚園51所、258班,在園幼兒8550人。幼稚園(班)一般都開設語言、計算、圖畫、故事、唱歌、遊戲,手工勞動等課程,每天上3~4節課,每節課30分鐘。上課以遊戲形式為主,寓教於樂,生動活潑,基本上克服了早期存在的幼教國小化的偏向。
國小教育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下頒“立停科舉,以廣學校”的詔令。泗縣自光緒三十四年起,先後辦起兩等國小堂、高等國小堂各1所,初等國小堂6所。其中設在現轄區域內的有:泗虹初等國小堂,光緒三十四年開辦於州治東文昌宮內(今縣人民政府院內),甲、乙2班,學生80人。泗州官立高等國小堂,設在北關察院舊址(現供銷合作總社所在地)。宣統元年(1909)初辦時有1班,學生40多人。次年發展到2班,學生80人。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發生,上述學堂停辦。

民國元年(1912),泗縣有國小5所,其中較有名的3所:一是原泗虹初等國小堂恢復改建的“泗縣縣立同盟國小”,設甲、乙2班,每班學生40餘人;二是原泗州官立高等國小堂恢復改建的“泗縣縣立第一高等國小”,設甲、乙、丙、丁4班,每班40多名學生;三是新辦的“泗縣縣立同盟女子國小”,設在文昌宮前院,2班,學生80多人。之後,泗縣國小不斷發展,民國2年7所,4年20所,5年24所,6年29所,7年43所,8年68所,9年140餘所,為泗縣早期國小發展的高峰。
民國10年起,由於自然災害、軍閥戰亂以及土匪搶劫的影響,泗縣國小漸次衰減。10~13年,與9年相較,國小遞減80多所。14~15年略有回升。後又連年下降,到18年減到30所。19年增加12所。21年達51所。22年續增到62所,在校學生4451人。23年又減至58所,在校學生4097人。
民國27年秋,日本侵略軍人侵泗縣,淪入敵區的國小停辦,大片非淪陷區的國小,在國共兩黨一度合作抗日的有利條件下,得到堅持和發展。據28年統計,全縣國小52所(其中鄉鎮國小31所),在校學生2170人。
民國29年2月,主政皖東北的安徽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盛子瑾動搖出走,上述國小由泗縣新建的抗日民主政府接收管理。
民國30年12月,當時以泗縣為中心,劃片建置的幾個邊區縣共有國小150所(完小22,初小128)、224班,9020名學生,教員262人。其中泗南縣國小74所(完小11,初小63)、129班,在校學生5053人,教員150人;泗宿縣國小38所(完小4,初小34)48班,在校學生1645人,教員48人;泗五靈鳳縣國小16所(完小4,初小12)、16班,在校學生800人,教員18人;半城直屬區國小18所(完小2,初小16)、23班,在校學生1130人,教員27人;洪澤湖國小4所(完小1,初小3)、8班,在校學生392人,教員19人。31年起,國小續有發展,到33年,僅泗宿一縣就有國小100餘所,學生4000多人。泗縣分屬於泗南、泗宿、泗五靈鳳、泗靈睢等邊區縣的現有區域範圍內,到抗戰勝利前夕,計有國小63所(完小6,初小57),在校學生5067人。抗戰勝利後,續辦南關女子國小1所、6班,學生125人;泗城市國小1所、5班,學生200人;從半城遷來雪楓國小1所、6班,200名學生(均是烈士、幹部子女)。至此,全縣現有區域內共有國小66所、143班,在校學生5592人。
民國35年秋,國民黨重兵進攻解放區,泗縣解放區國小先後停辦。這時,縣國民政府又陸續辦起中心國民學校34所、135班,2581名學生;國民學校100所、150班,6890名學生,為泗縣國小發展的第二個高潮期。37年秋,泗縣解放前夕,這些國小全部停辦。同年11月,縣人民政府主政後,陸續恢復舊有國小33所,新辦國小96所(內有部分私塾轉辦的國小)。到民國38年9月,全縣國小達129所、201班,在校學生6585人,教職工250人。
建國後,國小續有發展,1952年,全縣國小達289所,是建國前夕的2.31倍;學生19651人,接近於建國前夕的3倍。這些國小都堅持學校為工農開門,優先招收工農子女人學,對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工農學生給予減免學雜費。1949、1950兩年,全縣暴雨成災,各國小都堅持教學與生產救災相結合,實行輪班教學、分散教學和湖坡教學。同時組織學生開展紡紗、打席、拾草、拾糞等勤工儉學活動。1950年第二學期,據大莊、屏山、黃圩、長溝、沱東、汴河、劉圩7區統計,國小勤工儉學收入為2937.835萬元(舊人民幣)。
