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1964年10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分別從壽縣、定遠、肥東、肥西4縣邊緣劃出部分地區設立長豐縣。因境內大部分地區屬清代壽州長豐鄉而得名。取“長豐”為縣名,也寓意“長治久安,人壽年豐”。
歷史沿革
商代,屬虎方;西周屬淮夷,春秋初期屬夷虎,後為吳楚交爭地,戰國時期屬楚;秦代分屬九江郡之壽春、曲陽。
兩漢,初屬淮南國,後屬揚州刺史部,由九江郡之成德、曲陽、合肥分領。
三國,為魏淮南郡成德縣,部分屬西曲陽、合肥;西晉時沿魏制;東晉時由淮南郡、梁郡、廬江郡分領。
南北朝,初屬南朝宋、齊、梁的豫州梁郡、陳留郡、安州定遠郡;後屬北朝齊的揚州淮南郡、合州汝陰郡、西楚州鍾離郡。隋朝變化不大。
唐朝,屬淮南道,由壽州之安豐、廬州之合肥、濠州之定遠分領。
五代十國,初屬吳(楊),繼屬南唐之壽州、廬州、濠州。
宋朝,屬淮南西路,分屬壽春、定遠、合肥和慎縣(梁縣)。
元朝、明、清三朝,初屬安豐路之壽春、定遠,廬州路之合肥、梁縣,後屬鳳陽府之壽州、定遠,廬州府之合肥。
中華民國,分屬壽縣、定遠縣、合肥縣。其間民國31年,共產黨在縣境建壽東南辦事處,32年改稱壽縣抗日民主政府,38年初在縣境建壽合縣人民政府,當年6月併入壽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屬安徽省(1952年前為皖北行署)之壽縣、定遠縣、肥東縣、肥西縣。
1964年09月,省人民委員會上報國務院,以淮南鐵路水家湖車站為中心,建置長豐縣。
1964年10月,國務院148次會議決定,析壽縣、定遠、肥東、肥西四縣邊境地區設縣,因縣境大部分地區屬清朝壽州長豐鄉,故定名長豐縣。
1965年03月,省人民委員會轉發國務院決定,由合肥市負責籌建,同年5月底籌建工作結束,6月1日長豐縣人民委員會正式辦公,治所水湖鎮。隸屬合肥市管轄。
2004年05月,國務院(國函[2004]39號)批准同意:將長豐縣的孔店鄉劃歸淮南市大通區管轄,長豐縣的史院鄉、三和鄉、曹庵鎮劃歸淮南市田家庵區管轄,長豐縣的孫廟鄉、孤堆回族鄉、楊公鎮劃歸淮南市謝家集區管轄。調整後,長豐縣轄23個鄉鎮。
2004年,長豐縣鄉鎮由23個調整為20個:張祠鄉、土山鄉和夏店鄉分別併入水湖鎮、崗集鎮和雙墩鎮。調整後,水湖鎮常住人口11.3萬人。2004年底,長豐縣轄8個鎮、12個鄉。
2006年,長豐縣將20個鄉鎮、1個工業區調整為15個鄉鎮、1個工業區,即將原羅集鄉整建制併入雙墩鎮,鎮政府駐地雙墩集;將原陶湖鄉、埠里鄉整建制併入下塘鎮,鎮政府駐地下塘集;將原羅塘鄉、徐廟鄉整建制合併,名為羅塘鄉,鄉政府駐地羅塘寺;將原杜集鄉、沛河鄉整建制合併,名為杜集鄉,鄉政府駐地杜集。其他鄉鎮不變。調整後,全縣轄8個鎮、7個鄉:水湖鎮、莊墓鎮、楊廟鎮、吳山鎮、崗集鎮、雙墩鎮、下塘鎮、朱巷鎮、羅塘鄉、義井鄉、三十頭鄉、陶樓鄉、造甲鄉、杜集鄉、左店鄉,以及1個省級開發區(雙鳳開發區)。各鄉鎮平均人口為5萬-6萬人、面積為120平方千米左右。
2011年,經安徽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廳批覆同意將長豐縣三十頭鎮整建制劃歸合肥市瑤海區管轄。區劃調整後,長豐縣轄水湖、雙墩、崗集、下塘、楊廟、吳山、朱巷、莊墓8個鎮,陶樓、杜集、造甲、左店、義井、羅塘6個鄉,人口76.7萬人。
2016年7月1日,經安徽省民政廳批准,同意撤銷長豐縣陶樓鄉設立陶樓鎮,鎮政府仍駐陶樓社區(原陶樓鄉政府所在地)。
2018年2月,經安徽省政府批准,合肥市政府批覆同意撤銷長豐縣杜集鄉,設立杜集鎮,保持其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2月,長豐縣全縣轄14個鄉鎮和1個省級雙鳳開發區,總面積1841平方公里。
10鎮:水湖鎮、雙墩鎮、崗集鎮、下塘鎮、吳山鎮、楊廟鎮、朱巷鎮、莊墓鎮、陶樓鎮、杜集鎮。
4鄉:羅塘鄉、義井鄉、左店鄉、造甲鄉。
1開發區:雙鳳開發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長豐縣位於東經116º52´~117º26´、北緯31º55´~32º37´之間。地形狹長,南北距離77公里,東西距離54公里。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勢東、南部稍高,西部較低,平均海拔50米。橫貫縣境中南部的江淮分水嶺,崗巒跌宕起伏,將全縣分為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南水入江,北水歸淮。西部的瓦埠湖畔和東北部的高塘湖畔,土地平曠,水岸曲折,屬淮河灘地平原,自古以來就是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
