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職員表
導演|編劇|演員|製作人|原創音樂
導演Director:
賈樟柯ZhangkeJia
編劇Writer:
賈樟柯ZhangkeJia
演員Actor:
王宏偉HongweiWang....Minliang
趙濤TaoZhao....Ruijuan
楊天乙TianYiYang....ZhongPin
梁景東JingDongLiang....ChangJun
製作人Producedby:
周強KeungChow....associateproducerJoëlFarges....co-producer
市山尚三ShozoIchiyama....producerEliseJalladeau....co-producerKitMingLi....producer
森昌行MasayukiMori....executiveproducer
余力為NelsonYu....associateproducer(asYuLikWai)
原創音樂OriginalMusic:
半野喜弘YoshihiroHanno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義大利
Italy2000年9月4日......(VeniceFilmFestival)加拿大
Canada2000年9月14日......(TorontoFilmFestival)日本
Japan2000年12月24日......(TokyoFILMeX)荷蘭
Netherlands2001年1月28日......(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Rotterdam)德國
Germany2001年2月17日......(Berlin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中國香港
HongKong2001年4月7日......(HongKong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阿根廷
Argentina2001年4月23日......(BuenosAiresInternationalFestivalofIndependentCinema)新加坡
Singapore2001年4月28日......(Singapore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美國
USA2001年7月7日......(NewYorkCity,NewYork)澳大利亞
Australia2001年7月27日......(Melbourne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澳大利亞
Australia2001年7月30日......(BrisbaneFilmFestival)荷蘭
Netherlands2001年8月2日法國
France2001年8月29日希臘
Greece2001年11月14日......(Thessaloniki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葡萄牙
Portugal2002年3月22日阿根廷
Argentina2002年7月11日英國
UK2002年8月2日美國
USA2003年3月14日......(limited)美國
USA2005年5月28日......(Seattle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羅馬尼亞
Romania2005年11月4日......(FestivalduFilmFrancophone)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BandaiEntertainmentInc.[日本]
ArtcamInternational[法國]
胡同製作[中國香港]
