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根據2017年政府官網顯示,宣城轄宣州區1個市轄區和郎溪、廣德、涇縣、績溪、旌德5個縣,代管寧國1個縣級市。宣城市共有24個鄉,57個鎮,14個街道,730個村,156個社區。市政府駐地宣州區。縣區 | 下轄鄉鎮 |
宣州區 | 設雙橋、濟川、澄江、鰲峰、飛彩、西林、敬亭山、金壩 8 個街道辦事處,朱橋、養賢、五星、黃渡 4 個鄉,水陽、寒亭、文昌、狸橋、沈村、古泉、洪林、孫埠、楊柳、水東、 新田、溪口、周王、向陽 14個鎮;崗橋、丁店、雙塘等167個村,梅清、溪口、華陽等52個社區。 |
郎溪縣 | 設凌笪、姚村 2 個鄉,建平、梅渚、濤城、十字、 畢橋、新發、飛里 7 個鎮;定埠、十字、新發、官橋等 94個村,建平、中山、鍾橋、南豐等 15 個社區。 |
廣德縣 | 設盧村、東亭、四合3個鄉,桃州、柏墊、邱村、誓節、新杭、楊灘 6 個鎮;團山、茅田、宏霞等105 個村,鳳凰、鳳井、清溪、大木橋等34個社區。 |
寧國市 | 設西津、南山、河瀝溪、天湖、汪溪、竹峰 6 個街道辦事處,雲梯畲族、南極、萬家、方塘、青龍 5 個鄉,梅林、中溪、寧墩、霞西、甲路、胡樂、港口、仙霞 8 個鎮;雙溪、羅溪、鳳形、津北等 103 個村,獨山、楊山、雙龍、津南等 25 個社區。 |
涇縣 | 設汀溪、昌橋2個鄉,涇川、茂林、榔橋、桃花潭、琴溪、蔡村、雲嶺、黃村、丁家橋 9 個鎮;岩潭、潘石、石山、巧峰、古壩等 132個村,茂林、百園、水西、城北、幕橋等 15 個社區。 |
績溪縣 | 設家朋、荊州、板橋頭 3 個鄉,華陽、伏嶺、臨溪、瀛洲、長安、金沙、揚溪、上莊 8 個鎮;高遷、溪馬、朗坑等 76 村,東山、楊柳、來蘇等 5 個社區。 |
旌德縣 | 設版書、雲樂、孫村、興隆 4 個鄉,旌陽、三溪、廟首、白地、蔡家橋、俞村 6 個鎮;新莊、板橋、鳧秀、霞溪等 61 村,新橋、瑞市、廟首等 7 個社區。 |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宣城市戶籍人口280.4萬人,常住人口261.4萬人,比2016年增加1.3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0.16‰,死亡率6.86‰,自然增長率3.3‰,城鎮化率53.69%,比2016年提高1.55個百分點。
民族
宣城市境少數民族人口不多,但成分多,主要有畲族、回族、滿族、苗族、壯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朝鮮族、侗族、瑤族、白族、傣族、黎族、高山族、水族、京族、傈僳族、仫佬族等45個少數民族,成分人口1.2萬餘人,約占總人口千分之五。其中千人以上的民族有苗族、彝族、回族、畲族、壯族。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宣城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介於北緯29°57′~31°19′、東經117°58′~119°40′之間。東臨浙江省長興縣、安吉縣、臨安市,南倚黃山市,西和西北與池州市、蕪湖市毗鄰,北和東北與馬鞍山市及江蘇省高淳縣、溧陽市、宜興市接壤。最東端在廣德縣新杭鎮桃園村與長興縣交界處,最西端在涇縣桃花潭鎮菥荻村與青陽縣、黃山區交界處,最南端在績溪縣臨溪鎮蓮金山與歙縣交界處,最北端在宣州區水陽鎮李村與當塗、高淳交界處。
市區距合肥190公里,距上海290公里,距南京150公里、祿口機場110公里,距杭州230公里。境域東西長161.5公里,南北寬150公里,總面積1.23萬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總面積的8.9%,居安徽省各市第五位。
地形地貌
宣城市地處東南丘陵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南部中山區一般為800~1800米,低山區500~800米,中部丘陵區一般為50~500米,北部平原區一般在50米以下。境內有黃山、天目山、九華山三大山脈。天目山自西南向東北延伸,從績溪縣東部延伸經寧國市南部進入廣德、郎溪兩縣。黃山山脈自南向北由績溪、旌德邊界經寧國市西部、涇縣東部進入宣州區和郎溪縣南部。九華山山脈在境內只分布在涇縣西部和宣州區西南部的部分低山地帶。
地貌複雜多樣,大致分為山地、丘陵、盆(谷)地、崗地、平原五大類型。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交錯;中部丘陵、崗衝起伏;北部除一部分丘陵外,絕大部分為廣袤的平原和星羅棋布的河湖港漢。山地面積2017.66平方公里,丘陵面積7948.36平方公里,平原面積2389.64平方公里。境內最高峰位於績溪縣伏嶺鎮清涼峰,海拔1787.4米;最低點位於宣州區水陽鎮金寶圩心,海拔僅5米。
水文
宣城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和錢塘江流域。長江流域有青弋江、水陽江和太湖三大水系,錢塘江流域有新安江和天目溪兩大水系。青弋江幹流在宣城市內長87千米,流域面積3429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6.38億立方米,主要支流有徽水河、琴溪河、寒亭河等。水陽江幹流在宣城市內長208千米,流域面積7522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郎川河、華陽河、東津河等。太湖水系的河流有胥河和梅渚河,主要分布在寧國市東部和郎溪縣北部,太湖流域(境內)面積為240平方公里。新安江水系的河流有揚之河、登源河、大源河,分布在績溪縣,新安江流域(境內)面積為640平方公里。天目溪水系的河流有永來河和毛坦河。水陽江年最大降水量為1931.7毫米,位於上游西津河的合莊站,年最小降水量為1145.9毫米,位於下游南漪湖南姥嘴站。宣城境內較大湖泊有南漪湖、青龍湖及太平湖、固城湖的一部分,總面積約239平方公里。南漪湖位於宣州和郎溪交界處,又名“南湖”,面積約189平方公里。是皖南最大天然淡水湖泊,皖東南重要的水產品供應基地。青龍湖位於寧國市,是水陽江上游港口灣水庫,面積32.8平方公里。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山,是青弋政江上游陳村水庫,水域面積88平方公里,為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涇縣境內2平方公里。固城湖位於江蘇省高淳縣和本市宣州區之間的天然湖泊,水域面積81平方公里,宣州境內15平方公里。
土壤
宣城地區土壤共有鐵鋁土 、淋溶土 、初育土 、半水成土 、人為土 5個土綱。其下分10個土類、23個亞類、75個土屬、119個土種。紅壤土類,是本區最大的一類地帶性土壤,面積827.98萬畝,占全區土壤面積52%;廣泛分布於宣州市寒亭至郎溪縣白茅嶺一線以南海拔6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區,是發展多種經營的重要土壤資源。紅壤分為黃紅壤、棕紅壤、紅壤性土三個亞類及10個土屬、20個土種。其中,黃紅壤亞類面積428.39萬畝,占紅壤土類的51.7%。成立母質多為花崗岩、泥質岩類風化物,少數為矽質岩、安山岩類風化物,植被覆蓋良好,是用材林和茶葉生產的重要土壤資源。棕紅壤亞類面積146.46萬畝,占紅壤上類的17%。分布於淺丘、崗地海拔50~80米之間。成土母質為第四紀紅色粘土。植被破壞嚴重,多為人工栽培的馬尾松、杉木,次生植被為草叢和灌叢,是開發利用潛力較大的土壤。目前有部分緩坡開墾為旱地、果園、茶園,大部分為疏林地。紅壤性土亞類面積253.13萬畝,占紅壤土類的30.6%。分布在紅壤土地帶的低山、丘陵中上部,地形坡度多大於25度,植被破壞,土壤侵蝕嚴重。成土母質同黃紅壤亞類。表土層薄,土壤養分缺乏,保水保肥性能差,亟需封山育林、保持水土,不宜開墾利用。
黃壤土類,面積42.23萬畝,占全區土壤面積2.7%。主要分布在天目山、黃山山脈北坡,海拔600~1000米之間,呈不連續的帶狀或片狀分布。僅有1個亞類及2個土屬、2個土種。成土母質主要為花崗岩、泥質岩類風化物。植被類型以常綠闊葉樹為主,覆蓋率高,無明顯水土流失現象。黃壤由於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山體上,人為影響小,地表有大量枯枝落葉,表土層有機質一般大於5%,全氮、全磷、全鉀也相對較高。此類土壤山高路遠,利用價值低於紅壤,多為薪炭林和水源涵養林地。
黃棕壤土類,面積62.28萬畝,占全區土壤面積3.9%。水平分布於宣州市寒亭至郎溪縣白茅嶺一線以北地區,垂直分布於南部山區土壤垂直帶譜中。有黃棕壤、粘盤黃棕壤和暗黃棕壤3個亞類及6個土屬、9個土種。以粘盤黃棕壤和暗黃棕壤為主。前者分布在海拔100米以下的崗地和高階地上,成土母質為下蜀系黃土,植被多為人工栽培的馬尾松和自然草叢,開發利用潛力較大。後者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上的中山地區,成土母質為花崗岩、泥質岩、矽質岩類風化物,植被覆蓋良好,以山地灌叢林和草叢為主,是水源涵養林之地。
