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涼綱要
【西晉時期】301年西晉拜張軌為護羌校尉、涼州刺史。陸續平定叛亂,多次出軍勤王,在涼州牢牢立住根基。 | |
【起始時間】317年/ 建興 五年 | 【起始標誌】316西晉滅亡;317年張氏據守涼州河西之地-名為晉臣實張氏地 |
【稱假涼王時間】346年/ 建興 三十四年 | 【核心事件】張重華嗣位,自稱持節、大都督、太尉、涼州牧、假涼王 |
【稱帝時間】354年/ 建興 四十一年 | 【轉折事件】354年張祚稱帝,改元,立宗廟,置百官 |
【撤帝時間】355年/ 和平 二年 | 【平亂政變】張瓘等擁立張重華子張玄靚嗣位,誅殺張祚 |
【滅亡時間】376年/ 昇平 二十年七月 | 【覆滅事件】張天錫出降前秦軍,入 前秦 版圖 |
【稱王立國與否】劉曜拜張駿涼王、張駿私署假涼王視為假諸王國,世襲;張祚稱涼王為視為諸王國,世襲 | |
【稱帝定 國號 與否】否,史載張祚稱王,沒有稱帝定國號 |
註:諸王國的首領封為王(這裡是自稱王),周朝諸侯國的首領按制封為侯。所以上表記作諸王國而非諸侯國。
簡要介紹
前涼(320-376,一說314-376),十六國
時期的國家,五涼之一,並且
是十六國中享國最久的國家!漢族張駿所建。都姑臧(今甘肅武威)。301年,涼州大姓漢族人張軌被晉朝封為涼州刺史,313年封西平公,課農桑、立學校,多所建樹。又鑄五銖錢,全境通行。314年張軌病死,其子張寔襲位。西晉滅亡後,仍然拒守涼州,使用司馬鄴的建興年號,成為割據政權。320年,張茂改元永元,前涼遂徹底成為獨立政權。
345年,張寔[shí]之子張駿稱涼王,都姑臧,以所在地涼州為國號“涼”,史稱“前涼”,以別於其他以“涼”為國號的政權。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時期,前涼極盛。353年張重華病死,宗室內亂不止,國勢大衰。盛時疆域復蓋今甘肅、新疆及內蒙古、青海各一部分。376年,前秦天王苻堅以十三萬步騎大舉進攻,張天錫投降,前涼滅亡。
前涼,共傳4世8主,立國56年(一說62年)。
前涼起始二說
其一,歷四世八主,共六十年。茲從這一說法。
其二,歷五世九主,共七十六年。《春秋別本》:張軌以晉永寧九月辛巳歲牧涼州,至天錫敗亡之歲,歲在丙午,八主,七十六年。即從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張軌出任涼州刺史始至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張天錫出降前秦止。
國號起源
《晉書·志第四·地理上》載:是時中原淪沒,元帝徙居江左,軌乃控據河西,稱晉正朔,是為前涼。
《魏書》載:焉耆國,在車師南,都員渠城,白山南七十里,漢時舊國也。去代一萬二百里。其王姓龍,名鳩屍卑那,即前涼張軌所討龍熙之胤。
前涼歷史
張軌入涼,治理涼州
晉惠帝永康二年(301),張軌出任涼州刺史兼護羌校尉,大築姑臧城(今甘肅武威)。延用當地有才幹的人共同治理涼州,課農桑、立學校,阻擊入侵的鮮卑部,保境安民,撫定地方,多所建樹。
永嘉之亂,天下分崩,獨張軌貢使不絕,並遣將北宮純勤王赴難。311年,洛陽淪陷懷帝北擄,中原和關中地區的很多士族、百姓流入涼州。他於姑臧西北置武興郡,分西平(今青海西寧)郡界置晉興郡,以處流民。又鑄五銖錢,通行境內。
愍帝司馬鄴即位長安,張軌又遣將宋配助衛京師。
314年,張軌病死,長子張寔繼任涼州刺史,晉愍帝司馬鄴任命寔為都督涼州諸軍事,涼州刺史,西平公。316年,漢國大司馬劉曜率軍長圍長安,12月11日在外無強援內無糧草的情況下晉愍帝被迫出降漢國,西晉亡。
317年三月,司馬睿於建康稱晉王改元建武,張氏世守涼州效仿竇融,長期沿用晉愍帝司馬鄴的建興年號,向東晉俯首稱臣。但其名為晉臣,私下卻亦向漢趙、後趙稱臣。可見張氏涼州實則獨立(或者講至少是半獨立)的割據政權,而並非東晉實際掌控的地方勢力,史稱“前涼”。
若張茂私下建元永元確有其事,則意味著前涼於320年客觀上成了獨立於東晉的政權。
東拒強邦,西殷其土
前涼先後與前趙、後趙發生過戰爭,多次擊敗劉曜、石虎的進攻,但懾於對方軍事力量的強大,也曾向前趙、後趙稱臣納貢。
345年,張駿稱涼王。
