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縣

阜南縣

阜南縣,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屬內陸開發較早地區,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上中游結合部北岸。阜南城區是阜陽距離市區最近的縣城,城北新區於2010年開始建設,阜南是三國名將呂蒙、解放軍著名將領聶鶴亭將軍的故鄉。曾出土春秋時期青銅器“龍虎尊”等一批國家級文物。阜南縣素有“名優特產縣”、“天然資源庫”之稱,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中國柳編之鄉、全國唯一的農業(林業)循環經濟示範試點縣,安徽省林業十強縣、文化先進縣。也是中國承接產業轉移投資環境十佳縣、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最具潛力城市、2010年浙商最佳投資城市。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阜南縣阜南縣
阜南縣屬內陸開發較早地區。據對境內萬溝、賀勝台等處發現的新石器時期遺址及出土文物考證,早在5000年前,先民即已定居在此,繁衍生息,成部落群居住。
阜南縣朱寨鎮三河村白莊自然村的台家寺遺址已被證明是商代淮河流域青銅文明的中心。是商代早中期淮河流域的高等級聚落。
春秋時期始屬宋,後屬楚地,西漢置富陂縣屬汝南郡,東漢又在公橋集東5里舊名阮城的地方設原鹿縣,兩縣均屬汝南郡,後為原鹿與富陂兩侯國分領。
三國時屬魏之汝南郡,西晉廢富陂縣。縣屬汝陰郡,南北朝時,仍屬豫州汝陰郡。梁初,改原鹿縣置平輿縣,後入北魏廢。
隋屬潁州汝陰縣。唐代在今方集區永店設永安縣,屬潁州,五代不變。
宋屬京西北路潁州,廢永安縣入汝陰縣,設焦陂、永安2鎮,元至順元年(1330)劃潁州南部(今地里城)設潁水縣,至正十一年(1351)廢潁水縣,縣境併入潁州。
明屬鳳陽府潁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潁州為府,原州地附廓建阜陽縣,縣境屬潁州府阜陽縣轄。
民國時期,屬安徽省第三專員督察區(後改為第七專員督察區)的阜陽縣三(焦陂)、六(地里城)兩區轄地,後為王化區之全部及回流區、大田區與臨泉縣謝集區各一部。
1947年11月23日,中共豫皖蘇四地委、中國人民解放軍豫皖蘇軍區第四分區決定在阜陽南鄉開闢新區,建立阜南縣。
1948年1月8日正式組建,初建柴集、公橋、於集、苗集、中崗5個區。3月,建趙集區。4月,中崗區劃歸潁阜縣。
1949年2月20日,根據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撤銷阜南縣,境內仍歸阜陽縣轄。
1949年6月3日,中共皖北區委決定成立中共阜南工作委員會,析阜陽縣潤河以南的趙集、苗集、於集、公橋4區及臨泉縣的方集區、潁上縣的黃崗區共6個區於6月30日成立阜南行政辦事處,治所(處級)設於薛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6月改辦事處為阜南縣,隸屬安徽省阜陽專員公署。
1952年5月,將阜陽縣的柴集、許堂、朱寨3區劃歸阜南縣轄,即今之全境。
2006年10月10日袁集鎮劃歸潁州區管轄。
2014年1月2號三塔鎮正式劃歸潁州區管轄。

行政區劃

2013年,阜南縣轄28個鄉鎮和一個省級工業園區,345個村(居)。
縣政府駐地為鹿城鎮,距阜陽市41千米。

20個鎮 鹿城鎮 方集鎮 中崗鎮 柴集鎮
新村鎮 柳溝鎮 朱寨鎮 王化鎮
趙集鎮 田集鎮 苗集鎮 黃崗鎮
焦陂鎮 張寨鎮 會龍鎮 曹集鎮
王堰鎮 地城鎮 洪河橋鎮 王家壩鎮
8個鄉 王店孜鄉 許堂鄉 公橋鄉 龍王鄉
於集鄉 老觀鄉 郜台鄉 段郢鄉
1個工業區 安徽阜南經濟開發區

地理環境

地貌

全縣地形分為崗地、坡地、灣地3類,呈現“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徵。崗地面積100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55%,主要位於縣境北部及中間偏南的一部分,高程在海拔34米至海拔39米之間,平均比降為八千分之一至萬分之一。坡地面積38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1%,主要位於谷河、潤河及陶子河下游兩岸,形成東西向的狹長地帶。窪地面積45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4%,主要位於縣境西南部、南部及東南部的洪河、淮河沿岸,海拔在19.5—26米和海拔26—29.5米之間。

氣候

阜南縣地處北亞熱帶北側、暖溫帶南緣,具有暖溫帶向北亞熱帶交接的過渡帶氣候特徵,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季風明顯,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既兼有南北氣候之長,即降水優於北方,光照優於南方;又兼有南北氣候之短,即降水集中且變異性大,旱澇災害頻繁。
縣境年平均氣溫15℃。建國後至1985年,年平均氣溫高於15℃的有4年,低於15℃的有5年。民間傳統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做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以農曆一至三月為春季,四至六月為夏季,七至九月為秋季,十至十二月為冬季。按照氣候學規定,候平均氣溫小於10℃為冬季,大於22℃為夏季,10℃至20℃為春季,22℃至10℃為秋季。阜南縣春季從3月26日始,56天;夏季從5月21日始,118天;秋季從9月16日始,61天;冬季從11月16日始,130天。很明顯,冬、夏兩季遠長於春、秋兩季。四季之中,以冬季1月最冷,平均氣溫僅1.2℃;夏季7月最熱,平均氣溫高達28℃;春季氣溫偏低,4月平均為15℃;秋季氣溫偏高,10月平均為16.3℃。就溫差而言,春、秋大而復、冬小。春季5月溫差最高值為10.9℃,秋季10月溫差最高值為10.5℃,夏季7月為8.4℃,冬季1月為9.7℃。

