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埇橋地區歷史悠久,但建區時間不長,系由原縣級宿州演變而來。區境位於古汴河南岸,古稱埇橋鎮。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置宿州於埇橋鎮,以符離、虹、蘄、臨渙四縣屬之。民國初期廢宿州為宿縣,屬安徽省。1948年底宿縣城解放,設宿城市,1949年劃屬宿縣。1951年復置宿城市,1953年又併入宿縣。1979年再析出宿縣城關鎮及城郊、城西兩公社置縣級宿州市,與宿縣均屬宿縣地區行署管轄。1992年宿縣和縣級宿州市合併為新的縣級宿州市。1999年初,國務院批准撤銷宿縣地區,設立省轄宿州市,合併後的縣級宿州市更名為宿州市埇橋區。
基本介紹
郵編:234000 代碼:341302 區號:0557
拼音:Yǒng Qiáo Qū 英譯:Yongqiao District
埇橋區位於安徽省北部,北鄰江蘇銅山縣,東界靈璧縣,南與固鎮縣、懷遠縣毗鄰,西與蕭縣、淮北市、濉溪縣接壤。總面積2868平方千米。總人口178萬人(2007年末)。
埇橋區
地處淮北平原東部。地勢平坦,僅西北部與淮北市、蕭縣交界處有丘陵逶迤,亦有少數殘丘。濉河、澥河、澮河、沱河、新汴河流經縣境。年降水量857毫米,年均氣溫14.4℃。全國商品糧基地縣。褚蘭樂石硯和符離集燒雞為傳統名產。礦藏有煤、 鐵、粘土、白雲石、大理石、花崗岩等。省屬皖北礦務局設此,下轄百善、前嶺、劉橋、孟莊、毛郢孜等礦。
京滬鐵路、京滬高鐵,符(離集)夾(河寨)鐵路,合徐高速,泗許高速,206國道,101、302、303、305省道穿境而過。新汴河、濉河、沱河、澮河均可通航。名勝古蹟有大澤鄉涉故台、秦末陳勝吳廣農民起義遺址、蘄縣古城遺址、閔子騫墓、白居易故居、隋堤、九女墳畫像石刻等。
歷史文化
埇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3000年前,周朝天子將此地封為"宿國"。公元605年隋煬帝為巡遊東南開挖汴河。在此設埇橋重鎮,"扼汴河咽喉,當南北要衝",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取古宿國之名設立宿州。唐宋年間,韓愈、白居易、蘇軾、范成大、皮日休等都曾在此留下許多膾炙人口地詩篇。宿州埇橋也是畫家梅雪峰、梅純一父子、作家滕文峰、書法家李百忍、當代著名電影演員楊在葆、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炳淑的故鄉。2006年6月,經中國文聯、中國雜技家協會嚴格考評,埇橋區獨特的馬戲文化和藝術貢獻得到了一致認可,並由此確認"雜技的中心在吳橋,馬戲的中心在埇橋"。
埇橋馬戲
2006年6月,經中國文聯、中國雜技家協會嚴格考評,埇橋區獨特的馬戲文化和藝術貢獻得到了一致認可,被評為“中國馬戲之鄉”,並由此確認“雜技的中心在吳橋,馬戲的中心在埇橋”。
宿州埇橋馬戲藝術的前身是始於明末清初的民間雜技,到清朝末年已具有相當規模。新中國成立後,在民間演出團的基礎上,宿縣政府組建了我國第一家國有性質的“大眾動物表演團”(後更名為宿縣動物表演團)和“宿縣雜技團”。改革開放以來,以篙溝鄉為中心的民營馬戲藝術得到迅速發展,到90年代,已有民營馬戲團近160家,馴獸水平和演出效果也得到很大提高。目前,全區擁有近300家馬戲團,萬餘名馬戲藝人常年巡迴全國各地演出,年創收2億多元,牢牢占據著全國馬戲演出市場的半壁江山。 唐元和四年(809)以符離、蘄縣及虹縣置宿州,治埇橋,即今宿州市區。1912年廢州為宿縣。1979年宿縣析城關鎮及近郊置宿州市,1992年市縣合併為宿州市。
1998年12月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宿縣地區和縣級宿州市,設立地級宿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埇橋區。宿州市設立埇橋區,以原宿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埇橋區的行政區域。
1997年,宿州市(縣級)面積2865平方千米,人口154.2萬,轄8個街道16鎮13鄉:西關街道、南關街道、東關街道、道東街道、沱河街道、埇橋街道、北關街道、三里灣街道、蘆嶺鎮、符離集鎮、褚蘭鎮、曹村鎮、欄桿鎮、夾溝鎮、時村鎮、永寧鎮、汴河鎮、灰古鎮、大店鎮、桃園鎮、蘄縣鎮、大營鎮、朱仙莊鎮、西寺坡鎮、楊莊鄉、解集鄉、支河鄉、桃溝鄉、蒿溝鄉、順河鄉、苗庵鄉、永鎮鄉、三八鄉、城東鄉、龍王廟鄉、西二鋪鄉、北楊寨鄉。
2000年,埇橋區轄8個街道、16個鎮、13個鄉。
2004年,埇橋區鄉鎮由29個調整為24個,將龍王廟鄉整建制併入西寺坡鎮;將桃園鎮、北楊寨鄉整建制合併,設立新的桃園鎮,鎮政府遷往北楊寨集;撤銷城東鄉、三八鄉、汴河鎮,分別設立城東街道辦事處、三八街道辦事處、汴河街道辦事處,為埇橋區政府的派出機構;其餘鄉鎮保留不變。2004年底,埇橋區轄11個街道、15個鎮、9個鄉。
2009年,經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廳批覆,將埇橋區桃園鎮的河拐、後付2個居委會,王橋、閆店、李橋、劉合、邵王5個村委會和三里灣街道的王徐居委會、陳營居委會以及城東街道的七里村委會劃出,設立金海街道辦事處。新設立的金海街道辦事處於4月30日正式掛牌成立,轄4個居委會,6個村委會,面積18.17平方公里,人口31751人,辦事處駐宿州經濟開發區。
