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

明光市

明光市(原嘉山縣),是安徽省滁州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安徽省東北部邊緣,居江淮分水嶺北側,地處東經117°至119°,北緯32°至34°之間。明光市與滁州市南譙區接壤;北臨淮河,與五河縣接壤;東與江蘇省盱眙、泗洪等縣相鄰;西鄰定遠、鳳陽兩縣,全市總面積2335平方公里,下轄4個街道、12個鎮、1個鄉。明光市於1994年5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屬滁州市代管,現為南京都市圈的協作城市,也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成員城市。

基本信息

概況

明光市明光市

政府駐地:光明街道

民族:漢族

地理坐標:東經117°至119°,北緯32°至34°之間

轄區:轄27個鄉、鎮,347個行政村。

人口:全市人口63萬,其中農業人口占80%。

地形地貌:境內南部為低山區,中部為丘陵,北部為平原。

全市總面積2335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明光市轄4個街道、12個鎮、1個鄉:明西街道、明南街道、明東街道、明光街道、張八嶺鎮、三界鎮、管店鎮、自來橋鎮、澗溪鎮、石壩鎮、蘇巷鎮、橋頭鎮、女山湖鎮、古沛鎮、潘村鎮、柳巷鎮、泊崗鄉。共有10個社區、347個行政村。

明光街道

明光市明光市

是明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面積83.2平方千米,總人口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萬人。轄20個行政村、10個社區。

明東街道

位於明光市區東郊,面積93.5平方千米,人口1.93萬人。

明南街道

原為橫山鄉。位於明光市西南部,面積83.06平方千米,總人口17897人,其中農業人口17646人。轄12個行政村,134個村民小組:其中回民村一個,人口1500多人。

城西街道

毗鄰市區,辦事處所在地距市中心僅6千米。面積64.4平方千米,轄7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莊,80個村民組,人口1.49萬人。

張八嶺鎮

位於明光市最南部,總面積120平方千米,轄16個行政村,134個村民小組,人口2.2萬人。

三界鎮

位於明光市東南部,總面積135.6平方千米,總人口23261人,轄1個居委會、15個行政村,131個村民組,境內有2個國營林場,1個種牛場。

管店鎮

位於明光市南部,歷史上因管姓開店故曰“管店”。1999年被省命名為中心鎮,2004年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全國重點鎮。總面積70.9平方千米,鎮區面積3.06平方千米,轄12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共134個村民組,總人口32000人,其中常住人口22000人,其中集鎮人口10658人。

自來橋鎮

因橋而名,根據《眙盱縣誌》記載:“自來橋為滁州、來安大路,橋石系大水流至,故名”。位於明光市的東南部,東經118°46′34〞-118°38′36〞,北緯32°36′07〞-32°44′07〞,東與江蘇省眙盱縣、安徽省來安縣接壤,南部與南譙區相毗鄰。北部與澇口鄉、西部與嘉山集鄉搭界。面積86.4平方千米,總人口為2.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00人)。轄10個村民委員會,110個自然村莊,124個村民小組。鎮區面積2平方千米,人口5000人。

澗溪鎮

位於明光市東部,與江蘇省盱眙縣毗鄰。經安徽省經省政府批准於2007年5月前由原澗溪鎮、白沙王鄉、官山鄉、魯山鄉陸續撤併而成。總面積230平方千米,人口5.5萬,全鎮轄31個行政村,鎮辦賴山林場,318個村民組。

石壩鎮

位於明光市區東13千米處,南依小橫山,北臨津里鎮。面積120平方千米,總人口30000人。轄1個居委會、23個行政村,112個自然村。

蘇巷鎮

位於明光市東北部,距市中心15千米,背靠女山湖。東部與邵崗鄉相連,南與津里鎮接壤,西部與明東鄉為鄰。面積109平方千米,轄19個行政村,17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062人。

橋頭鎮

位於明光市區北16千米處,總面積54平方千米,總人口12750人,轄9個行政村。

女山湖鎮

明光市明光市

位於明光市東北部,距明光城區34千米,東臨淮河,南托七里湖,西、北依女山湖,與江蘇隔湖相望。是明光市唯一轄管水域的水上鎮。總面積186.7平方千米(28萬畝),其中陸地13.3平方千米(2萬畝),水面173.4平方千米,總人口1.3萬人(漁民8000人)。轄8個行政村(其中5個漁業專業村)。

女山湖畔有一座山,名女山。女山湖因女山而得名。原為舊縣鎮,是南朝睢陵縣治。宋代為昭信縣,元代併入盱眙。元末明初,由於洪水泛濫,古縣城被淹,原舊城址仍有留在湖邊的痕跡,故名舊縣。1932年劃屬嘉山縣。1986年5月經安徽省民政廳批准恢復鎮建制,又因舊縣緊靠女山湖,更名為女山湖鎮。

古沛鎮

位於明光市西北部,女山湖西岸,與五河縣毗鄰。全鎮面積126.1平方千米,轄18個行政村,196個隊,人口3.1萬人。

潘村鎮

位於明光市東北部,東、北距淮河均為6千米。轄15個行政村,鎮域面積47平方千米,總人口3.1萬,建成區2.5平方千米,鎮區常住人口1.1萬。鎮區也是國營潘村湖農場場部所在地。

柳巷鎮

位於明光市北部、淮河南岸,與江蘇隔河相望,和五河、泗洪、盱眙三縣毗鄰。面積58平方千米,轄18個行政村,總人口32000人。

泊崗鄉

四周被淮河與懷洪新河所環繞,四面皆水,是滁州市唯一的淮北鄉。面積22平方千米,2萬人,轄8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一)盱眙管轄時期

漢代為盱眙、淮陵二縣地,屬臨淮郡。

南朝時,宋僑置睢陵縣。北魏改睢陵為濟陽,北齊改為池南縣,南陳復名睢陵縣,北周初改為招義縣,後又改為化明縣,屬鍾離郡。

唐朝時復名招義,屬濠州

宋朝改為招信縣

元朝並招信縣入盱眙,屬招信路

(二)鳳陽管轄時期

明朝屬鳳陽府

(三)泗州管轄時期

清朝直隸泗州。據《泗州志》記: "明光山,集主之山也,明太祖生時有光灼天,因賜名。"可知明光得名已有六百餘年歷史。

(四)嘉山縣時期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十一月,劃盱眙南17個保、滁縣北6個保、定遠東6個保、來安西3個保,合併新置嘉山縣,縣治三界鎮(老三界)。1940年,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縣政府設在自來橋鎮,前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的汪道涵同志即為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首任縣長。

(五)滁縣管轄時期

解放後,嘉山縣先後隸屬皖北行署滁縣專區、安徽省滁縣專區、安徽省蚌埠專區、安徽省滁縣地區

(六)滁州管轄時期

1992年,滁縣地區撤銷,設立滁州市(地級),嘉山縣屬滁州市管轄。

1994年5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嘉山縣更名明光市。屬滁州市代管。

資源礦產

農、林、水產:明光市農業資源豐富,有耕地85萬畝,山場50萬畝,水面40萬畝,是國家商品糧、小雜糧、優質煙基地縣、平原綠化先進縣和全國水產百強縣。盛產綠豆、花生、黑瓜子、芝麻、冬瓜、銀杏、蓮籽、芡實、菱角、銀魚、河蝦等。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形成了一些特色農業生產基地,主要有泊崗的銀杏、自來橋的冬瓜、石壩、澗溪的"明光綠豆"、管店、三界等地的花生、紫陽的甜葉菊、橋頭的蘆蒿、女山湖的水產養殖、三關的養羊業、澇口的養牛業等。"明光綠豆"以粒大皮薄、湯清易爛馳名中外,綠色食品女山湖牌大閘蟹暢銷海內外。2001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15.77億元,糧食總產量達27.9萬噸,肉類總產量4.3萬噸,禽蛋總產量1.2萬噸,水產品總產量5.3萬噸。

礦藏:礦產資源豐富,明光市地處著名的郯廬大斷裂帶,地質條件複雜,成礦條件優越,素有"山巒藏寶、阡陌流金"之譽,目前已發現金屬和非金屬礦20餘種,如鐵礦、凹凸棒石粘土、石英石、浮石、玄武岩、花崗石、大理石、鉀長石、絹雲母、石油等,尤其是非金屬礦資源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凹凸棒石粘土是重要的稀有非金屬礦,具有良好的吸附、脫色、熱穩定、抗鹽、造漿及作為添加劑等功能,廣泛套用於石油、化工、建材、造紙、醫藥、食品等行業。我市已探明儲量達2220萬噸,居全國之冠,有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目前海內外投資者紛至沓來。

玄武岩礦是生產鑄石的主要原料,鑄石具有耐化學腐蝕、機械強度大等性能,廣泛套用於化工、冶金、煤炭、建材、紡織等工業,同時,玄武岩又是生產石灰、水泥、裝飾板材、人造纖維的原料。明光市的鑄石玄武岩儲量居全國第三位。

石英砂(矽石礦),具有耐熱、耐酸等性能,主要用途是生產石英玻璃、矽磚、耐火材料和冶煉各種金屬的熔劑,並套用於醫藥、化纖等行業。全市探明儲量達700多萬噸,屬於大型礦床。

絹雲母是一種主要用於造紙、保溫絕緣材料、建築陶瓷及摩擦材料等生產領域的原料,超細絹雲母還廣泛套用於油漆、橡膠、防水材料、醫藥、化妝品、顏料等。絹雲母主要產於以明光南大門著稱的張八嶺鎮,儲量大,品質優,適宜大規模開發利用。

花崗岩用於建築材料、鐵路道渣生產,優質花崗石是重要的裝飾板材原料。全市花崗岩儲量約1億立方米,主要分布於管店、橫山、自來橋等鄉鎮,開採利用前景較好。

另外,明光市的黃砂資源十分豐富,且質地優良,素以"清水砂"著稱,作為建築材料,行銷華東地區。其他如嘉山集的伊利石;司巷、古沛的鐵礦;澗溪、自來橋、招信等地礦泉水、膨潤土;女山的彩石、浮石;明光東北部一帶發現的石油等,都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價值。

城市經濟

明光是一座新興的工貿城市,現已形成食品飲料、醫藥化工、機械製造、建材、造紙和非金屬礦產行業門類,擁有工業企業360多家,工業產品達千餘種。其中明光酒廠連續多年進入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和500家最佳效益企業,其研製開發的"明綠液"酒被譽為"酒中奇葩";有投資1.2億元、年產3000噸乾酵母的的亞洲最大、具備國際一流技術和設備的法國樂斯福集團明光乾酵母廠;有年產百萬噸以上的石英砂(粉)基地;有年產5 萬噸並向40萬噸目標邁進的長石粉基地;有年產5 萬噸並向30萬噸提高的凹凸棒石粘土開發基地。系列消防車已列入國家汽車產品目錄,皖東牌農用拖車深受民眾歡迎。外資企業元盛紙業有限公司、明美礦物有限公司、果豐公司等在明光市不斷發展壯大。 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52.8億元,增長10.2%;完成財政收入3.02億元,增長22.9%;固定資產投資21.1億元,增長2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5億元,增長21.0%;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46.9億元,比年初增加9.0億元;貸款餘額20.8億元,比年初增加2.5億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68萬元,增長12.2%;農民人均純收入4186元,增長15.0%。城鎮登記失業率3.5%。萬元GDP能耗下降5.77%, COD減排681.6噸,二氧化硫減排169.2噸。在工農業生產飛速發展的同時,市場體系也日益完善,現已形成一批大型商場、農副產品市場。金融、保險、勞動力、房地產、信息服務等生產要素市場已日漸完善,成為皖江地區重要的經貿信息服務中心。全市有大型市場50多個,其中明光市場、澗溪市場分別為國家級、省級文明市場,惠利商城被譽為皖東第一商城。2001年,全市商業從業人員達4萬餘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23億元,外貿出口創匯684萬美元。