氣候

阜南縣地處北亞熱帶北側、暖溫帶南緣,具有暖溫帶向北亞熱帶交接的過渡帶氣候特徵,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季風明顯,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既兼有南北氣候之長,即降水優於北方,光照優於南方;又兼有南北氣候之短,即降水集中且變異性大,旱澇災害頻繁。
縣境年平均氣溫15℃。建國後至1985年,年平均氣溫高於15℃的有4年,低於15℃的有5年。民間傳統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做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以農曆一至三月為春季,四至六月為夏季,七至九月為秋季,十至十二月為冬季。按照氣候學規定,候平均氣溫小於10℃為冬季,大於22℃為夏季,10℃至20℃為春季,22℃至10℃為秋季。阜南縣春季從3月26日始,56天;夏季從5月21日始,118天;秋季從9月16日始,61天;冬季從11月16日始,130天。很明顯,冬、夏兩季遠長於春、秋兩季。四季之中,以冬季1月最冷,平均氣溫僅1.2℃;夏季7月最熱,平均氣溫高達28℃;春季氣溫偏低,4月平均為15℃;秋季氣溫偏高,10月平均為16.3℃。就溫差而言,春、秋大而復、冬小。春季5月溫差最高值為10.9℃,秋季10月溫差最高值為10.5℃,夏季7月為8.4℃,冬季1月為9.7℃。

水文

阜南縣水資源比較豐富。水資源主要由自然降水,河道過境水和地下水構成。全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6.8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深249毫米,平均徑流量為4.58億立方米,占降水量的27.13%。不計客水和地下水,年人均占有424立方米。按土地總面積計,畝均166立方米。
阜南縣境內河流屬淮河水系。主要有淮河、洪河、谷河、潤河、界南河、小潤河、陶子河、小草河、小清河等。

自然資源

野生動物
哺乳類 黃鼬(黃鼠狼 野兔 野貓 褐鼠 刺蝟 蝙蝠等
爬行類 守宮(壁虎) 蜥蜴 赤練蛇 蚯蚓 烏風蛇等
鳥類 喜鵲 麻雀 杜鵑 啄木鳥 貓頭鷹 烏鴉 鵪鶉等
魚類 鯽魚 魴魚 黑魚 黃鱤 泥鰍 黃鱔
鯉魚 西邊魚 鱅魚 鮎魚 鰻魚 鯿魚 鮦魚 竄鰷
青魚(黑鯤) 黃鯖 銀魚 油鮎條 角牙 紅鯉魚
長吻魚(淮王魚) 針魚 赤眼鱒 草鯶 白鱔 鱖魚等
野生植物
馬齒莧 蔞蔞菜 豆本菜 麵條菜 竹節草 獨草 澤蒜 薺菜
狗尾巴菜 地衣 木蛾 野木耳 米兒蒿 掃帚苗 富苗 鴨頭苗
莞葦 王子草 大曲草 豬芽草等
阜南縣沿淮河段有數百萬立方米的石英砂。

甲殼類:有青蟹、土蟹、大白蝦、麥蝦、草蝦、蚌殼蟲、枝角類(紅蟲、水蚤)和橈足類屬小型甲殼動物、河蟹。
貝類:三角帆蚌、褶紋冠蚌及圓背無齒蚌、背角無齒蚌、河蜆、螺絲、田螺、蜆子等。
蟲類:蜈蚣、蜻蜓、蟬、蝴蝶、馬蜂、蜘蛛、蠍、螳螂、土蠶、土鱉、黃蜂、螞蟻、蝗蟲、豆蟲、蝣子、蟋蟀、螻蛄、天牛、熒蟲、天蛾、金龜子、叩頭蟲、牛虻、蠅、蚊、臭蟲、放屁蟲、水蛭、蚜蟲、瓢蟲、大草嶺、隱翅蟲、步甲、蚰蜓、麗草蛉、蚜蠅、棉卷葉螟、小造橋蟲、棉蛉蟲、紅蛉蟲、稻苞蟲、姬蜂、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胡蜂、東在小花春、棉葉跳蟬、薊馬、黑盲綠盲春、大眼蟬長春、窄姬春、纖腰巴食蚜蠅、短翹刺腿食蚜蠅、黑帶食蚜蠅、食蚜斑腹蠅。
其他:有青蛙、蟾蜍等。

人口

阜南縣阜南縣
1978年全縣總人口突破100萬大關,1985年達到113.63萬人,占阜陽地區總人口的10.4%,占安徽省總人口的2.2%,占阜陽地區第5位。
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1089142人,漢族1083966人,占總人口的99.52%;回族5165人,占總人口的0.47%;滿族7人,壯族2人,怒族、蒙古族各1人。
1985年城關鎮總人口2888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464人,農業人口12423人,其中吃回銷糧的菜農4361人。
2000年,阜南縣轄20個鎮、11個鄉。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如下:
第五次人口普查表
鎮名 人數 鎮名 人數 鎮名 人數
鹿城鎮 99827 王家壩鎮 22982 王化鎮 28514
方集鎮 27823 朱寨鎮 57836 會龍鎮 35665
中崗鎮 30921 袁集鎮 38626 許堂鄉 50341
柴集鎮 53189 趙集鎮 37992 柳溝鄉 32517
新村鎮 45291 苗集鎮 44449 段郢鄉 45389
田集鎮 43651 黃崗鎮 43182 公橋鄉 40537
張寨鎮 43101 焦陂鎮 49986 龍王鄉 23737
王堰鎮 39694 洪河橋鎮 51370 於集鄉 23169
地城鎮 30552 郜台鄉 42814 老觀鄉 27328
曹集鎮 36140 王店孜鄉 40485