氣候特徵
長豐縣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植被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降雨960毫米,年平均日照2160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24天。
因光熱和水分條件良好,有利於農、林、牧、漁各業的發展。
人口民族
人口變化
2016年末全縣常住人口65.23萬人,比上年增加1.23萬人。年末戶籍人口76.96萬人,比上年增加1.13萬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11.17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14.5%。全年人口出生率13.35‰,比上年上升2.21個千分點;死亡率4.33‰,上升0.27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9.02‰,上升1.94個千分點。
人口分布
地區人口分布縣內各地人口分布不均,一向是楊公、楊廟、水湖區偏多,其餘略少。1985年,北部的楊公區平均每平方公里375人;南臨合肥市的雙墩區每平方公里有314人。人口密度最高的楊廟區莊墓鄉,每平方公里503.7人;最低的杜集區沛河鄉,每平方公里174.8人。
城鎮化水平
1949年,縣境農業人口45.9萬人,占總人口的97.66%;非農業人口1.1萬人,占2.34%。1959年非農業人口增加到3.2萬人,占總人口的5.66%;農業人口占94.34%。1965年,非農業人口1.8萬人,占總人口3.65%。以後逐年增加,至1985年非農業人口達47370人,占總人口近6%,農業人口占94%強。這些非農業人口,居住在水湖鎮21219人,下塘鎮5746人,吳山鎮2593人,其餘分散在全縣各區、鄉。
2012末全縣戶籍總人口77.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29萬人,農業人口66.97萬人。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滁河乾渠串聯雙鳳湖、雙龍湖、鶴翔湖、梅沖湖、大官塘等五座水庫、上萬畝水面,大別山天然山泉水順渠而下,享有“五湖連珠”的美譽。
礦產資源
縣內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石油、石灰石、石英岩、大理石、瓷土、煤、紫砂頁岩、高嶺土、砂礦、礦泉水等,品種多,品位高,儲量可觀。
政治體制
許華:縣委書記
黃韡:縣委副書記、縣長
劉劍:縣委副書記
夏遠生: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尹旭縣:委常委、雙鳳開發區工委第一書記
黃銳: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丁賢應: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
盧先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夏傳樂:縣委常委、縣人武部長
周密(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
經濟概況
綜述
2016年,長豐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400.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5年增長10.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9.51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245.26億元,增長11.9%;第三產業增加值95.29億元,增長11.6%。三次產業結構為14.9:61.3:23.8,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按年末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達51980元(折合7826美元),比上年增加4381元。
農業
2016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48.89萬畝,比上年擴大1.66萬畝。油料面積18.32萬畝,比上年減少0.81萬畝。棉花面積8.85萬畝,比上年減少0.19萬畝。蔬菜面積19.35萬畝,比上年擴大0.04萬畝。草莓面積16.26萬畝,比上年擴大1.11萬畝。