明光市明光市

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加快,已有個體工商戶1.2萬戶,私營企業297戶,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達4.5萬餘人,個私經濟實現稅金5310萬元。

明光市區位優越、交通發達。明光地處安徽東部、江淮分水嶺北側。南抵長江,北接淮河,東鄰盱眙,西靠蚌埠。距上海360公里,距南京98公里,距合肥140公里,距北京980公里。公路網路四通八達、京滬鐵路穿境而過、水運航道通江(長江)達海(東海),堪稱華東要地、交通樞紐。

明光市的電力供應、運行管理主要由安徽電力明光供電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全市供電區域內有220KV、110KV變電所各一座,35KV無人值守變電所10座。電網輸電能力達10億千瓦時。目前,電力調度已實現了調度自動化的遠動通訊,建立了城網監控系統,對城網的安全運行實現了實時監控。

明光市通訊設備先進、完善,通訊網路復蓋全市所有鄉鎮、各個行政村。

通過多年的發展建設,目前的明光電信具有強大通信能力,擁有先進的電話本地網、分組交換網、數字數據網、計算機通信網、IP網、寬頻接入網和傳輸網、CDMA2000(3G)網路。形成了以光纖傳輸為主,容量大、功能齊全的傳輸網路,建成了各支局、所的光纖物理網路。公司現有裝機容量12.8萬門,有源節點130個,已實現村村通電話,實裝用戶超過10萬戶;C網133、153、189用戶已達2萬餘戶,“天翼”品牌深受廣大客戶的青睞。 目前,公司正在開展全業務“天翼”品牌多種融合套餐,以最優惠的價格、最便捷的服務讓廣大客戶放心使用電信產品。

明光電信寬頻城域網是本地CHINANET的接入平台,出口頻寬4G,光纖網路已經復蓋明光全市鄉鎮,可根據信息流量和用戶需求隨時提升用戶接入頻寬,以高速頻寬直接與滁州寬頻骨幹網路相聯,可以直接向集團用戶提供各種頻寬接入和向單位用戶提供運用分組、DDN、2M、ADSL和光纖等傳輸手段建設的區域網路、城域網等專網,全面實現政府上網、企業上網、學校上網、網上銀行、網上證卷、網上商城、網上醫院等套用。

中國移動明光市分公司行動電話用戶到達7.5萬戶,城區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35%,農村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8%,移動基站數達到70個,平均每7KM就有一個中國移動的基站,復蓋率達到99%以上。移動信息化產品的套用形成規模,如適合企業、事業單位的企業信息機、移動辦公助理,簡訊平台不僅提高了辦事效率,而且降低運作成本;在新農村建設中,中國移動專門研製出的農村信息機,不僅能提供適時的致富信息,而且也快捷的解決了農村的通信問題。

此外,中國聯通、鐵通等公司也在明光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社會事業:明光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是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和省級衛生城市。教育事業蒸蒸日上,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競技體育成績斐然,先後培養出世界級運動員刁文元、吳銘和蔡誠。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城鄉醫療衛生事業取得長足進展,到2000年已實現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目標,防疫保健、傳染病防治等已經普及,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三級衛生網路已健全完善,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70多個,衛生技術人員近1500人,病床床位超過1000 張。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120急救熱線提供24小時全天候服務。市人民醫院為二級甲等醫院,市中醫院為省級示範中醫院,50%鄉鎮衛生院已達到一甲標準。

明光市作為文化先進市,文藝創作、社區文化共建活動非常活躍,全市擁有文化館、圖書館、文化中心共16處,張八嶺鎮文化站為全省科技文化結合的"杜鵑花工程"先進單位。

1999 年,明光市已實現教育"兩基"達標,是全省兩基工作先進市,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不斷鞏固,青壯年文盲率僅為2.9%。全市共有普通高中7處,高級職業學校 3處,國中33處,國小184處。在校學生總計10.58萬人,其中義務教育學段在校學生8.55萬人。教職工4535名。適齡兒童入學率99.6%,高中入學率40.32%。明光中學為全省重點示範高中,明光職高為全國重點職高。

社會生活社會保障體系已逐步完善,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線復蓋面逐步擴大,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公費醫療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成效顯著。到2001年底,全市下崗職工就業率26.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94元。農民人均收入2030元,農村人均住房面積21平方米。城鄉居民儲蓄存款9.8億元。百戶擁有電話9部,農村百戶擁有電視機109台。

歷史文化

明光市明光市

名勝古遺:明光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明,遠在石器時代,我們的

祖先就在這塊沃土上生息、繁衍,留下許多古文化遺址、名勝古蹟,著名的如商代尿布灘遺址、南朝梁武帝時的浮山堰遺址、宋朝招信城遺址及嘉佑院、古戲台、元代古建築橫山興慈寶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誕生地趙府及太祖時太原長公主墓、曹國長公主墓,都在這塊土地上深深地打下了歷史的烙印。明光市境內崗丘起伏,湖泊縱橫,山清水秀,景致怡人,這裡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火山口-女山;有淮河三峽之一的浮山峽;有素以"千島湖"之稱的分水嶺水庫和旅遊度假勝地林東水庫;女山湖、七里湖相連,蜿延百里,並與淮河、洪澤湖相通,湖光山色,令人留連忘返。

歷史名人:明光市,人傑地靈,名人志士輩出,既有一代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又有晚清封疆大吏四川總督吳棠;既有仰慕抗倭名將戚繼光而獻身"八·一三"淞滬抗戰英雄吳繼光,又有抗美援朝特級英雄飛行員蔣道平;既有開玉米雜交先河的著名遺傳育種專家吳紹睽,又有馳騁乒壇的世界冠軍刁文元;更有享譽海內外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原上海市市長、市委書記)。古往今來,他們在明光市的歷史上,都留下了凝重的一筆。

地理氣候

地理位置

明光市位於安徽省東北部邊緣,居江淮分水嶺北側,地處東經117°至119°,北緯32°至34°之間。與滁州市南譙區接壤;北臨淮河,與五河縣接壤;東與江蘇省盱眙、泗洪等縣相鄰;西鄰定遠、鳳陽兩縣。

氣候特徵

池河流域位於江淮分水嶺北側具有北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的氣候特點,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梅雨顯著,降雨集中,雨熱同季,易旱易澇。年平均氣溫為14.8℃~15.0℃,多年平均風速3.2~3.5m/s,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114.0mm,乾旱年蒸發量較大,1966年、1967年分別為1343.9 mm、1328.4mm。多年平均無霜期約220天。多年平均最大風速10m/s~12m/s,風向冬季偏北風,夏季偏南風,春秋兩季是風向轉向季節。根據多年年降雨量資料分析,明光多年平均降雨量為915mm,最高年降雨量1542.3 mm(1991年),最低年降雨量583.6mm(1978年),最大變幅為2.64倍。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7.03億m3,年徑流深203mm。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5%。常年平均氣溫15.2℃,年最高氣溫41.5℃(1966年8月8日),最低氣溫-18.3℃(1969年2月6日),常年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4℃,最熱月平均氣溫27.7℃。

全市總面積2335平方公里。

土地構成

(1)淮河流域2099平方公里。其中:山區560平方公里,丘陵1160平方公里,平原232平方公里,湖泊12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89%(山區占24%、丘陵占50%、平原占10%、湖泊占5%)。

(2)長江流域256平方公里為山區,占總面積11%。

耕地面積:省屬48557畝,占17.5%(其中潘村湖32230畝、白米山16372畝),旱地4209畝含軍事用地;市屬耕地面積803352畝(其中水田380581畝,旱地422771畝)。

明光的地勢南高北低,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50%,山區占35%,平原占10%,湖泊占5%。

民間藝術

曲藝

本地地處江淮之間,南北曲藝種類均有。建國前,除地方戲劇外,本縣民間藝人演唱的形式,

明光市明光市

以北方曲種為主。主要曲藝種類有大鼓、評書、琴書,其次是相聲、快板、評彈、坐唱等。建國前,曲藝流傳範圍較廣,除縣城明光菜市街、大巷口、茶館、酒樓等處設有固定書場外,逢年過節,人民民眾還自願捐錢邀請藝人進入集鎮村莊演唱,成為城鄉人民民眾重要的文化生活內容。建國後,1950年8月本縣明光曲藝人組成一個曲藝小組創作新的說唱詞,書目有《金槍北宋》、《白綾記》、《血美圖》、《後漢》、《岳唐》、《回唐》、《三俠劍》、《安玉傳》、《三打雄州》、《無底洞》、《響馬傳》、《隋唐》、《天地寶圖》、《十把穿金扇》等。較受民眾歡迎的小段書唱有《叭狗告狀》、《李雙喜借年》、《攔花轎》、《打狼》、《許老漢販雞》、《辣椒嫂》等。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革”動亂期間,傳統書目大都被禁演。藝人演唱就以《林海雪原》、《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三陽游擊隊》、《沂蒙游擊隊》等有限的革命鬥爭題材的書目為主。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隨著黨的正確的文藝政策的貫徹執行,一些優秀的傳統書目開始恢復演唱。1979年本縣成立了曲藝協會,會員達60多人,曲藝活動逐漸繁榮。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人民民眾求樂的欲望日益廣泛。隨著電視進入家庭,曲藝的上座率又開始下降。本地較有影響的民間曲藝人有明光的劉德雲、蔣懷玉、柳巷的闞開展、司巷的唐開宣、管店的洪立海、高王的詹其梅。他們演唱的主要書目有《後漢》、《岳唐》、《楊八姐下幽州》、《吳燕春秋》、《風莊樓》、《義氣圖》、《響馬傳》、《東漢》、《楊家將》、《三俠劍》、《白綾記》、《三打雄州》、《陳州放糧》、《施公案》等。

民間歌舞

玩燈活動,是本地城鄉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表演熱烈、粗獷、樸實、優美,融舞蹈、歌唱為一體,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正月裡來是新春,家家戶戶鬧花燈”。每逢春節,各行各業捐款贊助,民眾自願湊錢湊糧,組織玩燈活動。玩燈者挨家挨門登門祝賀,鳴放鞭炮,活躍節日氣氛,增添了喜慶色彩,深受民眾歡迎。