地理環境
境域人口
埇橋區位於淮北平原,東經116°59′-117°20′,北緯33°20′-34°02′。東臨靈璧縣,南接固鎮縣、懷遠縣,西靠淮北市,北毗蕭縣和江蘇徐州市,是宿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1世紀初,埇橋區國土面積28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2萬公頃,轄25個鄉鎮、11個街道辦事處,325個行政村、43個社區,人口180萬。
地形地貌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除西北(曹村,夾溝,符離)和東北部(
褚蘭,欄桿)五個區為低山陵外,其餘是平原。平原地區,海拔高度一般在23-26米之間,低山殘丘地區一般標高150-300米。主要河流有奎河、濉河、沱河、澮河等,水系支流繁多,自西北流向東南內入淮河或直入洪澤湖。
氣候物侯
屬於暖溫帶半濕潤氣候,氣候特點是:氣候溫和,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光照充分,雨量適中,無霜期長,光、熱、水、氣候資源豐富,有利於農業生產,冬季盛行偏北風,氣候寒冷,雨雪稀少。春季冬轉夏的過渡季節,北方冷高勢力衰退,副熱帶高逐漸加強,氣溫回升快,雨水增多。由於冷暖空氣活動頻繁,天氣多變,有時連陰對春種不利。夏季太平洋偏高,為一年中最強盛的階段,盛行偏南風,天氣炎熱多雨。雨季一般從6月下旬結束,雨量集中,暴雨日數不多,但強度大,常易造成洪澇災害。秋季為夏轉冬的過度季節,太平洋付高南撤東退,北方冷高壓加強,氣溫降低,雨水減少,經常出現秋旱,但也有一些年秋綿綿,影響秋收。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豆,紅芋,玉米,水稻,棉花,花生等。栽培制度以兩年三年熟,三年熟為主,也有一部分一年兩熟和一年一熟。
自然資源
埇橋區北有山區,南為平原。山區礦產資源極為豐富,金屬、非金屬礦產種類多,儲量大,其中以非金屬礦產為最。南部煤炭儲量豐富。礦產資源分布特點俗稱“南煤北石中間水”。到2009年,北部主要礦產及中部豐富地下水資源尚未開發。南部平原,已有國家五大煤炭開採,錢郢孜煤礦.、龍王廟煤礦正在建設中,新的煤田勘探還在緊張進行。
礦產資源中有十大礦產極具工業開採價值:
優質石灰岩。本區制鹼、電石、氫鈣、高標號水泥用石灰岩,不僅品位高,且為埇橋區單個礦種儲量之最,總儲量約為9.35億噸。分布北部10個鄉鎮,極具工業開採價值。
白雲岩。白雲岩總儲量約為5.602億噸,已查明的有3處,其品位多為Ⅰ、Ⅱ級品,主要集中分布在京滬鐵路沿線。適用於冶金工業溶劑,耐火材料,玻璃行業、冶金金屬鎂及生產矽酸鹽、硫酸鎂,鉀鎂肥等。八、九十年代曾作為免檢產品供應馬鋼、蕪鋼、濟鋼等大型鋼鐵企業。
頁岩。頁岩(包括煤矸石、粉煤灰)是埇橋區量大質優、且為獨有的新型牆材原料。頁岩全區約為2億噸以上。煤矸石現存2500萬噸,每年仍以100萬噸產量增長;粉煤灰每年以100萬方遞增。頁岩制磚具有質高、美觀、保溫等特點,是高檔建築的必備牆材,是國家大力推廣的新型牆體材料。頁岩、煤矸石、粉煤灰合成制磚,成本降低,質量提高,實現了制磚不用土,燒磚不用煤,屬最佳配方。
樂石。樂石為埇橋區之獨秀,其特點:顏色鮮艷,呈五彩,敲擊有聲,如樂器;石質軟硬適中。用樂石製成的硯台為名家收用,同“四大名硯”齊名,是工藝美術雕刻“六具”的絕好原料,其儲量足以興辦有相當規模的大型工藝美術企業。
大理石。大理石總儲量2.4019億立方米,主要品種有墨、灰雲、彩雲(豹皮)“玉品種,另有小雪花等四個品種的花崗岩,適宜於大規模工業開採。
瓷石。瓷石儲量約212.3萬噸以上,是陶瓷工業的主要原料。
藥石。藥石(麥飯石)是一種對生物無毒、無害,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礦物保健藥石,含有人體多種需要元素。
礦泉水。埇橋區北、中部地區,不僅儲有地下熱水,還有優質礦泉水及特大型水源地。具有農業灌溉,城市供水,溫室大棚,礦泉水等廣泛的工、農業及人民生活方面的開發利用前景。
煤矸石、高嶺土。煤矸石除具有制磚用途外,還可以用於發電等。埇橋區煤多,已查明約為18.64億噸,煤矸石為煤的主要附產品存量很大。高嶺土,為煤的伴生礦種,儲量仍十分可觀,且品位較高。具有多種工業價值,但五大煤礦的高嶺土沒有開發利用。
煤炭。能源礦產主要是煤,煤炭也是埇橋區最大的優勢礦產。全區儲煤總量約為1100平方公里,分布埇橋大部分鄉鎮,已查明的儲量為18.64億噸,主要為氣煤、肥煤、焦煤、瘦煤、貧煤、無煙煤,煤質優良,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現已有五大煤礦正在開採,年產原煤900萬噸以上。出口的優質煤占一定的比重。坑口發電是火力發電的最經濟的形式。埇橋區現已有坑口火力發電廠5個,年發電量40萬千瓦。國家華能電力集團投資140億元在埇橋區興建年發電量在320萬千瓦的大型火電廠,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產,二期工程已經動工興建。
人文環境
交通通信
埇橋交通便利。公路方面,合徐高速公路貫穿南北、206國道和5條
省道穿越而過,泗許高速公路(境內為泗永高速公路)於2012年底通車,形成了以省幹線公路為骨架,縣、鄉公路為輻射的公路運輸網路。
