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柳琴戲俗稱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後腔等名稱,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
歷史淵源
政府應儘快出台相關政策,對表演藝術團體進行評估,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實施,參照國家保護京劇劇團的辦法和措施,確定重點,由財政進行專項扶持,推動柳琴戲藝術的發展繁榮。
柳琴戲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應給予保護。應當抓緊調動各方面力量,依靠現有各種科技手段,保存好柳琴戲資料,為後代留下這份寶貴遺產。同時,提高戲曲創作、演出人員的待遇,改善戲曲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高度重視專業人才和後備人才的培養,確保柳琴戲藝術後繼有人。
作為一個地方劇種的藝術表演團體,承載著傳承保護的重任,要不斷發展壯大,提高知名度就必須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堅持科學發展,以優秀作品鼓舞人,積極創造條件,還要深入研究市場,了解市場,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一)加大改革力度,抓好機制和藝術創新。要借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做法,根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目標,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通過改革現行的體制和管理辦法,規範健全市場秩序,努力營造有利於藝術表演團體的發展環境。
第一,要對藝術表演團體實行劃分、界定,實行分類管理。應該講求社會效益和在社會生活中的主導作用,應通過財政撥款方式,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同時,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積極開展有償服務,拓展演出市場。堅持“多條腿走路”的方針,開展文企聯姻活動,千方百計地擴大藝術事業的社會參與成分,實行藝術團體多元化建設。
第二,要從規範各項制度和搞好內部改革入手,對用人制度,分配製度進行改革。實行競爭上崗,全員聘任的用人制度,定崗定責,考勤考績,績效掛鈎,積極推行導演制、製作人制、經紀人制、建立按勞取酬的獎勵激勵制度等,最終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適應市場的競爭機制、激勵與約束機制。
第三,跟上時代步伐,明白繼承和發展的關係,力求創新。柳琴戲藝術在眾多的藝術門類中,能夠繼續生存與發展,以吸引更多的觀眾,既要看它是否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要求,又要看它的創新程度。中國戲曲傳統博大精深,淵遠流長,熔唱、念、做、打、舞於一爐,誕生於蒙山沂水間的柳琴戲,有肥沃的生存土壤,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從而構成自己區別於其它藝術的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創新意味著藝術生命的存在和延續,如果不能及時創新,便會一步步失掉觀眾的扶持而走向衰落。
(二)樹立人才意識,注重人才培養。人才是第一資源。所以說,我們必須樹立人才意識,注重人才的培養,實施人才興文戰略,構築人才高地,培養出一批業務精、素質強的柳琴戲演職員隊伍;培養出一批懂藝術善經營的管理人才,努力改變藝術人才短缺,特別是“高、精、尖”人才短缺的狀況。而這種人才的培養,一要有本錢,二要有途徑,三要有政策。培養人才不捨得花錢是不行的,這是物質上的保證。有了這種保證,再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參加各類專門學習班,研討會的培訓深造,有計畫有步驟地培養出一批專門人才,行家裡手。同時要有愛才之心,惜才之道,用人之法,護才之策,創造條件招聘人才,留住人才,保護人才和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為他們提供用武之地,讓他們心情舒暢地投入工作。
(三)結構調整,資源共享。無論是公益文化,還是市場文化,如果只靠國家投資,從人力,物力和財力都難達到,也不符合實際。因此,這裡有一個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對文化結構進行調整,對現有資源進行最佳化組合的問題。在形勢下,要求我們必須加大財力投入,加強基礎建設,為藝術團體搭建和構造必要的平台,使之有依託的載體。同時,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單打獨鬥”的局面,實行聯合、聯手,打破單位和部門界限,從資產、資源等方面進行最佳化整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僅要加大自身整合,還要放開眼界,在更大範圍地整合和利用好文化資源,從而實現資源共享。
(四)抓好精品生產,實施品牌戰略。我們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山東柳琴戲作為有影響的地方劇種,有著堅實的文化底蘊和良好的基礎條件。書聖王羲之,智者諸葛亮,兵聖孫武等都與臨沂有著文化的淵源。至於革命文化,當代文化,沂蒙老區更是不一而足。由此可見我市的文化資源的富足。作為藝術表演團體有責任按照“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提出的努力奉獻更多更好的優秀精神產品的要求,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抓好精品生產。精品生產關鍵是一要有規劃,二要有策劃,三要抓落實。規劃,就是好的思路,總體布局,藍圖設計。要搞好規劃,就必須在上級主管部門的統籌領導和組織協調下,深入調查研究,吸納有關專家,編創人員和服務單位等方面的意見,廣徵博採,集思廣益,有了明確的規劃,還要有好的策劃,作品要有新意,有創新,有高招,要抓觀眾,吸引觀眾的亮點、切入點,有本劇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拿手戲”。
品牌意味著高質量,高知名度,高信譽度,高市場份額和高效益。從這個意義上說,品牌就是財富,就是藝術表演團體的生命。有沒有品牌,其轟動效應,市場效應是完全不一樣的。柳琴戲表演團體要想發展,走出臨沂,走出山東,有所作為,就一定要按照藝術規律和市場規律去想方設法地打造富有沂蒙特色的文化品牌,實施“精品工程”,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創造優質名牌。
臨沂市柳琴劇團也曾生產過具有較大影響的優秀劇目,湧現出了眾多柳琴戲知名演員,如:創作排演的《姊妹易嫁》、《臥龍求鳳》、《彩石峪》、 <沂蒙霜葉紅>以及著名的柳琴演員張金蘭、李春生等。這些藝術家和藝術作品,都曾轟動省內外。《姊妹易嫁》還被省呂劇團移植拍成電影。“看戲不看張金蘭,白花兩毛錢;看戲不看李春生,白搭一天工”的民謠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對柳琴劇團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但近年來,柳琴劇團的藝術工作者,也努力生產出了一批藝術精品,可能夠引起很大轟動的卻沒有,而且這些劇目大都如過眼煙雲,轉瞬即逝。因此,柳琴戲並非沒有市場,而是要打開思路想辦法,一定要走出去,走下去,在創作排演新劇目時,真正做到貼近基層、貼近百姓,牢牢把握藝術規律,充分發揮柳琴戲藝術的風格和特點,既要強調思想性、藝術性,又要強調觀賞性,只有這樣,排演的劇目才具有久演不衰的生命力,才能贏得市場、贏得觀眾。同時還應懂得市場運作,懂得如何把自己的藝術產品推銷出去,使之成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的藝術產品和藝術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