本縣民間玩燈活動經久不衰,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在自來橋、澗溪、白沙王、古沛、柳巷、潘村等地抗日民主政權建立以後,玩燈活動更為盛行。每到春節,抗日民主政府發出號召玩燈,整個正月歌聲、鑼、鼓聲和旱船、跑驢等各種形式文藝活動廣泛展開。建國後,民間的玩燈活動受到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1956年12月,第一次舉行全縣民間音樂舞蹈會演,首次將花燈搬上舞台。津里鄉花燈《流星趕月》參加省、地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大會,獲得會演獎。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城鄉花燈活動更加普及,形式有龍燈、獅子燈、荷花燈、河蚌燈等等,春節期間縣、區、鄉年年舉行花燈會演,正月十五集中於縣城。更是異彩紛呈,熱鬧非常。—些鄉鎮的花燈還在地區獲獎。城鄉民間花燈種類有旱船、花挑、車子燈、獅子燈、龍燈、高蹺、錢桿、腰鼓、河蚌、烏龜、流星趕月、五馬破槽、八仙過海、老爺觀燈、鯉魚跳龍門、秧歌等三十多種。其中以旱船、花挑、車子燈流傳較廣,以自來橋的跑驢燈、紫陽、潘村的龍燈、馬崗、張八嶺、潘村的獅子燈、女山湖的河蚌燈、津里的流星趕月、紫陽南曹的五馬破槽、觀崗的五馬盤柱等最具特色。

雜技、馬戲

1978年9月,本地司巷鄉民間雜技藝人王懷標及其一家,邀集部分雜技藝人,自願組合,經區、鄉同意和縣文化局批准,成立司巷鄉雜技隊,全隊24人,道具僅有3部腳踏車、4把椅子和1隻木筒,價值約300元。雜技隊自成立至1983年8月止,四年時間,除在縣內農村集鎮演出外,還先後流動到山東、江蘇和本省47個縣以及徐州、蚌埠兩市巡迴演出。他們堅持“自願組織、自行管理、自負盈虧”原則,用演出收入添置了可容3000觀眾的大布篷、布帷、6匹馬和一整套演出服裝道具、燈光器材、擴音設備等。價值3500元。

1982年9月,經縣文化局批准,在原司巷鄉雜技隊的基礎上,成立“嘉山縣馬戲團”,繼續實行“三自”方針,縣文化局只在方針政策上予以指導,審查上演節目,下達演出任務和經濟收入指標。馬戲團通過民主選舉產生團委會,王懷標任團長,高承儒任副團長。根據演出需要,採用契約制,招收演職人員。按照個人的藝術水平評定工資等級。全團40人左右,其中基本演員近20人,馬戲團演出在廣場空地,自備帳篷布帷,自行售票和管理。演出節目有馬技、車技、頂技、蹬技、武術及大中型魔術等共三台40多套。其中有海底撈沙、蹬里藏身、燕子探海、關公劈刀、霸王觀陣;有木筒、咬花、含花、翻懷;頂技節目有椅子頂、槓桿、打蛋、落懷;車技節目有腳踏車、雙車等;大型魔術有龍鳳轉向、花轎出人、飛碟變雞等。表演馬術的演員年齡小,動作難度大,曾榮獲1982年滁縣地區“三技”調演大會優秀節目獎。馬戲團自建團起至1983年11月止,先後在江蘇揚州、南通、蘇州地區、上海市郊縣、浙江嘉興等15個市、縣演出300餘場,收入70000餘元。1983年底,馬戲團公共積累達45000元(包括固定資產)。

民歌、民間傳說

(一)民歌

本地地處沿淮和皖東丘陵,民間歌謠豐富,人民民眾在田間勞動時,有唱山歌的習俗。縣內流行的民歌有《十里亭》、《秧歌號子》、《風擺柳》、《慢趕牛》、《石榴花兒開》、《望郎來》、《小圩調》、《對花名》、《車水號子》、《拉縴號子》等。1979年縣文化局與文化館組織音樂工作者採風,收集民歌56首,並出了《嘉山縣民歌集》。1986年在民間文學收集整理中,又收集民間歌謠140多首。

附:幾首民歌

秧號子

領:水庫(呀)好象(小)一杯酒(哇)。澆著莊稼笑點頭(來吼餵)。合:(衣呀呀嗬咳喲吼咳咳)澆著(小)莊(歐)稼(呀)笑(個)點頭(喲丫頭子哎)。領:不怕(呀)乾來(小)不怕澇(哇)。乾旱水澇保豐(哎)收(啾吼餵)。合:(衣呀呀嗬咳喲吼咳咳)乾旱(小)水(喲)澇(哇)保(個)豐收(喲丫頭子哎)。

摘茶

—山歌—

男:廿歲哥哥去摘茶(也),叫聲賢妻你在家(來)。合:(啊衣喲衣喲嘍)叫聲賢妻你在家,你在家(哎喲來)。

莫要抽空娘家走(也),莫要串門貪玩耍(來)。合:(啊衣喲衣喲嘍)莫要串門貪玩耍,貪玩耍(哎喲來)。

女:叫聲哥哥心放下(也)。你去摘茶我在家(來)。合:(啊衣喲衣喲嘍)你去摘茶我在家,我在家(哎喲來)。

哪能不做家務事(也),要做懶蟲人笑話(來)。合:(啊衣喲衣喲嘍)要做懶蟲人笑話,人笑話(哎喲來)。

抗日時期流行,蒐集於自來橋一帶。

小圩調

秧歌

領:小小呀牛角你就尖又這么尖也。放牛的哥哥你就好可這么憐噢嗬嗬喲。合:哎嗨,放牛的小哥哎這么哥也,好可憐喲這么喲嗬嗨。晴天呀撈不到就熱飯這么吃呀,陰天也撈不到就乾衣這么穿噢嗬嗬喲。合:哎嗨,陰天的小撈不這么到哎,乾衣穿喲這么喲嗬嗨。頭戴呀斗笠你就身穿這么蓑呀。手拿呀巴棍你就唱山這么歌噢嗬嗬喲。合:哎嗨,手拿的小巴哎這么棍也,唱山歌喲這么喲嗬嗨。

這山呀唱到里小那山這么頭呀,口唱呀山歌你眼淚這么流噢嗬嗬喲。合:哎嗨口唱的小山哎這么歌也,眼淚流喲這么喲嗬嗨。

山歌

老藍(個)褂子(哎)四拐齊(呀),漂白(個)褂子(歐)做襯(哎)衣(呀)。娘說(里個)閨女(哎)你少打扮(啦),多少(個)光棍(來哎)想愛你(呀)。

(二)民間傳說

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傳說,是廣大勞動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流傳於本縣的民間傳說有:《新三界的由來》、《白米山的傳說》、《摸山與尿布灘的傳說》、《水漫泗州城》、《魯山的傳說》、《自來橋的傳說》、《斷頭馬的傳說》、《小姐墳的傳說》、《斗金橋》、《浮山仙人洞的傳說》、《魚王雙廟的傳說》、《龍廟山》、《無意井》、《小橫山的傳說》、《金吾大人》、《嘉祐院與水陸畫的傳說》、《代唐寺》、《鍾落寺》、《女山湖的傳說》、《趙府村的來歷》、《朱洪武在官山》、《亮驢山的傳說》、《浮山堰的傳說》等,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民生活和民間軼事。

本縣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很多,內容豐富,包含各個方面,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在我國長期封建社會中受剝削、壓迫進行反抗的鬥爭精神與美好理想。本縣宣傳、文化、縣史志辦等部門及民間文藝工作者曾組織蒐集,並編纂成集,現選附幾則。

慈禧不忘吳棠送銀

吳棠是三界人,自幼家貧,後做大官。相傳吳棠在任清河知縣時,一次,一位朝廷大員乘船路經清河縣,按禮俗,地方官應送去“程儀”。吳棠派員送去銀子300兩,恰巧此時慈禧因父喪隨全家也乘船路過此處,大員的官船已開走,銀子送到子慈禧乘坐的官船上,吳棠不知,而此時慈禧尚未被選入宮,適逢困境,知道地方官叫吳棠。多年後,吳棠被人告至朝廷,已垂簾聽政的慈禧聽到吳棠這個名字,想起送銀一事,不僅不予查辦,還給吳棠升遷。吳棠在清河任內,還有一件軼事,一次一位欽差大臣與泗州楊漕台到吳棠處巡視,這位大員對吳棠答話有些不滿,相傳此時三人對坐,泗州漕台楊大人引詩打趣解圍:“有水也是清,無水也是青,去水添心便是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魚情看水情”。欽差大人遂答:“二木(目)並成相,添心便是想,去心添雨便成霜,自掃自己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吳棠聽出欽差詩詞含意,竟隨口答曰:“有水也是溪,無水也是奚,去水添鳥便成雞,得勢狸貓歡似虎,落架鳳凰不如雞。”吳棠機智和大膽地對答,自然使欽差惱恨,遂奏告吳棠“吞賑”,但由於慈禧的庇護,加之吳棠“吞賑”並無實據,也就不了了之。

趙府的來歷

趙府村在明光北面,面臨池河,背靠抹山,山青水秀。莊子原名趙郢。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傳說朱元璋母親陳氏身懷朱元璋,流落於趙郢村二郎廟中,生下朱元璋時,一件衣服都沒有,村上有一姓趙人家,樂善好施,得知二郎廟中住著母子之後,便叫自己的老伴和女兒,經常送些吃的、穿的,陳氏感激趙家,便認趙家夫婦為朱元璋的義父義母。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一天,趙郢村突然接到詔書,要趙家派人進京。憨厚老實的趙三隨差人進京見皇上。朱元璋略談往事後,問道:“你要幾品官?”趙三心想:“我常聽說縣官是七品,我多要幾品,起碼比縣官大吧!”便叩拜皇上說:“萬歲在上,小人要做十品官。”朱元璋內心發笑:“哪有什麼十品官可做?”便說:“你看那掛著的是官袍,任你取一件。”趙三取了一件員外袍。朱元璋隨降旨,劃給趙家一馬之地。又派人隨趙三至當地,趙三騎馬出村,馬頭向西,抽了三鞭,就到了池河,因水阻隔,停下來,這一帶土地遂劃給趙家,趙郢村也改為趙府至今。

蘆葦

本縣津里鄉,屬都梁古地,相傳在津涇橋東邊,住著一戶姓王人家,兒子王小二,王母替有錢人家洗衣,打麻線,一天,王母對小二說:“你在學館讀書,我一人在家,你上街去找一位和我年紀相仿的婦道人家,與我作伴。”小二遵命到都梁古城鬧市口,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太婆沿街乞討,小二說明來意後,就將乞婆背到家,王母忙打水給她洗臉、換衣,當做家人一樣。

不久,乞婆對小二說:“你到湖田中選七七四十九根粗細一般的蘆葦,我替你編只小船。”小二認真選好蘆葦,老人在院內忙了幾天,編好一隻小船,老人拿著船對王母和小二說:“我到你們家已住半年多,你們娘兒倆心腸好,不嫌棄窮人,小二又孝順,我是很喜歡他。我馬上要走,這隻蘆葦船就送給你們吧,遇到危難時,你娘兒倆躲進去,就平安無事了。”母子倆挽留不住,只好讓她走了。一天,忽然雷鳴電閃,瓢潑大雨不停,平地積水一尺多深。小王家眼看進水,這時猛然想起老人的話,忙將蘆葦船拿到門口,母子倆急忙上了小船,此時,一座熱鬧的都梁古市,眼看淹沒在洪水之中,就是現在的七里湖。蘆葦船救活了王家母子和一些落水的鄉親。人們不忘不了編織蘆葦船老人的恩德。每年六月六日,家家戶戶都編蘆葦船,後來演變成了編荷花燈,放在湖中,表示對老婆婆的懷念。