2015年,阜南縣常住人口114.6萬人,2013年,全縣人口172.1萬。

交通

阜南位居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豐富地區的銜接帶、華東經濟圈與京九經濟帶的交匯區。阜南依託阜陽市,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相互銜接的立體交通網路。縣城距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陽市僅36公里,阜六、阜蔡、高速公路、京九鐵路貫穿縣境,距阜陽機場僅20分鐘車程。105國道、S202線、S328線省道在縣城交匯。境內淮河、洪河流經東西,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水運交通網路,沿淮河可南下長江,北上運河,東達大海
阜南縣內交通基礎設施完善,2007年完成“村村通”工程和鄉村道路建設286公里,完成三塔至新村、於集至付崗、阜南至中崗等主要縣道的大修改建。2008年縣委、縣政府實施阜南至中崗、趙集至王店、杏集至王化、於集至付崗、地城至王家壩、張寨至華佗、黃崗村至黃崗鎮61.7公里“暢通工程”水泥路改造和260公里“村村通”工程,完成段郢至高堰、省道202至王店22.5公里瀝青路面改造,完成公路建設總里程488.96公里,全縣公路硬化率達85%,縣鄉道路晴雨暢通、達村入莊。
京九鐵路京九高鐵220國道阜淮高速沿淮高速合阜高速公路
省道S220S256S341S328S305沿淮公路。

經濟

概況

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33.4億元,近五年(較2007年末)年均增長11.5%;規模工業總產值82.4億元,年均增長39.6%,增在加值19.1億元,年均增長34.5%;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年均增長32.8%;財政收入5.5億元,年均增長25.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8億元,年均增長21.7%;對外貿易總額1.68億美元,年均增長69.7%;農民人均純收入4909元,年均增長21.8%。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94億 110億 119.7億 124.8億 133.4億

農業

境內種植業主要包括糧食作物(含大豆、薯類,下同)、經濟作物、其他作物(蔬菜)和少量綠肥作物。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949—1957年,平均每年播種379.75萬畝。由於蓄洪耕地面積減少,1958—1980年,平均每年播種277.12萬畝。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後,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提高,複種面積擴大,因而1981—1985年總播種面積平均每年288.54萬畝,比1980年前提高4.1%。
農業總產值,種植業產值1949—1980年平均占總產值的81.8%,比重大的原因,主要是強調以糧為綱,忽視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1959—1960年種植業總產值比重竟高達95%,林、牧、副、漁業幾乎喪失殆盡。1981—1985年,調整大農業的不合理結構,注重發展畜牧業和林業,使農業結構趨於合理,種植業產值比重下降到75.6%。
2010年實現全年農業總產值60億元,增長5%;糧食總產86.5萬噸,增長2.1%;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63%。省級以上農產品品牌認證11個,綠色食品認證2個,“會龍”牌辣椒被評為省級名牌農產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131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22家。大亞集團被認定為“省級林業產業龍頭企業”。新增有效節水灌溉面積1.56萬畝。蒙窪安全建設工程和淮河灘地移民遷建進展順利。認真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5.92萬人的安全飲水得到解決。農村“一池三改”項目順利實施,3058戶民眾用上沼氣。新增造林面積1.5萬畝。榮獲“全省林業發展十強縣”、“全省‘十一五’綠化先進縣”和“全省優質柳編產品生產示範區”稱號。
2011年實現農業產值70億元,年均增長4.5%;糧食總產87.8萬噸,年均增長5.8%;規模養殖比重年均增長5.5%。省、市級龍頭企業發展到27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259個。農業產業化取得新成效,被評為“全國食用菌產業化發展示範縣”。

工業

阜南縣阜南縣
1950年興辦國營大眾窯廠。1956年興辦國營阜南印刷廠。1957年興辦國營阜南食品廠。
1958年工業“大躍進”,大辦工廠,全縣新辦國營工業企業62個,規模較大的有第一機械廠、第二機械廠、第三機械廠、木器廠、雨傘廠、酒廠、針織廠、玻璃廠、造紙廠、五金廠、電廠、火光磚瓦廠、煉焦廠、空氣電池廠、被服廠、建築社、柳編站等。在“左”的思想指導下,一哄而起,缺設備、缺技術、缺資金,盲目上馬,有些廠生產出一些粗製濫造的產品,多數廠根本不能出產品。1959年被迫下馬26個。加上三年自然災害,使新辦企業陷於極大的困境。1961年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縣內國營工業採取關、停、並、轉的措施,保留12家。1963年又下馬6家,保留6家。1970年以後,貫徹“五小工業”(縣和縣以下單位舉辦的小煤礦、小化肥、小鋼鐵、小機械、小水泥等工業的通稱)方針,先後興辦化肥廠、橡膠廠、麻紡廠、人造板廠、輪窯廠、焦陂酒廠、醬菜廠等。1985年,全縣國營企業共24家,工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占全部工業企業總產值的34.3%。
2010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7.9億元,增長48%;規模工業增加值13.1億元,增長45%;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2家,達144家,其中產值超億元以上10家。工業園區快速發展,完成二期中的2.6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區面積達8平方公里。新增入園企業50家,累計達136家,其中建成投產77家,在建項目35個,即將開工項目24個;新增投產企業21家,新開工項目48個;實現財政收入3806萬元,增長57.1%。黃崗柳編產業功能區入駐企業達到30家,實現產值6.1億元。曹集農副產品加工區、會龍和田集工業功能區入駐企業達到30家。中崗工業功能區簽約企業8家,在建6家。
2011年阜南初步形成林木加工、紡織服裝、機械電子三大主導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82家,規模工業產值、增加值年均分別遞增50%、44%。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80多億元,工業化率由15.9%提高到26.6%,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工業園區建設累計投入8.23億元,入駐企業151家,實現產值50億元,財政收入7000萬元。

社會事業

科技

2010年阜南科技工作取得新進步,5項科技成果獲市科技進步獎。申請專利118項,同比增長270%。
2011年省、市認定科技成果115項,申報專利361個,被命名為“全國科普示範縣”。

衛生

201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被安徽省政府命名為全省先進縣。2011年阜南縣被命名為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縣,新建城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4家,改擴建鄉鎮衛生院30所,村衛生室288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連續四年位居省市先進行列。