1953~1957年,貫徹執行“整頓鞏固,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前進”方針,對已有國小進行全面整頓,並重點發展一些國小。1957年,全縣有國小323所(完小50,初小273),在校學生31575人,同1952年比較,學校數和學生數分別增長8.38%和60.67%。各國小教學質量也有很大提高,1957年,全縣2004名報考國中的高小畢業生,各科成績總平均83.5分,其中最高平均分94.5分,最低平均分72.5分。1954、1957兩年,全縣還指導、安排2878名未能升學的高小畢業生走上了工農業生產崗位。
1958年,全縣國小發展到450所,在校學生44652人,但因反右派鬥爭擴大化,不少教師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加之反“右傾”、拔“白旗”,在教師中批“白專道路”,在學生中批“智育第一、分數掛帥”,學校數度停課大煉鋼鐵,秩序混亂,教學質量一度下降。
1965年,國小大發展,全縣達1060所(完小78,初小982)、1761班,在校學生62143人。其中實行半日制、間日制以及早、午、晚班辦學形式的耕讀國小班776個。同1958年相比,學校數增長1.35倍,學生數增長0.39倍。1966~1976年,全縣國小管理體制和教學設施被破壞,教學人員有的被打成“黑幫分子”,集中起來“勞動改造”,有的調回原籍,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各校紀律廢弛,秩序混亂,教育、教學質量嚴重下降。
1978年以後,加強黨對學校領導,為錯劃右派和被打成“黑幫分子”受到錯誤處理的教育工作者改正和平反,貫徹“調整、整頓、鞏固、提高”方針,面向全體學生,注重“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師生精神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城關第一國小兩個學雷鋒小組,多年如一日,給第三居民委員會的徐大娘、朱奶奶兩位烈屬老人挑水、買面,打掃環境,勝似親人。1981年,大莊朱祠國小三年級學生郝慶金在上學的路上,拾到一個1752元的存款折,立即交到學校送還失主。國小經過調整、整頓,1985年鞏固到452所、2579班,在校學生102283人,學校數和學生數分別是1949年建國初期的3.5倍和15.53倍;與民國36年泗縣(包括現已劃歸江蘇泗洪和本省五河縣管轄的區域)國小發展的第二個高潮期相較,學校數和學生數分別增長2.37倍和9.79倍。
中學教育
民國38年9月,縣人民政府根據“維持原有學校,逐步作可能與必要的改革”的方針,委蔣伯明為副校長,恢復原泗縣縣立初級中學校,更名泗縣中學。初設一年級1班,招生55人。1952年發展到7班,在校學生365人。在此階段,該校針對地方連續發生自然災害的特殊情況,吸收老解放區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成功經驗,組織全體師生開展以鞏固學額、堅持災區教學為中心的生產抗災活動。在近20畝校田裡種菜種糧,並從事積肥、割草、墊路等勞動,據1961年上半年統計,全校師生生產勞動收益317.1萬餘元(舊人民幣)。1956年暑假,在大莊建立泗縣初級中學,後依地名改稱泗縣大莊初級中學。1957年暑期,在長直溝設立泗縣長直溝初級中學。至此,全縣共有中學3所、14班,在校學生1197人,教職工64人,其中專任教師42人。
1958年,泗縣中學擴建為完全中學,同時增建劉圩、草溝兩所初級中學。1959年,在東關外建泗縣初級中學(後改稱第二中學)。1960年,在黃圩建泗縣黃圩初級中學(因辦學條件不足,只辦一學期,即併入大莊國中)。1962年,設在城東南小朱圩的泗縣初級農校改為普通中學,更名泗縣墩集初級中學。這時,全縣計有中學7所(完中1所,國中6所)、67班(高中9班,國中58班),在校學生3003人(高中406人,國中2597人),教職工340人,其中專任教師185人。