乾隆留對聯

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訪,無人認得。一日路經桑大郢(現本縣大郢鄉),由於口渴,便至村里討碗水喝,正巧路旁桑家在建房,乾隆向主人說明來意,主人好客,便請至家中用茶。主人認為是過路之人,並未留意,將茶沏好,客氣幾句,料理它事去了。主人請了兩個先生寫上樑對聯,由於他們謙讓,先後都藉口離開,將文房四寶放於桌上。乾隆茶足起身欲走,轉念一想,主人對我這般熱情,既有文房四寶在此,何不留下一副對聯以表心意。他略加思索,拿起筆寫下一聯:上樑正逢黃道日

豎柱巧遇紫微星

為中梁寫下:“乾元亨利貞”5個大字。乾隆怕露了身份,便不辭而別。兩位先生回來見聯,猛然大悟,但乾隆早已走遠。

此聯至今還在嘉山縣城鄉流傳。

“牛頭拐”的傳說

蘇巷區津里東3里許有座官山,山南側有個叫“牛頭拐”的地方,傳說因明太祖朱元璋少時在此放牛而得名。朱元璋11歲時,因家境貧寒,寄居其舅父郭文厚家,每天到牛頭拐放牛。一天,朱元璋聽了“大破孟州”的故事,第二天,他在牧童中提議操戈練兵,得到大夥擁護。牧童們用放牛棍當長矛,在牛頭拐操練起來,並用石塊壘“點將台”,輪流登台點將,爭登“王位”。規定誰坐“王”,其他人就跪下來叩頭,奇怪的是,別人登台,朱元璋剛跪下,“王”就跌下台來。輪到朱元璋坐“王位”時,別人叩頭,他安然不動,於是,牧童們公推朱元璋為“王”。

朱元璋為慶賀登台做“王”,提議宰牛吃,娃子們無一敢動。朱元璋拔根長齒茅草,把自己放的牛殺死了。牧童們燒熟牛肉分吃掉。朱元璋把牛皮、牛角、牛骨藏進山洞裡,回家對舅父說牛鑽進山里去了。舅父到牛頭拐一看,果然見山洞裡露出一條牛尾,朱元璋捉住牛尾往外拉,牛在山洞裡竟然叫起來,舅父目睹此情,只好算了。“牛頭拐”遂傳名至今。

民風民俗

婚嫁

民國年間,本地青年男女婚姻基本上都是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民間嫁娶儀式亦頗為繁雜,婚嫁程式分訂婚、傳庚禮、結婚等。訂婚,一般由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中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即報出女兒的生日,請“算命”先生配“八字”,無凶則可訂婚。傳庚禮,又叫送庚子。即把男的生日寫在庚帖上,連同給女方的四套衣服、四包禮品、鯉魚和豬腿、酒等,由媒人送到女方家。然後女方家把女兒的生日填在同一庚帖上,回送些禮物,便算訂婚,男女兩家結為親戚。結婚,男方父母認為可以結婚,即請媒人到女方家送結婚帖子,經女方父母同意,擇吉日良辰,按期迎娶。結婚之日,新郎須先坐一下轎子,以示迎新,俗稱“壓轎”。男方主要親屬要抬轎子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梳妝完畢,由其叔父或兄背上轎。新娘上轎要哭泣,表示留戀娘家亦含有吉祥的意思。新娘下轎,新郎家用布或紅氈鋪地,由接轎女賓攙扶向前走,前有人高唱吉祥之歌。新娘入洞房後坐在床邊,陪伴女賓放下喜帳,此舉曰“傳袋(代)”。拜堂,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父母、夫妻互拜,禮成後,飲合歡酒,親友鬧新房,盡歡而散。3天后,新郎伴隨新娘回娘家,並攜帶禮品,習稱“回門”。建國後,人民政府廢除了舊的婚姻制度,國家於1953年頒布了《婚姻法》,實行婚姻自主,嚴禁包辦代替,提倡移風易俗,婚事從簡。提倡男女青年自由戀愛。進入80年代後,多數青年則更多地注意選擇有文化、有理想,有專業技術特長、品貌相當者。由於人民生活普遍提高,比較富裕之家結婚之日,車輛迎送,大擺筵席,講究排場。有關部門也不斷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教育青年男女勤儉辦婚事,樹立新風尚。1985年以來,明光、石壩等城鄉,不少男女青年參加聯合法婚典禮,形式活潑,用費節儉,是移風易俗的新風尚。

喪葬

本縣城鄉葬禮儀式分漢族和回族兩種。建國前,漢族人喪葬比較繁瑣。老人病逝,要經過“訃告報喪”(農村稱“通喪”)“吃齋飯”、“念夜經”、“看富貴”、“挽釘”、“起高”、“五七”等程式。死者在家停靈7天左右。停靈期間,家人為死者籌辦喪葬儀式。搭棚、扎靈幡。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擇吉地,然後擇期開弔。一般公祭3天,並吹奏喪樂。富有之家搭高台,到外地請僧侶道士誦經,超度亡靈。公祭期,死者親友可來弔唁,三天安葬。死者子、侄領棺,親友舉孝帳、輓聯跟隨,以示隆重。葬後7天,家人到墳地看墳,35天后盤墳,習俗“五七”。兩年半“脫孝”。建國後,漢人葬禮有所改革,逐漸廢除了封建迷信習俗,喪葬儀式講肅穆、講節約,多以臂戴黑紗、胸戴白花取代孝巾與輓聯。1978年後,有的鄉村喪葬大操大辦,對此,各級政府在人民民眾中加強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並提倡火葬。方式也簡化為發出訃告後,親友送花圈、輓聯,即行安葬或火化。農村依據生活富裕程度不同,有的喪事從簡,有的地方仍沿用舊的封建喪葬習俗,實屬鋪張浪費。回民習慣速葬,講究深葬,請阿訇討白,為亡者做尾悔,意在求真主恕罪。待亡者安然歸真主後,瞑其口目,順其手足,年老者理髮設位。頭北足南仰臥,面稍向西,或枕東足西,頭稍提高,正面朝堂。回民逝世,親人即刻通知禮拜寺,借用公共木池(稱經櫃),趁亡者身軟,脫衣移入木池內,身蓋白布,再移息客堂中。若天氣炎熱,可鋪草蓆於地面,陳於席上復以罩布,焚香避濁氣。後舉哀,不禁止哀哭,禁止嚎啕大哭。不可數說有損亡者的言詞,束則即為逆順命而含怨恨,為回教舉喪之大忌。本縣回民死後,多葬於公墓,以土乾者為好,坑挖好後,親人分立坑上,將亡者以布絡抬出木盒,親人捧接,安放於坑,頭北足南,解束露面與家人最後見面,事畢,封坑築墳。葬後,家人請阿訇當場念經祈禱。葬禮完畢,家屬躬身墓側,致謝親友。1975年,本縣在池河西洪廟鄉西徐村南山上開工興建火葬殯儀館,翌年竣工使用。從此,嘉山開始實行火葬,由火葬場職工為死者梳理、整容,死者親屬戴黑紗,以示悼念和哀思。1976年後,本縣幹部和工人去世,大都進行火葬,逐步樹立了火葬新風。不少農村還沿襲土葬。實行火葬不但節約土地,還有利於保護自然環境,利國利民,由於不斷扣介和推行火葬,自1979年後,喪葬由土葬改為火葬人數不斷增加。

生日壽禮

送奶糖。嬰兒出生12天,為送奶糖日。這天,嬰兒父母的親戚帶著油炸饊子、紅糖、雞蛋和嬰兒的包被、鞋、襪、帽等禮物前來祝賀。抓周和過10歲。嬰兒出生1周或10歲時,親友前來祝賀,常帶賀禮有衣服、布料、鞋、帽、項鍊(圈)、長命鎖,民間習稱“抓周”和“過10歲”。抓周時,家人在嬰兒前放個篩子,在篩子裡擺放筆、書、秤、糖果等,讓嬰兒抓取。嬰兒每抓到一件東西,家人都要講些吉祥話。如嬰兒抓書、筆,寓意長大有學問,抓秤長大會經商,抓糕點即步步登高。小孩過生日,家人為其煮雞蛋,吃長壽麵。男女年齡至60周歲時,要舉行壽慶,稱“六十大壽”,70歲、80歲、90歲等均要舉行壽慶。祝壽時,通常擺壽筵,早晚吃壽麵,中午吃酒菜。“壽星”端坐堂前,由晚輩給“壽星”磕頭或依偎身旁,表示尊敬,“壽星”則給晚輩糖果。“壽星”的女兒給壽星做“壽鞋”,前來賀壽的親屬亦須攜帶一些禮物。

房屋落成、喬遷

嘉山民間房屋落成時,親友前來送賀禮,稱之為“落成之喜”。舊時賀禮多為喜帳、鞭炮、對聯等;現賀禮多為煙、酒等。房屋落成期一般擇雙日。喬遷,俗稱搬家,喬遷日,親友帶禮物祝賀,禮物有豆腐、魚、糕等,意為“腐(富)魚(餘)糕(高)”。

本縣地處江淮之間,南北方均有人口遷入,民間風俗習慣形成介於江淮南北之間的特點,民風淳樸、溫和。

穿戴

民國年間,本縣男性衣著多為長衫右開襟、布紐。冬穿黑藍布長衫,富者穿毛皮衣,短衣多為對襟排扣,大腰無袋直筒褲,政府官員和地方紳士則穿長袍馬褂。夏季服裝多為白色、淺灰色。有的青年穿中山裝,學生穿學生裝。未婚女子多梳獨辮子,辮根、辮稍扎紅頭繩,留劉海,少數戴金耳環,已婚女子梳髻,戴髻網,在髻上別銀簪、銀針、花等,少數手上戴戒指,腕上戴玉石鐲等。年青女子穿洋布斜襟褂,黑、藍褲。中、老年女子穿藍斜襟褂,藍黑色褲、男子穿藍、黑色長袍或大褂(長至膝下),秋冬戴禮帽。女子春夏秋之間,富有者多穿旗袍,青年男子富有者多穿西裝或中山裝。建國後,機關幹部和公教人員多穿中山裝、列寧裝。城鄉居民仍穿舊式服裝為多,習慣於藍色、黑色布衣。50年代中期,隨著人民生活改善,增添了卡嘰布、燈蕊絨。70年代後,人們穿衣由棉織品向化纖品發展。80年代,本縣人民中多穿絛綸、的確涼等,毛料衣服也有增加,女式服裝款式也較新穎大方,花色繁多,除城鄉中老年婦女穿著上仍保持原習慣外,中青年女性,穿著逐漸時髦,講究美觀,在款式上也有變化。

飲食

明光市明光市

本縣盛產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等,主食為大米、小麥。建國前,人民生活貧困,食糧不足,每年中均有一段時間拌以野菜充飢。建國後,本縣農業生產得以較快恢復發展,人民民眾吃糧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城鄉人民吃糧多以米、面為主,兼食豆類、薯類和高粱等雜糧。副食品多為素菜、豆製品及禽蛋等。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農村實行大包乾,本縣廣大農村人民生活溫飽得以解決,吃糧均為米,肉、禽、蛋也成為普遍食品。