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時,前涼達於極盛,境內分置涼、沙、河三州,設西域長史于海頭,在今吐魯番地區設定高昌郡,統治範圍包括甘肅、寧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載其疆域“南逾河、湟,東至秦、隴,西包蔥嶺,北暨居延”。
內訌不已,國勢大衰
353年,張重華死後,皇位被奸詐的張祚奪走。在354年,涼威王張祚稱帝,改元“和平”。此後張氏宗室內亂不絕,涼國大姓也起兵反抗。十年爭權奪位的鬥爭,使國勢大衰,到張天錫時已失去今甘肅南部。
前秦入侵,前涼滅亡
376年,前秦主苻堅以步騎十三萬大舉進攻,張天錫被迫出降,前涼滅亡。前秦主苻堅封其為歸義侯。
前秦淮南淝水之戰時張天錫趁機投奔東晉,得了個官,桓玄篡位作亂時過世。
張氏的前涼政權依靠涼州大姓﹐並始終對東晉表示忠誠﹐藉以維繫人心。各代統治者除張祚外,都自居晉朝的刺史或州牧,接受晉的封號。張駿為了和東晉通使命﹐甚至不惜向成漢李雄稱臣,以求假道。前涼先後與前趙﹑後趙發生過戰爭,多次擊敗劉曜﹑石虎的進攻﹐但懾於對方軍事力量的強大,也曾向前趙、後趙稱臣納貢。
張氏子孫世代保守的涼州,是當時中國北部較為安定的地區,都城姑臧是西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河西走廊原是通往西方的陸路交通要道,商業繁榮,農業和畜牧業生產也較發達。西晉滅亡後,內地流亡人民相繼到來,勞動力增加,生產經驗傳播,涼州的社會經濟更有發展。當時的涼州還是中國北部保存漢族傳統文化最多和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一個重要地區。
其一,歷四世八主,共六十年。茲從這一說法。
其二,歷五世九主,共七十六年。《春秋別本》:張軌以晉永寧九月辛巳歲牧涼州,至天錫敗亡之歲,歲在丙午,八主,七十六年。即從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張軌出任涼州刺史始至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張天錫出降前秦止。
大豫舉兵,逞志規復
初(383年十一月),張天錫之南奔也,秦長水校尉王穆匿其世子大豫,與俱奔河西,依禿髮思復(禿髮思復鞬),思復送魏安(今甘肅古浪東)。
386年二月,魏安人焦松、齊肅、張濟等聚兵數千人迎大豫為主,攻呂光昌松郡,拔之,執太守王世強。光使輔國將軍杜進擊之,進兵敗,大豫進逼姑臧。王穆諫曰:“光糧豐城固,甲兵精銳,逼之非利;不如席捲嶺西,礪兵積粟,然後東向與之爭,不及期年,光可取也。”大豫不從,自號撫軍將軍、涼州牧,改元鳳凰,以王穆為長史,傳檄郡縣,使穆說諭嶺西諸郡,建康太守李隰、祁連都尉嚴純皆起兵應之,有眾三萬,保據楊塢。
四月,張大豫自楊塢進至姑臧城西,長史王穆及禿髮思復鞬子禿髮奚於率部眾3萬人進駐姑臧城南紮營。呂光率軍出擊,斬禿髮奚於等2萬餘人,張大豫從此一蹶不振,率部自西郡(今甘肅永昌西北)入臨洮,駐守俱城(今甘肅岷縣境內)。呂光對諸將說:“大豫若用王穆之言,恐未可平也。”諸將說:“大豫豈不及此邪!皇天欲贊成明公八百之業,故令大豫迷於良算耳”(《晉書·呂光載記》)。
姓名 | 表字 | 生母 | 諡號 | 封號 | 生卒及在位年月 | 年號 |
---|---|---|---|---|---|---|
張大豫 | — | 焦氏 | 平王 | 高昌郡公 | ?— 386 | 鳳凰 386(二) |
註:大豫是張天錫次子。張大豫時期實際不屬於前涼範疇,只不過歸在張氏涼州名下。
僚屬宗室
韓璞、陰預、張閬、劉弘、閻沙、陰鑒、陳珍、竇濤、宋輯、張淳、陰據、泛禕、馬謨、馬岌、索遐、謝艾、張璩、張瓘、張踞、宋混、宋澄、宋熙、宋林宗、趙長、尉緝、楊秋胡、索孚、丁琪、劉霸、張芳、王擢、易揣、張玲、張嵩、王鸞、和昊、馬基、牛霸、杜逸、楊和、張邕、張欽、劉肅、郭增、趙白駒、紀端、馬建、掌據、席仂。
行政區域
西晉統一天下後,涼州劃為八郡四十六縣,而涼州刺史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如故。涼州刺史管轄的範圍,包括了東起金城,西到西域,延至西海的廣大地域。