1963~1965年,貫徹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控制普通中學發展,全縣保持原有7所中學,並作了一些調整。調整後的1965年,在校學生2807人,其中高中407人,國中2400人,教職工由1962年的340人精簡到243人,專任教師由185人精簡到146人。
1966~1976年,除重建和新建黃圩等12所初級中學,擴建16所完全中學和大量發展國小附設國中班外,並將28所農業中學轉為普通中學。1972年,泗縣第二中學併入泗縣師範學校,編為附設中學班。1976年,全縣有中學40所(完中17所,國中23所)、313班(高中50班,國中263班),另有國小附設國中班98個,總計在校學生18623人(高中3448人,國中15175人),教職工1013人,其中公辦709人,民辦304人。
1977年,全縣中學調整為完中20所,國中21所,在校學生充實到高中3476人,國中21039人,合計24515人。此後,根據中央“充實加強國小,整頓提高國中,調整改革高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努力辦好重點中學”的方針,對全縣中學再次進行調整。1978年9月恢復泗縣第二中學。為使學校布局合理,1981年又新建新集高中1所。國中由1977年的21所,一度發展到1980年的76所,進而調整為1985年的50所。國小附設國中班,採取只畢業不招生的辦法,到1983年逐步將1977年的85校處理完結。1985年,完中由1977年的20所壓縮到3所(泗縣中學、劉圩中學、草溝中學);中學在校學生為25610人,其中高中2111人,國中23499人,教職工為1324人。其中公辦1225人,民辦99人,專任教師1048人。調整後確定的重點中學有泗縣中學、泗縣新集中學。
1949~1985年,泗縣普通中學計為國家培養國中畢業生67743人,高中畢業生14600人。1977~1985年,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1948人,其中入高等院校786人,入高中專407人,國中專755人。
旅遊
人文景觀 | 蟠龍山 | 瑞麟菴 | 陰陵山 |
自然景觀 | 隋唐大運河泗縣段 | 石龍湖 | 沱河 |
屏山生態園 | 赤山 | - | |
歷史遺蹟 | 楊家台遺址 | 潼城遺址 | 楊台遺址 |
鄧順興墓 | 朱買臣墓 | 窪張山漢墓 | |
霸王城遺址 | 佘家台遺址 | 馬場古井 | |
現代建築 | 中國古鞋博物館 | 威尼斯水街 | 府前文化廣場 |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 | |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 |
合肥市 | 廬陽區| 瑤海區| 蜀山區| 包河區| 長豐縣| 肥東縣| 肥西縣| 巢湖市| 廬江縣 |
蕪湖市 | 鏡湖區| 弋江區| 鳩江區| 三山區| 蕪湖縣| 南陵縣| 繁昌縣| 無為縣 |
蚌埠市 | 蚌山區| 龍子湖區| 禹會區| 淮上區| 懷遠縣| 固鎮縣| 五河縣 |
淮南市 | 田家庵區| 大通區| 謝家集區| 八公山區| 潘集區| 鳳台縣 |
馬鞍山市 | 雨山區| 花山區| 金家莊區| 當塗縣| 含山縣| 和縣 |
淮北市 | 相山區| 杜集區| 烈山區| 濉溪縣 |
銅陵市 | 銅官山區| 獅子山區| 銅陵縣 |
安慶市 | 迎江區| 大觀區| 宜秀區| 桐城市| 宿松縣| 樅陽縣| 太湖縣| 懷寧縣| 岳西縣| 望江縣| 潛山縣 |
黃山市 | 屯溪區| 黃山區| 徽州區| 休寧縣| 歙縣| 祁門縣| 黟縣 |
滁州市 | 琅琊區| 南譙區| 天長市| 明光市| 全椒縣| 來安縣| 定遠縣| 鳳陽縣 |
阜陽市 | 潁州區| 潁東區| 潁泉區| 界首市| 臨泉縣| 潁上縣| 阜南縣| 太和縣 |
宿州市 | 埇橋區| 蕭縣| 泗縣| 碭山縣| 靈璧縣 |
六安市 | 金安區| 裕安區| 壽縣| 霍山縣| 霍邱縣| 舒城縣| 金寨縣 |
亳州市 | 譙城區| 利辛縣| 渦陽縣| 蒙城縣 |
池州市 | 貴池區| 東至縣| 石台縣| 青陽縣 |
宣城市 | 宣州區| 寧國市| 廣德縣| 郎溪縣| 涇縣| 旌德縣| 績溪縣 |
(參見:安徽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