全年糧食總產量60.33萬噸,比上年下降3.9%。油料產量3.28萬噸,比上年下降3.8%;棉花產量5440噸,下降1.7%。蔬菜產量30.72萬噸,增長0.4%。草莓產量27萬噸,增長8.6%。
2016年末全縣生豬存欄44.43萬頭,與2015年持平;全年生豬出欄90.23萬頭,比上年減少3.3%。全年肉類總產量13.24萬噸,減少1.3%,其中豬牛羊肉產量7.8萬噸,下降2.5%。禽蛋產量2.91萬噸,增長0.1%。牛奶產量3.12萬噸,下降0.7%。水產品產量3.79萬噸,增長2.3%。
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95.54萬千瓦,比上年增長7.3%。農用拖拉機6.68萬台,增長0.2%;排灌動力機械4171台,增長7.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6.7萬噸,下降7.2%。農村用電量1.42億千瓦,增長1.3%。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1.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0%。
工業
2016年末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7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219戶,比上年增加19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897.23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產值195.2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03.9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1%。
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主要產品產量中,電動機增長100.5%,電動腳踏車增長57.2%,家用電冰櫃增長71.2%,單色和多色印刷品分別增長36.7%和27.2%,彩色電視機下降5.6%,乳製品下降11.8%,水泥下降18.8%。
縣內387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95.34億元,同比增長10.6%;實現利潤46.53億元,增長2.2%。2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14個利潤增長。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金屬製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等13個利潤超億元的行業,合計實現利潤40.65億元,增長4.8%,占全部工業的87.4%。企業虧損面3.4%,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
全縣納入統計範圍的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59家,完成總產值62.59億元,同比增長5.2%;實現利潤總額3.57億元,同比下降9.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18.4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1%;房屋竣工面積241.1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6%。建築業期末從業人員2.29萬人,建築業勞動生產率27.47萬元/人。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470.5億元,比上年增長17.8%。其中,民間投資391.3億元,增長14.7%;工業投資275.86億元,增長21.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2.54億元,下降63.6%;第二產業投資275.86億元,增長21.7%;第三產業投資182.1億元,增長31.7%。分行業看,製造業投資259.93億元,增長13.