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縣

岳西縣

岳西地處大別山腹地,安徽省西部,105國道、318國道貫穿縣境,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總面積2398平方公里,人口40.1萬,現轄24個鄉鎮,182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秦朝,南屬廬江郡、北屬九江郡、衡山郡。
漢朝,初屬衡山國,後屬廬江郡,東北屬龍舒縣,西北屬潛縣,南屬皖縣。東漢建安五年(200年)魏占,十九年入吳。三國鼎立時,南屬吳廬江郡皖縣,北屬魏博安縣、六安縣。
晉代,西晉沿襲吳廬江郡制,改魏博安縣復置潛縣,六安縣南復置舒縣;東晉義熙元年(405年)改皖設晉熙郡和懷寧縣,屬豫州。境地北屬潛縣、舒縣,南屬懷寧縣。
南北朝,劉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析懷寧縣置太湖左縣,境內東南屬晉熙郡懷寧縣,西南屬太湖左縣,西北屬岳安郡岳安縣,東北屬廬江郡舒縣。
隋朝,改岳安縣為霍山縣,改太湖左縣為晉熙縣,改晉熙郡為同安郡,舒縣併入廬江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晉熙縣改名太湖縣。境地北屬廬江郡霍山縣、廬江縣,南屬同安郡懷寧縣、太湖縣。
唐朝,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廬江縣置舒城縣,二十七年霍山縣併入盛唐縣。天寶元年(742年)復置霍山縣;境內北屬廬州舒城縣、壽州霍山縣,南屬舒州懷寧縣、太湖縣,三州統屬淮南道。
五代十國時,後梁、後唐時屬吳;後晉、後漢時屬南唐;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南唐獻江北14州(含舒州)於後周;懷、太、舒、霍4縣建置未變。
北宋時,開寶四年(971年),廢霍山縣為故埠鎮入六安縣。政和五年(1115年),同安郡改為德慶軍,境內南屬舒州德慶軍懷寧縣、太湖縣,北屬壽州六安縣、廬州舒城縣;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德慶軍改為安慶軍,懷、太、舒、六4縣建置未變;兩宋時統屬淮南西路。
元朝,至治三年(1323年)析懷寧縣置潛山縣,境地南屬安慶路潛山縣、太湖縣,北屬廬州路舒城縣、六安縣。
明朝,撤路設府,弘治七年(1494年)分六安、英山2縣地復置霍山縣;境地南屬安慶府潛山縣、太湖縣,北屬廬州府霍山縣、舒城縣,兩府先後上屬江南行省、直隸中書省、六部、南京(又稱南直隸)。
清朝,初屬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裁江南省設江蘇、安徽2省,境地屬安徽省安慶府潛山縣、太湖縣和廬州府舒城縣,直隸六安州霍山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府,各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6月設道,境地分屬安慶道潛山、太湖縣,淮泗道霍山、舒城縣。1928年廢道,各縣直屬安徽省。1932年10月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潛山、太湖屬第一專區,舒城、霍山屬第三專區。1936年元月,國民政府為"剿匪"需要,析潛、太、霍、舒4縣邊境設立新縣,因區域“適居潛岳之西”,故名岳西縣(參見附錄:《岳西縣名考》)。屬第一行政督察區管轄。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沿江而上,岳西縣東南鄰縣淪陷。1940年4月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同年7月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11月18日,岳西改為五等縣。1947年復歸第一行政督察區。1948年,岳西全境解放,屬皖西一分區。1949年6月15日,屬皖北行署安慶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岳西縣仍屬皖北行署安慶專區。1952年4月12日,皖北行署與皖南行署(省級)合併成立安徽省。1971年3月29日,安慶專區改稱安慶地區。1979年2月27日,安慶地區改稱安慶行署,岳西縣隸屬未變。

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全縣轄13個鎮,11個鄉:天堂鎮、店前鎮、來榜鎮、菖蒲鎮、頭陀鎮、白帽鎮、溫泉鎮、響腸鎮、河圖鎮、五河鎮、主簿鎮、冶溪鎮、黃尾鎮、毛尖山鄉、蓮雲鄉、青天鄉、包家鄉、古坊鄉、田頭鄉、中關鄉、石關鄉、姚河鄉、和平鄉、巍嶺鄉。

地理環境

位置

岳西縣位於大別山東南、安徽省西南邊陲,地理坐標東經115°50′—116°33′,北緯30°39′—31°11′。與霍山、舒城、潛山、太湖、英山(屬湖北省)等5縣接壤。縣城天堂鎮,位於縣東南部,東距安慶市117公里,北距省城合肥市197公里。總面積2398平方公里。

氣候

岳西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涼,光照充足,雨熱同期,四季分明。由於地形複雜,小區域氣候差異大。縣城年平均氣溫14.4℃,7月平均氣溫26.3℃,1月平均氣溫2℃。年平均無霜期213天,降雨量1445.8毫米,日照2070.5小時。

山脈

岳西縣境內三條山脈構成“大”字形山脊控制全縣,連線千米以上山峰69座,千米以下500米以上山峰66座。
天羊山脈 北起與霍山交界的天鵝尖(1755米),西行經明山寨(1648米)、雞籠尖(1519米)、閻王尖(1491.9米)、洞光門(1447米)、團凸寨(1131米)、多枝尖(1721米)、黃茅尖(1693米)、大化尖(1244米)、英山寨(1089.8米)、小分水嶺、北風尖、羊角尖(1128米),全長約69公里,形成縣境西北屏障,從黃茅尖至羊角尖以南一線為岳西、英山兩縣界山。一條支脈自天鵝尖經將軍岩(1553米)、三角尖(1420米)、挺肚子岩(1063米)至蠟燭尖(907米),為岳霍兩縣界山,山脊以北屬霍山縣。
青四山脈 由岳霍交界的小青尖(1110米),經青尖寨(1235米)、癩痢尖(1180米)、李家寨(1652米)、東向牛背脊骨(1693.8米)、小旗嶺、黃茅尖、大崗嶺(1272米)、馱尖(1751米)、鍋斗岩(1676米)、明堂山(1563米)、妙道山(1432米)、團嶺(1460米)、京都尖(1280米)、烏帽尖(1148米)、四望山(1097米)、老林寨至崇西嶺與太湖接壤,全線構成大別山南坡東西分水嶺,全長約50公里。其中:小青尖至黃茅尖一線,西屬霍山、英山縣境。青四山脈南端崇西嶺至西南抵葫蘆尖(948.3米)折返向東經雙峰尖、望湖寨、汪家嶺至靈山寨止。山脊以南屬太湖、潛山縣境。
多叢山脈 由多枝尖經團凸寨東越西界嶺、公界尖(1562.8米)、來榜坳、黃毛尖(1578.4米)、黑黎尖(1286米)、貓耳尖(1416米)、二祖山(1365米)、銅安寨(1342.3米)、雙坪抵叢毛尖與潛山交界,全長約60公里,古為潛霍兩縣界嶺。多枝尖至二祖山一段山脈為大別山東部江淮主分水嶺。