晉惠帝元康五年(元始295歲年),在此基礎上小作調整後,將涼州重新劃定為九郡四十八縣。
張軌為涼州刺史,鎮武威(郡),上表請合秦雍流移人於姑臧西北,置武興郡。又分西平界置晉興郡。
張寔時期及張寔,分金城之令居、枝陽二縣,又立永登縣,合三縣立廣武郡。
張茂分武興、金城、西平、安故為定州。永昌初,茂使將軍韓璞率眾取隴西南安之地,以置秦州。
張駿以秦州隴西郡狄道縣立武始郡,分屬涼州。
1)金城郡,轄五縣,即榆中、允街、金城、白土、浩亹(浩亹簡化為浩門)。
2)西平郡,轄四縣,即西都、臨羌、長寧、安夷。
3)武威郡,轄七縣,即姑臧、宣威、揖yī次(揟次)、倉松、顯美、驪靬、番禾。治姑臧。
4)張掖郡,轄三縣,即永平、臨澤(漢昭武)、屋蘭。
5)西郡,轄五縣,即日勒、刪丹、仙提、萬歲、蘭池。
6)酒泉郡,轄八縣,即福祿、會水、安彌、騂馬、樂涫、表氏、延壽、玉門。治福祿。
7)敦煌郡,轄七縣,即昌蒲、敦煌、龍勒、陽關、效谷、新鄉、乾齊。
8)西海郡,統一縣,即居延。
9)晉昌郡,轄八縣,即宜禾、伊吾、冥安、深泉、廣至、沙頭、會稽、新鄉。
10)武興郡,武興、大城、烏支、襄武、晏然、新鄣、平狄、司監等縣,主要八縣。
11)晉興郡,晉興、枹罕、永固、臨津、臨鄣、廣昌、大夏、遂興、罕唐、左南等縣,主要十縣。
12)廣武郡,轄三縣,令居、枝陽、永登。
張駿分武威、武興、西平、張掖、酒泉、建康、西海、西郡、湟河、晉興、廣武合十一郡為涼州,興晉、金城、武始、南安、永晉、大夏、武成、漢中為河州,敦煌、晉昌、高昌、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玉門大護軍三郡三營為沙州。
對外關係
316年12月11日晉愍帝降於漢國大司馬劉曜,臨降前下詔給張寔:“仰慚乾靈,俯痛宗廟。君世篤忠亮,勛隆西夏,四海具瞻,朕所憑賴。今進君大都督、涼州牧、侍中、司空,承制行事。琅邪王宗室親賢,遠在江表。今朝廷播越,社稷倒懸,朕以詔王,時攝大位。君其挾贊琅邪,共濟難運。若不忘主,宗廟有賴。明便出降,故夜見公卿,屬以後事,密遣黃門郎史淑、侍御史王沖齎詔假授。臨出寄命,公其勉之!”寔以天子蒙塵,沖讓不拜。
318年,於是馳檄天下,推崇晉王(司馬睿)為天子,遣牙門蔡忠奉表江南,勸即尊位。
“先是,愍帝使人黃門侍郎史淑在姑臧”,於是在324年張駿即位後,就有了“左長史泛禕、右長史馬謨等諷淑,令拜駿使持節、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領護羌校尉西平公”一幕。(見《晉書》)316年受晉愍帝之令齎詔來到涼州後,從上文可以預見代表晉愍帝的史淑、王沖或避難或被軟禁在了涼州,但又成了前涼集團利用的政治砝碼。“尋承元帝崩問,駿大臨三日”,晉元帝死於323年,可見這段時間可能有使者來往,但也可能是從前趙、後趙那邊的人傳來的訊息,所以通使與否難以確認。
建興年間敦煌計吏耿訪到長安,既而遇賊,不得反,奔漢中,因東渡江,以太興二年(319-320)至京都,屢上書,以涼州不知晉國中興於江表的事情,宜遣大使,乞為鄉導。當時東晉內難不斷,許而未行。至是,始以耿訪守治書御史,拜駿鎮西大將軍,校尉、刺史、公如故,選西方人隴西賈陵等十二人配之。回涼州途中,耿訪停梁州(漢中一帶)七年,因為驛道不通,召還。耿訪把詔書給了賈陵,托為賈(gǔ)客。到長安,不敢進,直到鹹和八年(333-334)才到達涼州。駿受詔〖鹹和八年賈陵以商旅身份齎詔來到涼州,張駿受詔得封鎮西大將軍〗,遣部曲督王豐等報謝,並遣賈陵歸東晉復命,上疏稱臣,而不奉正朔,猶稱建興二十一年(333-334)。鹹和九年(334-335),再派遣耿訪隨王豐等齎印板去涼州,加封張駿為大將軍。自是每歲使命不絕。
“自後駿遣使多為季龍所獲,不達。後駿又遣護羌參軍陳宇、從事徐虓、華馭等至京師,征西大將軍亮(庾亮)上疏言陳宇等冒險遠至,宜蒙銓敘,詔除寓西平相,虓等為縣令。永和元年(345-346),以世子重華為五官中郎將、涼州刺史”。從這段可以看出前涼與東晉的正式通使要遲至333年或334年,也就是說張寔、張茂以及張駿前期都沒有接受東晉的正式冊封。張寔與右丞相、大都督、都督陝西諸軍事、南陽王司馬保雖有過臣屬關係,但也是權益之計,並非真心。涼州屬境早就擁有了自己的勢力。
社會學術
社會狀況
魏晉以來,與中原地區相比,河西地區縱然在經濟社會方面穩步發展,經濟自給能力也較強,但廣大農民的貧困化仍是當地普遍的社會問題。其根本原因是土地占有的不均、賦稅、徭役和兵役的沉重。