紫色土土類,面積137.29萬畝,占全區土壤面積8.6%。分布在盆地邊緣地區,由侏羅紀紫色砂頁岩、白堊紀紫色砂頁岩和砂礫岩分化物發育而成。依據土壤酸鹼度分為酸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2個亞類及4個土屬、7個土種。其中酸性紫色土占99%,分布在海拔350米以下剝蝕丘陵崗地上,坡度小於15度,植被覆蓋少,土壤侵蝕嚴重,需注意水土保持,營造耐瘠樹種喬、灌混交林。
黑色石灰土土類,面積85.66萬畝,占全區土壤面積5.4%。主要分布在石灰岩低山丘林地區,植被多為稀疏的喜鈣植物如柏樹、烏柏樹等。有黑色石灰土和棕色石灰土2個亞類及3個土屬、5個土種。以棕色石灰土為主,分布在海拔4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成土母質為石灰岩風化物。土層平均厚度74厘米。表土層質地中壤,粒狀結構,有機質含量較高,土壤供肥性能較好,是蜜棗生產的土壤資源。
石質土土類,面積46.38萬畝,占全區土壤面積2.9%。有鐵鋁質石質土和鈣質石質土2個亞類及4個土屬、4個土種。主要分布在涇縣、宣州的低山和高丘脊頂陡坡地帶,坡度在25度以上。植被破壞嚴重,覆蓋率低於20%。成土母質為花崗岩、泥質岩、石灰岩的殘、坡積物。表土層薄,一般在6~20厘米,礫石含量大於30%.士壤理化性狀差,養分缺乏。此種土壤主要為荒山。
粗骨土土類,面積88.82萬畝,占全區土壤面積5.6%。依岩性不同分為鐵鋁質粗骨土和矽銀質粗骨土2個亞類及5個土屬、5個土種。主要分布在涇縣、廣德、寧國三縣中低山及丘陵的中上部,海拔100~1100米之間,多位於山丘的脊頂陡坡地帶。成土母質為花崗岩、泥質岩、矽質岩類的殘蝕積物。自然植被以草叢為主,覆蓋率低於20%。水上流失嚴重,表土層只有13厘米左右,土壤生產能力較差。但在鐵鋁質粗骨土亞類中的粗骨扁石土肥力略高於石質土,有利於茶葉生長,所產茶葉品質好。“涌溪火青”、“愛民楊尖”等名茶,就生長在這種土壤上。
紅粘土土類,面積2.66萬畝,占全區土壤面積0.2%。只有1個酸性紅粘土亞類及1個土屬、3個土種。主要在棕紅壤地區的低丘、崗地中上部,呈零星雞窩狀分布。表土層8厘米左右,酸性強,養分含量低,土壤保肥供肥性能差,植物根系難以伸展,是一種劣質土壤。
紫色土土類,面積137.29萬畝,占全區土壤面積8.6%。分布在盆地邊緣地區,由侏羅紀紫色砂頁岩、白堊紀紫色砂頁岩
潮土土類,面積21.55萬畝,占全區土壤面積1.4%。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沖積平原和河漫灘一帶,僅有灰潮土1個亞類及3個土屬、6個土種。此類土壤種植歷史悠久,土層深厚,剖面發育良好,土體潮潤,質地均一,以壤質為主。土壤肥力較高,保肥供肥性能好,是棉花、油菜、蔬菜生產的土壤資源。
水稻土土類,是本區的主要耕地土壤。面積274.58萬畝,占全區土壤面積17.3%。廣泛分布於平原和山丘沖、壟、販、盆地及崗丘傍地。有淹育型、瀦育型、潛育型、滲育型、脫潛型、漂洗型6個亞類及37個土屬、58個土種。其中瀦育型水稻土占水稻土類總面積89.3%,是農業生產力最高的土壤,屬良水性水稻土。分布地形比較平坦,排灌條件好。剖面發育完整,瀦育層發育良好,垂直節理明顯。土壤滲而不漏,清而不滯。土層深厚,肥力較高,增產潛力最大。
植被
本區處於皖南山區與沿江平原結合部位,複雜的地形、地貌和適宜的氣候、土壤,為多種植被提供了生長繁衍條件 。1986年統計,全區1546萬多畝土地上,各種植被面積923.5萬畝,占59.7%。其中,森林植被(包括疏林、灌木林、幼林、苗圃及茶、桑、果園)564·8萬畝,占36.5%,草地植被134.7萬畝,占8.7%,農作物224萬畝,占14.5%。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區。寧國縣森林覆蓋率在45%以上,涇縣在40%以上,廣德縣在35%左右。宣州市和郎溪縣山區面積較小,森林覆蓋率在20%左右。本區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地帶性植被群落現已很少見到,多為次生植被或人工植被所替代,常見的以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或闊葉、針葉混交林為主。由南到北,這種趨勢更為明顯。在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的邊遠山區,尚保存有少數地帶性植被群落。如寧國縣板橋鄉海拔700米以下山坡,有大片常綠闊葉林分布,主要為甜儲林.\苦櫧林、青岡櫟林等。其中科儲林面積達萬畝以上,林相齊整,林木茂盛,蓋度達90~95%。該鄉還有成片的金錢柳、毛紅椿、金錢松、雲錦杜鵑、青檀、絞股藍等群落。現已被劃為自然保護區。
山區其他地方,大多為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並混有人工栽植的針葉樹種。如涇縣黃兌山500米以下以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為主,500米以上以落葉闊葉林為主。廣德縣低山高丘200~5OO米間以常綠闊葉和針葉混交林為主,大片毛竹亦基本分布於此。宣郎廣交界的低山區,林份組成亦多為針、闊葉混交和常綠、落葉闊葉混交。
中北部崗丘,天然植被殘留極少,幾乎全為人工植被及次生灌叢和草叢。人工植被以針葉林為主,樹種主要是松、杉等用材林以及茶、桑、竹、油桐、果木等經濟林。
平原圩區成片森林較少,主要是四旁植樹。常見的有楝、榆、槐、泡桐、楊柳等樹種及桃、李、杏、梨等果樹。
草地植被荒山草坡各類成片草場主要分布在宣州、廣德、寧國、涇縣,占94%以上,萬畝以上的成片草場有18塊。多為森林被破壞後的次生植被。草場與林地、農田交錯。分五種類型,即山地丘陵草叢類、山地丘陵疏林草叢類、山地丘陵灌木草叢類、低地草甸類、平原沼澤類。植被種類,草叢草場多為禾本科的野古草、白茅草、狼尾草、班茅草、黃背草等。灌叢草場有大戟科的算盤子、大戟,殼斗科的大茅栗、白棟、青岡棟等,豆科的鐵掃帚、胡校於、雞眼草、葛藤、山螞蝗等。1985年開始試種人工牧草,宣城縣峰山鄉建成人工草場2200畝,改良草場3000畝;廣德縣趙村鄉1987年秋播牧草850畝。
氣候
宣城地區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類型。具有以下特點: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本區地處中緯度地帶,是季風氣候最為明顯的區域之一。由於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夏季盛行來自海洋的偏南風,冬季盛行來自內陸的偏北風。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控制,天氣高溫多雨,冬季受歐亞大陸氣團控制,天氣寒冷少雨,雨量在年內分配很不均勻。一年中夏季最長,約121天(5月21日至9月18日,平均氣溫>22℃);冬季次之,約102天(11月27日至次年3月8日,平均氣溫<1O℃);春季較短,約73天(3月9日至5月20日,平均氣溫介於10~22℃之間);秋季最短,約69天(9月19日至11月26日,平均氣溫介於10~22℃之間)。春暖、夏熱、秋爽、冬寒,四季分明。
光溫同步,雨熱同季日照與溫度的年內變化趨向一致,降水集中在暖熱季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全區年平均溫度為15.6℃,最熱月平均28.1℃,最冷月平均2.7℃,氣溫年較差25.4℃,氣候變化溫和。乾燥度在0.68~0.90之間,即可能蒸發量小於實際降水量,屬濕潤氣候區。雨量豐沛,年降水量在1200~1500毫米之間,氣候濕潤溫和,無霜期長達8個月。
梅雨顯著,夏雨集中梅雨是本區的一種重要天氣現象。每年約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日數25天左右。平均梅雨量200~350毫米,一般約占全年雨量的四分之一。夏雨集中是季風氣候的特徵之一,一般夏季降水500~6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0%左右。
地形氣候多樣,氣象災害頻繁由於境內地形複雜,山體相對較大,氣象要素隨山體坡向、坡度呈現不同的分布類型和規律,從而構成立體氣候景觀。多種類型的地形氣候和局部小氣候,有利於農業多種經營,但是氣象災害也比較頻繁。農業上因熱量條件而引起的氣象災害有:春季的低溫連陰雨和“倒春寒”,夏季的“小滿寒”和高溫逼熟,秋季的“寒露風”和早霜凍,冬季的霜凍和寒潮等;因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局部地區山洪,大面積的旱澇等;伴隨著某些氣象要素異常變化而出現的大風、暴雨、冰雹、冰粒等;因適宜的氣候條件而誘發的農作物病蟲害等。
歷史沿革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於斯。
秦初正式置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丹陽郡郡治設在宛陵,今宣州區。
晉太康二年(281年),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
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