北野武工作室[日本]
T-Mark[日本]
發行公司:
PrimerPlanoFilmGroupS.A.[阿根廷](Argentina)
人造眼[英國](UK)
SlovenskaKinoteka[斯洛維尼亞](2002)(Slovenia)(allmedia)
EmpirePicturesInc.[美國](2003)(USA)(subtitled)
PrimerPlanoFilmGroupVideoS.A.[阿根廷](Argentina)(video)
AdVitam[法國](France)
影片簡介
1979年,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汾陽縣文工團的崔明亮、張軍等年輕人在舞台上排演詩朗誦《風流歌》 。朗誦的女演員殷瑞娟,是崔明亮傾慕的戀人。兩人一起參加工作,經常在一起排練,但關係微妙,從未相互表達。星期天,崔明亮和張軍約殷瑞娟,鍾萍等同事去看電影《流浪者》 ,恰巧碰到了殷瑞娟的父親。殷父不喜歡女兒與崔明亮在一起,以為兩人在談戀愛,從電影院將女兒叫走,大家不歡而散。殷瑞娟和崔明亮都極不平靜,兩人在黃昏的街上不期而遇,終於表達了愛情……
幕後製作
賈:沒變化,接著拍,《站台》這個劇本大概是在1995年或者1996年開始的,那時剛剛開始拍短片。實際上《站台》應該是我的處女作。我想著拍電影,我將來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站台》。從1990年以後我從家鄉汾陽到了太原,也就20歲,學畫,離開原來那個封閉的環境,到了一個新的生活環境裡頭以後,慢慢地開始,汾陽的那些人和事變得比原來要清晰很多。後來1993年又到了電影學院,1995年寫劇本的時候第一個想拍的就是80年代汾陽的生活。因為這10年是從1980到1990年,正好是我自己從10歲到20歲的過程,這個過程我覺得對每個人都是重要的。成長,開始懂事,開始有自己的生活,開始有自己的選擇,然後在這個過程裡面,正好是一個自己成長裡頭最重要的階段。我不管別人對80年代印象怎么樣,我自己覺得80年代對我來說是非常動盪的,是非常激動的10年,為什麼說它動盪,因為很多信息,很多人和事情都非常迅速地變化。
《站台》我原來在契約里簽的是2小時40分的電影,最後我的導演版本是3小時10分,多了40分鐘,他們看了我最後完成的劇本之後,已經知道不可能是2小時40分的電影,大家都沒說什麼。我記得日本製片說得特別好,他說既然導演覺得有必要用3個多小時來展開他的故事,那么就尊重他吧。因為我非常清楚,這樣的長度等於說你拒絕了商業,放棄了商業上成功的可能性。不是說完全不可以放,但是絕對不會收得好,因為這個長度你讓一個普通觀眾坐在影院去看你生命經驗的過程,西方的觀眾、國外的觀眾是不是有這個興趣,耗費這么長的時間來了解你的電影。這完全是一個挑戰。
賈:我自己是完全瘋掉了,越拍越長,很多東西都在現場改、現場加。我們拍了3期,第1期為了搶秋天的景,只拍了3天,那3天很快樂,很輕鬆。以後真正拍攝是到1999年的冬天,那個冬天非常痛苦,剛開始是沙塵暴,我們因為沙塵暴停了一個星期。有一天我看景的時候,就看風把那個電線吹到一起短路以後,一個火龍沿在電線在跑,嚇壞了,怕觸電,根本沒法工作。工作人員差不多有六十幾個,大家呆在旅館裡頭,一星期就那么耗著,這對攝製組來說,簡直是一個災難,人心惶惶的。
沙塵暴過去以後,是我們電影裡頭要求有一些雪景,老怕不下雪,因為1998年的時候汾陽一年沒下雪,結果是一場接一場,除了雪景沒得拍,因為你不接戲,然後所有能改成雪景的都拍了。然後大家坐在那兒等啊,等雪停了融化了再接著拍,這些困難讓我覺得拍攝特別漫長,實際上整個用了60天的時間,但是感覺過了半年一樣,所有的人都覺得太漫長了。在這么漫長的一個創作期間,不停地改,改的最重要的一個方向,就是原來劇本裡面的人情世故都介紹得非常清楚,比如說尹瑞娟這個女孩,她後來幹嘛了,為什麼變成一個稅務員,前因後果都有。