河流

岳西縣境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多叢山脈以多枝尖為起點,向東北延伸,經界嶺、公界尖、黃毛尖、二祖山所組成的山脊線,是大別山東段主分水嶺,南為長江流域,北為淮河流域。再由二祖山北向抵褚家嶺一線,為江淮小分水嶺。東為長江流域,西為淮河流域。
全縣長江流域面積為1855.9平方公里,淮河流域面積為542.1平方公里。境內局部地形又把河流分成四大水系。屬長江流域的有皖河、巢湖、菜子湖三大水系。皖河水系的幹流有衙前河、鷺鷥河、潛水河、店前河、冶溪河,巢湖水系有杭埠河源頭——姚家河,菜子湖水系有大沙河源頭——巍嶺河。屬淮河流域淠河水系有三個源頭——包家河、黃尾河、頭陀河。縣內大小河流900餘條,其中集水面積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4條。河道總長為11053.6公里,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有河流4.6公里,年逕流量20.53億立方米。
縣內出境河流12條,皆為源頭段,其中有兩條單獨出境的小河流:一條是發源於前河羊畈,叫小羊河,集水面積10.5平方公里,平均坡降75‰。一條源出菖蒲岩上四望山,叫岩上河,集水面積24.8平方公里,平均坡降39‰,均流向西南,皆在太湖縣匯入長河,是長河的小支流。縣境河流具有“一漲一落山溪水”的特點。流量受降水控制,晴雨顯見枯豐。流速隨坡降不同而異。水溫按上下游逐漸遞增。水流在進入下游平灘之前,水情差異更為明顯。
山區河流多繞山環轉,流向曲折多變,10條主要河流各具不同景觀。
潛水 為縣內最大河流。上游稱來榜河,經五河、菖蒲,流入潛山縣境,集水面積708.2平方公里,近全縣三分之一。主源出自黃毛尖和公界尖之間的來榜坳,又西集黃茅尖、多枝尖、馱尖、鍋斗岩等縣內最高峰東南坡之水,水量充沛。該河上段水急流於山谷之間,兩岸陡峻,河床多處岩石裸露,落差較大。尤其自九井缸到大龍潭下,為天然跌水集中區,九井
缸落差在10米左右,大龍潭落差達三四十米,極具水力發電天然條件。
來榜河主源頭出源後反向西南與西源大埠河、花墩河在三河坪匯合,曲折南流,至吳畈附近,向西轉一大灣,長約5公里,灣口直徑約500米,灣口南岸即支流沙村河道,匯合後向南流經葉河、五河河道,與東岸支流桃李河匯合至岩河的轉橋,又形成一個小灣,長約3公里,灣口直徑約200米,中隔一崗,崗高二三十米,崗南北麓河床,高差約10米。出灣後,曲折東南流,經溪沸灘、鐵灘、水畈與西岸支流撞鐘河匯合,至袁家渡上又與西岸支流朱河匯合,入潛山縣境。
店前河 以東源的銀河為主流,次為西源徐良河,為長河上游幹流。銀河自黃茅尖西出源後,流向西南,經涼亭轉向南流,至河圖急轉向東,復轉東南,又轉向西,再轉東南形成河套。主河道平均坡降10.3‰,河床穩定,基岩裸露處多。徐良河分別發源於上古坊和烏米岩,流向東南,平均坡降9.42‰,屬低山丘陵性河流,河床多積卵石夾砂,源頭基岩外露。二流在三合灘匯合後,至杏花村入太湖縣境。
冶溪河 為長河一級支流,發源於西坪,流經冶溪、桃陽兩鄉後,在桃陽鄉的梅子林入太湖縣境。自源頭至獅子岩6公里的上游段,坡降達45‰,獅子岩以下,坡降為8.4‰。下遊河砂淤積,部分河床,高於農田,形成冷浸田的集中區。
衙前河 皖水上游幹流。源出黃毛尖東部,流向東南。湯池以上河床,多處岩石外露;湯池以下,砂夾卵石,至天堂鎮,向東流至毛尖山水庫,出水庫後,在毛尖山電站廠房下與鷺鷥河匯合,入潛山縣境。因毛尖山水庫尾水的影響,自1959年至1985年間,流經縣城段河床升高1.45米,黃沙淤積,水庫以下河段,形成峽谷,水流湍急。
鷺鷥河 皖水一級支流。源出石關鄉灶門尖,向東南流經毛尖山鄉和平橋,至毛尖山電站廠房下與逆水河相交,在鷺鷥灘與衙前河匯合,流入潛山縣境。
姚家河 源出石關鄉界嶺頭,流向東北,在姚河下進入舒城縣境。是一條典型山谷河流。境內長35公里。50年代以前,沿河民間多自建水力鼓碓,加工木粉與糧食。屬杭埠河支流。
巍嶺河 又稱夾竹河,是大沙河的西源頭段,源出銅安寨,向東流出巍嶺,入潛山縣境。另有支流薛河,源於天麻埂,流向東南,至縣邊境匯合流入潛山彭河。屬大沙河支流。
包家河 源出多枝尖北,火燒嶺起向北流,沿途匯合總鋪河、川嶺河、石佛河後入霍山。主流流向北。5條支流分別流向東北和西北,流經包家、美麗2鄉。
黃尾河 源出金剛嶺,經青天畈、河口畈至走馬灘向北,經英山河、闊灘、嚴家、黃尾出縣境入霍山縣境。
頭陀河 源出來榜坳,流向東北,經頭陀逐漸偏北,至石盆鄉和平村附近,流向始轉東南,又轉西南,終轉北,構成復套灣,而後轉西北出縣境,注入霍山磨子潭水庫。

