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廟會

武當山廟會

武當山廟會是武當山傳統的道教法事活動,相傳農曆三月三是真武大帝的生日。

基本信息

簡介

武當山廟會是武當山傳統的道教法事活動,相傳農曆三月三真武大帝的生日,九月九是真武大帝飛升之日,每年這時候武當山紫霄宮都要舉行三天大法會。整個法團的高功法師,帶領眾道人清潔身心,沐浴齋戒,依科演范開壇、取水、祀灶、淨壇、揚幡、請聖、朝禮、慶賀、祝壽、上表、回向、落幡、送神等等,最後普度科儀。廟會前後,各地的道教名流、善男信女都不遠萬里前來武當山為道教的主神真武大帝祝壽祈福。武當山這沿襲不衰的習俗,更是吸引了我國港、澳、台地區及東南亞各方友人的頂禮膜拜。
廟會廟會

地位

所屬地區:湖北·十堰·武當山特區

廟會上的武當民俗表演廟會上的武當民俗表演

文化遺產名稱:武當山廟會

遺產編號:Ⅶ-1 遺產

類別:民俗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武當山

遺產級別:市

繼2006年6月,武當武術、武當山宮觀道樂入圍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之後,武當山已有3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由來

武當山自古廟宇林立,香火旺盛,由廟宇產生了各種廟會,形成武當山地區特有的民間文化生活。廟會既是匯集民族風物和民間文藝的一種形式,又是古代傳統市集的一種形式。

金頂上香客如潮金頂上香客如潮

武當山廟會因朝山進香而起。湖北武當山的朝山活動可追溯到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多數是以民間信徒修仙的形式進行。唐貞觀年間,武當山始建五龍祠,自此以後,道教的正一、全真等教派先後入山開宗布道,歷代高道名師也相繼在此隱居修煉,並長期進行宗教活動。相傳,道教所崇奉的“真武大帝”(玄武帝),傳世時曾在武當山修煉得道“飛升”,成為當地人們崇拜的對象。每逢真武的誕辰、飛升(忌日)和節日,信士們都會不遠萬里地到武當山祭祀真武,漸漸地,民間就形成了農曆三月三、九月九廟會
朝武當的信仰民俗最開始受到三個方面傳統的影響,一是從上古時期已出現的望祭山川的祭祀傳統,二是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的民俗傳統,三是道教興起後所推崇的歸隱於山、長生成仙的傳統。在北宋初流行的《太上說真武本傳妙經》中,真武神在武當山修行四十二年功成飛升的神話已經形成,該經在民間的廣泛傳播加深了老百姓對武當山真武神的信仰。有明一代,朝武當的進香活動是全國影響最大的道教信仰民俗,武當山香火極盛。明代後期武當山每年香錢收入多達“數萬緡”,所謂“粟紅貫朽”“富甲天下”之類的描述也不算誇張之辭。清朝官府仿照明代收受香錢的慣例,在武當山金頂設官收取香稅。豁免香稅是乾隆皇帝籠絡民心的舉措,但對民間自發朝山進香活動是有利的,因此,清朝中期武當山各宮觀的香火更加興旺。清朝後期至民國年間,由於社會各階層矛盾加劇,地方上頗多匪患,所以有組織的香會進香活動較為盛行。據有關記載,民國時期農曆正月間“從各方面集中而來的善男信女,至少以十萬計”。
1949年以後,朝山進香活動一度沉寂。1978年以來,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各地民間的朝山進香民俗得以恢復,武當香火又趨於興旺。尤其是從1988年3月開始,台灣省朝聖謁祖團到武當山進香蔚然成風,東南亞地區一些華僑華人比較多的國家,如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等地的道教信徒,也不遠萬里來武當山朝聖。自1982年以來,武當山每年至少舉行1至2次廟會。

傳統習俗

武當山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武當山供奉的主神真武大帝(即民間俗稱的祖師爺)的生日就是農曆三月初三,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前後,各地的道教名流、善男信女都要不遠萬里前來武當山為道教的主神真武大帝祝壽。武當山道教更是以最高的禮節歡迎各方信士的到來。