但在實拍的時候,有一天突然我不想拍了,我覺得敘事有問題,我就停掉。我覺得應該改,因為一個縣城裡的女孩子,不管是女孩子也好,男孩子也好,她生命過程里發生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那些事情,誰都知道,而且也沒必要交代,那些不是最重要的。還有就是人和人的相互了解,你又能了解多少?我家在宿舍區,我們後面的一排樓里有個女孩,有一天我突然看她該上學的時間不上學了,覺得很奇怪,又過了幾天,她穿了一個郵遞員的衣服。我就明白了,原來她是不念書了,當郵遞員了。
她到郵局工作,她為什麼不上學,為什麼不上學之後沒去當售貨員,而是當了郵遞員?你也不知道。但你覺得一個人的命運就這樣在變化,生命的過程就是如此。所以我一下就覺得應該這樣拍,我不管因果,我不去說她為什麼要這樣,我都去掉了,就變成了電影中的人和事都在發生,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也永遠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是我們都接受這樣的後果,接受這樣的生活,這是整個在拍攝過程中改變最大的一個方向。《站台》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經驗,不單是因為它搬走了心裡的一個石頭,那個年代,真的有段時間我覺得不把這個片子拍了,我沒有辦法去想像別的片子,覺得總是個事兒,不辦完它我沒法開始新的事情。
看點
站台》的好幾個地方都讓人淚流滿面;第一個地方是崔明亮他們在山谷里聽到火車來了,瘋狂的跑去看火車場景,對於一個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來說,這個鏡頭可能很普通,可是對於一個封閉的小縣城的年輕人們來說,火車代表著遠方,代表著自由,代表著希望;而這些正是他們渴望和追尋的,所以當他們第一次那么近的接近火車的時候,他們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們發狂的奔跑過去,看著遠去的火車大聲的吶喊著,仿佛要把內心的苦悶盡力的釋放出來,仿佛火車可以把那些苦悶帶走!我也來自一個偏僻的縣城的鄉下,對火車的這種情感感受很強烈,所以當我看到崔明亮們大聲呼喊的時候,讓人流淚,很壓抑的流著淚。
第二個讓人留淚的地方還是在山谷里,崔明亮爬上車開始放《站台》這首歌曲,然後攝象機長鏡頭遠遠的觀望著那群年輕人歌唱,觀眾的心也一下子被歌曲撩撥的難過起來,那種失落的,迷茫的情緒被這首歌曲渲染的很悲壯;其實這個時候沒有流淚,再一次流淚的時刻在後面,天黑了下來,深藍的的夜幕低垂,四周高山逶迤,整個空間和氣氛都十分沉重陰鬱,這時候崔明亮一個人走到河中間點燃一堆篝火,此時影片裡最深情憂傷的那段大提琴演奏的音樂響起,感到一種寒冷,仿佛點燃的是青春的孤寂和困境的生活,仿佛響起的是青春的吶喊和顫抖的回聲;於是我又哭了,沒有知覺的淚水滑進脖子,冰涼的淚水。
第三個讓人流淚的地方是崔明亮表弟三明的那一章節;三明一路奔跑追趕著崔明亮,要他帶5塊錢回去給妹妹上學,他木然的表情和簡短的話語讓人心痛不已;賈樟柯讓崔明亮停下來看著他遠去的背影其實是把崔明亮的眼睛借給了觀眾,觀眾和崔明亮一樣難過,不知所措;而崔明亮上車走遠後,賈樟柯又把攝影機對準三明爬山的鏡頭,長鏡頭下三明艱難的爬著山,越走越遠越渺小;這個鏡頭具有非常悲憫的情懷,把一個鏡頭給三明這樣的處於一種失語狀態下的民工,在鏡頭裡長時間注視著他們的艱難生活,又有種無能為力的苦痛;使人看的心痛,讓人看到了賈樟柯心痛,賈樟柯說三明是他的親表弟,《站台》里那段簽賣身契約的戲是真實發生在三明身上的;他說中國有很多三明這樣的人在默默無聞的用生命付出;因為這個鏡頭,使人對賈樟柯肅然起敬。
藝術風格
考慮到山西小城中冬天來臨所造成的陰暗的自然景象、古老的城牆和那個特殊的革命時期在人們心中留下的陰影,《站台》全片採用了灰色為主要基調, 場景中活動的人物也主要穿著藍、深藍和黑色衣服,白色的厚厚積雪更加重了那種肅殺嚴寒的感覺。與其他經常出現的色彩相比較,紅色在《站台》中出現的次數雖多,但在構成整部影片的鏡頭畫面構圖中,只占據了很小的位置,甚至只是一個角落或一一個影子,在整體昏暗略帶壓抑的氛圍中顯得特別醒目;其主要代表物品有紅色的旗幟、土牆上紅色的“為人民服務”、紅色的大字報、農民家中的裝飾物(如紅色的暖水瓶)等等。