土壤

土壤類型
本縣地屬大別山花崗片麻岩為主的岩系,表層受長期自然風化,生物富集及人群生產活動等綜合作用,成土母岩逐漸變成以麻碎石、麻沙子和麻泥土等為主體的母質土壤;縣境在北——中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境內海拔高差懸殊大,土壤垂直帶狀分布,兼有其它帶性土壤。全縣有5個土類、7個亞類、16個土屬、42個土種。5個土類中,山地草甸土占0.16%;石灰岩土占7.19%;山地棕壤占23.48%;黃棕壤占69.15%,總土壤面積為3147227畝。
自然土壤為2828923畝,占總數的89.9%。其中海拔1200米以上的屬山地草甸土;海拔800米以上屬山地棕壤。黃棕壤及石灰土等,共4個土類、5個亞類、8個土屬、12個土種,以黃棕壤面積最大,次為山地棕壤。中、厚層土種有麻石土、麻砂土,面積占19%;差的麻砂土、礫石土,面積占42%;一般的占39%。
耕作土壤318304畝,占總數的10.1%。中分水稻土和黃棕壤2個土類、4個亞類、10個土屬、30個土種。水稻土225978畝,占71%,黃棕壤92326畝,占29%。從海拔90米的袁家渡到海拔1050米的鷂落坪都有水稻土分布,有兩個亞類:瀦育型占56.7%;潛育型43.3%,下分7個土屬、25個土種。肥力較好的麻砂泥田、砂泥田、下位潛育麻砂泥田3個土種占水稻土39%;肥力較差的礫石身麻砂田、漏砂田、砂身田、青麻砂田等4個土種占水稻土34%;肥力一般的田占27%。黃棕壤帶幅內的旱地,有2個亞類、3個土屬、5個土種。肥力較好的砂黃土、麻砂土占旱地39%,肥力差的礫石麻砂土占旱地20%;肥力一般的占41%。
土壤分布
本縣地處於黃棕壤帶幅,因受自身的地形、氣候、生物、水等條件的制約,形成的土壤具有一定的分布規律:
一為系列分布。除中關、古坊2鄉水田而外的潛水、長河等流域間的河谷地帶,主要為花崗岩母質發育的黃棕壤。坡間、河畔經長期耕作形成的水稻土,多屬滲育型的麻砂泥田、礫石身泥沙田,沿河皆呈串珠狀中小系列分布,寬幅度不等。境東南、西南、中南的低丘盆地的土壤,多呈侵蝕型麻砂土。丘麓旱地多半為坡積型麻砂土;水田為麻砂泥田。盆地中多半為沖積型的砂泥田,兼有潛育型水稻土。
二為垂直帶譜分布。縣境水平差異小於垂直差異,致有水熱再分配的特徵,土壤垂直分布明顯。在天鵝尖、馱尖、多枝尖等海拔1400米以上的平緩處,為山地草甸土;800——1400米之間多為山地黃棕壤;800米以下則為黃棕壤。本縣地處大別山腹部,雖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但其應有的黃紅棕壤帶譜壤卻缺失。
三為微域分布。同一母質土壤,在本縣因地形、氣候、水文、耕作習慣的不同,引起土壤個體——土種剖面性狀的變異。山坡陡處,水土流失,土層淺薄;坡間凹地和山麓則常現小型坡積裙,土層加厚;河邊匯口田,汛期易積粗砂;匯口田以下則沉積細泥;山沖壟田,有地下水富集於一處的,形成陷泥土壤;河床高於農田處,農田積水,生成青泥沙土壤。
四為垂直帶土壤與微域土壤呈複合分布狀態,常見於沖壟與河谷地帶。
土壤理化性狀
土壤質地 縣內土壤受其岩性母質影響很深,花崗岩多為粗粒,石英含量15—25%,長石含量達70%,粗粒風化易,細粒風化難,致土壤砂性重,粘粒含量少,雖易耕作,但保水、保肥、抗旱澇的性能差,梯田梯地尤易跑水、跑土、跑肥。全縣土壤質地較好的麻砂泥、砂泥、砂黃土田約占水田總面積的15%;砂壤田約占10%;漏砂田約占45%;淹育型、下潛育型約占30%。
土壤代換作用 縣內42個土種,土壤代換量一般為6——15mg/100g土,極少超過20mg/100g土。水田中即使有機質含量達到7.39%的厚層麻石土,其代換量也只有15.06mg/100g土,最低的麻砂田只有3.92——4.15mg/100g土。大多數土壤供肥性能雖好,但易流失,致有機膠體含量不高,吸收養分能力不強。
土壤酸鹼度 縣內土壤多為酸性結晶岩類風化物的母質發育而成,加以溫和濕潤氣候,土壤鹽基淋溶作用較強,故PH值較低,大都在5.0——6.0之間呈酸性或微酸性反應。水稻土耕作層的PH值均在5.1——5.4之間,呈酸性反應;犁底層和心土層略高,保留有母質特徵,能適應稻、麥等作物生長,不需用石灰中和。旱地PH值稍大於水稻土呈微酸性反應,適應作物更廣,栽茶尤利。山地土壤除極少石灰岩成土外,PH值僅在5——5.5之間呈酸性反應,適應亞熱帶多種林木生長。境內也有極少的青鈣泥,耕作層至心土層PH值在6——7.8之間,呈微鹼與微酸反應,積鈣現象並不明顯。
土壤養分 境內土壤養分,因利用的不同,變化幅度較大。
有機質含量:水稻土多數在1.5——3%之間,最低的只有0.41%,平均值2%,屬中等水平,相當於全國第四級水平。旱地土壤含量為0.32——1.28%,平均值為0.86%,屬低水平。山地表層土含量在0.4——12.07%之間,平均值為2.01%。在浸蝕劇烈地帶,有機質含量更少。
全氮含量:水稻土多數含氮0.05——0.16%,最高為0.3%,最低為0.04%,平均值為0.08%,屬中等偏低水平,相當於全國第四級水平。旱地土壤含氮僅0.01——0.07%,平均值為0.05%,屬偏低水平。山地表層土含氮0.02——0.45%,平均值為0.08%,屬中等偏低水平,並且分布極不平衡。
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水稻土含磷0.02——0.13%,平均值為0.06%,屬較低含量;速效磷含量不均,多數在5——30ppm之間,平均值12ppm。旱地土壤含量0.04——0.32%,平均值為0.09%;速效磷含量1——36ppm,平均值為9ppm,呈極不均衡反應。山地表層含磷0.02——0.13%,平均值為0.06%;速效磷含量0——23ppm,平均為2.4ppm。部分地區表現極為貧乏。
全鉀和速效鉀含量:水稻土含鉀1.46——3.57%,平均為2.3%,頗為豐富;速效鉀含量30——100ppm,最高達174ppm,最低為10ppm,平均為59ppm,屬中等偏低水平。旱地土壤含鉀1.6——3.4%,屬較低水平。山地表層含鉀1.01——2.99%,平均為2.45%;速效鉀含量11——361ppm,平均值為76ppm。全境速效鉀表現缺乏,含量較多的土壤不過10%。
微量元素含量:境內花崗岩成土母質及其土壤處於易流失的環境中,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表現貧乏。有效鋅低於臨界值0.5——1ppm;有效錳易於走失,遠遠低於臨界值100ppm;有效銅含量高於鋅、錳,但僅高於臨界值1ppm,仍屬低量;有效硼在境內酸性土壤中易於發揮其有效性能。但易於淋濕損失,旱地低於臨界值0.5ppm,水稻土更低於旱地,致作物常見花而不實。
縣內還有38749畝青麻砂泥田,潛育層氧化還原電位低,土壤透氣性差,明顯缺氧,影響水稻生長發育。

