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士成

聶士成

聶士成(1836年-1900年),字功亭,安徽合肥北鄉(今長豐縣崗集鎮聶祠堂)人,清朝將領。幼年父死家境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聶士成自小好行俠仗義,後投身軍旅,開始了四十年戎馬生涯。先後參與剿捻、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庚子之變,戰功卓著,於庚子之變的天津保衛戰中,中炮陣亡。清廷追贈他為太子少保,諡號忠節。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從軍剿捻

聶士成於1836年出生於合肥北鄉崗集三十鋪村聶祠堂郢一農家,僑居於合肥宣城。 其母有烈女之風,七十歲時仍能練武。

《庚子辛亥忠烈像贊》之聶士成像 《庚子辛亥忠烈像贊》之聶士成像

1862年(同治元年),聶士成以武童生投效廬州軍營,初隸團練大臣袁甲三部討捻軍,四月隨軍攻克廬州府城,因功敘獎外委。同年八月,隨軍攻克湖溝、澮北捻軍據點,補把總,加五品頂戴。

1863年(同治二年),改隸淮軍劉銘傳部,隨軍攻克太倉、鎮洋、崑山、新陽、吳江、震澤等地,升守備賞戴藍翎。同治三年隨軍攻克蘇州、江陰、無錫、金匱各城,九月升都司,加游擊銜賞換花翎。同治四年,隨軍攻克宜興、荊溪、溧陽、嘉興、常州,九月論功超遷兩江儘先補用參將。同治五年,追敘淮軍分援浙皖閩三省戰績,聶士成奉旨以副將補用。不久隨直隸提督劉銘傳北上追擊東捻軍任柱等部,屢獲大捷。

1867年(同治六年)十一月,賞力勇巴圖魯名號。同治六年隨銘軍在山東曹縣、安邱、濰縣及湖北黃安紫坪鋪等地作戰,擊敗東捻軍任柱部。

1868年(同治七年)五月,聶士成以總兵交軍機處記名簡放,並賞給一品封典。同年七月,以參加平定西捻軍功勞,聶士成以提督交軍機處記名簡放。

平步青雲

1870年(同治九年),聶士成以兩江補用記名提督調赴直隸辦理海防; 1873年(同治十二年),聶士成任武毅右軍前營管帶,隨銘軍前往陝西平定回亂,隸屬駱國忠部; 1876年(光緒二年),隨銘軍辦理東明河工,“土木之用,必實必廉,修築之勞,必久必固。” 1882年(光緒八年),隨銘軍劉盛休部歷年辦理直隸河工出力受保獎,隨帶加三級。

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聶士成於是年十二月參加渡海援台;1885年(光緒十一年),台防解嚴後還北洋。六月以總兵交軍機處記名遇有海疆總兵缺出請旨簡放。

1887年(光緒十三年)調慶軍中任職, 任親兵新左營管帶官。 在此期間,聶士成所部參與旅順要塞建設。

手繪聶士成負使東遊草圖 手繪聶士成負使東遊草圖

1891年(光緒十七年)四月,參加北洋海軍大閱活動,聶士成部因數年間操防得力,同年九月由上諭賞加頭品頂戴。不久,聶士成由旅順調回直隸海防,其官銜仍為親兵新左營管帶官,實統蘆台淮練軍。 十月底參加鎮壓熱河金丹教叛亂,攻克叛軍據點貝子府、下長皋等處,擒斬叛軍首領楊悅春等有功,賞穿黃馬褂。 十二月,聶士成接替楊玉書,正式接統駐蘆台淮練軍各營,計統領蘆台淮軍武毅副中、老前兩營,兼統古北口練軍前右後三營。

1892年(光緒十八年)三月,熱河全境平定,聶士成因功賞換巴圖隆阿巴圖魯勇號,與王孝祺、章高元並稱“淮軍後起三名將”。五月初七日,補授山西太原鎮總兵。

1893年(光緒十九年)九月至1894年(光緒二十年)四月,聶士成遊歷東三省及韓俄交界道里,歷時八個月,行程23000餘里,“遊歷凡經過要隘,皆用西法繪圖立說,山川扼要形勝了如指掌。” 著有《東遊紀程》四卷。 光緒十九年底朝廷賞給珍玩若干。 五月,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聶士成率蘆台防軍先期入朝,駐軍牙山。後赴全州招撫東學黨起義軍。