從全片的表現內容和整體基調來分析,紅色首先是時代的象徵和政治風暴的遺留物。在文化大革命剛剛過去四年、思想控制和文化禁錮仍然嚴重、生產力落後而造成精神物質雙重貧困的1979年,中國大陸依然保留著那個特殊時期的產物:灰黃色的土牆上寫著大大的“為人民服務”的標語,隨處可見用紅紙寫成的海報、通知,似乎象徵著這個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方面過於外化的傾向性仍然占據著人們的生活和思想;與此相反,生活在這樣一個“又紅又專”的大地上的人們卻過著一種缺乏文化娛樂的貧瘠日子,穿的是黑色、藍色的粗布褲子和棉衣,戴的是厚厚的黑邊眼睛,連異性之間的好感都會被專制的“父權”(一個在軍隊工作的父親形象,實際上還有政治壓力的隱含意味)所管制、壓抑。這樣一種紅色,代表的不是熱情,不是幸福,也不是吉利,而帶給人們一種類似於見到流淌的鮮血的恐怖感;雖然片中沒有直接的對於肉體的暴力傷害,但是精神上的侮辱、壓制和損害是比肉體痛苦更殘忍的折磨,因為它限制了人的心靈的自由,破壞了一個人作為具有獨立性的個體應該擁有的尊重與被尊重的權利,壓抑了人的自然本性的要求。
另一方面,紅色在片中又與劇中人物的個人情感形成呼應和對照,揭示人物性格,表現小人物在時代浪潮里受到的情感衝擊和對自身命運想要掌握卻力不從心的悲哀。最明顯的一個場景是當崔明亮與尹瑞娟在積著厚厚白雪的城牆下談話時,城牆根下燃燒著的一堆紅色的火焰。城牆是灰色的,幾乎沒有被鏡頭記錄的天空也是灰色的,兩個人穿的衣服也是深色的(尹土黃,崔黑色),混在陰暗的環境中幾乎不能發現他們的存在;惟獨那燃燒的火苗照亮了一個小小的角落,但在寒冷的北風的襲擊下,這點火苗也在搖晃著,似乎隨時可能熄滅。
在這個片段里,紅色帶點金色的火苗就是崔明亮與尹瑞娟剛剛誕生的一點點愛情的嫩芽。它剛剛來到這個世界,還在兩個年輕人的心裡模稜兩可地顫抖著,怯怯地渴望著彼此之間的交流,就面臨著自然界寒冷的冬天的襲擊和人世的各種複雜因素的挑戰;家庭的重壓、事業的不穩定、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實現的夢想、生計的困難,以及兩人若即若離的心靈距離,都讓這點為生命帶來一些光彩的火焰處在危險的境地中。畢竟,在那個年代,愛情也是世俗的、政治的產物,個人的情感再怎么充沛、怎么浪漫、怎么偉大和堅貞,也抵擋不住一個階級成分的劃分帶來的影響。更何況,穿著被人罵為“流氓”的喇叭褲的崔明亮怎么可能得到尹瑞娟在警察局工作的父親的欣賞?
鍾萍則是一個膽大豪放的姑娘,她曾經在文工團的表演場地里叼著玫瑰花跳西班牙舞;那紅黑配色的眩目的長裙表現出她性格里反叛、自信、活潑的一面。她與張軍的愛情不同於崔明亮與尹瑞娟的感情:她與張軍都是性格比較外向的人,而且有著不完全遵循傳統的自我意識,在個人生活上兩人沒有結婚便開始同居(這在開放程度大大提高的現代社會中仍然不是光彩的事情),張軍還去過當時相對先進的廣州,帶回了吉他,讓文工團的青年團員們接觸了更多的流行音樂;而崔明亮與尹瑞娟的感情則是溫和的,期待能得到傳統的認同。相較之下,鍾萍的個性更接近現代女性,其生活觀念和方式更接近現代社會的價值認定,但儘管如此,時代和地域的限制決定她的反叛僅僅只存在那么一個窄小的範圍之內,僅僅只局限於對自我生活中某些方面的顛覆,卻無法創造。在影片的故事中,鍾萍後來懷孕了,找了關係去做人流,然後又因為未婚同居而被雙雙抓進派出所。
在進入白得令人心生恐懼的醫務室前,那紅色的標示牌顯得如此生硬而耀眼,鍾萍狠狠地打在張軍臉上的那一巴掌反映出她憤怒、害怕而又不安的心情:生活對她而言,並沒有因為她的反叛就改變了多少。在歷史的前進車輪中,她的反叛只是中國的部分年輕人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精神饑渴的一種外在反映,而這種饑渴又能在哪裡尋找到得到滿足的站台?和大多數默默無聞的人們一樣,她也只是一片隨風飄逝的樹葉,雖然曾在石階上短暫停留,最後終於回歸塵土。