文化

阜南縣阜南縣
阜南文化底蘊深厚,有古鎮地城、薛集、三塔、中崗、方集、柴集、焦陂等三十餘處,曾出土春秋時期青銅器“龍虎尊”等一批國家級文物。阜南縣是淮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民間藝術異軍突起,勞動人民創造的民間戲曲、舞蹈、書畫等豐富多彩,如中國獨一無二的“嗨子戲”,2010年,安徽省阜南縣的“嗨子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項目類別,序號5。朱寨浩浩蕩蕩的民舞“高蹺”、“肘歌”、“三仙會”、“大頭娃娃”等,遍布全縣的“花挑”、“旱船”、“跑驢”、“打五扇”、“紅燈”、“秧歌”、“淮詞”、“琴書”、“灶書”、“大鼓”等,以及鄉鎮各集市每年定期舉辦的各種特色的廟會、燈會、家會等和民間特色節日,是阜南一大寶貴的文化藝術遺產和重要的文化旅遊資源。
2010年,阜南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5個、農家書屋50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6個、鄉鎮體育健身廣場2個。黃崗柳編技藝、阜南嗨子戲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重大進展。被安徽省政府命名為全省文化先進縣。
2011年阜南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29家,農家書屋278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點71個,被命名為安徽省文化先進縣。歷史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取得成效,黃崗柳編技藝、阜南嗨子戲獲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家壩國家水利風景區獲批授牌。

社會保障

2010年全縣261家企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職工23793人。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參保4644人,村幹部基本養老保險參保2225人。城鄉低保標準逐年提高,全年共發放城鄉低保資金8044.72萬元。投入資金6.02億元,圓滿完成33項民生工程,被市推薦為全省民生工程先進單位。建設保障性住房700套,發放住房補貼4233戶,困難群體住房條件有效改善。財政扶貧力度加大,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紮實實施,貧困人口進一步減少。食品、藥品監管力度不斷加大,民眾飲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新增城鎮就業7216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50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農民人均純收入3140元,增長12%。

教育

國小

抗日戰爭結束後,一般鄉鎮中心國小只有4個班,保國民國小只有1至2個班,學生20至30人,教員待遇低,教學質量差。至民國36年(1947)冬,國小校全部停辦。
阜南解放後,隨著新政權的建立,重視興辦教育事業1948年4月,方集開辦徐大莊國小,秋季開辦有苗集區民主高級國小、王化國小、中崗完全國小、黃崗國小、許堂國小、前堂國小、朱寨國小共7所。至1949年9月,全縣公辦民辦國小已達97所。翻身得解放的廣大人民民眾迫切要求學習文化,人民政府提出學校“向工農開門”的方針,教育部門對工農子女入學放寬年齡,減免學費,國小教育得到較大發展。1950年全縣有134所國小,在校學生8228人,由於大批農民子女入學(許多是超齡的),至1951年國小雖只增加10所,但在校學生比上年增加了185%,達23463人,公辦教員673人。1952年全縣國小校增加一倍多,達284所,在校學生增加34%,達31350人,教職員工增加126%,達1431人。以後數年在校學生逐年遞增。1958年全縣國小249所,在校學生99489人。1959年國小猛增至380所,在校學生89629人,公辦學校教職員工2333人。1959年至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學生退學很多,有些教師下放“支援農業”。經過調整、整頓,1963年全縣有國小280所,在校學生29169人,教職員工1655人。 
解放初,國小學制沿襲“四二制”,取消公民、童子軍訓練課。1951年10月政務院公布《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改國小為5年制,1952年春阜南縣文教科決定從各區中心國小一年級開始試行。1953年仍恢復“四二制”。初小開語文、算術、體育、音樂、美工課。高小增開自然、歷史、地理。1957年,高小增開農業常識課。增加高年級學生在校勞動時間。1962年8月,頒布《安徽省全日制6年制國小教學計畫(修訂草案)》,國小6年級開生產常識課,4至6年級學生每年勞動半個月。
1971年國小一律實行5年制。1978年1月,教育部頒發《全日制十年制中國小教學計畫試行草案》,國小設8門課:政治、語文、數學、外語、自然常識、體育、音樂、美術。
1981年,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普及國小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國小又實行6年制。

中學

抗日戰爭前,阜南境內沒有一所中等學校。抗日戰爭開始後,當地先後創辦及外地內遷的普通中等學校驟然興起,共12所,這些中學開辦期間,共有55班,學生3100人,先後畢業1000餘人。
解放後,阜南縣人民政府於1951年在中崗開辦全縣第一所初級中學,3個班,學生140人。第二年遷至阜南城關,命名為阜南中學,6個班學生300人。1956年發展到12個國中班,學生637人,教師80人,改名阜南一中,在中崗設阜南二中,在三塔設阜南三中。1957年在公橋設阜
1978年後,中學教育事業復甦。1979年對中學教育進行整頓,提出“保留建制,辦好國中”方針。1980年全縣普通中學28所,在校學生45902人,教師2364人。公社、大隊國小普遍增設國中班,叫“國小戴帽”或“戴帽中學”。1982年,全縣共有普通中學129所,達歷史最高紀錄。在校學生40952人,比1980年還減少4950人。1985年,全縣有完全中學三所(阜南一中、中崗中學、三塔中學),初級中學77所,在校學生43217人,教師2413人。建國35年來共培養國中畢業生87818人,高中畢業生19217人。
畢業生和升學率,1961年,全縣首屆高中畢業生70人,參加聯考被錄取大專院校45人,佔畢業生人數64%。“文化大革命”十年間聯考制度被廢除。1977年恢復聯考,同年全縣高中畢業2497人。錄取19人,升學率為0.76%。1978年,高中畢業2192人,錄取57人,升學率為2.6%。1980年高中畢業2042人,錄取96人,升學率為4.75%。從1977年至1985年,全縣共為大專院校輸送學生417人,高中中專430人,國中中專1049人,大學畢業後被選派出國留學生4名。
2010年縣城中國小布局進一步最佳化,新建七小、九小、十小及二初,新建和加固校舍165519平方米,公選教師742名,取締非法辦學99所。阜南縣被評為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單位,被定為安徽省學前教育試點縣。
2011年新建城區公辦學校5所,改擴建2所,創建5所市級示範學校、3所省級示範學校,被評為中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單位、安徽省學前教育試點縣,榮獲省級教育示範區稱號。

