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甫民間傳說

被列為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尹吉甫傳說”中關於“中華詩祖·西周太師尹吉甫與詩經相關傳說和故事”轟動論壇,引起與會中日專家高度關注,認為“尹吉甫傳說”博大精深,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概述

《詩經》是我國“四書五經”之首,堪稱中華文化的元典。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追尋著《詩經》的採風者、編纂者,他就是中華詩祖、2500多年前輔佐周宣王,被讚頌為“文武吉甫,萬邦為憲”的西周太師尹吉甫。尹吉甫在哪裡?經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十堰市民俗學會和房縣文化等部門多年的考察,收集挖整,大量資料表明,尹吉甫是湖北房陵人,即現今湖北房縣人。

地位

據十堰市委政策研究室正縣級政策研究員、十堰市民俗學會會長袁正洪1982年以來,經過20多年的收集挖整,從五個方面表明,尹吉甫是湖北房陵人。一是地方志和有關典籍有記載:據《鄖陽府志》、《廣輿記》、《明統志》、萬曆《鄖台志》、《房縣誌》等記載:“尹吉甫,房陵人,食采於房,詩人為賦《六月》,卒葬房之青峰山。”等。二是房縣尚存有尹吉甫祀廟、碑、墓等文物遺蹟及尹吉甫廟、宗祠、宅等史志記載。三是在房縣有許多尹吉甫的民間故事傳說。四是尹吉甫後裔居住的房縣及丹江口市官山鎮和鹽池河鄉等地廣為傳頌尹吉甫。五是周太師尹吉甫採風詩經民歌的傳說及與詩經相關的民歌至今仍在千里房縣大山區傳唱等,“尹吉甫傳說”已被列為《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已申報待評《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要性

傅廣典在參加“中日‘非遺’保護鄞州論壇”會上提交的論文是《本土化訴求與全球化演進——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雙重實現》並在發言中說,關於“非物質文化”的概念,在理論上也許沒有什麼問題,但在實踐中就顯出某種缺失。任何文化都具有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兩個側面。這兩個側面是不可被割裂和被肢解的,更不可將“兩個側面”誤判為“兩個種類”。這就要求我們在“非遺”保護中,要注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雙重實現,即要明確本土化訴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全球化演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理論框架里所進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前提,是被保護對象具有民族學意義和人類學意義,保護的總原則應該是民族意義和世界意義的雙重實現。但在實際工作中由於我們進行的強調的是文化遺產的非物質的一面,因而實踐中常常就陷於一種判定的困惑:貌似非物質的,可是只保護非物質的一面,而物質的一面不予保護,就出現“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之事。如我們在做房陵文化的發掘和保護的時候,就遇到這樣的問題。房陵文化中的詩經文化,毫無疑問是非物質文化的範疇。但是在追及到詩經文化是怎樣形成的、是如何傳承的問題的時候,就涉及到了它的物質文化的一面。比如,詩經文化形成初期的主要人物西周太師尹吉甫,他是房縣人,今天房縣有很多尹吉甫與詩經相關的傳說和故事,有與尹吉甫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如天官墳、寶堂寺等。如果捨棄尹吉甫這個人物、捨棄尹吉甫的傳說和故事、捨棄與尹吉甫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詩經文化遺產的最後結果是不言而喻的。那么,起碼在實踐上就不能囿於概念,肢解文化遺產,取其一面,而捨棄另一面。由此,文化遺產的保護,既是個理論問題,也是個實踐問題。理論上不可含混,實踐上不可偏頗。任何實踐要不發生問題,理論的正確、概念的準確,永遠是第一位的。所以,對尹吉甫與詩經相關傳說和故事,湖北房縣既期望申報列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要注重這一文化遺產保護的雙重實現。

十堰市首批市級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十堰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十堰市歷史的見證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