鐵路方面,京滬鐵路穿越區境內,京滬高速鐵路於2011年6月通車、宿淮鐵路於2013年底通車。
水運方面,從新汴河經洪澤湖通江達海。航空方面,空港經徐州觀音機場可與全國20多個大城市通航。
到2008年,全區公路里程達到802公里,鄉村公路四通八達;全區全社會貨物運輸量1999萬噸,比1949年增長181倍,年均增長9.2%,比1978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8.5%;旅客運輸量1007萬人,比1949年增長10倍,年均增長4.2%,比1978年增長5倍,年均增長6.1%。郵電通訊突飛猛進。2008年,全區全年郵電業務總量11.96億元,比1949年增加7031倍,年均增長16.2%;比1978年增加1271倍,年均增長26.9%。全區住宅電話用戶數26.7萬戶,其中:農村電話用戶數16.7萬戶,行動電話用戶數50.89萬戶,100%的行政村通了電話。
歷史文化
墉橋區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秦末,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就在這裡揭竿而起;清末的捻軍起義,曾席捲埇橋大地;抗日戰爭時期,彭雪楓將軍領導的新四軍在這塊土地上與日軍侵略者進行浴血奮戰;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的炮聲在這裡迎來了新中國的黎明。正因為如此,歷史賦予這塊土地許多璀璨的勝跡,影響和吸引著許多名人墨客觀瞻遊覽。孔子的弟子閔子騫,
“竹林七賢”中的嵇康,陳勝、吳廣起義中的將領葛嬰、朱雞石,明朝開國皇后馬秀英、將領康茂才等,都是埇橋區人。
唐宋以後,埇橋區域之內文風大振,名人輩出。王績、李白、韓愈、白居易、皮日休、蘇軾、范成大、侯方域、曹寅、袁枚等飽學之士都曾為官、遊歷或寓居於此,為悠久的歷史留下深厚的文化積澱。“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白居易寓居符離“東林草堂”時寫下的婦孺皆知的著名詩句。
墉橋區書法文化淵源久遠,宋朝“蘇黃米蔡”四大書家之一蔡襄曾七住埇橋,寫下大量的墨寶佳作。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在扶疏亭留下墨寶,明末清初“埇上四子”(周廷棟、賈善價、任柔節、牛北瞻)的書法名揚大江南北。晚清民初以後,李心銳、楊夢九、哈維元、倪宗魯、余松嶺、李照臨、陳亨祺是當時的書法代表人物,民國以後的梅雪峰是中國著名的書畫大師。現代又湧現一批書畫藝術家尉天池、梅純一、李百忍、趙琦、張守信、孫德文等。因此,埇橋區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
墉橋雜技源遠流長。且以精湛的馴獸技藝而著稱。早在明末清
初就有民間雜技表演,到清朝末年已具有相當規模。自20世紀20年代以後,在埇橋區的篙溝、桃溝、柳溝一帶,雜技名人們率先開始嘗試用雜技表演的形式來馴化動物,並很快收到成效。至30年代末,諸如狗熊站立行走、羊蹬花瓶、猴子拉車、老虎鑽圈、小狗識數等演出節目已經成熟,埇橋區真正意義上的馬戲藝術由此逐步形成。到21世紀初,墉橋已有近三百個馬戲團,從業人員一萬多人,年收入兩億多元。還舉辦有“中國馬戲藝術節”。墉橋馬戲形成了產業,占據著中國馬戲市場的半壁江山。2007年9月,中國雜技家協會授予墉橋區“中國馬戲之鄉”稱號,成為中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獲此榮譽的縣區。2008年,埇橋馬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勝古蹟
埇橋歷史悠久,為古黃河流域的文化古址,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區內分布著眾多風景名勝和文化古蹟。到2009年底,共有七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十餘處縣級文保單位,一處省級風景名勝區,一處省級自然保護區。
其中,五柳風景名勝區已成為埇橋區旅遊龍頭產品,以“山清、水秀、洞奇、泉靈、稻香而聞名,形成了皖北二湖(龍泉湖、黃墊湖)一海(大方寺萬畝林海)的著名遊覽區。
區境是馬皇后故里、趙孝故里,有朱棣屯兵壯馬處、閔子騫祠墓、林方標的探花府、白居易的東林草堂、劉伶醉酒處、賽珍珠故居、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的涉故台遺址、劉邦教駑台、九女墳石刻等文化遺址。
區內古寺眾多。有流溝寺(大龍寺)、大方寺、老海寺、秦山寺等人文景觀。
“紅色旅遊”資源有雪峰烈士陵園、支河烈士陵園、丁盛烈士陵園、褚莊烈士陵園等。
地方特產
高灘蘿蔔。因產自宿州東北郊的埇橋區蒿溝鄉高灘而得名,蘿蔔在這裡已有幾百年的種植歷史了。明朝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品嘗過高灘蘿蔔後,大為讚賞,並定為朝中貢品,高灘蘿蔔呈圓柱形,根據肉色分為紅、青兩種,皮薄質脆、甘甜多汁,被譽為“水果蘿蔔”。高灘蘿蔔不僅味美,而且還是冬季滋補的佳品,它富含鈣、錳、鋅、硒等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生吃可止咳潤肺,清心解毒,常吃還可以降低血脂、軟化血管、穩定血壓、增強體質。這也是高灘蘿蔔能從我國2000來種蘿蔔品種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夾溝香稻米。產於宿州市埇橋區夾溝鎮風景區鎮頭寺呵泉灌區。泉水為深層地質