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15.93億元,增長35.2%;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24.35億元,增長43.5%。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項目453個,比上年減少75個。其中,本年新開工項目311個,比上年減少134個;竣工項目271個,減少97個。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12.99億元,比上年增長70.7%,其中住宅投資67.45億元,增長25.6%。商品房施工面積509.96萬平方米,下降5.9%;竣工面積105.94萬平方米,下降41.1%。商品房銷售面積335.56萬平方米,增長61.0%;商品房銷售額245.85億元,增長154.4%。
商業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43億元,同比增長16.1%。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49.35億元,同比增長16%;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8.08億元,同比增長16.4%。全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實現零售額10.16億元,同比增長7.9%;限額以下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實現零售額47.27億元,同比增長16.9%。
全年進出口總額2.08億美元,增長20.3%。其中,出口1.57億美元,增長1.5%;進口0.51億美元,增長177.2%。
全年財政收入49.5億元,比上年增長23.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3.33億元,增長19.7%。財政支出54.4億元,增長12.6%。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09億元,增長22.5%;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6.27億元,下降5.6%;城鄉社區事務支出6.37億元,增長52.2%;醫療衛生支出7.36,增長44.2%,教育支出8.87億元,增長8.7%。全年實施39項民生工程累計投入17.57億元,惠及60多萬城鄉居民。
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334.27億元,比上年增加92.07億元,增長38%;其中住戶存款137.68億元,比上年增加19.02億元,增長16%。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93.7億元,比上年增加48.31億元,增長33.2%。其中,短期貸款50.9億元,增長9.0%;中長期貸款132.06億元,增長45.2%。
全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3.28億元,比上年增長40.8%。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84億元,比上年增長30.1%;人身險保費收入1.44億元,比上年增長57.1%。賠款和給付支出1.87億元,增長66.8%。其中,財產險業務賠款支出1.4億元,增長80.2%;人身險業務賠款支出0.47億元,增長36.7%。
社會事業
科技
1986年以來,共獲科研成果48項,獲省、市級科技進步獎11個,獲國家專利200多項。各學會、協會、研究會會員在省級以上科技刊物上發表各類科技論文172篇。截至2013年長豐縣現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各類科研機構9個,其中民營科研所5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328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科技人員288人。農業專業技術協會發展到86個,會員發展到8000多人。
教育
2016年末全縣共有普通中學41所,在校學生2.82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7所,在校學生1.1萬人;國小81所,在校學生4.45萬人;幼稚園105所,在園幼兒1.86萬人。全縣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100%。