紫霄宮舉辦法事表演紫霄宮舉辦法事表演

幾百年來,這樣的習俗都在武當山沿襲不衰,更是吸引了港、澳、台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各方友人的朝頂慕拜。
武當山廟會是由信徒們進行獨特的民俗朝山進香活動演繹形成的,是融道家文化、武當武術、民俗風情為一體的參與性較強的民間文化活動,也是武當道教從事宗教活動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武當山香期廟會時間大多固定,分農曆臘月二十三至第二年三月十六日、九月初一至九月初十兩期廟會,其中以三月三、九月九廟會最為隆重。相傳農曆三月三是武當山主神——北方水神“玄天上帝”(即真武大帝——民間俗稱祖師爺)的誕辰日,農曆九月九是真武大帝得道飛升之日。武當山廟會從活動內容上大致有朝山進香、做齋醮道場、舉行民間藝術活動三類。
朝山進香。主要有三種:一是香會進香,二是道教信徒苦行進香,三是進散香。在香會組織下,每年一度的朝山活動都有比較嚴格的儀式。首先是選擇黃道吉日,祭會旗七日;二是組織朝山人選,選擇的人要身強力壯,代表幾家進香、還願;三是籌措進香會費,置辦進香儀仗,安排沿途吃住所需。起程時,會眾要集體祭告天地,有條件的香會還要到附近的道觀里請道士建醮祈禱。路途中,儀仗隊旗用五色旗組成,前有會旗,後摯“萬民傘”,上面繡有地方進香人員名字。會員大多身著青布衣,前面都掛有3寸長1寸寬紅布條,上寫“朝山進香”四個字,肩背香袋,一路遇廟都要焚香頂禮。當快到太和宮時,連放三聲三眼銃槍,而後鞭炮、樂器齊鳴,一步一叩首到金殿朝拜祖師爺,獻上貢品,或還願或許願。
所謂苦行進香,是指虔誠信徒多為父母許下的宏誓大願而朝山進香的一種特殊形式,即拒絕物質誘惑和感官上的享受,實行自我折磨,以求得神的憐憫和保佑。所見苦行方式有4種:一是送貢米36000粒,每日用手剝稻穀100粒,一年剝完後送到金殿獻奉祖師爺,以表虔誠之心。二是叩頭進香,從玄岳門進入神路後便禁食,赤膊負一根棗樹棍子,三步一揖、一個響頭,進入金頂的範圍靈官廳後,要一步一揖、一個響頭,直到上金殿見到祖師爺為止。三是燒大香,又叫上鎖口劍、鎖臂劍。行香者進入神路後,有陪同者在其兩腮或者左臂的穴道位置上,對穿上金屬所製成的五寸長短的劍,有人攙扶,前有鳴鑼人高喊“燒大香的來了”,“齋公”讓道,一氣跑上金頂,也有從金頂下的靈宮殿上劍的。到了金殿三跪九拜叩首完畢,殿主取下劍,從金頂香爐內拈一點香灰抹上,然後在緣簿上記下燒大香者的姓名、籍貫、為何發願,第二日做一表文,以滿心愿。四是捨身添父母壽。武當山天乙真慶宮有一龍頭,乃青石鑿成,懸於岩外七尺,龍首置一香爐。虔誠的信徒認為要成道必先行孝道,要增加父母的陽壽,只能減少自己的壽命。真武神有司命職能,在龍頭燒香祖師爺才能知道。然後自己飛身跳岩,父母的歲數就可以增加,自己也可以成道。明嘉靖後,有不少人在此喪生。康熙十二年後,官府明令禁止燒龍頭香。
進散香一般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朝山進香活動,路途碰到朝山的香客,不論是否認識,對下山的要說“恭喜啊,早見金面”,對上山的要說“歡上歡上,身輕腳快,早日見爺”。
做齋醮道場。各宮觀道士要接待遊客、文人,更要為滿足信徒的宗教願望,為他們做道場。武當道場主要是做小啟朝、大啟朝。小啟朝法事需要一天時間:早朝設立請神、盪神、安神,中朝拜表、宣文、悅神,晚朝送神、拜懺、拜斗。做大啟朝法事場面更為宏大、莊重,需3天時間。廟會期還要為香客“放焰口”,超度祖先,有時還做盂蘭法會、揚幡掛榜、設法台等大型法事活動;會期有時武當道教還要為各方信士舉行拜龍頭香、信物開光、撞吉祥鍾等獨具特色的宗教系列活動。
舉行民間藝術活動。過去附近的孫家灣二黃戲、草店的曲劇、均州的邦子戲,乃至鄰近幾縣的劇團,各村鎮的獅子、龍燈、旱船、高蹺以及說書、演唱、雜技雜耍等,在會期都來參加演出或表演。解放後,武當山廟會內容得到進一步豐富,民間藝術活動多由武當山特區政府、武當山道協主辦,有廟會開幕式、劍河燈會、禮花燃放、萬人朝山趕廟會、武當壽麵、武當道家齋菜、武當山宮觀道樂表演、各種民俗文化節目專場演出,還有以武術表演、擂台賽為主的武術交流活動,以及各種商貿活動等。

十堰市首批市級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十堰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十堰市歷史的見證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