本縣城鎮居民飲食,早晚多食粥、饅頭,中午食米飯,兼有炒菜。飲酒以白酒為主,70年代中期開始飲用啤酒。本縣有遇喜慶之日或老人去世擺筵席的習俗。建國初,筵席菜為十大碗,後改為八大碗八小碗。七十年代後期,城鄉人民生活逐漸改善,筵席菜增加到八大碗四小碗和十二盤,種類繁多。節日飲食比較講究,春節花樣更多。

居住

本縣居民住房,習慣於向陽建築(即大門向南),住房多為土木結構,起脊,屋頂繕草。房屋款式,多為四合院,即四周築牆,倚牆建屋,主屋三間,或明三暗五。人口眾多的家庭,可分為前後院,多為一宅一院。近山居民建房,多用石砌牆基,低洼地區,多築高台,高約四五尺,台上築屋,防止漲水沖蝕。一般集鎮居民,為起脊平房。三十年代,農村較富裕戶常築土炮樓,市鎮導民住房多為土木結構,用山草繕蓋;比較富裕者,住房為瓦頂磚牆。農民住房,窗戶較小,家中陳設簡陋。建國後,城鄉居民住房條件均有了改善,城鎮住房逐漸由草房換成磚瓦房,八十年代以來,城鄉人民建房日漸增多,房屋結構已趨向混合型(鋼筋、水泥)發展,且寬敞明亮,有的建起兩三層樓房,居住條件和環境衛生有了顯著變化和改善。

行旅

建國前,本縣除鐵路沿線交通便利外,閉塞地區多徒步行走,有時以牲口代步或乘舟船。建國後,本縣境內道路得到修建,縣城與鄉、村間開闢了大車路或公路,交通工具也不斷發展,近途步行,遠路均乘汽車。1980年後,城鄉一般家庭都有腳踏車,八十年代城鄉又有機車及短途運輸車、客車,水路陸路四通八達,外出較為方便,以往長途跋涉之苦已經改變。

文化娛樂

建國前,嘉山民間娛樂形式和內容都比較單調,農村娛樂很少,除偶爾觀看外來戲班演出外,無其它娛樂。居住在較大集鎮者,平時多聽聽鼓書或看泗州戲。建國後,勞動人民翻了身,心情舒暢,各種業餘文化活動蓬勃開展,老年人下棋、聽書,青年多參加文體活動,少年兒童放風箏、跳繩、踢毽子、盪千秋等,民間藝人及業務劇團走村串鄉,為民眾演出。本縣城鎮自1956年起,電影觀眾愈來愈多,成為主要文化娛樂活動。機關、學校、工廠則不定期開展各類球賽,節日開展各種業餘演出活動,玩花燈、撐旱船等。進入80年代,城鄉人民文化娛樂內容、形式均更加豐富多采。1982年,明光建起溜冰場,擴大了青少年娛樂範圍。1985年,縣城明光跳交際舞、迪斯科舞的青年和中老年逐漸增多。縣城和較大集鎮又興起檯球熱,參加活動的多為青少年。

本縣電視機已在城鎮普及,農村也日漸增多,收看電視節目成為日常業餘時間的主要文化生活。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不斷豐富,欣賞能力也大大提高,娛樂方式亦有新的變化,養花、鳥、魚、擊拳、舞劍、釣魚,逐步進入人們的娛樂園地。

衛生習慣

建國前,本縣城鄉衛生條件很差,民間住房少有窗戶,室內陰暗,蟲、鼠較多,人畜同飲一塘水,農村男女老幼常喝涼水。建國後,城鄉家庭衛生條件有所改善。進入80年代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農村部分人家蓋起瓦房和樓房,室內寬敞明亮,建大屋也都有窗。多數人家人畜已不在同一室內。村有水井,豬有圈,城鎮衛生狀況改善較大。自1982年起,縣城明光街道置有垃圾箱,公共廁所增多,縣城明光及三界、張八嶺等地居民已飲用自來水,並有專人清掃路面。人們對個人衛生亦逐步講究,養成刷牙、洗澡、換衣、曬被等良好習慣,飯前便後洗手。多數家庭夏天製做紗門、紗窗、紗罩。

交通線路

明光市區位優越、交通發達。明光地處安徽東部、江淮分水嶺北側。南抵長江,北接淮河,東鄰盱眙,西靠蚌埠。距上海360公里,距南京98公里,距合肥140公里,距北京980公里。公路網路四通八達、京滬鐵路穿境而過、水運航道通江(長江)達海(東海),堪稱華東要地、交通樞紐。

明光境內的公路網路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國省道和市鄉道路,公路通車總里程1589公里。於2006年全線開通的南洛高速公路在境內總長53.3公里。徐州-明光的徐寧高速公路和明光-盱眙的明盱高速公路正在籌建之中。境內總長74公里的104國道縱貫南北。307、309省道相互交錯、橫穿東西。市內市鄉道路縱橫交錯,正在實施的“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建設如火如荼,2006年已建120餘公里,“十一五”末將達到900公里。

境內河流、湖泊眾多,航道開闊、水運便利。淮河航道41公里、池河航道67公里,單船最大通航能力300噸。作為淮河下游重要港口(柳巷)深水岸線碼頭即將上馬,屆時年吞吐量可達200萬噸。