城區學校

學校類型 學校名 成立時間 地址 占地面積
省重點高中 阜南縣第一中學 1951年 淮河東路 16.7萬平方
阜南縣實驗中學
1997年 曹集北路 17.35萬平方
市重點中學 阜南縣第二中學 1988年 焦陽北路 46畝
阜南縣第三中學 1980年 地城西路 14萬平方
公辦初級中學 阜南縣第一初級中學 2007年 環城北路
均是4萬平方
阜南縣第二初級中學
2018年 二中國中部
阜南縣第三初級中學 2020年 三中國中部
阜南縣第四初級中學 2019年 實驗中學國中部
阜南縣第五初級中學 2020年 新建
阜南縣第六初級中學 2020年 新建
私立初級中學 阜南縣春暉中學
2005年 阜苗路
10000多平方米
阜南鑄才中學 1999年 曹集南路 10000多平方米
阜南成城中學 2005年
阜南文勤中學 2004年
阜南龍華中學 2002年
公辦國小 阜南縣第一國小 1922年 淮河東路 20100平方米
阜南縣第二國小 1964年 谷河西路 13000平方米
阜南縣第三國小 1972年 環南路 7000平方米
阜南縣第四國小 1979年 運河路 6500平方米
阜南縣第五國小
1980年 洪河路 1萬餘平方米
阜南縣第六國小 1973年 黃崗路 4742平方米
阜南縣第七國小 2009年 陶子河西路 70畝
阜南縣第八國小 .2013年 淮河東路 均是60畝
阜南縣第九國小 王園村
阜南縣第十國小 .2014年 新建
阜南縣第十一國小
阜南縣第十二國小 2016年
阜南縣第十三國小 2017年
阜南縣第十四國小
阜南縣第十五國小 2018年
阜南縣第十六國小
公辦幼稚園 阜南縣直幼稚園
1984年 柴集路 3000平方米
公辦幼稚園 阜南縣育新幼稚園 1953年 淮河東路 .

文化旅遊

概括

阜南景點有:融自然風光、生態景觀、文化景觀和現代化的遊樂場於一體的淮河風景區,以人文景觀和古遺址、古文物、古文化、古集鎮為開發主題的田集黃巢公園,以弘揚“王家壩精神”為主題申報的王家壩國家水利風景區,濕地生態景觀的王家壩閘等。

國家濕地公園

安徽王家壩國家濕地公園安徽王家壩國家濕地公園
安徽王家壩國家濕地公園具有特殊的行蓄洪功能,水源充足,動植物豐富,生物多樣性穩定,適合本地鳥類和過境候鳥的生存、繁殖和過境取食,已具備建立國家濕地公園的條件,根據專家意見對規劃修改完善後可以上報國家林業局審批。同時專家組要求安徽王家壩濕地公園要立足保護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認真做好安徽王家壩濕地公園保護與建設工作。

淮河公園

阜南淮河公園阜南淮河公園
阜南淮河公園又稱南湖公園、南山公園。位於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境內,是融自然風光、生態景觀、文化景觀和現代化的遊樂場於一體的示範區。淮河公園面積600餘畝,有休閒廣場、環湖特色建築、水上娛樂中心、動物山莊、兒童遊樂園等設施。2006年底被省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級風景區

王家壩閘

王家壩閘王家壩閘
王家壩閘,是蒙窪蓄洪庫水利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蒙窪蓄洪庫的進水閘。蒙窪還保留著沿淮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淳厚的民風民俗,王家壩鎮政府整合全鎮旅遊資源,利用蒙窪宜人的風景、民風民俗以及王家壩水利工程,著力打造“沿淮風情”及生態旅遊區,使蒙窪王家壩鎮成為沿淮一條具有很強吸引力的農業生態考察、旅遊觀光帶。

村落遺址

王家壩風景照王家壩風景照
萬溝遺址位於萬溝集東2公里處蒙窪分洪道西部台地上。
遺址背坡面湖,靠近蒙河,高出地面1-3米,面積2500平方米。1950年萬溝國小校長劉金屏帶師生到湖捕魚進行生產自救時,發現此遺址,並採集到陶片、蚌殼和石器。經地、縣部門考察,確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地面採集到的石器有石斧、石錛、石箭頭、石刀、石鏟,其中有帶孔石器,陶器有陶鬲足、豆頸、鼎足、網墜和陶器殘蓋。陶質有泥質灰陶、紅陶和夾沙陶。紋飾有籃紋、繩紋、雲雷紋、附加堆紋等。
賀勝台遺址位於阜南縣城東20公里,黃崗集西南1公里,東距谷河與陶子河合流處200米。遺址高出地面6-7米,現存面積1000多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3.55-4米,土質呈黑灰色。在地表3-3.5米以下為0.55米厚的灰層,夾雜大量蚌殼、陶片和獸骨。1956年出土石器有帶孔石鏟1件,石斧1件,石鏃多件;陶器有陶紡輪多件,陶鼎足、鬲足數量眾多。因遺址處於兩河口,每逢汛期四面環水,台地東端臨河處大部分被水沖刷崩塌,形成陡峭斷面,文化層清晰可辨。據考古資料分析,遺址文化層分兩層,下層為二里頭文化層,上層為商文化層。該遺址俗稱“賀勝台”,傳說岳飛大敗金兵後曾在此慶賀勝利,故稱。