佛教的文化里有“彼岸”的說法。人生活在此岸,而人的希望和追求都停留在彼岸。此岸與彼岸之間沒有可以直接來往的通道,但人們卻總是想到達自己希冀的彼岸,去尋求自己的希望或另外的生活。此處的“站台”也有彼岸的意思。人生好比是列車,終點也許是死亡,也許是再生;而在列車行進的過程中,又有無數短暫的停留點,也就是一個個的站台。但是站台畢竟只是站台,只是一個暫時供你休憩、供你留駐的空間;它不是旅途的目的,也不是旅途的終點。或者說,站台只是人們心靈追求的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是年輕和夢想的代名詞,也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的集合。但是那裡是站台呢?它只不過是人們創造的、在貧瘠的生活里繼續生存下去的理由,一片開滿了鮮花的彼岸的遼闊土地。
除了整個片子的流暢平實,一種暗含刀鋒對大時代轉變中的無意而為隨著影片的行進鋪展開來。影片的結構是隨著那些我們熟悉的歌曲在高音喇叭里一播,隨著劇情所需,隨著主人公的哼唱,整個時代的變遷就輕鬆自然地給解決了。我被震動感動的同時,也想起來自己的生活,在和我一樣有著相同閱歷的同時代人里,有多少個青春的夢幻者也是想去這么訴說大時代的變化與內容啊,而我們可愛的令人尊敬的賈導卻用很流行的音樂將時代的意義以歌言之,感動大眾的同時,也使更多音樂人看到了音樂的魅力。
賈的每一部片子都能夠在言簡意賅中展開他的平鋪直述,這似乎是他的風格。作為註解現代鄉鎮生活內在精神的藝術作品,賈的個人經歷注定他成為為這種精神做出最好理解的影像游吟詩人。把賈的電影作品比作鮑布迪農的游吟詩歌與民謠吟唱再恰當不過,通過祭奠青春,游吟生命,歌頌青春,謳歌充滿個人理想色彩的英雄主義氣節正是他們的相似之處。
對賈而言。對生命純真的堅持使他的敘事性略帶著倉涼荒蕪的抒情氣質,這氣質似乎還原了一種具有中國式的悲情電影風格——這悲情的所在就是對現實生存中某一特定人群的長久注目。而廣闊的人格和在對自我尋找的沉靜中,使他的記憶始終停留在他的故土也留在他走過的歲月之中。我們都是靈魂的孤獨者,因此我們必然相遇必然在愛與力量的夜空綻放出自身的能量。
幕後花絮
《站台》是賈樟柯的一段個人成長回憶錄,片中有令人熟悉且懷念的縣城、縣城中的年青人……處處充溢著過去生活的影像,而影片,正是通過在新舊交替時期從縣城走出的一群年輕人的愛情與生活,表達一種對普通人的尊重和生活理解,將普通小人物的經歷當成了重要歷史進行展現。《站台》表現的不僅僅是影片中人物不斷走穴經歷的種種車站,而且是一個個交錯的歷史片段,一種歷史的背景在影片裡發揮著命運的力量,並且正是這種力量,讓普通人的命運成為歷史,那些為夢想、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構成了歷史的真實註解。
《站台》演員相關圖片(16張)社會生活片這是一部在社會變化中反映人物變化的影片。片中人物從富有理想和熱情,漸漸落入平凡生活的成熟,在各種變化中可以體會到人物的情緒和夢想。這是一部充滿理想的普通人生活的關照電影。在巨大的社會變遷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人,影片用充滿深情的眼光注視了他們。用一種深沉緩慢的鏡頭,記錄下一群青年人的流浪生活,這是一群在路上的青年,最又回到了他們的故鄉。在新的生命降臨後,他們把他們的熱情燃燒後,又獲得了暫時的平靜。正如導演所言:"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普通人的史詩
《站台》表現的不僅僅是影片中人物不斷走穴經歷的種種車站,也不是僅僅描寫了一段段個人歷史的歸宿,而是影片展現出來的對普通人的尊重和生活理解,把一些普通小人物當成了重要歷史進行描寫。而相反的,那些歷史卻成為了普通人的背景。在沒有消失的歷史語錄里,那些年輕人開始觸及到人生的變遷。這讓一種歷史的背景在影片裡發揮著命運的力量。然而正是這種力量,讓一些人的命運成為歷史。歷史不再是偉人們的,而是那些為夢想、生活奔波的小人物。他們才能真正體會歷史的轉變,構成了歷史的真實註解。可以說,這部影片是那些小人物的史詩。
精彩對白
二勇用口琴模仿著嗚嗚的火車汽笛。
二勇:烏蘭巴托是哪兒?