無污染的天然礦泉水,含有鈣、鍶、鋅等17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稻種珍異,依水而生。清代嘉慶年間被列為宮廷御用貢米,對人體有滋補養顏、溫胃補腎、明目醒肝、抗衰老等功能。建國後被省政府列為“安徽名特產”。
淮北麻雞(符離雞)。是皖北地區北部低山丘陵地區的本地雞,蛋肉兼用型。是宿州著名特產符離集燒雞的原料。2000年淮北麻雞被列入國家畜禽資源保護名錄,2002年,國家家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確定為優良地方品種。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淮南雞與本地麻雞混養雜交,使麻雞數量急減少,品質迅速退化,麻雞種群收到嚴重威脅,造成淮北麻雞的平原型已基本滅絕;山地型麻雞,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
四里中大蒜。產於四里中及周邊村莊,所產的大蒜不僅個大、色
白,而且勻整度均好於其它地區的大蒜,直徑在5cm以上占90%左右,最大的直徑達9cm,有皖北第一蒜之美譽。不僅在國內市場成為搶手貨,而且每年都有部分出口到俄羅斯、新加坡、荷蘭、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深受外商的青睞。1999年,荷蘭客商傑伯特先生就親臨該村收購大蒜,並對該村大蒜讚不絕口。
飲食文化
因原產於符離鎮而得名。
中國地理標誌產品,也是中華歷史名餚,和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錦州溝幫子熏雞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雞”。正宗的符離集燒雞色佳味美,香氣撲鼻,肉白嫩,肥而不膩,肉爛脫骨,嚼骨而有餘香。符離集燒雞形成形成於20世紀初,創始人被認為是韓景玉。原名韓家扒雞,1951年,政府正式命名為符離集燒雞,並逐步形成了當地最大的產業。1956年,在全國食品工業會議上被評為中國名菜,列入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菜譜》。2005年7月18日申報了符離集燒雞原產地域保護並取得成功,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008年,符離集燒雞成為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柳蘑菇雞,此菜出自埇橋區夾溝鎮五柳風景區,利用山上產的野蘑菇和本地產的農家土雞和山泉水燒制而成,很受來此地旅遊者歡迎。它具有雞肉入味而不柴,肉質酥嫩,香辣俱全等特點。
米粉蒸肉,是傳統風味名吃,據說1958年,國家主席劉少奇,來宿州視察工作,紀錄片“三八河畔”就是講劉主席來宿城三八公社。當時負責接待任務的縣政府招待所製作了“燒雞、米粉蒸肉、羊肉湯、馬蹄燒餅、貢米圓子”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好評,此菜至今非常受歡迎。它具有肥而不膩、軟糯鮮香、回味無窮等特點。
蒸野菜,是該區的傳統美食,鹹鮮味美,用葛花、槐花、苦菜、薄荷葉、榆錢、茼蒿構成。
大店五香兔肉,是區內傳統美食,具有質地酥爛,味鮮
醇越嚼越香,筋少,易消化等特點。
欄桿牛肉,相傳是從由唐朝皇帝賞賜大將郭子儀的陳姓宮廷御廚創製,後由陳姓御廚師的後人隨郭子儀的後人遷移到欄桿。後由20世紀初陳鼎金推廣開來。欄桿牛肉選用一至三歲的黃淮平原上的黃牛為原料,經過宰、泡、搓、洗、漂、鹵、晾等工序,配以三十六味佐料和名貴中藥,最後通過一道特殊工序使每一味都能滲透肉中。其科學的配方、精細的製作,使產品色澤紅亮,口味醇正,爛而不膩,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營養豐富的滋補佳品。
麵筋湯,是該區特有的民間飲食,口味純正,風味獨特,由麵粉、花生、鱔魚絲、海帶絲、豆皮、鱔魚湯、西紅柿、野莧菜、雞蛋構成。
政治概況
據區政府網站,2014年埇橋區黨委政府等部門設定及在職組成人員有:
部門 | 組成人員 |
---|---|
區委 | 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 孫勇 區委副書記、區長:劉博夫 區委副書記:牛慧琴 區委常委:張建軍、陳殿魁、吳緒峰、王思遠、王宗傑、高昌友、王立亞、邵輝、江永泓、袁國春 |
區紀委 | 陳殿魁: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 蔣勇:區紀委副書記、監察局局長 查顯琳:區紀委副書記 區紀委常委:劉聳、趙德剛、陸明區、劉岩區 |
區委組織部 | 主要領導:王思遠 |
區委宣傳部 | 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立亞 副部長:梁彪、王照祥、曹永傑 |
區人大常委會 | 主任:孟敏 副主任:費建民李再寬劉正軍 |