古城遺址

富坡古遺址富坡古遺址
原鹿故城
距今阜南縣城西南5公里許,谷河南岸。長方形古城遺址清晰可辨,東西約1500米,南北約1000米,夯土城垣突出地面,垣下低洼的農田應即護城河。當地村落沿用古地名,稱作城裡、城角、前樓、後樓等,統稱“阮城樓”。城內有古井16眼。現仍可汲水。阮城東門外路北水井沿上有—斷碑,刻育“古平輿縣重修蓮寺碑”字樣。解放後此地陸續出土的文物有戰國兵器銅戈、銅鏃、弓、、陶鼎、陶罐、陶爐、陶壺,楚蟻鼻錢、秦半兩,漢五銖、新莽貨泉、大泉五十,還有漢銅鏡、銅印、銅帶鉤等。故城春秋時名鹿上,屬宋,後為楚所占,西漢置原鹿縣,屬汝南郡,東漢為原鹿侯國,晉屬汝陰。南朝梁置平輿縣,齊周時廢。
富陂故城位於阜南縣城東南十餘公里處,故城東至呂家崗頭,西王七旗倉、花門樓—帶。北靠谷河南沿崗頭,南至王沖以南的楊莊、陶莊、腰莊、盧寨、大許莊等村落。解放前後曾出土楚幣、漢銅鏡、陶器、陶井筒等古文物。西漢置富陂縣,東漢為侯國,永元九年(97)復置縣,東晉後廢。
永安故城位於王堰鎮的永店孜,距阜南縣城26公里,洪河北岸。遺蹟長1500米,寬1000米,地面土層鬆軟,呈灰褐色,土中雜有蚌殼、陶片、磚瓦殘礫。50年代以來,陸續出土楚“郢爰”、漢及唐、宋銅鏡、錢幣及銀錁等古物。北千米許,有夯土高台,長寬各百餘米,高兩米許,上有居民十數家,鄉民稱它“古城孜”,為永安子城。上有古井一眼,水位恆定,今仍飲用。永安縣為
部門部門
隋置,唐武德六年(603)廢。會昌中(841-846)復置縣,五代初廢。
潁水故城即今地里城,位於阜南縣城南16公里處。元至順三年(1322)置縣,至正十一年(1351)劉福通率紅巾軍攻破潁水縣,縣廢。故城南門在今地城集南頭,洪河分洪道左堤下,居民喬印富住處尚埋有石門枕。北門在今地城國小,宅後有溝,為古城壕。西門為老街西巷口,古雙塔福寺之東北隅。東門為集東巷口,三因橋之西。
財邱故城位於阜南縣城西南20公里處,南距洪河兩公里。南北朝時梁置財邱縣,屬財邱、梁興(今艾亭)雙頭郡,東魏置財州,北齊廢。財邱故城遺址今稱財城崗、財神崗,財城東西兩土丘相連,東起古法華寺、西至湖岸長1.5公里。南起分洪道,北至古城北關寬0.5公里。有古井數眼,還有4間廟宇的法華寺。現寺已不復存在,廟址已建起財城國小。城西有柴王墓。傳說為宋太祖趙匡胤所封柴王子要之墓。
焦邑故址位於阜南縣城23公里焦陂鎮東1公里。楚大夫伍舉食邑,宋置焦坡鎮,為潁州十鎮之一。焦陂鐵佛寺有宋寶元二年(1039)立的石碑,碑文有“焦坡前代置鎮”。皇祐元年(1049)歐陽修知潁州,常游焦陂。舊時的鐵佛寺、佛寺塔、東嶽廟、焦陂塘、清河茶園遺址尚依稀可辨。集內外有古井30多眼,尤以原東嶽廟左側的九龍泉水質最佳。留有“焦陂八月新酒熟、秋水魚肥膾如玉”等名篇佳句。

古建築遺址

阜南縣柴集鎮祖師廟(鐵神廟)阜南縣柴集鎮祖師廟(鐵神廟)
五皇廟建築群遺址
位於阜南縣城東北9公里柳溝集西南隅。柳溝南北走向,溝東有雲台寺,溝西並排建立迎水寺、東嶽廟、三官廟、地藏寺,形成一組錯落有致的寺群。為南朝梁時所建。梁亡,廟廢。明中葉在雲台寺舊基重建,更名玉皇廟。
玉皇廟占地3畝。大殿塑玉皇大帝一尊,侍女4人,手執日月龍風扇分立左右。東西兩廂對立兩尊鐵佛。院內有條甬道,一側為鍾亭、一側為鼓亭。山門外有4株參天古松,大可兩人合抱,是明嘉靖年間建廟時,由4個山主各植一株。
東嶽廟二進三間,大殿內立有12根直徑尺許、高丈二的文梓圓柱,基石鑿工精細,楹木縱橫飛架,飾以花紋。東嶽神像居中端坐,四大天王分列兩側。東山牆有清初的一塊石碑,院內亦有參天古柏。
三官廟四周磚牆環繞,南有大門樓,為清光緒十七年重修。一對石獅子項系金鈴雄踞門側。兩廊為僧舍,正殿高大恢弘,四角飛檐高挑,頂伏青、黃、綠三色琉璃瓦,檐飾飛禽走獸,殿前圓柱8根,雕龍盤鏇,鱗須畢現。12扇欞門,玲瓏剔透,敷色絢麗。
地藏寺後院,菩薩殿前有丹桂花墀,寺西三百步,屹立三層八角寶塔一座。上立八仙塑像,塔東南面嵌有碑記,聯文:“文著高峰德修寶塔,悟化禪林道參金經。”額題“文公寶塔”。原住持僧體仁葬於塔內,其法號“文悟”,故聯嵌“文悟”二字。
迎水寺傾圮較早,其狀不詳。玉皇廟與迎水寺群之間的南北溝上架有石橋,橋西有高四丈、粗合圍的黃楂古樹1株,根裸露,虬曲龍捲,古樸蒼勁,其上枝葉扶疏,蔭覆半畝。寺群後有竹園3畝,梓林10畝。今僅尚存玉皇廟的石獅子一對、石門枕一對、石鼓、石香爐各1個及東嶽廟的石龍頭1個,八仙圖石浮雕一件,石碑4塊,石鼓一對。
洪林廟位於於集南1.22公里,背崗面灣,占地18000平方米,廟宇近百間。有前後兩大殿、東西廊房,西院平房為僧舍。大殿及廊房內,泥塑金雕,彩繪四壁,金碧輝煌。外觀建築壯麗,氣勢恢宏。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廟會。該廟因年久失修,解放前後,逐漸傾圮。現僅存有後殿牆基和清道光二十七年碑刻一塊,上書“萬類同歸”。