崔明亮:外蒙古首都。
二勇:外蒙古首都?
張軍:一直往北走,過了內蒙就是。
二勇:再往北是哪兒呢?
張軍:蘇修。
二勇:蘇修再往北呢?
張軍:應該是海了吧?
二勇:海再往北呢?
張軍:你麻球不麻球煩?成天問這問那。
崔明亮:再往北就是這兒,就是汾陽,武家巷十八號,張軍家。
二勇:鬧了半天我們都住在海的北面。
尹瑞娟:哎!你咋畫了眉了?
鍾萍:好看。
尹瑞娟:張軍不在你給誰看?(仔細端詳了一下鍾萍的臉)真難看!
鍾萍回頭照了照鏡子:不難看,這叫柳葉眉。
尹瑞娟:是難看么。
鍾萍:不難看。(看了一眼尹瑞娟,轉身從窗台上拿來眉筆)哎!
尹瑞娟警惕地:你不要給我畫。
鍾萍不由分說按住尹瑞娟硬要給她畫。
尹瑞娟伸手去擋:難看死了,你叫我咋去見人。
鍾萍還是不依不饒:別說話!我這個難看嗎?
尹瑞娟:難看--(還是被鍾萍按住了)慢著,輕點。
鍾萍:你能不能不說話?(自顧給尹瑞娟畫了起來)國外現在最時興這種眉了---
尹瑞娟:行了行了,這個---
鍾萍:別動,別動!馬上就好。哎,好---(畫完一根,尹瑞娟急著想去照鏡子)不用看!一會兒畫完了一齊看。
尹瑞娟:行了行了
影片評價
《站台》表現的不僅僅是影片中人物不斷走穴經歷的種種車站,也不是僅僅描寫了一段段個人歷史的歸宿,而是影片展現出來的對普通人的尊重和生活理解,把一些普通小人物當成了重要歷史進行描寫。而相反的,那些歷史卻成為了普通人的背景。在沒有消失的歷史語錄里,那些年輕人開始觸及到人生的變遷。這讓一種歷史的背景在影片裡發揮著命運的力量。然而正是這種力量,讓一些人的命運成為歷史。歷史不再是偉人們的,而是那些為夢想、生活奔波的小人物。他們才能真正體會歷史的轉變,構成了歷史的真實註解。可以說,這部影片是那些小人物的史詩。
《站台》里的這段大提琴演奏的音樂非常具有爆發力,短促卻飽含深情和力量;這一小節音樂在影片裡很謹慎的出現過幾次,每一次的出現都和畫面以及敘事情感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音樂響起,仿佛撥開了影片情感的閘門,影片所要傳遞的感情就像閘水一樣忽的噴湧出來,和觀眾的情感撞擊在一起,激盪澎湃。
讓人影響深刻的另一點是演員細節豐富的表演。崔明亮在打完電話後,走出郵電局,一聲不吭的站在那裡,兩手插在褲袋裡不停的搗騰,我猜想這是不是演員自己的習慣動作。還有崔明亮在理髮店的玩火柴,伊瑞娟在對崔明亮攤牌時的玩橡皮筋,伊瑞娟的一個朋友在她床前玩打火機以及最後伊瑞娟逗小寶寶玩得場景,都非常地細節和特別,非常有真實感。由於所有場景都是長鏡頭,所以演員的表演是一氣呵成的,完全沒有了人工修剪的痕跡。導演在這時候只是一個觀察者,而非編排者。
這是一部在社會變化中反映人物變化的影片。片中人物從富有理想和熱情,漸漸落入平凡生活的成熟,在各種變化中可以體會到人物的情緒和夢想。這是一部充滿理想的普通人生活的關照電影。在巨大的社會變遷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人,影片用充滿深情的眼光注視了他們。用一種深沉緩慢的鏡頭,記錄下一群青年人的流浪生活,這是一群在路上的青年,最又回到了他們的故鄉。在新的生命降臨後,他們把他們的熱情燃燒後,又獲得了暫時的平靜。正如導演所言:“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影片中還有兩處獨舞的場景,一個是鍾萍的西班牙舞,另一個是伊瑞娟在辦公室的舞蹈。後者與崔明亮的那一團火相呼應。兩個人的內心深處還是渴望不平靜。
劇情中的一個支線情節也非常有戲份。崔明亮的表弟為了給妹妹上學,自己去小煤礦工作。導演在表現生活的殘酷時分寸掌握得很好。崔明亮的表弟拿著生死契約讓他念給他聽,崔明亮讀完後他表弟就去按手印了。沒有過多渲染,卻已直指人心。