西晉永寧元年(公元301年),安定郡烏氏縣人張軌受命出任涼州刺史領護羌校尉,十六國時期五涼政權中的前涼政權由此肇基。這個以河西著姓為政治核心的割據政權建立初期,就依賴大族豪右勢力,這使得土地占有關係方面存在的矛盾空前緊張。據史料記載,西晉實行占田與課田制度,這種土地的分配製度不是國有土地基礎的授田,而只是在法律上規定和承認私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以及按照土地畝數繳稅的數額。至於這個土地占有限額能否達到,國家並不給予保證。故此,大量的土地都集中在豪右地主手裡。再加上中原戰亂,人口大量西遷,一些避亂遷入河西的西晉官吏也隨之加入豪右地主行列,成為新的土地兼併者。這樣,河西地區農民與地主在土地占有關係方面的矛盾進一步加劇。為了“追竇融故事”,一統河西,面對這些關乎民生疾苦的困難問題,前涼的歷任執政者都一一化解了。
前涼張軌時期,軍國初創,財政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包括賦稅、徭役和兵役等這無不一一加在老百姓頭上。如果農民的土地問題解決不了,那么賦稅、徭役和兵役的徵收將十分困難。若採取強制徵收,只能加大老百姓的貧困化程度,導致廣大農民破產流亡。更甚者會造成前涼社會經濟難以啟動和運行,民怨載道,社會不安。鑒於此種形勢,張軌及其後繼者都從民生國計兩個方面考慮,繼續沿用晉朝確認的“以經濟政策為治國之本”的策略,把土地和賦稅問題作為治國興邦的根本問題加以解決。
自晉惠帝永寧元年中原陷入戰亂,到晉懷帝永嘉中匈奴和羯人起兵,黃河中下游的廣大老百姓橫遭屠殺、蹂躪。在鋒鏑之餘,大量百姓輾轉流離,遠離戰亂的河西成了中原流民矚目的地方之一。張軌到涼州後了解到這些情況後,便上表西晉政府,建議在姑臧城西北面劃出一大塊土地,設定僑郡縣,配土地給流民耕墾。張軌在給西晉政府的奏表里這樣寫道:“請合秦雍流民移之,於姑臧西北置武興郡,統武興、大城、烏支、襄武、晏然、新鄣、平秋、司監等縣。”
張軌的這招一舉兩得,首先是解決了流民在土地占有和利用方面的衝突,其次還讓這些流民逐漸過度成前涼國賦稅和徭役的承擔者。
晉建興二年五月,張軌躺在病榻上,給文武大臣們留下了最後的遺言“文武將佐,務安百姓,上思報國,下以寧家。”(見《資治通鑑·第九十九卷》)看來,張軌在臨死時也念念不忘減輕涼州百姓的負擔。所以,在太興四年,剛當上西平公的張茂便勞役百姓修築靈均台,武陵人閻曾就裝神弄鬼假借張軌之命,深夜跑到王宮門前高喊:“武公遣我來曰:何故勞百姓而築台呼?”張茂聽聞次言後也只好作罷。
前涼第四任當政者張駿被涼州百姓譽為“積賢君”。那時,前涼“刑清國富”但災荒饑饉卻時常發生。《晉書·張軌傳》載:頃年頻出,戎馬生郊,外有飢羸,內有虛耗。這一切關乎民生疾苦的問題再一次引起了前涼當政者的格外重視。張駿構思了一個宏偉的構想:準備改造沙漠,以次來擴大耕地。於是在一次朝會上,他和諸大臣們商量如何實施“治沙田”一事,卻招來了大臣索孚的極力反對。索孚說:“凡為治者,動不逆天機,作不破地德。昔后稷之播百穀,不墾@石,禹決江河,不逆流勢。”爭論的結果不言而喻,張駿將這個“不識時務”的傢伙遠調到伊吾做都尉,專門負責這一區域的屯戍。張重華即位後,進一步施惠於
民。他的施政策略是“輕賦斂,除關稅,省園囿,以恤貧窮”。在這諸多策略中,“省園囿”的民生福利性程度最大。前涼園囿之興,開始於張茂築靈均台,止於張駿築謙光殿。這期間,許多“崇飾台榭”的工程,既廣占耕地,擴大了土地占有方面的矛盾,又費時費力,加重百姓徭役負擔。另外園囿之興還使得當政者沉湎於酒色園林之娛,荒廢軍政要務。張重華將園囿開放,供民耕墾。這項措施的實施,還省掉因土木興建對勞動力的徵發,減輕了百姓的徭役負擔,使百姓能休養生息。“除關稅”並不是完全廢除取消關稅制度。自張駿經營西域取得成功後,中西貿易日見活躍,關稅和市稅已經成為前涼政府的一項重要收入。因此,張重華實施“除關稅”的舉措是為了維護前涼的一統政治和減輕胡漢商賈的負擔。因為,據史載:前涼政府在河西主要城市收市稅,雖然關稅取消,但由於通商的人多了,市稅收入也就大幅增多,並不影響政府收入。
學術思想
“古之建國君民者,必教學為先。”教育,同樣對於十六國時期的前