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改為寧國府。
元代為寧國路所在地。
明、清為寧國府所在地。
民國三年(1914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蕪湖道。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宣城先後屬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區。
解放後,1949年5月成立宣城專區。
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併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
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
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
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縣級宣州市,並同時設立了宣城地區。
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
2001年1月,宣城市正式成立。自此,宣城市轄郎溪縣、廣德縣、涇縣、績溪縣、旌德縣和宣州區,代管省轄縣級寧國市。
經濟
綜述
2017年,宣城市全年生產總值118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8.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31億元,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571.5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增加值486.1億元,增長9.7%。按照年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45582元(折合6751美元),比2016年增加4842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11.9:47.9:40.2調整為11:48.1:40.9,第三產業比重比2016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5.95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3萬人,困難人員再就業0.1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03%。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2016年上漲1.1%,其中食品菸酒價格下降1.8%。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升6.5%,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9.7%。從三次產業看,宣城市第一產業投資下降24%,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7.5%,第三產業投資增長8.4%。2017年,宣城市財政總收入220.2億元,比2016年增收17.8億元,增長8.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43億元,比2016年增收3.6億元,增長2.6%,其中稅收收入中增值稅和營業稅完成43.5億元,增長41.6%;企業所得稅完成5.6億元,增長9.7%;個人所得稅完成2.2億元,增長42.6%。宣城市財政支出273.3億元,比2016年增加18.6億元,增長7.3%,其中,農林水利事務支出下降31.8%,科學技術支出增長24.1%,教育支出增長7.7%,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8.4%,節能環保支出增長23.7%。宣城市民生工程投入資金68.7億元,其中財政資金42.3億元。
2017年年末,宣城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1675.4億元,增長14.1%,餘額比年初增加207.2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為905.6億元,比年初增加90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為1226.2億元,同比增長17.8%,餘額比年初增加184.9億元。短期貸款餘額為376.5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為805.1億元。全年保險業保費收入41.6億元。其中,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17.7億元;人身險業務保費收入23.9億元,人身險中意外傷害險收入0.7億元,健康險收入4.1億元。賠款和給付支出17.1億元,其中財產險支出9億元,人身險8.1億元。
2017年,宣城市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47.8元,比2016年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5%。人均消費性支出18156.4元,下降3.8%,其中食品支出下降2.2%,衣著支出下降3.1%,居住支出增長8.7%,交通通訊支出下降4.2%。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3.2%,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7.9平方米。全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0.3元,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9%。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927.2元,增長4.2%。其中,食品支出增長4.9%,衣著支出增長7.6%,居住支出增長4.3%,交通通訊支出增長13.8%。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5.2%,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2.3平方米。
第一產業
2017年,宣城市糧食種植面積231.1千公頃,小麥種植面積41.9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41.6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2.9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37.9千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123.13萬噸,同比增長0.43%。油料產量10.1萬噸,下降1.9%。棉花產量0.36萬噸,下降29.5%。菸葉產量1.68萬噸,增長14.3%。茶葉產量3.39萬噸,增長0.1%。年末宣城市生豬存欄53.09萬頭,比2016年下降3.3%;全年生豬出欄104.79萬頭,增長0.8%。全年肉類總產量24.38萬噸,增長1.8%。蛋禽產量5.18萬噸,增長1.3%。全年水產品產量12.6萬噸,增長3%。
2016年,宣城市省級龍頭企業9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6家,全國綠色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6個,省級以上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46個,無公害農產品有效論證企業81家。宣城市現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產品數分別為126個、149個和129個。年末宣城市農業機械總動力229.81萬千瓦,比2016年增長2.1%,農用拖拉機達到5.84萬台,增長0.3%,聯合收割機4938台,增長8.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2.3萬噸,下降3.2%。農村用電量13.8億千瓦時,增長6.4%。有效灌溉面積201.99千公頃。
第二產業