抗擊日軍

甲午戰爭爆發後,聶士成隨提督葉志超援朝,駐軍牙山。1894年(光緒二十年)七月,日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偷襲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從漢城出動陸軍進攻牙山。聶士成根據敵眾己寡、地形不利防守的情況,建議葉志超主動將部隊撤至公州、成歡,利用成歡有利地形伏擊日軍。他和葉志超各率所部退守成歡、公州。聶士成率部在朝鮮成歡地方與日軍激戰後撤退平壤,因力戰有功賞換剛安巴圖魯勇號。平壤失陷後,聶士成隨後參加鴨綠江江防之戰,堅守虎山,組織摩天嶺防禦戰,他利用山高路險,設疑疲敵,雪夜奇襲連山關,繼而收復分水嶺,殺敵甚重,擊斃日軍將領富剛三造,取得清軍為數不多的幾場勝利,因功補授直隸提督。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正月,朝廷調聶士成所部八營由遼陽摩天嶺入關回防津沽,作為沿海後路游擊之師,主持天津沿海防務。

演練新軍

手繪甲午戰後直隸防務布局草圖 手繪甲午戰後直隸防務布局草圖

甲午戰爭結束後,聶士成在蘆台奉旨以所部武毅軍及功字營為骨幹,從直隸駐防淮練軍中選練及新募馬步隊30營,仿照德國營制,參用西法編練武毅軍,聘請德國和俄國教習教練步隊和馬隊,仿照德國營制操法,指導編訂《淮軍武毅各軍課程》、《武毅先鋒馬隊操練教程》、《武毅軍練兵圖說》等作為訓練教材,創辦開平武備學堂,用近代軍事知識教育軍官,訓練士兵,收效顯著。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五月,聶士成首次入京朝覲。 九月,聶士成率部出山海關剿辦熱河朝陽地區馬賊。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冬,聶士成奉命總統直隸淮練各軍。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朝廷創立武衛軍,聶士成部武毅軍改編為武衛前軍,聶士成以直隸提督兼任武衛前軍總統,仍駐蘆台,扼守北洋門戶。 二月,朝廷以聶士成“公忠篤實,辦事認真”,編練武毅軍三年卓有成效,交部從優議敘。十月聶士成再次進京朝覲, 並賜紫禁城內騎馬。 另於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1898年(二十四年)各賞賜有差。

庚子之變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末,義和團運動起于山東,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蔓延至直隸境內。團民仇視外洋事物,沿途燒毀鐵路電線。四月,義和團破壞保定鐵路,五月三十日,聶奉命保護蘆保、京津鐵路。義和團燒毀黃村鐵路,聶軍小隊前往阻止,被義和團迎擊,傷數十人。之後義和團三千人毀廊坊鐵軌,聶士成率軍前往,遭義和團襲擊,聶軍還擊殺死義和團五百人。當時掌政之端王載漪、大學士剛毅等人下旨嚴責士成。直隸總督裕祿命聶士成回蘆台,聶士成率軍回天津。當時天津有義和團二萬多人,常擊殺武衛軍士兵,聶士成不敢反抗,但聶軍與義和團的讎隙更深。軍機大臣榮祿害怕聶軍譁變,寫信安慰聶士成,稱武衛軍軍服西化,容易被誤會。聶士成回信稱:“拳匪害民,必貽禍國家。某為直隸提督,境內有匪,不能剿,如職任何?若以剿匪受大戮,必不敢辭。”

聶士成血戰八國聯軍 聶士成血戰八國聯軍

清廷對義和團政策剿撫不定,使得京畿一帶局勢難以控制,最後招致西摩爾聯軍北上及八國聯軍入侵。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大沽炮台失守,天津北上聯軍與聶士成部在天津交火。五月二十五日,朝廷對列強宣戰,令聶士成率部保衛天津,收復大沽炮台,阻止八國聯軍北上。六月,聶士成率所部守衛天津楊村一帶,與義和團一起阻擊欲入京拯救使館區的八國聯軍先遣隊,清軍與聯軍互有死傷,而義和團則被聶士成派上前線,遭聯軍機槍掃射,撤回時又遭聶軍機槍掃射,死傷慘重。由於京津鐵路已被義和團破壞、八國聯軍先遣隊不擅陸戰、聶軍裝備精良(配有德制重機槍),聯軍無法前進只能後撤,清廷稱此役為廊坊大捷。但裕祿將之歸功並大賞於義和團,而聶軍則分文無賞。

六月下旬,聶士成奉命攻打天津租界十餘次,差點攻下,當時西方軍隊稱聶軍是中國最強悍的軍隊。而義和團則乘機四處焚掠,聶士成派兵鎮壓,殺義和團千多人,更招致義和團妒恨,詆毀聶士成通敵,清廷下旨督責,以聶士成“旬日以來並無戰績,且聞有該軍潰散情形,實屬不知振作”,給聶士成以革職留任處分。 聶士成非常氣憤,稱“上不諒於朝廷,下見逼於拳匪,非一死無以自明”,於是每次戰鬥均親上前線。