涼歷任統治者來說,是一項勢在必行,必須解決的民生問題之一。從張軌時,便視教育和倡導教化為治理涼州的根本策略之一。他“始置崇文祭酒,位視別駕。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學校以教之,春秋行鄉射之禮”,這是一段記載於《晉書·張軌傳》中的文字,從這寥寥數語中,我們深感張軌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他文教興邦的凌雲壯志。到張駿時,“以右長史處領國子祭酒”。再到張祚時,曾以安車束帛征郭荷為博士祭酒,荷不受。
前涼時期的教育主要以“文治興邦”和“教化齊俗”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與初期的政治密切結合,培養了大批人才,使河西地區一步步走向安定,河西文化也繁榮起來。所以在北魏攻破北涼後,“徙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三萬戶於平城”,這群人中,如索敞、劉昞、陰興等人,北魏主“皆禮而用之”。並且北魏朝野中還盛讚“涼州雖地處戎域,然自張代以來,號有華風。”
民生教育問題解決了,再加上慎刑息兵的政策,前涼成為十六國時期,五涼政權當中繼任者最多,建國時間最久的國家(前涼歷九主,七十六年)。正如史家們評說的那樣,張軌及其子孫們在河西“內撫遺黎,外攘逋寇,世既綿遠,國亦完富”,為保寧河西,發展河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前涼政權能在紛亂的戰爭局面下較安定地發展,一方面使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所決定,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儒家名教治國思想指導下的得力的治國措施。在封建社會上升時期,儒家思想的優越性是顯然的,前涼以儒學為主導的治國方略產生了許多積極影響,概其大要,有如下幾點:
一、繼承前代崇尚文教的傳統,不但提高了河西地區各少數民族的文化素質,而且使各民族的文化心理更加接近,促進了該地區的民族融合。
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四郡,移民實邊以來,涼州成為漢族和西北各少數民族直接接觸和交往的地區,成為絲綢之路的樞紐地帶,在東西經濟文化交流中處於舉足輕重。這一地區的安定與否至關重要。東漢末年乃至西晉,由於統治者民族政策的失誤,導致這裡民族矛盾激化,各族間的戰爭頻繁,如在東漢末期的羌人起義、河西鮮卑為主的涼州之亂。所以,如何處理民族關係是關乎涼州安定和發展的關鍵所在。前涼的締造者張軌在弭平“涼州之亂”過程中就有較深刻的認識。他在任涼州刺史時能切中要害所在,倡導儒學之風,以寬鬆的文教政策吸收、容納各族文化,逐漸形成以儒學為主的各種文化的融合體。再加上一系列回復貨幣流通、發展生產的措施,促進了涼州的民族融合。
二、崇尚儒學的政策,吸引了大批知識分子來參與政務,使十六國時期的北方文化中心逐漸遷移到地處西北邊陲的河西。
儒學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它始終為鞏固封建統治秩序起著中堅作用。儒學的一個優良傳統就是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授。前涼利用“中州人士”避難涼州的有利條件,興辦學校,積極鼓勵私人講學。由於漢魏以來學術逐漸地域化、家族化,而來到涼州的知識分子恰恰也帶來了不同地域、不同家族的不同的學術流派帶到河西地區,帶動了涼州本土文化的發展。如:江氏家族原籍陳留,在江瓊時流寓河西。江瓊原受學於魏晉書法大師衛凱,“善蟲篆訓詁”(《魏書·術藝·江式》),是書法和古文字學家。其家族成員“避地河西,數世傳習,斯業不墜”(《魏書·術藝·江式》);京兆人杜驥曾祖杜耽是西晉名臣,著名經學家杜預的後人,他到河西後致力於傳播經學。另外如廣平程駿,是著名的法學家;河東裴冼是著名的文學家等等。涼州原有的著名學者有宋纖、郭荷、郭瑀、祈嘉、索綏、宋慶等等,可謂人才濟濟。尚儒政策、河西敦厚的民風和尚武精神結合起來,產生了一批“兼資文武”的將領。著名的有謝艾,常自比諸葛亮,作戰勇敢有機謀,詩文也很有名。前涼在推行儒學的過程中並不教條,體現“近於現實,遠於宗教”(石泰《論十六國時期的秦隴文化》)的人文精神,能夠積極吸收各少數民族乃至外來民族的文化思想,在宗教和藝術領域表現尤為突出。從新疆到甘肅河西走廊的石窟寺的繪畫、建築、雕塑等都明顯帶有中外融合的過渡特徵,這反應出了當時東西文化交流的盛況。可以認為:前涼的肇基是十六國時期中原文化中心西移的開端。