文化
2016年末全縣擁有專業劇團1個,圖書館1個,藏書15萬冊,文化廣播電視站14個。
醫療
2016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258個(含村衛生室和計生服務站),其中醫院、衛生院25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2個。衛生機構床位1870張。全縣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709人,其中執業醫師和職業助理醫師683人,註冊護士601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22人,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2.43張。嬰兒死亡率3.3‰,產婦住院分娩率100%。城鄉居民新農合參合率98.8%。
社會服務
2016年末全縣擁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機構22個,床位4279張,收養各類人員2736人。全縣建立各種社區服務中心(站)105個。慈善組織募集各類善款66.39萬元。
交通運輸
公路
206國道、合淮阜高速(S17)縱貫全縣。
鐵路
長豐兩大火車站:水家湖站、合肥北城站。
水家湖站是普客站和高鐵站共用站,共有7個站台,也是縣城水家湖的標誌性建築;合肥北城站位於合肥北城新區鳳麟路和五湖大道交口處,按照4個站台建設,鋪設有8股車道,是座換乘站。
高鐵:合蚌高鐵,商杭客運專線(規劃中)。
普鐵:淮南鐵路,水蚌鐵路。淮南鐵路縱貫全縣,與合阜鐵路交會於縣城。206國道由北向南穿越縣境西部,縣城水家湖有東西兩條幹線公路南達合肥,北通淮南。雙墩港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經淠河總乾渠,到達六安。
機場
長豐縣城距離合肥新橋機場僅70km,縣南部合肥北城新區經高速向西約10分鐘車程即可到達新橋國際機場。
合肥新橋國際機場是國內4E級樞紐幹線機場,位於肥西縣高劉鎮。機場總共分三期建設。新橋機場服務於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合肥,以及淮南、六安、巢湖、桐城等合肥經濟圈城市,並輻射皖南、皖北、皖西南、皖東、豫東南等地區。
旅遊風景
主要景區
杜集鳥島 | 杜集鳥島位於杜集鄉境內,屬長豐縣北部經濟區範圍之內,距淮南市約為三十五公里,合肥市約為五十七公里,總面積197平方公里,轄19個村委會,耕地面積約10萬畝。 這裡綠樹成蔭,吸引了白鷺、灰雀、白頭鷹、灰喜鵲、畫眉、貓頭鷹等20多種鳥類在此棲息繁。 | 杜集鳥島 |
豐樂生態園 | 豐樂生態園是江淮分水嶺上現代農業的代表,位於合肥雙鳳工業區工業大道中段。 全園綠化、果園面積近千畝,湖面500畝,花卉、植物資源豐富,系觀光、旅遊、運動、休閒為一體的安徽省最大的生態園之一。 豐樂生態園系集科技示範、科普教育、生態觀光、餐飲、休閒為一體的安徽省最大的農業生態旅遊觀光園。 | 豐樂生態園 |
非遺園 | 非遺園坐落在合肥北部的臥龍山自然生態風景區,距市中心17.6公里。古遺蹟、遺址以及寺廟等人文景觀散落其間,景區內各種動植物資源豐富。 非遺園與臥龍山自然生態風景區、城市森林公園、植物園等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相得益彰,構成了合肥北部“U型生態長廊”,形成了獨特的“五湖連珠”旅遊生態奇觀。 | 非遺園 |
特產
長豐草莓 | 長豐草莓是安徽特色水果,其色澤光鮮亮麗、顆粒飽滿多汁。不僅暢銷北京、上海等國內大中小城市,還遠銷韓日等國家。 | 長豐草莓 |
吳山貢鵝 | 唐末五代十國時期,長豐人楊行密自幼家境貧寒,二十來歲揭竿而起,下廬州滅淮南討江夏,占據淮河以南、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三十餘州地盤,號稱吳國。天復二年被唐昭宗封為吳王。 他“寬仁雅信,善取人心”,廬州故舊常以當地特產的大白鵝配以美味調料做成滷鵝進奉吳王。吳王食後大悅,便對眾人說:行密自幼貧寒,不敢忘本,滷鵝味美,堪稱貢品。吳王貢鵝便以此得名。 吳山本無山,因吳王死後葬於此地,其墓基如山,當地人便以吳國為號,以吳王墓為山,將此地稱為吳山,吳王貢鵝也稱之為吳山貢鵝了。 | 吳山貢鵝 |
莊墓圓子 | 莊墓古稱莊墓橋,明、清時為皖北水陸交通重鎮,商賈雲集,歷史悠久。圓子雖沒有躋身名貴菜行列,但因莊墓人對圓子品質的理解和追求,把它做出了特色,擁有了一套精緻的配料和獨特的製作方式。 圓子主料選用新鮮、上等的五花肉、豬座肉、豬板油和精面饃饃須,輔以蔥花、蒜末、薑末、精鹽、蛋清、雞湯等佐料,按一定比例攪拌揉搓成團,再用上等的綠豆粉滾皮,最後在沸水鍋中氽一下即可。圓子蒸熟起鍋、上桌後,人們謂之“夾起修長、放下渾圓、柔而不爛,味道鮮香,肥而不膩”。 | 莊墓圓子 |