七月初,聶軍與聯軍交戰時,義和團到聶家抓害聶士成的母親、妻子及女兒,聶士成派兵追趕,而其部下有一營新軍其中有很多士兵與義和團串通,大叫聶軍造反並開槍射擊聶軍,使聶士成腹背受敵,身中數彈。七月九日,聶士成在城西八里台中炮陣亡。義和團本要戮聶屍,因聯軍追至才倖免,後來德軍扯來一條紅毯子,蓋在聶士成破碎的身體上。並讓士兵把聶士成的遺體交還給清軍。

聶士成陣亡後,清廷朝議賜恤,載漪、剛毅力阻,後來清廷下詔稱聶士成“誤國喪身,實堪痛恨,姑念前功,準予恤典”。

應聶士成故舊周馥等人請求,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二月,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代為聶士成請恤,稱其“秉性忠貞,踐履純篤,事親極孝,居官極廉。馭眾嚴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斷,沉毅果敢,威望絕倫。” 朝廷上諭以聶士成追贈太子少保,著照提督陣亡例賜恤,加恩予謚,諡號忠節。生平戰功事跡及死事本末,宣付國史館立傳。並準於立功省份、死事地方及及原籍蘆台、天津、合肥建立專祠。建立專祠。聶士成陣亡後,其靈柩由部屬護送回安徽原籍安葬。1911年(宣統三年),聶士成次子聶憲藩為其改葬於宣城。

人物成就

參與剿捻、中法戰爭、平定金丹教叛亂。在甲午戰爭中取得摩天嶺大捷,擊敗日軍名將立見尚文。在庚子戰爭中取得廊坊大捷。

個人著作

聶士成雖是武將,但也粗通文墨,頗通史書,為人禮賢下士,較之於當時同級別的清軍將領,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從《東遊紀程》的記載來看,聶士成曾讀過《史記》、《漢書》、《唐書》和薛福成的《出使日記》。有《東遊紀程》、《東征日記》及詩文數篇傳世。

歷史評價

文廷式:“淮軍一聶士成,津人一曹克忠,號稱能戰,於諸將中為優。”

黃遵憲:“天蒼蒼,野茫茫,八里台作戰場,赤日行空塵沙黃。一彈掠肩血滂滂,一彈洞胸胸流腸,將軍危坐死不僵。聶將軍名高天下聞,虬髯虎眉面色赭,河溯將帥無人不愛君。”

袁世凱:“該提督秉性忠貞,踐履純篤,事親極孝,居官極廉,馭眾嚴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斷,沉毅果敢,威重絕倫。”“前歲拳匪事起,環球震動,倉促用兵,以身殉難,跡其苦戰授命,武臣中實惟該故提督一人。”

陳左高:“清代武將工翰墨,而有日記傳世者推聶士成。”

蔡東藩:“聶、馬二軍門,良將也,以仇匪而致敗,聶且甘心殉難。”

《清史稿》:“聯軍之占津、海也,長驅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龍江也,乘隙以進,唯壽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敵,誓以一死報耳。”

據八國聯軍隨軍記者記載,“華軍雖眾,皆不足慮,所可畏者,聶軍門所部耳;蓋聶軍有進無退,每為各軍之先;雖受槍炮,前者斃,後者又進,其猛處誠有非他軍所可比擬者”,又稱聶軍“所帶軍械均系極佳之毛瑟快槍,並有極好炮隊,該兵士即將新式各炮安置於天津城內炮台上……租界房屋無一處不被擊毀者……自與中國交兵以來,從未遇此勇悍之軍。”

後世紀念

聶士成 聶士成

1905年清政府立碑紀念,花崗石砌築基座,高2.4米,位於天津八里台以南(今天津市南開區紫金山路與衛津南路交叉口)。諡號“忠節”。高2.4米。碑正面刻“聶忠節公殉難處”,兩側立柱上刻“勇烈貫長虹,想當年馬革裹屍,一片丹心忍作怒濤飛海上;精誠留碧血,看今日蟲沙歷劫,三軍白骨悲歌樂府戰城南”,橫額為“生氣凜然”。

1984年復立時,碑文僅留“聶忠節公殉難處”七字。

2000年是其為國捐軀100周年,天津市政府在原聶公碑所在地建了一個高4.18米的聶士成銅像以示緬懷,鐫刻:將軍驅騎刀光寒,一躍橋頭此生瞻。聶公當年激揚處,多少青松配雨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