景點

明光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明,著名的如明代尿布灘遺址、南朝梁武帝時的浮山堰遺址、宋朝招信城遺址及嘉佑院、古戲台、元代古建築橫山興慈寶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誕生地趙府及太祖時太原長公主墓、曹國長公主墓。明光市境內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火山口-女山;有淮河三峽之一的浮山峽;有素以“千島湖”之稱的躍龍湖和旅遊度假勝地棲鳳湖;女山湖、七里湖相連,蜿蜒百里,並與淮河、洪澤湖相通。
女山地質公園
女山地質公園景區:女山又叫女兒山,原名玉環山。坐落於女山湖鎮境內。據光緒版《盱眙縣誌稿》(明光1932年設治,此前,這裡屬於盱眙管轄)載:“玉環山,治西八十里,一曰女山。《寰宇記》,山在招信縣西二十五里,狀如玉環,形勢迴旋。”此乃玉環山得名由來。至於玉環山何時為何更名女山,無從稽考,只能從神話中尋找答案了。
女山地質公園距明光北20公里,是世界保存最完好的古火山口。“女山地質公園”於2004年被安徽省國土資源廳批准為首批省級地質公園,2009年11月被滁州旅遊局批准為AA級旅遊景區。女山火山口海拔高101.5米,女山位於郯廬斷裂帶上,150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岩漿噴發形成環形山體。火山口長1500米,深30米,火山結構齊全、特徵典型、噴發物種類豐富、構造組合完整,是我國僅存且完好的死火山口,是科學研究、科普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招信古寺
招信寺等八大古建築形成的建築群體,擁有很多傳說,是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嘉祐院,原名大寺,據傳為南朝梁武帝蕭衍敕建。光緒《盱眙縣誌稿》載,嘉祐院在舊縣鎮,宋嘉祐年建。相傳北宋仁宗年間,招信一帶戰爭頻仍,死傷慘重,亡魂不散。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據守淮南大臣上疏朝廷,請旨超度為國捐軀將士亡靈。仁宗皇帝趙禎好佛,當即準旨,御駕親臨,攜帶唐代畫聖吳道子真跡古畫《水陸》(水中、陸地神佛絹畫)108軸和全套宋本藏經抵招信縣城,駐蹕於大寺,將《水陸》懸掛於大寺周圍,做七七四十九天水陸道場,慰藉陣亡將士亡靈。後因盛夏酷熱,仁宗就在寺內避暑,與方丈談經論佛,投機合緣,樂而忘返。入秋之後,大臣苦諫,方才啟鑾回京。臨別特將《水陸》古畫和全套藏經賜予大寺,並在寺院門額上御書“嘉祐禪院”四個大字,大寺因此改稱嘉祐院。
抹山寺
明光,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誕生地,有“帝子之鄉”和“靈跡村”的美謄。《泗州志》記載:“明光山,集之主山地,明太祖生時有光灼天,因賜名:明光。”相傳,朱元璋母親陳氏懷孕臨生他的時候,寄住在離明光西北四十餘里的抹山腳下的一個親戚家裡。按從前的習俗,是不能在親戚家裡生孩子的,就被迫離開。誰知剛出村莊,肚子就疼了,眼看天色已晚,只好順著山腳,摸著山基堅持走到明光山上。此時天快亮了,東方一片光明,朱元璋正好降生。降生時,長姿雄傑,廳骨貫頂,志意廊然,人莫能測。朱元璋《欽賜明光》詩曰:“銜山抱水景物菁,鳳枝龍脈九州屏。春風蕭夜化鐵馬,明光欽賜寶地名。”賜出生之山為明光山(今日明光市抹山村),把朝代定為明朝。
當年朱母在黑夜中用手摸索行走的山叫抹山。抹山寺建於元代,建寺時還有一段曲折的歷史。相傳民工挖基礎時,晝挖夜長,恢復如初,一連數日無有進展。正當大家一籌莫展、焦躁萬分之際,一鶴髮童顏的老者指點迷津,讓工匠在傍晚收工時將鍬杴扎在大殿的四角和正身上。次日,民工果見土長,但見溝凹處鮮血四溢,浸紅了土壤。寺廟建成後,金碧輝煌,寺後的五棵大樹甚是巍峨,寶地名剎,聲名大振、四鄉八寨,香客雲集,鼎盛可想而知。
躍龍湖
躍龍湖景區:在明光市東28公里處,有一座素有千島湖之稱的躍龍湖,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末,湖面面積8.15平方公里,總庫容7448萬立方米,正常蓄水量為4900萬立方米,是一座以農業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水產養殖、旅遊的中型水庫。庫區地形屬低山區,建於澗溪河、白沙河上游的三條支流匯合處,屬淮河流域七里湖水系。周邊長約60公里的中型水庫。因她是淮河水域與長江水域的分界點,故取名為分水嶺水庫,現名躍龍湖。躍龍湖周邊長約60公里,老嘉山、中嘉山、白雲山、杏山、烏石山、黃寨牧場環繞其周圍。
棲鳳湖
棲鳳湖景區:位於安徽省明光市以南約12公里,位於104國道邊,寧洛高速穿庫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水庫控制上游來水面積57.3平方公里,庫容7000萬立方米,水面近10000畝。
因傳說中“鳳凰成群棲息”而得名。“鳳凰成群棲息”,是因為這裡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景色天然。湖中,盛產野魚,適宜垂釣;水質清澈,取之能飲,可謂天然浴場;湖內眾島相連,山水渾然一體。極目遠望,浩淼無際,湖水九曲,曲水通幽,幽靜神秘;湖中穿行,時而水面洞開,水光接天,或野鴨陣陣,或白鷺齊飛,讓人流連忘返。央視熱播的26集電視連續劇《江塘集中營》就是看中了這裡的自然風光而最終在這裡攝製而成。“鳳凰成群棲息”是因為鳳凰不棲無寶之地。“鳳凰成群棲息”,更因為這裡有著無限美好的發展未來。湖區水面萬餘畝,環湖可開發林地萬餘畝。美麗的自然景色、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發展環境,一定會讓美麗的棲鳳湖成為全國知名的旅遊休閒勝地。
七里湖
南起津里,北至舊縣(現女山湖鄉),湖區長13公里,寬2~5公里,面積58平方公里,其中東南汊稱水廠湖,長4公里,寬2公里,南納陡澗(亦稱鍾落澗、石壩河,或津里河)、澗溪雨水,入湖總來水面積850平方公里,主要屬丘陵區;西北有女山湖水利樞紐溝通女山湖,池河來水,進入女山湖、七里湖,已是河湖一體,一併於洪山頭注入淮河。黃泛以前,七里湖承受丘崗雨水,積數日即退;黃泛以後,淮、黃倒灌,湖底淤高約3米,湖口泄水道淤高約4米,一般積水數月、半年不退。現在受洪澤湖水位影響,終年為湖。常年水位13米。面積46公里。具蓄洪、灌溉、航運、水產等綜合效益。淮河南岸,跨安徽省嘉山縣和江蘇省盱眙縣,湖面主屬嘉山縣。主要入湖河流有陡澗和澗溪河,南又承女山湖來水,北經貓兒湖入淮河,為一過水性湖泊。原與女山湖連成一體,後由舊縣集節制閘相隔。當水位在13.5米時,湖面有6萬畝。從50年代起已先後圍墾有1萬畝農田。為皖東至蘇北重要航線。沿湖丘陵崗地盛產綠豆,以粒大均勻而著稱。
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
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位於明光市自來橋鎮老街,從山芋城堡驅車五分鐘即可到達該景點。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於一九四零年三月在自來橋鎮建立,原上海市市委書記、上海市市長、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擔任首任縣長。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定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風廉政基地,紅色旅遊基地。是我市僅存的一處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舊址,是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總面積3840平方米,其中保留民國時期建築面積為370平方米,該建築為四合院形式,主體建築已損毀。現僅存南北廂房共28間,分別為汪道涵辦公室、汪道涵臥室、會議室、民政科辦公室、文教科辦公室、財政科辦公室、糧食科辦公室、軍法處辦公室。新建紀念館為三層仿古建築,約1100平方米,主體建築一層為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史料展,二層為嘉山縣首任縣長汪道涵生平事跡展。另有2000多平方米的休閒廣場,供參觀休閒之用。
大橫山
大橫山國家級自然生態林在明南街道辦事處與三縣(市)七鄉鎮接壤,呈西北東南走向,距明光市區13公里,距明南街道4公里。相傳遠古時期,天上曾有12個太陽,天神楊二郎擔山追太陽,一鞭將一座原本完整的山,分為大橫山,山腰為小橫山(本市石壩境內),山尖即為岱山(定遠縣境內),大橫山由此而得名。
大橫山方圓15平方公里,海拔234米。山勢平緩,山上風景優美怡人,許多景點孕含著“古、靜、幻”的特色,斟稱“四古”、“八景”。“四古”指“古城”、“古寺”、“古塔”和“古井”。“八景”指老鷹嘴、仙人洞、情人坡、五指溝、練兵場、龍泉、窪地和看西湖。大橫山的西南部為紅色的火山岩,經千百年來風雨侵蝕,形成獨特的紅色“雅丹”地貌,形狀各異,十分壯觀。
四古
古城:位於山頂平緩處,據傳五代周志世忠柴榮曾在此建過一座古城,所以又稱柴王城,據《盱眙縣誌》記載“柴王城,累石為牆,周圍二里有四門”。古城的輪廓至今仍清晰可辨。
古寺:位於山腰平緩處,建築年代不詳,毀於抗日戰爭時期,至今輪廓仍在,石人、石馬、石龕隨處可見,聽山下老人講此處曾有廟會,逢會時,方圓幾十里的人都來趕會。
古塔:位於山腰,有大、小兩座子母塔,大塔名興慈,現只剩二層,殘高11.2米,為一座仿木構建築手法之樓閣磚塔。《滁州志補遺》中有記載,有證可考為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所建,安徽省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元代佛塔,1986年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興慈寶塔西南150米處,有一小塔,俗稱小寶塔,又稱子塔,磚石結構,殘高16.9米。
古井:之一,歪井,位於山腳下姬圩境內,相傳天神楊二郎擔山追太陽飲馬時,為馬蹄踩踏所至,至今仍在。之二:橫山井,位於山腳下小宇莊內,井旁有證可考為元至正年間所挖,至今井水仍清澈可飲用。之三:無意井,相傳古時山下有窮苦兄妹倆,以砍柴為生,曾在山上砍柴時,從蛇口中救下一隻青蛙,隔年兄妹倆再上山砍柴時,口渴難耐,哥哥暈了過去,妹妹情急之中忽聽蛙鳴,順眼望去,見一口井,井水又清又深,妹妹就用井水救了哥哥,妹妹一不留神那口井又不見了,再想找時怎么也找不著,所以人們認為是那隻青蛙為報救命之恩所變,故稱為“無意井”,據山下人介紹很多人在山上都曾見到過,卻怎么也說不清它的位置。
八景
老鷹嘴:位於大橫山西北,東南兩端,兩端各在山腳下極目遠眺,山的兩端酷似老鷹嘴。
仙人洞:位於大橫山的西南部,相傳洞中曾有神仙居住,神仙見山下農夫整日勞作辛苦,便牽洞中神牛、金耙夜晚為農夫耕田,後一貪財農夫在一道人的點撥下,追牛偷耙,神仙一氣之下關閉洞門從此不再出山。
情人坡:位於大橫山東坡,據傳山腳下有一俊秀青年,在財主家打工,與財主女兒兩情相閱,經常在此約會,而得名,山下相愛的男女至今仍有在此約會的習慣。
五指溝:位於山北,因形似五指抓過而得名。
練兵場:位於山頂古城牆內,元未朱元章攻打南京城時,在此練過兵,置身其中仍可覺千軍萬馬之勢。
龍泉:泉水常年不竭,據傳朱元章在此練兵時,常在此飲水,故曰龍泉。
窪地:知名的有猴頭窪、白土窪、小鬼窪、紅土窪。
看西湖:位於山北250米處的橫山塘,從山上遠遠望去,宛如碧玉鑲嵌於大地之中,又如畫中供人觀賞的兩湖,故曰“看西湖”。
尿布灘遺址
位於安徽省明光市明東鄉趙府村北4公里處,東風湖的南岸。面積約500平方米,文化層厚達2米左右,文化內涵豐富。
相傳朱元璋於明光市趙府孕龍基出生之後,朱家於孕龍基北二里左右,珠墩處搭建窩棚暫居。其母陳氏因此常在灘上晾曬尿布,故此得名“尿布灘”,並一直沿襲至今。據記載,朱元璋出生後,其母每天到灘上的荊棘曬尿布,一次她不小心手被荊棘的刺針尖戳破,於是陳氏自言自語的說,刺尖要是朝下長就好了。當第二天,朱母再去晾曬尿布時,發現所有的刺針全部低頭向下。因尿布灘遺址外觀呈高台地,尤其適宜於人類的耕作和居住。其北側臨水面地層中,多見明清時期瓷器殘片。今尿布灘遺址上已為農田,可證其地自商以降,由明至今,實為人類活動頻繁之地。
其實因朱元璋而得名的尿布灘,本來就是一處商周時期的遺址。因為是一處高出水平地面的台地,明光地區的先人,早在朱元璋之母晾曬尿布之前,就早已生活勞動在這一片土地之上。遺址上大量分布著古陶器殘片、石器、紅燒土、火燒獸骨等文化遺存。其中,幾乎隨處可見的便是一種陶質的錐形物。而這種錐形物的正規名稱,則應該是“陶鬲”的殘足。陶鬲,是古代陶製炊器。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商周時期繼續流行。其形狀多為侈口、圓腹、三個袋狀足,有的頸部有雙耳。使用時,在三個袋狀足下直接燃火煮食,也是後來國之重器“鼎”的前身。商朝約公元前1600-1046年,尿布灘近3000多年的遺址充滿了神秘。(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認定尿布灘為殷商遺址。)
桑家祠堂
桑家祠堂位於市明光市蘇巷鎮老大郢村民組,該祠堂原為桑姓祠堂,建於清代,為三進祠堂,現存二進,五間有軒,後進五間,門外是老大郢的老街。四周是居民居住房屋。該建築一直由桑姓後人使用,該建築的掾梁保存尚好。
太和橋
太和橋位於明光市蘇巷鎮戴巷村閻橋村民組南,約1.5公里處,橋面寬4米,長3.5米,上有”太和橋“和”道光二十年四月建字樣。相傳是一名何姓官員榮歸故里而建,呈南北走向,四周均為麥田,橋下水流自東向西,流向女山湖水系。

歷史名人

吳棠

吳棠(~1876),字仲宣,號棣華。三界人。先世於明代中葉“由徽遷滁,始卜居於滁定盱之三界市。”世代以耕讀相守。棠幼勤學,堅苦自力,家境貧寒,嘗借雪光明月看書。弱冠進學(俗稱為秀才),鏇於道光15年(1835)中江南鄉試為舉人。五次赴京會議,名落孫山。道光24年(1844),以舉人大挑一等為知縣用,先後知南河、碭山、桃源縣事。

鹹豐元年(1851),調清河縣不久,豐口決堤,調署(代理)水患嚴重的邳州知州。3年(1853),南河道總督楊以增奏保吳棠,築長江河堤勤勞出力,以直隸州同知升用。6月,棠母去世,值太平軍攻克揚州,丁憂“奪情”,治喪後回任清河,舉辦團練,修築圩寨,以防太平軍北進。曾得文宗的嘉許:“知清河縣吳棠團練鄉勇,甚得民心,若令帶勇,必甚得力。”

鹹豐4年(1854),太常寺少卿王茂蔭上疏推薦吳棠,南河道總督楊以增考察,遂以同知直隸州即補。鹹豐6年,丁父憂守制,在籍辦團練,鎮壓過境內的棚民起義,以及對捻軍作戰,以軍功而升遷,由知府至道員,遇缺即補。

鹹豐9年(1859)三月回清河。翌年補授淮徐道,幫辦江北團練。鹹豐11年,升任江寧布政使,兼署漕運總督(同治2年實授),督辦江北糧台,節制江北鎮道以下文武各官。受篆次日為除夕,即處漕督任所清江。遂建石城為縣治,築運河東西兩圩為犄角,復建書院,恢復運河糧運,墾荒屯田充餉。主要是對捻軍作戰,間亦派軍鎮壓山東的幅軍和白蓮教起義。

同治5年(1866)8月,調補閩浙總督,戎馬倥傯未赴任。一年多以後,調任四川總督兼署成都將軍。在任8年,興建書院,整頓吏治,鎮壓川黔邊境苗民起義。雲貴總督劉岳昭曾疏劾吳棠:眷屬抵川時夫役3000,僕從需索門包,屬員致送規禮。清廷命湖廣總督李鴻章馳往確查。李復奏“均無其事”,並說是“川省官場頗尚鑽營,吳棠履任後遇事整頓,以致貪污猾吏造言騰謗。”