朱巷紅燒仔豬肉 | 紅燒仔豬肉是朱巷地區的一道特色菜。它不同於普通的紅燒肉,不油膩,無污染、脂肪低、口感獨特。 仔豬就是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小豬,與成年豬相比,它的肉細嫩無比,味道十分鮮美。前來這裡的客商們中間,歷來就流傳著一句話:流不盡的長江水,買不完的朱巷豬,吃不夠的仔豬肉。這裡盛產仔豬,當然,風味獨特的紅燒仔豬肉就成為朱巷的一道美味佳肴。 | 紅燒豬仔肉 |
下塘燒餅 | 燒餅是長豐人喜愛的早餐食品之一, 各個集鎮都有不少打燒餅的攤點。 據說清朝鹹豐年間,為鎮壓在安徽活動的太平軍,湘軍統帥曾國藩一路兵馬駐紮於下塘集。軍隊行軍打仗,急需乾糧,燒餅成了首選。燒餅師傅們為了多爭生意,紛紛在燒餅的配料和烤制工藝上下工夫,使燒餅逐漸成為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燒餅質量雖然上去了,但常吃下塘燒餅的湘軍卻屢吃敗仗,人們便戲說湘軍“只顧緊吃燒餅,哪管戰事吃緊”。此話雖屬笑談,但下塘燒餅的名聲卻叫開了。 | 下塘燒餅 |
民俗風情
生賀
報喜
產婦分娩後,即由女婿前往岳父母家報信,告之孩子平安降臨人世。女婿上門報喜,必帶一籃喜蛋(煮熟後用顏料染紅的雞蛋),再由岳家分送給族內至親。岳父母家將一隻老母雞讓女婿帶回,作為剛剛出生的外孫(外孫女)的“紮根雞”。
洗三
嬰兒出生後的第三天,由接生婆或孩子的奶奶等家中長輩用艾葉、金銀花等煮水給嬰兒洗浴,俗稱“洗三”。用此水洗浴,既可為嬰兒洗去身上髒污,又有殺菌消毒之功效。當天,主家還要置辦酒菜,答謝接生婆,並奉上喜蛋和喜錢(接生費)。
送禮
一般在女嬰誕生第九天、男嬰誕生第十二天,產婦娘家及親友帶著禮物上門慶賀。賀禮中的母雞、雞蛋、紅糖、饊子、掛麵等主要用來慰勞產婦。同時,外公外婆為小外孫(外孫女)準備了衣物、搖籃、嬰兒車等兒童生活用品。長豐縣境北部,親友給嬰兒的禮錢用紅毛線、紅絲線繫著,叫作“穿鎖繩”,意謂保佑孩子平平安安。這一天,主家要置辦豐盛宴席,款待前來賀喜的眾親友。正餐前,主家要為來客每人端上一碗荷包蛋麵條或荷包蛋泡饊子,叫作“吃喜面”。親友們臨走時,主家送的回籃禮有饊子、紅雞蛋等。
百日
嬰兒出生第一百天,孩子的姑姑、姨娘等至親也要上門慶賀,熱鬧一番。過去,經濟條件好的人家請匠人打制銀手鐲、銀腳鐲、長命鎖(銀鎖)等,在這天給孩子帶上,以示孩子的嬌貴。現一般給孩子照張百日照,以作紀念。
抓周
嬰兒滿一周歲,本地俗稱“盈周”。這天,孩子的外婆等眾親友帶著小兒衣物、糕點、玩具等為孩子過周歲生日,俗稱“抓周”。主家設宴席待客。午飯前,家人在一隻大篩匾里擺放著書本、鋼筆、硯台、算盤、尺稈、玩具、饃饃、雞蛋、糕等物品,讓孩子抓取,希望孩子將來有好的前程。
壽誕
長豐縣境內賀壽禮俗一般習慣逢五小慶,逢十大慶。大慶多做“明九”,如59、69、79等,俗謂“做九不做十”。“九”諧音“久”,取天長地久之意;“十”為滿貫,意為終結,不吉。有的除做“明九”外,還注重“暗九”。“暗九”即人生年輪的倍數,如54、63、72等。逢“暗九”生辰,親朋、子孫前來祝壽充喜,以化解不祥之運。縣境還有“母在堂,不做壽”的古訓,即後人即使60歲、70歲了,只要高堂健在,就不做壽。此俗是把自己的生日看成母親的難日,以給母親添壽,來感謝母親的生育之苦和養育之恩。
慶賀壽誕,有一套傳統禮儀。先是要設壽堂,點壽燭,懸掛壽幛,張燈結彩。壽星端坐壽堂,親友晚輩依次拜壽。輩份不同,禮數有別。平輩上壽只是相互一揖,後輩子孫則要跪地四拜。客人拜壽時,子孫要陪之以禮。此時要燃放鞭炮,時間越長越好。二是上壽禮。壽禮有的奉上錢物和壽麵、壽糕,有的奉上壽屏、壽畫、壽聯、壽幛、壽匾。膝下子女,多奉上壽衣、壽鞋等。三是設壽筵款待賓客。開宴時,先吃壽麵,麵條細長,象徵長壽。酒席宴前客人頻頻向壽星敬酒,子孫也要向賓客恭敬回禮。舊時,達官貴族布置壽堂極盡奢華,此舉今已不多見。但其他做壽禮儀習俗仍然沿襲。壽誕當日,闔家會盡力營造祥和歡樂的氣氛,讓壽誕者心情舒暢。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縣境人均壽命不斷提高,60多歲已不算高壽。因此,人們做壽的時間普遍推遲,一般70、80才做壽。在做壽的隆重程度上,普通家庭比較簡單,多置辦一桌豐盛的酒席,全家團聚以示慶賀,而有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仍講究場面,大操大辦,勞神傷財。
建房