區政府 | 區長:劉博夫 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張建軍 區委常委、副區長:吳緒峰 區委常委、副區長:江永泓(掛職) 區委常委、副區長:袁國春(掛職) 副區長:趙遠 副區長:朱衛東 副區長:王興奎 副區長:李雲英 |
埇橋區政協 | 主席:徐蘇北 副主席:關正林、陳瑞培、王健、徐海浩、姜濤 |
經濟概況
農村經濟
埇橋區農業資源豐富,是傳統的農業大區,是中
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肉、蛋生產基地。是“全國超級產糧大區”、“產油大區”、“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省“生豬調出大縣(區)”、“蔬菜產業化十強縣(區)”,符離集燒雞、夾溝香稻米、樂石硯等特產聞名遐邇,久享盛譽,主要農產品產量均居安徽省前列。2008年全區糧食產量達到104.78萬噸,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71.09億元,全區糧食產量達104.78萬噸,油料作物產量達到3.75萬噸,棉花產量達9146噸,肉類總產量達10.48萬噸。
農業產業化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區共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1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38家、區級60家,年加工各類農產品150萬噸,產值突破10億元。建設基地46.1萬畝,帶動農戶15.2萬戶;現有農民合作經濟組織103個,農民經紀人及會員1.4萬人,省級致富帶頭人2人,國家級農業特殊人才1個。形成了乾雜果基地、蘿蔔基地、土豆生產基地、冬粉加工基地、板材加工基地、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小食品加工基地、麻雞養殖基地、養鴨基地等。被評為“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全國僅50個),擁有省級名牌農產品2個,申報參評皖優農產品5個;通過質量認證的農產品17個,其中有機食品1個,綠色食品2個,無公害農產品14個;申報綠色食品3個,無公害農產品2個,申報小麥綠色食品原料基地15萬畝;已建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14個,其中國家級1個、市級3個、區級10個。解集牌無籽西瓜、褚蘭包莊牌蘿蔔、豐發牌西甜瓜、永安牌馬鈴薯和邵陽牌大蔥5個產品獲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豐田牌無籽西瓜獲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乾山牌甜糯玉米及特一粉獲省級綠色食品稱號。
工業經濟
發展狀況
解放前夕,埇橋區工業經濟相當薄弱,產品種類少、質量低,1949年工業總產值僅472萬元,工業幾乎空白;到了1978年工業總產值只有10580萬元,工業基礎還比較薄弱。改革開放後,工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到2009年,埇橋區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91家,培育了一批食品加工、機械製造、紡織、化工、建材、板材六大門類許多大型骨幹企業。2008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實現16億元,全部工業總產值已達到86.2億元。工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6.6%,拉動經濟成長8.5個百分點,工業已成為了埇橋區拉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
2008年,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6.2億元,1949年固定資產投資只有6萬元,1978年也只有425萬元。投資結構逐步趨向最佳化,為全區經濟發展積蓄了能量,增強了發展後勁。
產業構成
食品加工產業:食品行業為該區最大工業行業,約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全區現有食品工業企業約15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1家。主要分為四大類:
一是飲料酒類:以安特生化、誠志公司的食用酒精為代表,具有每年15萬噸生產能力;以安特生化、古沱酒廠系列白酒為代表,具有2萬噸生產能力。
二是農副產品加工類:全區擁有規模以上各類農副產品加工企業41家,主要產品為麵粉、麵製品和食用油。其中:麵粉、麵製品加工企業26家,日處理加工小麥能力2500噸,2009年,規模以上企業加工麵粉20餘萬噸;食用油加工企業4家,主要以光大農副產品公司為龍頭,具有年加工棉籽、菜籽能力4.5萬噸。
三是燒雞食品類:是“中華燒雞之鄉”,擁有劉老二燒雞、徽香源燒雞等燒雞加工企業6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外出經營符離燒雞人員達1000多人,從事燒雞生產、運輸、銷售行業的人員近萬人,燒雞年產量達1300萬隻,初步形成符離燒雞食品工業園。。