植被

自然植被
因山地自然帶垂直分布變化,各處地勢、高度、坡度、坡向不同,小氣候多樣,縣域植被類型分別為北亞熱帶的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和溫帶針葉、闊葉混交林。南北樹種兼而有之,大地域氣候、雨量、光照等條件,構成縣境良好的生態環境。
境內植被平面景象,以落葉闊葉樹和馬尾松、黃山松為主,由北向南,成片常綠闊葉樹增多。立體圖景是垂直差異明顯:海拔700米以下,以馬尾松為主,次為成片杉林、竹林及其它經濟林;700——1000米,以黃山松、落葉櫟、椴、樺、山槐、化香為主;千米以上以茅栗、短柄泡、黃山松、櫟為主;孤峰頂部,風大多凍,礫土淺瘦,多為矮林、灌叢或草甸。1956年,森林覆蓋率為63.5%。隨著時間的推移,覆被率由中山向低山丘阜遞減。1976年普查,森林覆蓋率降至50.19%。1985年,森林覆蓋率升至60.3%。
植被狀況
大體上分三個區域:
富集區 林蔭蔽日,藤蘿牽絆,尤其深山險嶺森林自然封閉,呈原始狀態,落葉積地盈尺,土壤肥沃,水源涵養好。本區分布於800米以上山場,地廣人稀,野無曠土。建縣前,本區面積占全縣林地總面積83%;建縣後至1957年期間,仍占總面積70%左右;1957年後人口激增,公路通達,幾次開荒擴種農作物,尤其1958年大辦鋼鐵和“文化大革命”中森林管理失控,至1985年本區林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58%。
疏林區 以天堂、店前、冶溪、白帽等鄉為主,本區地狹人稠。次為中關、沙村及各乾支流沿岸人煙集中地帶和公路延伸地帶,森林日趨疏落,土地貧瘠,荒草散生。1956年首次森林資源清查,全縣疏林地31.3萬畝,占林地總面積12%。到1985年,富集區有40%左右的面積向荒疏轉化。疏林區除零星小片人工造林外,大多呈疏林荒草景象,無林相可言,林地漸瘠,水源涵養日差。
裸露區 境內有天然裸露剝蝕的山地4000餘畝:包括司空山頂及其西、北坡經牛耳尖至白石坳一帶的風化土約千畝;羊角尖東坡200畝;西坪村陽坡100畝;桃園寨東坡中下段,向南經飛旗寨中下段,沿西水嶺、中關北山崗、請水寨南至韋嶺頭,東至揚沙嶺等地約2000餘畝,天堂雙峰寨、黃婆坳北陰排約400畝,均呈片狀層岩裸露或為荒禿山。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幾次毀林開荒,全縣無林山場達77萬畝,至1985年仍有26萬畝。墾地種植農作物,每年夏收後,有一個月的裸露期,時值雨季,疏鬆土壤隨暴雨沖刷而下,流失嚴重。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岳西縣地屬大別山花崗片麻岩為主的岩系,表層受長期自然風化,生物富集及人群生產活動等綜合作用,成土母岩逐漸變成以麻碎石、麻沙子和麻泥土等為主體的母質土壤;縣境在北——中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境內海拔高差懸殊大,土壤垂直帶狀分布,兼有其它帶性土壤。
全縣有5個土類、7個亞類、16個土屬、42個土種。5個土類中,山地草甸土占0.16%;石灰岩土占7.19%;山地棕壤占23.48%;黃棕壤占69.15%,總土壤面積為3147227畝。[9]

動物資源

獸類有豹、狼、狐狸、獐、獾、黃鼠狼、水獺、野貓、刺蝟、鼠、蝙蝠、松鼠、豪豬、野山羊、兔、地鼠、貉(狸)、豺、靈貓、豹貓、麝(香獐子)、野豬等。
禽類有喜鵲、烏鴉、鷹、鷂、八哥、麻雀、黃鸝、黃鶯、畫眉、杜鵑、斑鳩、佳靈、大雁、小燕、秧雞、灰喜鵲、啄木鳥、地雞、山毛雞、野雞、五更鳥、貓頭鷹、鷺鷥、青莊鳥、野鴨、翡翠、水烏鴉、黃雀、蓮夾鳥、沙和尚、布穀鳥(大杜鵑)、過惡鳥、寒鴉、白頭翁、白冠長尾雉(長尾野雞)、紅隼、勺雞、環頸雉、劍鴉、三寶鳥、八色鷂、鴿、山椒鳥、灰卷尾、褐河鳥、斑雞、白眉鶲、鳾鳥、繡眼鳥、燕雀、蘭鵐等。
魚蝦類有青魚、草魚、鰱魚、鱅魚(胖頭魚)、鯽魚、鯿魚、鮐魚、羅非魚、魴魚、鯉魚、鱧魚、石斑魚、扁頭魚、麻石斑、沙丘、黃辣丁、白鱔、黃鱔、泥鰍、琴魚、蝦等。
爬行類有龜、鱉、蟹、蛇(蟒蛇、青竹蚌、烏梢、蝮蛇、兩頭蛇、水蛇、赤鏈蛇、玉斑錦蛇、黑眉錦蛇、四眼鏡蛇、銀環蛇、雪錦蛇、紅點錦蛇、繡連游蛇、烏游蛇、虎斑游蛇、翠青蛇、黑頭鏡蛇等)、蜥蜴、壁虎等。
兩棲類有青蛀、虎皮蛙、金線蛙、雨蛙、林蛙、澤蛙、黑斑蛙、龍肚蛙、闊褶蛙、黑點樹蛙、小孤斑姬蛙、飾紋姬蛙、蟾蜍、蠑螈、大鯢(娃娃魚)、角鞘山溪鯢(山溪鯢)等。
昆蟲類有蠶、蜂、地鱉蟲、螞蟻(紅、黑、白)、蟋蟀、蟬、蚊、螳螂、螻蛄、牛虻、蚱蜢、螢火蟲、蝴蝶、蜻蜓、金龜子、紡織娘、天牛、蟑螂、金鈴子、黃蛞蝓(鼻涕蟲)、平甲蟲、金蠍(金蟲)、大腹園珠、迷路草珠(草蜘蛛)、華南壁錢(牆蜘蛛)、毛圓刺馬陸(滾山珠)、蜈蚣、毛衣魚、水蛭、紅娘蟲、九香蟲、大頭金蠅、大斑芫青、綠元青等。[10]

人口

考古證明,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生息、勞動。後經歷代兵家爭戰,社會動亂,境內人口遷入遷出,時興時衰。民國25年(1936年)建縣時,人口約為18萬。建國後,人口生產一度失控,數量猛增。
1985年,全縣總人口369103人,是建縣時人口的2倍。2007年,全縣人口出生率為9.66‰,比上年上升0.34個千分點;死亡率為4.84‰,比上年上升0.28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4.82‰,比上年上升0.06個千分點。2007年末全縣戶籍人口401493人。[11]

經濟

綜述

2012年實現生產總值63億元,增長13%;財政總收入7.45億元,增長30.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82億元,增長22.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億元,增長22%;外貿進出口總額3292萬美元,增長25.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3億元,增長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億元,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5020元,增長1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
2015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95億元,增長8.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49億元,增長11.3%;規模工業增加值35.2億元,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87.04億元,增長17.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81億元,增長12.6%;外貿進出口總額9609萬美元,增長9.1%;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0217元和8797元,增長9.1%和10%。