2017年末,宣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518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2016年增長9.2%。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2.1%和11.1%,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由2016年的22.9:77.1變化為18.8:81.2。宣城市共有11個行業的增加值過1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的78.8%,其中橡膠和塑膠製品業最大。規模以上工業中,分所有制類型看,股份制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比2016年增長9.1%;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完成工業增增長10.3%;國有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增長7.6%。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1.1%,輕工業實現增加值增長2.1%。35個大類行業中29個同比實現增長,其中13個行業增加值增速超過宣城市平均水平,裝備製造業增長14.2%,高新技術產業增長17.1%;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5%。
2017年,宣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859.9億元,比2016年增長16%;實現利潤總額121.1億元,比2016年增長21.6%。其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8.7%,橡膠和塑膠製品業增長19.6%,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123.1%,汽車製造業增長21.1%。宣城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達到265.67,比2016年下降了2.36個點。
第三產業
2017全年,宣城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805億元,同比增長11.8%。工業及信息化產業技術改造投資464.2億元,比2016年增長26.2%。民間投資1096.3億元,增長10%。分行業看,工業投資增長16.3%,其中製造業增長16%,製造業中裝備製造業增長9.4%。六大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長24.2%。三產中的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42.2%,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增長9.9%。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85.6億元,同比增長3.6%。全年商品房屋銷售面積493.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7.7%;商品房屋銷售額256.9億元,同比增長52.2%。全年新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11334套,基本建成12256套。2017年,宣城市計畫總投資億元及以上在建項目429個,億元及以上項目完成投資同比增長34.3%。
2017年末,宣城市限額以上單位共491家。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31.5億元,比2016年增長11.7%。分銷售地區看,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27.2億元,比2065年增長11.6%,鄉村消費品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04.3億元,增長11.9%。銷售額按行業分,實現批發業銷售額418.8億元,增長11.2%;實現零售業銷售額668.3億元,增長13.7%;實現住宿業營業額16.9億元,增長13.7%;實現餐飲業營業額110.7億元,增長17.8%。限額以上企業(單位)經營狀況良好,全年實現商品零售額241.4億元,增長12.7%,其中,汽車類增長14.7%,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1.2%,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2.5%,中西藥品類增長20.6%,日用品類增長15.4%,服裝、鞋帽類增長3.9%,糧油、食品類增長14.5%。2017年,宣城市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5.3億美元,比2016年增長1.7%,其中,出口14億美元,增長1.7%;進口1.3億美元,增長1.4%。從出口經營主體看,生產型、貿易型企業出口分別增長29%和下降69.6%。從出口商品看,機電產品出口下降2.4%,汽車零部件出口增長12.4%,塑膠及橡膠件出口增長17.2%,紡織品出口增長67.2%,廣義農產品出口增長61.3%。衛浴產品出口增長18.9%。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6家,契約利用外資1.2億美元,增長7.5%。宣城市新增境外投資企業4家,實際對外投資133萬美元。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根據2017年7月政府官網顯示,宣城市土地總面積1235566公頃,林業用地面積為727283.02公頃,占宣城市土地總面積的58.86%,耕地面積為215868公頃,占宣城市土地總面積的17.47%;園地面積為69634.10公頃,占宣城市土地總面積的5.64%;其它農用地面積為72574.18公頃,占宣城市土地總面積的5.88%;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為82571.90公頃,占宣城市土地總面積的6.68%;交通用地面積為6338.80公頃,占宣城市土地總面積的0.51%;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為8664.90公頃,占宣城市土地總面積的0.70%;未利用土地及其他用地面積為52631.10公頃,占宣城市土地總面積的4.26%。森林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多為次生植被或人工植被,常見的以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或闊葉、針葉混交林為主。在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的邊遠山區,尚保存有少數地帶性植被群落。如寧國板橋鄉海拔700米以下山坡,有大片常綠闊葉林分布,主要為甜櫧林、苦櫧林、青岡櫟林等。荒山草坡各類成片草場主要分布在宣州、廣德、寧國、涇縣,萬畝以上成片的草場有18塊,多為森林破壞後的次生植被。水資源
根據2017年7月政府官網顯示,宣城水資源總量達93.16億立方米。地下水量大,是安徽省地下水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宣城市地下水埋藏較深,開採利用較少,實際開採量不足0.4億立方米。過境水量約為35億立方米,主要是陳村水庫的下泄水量,也是青弋江陳村灌區的主要水源。境內水能蘊藏量53萬千瓦,其中可利用35.3萬千瓦。城市取用水水源主要來自河流地表水(水庫),取地下水水量很少。大氣降水是宣城市河川徑流的主要補給來源,宣城市多年平均徑流量113.07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254立方米。動物資源
根據2017年7月政府官網顯示,宣城境內野生動物400餘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0種:揚子鱷、梅花鹿、黑麂、金錢豹、雲豹、白鸛、白頭鶴、白頸長尾雉、大鴇、中華秋沙鴨;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1種:穿山甲、水獺、大靈貓、鬣羚、短尾猴、獼猴、白鷳、草鴞、貓頭鷹、白冠長尾雉、鴛鴦、大鯢、虎蚊蛙、小靈貓、隼、大天鵝、小天鵝、獐、豺、金貓等;省級保護及三有動物(有益的、有重要經濟價值、有科研價值的)種類較多,主要有:蛇、黃麂、青蛙、野豬、白鷺、豬獾、狗獾等。植物資源