古樹

白果寺白果樹城郊大溫的白果寺院內有兩株古老的白果樹。南株高16.7米,主幹12米,圍粗5.31米,皮及木質小部分已朽;北株高15米,主幹11米,圍粗2米,尚旺盛。白果寺建於明初,因樹而得寺名,則樹早於寺,樹齡己逾600歲。為全縣樹齡最高的古樹。
前小莊白果樹新村鎮於窪村前小莊白果樹,高13米,乾高7米,圍粗1.5米,據說樹齡110年左右。枝葉扶疏,生長旺盛。
磨盤松許堂西偏北三里許,有村叫盤磨松。村西頭宅外有一株蒼勁的古松,高27米,圍粗1.4米,冠圓形如磨盤,當地叫它磨盤松。村也因樹得名叫做磨盤松村,松下有井,水清質優。
高寨五嶽廟古松高寨五嶽廟,明萬曆年間建,己毀。在其舊址院內有占松一株。頂高13米,圍粗4.1米,樹齡約400年。樹身挺拔虬勁,宛若游龍。樹冠疊起,枝繁葉茂,流綠溢翠,四時聽濤。舊址正門南又一古松,頂高13米,乾高8米,圍粗4米,應與院內松樹同齡。
郭莊梓樹城郊大溫郭莊有棵梓樹,高13米,粗2.3米,樹齡約百年。

文物

石器
石斧、石錛、石刀、石鏃 新石器時代生產工具和武器。解放後在賀勝台、萬溝遺址及城郊阜西鄉均有出土,為阜陽地區博物館徵集。
陶器

陶壇1972年潤河邊出土,現藏縣文管所。
陶壺、陶坊 萬溝鄉楊西隊出土,現藏縣文管所。
陶樓 王化鄉新莊村谷堆眼出土,為東漢隨葬明器,現藏縣文管所。
陶土狗 1982年中崗區楊家鄉黃谷堆漢墓出土,漢代隨葬明器。陶狗高32厘米,長33厘米。現藏縣文管所。
黑瓷二系罐 地城鄉周破樓出土,長18厘米,高15.2厘米,口徑9厘米。現藏地區博物館。
元代陶香爐 1985年文物普查,在趙集區會龍鄉閻廟村發現。工藝精細,造型古樸。爐兩邊有對稱的神態活現的小狗作爐耳,下有3隻鼎形虎腿,爐體著綠瓷釉已大部脫落,僅凹陷處尚存。爐高15厘米,口徑9厘米,腹徑11厘米。系元代祭祀用品,藏祀縣文管所。
銅器
龍虎尊 商代晚期青銅酒器,因紋飾以龍虎為主,故名。該尊侈口、束頸、折肩、鼓腹、高圈足。通高50厘米,足徑24厘米,重20公斤。腹部被3個雲紋縷空扉棱分割為3區,每區在細密的雲紋襯底上鑄出2虎噬人圖形;肩部鑄出遊龍3條,龍首伸出肩處。虎首、龍首均作高浮雕處理。虎尾之下鑄1條龍,隔扉棱與另一條夔龍相對,形成一個完整的獸面紋。圈足上部有3個十字鏤孔和一周凸弦紋,圈足下部飾3組平雕獸面紋。該尊造型優美,紋飾新奇,堪稱商代青銅器精品。與此尊同時出土的還有1尊、2踖、2爵、2觚。這批成組器物對研究淮河一帶的商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龍虎尊時代相當於商代早期,距今約3300年左右。1957年6月,阜南縣朱寨區常白莊南小潤河灣出土。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銅焦斗 系漢代銅器,上有銘文:“壽春波置容升”,軍旅用品。口徑23厘米。藏地區博物館。
銅洗 1983年冬,地城區洪集鄉釤崗一古墓葬里發掘出土,口徑32厘米,腹徑25厘米,深15厘米,重3.7公斤,呈青綠色。系漢代盥洗用具。現存縣文管所。
獅鳳銅鏡 地城鄉周破樓出土,直徑16.6厘米,漢代青銅照面用具。1978年7月地區博物館收藏。
尚方作規矩鏡 直徑18厘米,為迄今阜南縣出土的最大的漢代青銅鏡。
九乳規矩鏡漢青銅鏡,直徑14厘米。現藏阜陽地區博物館。
古錢幣
郢爰 戰國時期楚國金幣。1970年5月三塔花園村小潤河南岸出土,共47件,最大的一件鈴“郢爰”印記19個(在此之前,存世最大的郢爰只有16印)。現分藏於國家、省、地區博物館。
同年6月,三塔鄉勝華大隊朱大灣出土“郢爰”3件(原為完整的,後被切成3塊)重量分別為119.5克、68.5克、75.5克,共263.5克。現收藏於阜陽地區博物館。
1978年9月,方集區關堂鄉胡老郢大隊聶莊農民廖克治發現“郢爰”一件,重18克,現藏阜陽地區博物館。
其他
文獻 劉吉榮光緒二十年誥命聖旨一卷,1963年上交地區博物館。
字磚 “大樂未央宜王”磚兩塊,長26.5厘米,寬14厘米,三面有字,完整無缺。柳溝鄉田塘村王西隊出土。1975年上交地區博物館收藏。
“富陂”白石印 1981年,地城區於集鄉韓營村出土兩方白石印章。一方已毀壞;一方高12厘米,底長5.5厘米,寬2.7厘米,印文為:“富陂凝道堂”,頂刻一雕工精細的石獅子。
位於於集南1.22公里,背崗面灣,占地18000平方米,廟宇近百間。有前後兩大殿、東西廊房,西院平房為僧舍。大殿及廊房內,泥塑金雕,彩繪四壁,金碧輝煌。外觀建築壯麗,氣勢恢宏。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廟會。該廟因年久失修,解放前後,逐漸傾圮。現僅存有後殿牆基和清道光二十七年碑刻一塊,上書“萬類同歸”。