四是休閒小食品類:主要以支河鄉麻辣小食品產業群為代表,擁有小食品加工企業20多家,其中金地食品、佳樂食品、永樂食品等規模以上企業17家。。
化工化纖產業(包括醫藥製造業):化工化纖產業為我區傳統優勢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以安特生化、中元化工為龍頭的產業集群,擁有2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紡織服裝產業:以朱仙莊輕紡工業集中區為代表,全區共有紡織服裝企業3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8家,從業人員約5000人,擁有紗錠約5萬錠,織布機400餘台,各種縫紉設備約3000台(套)。全年可生產棉紗約5萬噸,無紡布約7000噸,服裝約1800萬件(套),坯布約1200萬米。主要產品有:棉紗、無紡布、白坯布、服裝等。
機械製造產業:機械製造業為我區傳統優勢產業,擁有安徽車橋、寶龍電器、龍華礦機、新園機電等機械工業企業3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4家,從業人員5000人左右。主要設備有:數控車機、立式車床、普通車床、萬能磨床、銑床、刨床等;機械產品門類眾多,有十餘個系列近百個產品。
林木板材產業:以順河板材加工集中區為代表,全區共有林木板材加工企業3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1家。擁有綠洲人造板、東大木業、東建木業、東平木業、宿北木業、岩華木業等多家龍頭企業,主要產品為高密度纖維板、膠合板、細木工板、多層板、地板基材等;部分企業通過ISO9000產品質量認證和ISO14000環保管理認證,產品暢銷國內外。
新型建材產業:以新型水泥、矸石磚、塑膠管材等為代表的新型建材業,有明麗水泥、百通集團、金垣建材、仙珠工貿等22家規模以上企業。
煤炭電力產業:主要以氣煤、肥煤為主,煤質優良、煤層穩定,易於開採。2009年底,全區擁有礦井9對,包括正在建設中的3對礦井,其中省屬大型礦山企業8家,地方小型煤礦企業1家(年產量6萬噸);擁有火力發電廠5家,年發電量40萬千瓦。
商業貿易
埇橋區是皖北商業重鎮,商賈雲集市場興隆。特別是改革開放,埇橋區消費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消費額逐年增加。2008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7.1億元,比1949年增長283倍,年均增長10%,比1978年增長38倍,年均增長13%,當年增速達到18.8%,創歷史最好水平。
外向經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埇橋區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全區共引進項目705個,三年到位資金累計達66.1億元,是“十”五末的2.75倍。2008年實際到位資金就達到31.2億元,比上年增長43.4%,為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園區發展
到2009年底,埇橋區有四大經濟園區:
埇橋經濟開發區。規劃占地8.1平方公里,位於埇橋北部,與銅山經濟開發區二期規劃連為一體。開發區內206國道、京滬鐵路貫穿南北,301省道溝通東西,北至連霍高速、西至京福高速出口均不足10公里,距徐州觀音機場30公里,距出海口連雲港210公里。距徐州市城區僅20分鐘車程,交通十分便捷。區內擁有桃山集鐵路貨運站,便於倉儲運輸業的發展。現入駐企業已達40家,以機械製造、精細化工、農副產品深加工、板材加工、現代物流為主導的產業格局初步形成,工業集中、產業集群效應日漸凸顯。
宿州市循環經濟示範園。位於宿州城區東部,一期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核心區占地約4平方公里,未來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
符離鄉村工業示範園。地處符離鎮區東部,主體區域位於京滬鐵路以東和206國道、302省道兩側,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圍繞“中國第一雞”、“安徽第一電”、“安徽第一面”引商擴張,拉長鏈條,構築四大循環經濟產業體系,逐步形成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重點的鄉村工業集中區。