根據2017年7月政府官網顯示,宣城境內野生植物1492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5種:銀杏、南方紅豆杉、銀縷梅、香果樹、水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15種:華東黃杉、香榧、羊角槭、花櫚木、凹葉厚朴、金錢松、毛紅椿、天竺桂、連香樹、杜仲、鵝掌楸、厚朴、櫸樹、樟樹、黃山梅等;省級珍稀樹種主要有:領春木、安徽杜鵑、銀鵲樹、天女花、黃山木蘭、天目木蘭、天目木姜子、黃山花楸、南方鐵杉、青錢柳、小勾兒茶、巨紫荊、三尖杉、青檀等。礦產資源
根據2017年7月政府官網顯示,宣城境內已發現各類礦產55種(含亞種),其中能源礦產煤和石煤2種,金屬礦產有銅、鎢、鉬等10種,非金屬礦產有石灰岩、方解石、螢石、花崗岩等42種,水氣礦產有礦泉水,分布於宣城市330個礦區。非金屬礦產種類多,以水泥用灰岩資源最為豐富。優勢礦產為水泥用灰岩、化工用灰岩、方解石;正在開發利用的主要礦產是水泥用灰岩、方解石、普通螢石、煤、建築石料用灰岩和磚瓦用粘土等;特色礦產有珍珠岩、水晶、沸石、葉蠟石、矽灰石等;潛力礦產資源為花崗岩、銅礦、金礦、鎢礦、鉬礦。域內礦產資源分布相對集中,能源和非金屬礦產主要受古生代地層控制,金屬礦產受主幹斷裂和中生代岩漿岩控制。石灰岩主要分布於廣德縣、宣州區、涇縣、寧國市,方解石主要分布於涇縣,螢石分布於績溪縣、旌德縣、寧國市、廣德縣和郎溪縣,銅、鎢、鉬、鉛、鋅等金屬礦產分布於宣州區、績溪縣、寧國市和涇縣,績溪縣、寧國市和涇縣域內鎢、鉬礦資源潛力較大。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7全年,宣城市共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增長25%,完成專利申請受理量4857件、專利授權量1973件,年末宣城市有效發明專利511件。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證86家,獲國家專利優秀獎1項、省科學技術獎3項,獲國家和省科技計畫項目129。年末宣城市共有縣以上產品質量檢驗機構48個,其中系統內5個,累計完成強制性產品認證的企業102個;法定計量技術機構7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7.9萬台(件);制定、修訂地方標準157項。截止到2017年底,宣城市共有中國馳名商標17件、國家地理標誌產品6個、安徽省著名商標262件。文化
2017年,宣城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7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7項。廣播電台6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電視台7座,有線電視用戶35.8萬戶,數位電視用戶28.1萬戶,電視人口覆蓋率98.6%。宣城市共有8個文化館,8所公共圖書館,11個博物館和8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免費開放。年末宣城市共有國家綜合檔案館8個,向社會開放檔案19.6萬卷。教育
2017年末,宣城市共有各類學校759所,在校學生33.2萬人,專任教師2.3萬人。中職學校13所,在校學生3.1萬人;普通中學152所,在校學生10.1萬人;國小169所,在校學生13.2萬人;幼稚園419所,在校兒童數6.8萬人。2017年,宣城市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中適齡少年入學率達99.8%,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4.3%,高中毛入學率達96.1%。2017年,高等教育穩步發展,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招生人數2300人,在校學生數10246人,畢業生數2788人,專任教師123人(落地宣城市的)。宣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招生人數2652人,在校學生數7246人,畢業生數2342人,專任教師358人。醫療衛生
2017年末,宣城市共有衛生機構436個(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46個,衛生院8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69個,婦幼保健院(所、站)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8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2751人,其中執業醫生4416人、執業助理醫生928人,註冊護士5857人。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2751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27.2萬人,參合率為102.3%。體育事業
2017全年在省內的重大比賽中,宣城市運動員共獲金牌17枚、銀牌28枚和銅牌34枚。輸送50名運動員進入省體校,9名運動員入選省優秀運動隊,1名運動員轉為省優秀運動隊試訓。新增運動健將2名,一級運動員7名,二級運動員3名。新增省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所,省級體育專項特色學校2所。交通運輸
2017全年,宣城市完成公路貨物周轉量126.9億噸公里,公路客運周轉量13億人公里。全年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176萬噸,下降19.9%。年末宣城市民用汽車保有量35.1萬輛,增長18%,其中2017年新註冊5.5萬輛。年末私人汽車保有量31.6萬輛,增長19.6%,其中私人轎車19.3萬輛。郵電通信
2017全年,宣城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3.1億元。年末固定電話26.7萬戶,行動電話用戶225.9萬戶,其中3G、4G行動電話用戶分別為21.8萬戶和157.7萬戶,年末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計算機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63.1萬戶,增加11.9萬戶。旅遊事業
2017全年,宣城市接待旅遊入境者20.5萬人次,增長32%,其中接待外國人12.7萬人次,增長32%;接待國內旅遊者3115.4萬人次,增長30.5%,實現旅遊業總收入270億元,增長31.4%,其中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1億美元,增長75.7%。宣城市擁有國家5A級景區1家、4A級景區21家,全年新增A級景區3家,宣城市A級景區數達到63家。社會保障
2017年末,宣城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為45.7萬、32.4萬、14萬、25.8萬和20.2萬,分別比2015年增長7.4%、1.4%、1.2%、2.6%和3.5%。年末城鎮登記失業9275人。年末宣城市社會福利收養單位床位1.76萬張,收養各類人員8046人,宣城市敬老院96所。年末有2.1萬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8.1萬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5億元。其他事業
環境監測與治理2017年,宣城市共組織76個污染減排項目。經省廳減排核查組初步核定,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39230噸、3902噸、21821噸、38963噸,分別較2015年削減2.5%、3.14%、2.39%、5.40%,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年度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任務。2016年,宣城市地表水水質總體良好,Ⅰ~Ⅲ類水質占86.7%。11個縣級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市區環境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比例為81.7%(其中空氣品質為優的天數為86天)。全年空氣品質達標(API≤100)天數為299天。宣城市共創成國家級生態鄉鎮55個、省級生態鄉鎮47個,國家級生態村6個、省級生態村149個和市級生態村561個。
安全生產
2017年,宣城市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378起,死亡175人,各類安全事故損失額為1546.6萬元。全年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165人。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338起,同比下降36.5%,火災事故855起,火災事故損失額520.2萬元,分別下降3.7%和11%。