農業

農業是岳西縣國民經濟的主體。建國前,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90%左右。建國後,產業結構不斷變化,工業產值日益上升。至1985年,農業產值仍占國民經濟總值70%。
隨著農村生產關係的變革,農業發展時起時伏。50年代初,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農業生產發展較快。1958年至1960年,實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刮“共產風”,導致農牧業生產大倒退。1961年推行“責任田”,糧食獲得大豐收。1962年又收回責任田。經過3年調整,農業生產稍穩定。1969年遭受特大洪災,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
“文化大革命”期間“農業學大寨”、“趕郭莊”,割資本主義尾巴,限制多種經營,單一抓糧食,農業生產長期徘徊不前。70年代後期,由於農田基建加強,水利設施增多,良種與新技術逐步推廣,化肥、農藥投入使用,農業有了較大發展。但在發展戰略上出現過不少反覆,先後提出“高山松、杉、竹,低山桐、茶、果”;“搞活六條龍,治山治水治貧窮”;“發展桐、梓、栗、茶、桑、牛”;“大搞小五園,解決穿著油鹽錢”等,隨著縣主要負責人變動,“一任將軍一道令”,無一堅持到底,始終未能形成地方優勢。
1979年後,改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農村經濟體制,逐步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全面發展,農副產品價格相應提高,農業總產值大幅度增長。1980年比1979年增長28%,1981年至1985年,年均遞增4.16%。1985年,農林牧副漁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達6751萬元,與1949年相比,糧食產量增長1.4倍,茶葉產量增長1.2倍,蠶繭產量增長35倍,生豬飼養量增長6.5倍,大牲畜牧養量增長1.2倍。
岳西縣耕地少,糧食不能自給。80年代,午季作物種植面積普遍下降,雙季稻種植面積縮減,糧食總產值處於徘徊狀態。1985年,農業人口人均產糧僅272公斤,比全省平均數低47.5%。發展農業生產,提高糧食自給率,是岳西縣脫貧致富的首要任務。[13]
2012年新建、改造茶園3.3萬畝,茶葉產量、產值分別增長31%、36.4%。高山蔬菜種植面積12.9萬畝,總產值5億元,增長41.5%。岳西翠蘭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100箇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岳西縣榮獲“全國農業(茶葉)標準化示範縣”、“安徽省茶葉十強縣”和“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稱號。年度家蠶飼養量、產繭量、蠶農收入均居全省第一。新發展中藥材基地5700畝。全年流轉山場3萬餘畝,種植三椏、銀杏、香榧、構樹等經濟林木。新增農業合作社505家。菖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初見成效,溫泉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啟動建設。農產品加工企業達600家,年加工產值達50億元。

工業

建國前,岳西縣僅有手工業生產。民國29年(1940年)4月,縣政府設平民工廠,手工生產皮紙。31年,縣設立造紙、捲菸、縫紉、印刷、冶煉等5廠。33年7月,縣合作社聯合社設有榨油、棉織兩廠及縫紉處、制傘處。37年底,全縣手工業生產作坊907家,計1115人,主要從事生鐵、鐵鍋、農具、油脂生產。
建國後,現代工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1958年5月,成立縣委工業化委員會,各區配備分管工業的書記。至年底全縣52個手工業生產社、組、廠全部轉為地方國營工廠或公社工廠。全年計畫擴建廠礦名稱計達9674個,絕大多數有名無實。1961年大幅度關、停、並、轉,工廠由185個壓縮至106個,職工由5501人減至2640人。
1966年4月,省屬毛尖山水電站建成發電,工業生產能源從此有了保障。1967年,“文化大革命”波及工業系統,職工捲入運動,一時“造反派”掌管大權,武鬥爆發,主管機構癱瘓,大部分工廠停工停產,產值急劇下降。
1977年後,縣辦工業進入穩步發展時期。1979年再度調整工業結構,改革管理方式,重用科技人才,簡政放權,各企業競爭意識與活力逐年增強。調整初期,產品由過去的包產包銷改為市場調節銷售,部分企業一時不適應,一度產品積壓,虧損嚴重。1983年成立縣企業整頓領導小組,全面整頓縣屬企業。
1985年,全面推行以承包為中心的各種經濟責任制,改革用工制度與分配製度,定額承包,超額加獎、計件工資、利稅與工資總額掛鈎等不同形式的承包體系逐漸完善,職工責任心增強,企業產品產量上升,質量提高,成本降低,利潤增長,職工工資大幅度增加。年底,全縣有工業企業106個。其中,工業部門辦23個,職工1886人。全年工業總產值2902萬元,固定資產原值4423萬元。
2012年積極幫助企業爭取項目資金1.2億元、融資4.2億元。新增規模企業13家、達到77家,產銷率達99.27%。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大關、增長25%。新增3家高新技術企業,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位居全市前列。啟動天鵝、徽名山、缸套公司上市工作。“天馨”、“良奇”申報中國馳名商標,已報國家工商總局待批。

旅遊資源

岳西縣岳西縣
岳西是皖西南旅遊重點開發縣。岳西文化燦爛,古蹟甚多,風光秀美,是集“山、水、石、泉、寺、林、瀑布、峽谷、石刻、山寨、革命紀念地”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資源大縣。著名旅遊景區20多處,大小景點180多個,有“中華禪宗第一山”司空山,“華東第一方塔”法雲寺塔,“安徽第一漂”天仙河,雲峰峽谷,石關避暑山莊。投資旅遊開發岳西是一方充滿希望的熱土。

在進入新世紀以後,岳西著力推進社會經濟從內源式發展向開放型發展的轉變,搶抓國內外產業轉移,技術轉移和資本轉移三大機遇,著力實施開放活縣、工業強縣、生態立縣、科教興縣四大發展戰略,促進了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隨著東香(山東東營到香港)高速公路和合肥至武漢高速公路岳西段的動工興建,岳西的資源優勢必將進一步轉變為經濟優勢,山區各項建設事業必將快步登上新台階。滿眼春光看岳西,勝地好築黃金台。我們將以更加靈活優惠的政策,優質高效的服務,優良的投資環境,熱忱歡迎各界朋友和各地客商來岳西投資置業,共圖發展。

旅遊風光

岳西縣岳西縣
岳西縣位於皖西南邊陲,大別山腹地,因位於古南嶽之西而得名。全縣總面積2398平方公里,境內群峰逶迤、林壑幽深、四季見景,氣候宜人,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有著名風景名勝區20處,景點180多個,是一座保存發育完好的天然“大花園”,被列為國家生態保護示範縣,是安徽省的旅遊資源大縣。

一級資源有:司空山、妙道山國家森林公園、鷂落坪自然保護區、明堂山、天仙河等5處。

二級資源有:枯井園、法雲寺、湯池溫泉、雲峰峽谷、毛尖鄉水庫、縣革命烈士陵園、羅漢松、牛草山高山草甸、古銀杏、涓水灣避暑山莊、鷺鷥河大峽谷、長河古樹保護群等18處。

三級資源有:金壁寺深村紅葉太白書堂請水寨暴動紀念碑石畈高山蔬菜基地鄂豫皖邊區國共和談舊址方氏宗祠紅岩電站峽谷黃泥古墩遺址窖形包遺址劉氏宗祠袁家渡峽谷響腸老街興禪寺神馬峰等58處

一、根據岳西旅遊資源特點和旅遊發展規劃,岳西全境劃分為三大旅遊區:中心觀光休閒旅遊區、西南三山一河旅遊區、北部自然生態旅遊區 各旅遊區均由景區景點和接待中心組成,各自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旅遊系統,最終形成由一個主要接待中心、三個次級接待中心和景點景區所構建的輻射狀網路型旅遊空間布局。

岳西縣岳西縣

(一) 中心觀光休閒旅遊區
本旅遊區包括天堂鎮、溫泉鎮毛尖山鄉蓮雲鄉中關鄉響腸鎮。區內主要旅遊資源有:湯池溫天堂湖鷺鷥河大峽谷法雲寺響腸老街等。中心觀光休閒旅遊區旅遊資源數量較多,類型豐富,質量較高。作為縣城所在地,擔負著與外界的主要聯繫,是全縣的旅遊接待中心,區內交通也較便捷通暢。該區的旅遊功能主要定位在觀光娛樂、休閒