三、前涼在儒學思想指導下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制定的一系列制度,不但對後涼、南涼、西涼、北涼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對北魏乃至隋唐制度都有影響。
陳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說:“秦涼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魏齊、隋唐之制度,承前啟後,繼絕扶衰,五百年間延綿一脈”,可見前涼在開啟河西文化氛圍的重要地位。
四、作為一個封建政權,前涼以儒治國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消極作用。這裡就個人所見淺談一點:
儒家政治學說的核心是宗法理論,由親其親而尊其尊演化出五倫,從而有三綱五常、忠孝節義一整套政治道德規範,歸根結底,其精髓在於血統紐帶,當政者要抓住這個關鍵。《孟子·離婁上》有“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平四海。”由此可見宗法統治就要依靠強宗大族。張軌入主涼州後,也不得不拉攏河西大族。他的股肱謀臣宋配、陰充、氾瑗、陰澹等都是河西望族出身。這種辦法對穩定河西局勢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也反映出了漢魏以來家族門第觀念對政權的巨大影響。作為一個封建政權,維護大地主利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觸動少數大地主的利益,所以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也在所難免。張鎮、張越兄弟陰圖趕走張軌、張茂誘殺涼州大姓賈摹等事件也正是家族矛盾衝突的一種反映。雖然前涼統治的河西地區相對於其他地區來說是較穩定的,但內部大族的鬥爭始終和政權更迭交織在一起,成為威脅前涼政權的重要因素,其實這也是漢魏以來封建政權內部不可糾正的通病。
主要皇帝
張軌
張軌,字士彥,安定烏氏人,漢常山王耳十七世孫。祖烈,魏外黃令,父溫,太官令。母隴西辛氏。軌少好學明經與同郡皇甫士安友善,拜太子舍人,與京兆杜預善,以所注<易>遺之。太康中,為尚書郎、太子洗馬、中庶子,遷散騎常侍,征西將軍司馬。軌以晉室多難,陰圖保據河西,追竇融故事。筮之,遇泰之觀,軌喜曰:"霸者之兆。"乃求為涼州。公卿亦舉軌,拜涼州剌史,課農桑,拔賢才,置崇文祭酒,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學校以教之。永興二年,拜安西將軍封樂鄉侯。惠帝崩,遣長史北宮純、司馬纂、別駕陰監奉表京師。是歲,大城姑臧,其城本匈奴所築也,南北七里,東西三里,地有龍形,故名臥龍城。永嘉四年十一月,黃龍出於臨羌河,發水升天,身長十餘丈。五年,帝遣使拜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榮命未至,而劉曜攻陷長安,遷晉帝於平陽。建興元年,晉愍帝即位於長安,遣使者拜軌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封西平郡公,固讓不受。三年,進拜太尉、涼州牧。以軌年老多疾,拜子寔行撫軍,副涼州剌史。五月,軌寢疾,立子寔為世子。己丑,薨於正寢,年六十。葬建陵,冊贈侍中、太尉,謚武穆,張祚僭號,追尊武王,廟號太宗。 張駿