旅遊
概述
宣城地處江南,雨水充沛,山川秀麗,生態環境優越。長江下游2條一級支流水陽江、青弋江,由南向北奔流,三大湖泊南漪湖、青龍湖、太平湖東、中、西依次分布。境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5個,森林覆蓋率近55%,部分山區森林覆蓋率近80%,全年二級以上的空氣指數天氣達360天以上,是安徽省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的3個省轄市之一。宣城是環太湖旅遊區和安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被稱為“天下四絕”之一太極洞、“江南詩山”敬亭山、世界珍稀動物揚子鱷自然保護區,還有新四軍軍部舊址、旌德江村、績溪胡氏宗祠等大量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蹟,境內4A級景區11處,已成為旅遊觀光的熱點地區。宣城市初步形成了生態旅遊、文化旅遊和紅色旅遊三大品牌,成為在蘇浙滬地區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
在2007年首屆中國旅遊論壇上,宣城市被評為全國“最佳旅遊休閒城市”。
2009年,宣城市被安徽省政府宣布為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被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風景名勝
石佛山:位於郎溪縣姚村鄉境內,主峰353米。敬亭山:位於宣城市區北郊,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帝諱,改名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亘十餘里。
太極洞:有“東南第一洞”的美譽,坐落在安徽廣德縣境內,和江蘇宜興市的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位置鄰近並與之齊名。
龍川古村:又稱坑口,距績溪縣城約10公里,是一個古老的徽州村落。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綿長的歷史文化淵源,形成了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現,現為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桃花潭:又名玉鏡潭,位於安徽省涇縣西南青弋江邊,潭水深邃,景色秀麗。
中國鱷魚湖:
始建於1979年,中國鱷魚湖是中國最大的揚子鱷保護基地,占地面積100公頃,位於宣州區南郊,是一處崗巒起伏的丘陵,中國鱷魚湖境內有高大喬木和灌木叢林,澤邊草叢荊棘,植被覆蓋良好。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整座陵園以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主碑為中心。
江村:是江澤民主席的祖居地,坐落在皖南山區旌德縣白地鎮境內,緊臨205國道,距黃山風景區僅37公里。二零零一年五月二十一日江澤民主席親臨江村,並題字留念。
王稼祥故居: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王稼祥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位於涇縣厚岸鄉,距縣城45公里。王稼祥故居198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副主席王震親筆題寫“王稼祥故居”的門額。
胡雪岩紀念館:位於績溪縣城,紀念館占地約近一千個平方米,紀念館用大量的圖片、書籍和實物再現了胡雪岩沉浮於商界宦海的一生。
三吳紀念館:藝術大師吳作人、大書法家吳玉如、著名作家學者吳組緗同為涇縣茂林人,人稱“三吳”,其成就與貢獻早已名揚九州,聲播海內外。
障山大峽谷:又稱偉人谷,位於徽州績溪縣以東的大障山中,遠古時代,軒轅黃帝攜容成子、浮丘公在此山中採藥煉丹,今山中仍有天子墓、丞相墳等遺蹟。因此,大障山古稱三天子都、三王山、障峰。春秋吳越以此為界,秦代設立障郡,以山命名。
鼓角樓:又名譙樓,俗稱鐘鼓樓。原坐落於廣德州署正南儀門之上。該樓始建於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原為二層。清末戰亂樓毀,鼓、角、鍾、漏全遺失。民國15年,1926年邑紳占家鵬捐資按原樣重修樓宇三間。民國26年,1937年被日機轟炸,毀壞殆盡,僅存樓座。1999年,該樓重修,恢復往日原貌。
赤灘古鎮:位於安徽省涇縣東北7.5公里琴溪鎮境內,地處青弋江東岸,距黃山115公里,距九華山112公里。歷史上,涇縣貨運主要以木帆船運輸為主。
查濟古鎮:查濟位於涇縣西南角,同太平,青陽交界,是一個很大的皖南古民居村落,有300多間明清建築,風格為典型皖南風格,村落中有蜿蜒的石板路、小溪、石板橋,保存完整,另有大型祠堂3座。
中國宣紙文化園:中國宣紙文化園位於安徽涇縣烏溪,由中國宣紙集團公司負責實施。項目共有宣紙古作坊、宣紙古籍印刷、文房四寶體驗園、宣紙陳列室、中國紙及世界紙博物館、書畫長廊,含書畫家工作室、文房四寶與書畫市場、江南民俗園八部分組成。
港口灣水庫:港口灣水庫位於中國安徽省寧國市,是以防洪、發電為主要功能的大型水庫。又稱青龍湖。壩址控制流域面積1120平方公里。
高峰山:素有江南珠穆朗瑪之稱的高峰山位於宣州、寧國、涇縣交界之處,層巒疊嶂,方圓近百里,有飛瀑、深潭、古松,峰頂海拔1153米。山頂一寺,名曰鐵瓦寺。
交通
綜述
宣城市位於皖東南,和江蘇、浙江接壤,地處蘇浙皖3省交匯區域,處在滬寧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線上,是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前沿陣地。宣城是皖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快速成長的區域性交通樞紐。皖贛鐵路、宣杭鐵路交會於市區,318、205國道穿境而過,申蘇浙皖高速公路由東向西貫穿全境。寧(南京)宣(城)杭(州)、揚(州)績(溪)、宣(城)銅(陵)等多條高速公路正在建設,蕪(湖)太(湖)運河宣城段、水陽江航道整治等工程啟動。在新一輪國家鐵路網規劃建設中,途經宣城的合(肥)福(州)高鐵,黃(山)杭(州)城鐵、商(丘)杭(州)城鐵、皖贛鐵路擴能雙線等多條高速鐵路陸續開工。日益完善的公路鐵路水路交通網路四通八達,使宣城成為長三角地區連線內陸腹地的重要通道。
此外,宣城周邊有6個機場,南京祿口機場宣城候機樓和城市貨站於2009年投入使用。
公路
滬渝高速公路,G50、205國道、318等國家一級公路,上海到拉薩,其中宣城到上海全長300公里;205國家一級公路,山海關到深圳,其中宣城到南京、黃山全長均為300公里;申蘇浙皖高速公路G50,其中宣城至上海全長260公里;截至2013年底,宣城市公路總里程達到13231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3055公里,占98.7%),公路密度達到107公里/百平方公里。按行政等級劃分:國道3條220.8公里(含G50滬渝高速),省道11條706.37公里(含S01績黃高速、S28蕪雁高速、S05宣寧高速),縣道95條1610.3公里,鄉道311條2133公里,村道5196條8320.7公里,專用公路77條240.5公里。按技術等級劃分:高速公路168.5公里,一級公路154.3公里,二級公路972.9公里,三級公路1027.7公里,四級公路10731.8公里,等外公路176.3公里。鐵路
合福鐵路,境內全長96公里。皖贛新雙線蕪宣段(含宣城火車站),已開工建設,設計時速250公里,宣城段18.6公里。杭黃鐵路,已開工建設,設計時速250公里,績溪縣境內26.5公里。商合杭鐵路,2015年11月底開工建設,設計時速350公里,境內約80公里。皖贛新雙線宣績鐵路,全長約120公里,設計時速推薦250公里,現正在積極推進前期工作。宣杭鐵路電氣化改造,宣城市境內約100公里(包括既有的皖贛線蕪宣段),設計時速160公里,雙線電氣化改造。皖贛鐵路電氣化改造,宣城市境內約140公里,設計時速120公里,單線電氣化改造。鎮宣鐵路(蘇皖贛鐵路),連淮揚鎮鐵路南延至宣城,中國鐵路總公司初步同意列入國家“十三五”及中長期鐵路發展規劃,設計時速200公里以上,全長約180公里,境內約55公里。機場
市區距離合肥新橋國際機場199公里;距上海虹橋國際機場272公里,上海浦東國際機場321公里,杭州蕭山國際機場200公里,黃山屯溪機場190公里,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約154.6公里。另蕪湖宣城機場選址蕪湖縣灣沚鎮小莊村,距宣城市中心直線距離約21公里、公路距離約30公里。於2014年年底開工。
水運