阜南特產

阜南柳編

1阜南柳編
地處淮河之畔的黃崗鎮,盛產杞柳,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杞柳之鄉”。當地5萬多農民中,有近一半的人常年從事柳編加工。黃崗柳編產品成為了受歐美市場“青睞”的工藝品,成為當地出口創匯的主導產業。
阜南杞柳種織歷史亦達500多年。2008年營業收入達11.2億元,出口創匯2295萬美元。截至2012年底,阜南縣共有柳編企業101家,主要集在黃崗鎮、曹集鎮、中崗鎮、郜台鎮等地區。

郜台板鴨

郜台板鴨郜台板鴨
台板鴨”系地方特產,是一種獨具風格的佳味肉食。產於淮河岸邊阜陽縣蓄洪庫內,該板鴨均選用當地放養120日齡左右的笨鴨,採用傳統工藝結合現代新技術精製而成。日曬夜露、自然風乾,不加任何調料。製作考究,形板味美,浸料齊全。食用時無需添加任何作料,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二00二年四月十八日“郜台板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被列為“沿海與中西部配貨行銷聯合體系”特色配送行銷產品。

方集饊子

饊子

方集饊子方集饊子
是用白面為原料,稍加鹽和調料,搓成細條(越細說明手藝越好),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酥脆可口。方集鎮地處淮河支流洪河窪地,安徽省與河南省交界處,保留著沿淮最純樸民風民俗和最原始的淮河風光。阜南方集饊子純手工製作,原料採制淮河洪窪地區,天然綠色。其條勻細,中含芝麻,脆而酥。每逢集市,賣饊者多聚集在集市一角,或設攤賣饊,或現炸現賣。

曹集河鮮

曹集河鮮曹集河鮮
曹集地處淮河幹流流域,因地理位置特殊孕育了淡水產品,並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尤其以曹集“蜆子”,“河鮮”“淮河魚”最為有名,河鮮時節,吸引大量外地遊客品“鮮”,垂釣,觀光,遠足,騎行,自駕前來品“鮮”。逐步轉變為周邊各縣市的“廚房”,“後花園”,逐步成長為河鮮之都。

歷史名人

阜南縣名人輩出,影響深遠。
呂蒙(178—219),字子明,三國時期汝南富陂(今阜南縣呂家崗)人,東吳名將。
焦千之,生卒年不詳;字伯強,汝陰椒陂(今阜南縣焦陂鎮)人,北宋官員。
張鶴鳴(1551—1635),字元平,號達野,潁州(今阜南縣柴集區天棚集)人,明朝官員。
張鶴騰(1555—1635),字無翰,號鳳達,張鶴鳴之胞弟,明朝官員。
張大賡(1600—1674),字楊甫,別號實水,潁州(今阜南縣柴集區天棚集)人,清代畫家。
劉體仁(1624—1684),字公勇,號蒲庵,潁州薛集劉寨(今阜南縣城關鎮)人,清代詩人。
周作雨(1846—1888),阜陽縣柳溝集(今屬阜南縣)南周小莊人,清朝官員。
朱炎昭(1835—1921),字鴻升,號飛仙,阜陽縣朱寨(今屬阜南縣)人,著名塾師、畫家。
倪嗣沖(1868—1924),原名倪毓楓,字丹忱,阜陽縣柴集(今屬阜南縣)倪新寨人,兇殘多變的軍閥。
王治國(1866—1925),字利用,阜陽縣趙集(今屬阜南縣)會龍鄉西王寨人,系軍閥幕僚。
張耀先(1901—1931),原名張進榮,號省三,阜陽縣趙集(今屬阜南縣)冷寺張小莊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周洪猷(1907—1932),字宣甫,阜陽縣趙集(今屬阜南縣)周油坊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丁待聘(1898—1932),原名丁保珍,又名丁允章,阜陽縣趙集(今屬阜南縣)河寨丁小灣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冷純修(?—1932),字全善,阜陽縣雙碑鄉(今屬阜南縣)東冷寺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楊席清(1907—1938),字靖華,阜陽縣黃崗鎮(今屬阜南縣)東楊寨人,愛國志士。
劉玉瑛(1905—1946),阜南縣城郊區民安鄉劉家窪人,著名畫家
劉銘經(1873—1947),字永鑫,阜南縣三塔集劉寨入,著名的教育工作者。
唐惠亭(1891—1947),字開暢,阜南縣唐家灣人,教育工作者。
呂和笙(1886-1957),字大鏞,阜南縣趙集區會龍鄉呂小圩人,進步人士,教師。
方端臣(1894—1959),阜南縣方集人,俗稱“方老端”,愛國武師。
呂子厚(1897—1963),原名呂世培,阜南縣趙集區何寨鄉呂老寨人,醫師。
孫超群(1906—1967),阜南縣白果鄉人,參加過紅軍長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
聶鶴亭(1905—1971),阜南縣會龍鄉彭莊人,參加過紅軍長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
張炳恆(1925—1980),阜南縣方集區王莊鄉人,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臣。
沈恩久(1933—1982),阜南縣曹集桂廟人,優秀共產黨員,人民的好乾部、革命烈士。
張金良(1963—1985),阜南縣三塔區大橋鄉胡寨村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張釗(1964—1985),阜南縣黃崗區張寨鄉大圩村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