張駿字公庭,寔之世子。永嘉元年生,幼而奇偉,十歲能屬文。茂之四年,拜使持節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西平公,大赦境內。劉曜遣使拜大將軍、涼州牧。元年正月,親耕借田。二月,始承晉元帝崩問,大臨三日。四年十二月,劉曜為勒所擒,曜太子毗及劉胤等率眾奔上邽。六年二月,石勒稱天王。遣使拜駿征西大將軍、涼州牧,加五錫之禮。八年,群僚勸駿稱涼王,置百官。駿曰:"此非人臣所言,敢有此言,罪在不赦。"又請立世子,乃立重華為世子。十二月,鄯善王元禮獻女姝好,號曰美人,立賓遐觀以處之。十四年五月,雨雪降霜,駿避正殿,素服,命群寮極言得失。十五年,以右長史任處領國子祭酒,立辟雍、明堂而行禮焉。命西曹掾集閣內外事付索綏,以著《涼春秋》。十一月以世子重華行涼州事。十九年田於建西,逾玉石縣。九月,改玉石縣為金澤縣。二十一年,始置百官,官號皆擬天朝,車服旌旗一如王者。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既崑崙之體,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謂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禹貢》:"崑崙在臨江之西,即此明矣。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無疆之福。"駿從之。二十二年六月,薨於正德前殿,年四十。晉遣策贈大司馬,謚忠成公。七月,葬大陵,張祚僭號,追尊文王,廟號世祖。
張重華
張重華字泰臨,駿第二子,寬和懿重,沉毅少言。駿薨,右長史任處上華為使持節、大都督、太尉、涼州牧、護羌校尉、西平公、假涼王,大赦境內。三年九月,晉遣使者拜侍中大都督隴右諸軍事、大將軍、涼州剌史、領護羌校尉、西平公。重華以位號未稱,怒不受詔。群寮上重華為丞相、涼王、雍秦涼三州牧。五年重華宴群寮於間豫庭,論講經義。顧問索綏曰:"孔子婦誰家女老聃父字為何四皓既安太子,住乎還山乎?"綏曰:"孔子婦姓亓官氏。老聃父名乾,字元果,胎刖無耳,一目不明,孤單,年七十二無妻,與鄰人益壽氏老女野合,懷胎八十年乃生老子。四皓還否,臣尚未悉。"重華曰:"卿不知乎四皓死於長安,有四皓冢,為不還山也。"七年十月,重華寢疾臨春坊,遣左長史馬岌榮拜子靈曜為世子,大赦境內。十一月薨於平章殿,年二十七。葬顯陵。張祚僭號,追謚桓王,廟號世祖。
前涼帝系表
(1) 武穆王 張軌 (255-314) 在位(300-314)
(2) 昭王 張寔 (271-320) 在位(317-320)
(3) 成王 張茂 (271-324) 在位(320-324)
(4) 文王 張駿 (307-346) 在位(324-346)
(5) 恆王 張重華 (327-354) 在位(346-353)
(6) 哀公 張曜靈 (344-355) 在位(353)
(7) 威王 張祚 (?-355) 在位(353-355)
(8) 沖王 張玄靚 (350-363) 在位(355-363)
(9) 悼公 張天錫 (343-403) 在位(363-376)
(10) 涼王 張大豫 (?-386) 在位(386)
史書評價
前涼忠成公張駿
張駿統治時“盡有隴西之地,士馬強盛,雖稱臣於晉,而不行中興正朔。,,所置官僚府寺擬於王者,而微異其名。又分州西界三郡置沙州,東界六郡置河州。二府官僚莫不稱臣。又於姑臧城南筑城,起謙光殿,畫以五色,飾以金玉,窮盡珍巧。殿之四面各起一殿,東曰宜陽青殿,以春三月居之,章服器物皆依方色;南曰朱陽赤殿,夏三月居之;西曰政刑白殿,秋三月居之;北曰玄武黑殿,冬三月居之。其傍皆有直省內官寺署,一同方色。及末年,任所游處,不復依四時而居。”
張重華問爵涼王
《晉書》記載:
詔遣侍御史俞歸拜重華護羌校尉、涼州刺史、假節。是時石季龍西中郎將王擢屯結隴上,為苻雄所破,奔重華。重華厚寵之,以為征虜將軍、秦州刺史、假節,使張弘、宗悠率步騎萬五千配擢,伐苻健。健遣苻碩御之,戰於龍黎。擢等大敗,單騎而還,弘、悠皆沒。重華痛之,素服為戰亡吏士舉哀號慟,各遣弔問其家。復授擢兵,使攻秦州,克之。遣使上疏曰:“季龍自斃,遺燼遊魂,取亂侮亡,睹機則發。臣今遣前都鋒督裴恆步騎七萬,遙出隴上,以俟聖朝赫然之威。山東騷擾不足厝懷,長安膏腴,宜速平盪。臣守任西荒,山川悠遠,大誓六軍,不及聽受之末;猛將鷹揚,不豫告成之次,瞻雲望日,孤憤義傷,彈劍慷慨,中情蘊結。”於是康獻皇后詔報,遣使進重華為涼州牧。