(二)西南三山一河旅遊區
該旅遊區包括店前鎮、河圖鎮冶溪鎮古坊鄉白帽鎮西坪鄉茅山鄉五河鎮岩河鄉田頭鄉前河鄉菖蒲鎮。本區是岳西縣旅遊資源的精華所在,主要旅遊資源有司空山妙道山、、冶溪古樹保護區、天仙河等。 本區旅遊資源量多、級別高、分布較為集中,且資源特色互補性較強,易形成旅遊線路,但目前交通不便,可進入性較差。本區旅遊形象突出觀光遊覽、宗教朝拜與避暑度假。

(三) 北部自然生態旅遊區
該旅遊區包括包家鄉青天鄉和平鄉黃尾鎮來榜鎮頭陀鎮主簿鎮石關鄉姚河鄉巍嶺鄉。區內主要旅遊本區生態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生態環境是全縣最好的,鷂落坪夏季涼爽的氣候是較有特色的氣候旅遊資源。可進入性差、分布較為分散是該區的主要制約因素。 本區以優美的生態環境與良好的度假氣候為旅遊形象。

二、岳西旅遊路線
(一) 基本旅遊線路
一日游:天堂鎮——妙道山;天堂鎮——明堂山;
天堂鎮——司空山;天堂鎮——天仙河;
天堂鎮(桃花沖)——鷂落坪;
天堂鎮——法雲寺——響腸老街。
二日游:天堂鎮——妙道山——明堂山——司空山——天仙河;
天堂鎮——鷂落坪——雲峰峽谷——枯井園。

(二)奇山險峰觀光游
(三)生態旅遊線路
天堂鎮——鷂落坪——十里畫廊——雲峰峽谷——枯井園
(四)避暑度假旅遊線路
天堂鎮——妙道山;
天堂鎮——鷂落坪——石關度假區——湯池溫泉。
(五)禪宗佛教旅遊線路
天堂鎮——司空山;天堂鎮——法雲寺。
(六)紅色旅遊線路
縣革命烈士陵園——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獨立第二師司令部舊址——請水寨暴動舊址
(七)岳西旅遊精品線路:
妙道奇峰一日游、妙道山避暑度假;

司空山景區。位於岳西縣城西南70公里處,其淵源於周,開發於漢,盛極於唐。一峰玉立,直指雲天。山勢雄渾奇秀,景色幽深奇幻;山間雲霧繚繞,晨鐘暮鼓迴旋。漢代,梅福(字子貞)和左慈道長都I/刁隱此山。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賜銀敕建“無相禪寺”,造僧房5048間,下設九庵四寺,司空山一時僧尼雲集,香客盈門,盛況空前。公元577年,佛教禪宗二祖(中華禪宗始祖)慧可大師受達摩,心法護經像南下隱居此山,並在此開宗說法,傳衣缽於三祖僧璨,從此,司空山成為中華佛教禪宗之發祥地,在佛教界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唐代詩人李白曾隱居於此,飽覽勝景後,寫下了飄逸放曠、千古傳誦的《避地司空原言懷》 、 《瀑布》等詩篇,並刻於太白書堂故址後的石壁上。歷代文人雅士紛紛前來,登高參禪、拜佛祖、訪仙蹤,遍題詩刻100餘處。司空山著名的景觀有:二祖禪剎、太白書堂、如來安禪、司空佛光、北嶺松風、烏牛古石南崖瀑布祖師洞傳衣石、講經台、應子石等。

岳西縣岳西縣
鷂落坪
國家自然保護區鷂落坪位於縣城以西50 公里處的包家鄉境內,是旨在保護大別山區生物多樣性、涵養淮河水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示範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地處大別山主峰位置,生態環境十分豐富,堪稱“天然物種基因庫”;自然環境極為優美,區內有海拔1000 米以上的高峰 60 余座,其中馱尖、多枝尖海拔達 1750 米,分別為大別山保護區由原始森林和原始次生林構成,這裡蘊藏著原麝大鯢娃娃魚大別山五針松香果樹多枝杜鵑等眾多的國家珍稀動植物,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莽莽林海、珍禽異獸、溪潭飛瀑、名山古剎...... 這裡是休閒消暑、回歸自然的樂園。

天仙河景區。位於岳西縣城以南35公里處,蜿蜒二十餘公里,直達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一一天柱山腳下。乘上古老的竹排漂流其間,衝激流,過險灘,其樂無窮;觀兩岸,青山依依,田園阡陌,風光無限。被省內外的風景旅遊專家讚譽為“安徽第一漂”。

妙道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岳西縣城西南50公里處,主峰海拔1460米。公園內蒼松參天,綠雲迷壑,森林覆蓋率高達95%,是理想的避暑休閒場所。松濤怒吼,攪海翻江,山搖地動;風和日麗時,瀑泉淙淙,鳥音悠悠;林海、雲海相互交融,氣象萬千,令人心曠神怡。

著名的景觀有:中華一絕一一千年紫柳園、石獅嘯月、孤塔凌霄、天生石鏡、雨後晶簾、仙人下凡等。

發展規劃

岳西縣岳西縣

岳西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改革開放20多年,岳西經濟和社會發生了歷史性、根本性的變化,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嶄新階段。從現在開始到2020年,是岳西縣經濟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

為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縣委、縣政府做出了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即:第一階段為起步階段,從2003年到200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縮小與全市平均水平的差距;第二階段為追趕式前進階段,從2009年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左右。經濟結構最佳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第三產業出現較快增長;

第三階段為跨越式發展階段,從2016年到202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與全省、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十一五”是完成這一歷史任務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擺在全縣人民面前的首要課題,就是如何搶抓機遇、迎難而上、奮力崛起,實現岳西的振興。 制定並實施好《岳西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於儘快實現縣委提出的“整體推進扶貧開發,著力建設生態經濟強縣”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 《綱要》依據中央、省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精神,立足岳西實際,突出發展主題,明確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標、發展重點、主要任務,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方向,提出導向性、預期性和約束性指標,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是今後五年岳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縣人民共同意願的體現和為之奮鬥的行動綱領。

第一篇 回顧展望
第一章 “十五”發展回顧
第一節 “十五”時期的主要成就

岳西縣岳西縣
回首即將走過的五年,尤其是後三年,是我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進程中不平凡的時期,是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時期。“十五”時期,我縣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牢牢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開拓創新,堅持實施“整體推進扶貧開發,著力建設生態經濟強縣”的戰略,弘揚“三創”精神(弘揚創業精神,艱苦奮鬥謀發展;弘揚創新精神,與時俱進求發展;弘揚創優精神,爭先創優快發展),促進了全縣經濟的發展。在全縣人民共同努力下,有效地抑制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取得了防控非典的全面勝利,戰勝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洪災,把災情降到最低限度,保護了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以“精準救災法”指導災後恢復工作,幫助災民重建家園。從容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新變化,使得全縣經濟穩步快速增長。“十五”期間,我縣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一、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8.57億元,按可比口徑,“十五”期間年均遞增1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595元;財政總收入1.6億元,年均遞增 14.3%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10.65 億元,是“九五”期間五年固定資產投資的2.2倍,五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7.4億元,年均遞增40%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5.33億元,年均遞增 10% ;農民人均純收入1839 元,年均遞增 5.9% 。