境內航道22條423公里,其中,三級航道10公里,六級航道138公里,七級航道159公里,等外航道116公里。常年通航里程95公里,分布在港口灣水庫57.17公里、南漪湖航道馬山埠—東湖口段23.45公里、蕪申運河10公里、栗梅線1.95公里、陳村水庫2.4公里;不通航里程109公里,分布在固城河10公里、水陽江德喜河口以上72公里、青弋江27公里;其餘219公里為季節性通航。全市內河港區7個,分別是宣城中心港區、新河莊港區、定埠港區、水陽港區、郎溪港區、寧國港區及涇縣港區。民俗文化
歷史文化
宣城自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路所在地,范曄、謝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後任宣城太守。
宣城也是詩人梅堯臣、數學家梅文鼎、紅頂商人胡雪岩、新文化運動旗手胡適、徽墨名家胡開文、學者吳組緗、書法家吳玉如、書畫家吳作人的故鄉。
宣城境內國家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眾多的人文遺蹟,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的讚辭,更因謝脁、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所轄績溪縣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徽文化的核心區,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文化遺產
截至2012年底,宣城市有文物點239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9處,含廣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不含廣德,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7處。
宣城市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績溪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宣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村3處,水東鎮、查濟村、江村,中國傳統村落4處,查濟村、黃田村、江村、龍川村,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13處,涇縣桃花潭鎮、黃田村,廣德縣甘溪村、宣州區小胡村、郎溪縣梅渚鎮、姚村,績溪縣龍川村、湖村、磡頭村、上莊村、馮村、石家村,寧國市胡樂鎮。
2012年,宣城爭取國家和省級文物維修專項經費390萬元,爭取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專項經費703萬元。
截至2012年底,宣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個門類,916個項目。宣紙製作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國家級“非遺”代表名錄4個,宣紙、徽墨、宣筆製作技藝、皖南花鼓戲;省級名錄30個;市級87個。國家級徽文化保護試驗區1個,績溪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個,郎溪縣梅渚鎮、績溪縣伏嶺鎮。“非遺”專題博物館、傳習所7個,宣酒文化博物館、績溪三雕博物館、涇縣中國宣紙博物館、績溪徽墨傳習所、徽菜傳習所、郎溪民俗文化館、五猖館。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人;省級傳承人36人。
民間習俗
廟會
各縣市區均有廟會。相傳張渤是東漢時故鄣縣的治水英雄。傳說他曾化作豬神拱山,引太湖水灌溉廣德山田。他死後,老百姓在廣德縣橫山為他建廟祭祀,歷代供奉。唐朝天寶年間,唐明皇念張渤治水有功,封其為水部員外郎,並封橫山為祠山,使得祠山廟香火日盛。
近年來,廟會活動均由早期的以祭祀神靈與展示民風民俗等遊樂為主,轉向以集會遊覽、廟市交易和商品交流為主的廟會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地商業、旅遊業和運輸業的發展。
放荷燈
每年的農曆六月六,千年古鎮水東都傳承著一個古老的民俗活動——水陽江邊放荷燈。
跳五猖
在郎溪縣定埠、鍾橋、梅渚等鄉鎮極為流行。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廟會日,定埠鎮都要表演規模盛大的古典民間舞蹈“跳五猖”。據考,始於西周的“跳五猖”,是在古代神靈出巡、祭祀的基礎上衍變而成的一種古典民間舞蹈。入選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安苗節
安苗節,為績溪地區在“芒種”節氣之後,水稻栽插完畢時,由村中長老、士紳擇定一個“龍”(辰)日或“虎”(寅)日舉行。
賽瓊碗
賽瓊碗,是績溪縣為紀念越國公汪華舉行花朝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一般在祠堂中舉行。
花車轉閣
花車轉閣,也稱鞦韆,源於清代嘉慶年間,在績溪湖村、長安鎮、上莊鎮廣為流傳,並成為迎神賽會和節慶盛會傳統遊藝項目,每年元宵節、中秋節舉行活動。
抬閣
農曆閏年二月二十九至三月初二,績溪湖村舉行觀音會“接觀音”時,抬閣是迎神儀仗隊中最突出的亮點。抬閣底台用優質杉木製成,四方形,四角以荷花形柱與木條構連成框,四面鑲雕花板,台面四周以獅子頭柱連鏤空花板構成高約15公分的柵欄,通體雕花彩繪,朱漆描金。抬閣左右安裝鐵環穿插抬槓,由4人抬行。裝台由經驗豐富的老手擔任,根據劇情巧妙造型。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民間歌舞
績溪民歌、民謠
績溪古屬吳越之境,民風習俗淳樸。縣民聚族而居,崇尚教育和建祠祭祖,後來,又興起徽劇和多種形式的演出。族人都將本土的歷史文化和鮮活的生活題材,或寫成文字劇本予以演出;或編成民歌、民謠予以傳誦,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入選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雲梯畲族民歌
居住在寧國雲梯畲族人,無論是傳統節日、紅白喜事時,還是在山間勞動和走親訪友時都要唱民歌,以歌代話,相互對答。畲族人結婚時,男女雙方都請歌手對歌,能通宵達旦,甚至三天三夜。民歌曲調優美,歌詞多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也有開關句是三字的,後三句是七字的。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雲舞
又稱跑雲燈,流行在郎溪縣姚村鄉石佛山周圍的幾個自然村。當地百姓在求雨時,就用竹片和硬紙做成雲朵狀,有手持雲朵片,仰望天空布滿的彩雲,有手持香盤,跪地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喜降大雨時,人們追逐蹦跳,嬉戲舞蹈,便有了雲舞的雛形。當地民間藝人從中獲得了創作的靈感,經創作加工成為獨樹一幟的民間舞蹈。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舞獅
俗稱“玩獅子”,境內流行較為普遍。常在春節、慶典活動時表演。獅頭用木雕漆塑或用桑皮紙糊制,繪彩描金,壯美威武,栩栩如生。獅身以動物皮披脊充作獅毛或以麻絲染彩披脊作獅毛,製成的雄獅威風凜凜。每張獅皮由二人操作。
舞“犭回”
古時紋川(績溪伏嶺村),相傳每年冬季,皆有惡獸肆虐村莊,村人無以安寧。南寧年間,村人為鎮惡獸“石獅火虎”行惡,故請法師繪製“犭回”的畫圖掛在各民宅堂前鎮惡驅邪。此後村內人丁平安,六畜興旺。於是,村人將“犭回”視作吉祥物,後為伏嶺的圖騰。明朝中葉嘉靖年間,伏嶺村人於元宵節舞“犭回”鎮邪保全。“犭回”身用麻布製成,類獅,兩健男披舞。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火獅舞
“火獅”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源於明代,流行於績溪嶺北。它以篾片扎制,彩紙糊身,形象逼真,獅身內點燃蠟燭,通體明亮。兩位舞獅人行鴨步,撐獅身底端的木柄表演。玩獅人持火把,不時地以松香粉向火把噴撒,火焰騰空,“火獅”躍舞,鼓樂鏗鏘。“火獅”踩著鑼鼓點和嗩吶奏的曲牌表演各種獅舞動作。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手龍舞
相傳南宋中期起源並流傳於績溪。古時,當地農民為紀念晉朝小太子(因戰亂隱居績溪,繁衍子孫,後歸朝登基)。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傳統工藝
宣筆製作工藝宣筆是毛筆的一種,始於秦代,主產於涇縣。到唐代,制筆業發展迅速,當時的涇縣成為全國制筆中心。因涇縣時屬宣州府管轄,故所產毛筆稱之為宣筆。