是時御史俞歸至涼州,重華方謀為涼王,不肯受詔,使親信人沈猛謂歸曰:“我家主公奕世忠於晉室,而不如鮮卑矣。台加慕容皝燕王,今甫授州主大將軍,何以加勸有功忠義之臣乎!明台今宜移河右,共勸州主為涼王。大夫出使,苟利社稷,專之可也。”
歸對曰:“王者之制,異姓不得稱王;九州之內,重爵不得過公。漢高一時王異姓,尋皆誅滅,蓋權時之宜,非舊體也。故王陵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伐之。’至於戎狄,不從此例。春秋時吳楚稱王,而諸侯不以為非者,蓋蠻夷畜之也。假令齊魯稱王,諸侯豈不伐之!故聖上以貴公忠賢,是以爵以上公,位以方伯,鮮卑北狄,豈足為比哉!子失問也。且吾又聞之,有殊勛絕世者亦有不世之賞,若今便以貴公為王者,設貴公以河右之眾南平巴蜀,東掃趙魏,修復舊都,以迎天子,天子復以何爵何位可以加賞?幸三思之。”
(沈)猛具宣(俞)歸言,重華遂止。
重華稱王的真相
《晉書·載記序》記述
大凡劉元海以惠帝永興元年據離石稱漢。後九年,石勒據襄國稱趙。張氏先據河西,是歲,自石勒後三十六年也,重華自稱涼王。後一年,冉閔據鄴稱魏。
前涼政權的評價
《晉書·列傳第五十六》如下所述:
史臣曰:長河外區,流沙作紀,玉關懸險,金城負固,有苗攸竄,帝舜投而不羈;渠搜是居,大禹即而方敘。世逢多難,嬰五郡以誰何;時遇兵凶,阻三邊而高視。雖非久安之地,足為苟全之所乎!周公保之而立功,士彥擁之布延世。摯虞觀象,記洪災之不流;侯瑾覘泉,知霸者之斯在。匪唯地勢,抑亦有天道歙!茂、駿、重華資忠踵武,崎嶇僻陋,無忘本朝,故能西控諸戎,東攘巨猾,綰累葉之珪組,賦絕域之琛(chēn)賨(cóng),振曜遐荒,良由杖順之效矣。祚以卑孽,陰傾冢嗣,播有茨於彤管,擬宸居於黑山,丁琪以切諫遇誅夷,王鸞以讜言嬰顯戮,境內雲據,仇其竊名,卒致梟懸,自然之理也。純嘏微弱,竟亡其眾。奉身魏闕,齒跡朝流,再襲銀黃,祖德之延慶矣。
贊曰:三象構氛,九土瓜分。鼎遷江介,地絕河濆。歸誠晉室,美矣張君。內撫
遺黎,外攘逋寇。世既綿遠,國亦完富。杖順為基,蓋天所佑。
註:以上是唐朝史官或《舊晉書》作者對前涼的政權的評論,這種評價得益於和李氏西涼一起列入《晉書》的“列傳”篇,異於其他14國勢力入“載記”。
帝王世系
姓名 | 表字 | 廟號 | 私謚 | 晉賜謚 | 張祚追尊 | 生卒及在位年月 |
---|---|---|---|---|---|---|
張軌 | 士彥 | 太祖∣祚追 | 武穆 | 武公 | 武王 | 255- 301-314 ( 五 ) |
附: 1)《 十六國春秋別本 》載:葬建陵,冊贈侍中、太尉,謚武穆,張祚僭號,追尊武王,廟號太宗。2)301年西晉拜張軌為護羌校尉、涼州刺史。 |
姓名 | 表字 | 廟號 | 諡號 | 年號 | 生母 | 陵墓 | 在位時間 |
---|---|---|---|---|---|---|---|
張寔 | 安遜 | 高祖 | 明王、昭王 | 建興 | 314-320 | ||
張茂 | 成遜 | 太宗 | 成王 | 建興 | 320-324 | ||
張駿 | 公庭 | 世祖 | 文王 | 建興 | 324-346 | ||
泰臨 | 世宗 | 桓王 | 建興 | 馬氏 | 346-353 | ||
張曜靈 | 元舒 | 英宗 | 哀王 | 建興 | | 353 | |
張祚 | 太伯 | 高宗 | 威王 | 和平 | 354-355 | ||
張玄靚 | 元安 | 烈宗 | 沖王 | 昇平 | 355-363 | ||
張天錫 | 純嘏 | 神宗 | 悼王 | 昇平 | 劉美人 | 363-376 | |
張大豫 | | 閔宗 | 平王 | 鳳凰 | 焦夫人 | | 386 |
附: (興寧元年;元始363歲年) “ 秋七月〖元始363歲年七月〗,張天錫弒涼州刺史、西平公張玄靚,自稱大將軍、護羌校尉、涼州牧、西平公 ” 。《魏書》:天錫,字純嘏,一名公純。 注 :以上的私謚、晉賜謚見《晉書 · 列傳第五十六》,由於河西前涼割據政權與江左晉國遠隔重山,相懸兩地,中間先後有多國勢力割據,客觀上導致了訊息不靈通,晉廷也難以具悉涼州情況,較少傳達敕書詔令,因此有好幾位“涼公”竟沒有賜謚,而當地的私謚也相應多了,甚至張祚“稱王”(一說稱帝)時均追尊其祖王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