二、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大力培育優勢產業和企業,產業結構得到最佳化,三次產業比例由2000年的37. 4:29.1:33.5變為2005年的28.7:41.8:29.5,二、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非公有制經濟比重由2000年的45%提高到94%,民營、個私經濟呈蓬勃發展之勢,億元企業現已發展到3家。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基本形成了糧食、蔬菜、茶葉、蠶桑四大主導產業。以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已經起步,交通運輸、餐飲娛樂、商貿服務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岳西縣岳西縣

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十五”期間固定資產投資是“九五”時期的5.5倍。一大批重點項目相繼實施,交通、通訊、水利、供電以及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為我縣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十五”期間共新建油路 220 公里,實現了鄉鄉鎮鎮通油路;新建縣鄉公路 39.4 公里,新建村級公路 60.8 公里,完成通村公路路面工程290公里,東香高速岳西段開工建設、岳武高速岳西段前期工作紮實推進。全面開通程控電話,城鄉電話裝機達 8萬戶,無線通訊已覆蓋所有鄉鎮和主要旅遊景點,大大方便了對外聯繫。加強了供電設施建設,農網、城網改造完成70%,供電質量提高,電價降低。縣城建設完成規劃修編,建成南園新區、南園防洪堤、岳潛公路一期工程、縣城三水廠二期工程,店前、溫泉兩個中心集鎮面貌煥然一新,城鎮化水平比“九五”末提高了9個百分點。

四、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十五”期間,我縣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和農村各項改革,使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園區建設步伐加快,縣蓮雲工業園區已完成總體規劃,並啟動一期工程的土地徵用、三桿遷移、區內主幹道路建設等工作,已有企業已經或準備入園。全面實行企業改革改制,使企業迸發出勃勃生機,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

五、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2005年預計實現增加值8.95億元,增長11.01%。骨幹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天鵝、天馨、迅啟3家的工業總產值過億元,天鵝天馨迅啟乘風製藥青松工具等15家企業增幅均在30%以上,汽配、輕紡、製藥化工、礦產資源開發、小水電五大比較優勢行業開始顯現。招商引資環境不斷最佳化,形成各骨幹企業、各鄉鎮強勢招商的濃厚氛圍。搶抓國家發行國債的機遇,千方百計爭取政策性資金,五年累計爭取國家、省、市財政資金36391萬元。招商引資成效顯著,五年累計利用外資9.05億元,其中境外資金820.05萬美元,實現了我縣招商引資大跨越。

岳西縣岳西縣

六、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科技進步加快,5年共引進科技成果258項,獲省市縣科技進步獎41項,其中:省級3項,市級6項,縣級32項,獲國家新產品1項,獲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稱號3家,省級新技術產品3項;教育事業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先後實施了第二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等項目,新建校舍49040平方米,改建、擴建、維修加固校舍45600平方米,順利通過了“兩基”督導評估驗收,三所高中分別被批准為省、市級示範高中;“十五”期間先後實施了國債、衛 Ⅷ、農村衛生建設等項目,新建縣醫院住院大樓、縣疾控中心大樓等28000平方米,引進萬元以上設備68件,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特困民眾醫療救助,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矛盾;計畫生育工作的良好局面得以鞏固,人口年自然增長率為2.73‰ ;生態縣建設有效實施,2004年,岳西縣生態示範區建設順利通過國家環保總局驗收組的考核驗收,已正式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旅遊招商取得重大突破,發展勢頭強勁,2005年被省政府命名為“旅遊經濟強縣”;實施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縣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0%和91.5%;文體事業得到發展,建成綜合性文體中心大樓,文化保護工作切實加強;氣象、檔案、宗教、地方志、圖書發行、農機、農村能源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很大進步;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全面落實了各項優撫安置政策,雙擁工作和國防建設得到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七、人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五年來,特別是近三年,全縣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扶貧政策,把“扶貧開發”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以“一個改善兩個提高”(即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收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主要內容,以“一體兩翼”(即整體推進、勞動力轉移培訓、產業化扶貧)為主要舉措,通過合力攻堅,共解決和鞏固溫飽貧困人口近15萬人。新修和改建了通村公路,解決了近20萬人的行路難問題;通過實施農村引水解困工程,解決了5萬人的飲水難問題;完成危房改造56.34萬平方米,解決了2萬餘人的住房難問題;新建和修繕鄉村衛生室1150平方米,解決了近8萬人就醫難的問題;建立了農村社會救助體系,落實了五保戶供養政策,實施了農村特困民眾醫療救助,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由2000年的1387元增加到2005年的 1839元。

岳西縣岳西縣

第二節 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十五”時期,岳西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綜合實力仍然偏弱。“十五”時期,從縱向看,我縣綜合縣力得到加強,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都有大幅度增加。但從橫向比,經濟總量較小,我縣幾項重要經濟指標在全省19個貧困縣中仍處於中等偏下位次。

二、增長方式仍較粗放。目前岳西縣的經濟發展仍處在主要依賴於土地、勞動、資本投入的較為落後的粗放式經濟發展階段,還存在著高投入、高消耗、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突出問題。農業基礎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產業層次偏低;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民增收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寬;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較低;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產業仍占主導地位,更多的是靠粗放的投資去拉動經濟的增長,依賴於技術進步、制度完善、制度創新的集約型經濟成長方式還沒有形成。

三、扶貧開發任務艱巨。“十五”期間,岳西縣扶貧開發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貧困農民增收還很緩慢,返貧現象比較嚴重。收入在637元以下尚未解決溫飽的絕對貧困人口有34053人,人均年收入在637元至882元之間的低收入人口還有62852人,2005年因特大洪災返貧約2萬人。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山區和庫區,人均耕地少,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資源匱乏,扶貧開發的任務還十分繁重。

四、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我縣人均耕地少,農業產業化水平相對較低,城鎮經濟、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加上農村剩餘勞動力持續增加、新成長勞動力和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的相互交織,致使就業壓力加大,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

岳西縣岳西縣

五、抵禦災害的能力有待加強。2005年的特大洪災給我縣的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特別是部分地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遭受到毀滅性破壞,恢復任務艱巨,給農業生產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給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農村和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第二章 “十一五”面臨的基本形勢 “十一五”時期是我縣搶抓機遇、迎難而上、奮力崛起的關鍵時期。具體來說,這主要體現在:一是搶抓各種機遇、加快發展步伐的緊要期;二是發揮資源優勢、構建生態特色經濟的提升期;三是強化脫貧能力,邁向開發致富的跨越期;四是促進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加速期。 總的來看,“十一五”時期,我縣發展喜逢“六大”機遇,又面臨“四大”挑戰。

喜逢的“六大”機遇是:

第一,科學發展觀已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這給岳西縣發揮自然、生態、旅遊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創造空前的發展機遇。

第二,國家“中部崛起”戰略和我省東向發展戰略將全面啟動,這將為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第三,全國和我省經濟自主增長的機制開始形成,今後較長時期內經濟仍將在高平台上穩健運行,這將為岳西縣經濟發展開闢更廣闊的外部空間。