唐天寶二年(743)宣筆被列為貢品。宋代宣筆製作工藝更是日臻完善,名工輩出。宋代諸葛高是一代制筆名工。宋末元初,朝廷偏安,戰亂頻繁,宣筆生產日漸式微。部分宣城技工逃難到徽州以及江、浙等地,加入剛剛興起的湖筆製造,推動了湖筆的迅速崛起。
宣筆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創始人為南唐制墨名人奚超、奚廷珪父子,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徽墨以松煙為基本原料,摻入20多種其它原料,經點菸、和料、壓磨、晾乾、挫邊、描金、裝盒等工序精製而成。成品具有色澤黑潤、堅而有光、入紙不暈、舔筆不膠、經久不褪、馨香濃郁、防蛀等特點。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宣紙製作工藝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
當時涇縣屬宣州府管轄,所以這裡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涇縣紙。宣紙生產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區特產的青檀樹皮為主,配以部分沙田稻草,經過18道工序,100多道操作過程,歷時一年多,方能製造出優質宣紙。
宣紙製作技藝不僅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小窖釀造技藝源於唐代紀叟老春酒。唐上元二年(762)紀叟仙逝,李白哀作《哭宣城善釀紀叟》詩:“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宋末元初,紀氏傳統釀造經驗在傳統黃酒的基礎上發展為燒酒,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釀酒生產工藝。
宣酒小窖釀造技藝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中國的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與啤酒、葡萄酒並稱世界三大古酒,郎溪縣南豐鎮,耕地、水面、山場資源充裕,是優質糯稻等特色農業種植基地。當地潘氏繼承了徽派本坊小缸釀造技藝,不斷吸收結合紹興及其他地方釀造技藝精華而豐富發展。解放後,這項技藝在當地黃酒廠得到很好的傳承和運用。至今,古南豐徽派本坊小缸黃酒釀造技藝趨於成熟、獨具特色。
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起源於版畫。初期只是在版畫的基礎上逐步加深雕刻以增強層次感,到了明代初具規模。皖南木雕富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傳統手工平鑿拉絲法,屬皖南木雕中的一種絕技,具有其獨特的傳統工藝,它是木雕作品成形後最關鍵的一道工序,也是皖南木雕區別於其它木雕的最為典型的特徵。手工平鑿拉絲法以筆代刀,技藝奇特,令人叫絕。
皖南木雕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作為民間特色工藝,旌德三溪竹編遠近聞名,小到竹筒筷,大至竹籃、竹篩、竹笠,無一不凝聚著編織者的辛勞和汗水。竹編要經過編織、車花、拼花、穿珠、翻簧等流程,才能最終完成一件精巧的工藝品。[3]
宣城紙塑由涇縣民間藝人張學寅先生創造發明,為安徽一絕。紙塑以廢紙漿糊為基本原料,經制胚、初雕、細雕、著色、上光等多道工序逐步形成。
地方戲曲
皖南花鼓戲
皖南花鼓戲,原名花鼓調,為安徽5大劇種之一。清同治年間,湖北、河南移民大量遷入皖南,帶來湖北花鼓調與河南的地方戲曲在民間流傳。後這兩種民間藝術與皖南民間歌舞融匯,並接受了徽劇、京劇等兄弟劇種的藝術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個具有粗獷、質樸、明快的藝術風格和鮮明鄉土色彩的地方劇種。
徽戲
徽戲的前身是弋陽腔,大約在明嘉靖年間傳入徽州。曲調除徽、昆外,主要亂彈,夾雜皮簧。每逢民間節日,當地都有徽班演戲。久之,村中一些青年與知識人士都學會唱徽戲。清代後期農村出現“吹唱班”,為宗祠祭祀與戶家婚嫁喜慶吹打清唱。伏嶺“童子班”演員自五、六歲即去看排練,六、七歲上台跑龍套,進而當配角,到十三四歲演技出眾的當選主角,過了15歲就不參演了。績溪“徽戲童子班”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皖南皮影戲
皖南皮影戲,清同治年間,隨湖北、河南移民傳入境內,流行於宣、郎、廣等縣及毗鄰的蘇、浙一帶。皖南皮影戲是用處理過的透明牛皮雕刻成人物形象,演出時,由演員在幕後操作,通過燈光顯影於幕上。在宣城廣大農村地區看皮影戲早已成為勞動人民的傳統風俗,尤其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五穀豐收的喜慶日子,人們都得搭台唱上幾本皮影戲,那種熱熱鬧鬧的場面成為宣城地區一大民俗文化景觀。
名優特產
宣城盛產糧,油,棉,蠶桑和茶葉,板栗,蜜棗,青梅,山核桃,香菇,竹筍,獼猴桃等各類名優特產品。毛竹蓄積量居安徽省之首。水產品有古今為貢品的琴魚,桐花魚以及河蟹,銀魚等。南湖銀魚、水陽河蟹、水東蜜棗、溪口高山茶、廣德毛竹板栗、寧國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綠雪、涌溪火青為首的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士特名產,而其中尤以宣紙宣筆、旌德三麻、績溪蠶絲、徽墨、唐代“宣州紅線毯”、宋代“宣城諸葛筆”、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揚名華夏。如今“水東琥珀棗”、“敬亭綠雪茶”、“郎溪瑞草魁”、“寧國黃花雲尖”、“涇縣紅星宣紙”、“績溪梅花白廠絲”,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名氣。
2011年2月12日,國家農業部公告的新一輪全國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名錄中,宣州區宣木瓜協會申報的“宣木瓜”榮登榜首。至此,宣城市已先後有4個農產品獲得了國字號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數量居安徽省第一,其中中藥材兩種。
著名人物
古代梅鼎祚 | 胡雪岩 | 梅文鼎 | 胡宗憲 | 梅清 |
施閏章 | 包世臣 | 沈有容 | 貢師泰 | 貢奎 |
吳潛 | 吳淵 | 胡仔 | 胡舜陟 | 梅詢 |
許棠 | 汪倫 | 汪華 | 胡焱 | 劉長卿 |
清越 | 羅立言 | 梅遠 | 舒雅 | 周紫芝 |
宗杲 | 汪澤民 | 陳迪 | 徐元太 | 胡富 |
沈懋學 | 江希舜 | 高詠 | 梅庚 | 半山 |
劉光暘 | 鮑守業 | 方學成 | 譚子文 | 江珠 |
梅光迪 | 梅堯臣 |
朱劍農 | 吳組緗 | 吳茂蓀 | 胡道靜 | 周而復 |
呂佩芬 | 胡適 | 吳作人 | 吳玉如 | 胡耐安 |
唐子宗 | 曹誠英 | 江澤涵 | 汪靜之 | 胡家健 |
吳半農 | 胡鍾吾 | 許傑 | 王稼祥 | 譚梓生 |
祖晨 | 王廷甫 | 夏雨初 | 王金林 | 鄧國安 |
梅大梁 | 向陽 | 呂輝 | 許家朋 | 任新民 |
查全性 | 汪應洛 | 章基嘉 | 方榮祥 | 文蘭 |
洪德元 | 鞠躬 | 翟光明 |
城市榮譽
2017年11月,被評選表彰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 |
合肥市 | 廬陽區| 瑤海區| 蜀山區| 包河區| 長豐縣| 肥東縣| 肥西縣| 巢湖市| 廬江縣 |
蕪湖市 | 鏡湖區| 弋江區| 鳩江區| 三山區| 蕪湖縣| 南陵縣| 繁昌縣| 無為縣 |
蚌埠市 | 蚌山區| 龍子湖區| 禹會區| 淮上區| 懷遠縣| 固鎮縣| 五河縣 |
淮南市 | 田家庵區| 大通區| 謝家集區| 八公山區| 潘集區| 鳳台縣 |
馬鞍山市 | 雨山區| 花山區| 金家莊區| 當塗縣| 含山縣| 和縣 |
淮北市 | 相山區| 杜集區| 烈山區| 濉溪縣 |
銅陵市 | 銅官山區| 獅子山區| 銅陵縣 |
安慶市 | 迎江區| 大觀區| 宜秀區| 桐城市| 宿松縣| 樅陽縣| 太湖縣| 懷寧縣| 岳西縣| 望江縣| 潛山縣 |
黃山市 | 屯溪區| 黃山區| 徽州區| 休寧縣| 歙縣| 祁門縣| 黟縣 |
滁州市 | 琅琊區| 南譙區| 天長市| 明光市| 全椒縣| 來安縣| 定遠縣| 鳳陽縣 |
阜陽市 | 潁州區| 潁東區| 潁泉區| 界首市| 臨泉縣| 潁上縣| 阜南縣| 太和縣 |
宿州市 | 埇橋區| 蕭縣| 泗縣| 碭山縣| 靈璧縣 |
六安市 | 金安區| 裕安區| 壽縣| 霍山縣| 霍邱縣| 舒城縣| 金寨縣 |
亳州市 | 譙城區| 利辛縣| 渦陽縣| 蒙城縣 |
池州市 | 貴池區| 東至縣| 石台縣| 青陽縣 |
宣城市 | 宣州區| 寧國市| 廣德縣| 郎溪縣| 涇縣| 旌德縣| 績溪縣 |
(參見:安徽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