在長豐地區,居民視建房為人生的頭等大事,不惜傾注所有的積蓄。許多人家長年省吃儉用,為的是攢錢蓋新房。過去,縣內民居多為土牆草頂,房屋低矮狹小,通風透光條件較差。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住房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由當初的草房,逐漸發展到瓦房、平房、樓房。經濟條件優裕的家庭,新建的住宅高大寬敞,造型別致,裝修考究。
舊時農家蓋房,一般在前二三年就開始籌劃,預備好建築材料。建房的過程,包括擇基、開工、上樑、喬遷等都有很多講究。
擇基
農家在建房前,一般要請陰陽先生開羅盤,看風水,選宅基。新房一般建在地勢較高、平坦開闊的地方。門向多朝南,冬暖夏涼的效果比較明顯。附近須有水源地,生活用水方便。宅前要留有開闊地,謂出場好,也為蓋附屬房留下足夠空間。縣北地區有“避三箭,顧左右”之俗。所謂避三箭,即避路箭、火箭、木箭,大門不能正對大路,不能正對人家的煙囪,不能正對人家的山牆,否則視為不吉。一些人還迷信認為,住宅左為青龍,右為白虎。民間俗語“寧讓青龍高三丈,不叫白虎抬頭望”,即左邊的房屋可以比右邊的高,但右邊房屋的高度絕不能超過左邊。人們還認為,住宅風水好,可以趨吉避凶,家庭旺丁、旺財。如今,無論鄉村還是城鎮,新的建房用地一律要經過政府有關部門審批,不可隨意遷建。長豐縣實施舊村莊改造和中心村建設,農民建房逐漸向水、電、路、通訊等設施齊全的中心村集中。人們在蓋房時,不像過去那樣迷信,看重風水,而是更重視規劃,講究居住環境,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有一些經濟條件好的農戶在縣城和集鎮購買商品房居住、經商。
上樑
舊時農家蓋土木結構的住房,一般請茅匠和鄉鄰好友幫工,只管飯,不付工錢,無論鄉村、集鎮都建磚瓦結構的瓦房、樓房,對工藝的要求越來越高,一般承包給當地的瓦工隊,包工不包料,付給一定的工錢。上樑是蓋房的重要環節,當施工進行到架設屋樑的時候,要舉行上樑儀式。時間要選在吉日良辰,一般為雙號日子、正午時分。這天,親朋好友紛紛前來賀喜,喝上樑酒。房主在大門兩側貼上楹聯,大樑上貼大紅對子,上寫“吉星高照,福地呈祥”、“祥光扶瑞氣,上樑遇紫微”等吉利詞。樑上掛著紅布條,釘幾串銅錢、鎳幣,以示吉慶和富足。上樑時,燃放鞭炮和煙花。木工頭或騎在樑上,或站在山牆上,一邊“說好”、唱上樑歌,一邊撒糖果糕點、“拋梁饃饃”等,引來許多人在地上看熱鬧,搶接饃饃、糖果。上樑這天,房主要備豐盛的宴席,款待瓦匠和前來賀喜的眾親友。
喬遷
新房落成,房主要選一個好日期喬遷新居,一般選擇農曆雙號日期。民諺云:“二月二,龍抬頭”。縣人普遍認為,最好的喬遷日期是農曆二月初二。縣內部分地區有冬至以後不搬家的風俗。在時辰的選擇上,一般在早晨6點,旭日東升之時,拎鐵鍋進屋,含有“日子越過越順”和“越走越亮堂”之意。喬遷這天,房主要燃放鞭炮,以示吉慶。親鄰好友也前來恭賀喬遷之喜,幫助搬運家具物品。中午,房主要置辦酒席,招待親鄰好友。
子隨母姓
2014年7月31日,中國/聯合國人口基金第七周期社會性別平等項目外部評估考察座談會在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舉行。長豐縣作為國家確定的試點縣,掀起性別平等的“姓氏革命”。在試點鄉鎮,孩子如果隨母親姓,將得到1000元獎勵。該縣下塘鎮、左店鄉、朱巷鎮等鄉鎮,已經有30戶新生兒家庭主動申請了新生子女隨母姓。
著名人物
范鴻仙
范鴻仙,安徽人,1882年生於合肥北鄉杏店村(今安徽省長豐縣下店鄉),24歲加入了同盟會,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1907年後,范鴻仙在上海於佑任等人一起,先後創辦了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范鴻仙主筆政,以哀鴻、孤鴻等筆名撰寫文章,“與專橫政府抗,與強霸列國抗”,“為民請命,大聲疾呼”,鞭撻封建腐敗,鼓動革命鬥爭,宣傳愛國思想。廣州花崗岩起義,范鴻仙自始自終參與其事,起義失敗後,在反動政府屠殺人民的血雨腥風中,他撰寫了歌頌花崗岩七十二烈士,號召人民“以牙還牙”。孫中山先生稱“范君一枝筆勝十萬師。”
吳忠信
吳忠信字禮卿,別號守信,安徽合肥長豐縣人。吳幼年從塾師讀至"言忠信,行篤敬"句,似有所悟,因而以"忠信"名之。
光緒二十六年(1900),吳到南京入江南將務學堂,畢業後被任命為陸軍第九鎮三十五標三營管帶。光緒三十二年(1906),加入同盟會。辛亥武昌起義,吳力贊徐紹禎回響,會攻南京,江蘇遂告光復。
民國元年(1912),任首都警察總監。南北議和,改任寧、鎮、澄、淞四路要塞司令。不久,又改任經理。二次革命失敗後東渡日本。民國7年(1917),孫中山在廣州組建大元帥府,吳奉詔前往,任援閩粵軍參謀;9月粵軍改組,吳任第7支隊司令,兼汀州綏靖主任。民國8年(1919),吳被任命為粵軍第二軍總指揮。次年回粵,吳改任第七獨立旅旅長。