第四,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將為岳西縣快速發展提供各種機遇。數位技術、網路技術、生物科技孕育著新的突破,有利於我縣發揮後發優勢,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第五,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將為岳西縣發展營造更好的體制環境。

第六,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增強,為岳西縣全面參與經濟技術合作提供有利條件和支持。

面臨的“四大”挑戰是:

第一,生產要素約束將明顯增強。“十一五”時期,岳西縣經濟要實現兩位數以上的較快增速,

岳西縣岳西縣

必須要加大投資力度,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作為地處深山的國家貧困縣,資金、土地、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約束將進一步加劇。

第二,增長方式轉變的任務緊迫而艱巨。“十一五”時期,隨著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貫徹落實,支撐岳西經濟成長的規模小、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中小企業發展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因此,經濟粗放增長與持續發展的矛盾加劇,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任務更為緊迫和艱巨。

第三,縣域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十一五”時期,新一輪巨觀調控政策的干預和對外開放度迅速擴大,粗放式發展進一步受阻,縣域經濟正處於二次創業的轉型期。因此,縣域經濟加速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

第四,構建和諧社會面臨著諸多矛盾。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加大,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任務艱巨,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城鄉和區域差距短期難以縮小,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傳統發展模式的影響以及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消除,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不斷增多並趨於複雜。

第二篇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第三章 “十一五”發展戰略 “十一五”期間,岳西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科教興縣、開放活縣、旅遊帶動和扶貧開發戰略,深入開展全民創業行動,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改善人民生活,構建和諧社會,努力開創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新局面。

為貫徹上述指導思想,“十一五”期間我縣要堅持以下八個原則:

一是保持經濟較快平穩發展。把發展作為富民強縣的根本舉措和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把工業化作為發展的核心,把既快又好作為發展的基本要求,切實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繼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努力實現高速度、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

二是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最佳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堅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高效利用資源,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技術進步提升產業層次,培育和發展新的經濟成長點。進一步創造條件,增強企業創新的活力。積極開發人力資源,健全技術創新體系,把經濟成長更多地建立在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帶動的基礎上。四是促進協調發展。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著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妥善處理城鄉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發揮縣城的帶動輻射作用,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促進城鎮化快速發展,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五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大改革力度,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形成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有利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的體制機制。堅持開放帶動戰略,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改進招商方式,發揮企業在招商引資中的主體作用,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六是實施“六大戰略”。生態立縣戰略: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保護至上適度開發”的原則,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協調發展之路。

工業強縣戰略:在“十一五”期間,要以創新推動為抓手,必須堅持創新產品與品牌並重,規模擴張與效益提升並重,以培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利用多方面的力量創辦新企業為著力點,以科技為動力,推進產業集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進一步提高工業化水平,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科教興縣戰略: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的現代化、信息化水平,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營造一流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業的氛圍。開放活縣戰略: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勇於、善於運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鼓勵各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國內外市場的分工與協作。

旅遊帶動戰略:加強對全縣旅遊資源的統一規劃與開發利用,進一步拓展旅遊產業鏈,大力挖掘老區紅色文化,把岳西生態文化休閒旅遊品牌打出去,促進財富向我縣的轉移。扶貧開發戰略:堅持不懈地抓好扶貧開發,實施社會救助,儘快使農村人口擺脫貧困,並逐步進入小康生活。全面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提出的各項政策措施,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 七是壯大特色經濟。通過打“生態牌”,走“特色路”,加速將岳西潛在的生態資源和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在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加快全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八是構建和諧社會。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核心,以人為本,高度關注民生,切實把經濟發展的成果體現在人民生活水平和享受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上。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利益協調,解決好涉及人民民眾切身利益問題;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保持社會穩定,構建和諧岳西。

岳西縣岳西縣

第四章 “十一五”發展目標

十一五”期間,岳西縣經濟社會的發展總體目標是:圍繞“一條主線”,打造“三大基地”,實現“兩個提升”,即: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條主線,加快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全力打造以茶葉、高山蔬菜、蠶桑、畜牧養殖是重點的綠色、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以工藝被、汽車零部件為主的工業加工基地,以“三山一河”(司空山明堂山、妙道山天仙河)旅遊精品線及紅色旅遊為主線的旅遊基地。力爭“十一五”期間,岳西縣生態產業體系初步建立,岳西區域特色優勢明顯提升;構建以東香高速公路六潛線岳西段和岳(西)、武(漢)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內通外暢的交通網路,實現岳西區位條件明顯提升。

交通

岳西交通主要以公路為主,現有公路總里程1352公里,105、318國道以及209、211省道均縱橫穿越岳西全境;濟廣高速自北向南縱貫岳西,岳西至武漢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間建成通車;水泥路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已構成了縣內四通八達的循環交通網路;岳西距合九鐵路天柱山站60公里,距安慶港、安慶機場100公里,距合肥、武漢200公里,距南京、南昌等地區均在300公里左右,距上海600餘公里。

特產

翠蘭

岳西翠蘭名茶是生長在大別山區的優質雲霧茶。新創名茶。產於皖西大別山腹地岳西縣境內的主薄、頭陀、來榜區。該地原屬陸羽《茶經》所載盛產茶葉的醇濃鮮爽,葉底嫩綠明亮。岳西翠蘭創製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1985年獲農業部“優質農產品”稱號,被評為新中國首批新創“十大名茶”之一。此後,兩度獲得中國國際茶博會金獎、1991年獲“七五”全國星火計畫銀質獎,1996年獲農博會金獎、“安徽省十大名茶”稱號、中茶杯金獎、而茶鄉岳西縣,先後被歸家定位名優茶生產基地縣、無公害茶生產示範縣、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茶葉清潔化生產控制研究實施縣等。

茭白

岳西茭白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以施農家肥為主的耕作方式,其產品個大、色白、脆嫩,口感極佳,入口有香甜味,是城市居民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肴。
岳西良好的生態環境,加之推行標準化生產,很少施用化肥和農藥,岳西茭白產品全部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據有關機構檢測分析,岳西茭白產品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人體所必需的胺基酸及微量元素含量均高於一般地區茭白產品。且產品7—9月集中上市,較好地填補了國內市場的伏缺和秋淡。

高山蔬菜

高山蔬菜種植研究是國家科委“七五”科研項目,岳西縣於1992年開始起步,當年發展37.2畝,到2000年全縣有23個鄉鎮86個行政村15600多農戶,種菜40100畝,主要有番茄、辣椒、甘藍、蘿蔔、四季豆佛手瓜、地藕、黃瓜等十多個品種,日蔬菜銷售量達50萬斤,有4萬多農民通過種菜直接或間接受益,有2萬人通過種菜擺脫貧困。

名人

陳尚志1836—1895岳西清英雄巴圖魯,台灣總兵提督軍門
陳潤芝1841—1884岳西清軍統領,保台英雄
王步文1898—1931岳西中共安徽省委首任書記
王效亭1901—1931岳西紅軍潛山獨立師創建人
汪小川1913—2005岳西西路軍倖存者之一,北京大學副校長、黨委副書記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