朱仙莊輕工業集中區。位於宿州市埇橋區東10公里處的朱仙莊鎮境內,占地6000畝,整體規劃和朱仙莊鎮區自成一體,區內主幹道規劃三橫四縱,水電氣及污水排放設施齊全,是一個以農產品加工和紡織服裝行業為主導的產業基地。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湧現出宿州市三維無紡布公司、宿州市龍福紡織有限公司、安徽綠洲人造板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骨幹企業,培育了一批諸如電力、紡織、農副產品加工、建材等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名優產品。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2008年,全區共有全區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4.42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5.64萬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1.7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6.17萬人。改革開放30年,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職工平均工資收入由1978年的508元,提高到2008年的15488元,增長29.5倍,年均增長12.1%;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52元,提高到2008年的3785元,增長71.8倍,年均增長15.4%;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到8182元,比1978年增長1363倍,年均增長27.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99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255元。同時消費觀念不斷更新,居民家庭消費支出結構呈現總體升級態勢。
教育事業
2008年,全區共有普通中學103所,專任教師5522人,在校學生9.78萬人,其中:女生4.66萬人。國小440所,專任教師7056人,在校學生12.48萬,其中:女生5.59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87%。文化事業欣欣向榮。
知名學校有:宿州市第十二國小、宿州市第十一中學、宿州市第一國小、宿州市第十一國小、宿州市第三中學、宿州第二職業高級中學、宿州市第九中學等。
文化事業
2008年,全區圖書館總藏書量2.6萬冊。民眾性文化藝術活動得到大力普及,節日系列文化活動、廣場文化活動廣泛開展。2008年,全區廣播復蓋率達到98%,電視復蓋率達到96%,有線電視、數位電視入戶逐年增加,基本形成了衛星、無線、有線、數字等多種傳輸方式並存的廣播電視復蓋網路。
衛生事業
截止2008年,全區擁有衛生機構43個,床位數2144張,衛生技術人2623人。主要醫療機構有:宿州經濟開發區建安醫院、宿州33處醫院、宿州衛生學校附屬醫院、宿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埇橋區中醫院、宿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宿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等。
旅遊資源
埇橋區分布著許多風景名勝和文化遺蹟。南有陳勝、吳廣起義時的涉故台,北有劉邦避秦兵之皇藏峪,東是楚漢相爭是“垓下之戰”故地,西南有淮海戰役主戰場雙堆集紀念地。
埇橋區又是孔子三大弟子之一閔子騫和一代賢后馬秀英的故鄉。這裡人傑地靈,文化積澱深厚。
自然資源
宿州市埇橋區地處黃淮平原腹地,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日照雨水充裕,有著及其豐富的物產資源,是一塊蘊藏著巨大潛力而亟待開發的黃金寶地。煤炭儲量
埇橋區
有近百億噸,石灰石白雲石儲量豐富,是小麥、棉花、油料的主要產地,被列為全國糧棉油百強縣(區),林木資源豐富,連續被評為全國林業先進縣(區)。
交通運輸
埇橋區地處蘇豫皖三省交界處,交通十分便利。京滬鐵路縱穿南北,新汴河橫貫東西,公路四通八達,郵電通訊迅猛發展,現代化的通訊設施使埇橋區與全國及世界各地的聯繫極為便捷。得天獨厚的物產資源、便捷的交通運輸,為埇橋區的工業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另外,聞名中外的京滬高鐵經過並設站於篙溝鄉兩半昌村,目前宿州東站已建成並運營,配套建設,國家一級汽車站正在緊張的建設之中,馬鞍山宿州經濟開發區也坐落於此,將拉動宿州經濟的發展,促進就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經濟發展
全區工業門類齊全,優質產品不勝枚舉,外向型經濟蓬勃發展,符離集燒雞、夾溝香稻米、樂石硯等名優產品享譽海內外。
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246億元,增長13%;財政收入14億元,增長2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5億元,增長1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0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4780元,增長14%。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投資拉動成效顯著。泗許高速、蘄縣船閘、錢營孜煤礦、漢泰化工、新園機電等18個重大項目建設完成;京滬高鐵二期拆遷、宿淮鐵路、皖神麵製品、華洋啤酒、皇冠家居城等60個重大項目進展順利;宿州海螺、泉州服裝工業園、光伏發電等10億元以上項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4.6%,94個3000萬元以上重點調度項目完成投資60億元。加大土地綜合整治力度,12個批次獲得省政府批准,項目用地制約有效緩解。