同治11年(1872)11月,吳棠曾以病奏請開缺,不允,給假兩月調養。時過兩年,病已漸篤,於光緒元年(1875)11月復請開缺,乃獲準允。抱病歸里,取道秦豫,自徐而淮。歸後九日,於光緒2年(1876)初病逝,卒年60初度。謚勤惠。著有奏稿10卷。讀詩一得《望三益齋詩文集》,刊行於世。吳棠以舉人大挑知縣。10餘年間官至封圻,是特殊歷史條件的時代際遇。

李澤同

李澤同(1857~1918)字普卿,亦字捕青,明代勛戚重臣武靖王李文忠後裔。世居明光。

澤同幼承庭訓,少長博覽群書,16歲時入庠,經考試升入京師國子監,授貢生。雖精百家之學,但不染士大夫舊習,故名重鄉里。時值晚清政治腐敗,國步艱難,澤同深受維新思潮影響,主張改革教育,於光緒32年(1906),創辦學堂,名曰緝熙兩等學堂,即今實驗國小前身。開創伊始,校舍無著,借東嶽廟正殿及耳房作教室,原有菩薩砸爛移出。同年秋,遷入捐建校舍,益臻完善。澤同聘請名師授業,並自兼教習,所用教材均以切合時宜為旨。本鎮及盱、鳳各地人士送子女就讀者接踵而來。緝熙學堂男女兼收,同校同班,男女合班之風在盱眙全縣(時明光為盱眙縣西鄉)尚屬首創。

澤同薄於名利,樂以助人,凡親朋鄰里有急難者,無不解囊相助。有遠房表弟汪雨相入南京兩江師範學校,畢業後兩度參加學部複試,其費用不足,澤同慷慨資助,後聘汪為緝熙學堂堂長。

民國初年,政局不穩,匪盜騷亂,潰兵滋擾,鄉里不安,澤同挺身而出,親率商團鄉練,捍衛桑梓,不避霜露,常深夜獨自持械巡邏,明光乃得以確保。

澤同一生著述頗豐,計有《群經詁幼》、《二南淺解》、《秦漢史要》、《歷史綱要》、《清地理志》、《府廳州縣考》、《明光鄉土志》、《明光十六景》(詩作)等。清末民初,屢遭兵燹,藏書及著述幾遭焚劫。今僅存《明光十六景》詩作。

吳繼光

吳繼光(1903~1937),原名吳紹麟,字鐵夫。父吳克恆系清末秀才,常以我國歷史上愛國英雄故事教子,紹麟深受感動,決心以之為榜樣,遂改名“繼光”。

繼光家庭貧困,但有志報國。曾到南京從軍,他目睹軍閥軍隊腐敗、渙散,深感前途渺茫,毅然返鄉。婚後,夫妻赴滬,除學文外,練習武術,騎馬、打拳,學得一身本領。

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組成國民革命政府,準備北伐;繼光聞訊後,毅然告別妻子,只身前往,因其才智過人,黃浦軍官學校初建時,被選為該校教官,其他教官多是保定軍官學校或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他出身行伍,不久放棄教官職位,留校學習,成為軍校第一期教官,二期學員,於1925年9月畢業,被分配至北伐軍某部任連長。在平定陳炯明、擊敗孫傳芳的征戰中,屢立戰功,不久升為營長、團長。1933年任陳誠中路軍總指揮部少將特務團團長,次年調任18軍98師292旅少將旅長。繼光身為蔣介石嫡系部隊軍官,但他生活卻很儉樸,平時不穿呢制服、皮鞋,不吃小伙。旅部一些軍官,在他的影響下,也都吃起大夥,對來客,也只加一菜一湯,不招待菸酒。他的馬,常常自己不騎,讓給病員騎用。

繼光平時注意維護軍譽,他潔身自好,不容部下腐化墮落,嚴禁嫖娼賭博。行軍時不準拉用民伕,如有需要,請地方政府派遣。以送一站路為限,並供應民伕一伙食,付給酬金,不準剋扣。他帶兵有方、練兵有素。一次,陳誠閱兵後對他的特務團訓話,吳站在後面,以手勢指揮部隊,變換隊形,進退自如。陳誠感到奇怪,回頭一看才明白,深加讚賞。吳部駐防信陽,師長俞濟時來檢閱時,他仍以手勢代替口令。一個連抽到檢閱台前,吳不拿點名冊,從連長到勤務人員,從一班到九班,一個不漏地點出全連官兵姓名,在場者無不為之驚嘆。他帶兵行軍迅速,1936年向兩廣進軍,粵漢鐵路不能直達,途徑岳陽、長沙、湘潭、株州,再向西南到達臨武,七天行軍千里,速度為全軍之冠。

1937年,繼光任陸軍第58師第174旅旅長,他得知“七·七”事變後,義憤填膺,立即上書軍事當局,為國請纓,要求抗日。所部於當年七月底北上,在石家莊與9軍宋哲元部會師。不久,他率部開往上海,參加“八·一三”松滬抗戰,在戰鬥中我愛國官兵冒著日軍海陸空猛烈炮火,直指閘北、虹口和楊樹浦等戰略要地。吳旅任務是攻占八字橋敵占據點,他指揮所部先掃清外圍,拿下寶山通往上海的鐵路橋。日軍遂改變戰略,8月23日從張華賓、川沙口登入,企圖從側面包抄上海,迫使我軍撤退。我軍立即調集部隊阻擊。激戰多日,以羅店爭奪戰最為激烈。繼光雖身為58師292旅少將旅長,但他身先士卒,奮勇直前,攻入羅店鎮,在反覆拉鋸戰中,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給日軍以重大殺傷。

10月25日,日本軍隊又組織更大規模的進攻,以猛烈炮火給我軍造成很大傷亡,並趁機侵占了大場,從而威脅我方閘北、江灣、廟行一線的側背。在戰局非常危急的時刻,吳將軍奉命率部轉移到青浦,掩護部隊主力撤退。海。我青浦口守軍與之發生激戰,吳將軍親臨前線,堅守四晝夜,敵我雙方均損失慘重。由於受到從上海、松江之敵的鉗形攻勢的壓力,繼光遂西撤至白鶴港,繼續阻擊日軍。11月9日,白鶴港對岸敵人在飛機大炮猛烈炮火掩護下,架浮橋渡河西進,吳將軍於督師英勇阻擊之際,不幸被敵彈擊中,壯烈殉國。時年34歲。1949年建國後,繼光被追認為烈士。

朱秀餘

朱秀餘(1917~1943)少年時幫地主放牛。1939年,積極報名參加抗日游擊隊,不久,擔任鄉長,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冬的一天夜間,日軍和偽軍藏在碉堡里,秀餘帶領民兵戰士30多人,包圍了偽軍大隊長侯寶璜住地,並迅速點燃了火,在偽軍慌亂救火時,秀餘帶著戰士衝到屋裡,活捉了侯寶璜。

日軍占據的太平集據點是一個堅固的碉堡,在一個細雨紛紛的黑夜,他率領民兵戰士剪斷鐵絲網,機智地捉住崗哨,發起了突襲,迅速地消滅並活捉碉堡里的幾名日軍,摧毀了日軍這個據點。1943年,日軍開始大規模掃蕩。一次,日偽軍用五輛卡車載著搶來的糧食,秀餘帶領民兵戰士英勇伏擊,打死幾名日偽軍。後來,十幾名日偽軍瘋狂地進行還擊,朱秀餘繼續和戰士們一起,不停地向敵人射擊,突然一顆飛彈擊中了他的胸膛,秀餘倒下了,當通訊員抱起他時,他說:“不要緊,快衝上去,把鬼子全部消滅掉。”在身負重傷後,他仍堅持繼續戰鬥,直到頑抗的日軍全部被捎滅。為了抗日民族的解放事業,秀餘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根據當地民眾的要求,曾將他生前所在的包集鄉命名為秀餘鄉。

夏明

夏明(1919~1944)本縣高王鄉大夏村人。1939年參加革命,不久參加中國共產黨,曾在淮北區黨委抗大學習,1944年任抗日根據地盱鳳嘉縣古沛區區長。

夏明參加抗日時,他妻子正在孕期,家中無勞力,但他毫不猶豫動搖,他工作機智勇敢,不斷提高民兵隊伍的戰鬥力,狠狠打擊敵人,使日軍和漢奸聞之生畏,在抗日游擊戰中屢立戰功。

1944年秋,盱鳳嘉縣委負責同志準備派他到盱鳳嘉聯絡處工作,一天,縣委派夏明帶兩名戰士護送一位負責同志去淮南路西根據地,當走到鳳陽縣小溪河、附近安全護送過鐵路,完成護送任務後,遭到一名叛徒勾引的偽便衣隊的襲擊,夏明同志不顧人少勢單,英勇阻擊敵人,在激烈戰鬥中負傷,不幸落入敵手,日偽軍對他施以嚴刑,夏明同志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堅不吐露任何機密,最後被敵人用鍘刀殺害於小溪河,年僅28歲。

許言希

許言希(1912~1944),又名延熙,嘉山縣嘉山集人。國中階段輾轉於來安、滁縣一帶求學。1933年,先後應聘在來安縣建陽、蘇營及盱眙古城等地國小任教。抗日戰爭爆發,言希積極投身於抗日洪流。1940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鄉農抗會主任、區農抗會理事長、盱(眙)嘉(山)辦事處主任和淮南區黨委委員。

在盱嘉辦事處工作時,許言希作為辦事處主任,生活始終保持和大家一樣,睡地鋪,吃玉米粥、玉米餅,穿的是幾件灰布衣。1939年,羅炳輝將軍到淮南根據地,言希跟隨羅師長工作了一段時間,後調任甘泉縣縣長。在調離前,他仍不忘體恤民情,關心民眾。古城區梅巷村有一戶姓何的烈屬,言希檢查工作後,立即看望了她,還跑了幾里路,找到鄉長,一再關照要主動關心和照顧好烈屬。1944年12月10日深夜,在甘泉縣公道區,言希同志被日軍特務突然包圍,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言希堅持鬥爭,直到流盡了最後一滴血。許言希同志犧牲後,甘泉縣人民政府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淮南行署主任方毅,副主任汪道涵聯名寫信弔唁,表示沉痛的哀悼,並向言希同志親屬致以親切慰問。

許午陽

許午陽(1918~1945),1933年在上海加入共青團,1937年5月,參加中國共產黨。他幼時父母雙亡,過著流浪生活。後被上海大中華橡膠廠一位老工人收養。

1938年秋,他從延安到達鄂豫皖,在霍邱縣從事民運工作。1939年擔任中共霍邱縣委委員、軍事部長。1940年4月,在張燦明帶領下,到達江蘇寶應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開展抗日武裝鬥爭。1945年3月,許午陽任中共嘉山縣委書記兼支隊政委。