民國10年(1922),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吳任北伐軍攻桂林總指揮。10月,光復廣西後,吳被任命為桂林衛戍司令。次年,託病退隱蘇州。民國15年(1926)9月,北伐軍攻克南昌,吳應蔣介石之邀出任北伐軍總司令顧問,後改任淞滬警察廳長,兼辦上海市政事宜,參與了"4.12"政變。民國18年(1929)後歷任導淮委員會委員、監察院委員、安徽省主席、貴州省主席、蒙藏委員會委員長、新疆省主席等職。民國36年(1947)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國民代表大會代表,次年被聘為總統府資政,後任總統府秘書長。民國38年(1949年)5月去台灣後任國民黨中央風紀股長會委員。1959年12月,病逝於台北。
陸遐齡
陸遐齡祖居定遠縣荒沛橋(今長豐沛河鄉)旗桿村。父懷珠武秀才,有田十二頃,為當地富豪。陸年輕習武,重義氣,樂助人。當地人說:“窮人找他借錢,連口袋子也倒給你。”爐橋鎮紳耆方浚頤,看準荒沛橋前郢村盛姓住宅是“風水寶地”,請陸幫忙謀取作祖墳。陸慨然將自己一所莊園換取盛姓住宅,拱手送給方家。
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陸家與田鄰瓦屋刁村富豪刁宗葛,為一塊石板相爭,發生械鬥,被一起送進省獄。鹹豐三年正月十七日)公元1853年2月24日),太平軍首克安慶,陸、刁同時獲釋。陸接受太平軍使命。回鄉後,於正月二十七日發動起義,家鄉百姓紛紛回響,一夜之間他的莊園就駐滿了聚議平民。為了解決起義人員的吃飯問題,他派人到陸橋鎮鄉方浚頤籌借,方不許。陸聞言拍案打罵方某負義,當即將方家糧倉搶了,並掘開盛姓宅基地的方家祖墳,樹起“隨天大王”旗,首打清軍坐探刁宗葛的瓦屋店村,一舉成功。定遠知鹹郭師泰得報後率兵前來剿捕,三次三敗。接著,陸率義軍圍攻軍事要地陸橋鎮。這時駐軍宿州的兵部侍郎周天爵派游擊劉玉豹率軍千餘殺奔陸橋。陸為慎重對敵,主動撤圍,在左家店一帶設伏,打敗劉玉豹。周天爵慌忙調遣投降的捻軍,會同壽州知州金光 部,把陸的義軍團團圍住。三月五日,陸父子率精銳千餘突圍,轉戰到莊墓橋。三月十二,陸遐齡及長子聚奎等四十餘人,在陸橋溫家土地廟前被殺害。
楊行密(852~905)字化源,長豐吳山人。唐末江淮地區割據勢力,有“十國第一人”之譽。天復二年(902)封吳王,902年~905年在吳王位,為五代十國“南吳”的實際開國者。唐哀帝天佑二年(905)病死,唐朝謚武忠王,吳國武義年間改謚孝武王,後其子楊溥稱帝時又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聶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北鄉(今長豐崗集聶祠堂)人。中華民族英雄,參加過甲午中日戰爭、反抗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最後英勇犧牲在天津。公元2000年是著名愛國將領聶士成為國捐軀100周年,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天津市政府在原聶公碑所在地建了一個高4.18米的聶士成銅像。
龔澎(1914~1970),原名龔維航,長豐縣崗集鎮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傑出的女外交家。新中國成立之後,龔澎一直在外交部門工作,為新中國贏得許多國際朋友的信任和敬意。
李天馥(1637~1699),字湘北,號容齋,清合肥人。他少年聰穎,7歲能詩,稱為神童。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舉,次年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學生)。後被提升為吏部尚書。 李天馥注重為國家選拔人才,下令在全國選舉博學之才,深受世人稱讚。他一生酷愛文學,擅長詩詞文章,初入翰林,雅以詩文為己任,與王漁洋、葉方藹、陳廷敬等人“倡復古學,刪削偽體,每朝罷燕遊,或閉戶吟賞,悠然如林下人”。著有《容齋千首詩》。“其詩體格清俊,自注時事,足為參考之資。”
馬曙(1914~1995),原名馬家福。1942年3月,馬曙調任中共淮南鐵路工委書記兼淮南鐵路游擊大隊政治教導員。1946年春,國民黨軍隊向淮南路東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攻擊,馬曙隨新四軍六旅北撤山東,同年12月任華東軍區兵站部工訓部大隊長。先後擔任上海市疏散難民委員會組織動員科科長,楊浦區、常熟區民政科長,徐匯區農業工作組組長、商業科長、體委主任等職。1985年離職休養。1995年11月6日在上海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