產業承接勢頭良好。深入開展招商引資百日競賽,成功舉辦寧波、泉州等招商推介活動,組團參加徽商大會、廈洽會、靈璧石文化節,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金鼎商貿城、鼎盛鋼材大市場、神宇重工、中部礦機等18個累計總投資50億元的項目成功簽約。全年引進項目138個,到位資金56.9億元,同比增長32%。
著力產業培育,工業經濟成長迅猛。林產品、食品、輕工服裝、機械製造、建材5大產業產值突破150億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9家,241家規模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67.2億元,工業增加值47.6億元,分別增長65%、39%,連續3年位居全市第一。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59家,3億元以上企業5家。全年金融機構對埇橋區投放貸款73.1億元,同比增長34.3%;其中企業貸款20.6億元,同比增長28%。
加快園區建設,承載能力逐步增強。投資4000萬元實施埇橋經濟開發區道路工程,園區路網總長12公里,規模企業總數9家,固定資產投資4.4億元,工業總產值5.8億元;投資2億多元建設循環經濟示範園道路近30公里,"三縱四橫"骨幹路網基本形成,規模企業15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6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0.8億元;符離等8個新型鄉村工業園基礎設施完成投資2855 萬元,入駐企業 70 家,已投產31 家。
發揮示範效應,現代農業穩步發展。啟動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建立優質農產品基地120萬畝,建成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20萬畝、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30萬畝。投入1900多萬元修建農村公路98.6公里,投入4800萬元改造通鄉公路90公里,投入1.3億元實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1000萬元在符離等7個鄉鎮實施首批農村清潔工程,農村基礎設施得到改善。
啟動道東、沱東片區舊城改造,投資近5億元實施"四路兩園一廈"項目;投資1400萬元實施城區29條街巷改造、45條街巷設施配套項目。積極開展6項工程和20個專項活動,對22條文明示範路、22個文明示範小區等進行集中整治,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取得階段性成效。基本完成180個村莊規劃編制工作,穩步推進蘄北新城、夏劉寨村等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投入1.5億元。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 |
合肥市 | 廬陽區| 瑤海區| 蜀山區| 包河區| 長豐縣| 肥東縣| 肥西縣| 巢湖市| 廬江縣 |
蕪湖市 | 鏡湖區| 弋江區| 鳩江區| 三山區| 蕪湖縣| 南陵縣| 繁昌縣| 無為縣 |
蚌埠市 | 蚌山區| 龍子湖區| 禹會區| 淮上區| 懷遠縣| 固鎮縣| 五河縣 |
淮南市 | 田家庵區| 大通區| 謝家集區| 八公山區| 潘集區| 鳳台縣 |
馬鞍山市 | 雨山區| 花山區| 金家莊區| 當塗縣| 含山縣| 和縣 |
淮北市 | 相山區| 杜集區| 烈山區| 濉溪縣 |
銅陵市 | 銅官山區| 獅子山區| 銅陵縣 |
安慶市 | 迎江區| 大觀區| 宜秀區| 桐城市| 宿松縣| 樅陽縣| 太湖縣| 懷寧縣| 岳西縣| 望江縣| 潛山縣 |
黃山市 | 屯溪區| 黃山區| 徽州區| 休寧縣| 歙縣| 祁門縣| 黟縣 |
滁州市 | 琅琊區| 南譙區| 天長市| 明光市| 全椒縣| 來安縣| 定遠縣| 鳳陽縣 |
阜陽市 | 潁州區| 潁東區| 潁泉區| 界首市| 臨泉縣| 潁上縣| 阜南縣| 太和縣 |
宿州市 | 埇橋區| 蕭縣| 泗縣| 碭山縣| 靈璧縣 |
六安市 | 金安區| 裕安區| 壽縣| 霍山縣| 霍邱縣| 舒城縣| 金寨縣 |
亳州市 | 譙城區| 利辛縣| 渦陽縣| 蒙城縣 |
池州市 | 貴池區| 東至縣| 石台縣| 青陽縣 |
宣城市 | 宣州區| 寧國市| 廣德縣| 郎溪縣| 涇縣| 旌德縣| 績溪縣 |
(參見:安徽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