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詩經》是我國“四書五經”之首,堪稱中華文化的元典。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追尋著《詩經》的採風者、編纂者——“中華詩祖”尹吉甫的足跡。
關於尹吉甫的出生地和採風地,各界仍有爭論,但其故里在湖北房縣,則得到眾多學者的認同。至今,房縣不僅現存有尹吉甫的許多文物遺蹟,在一些鄉村還廣泛傳唱著與《詩經》相關的20多首民歌。房縣的尹姓人家都能講述許多尹吉甫的傳說。
遺址
明代碑刻記載尹吉甫生平
說尹吉甫是房縣人,最有說服力的是房縣至今還保存著尹吉甫的墓葬、祠廟、碑刻等遺蹟。位於房縣榔口鄉萬峰山的寶堂寺,寺院後岩壁上原有一古代雕琢的“日月品字形”石窟,被稱為尹吉甫宗廟。在魏晉南北朝時,儒釋道三教合流,加放有觀音、三官神像、三教神像、十八羅漢等神像,又稱寶堂寺、石佛寺,現存有碑、石窟等。1987年,寶堂寺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寶堂寺大型石雕龜馱碑上,刻有明正德十一年房縣縣承李南金、知縣胡壁主持立的《萬峰山寶堂寺立碑記》:“此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由山西而致,久隱山房旁觀也……此房縣之東九十里,山巒幽雅,輻輳四圖,龍脈縈繞之環繞。”
相傳,為以假亂真防盜墓,房縣境內共有12座尹吉甫的墓。在房縣文管部門,如今還存有“周太師尹吉甫之墓”石碑。
在房縣青峰鎮出土的清代乾隆三年紀念《詩經·烝民》作者尹吉甫的大石碑,更加充分有力的證明了尹吉甫就是房縣人。
傳承
逾千名尹吉甫後裔居十堰
房縣的青峰鎮、榔口鄉、沙河鄉及鄰近的丹江口市、十堰市的茅箭區都有尹姓人居住,據說他們是尹吉甫的後人。
據統計,房縣現有尹姓後代201戶753人,其中,青峰鎮、榔口鄉、萬峪鄉、沙河鄉有58戶188人;加外遷到鄰近房縣的丹江口市官山鎮、鹽池河鄉、十堰市茅塔鄉的尹姓,總計326戶1226人。
許多尹姓家庭以能講述一些老祖宗尹吉甫的傳說為榮。
房縣萬峪鄉77歲的尹維鵬老人,一口氣能背出尹吉甫下傳的56代(部分)家譜。
青峰鎮60歲的尹義清老人,能講尹氏家族爭祖宗尹吉甫、奪廟產的傳說;尹吉甫廟宇寶堂寺興衰的傳說;尹吉甫外出帶兵打仗的傳說等等。
房縣村民傳唱古民歌2800年
尹吉甫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3年。孔子曰:“不學詩(詩經),無以言。”
在房縣,普通百姓都會傳唱一些詩經古民歌。
古寺鎮60多歲的村民鄧發頂閒暇時,愛唱“姐兒歌”:“關關雎鳩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攏繡,姐兒見了低下頭……”
九道鄉村民楊家管會唱《年年難為姐做鞋》:“關關雎鳩(哎)一雙鞋(喲),在河之洲送(喔)起來(咿喲),窈窕淑女(喲)難為你(耶),君子好逑大不該,(我)年年難為姐(喲)做鞋(咿喲)。”
房縣一些鄉鎮的村民,還用《詩經》里的《蓼莪》民歌來哀悼已去世的父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長我育我,拊我畜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岡極……”。
多年關注房陵文化的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傅廣典說,近些年,房縣共發掘整理出民歌2000多首,同時發現古老的“詩經歌”20多首,這在全國都比較罕見。
“嘴裡《詩經》”搶救工程啟動
2003年9月中旬,省、市專家發現《詩經》的開篇《關睢》和《蓼莪》等民歌至今仍在房縣傳唱這一獨特現象後,一場搶救性挖掘、整理民間文化的工作,隨即在房縣展開。
房縣20多名文化幹部、民間文化愛好者組成5個小組,分赴上龕、九道等重點民歌區蒐集、整理民眾嘴裡的《詩經》,調查登記民間文化實物佐證。對尹吉甫的墓碑以及他隱居過的寶堂寺岩廟等歷史遺蹟採取了相應保護措施。
2008年8月26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劉錫誠稱,尹吉甫傳說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大學副教授陳連山撰文稱“這是中華民族非常寶貴的一份無形文化遺產。”
2007年6月6日,湖北省政府批覆《尹吉甫傳說》列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示項目。去年9月,又正式申報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2010年2月22日,房縣詩經生態文化園在風景秀麗的房縣西河湖畔奠基。
十堰市首批市級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十堰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十堰市歷史的見證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