到任不久,他和縣總隊長李占彪組織了一次有名的黃泥崗戰鬥。1945年6月,又和李占彪同指揮獨立營,總共600多人,向日偽據點黃泥崗發起了強攻。黃泥崗的西北高地建有碉堡,內有木村小隊長帶領的9個日軍,加上偽軍獨立大隊長蒲金龍親率一、三中隊共80餘人。許、李經過認真分析,制定了“中間突破,各個消滅”的戰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滅了駐守小街口的第二中隊,和獨立大隊部及所屬一、三中隊。這一會仗,除打死打傷日、偽軍30餘人,俘虜了偽軍獨立大隊長蒲金龍及其所屬八十餘人外,並繳獲了許多槍炮彈藥等戰利品。在工作中,午陽經常告誡同志:“我們搞革命,脫離民眾就寸步難行,民眾工作做好了,打仗時,民眾才能成為我們的青紗帳,才能保護我們。

1945年秋,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嘉山總隊為了阻截國民黨從鐵路運兵打內戰,午陽帶領總隊幹部戰士,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發動了鐵路破擊戰。嘉山的破擊任務在張八嶺至管店一帶。在破擊任務中,午陽經常親臨前線指揮戰鬥。1945年10月2日,許午陽政委和嘉山支隊李占彪司令員率領部隊對沙河集至管店一段鐵路沿線的橋樑、岔道專用線等進行了大規模的破擊,有效地阻止了國民黨軍隊的前進,在這次破擊戰取得勝利的時刻,午陽不幸為流彈所傷,壯烈犧牲,時年27歲。

邵藝五

邵藝五(1878~1946),字藝五,嘉山縣三界人。

民國肇建,藝五考入南京政府擔任公職,因家鄉土匪嘯聚,毅然辭職返鄉,不久,他與地方縉紳為陣亡靳姓營長在明光籌建一所“靳公祠”。

藝五曾呈請中國紅十字總會(設在上海)救濟鄉民,紅十字總會視察後即撥專款設立難民救濟所,為此特頒一枚獎章給他,以表彰其體恤民情之功。

藝五是嘉山縣主要創議人,曾邀集有志邑紳吳耀虹、吳新南、程際唐等,為設嘉山縣全力以赴。

地方縉紳認為藝五系立縣人,公議應以其名為縣名,以作永遠紀念,但他始終堅持,說:“我之挺身而出創設縣治,絕非圖個人名利,為向父老鄉親表明我的心跡,就連我的子孫後代也不能在縣內謀求一官半職,各位厚愛我心領了,我意仍應以嘉山為縣名。”崇高品德感人至探。

1932年11月,經國民政府內政部和安徽省政府批准,正式設定嘉山縣,縣治所在地三界,李蔚唐首任縣長。

建縣後,藝五及其子女未謀求任何官職,他半學半商,常以書畫自娛,為人正直,思想開明,凡有利地方之事,莫不盡心盡力而為之。

何於慶

何於慶(1920~1946),嘉山縣舊縣鎮人。他家境貧寒,自幼勤奮好學。1929年在舊縣國小讀書,畢業後,在省立鳳陽第四中學招生統考中名列前茅,免費錄取。於慶在省立鳳陽第四中學讀書時,常閱讀文茅盾的《子夜》、葉聖陶的《稻草人》、魯迅的《彷徨》等進步書籍。同時受到了校內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教育影響,思想亦趨進步。不久,“七、七”抗戰爆發,他被迫離校,回到故鄉舊縣,與胡坦、吳克汝等進步青年以開小鹽行為掩護,積極與外地革命同志聯繫。激於抗日熱情,他們還在舊縣城隍廟外牆上經常書寫、張貼抗日標語。1939年7月,經李乾一(現名王亦純)、陳一苹(現名洪沛)兩同志介紹,於慶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並由組織分配做交通聯絡工作,負責中共隊盱眙特支和津浦路東工委之間的聯繫。1940年元月,於慶在白色恐怖中,隻身到盱城內,在得知朱友群、陳一苹等四名共產黨員因敵人要逮捕已轉移後,他及時將朱友群愛人、共產黨員吳少基轉移到舊縣,脫離險境。後經新四軍五支隊政治部調配,於慶參加了教導隊學習,三個月後,被分配到新四軍二師擔任師長羅炳輝同志的秘書。他工作積極認真,組織紀律性強,受到首長稱讚。1944年冬,組織上又調他回嘉山工作,與吳克汝等同志跟隨嘉山支隊朱雲謙司令員深入開展武裝鬥爭,並參加了攻打舊縣鎮偽軍據點的戰鬥。戰鬥結束後,在舊縣鎮西頭召開了民眾大會,他滿懷抗日激情在大會上發表講話,擴大了抗日影響,增強了勝利信心。舊縣戰鬥勝利後,嘉山縣委決定新設津石、桑戴區,於慶擔任津石區委書記。不久,縣委又決定在津石、桑戴兩區成立工委,於慶擔任工委副書記,直接領導在津里松樹里一帶建築防禦工事,積極展開游擊戰,打擊日偽軍。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慶又被調回新四軍二師,擔任二師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淮南軍區設立後,被任命為軍區組織科科長(團級)。1946年二、三月間,他的祖父、父親相繼病故,於慶聞知噩耗,悲痛至極,為了人民解放事業,他決意不回故里,並捎信去家表明忠孝不能兩全。同年五月間,淮南軍區獨立旅四團奉命對固守在江蘇省六合縣東溝鎮的蔣軍74師58旅173團一個加強連進行反擊。於慶由淮南軍區派往四團幫助工作,5月18日夜間戰鬥打響,他主動提出到戰鬥前線去,經四團團長方誌明勸說,他留在團衛生隊(即前線救護所)參加和指揮救護傷員工作。在敵人炮火突擊中,不幸壯烈犧牲,時年26歲。於慶犧牲後,中共淮南區黨委書記肖望東、組織副部長鬍坦同志分別在《淮南日報》上發表了悼念何於慶烈士的文章,號召淮南地區的共產黨員、指戰員學習他的優良品質和英勇戰鬥精神。

張昌富

張昌富(1928~1946),嘉山縣管店鎮羅嶺村人。他自幼父母雙亡,由叔父撫養。1944年,參加抗日武裝盱嘉支隊,在抗日游擊戰鬥中,他作戰勇敢,不久,擔任班長,並被吸收參加中國共產黨。日軍投降後,1946年,國民黨軍隊發動進攻,9月間,國民黨軍隊一個團向盱嘉支隊一個連戰士所據守的三界炮台山陣地突然發起攻擊,在連指導員陳士權、中隊長董祥勝兩同志率領下,昌富和排長姚關友、班長楊宗才以及全連40多名戰士一起英勇阻擊,堅守陣地,戰鬥打得非常激烈,敵人一次次反撲均被堅守高地的戰士打退,敵人輪翻進攻中,丟下一具具屍體。但由於敵眾我寡,敵人裝備好,火力猛烈,連指導員陳士權與中隊長董祥勝等均先後英勇犧牲。昌富身負重傷,仍堅持戰鬥,最後在敵人又一次衝上高地時,昌富用勁拉響身邊手榴彈,與衝上來的敵人同歸於盡。三界炮台戰鬥中壯烈犧牲的烈士們的英勇事跡,至今為本縣人民所傳頌。

黃桐

黃桐(1920~1947),嘉山縣自來橋人,1939年參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自幼家庭貧困,國小畢業後,在雙塘國小任教,不久,抗日戰爭爆發,新四軍四支隊挺進淮南路東來安縣和嘉山縣自來橋一帶,黃桐參加了抗日工作。1940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工作中,他勇敢、機智,積極做好鋤奸保衛工作。1944年,調任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公安局長。黃桐嚴格要求自己,並經常以“我的缺點不少”加以自警。在外出偵察案件時,經常懷揣《論持久戰》和《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著作,稍有空閒,牆角處、樹蔭下就成了他學習的場所。平時他熱情幫助警衛員學習,手把手地幫助他們學文化,並鼓勵鋤奸隊員們要在艱險的環境中接受考驗,篤信黨的事業一定勝利。他對民眾反映的每一個案件都仔細切磋,從不主觀臆斷,捕風捉影,有力地打擊了敵特,為當時的抗日民主政權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1946年元月,國民黨背信棄義,撕毀“雙十協定”,向解放區悍然發動進攻。我軍主動撤出淮南,黃桐隨部隊撤至淮北、蘇北。在江蘇省阜寧縣益林鎮,淮南幹部編隊後,他奉命北撤到山東,後調華東局社會部工作。

1947年9月16日上午,黃桐同志從人民解放軍軍官教導總隊去華東局社會部匯報工作,途徑河南信陽縣境時,突遇國民黨飛機空襲,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7歲。

胡尚勇

胡尚勇(1917~1948),嘉山縣自來橋人。少年時期在家鄉讀書,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中正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中華民族瀕臨危急存亡關頭,目睹國家民族面臨危難,毅然於1938年離開大學,參加革命,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春,到嘉山縣總隊工作,當時汪道涵首任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兼縣總隊長。楊家恩任副總長,在抗日游擊戰中,尚勇總是身先士卒,英勇戰鬥。不久,新四軍五師健兒挺進豫皖蘇抗日前線,鏇即被調任新四軍五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不久又調任五師獨立一團團長,率領部隊,不斷地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屢立戰功。1945年,組織上調他任羅山軍區組織部長,同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國民黨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於1946年撕毀國共停戰、和平建國協定,向各個根據地發動瘋狂進攻,在此緊急時刻,組織上調任他為鄂豫皖軍區指揮長,率領部隊,堅持自衛,不斷粉碎國民黨軍隊武裝進攻。在一次激烈戰鬥中,尚勇壯烈犧牲,時年32歲。

蔣懷道

蔣懷道(1920—1948),嘉山縣古沛鄉人。1939年參加革命,同年6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歷任盱鳳嘉縣石門鄉鄉長、花園湖區區委書記等職。

他在大溪河、小溪河、石門山、司巷、蒲崗、古沛等地開展抗日游擊戰中,戰鬥勇敢,不怕犧牲。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在本地區堅持革命鬥爭,打擊敵人,因而被反動的地方勢力和還鄉團視為眼中釘。1946年,在一次行動中,他遭到國民黨還鄉團的襲擊,為了掩護同志,未及時撤出村子,自己不幸被捕,大惡霸賈大樹(解放後被鎮壓)對他嚴刑拷打,並準備帶至鳳陽殺害,後經人營救逃出。不久,他帶著一袋食鹽前往洪澤湖尋找黨組織,經組織派遣他回到司巷,任中共花園湖區區委書記,堅持武裝鬥爭,緊緊依靠當地民眾,不斷地打擊敵人。

1948年,國民黨軍隊及還鄉團窮凶極惡地進行反撲,清剿地方革命武裝。一天夜晚,下著鵝毛大雪,蔣懷道帶領小隊從司巷江蒲集連夜轉移到古沛峰山李,凌晨,還鄉隊隊長李炳鶉(解放後被鎮壓)帶領50多人和一個連的國民黨軍,逼近黑山杜,把峰山李團團包圍,懷道帶領13名戰士,與敵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經過兩個多小時戰鬥,給敵人以重創,區隊戰士的子彈也已打光,面對這一情況,他和9名戰士仍英勇戰鬥,最後決定突圍。在突圍中。蔣懷道中彈英勇犧牲,除3名戰士躲進一家宅院,得以保存外,其他6名戰士也都英勇犧牲。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