然後兩人蹲在土堆上,崔明亮的表弟從帽子裡拿出一張照片遞給他,他看後問照片中的人是誰,他表弟不語,然後他誇了句,怪漂亮的。他表弟聽後就把照片取回來,放在帽子裡戴上,繼續在土堆上抽菸。這時候鏡頭離演員很遠,根本看不見表情,但從演員的語氣和動作,完全可以看出崔明亮表弟當時的滿足。至於照片中的人姓甚名誰,和表弟有什麼關係,導演全部略去。這絕對是精彩的手筆。表弟這個戲份不多的角色也因此格外豐滿。一個生活在生死線上出賣苦力的人,內心也沒有失去對美好的追求。
如此等等,這部影片充滿著讓人回味的場景。
是啊,站台是守候等待的地方,是離別的地方,是出發遠行的地方。
賈樟柯談《站台》
《站台》這個劇本大概是1995年或者1996年開始寫的,那時剛剛開始拍短片,實際上《站台》應該是我的處女作。《站台》有意思的一點應該是它使我真的在一個工業體制裡面去工作,以前拍《小武》的時候都是好朋友,15個人,睡起來就拍,拍累了就睡,什麼壓力也沒有,運轉非常靈活的一個攝製組。拍《站台》最多時組裡有100個人,突然多了很多的部門,人多了事情也多,你怎樣來保證精力集中在創作上,你怎樣信賴你的製片?這些事情對我都是第一次,都是一個挑戰。以前我是很恐懼工業的,我覺得工業對你的改變,他們的審美,包括他們對電影的認同,我對這些都是一種恐懼。經過《站台》,只要你相信你自己的電影,那么工業裡頭的人,自有他們的好處。因為你不可能永遠在一個業餘的狀態裡面工作,一個有能力的導演應該學會這些,而不是懼怕它、躲避它。《站台》這首歌是80年代中期年輕人非常喜歡的一首歌,它描寫一個人在站台上等待他愛人的到來,是一種期待的情緒。對我來說,它是開啟我80年代記憶的鑰匙,“站台”是出發的地方,也是回來的地方,它與旅途有關,有一種疲倦而哀傷的生命感覺。
獲獎記錄
2000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參賽作品,最佳亞洲電影獎
2000年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2001年瑞士佛里堡國際電影節唐吉珂德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2001年新加坡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獎
2001年布宜諾斯艾麗斯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獎
全美影評人協會2000年末在美國公演十大佳片第一名
相關圖書
圖書信息
書名:站台
作 者:賈樟柯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03月
ISBN:9787547400739開本:16開定價:29.00元
內容簡介
《賈樟柯故鄉三部曲:站台》內容簡介:《小武》拍完,我在這條道上走得還算順利,於是兩千年順勢拍了《站台》。《站台》,寫一個縣城文工團80年代的事情。80年代商文工團總有些風流韻事,80年代我從十歲長到二十歲。從那時到現在,中國社會的變化比潑在地上的硫酸還強烈,我搞不清我為什麼會如此矯揉造作,內心總是傷感。
作者簡介
賈樟柯
賈樟柯,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主要導演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遙》、《世界》、《東》、《三峽好人》、《無用》、《二十四城記》,其中《三峽好人》獲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著有《賈想》、《中國工人訪談錄》等書。
圖書目錄
站台
站台文學劇本(工作定稿)
站台(完成影片記錄台本)賈樟柯(林旭東整理)
導演的話
沒有終點的站台
漂流的中國青春
行走在中國內陸——評賈樟柯的《站台》
緬懷時刻
花花世界真好
致我縣城裡的兄弟
從《小武》至《站台》
四季中的站台……
同名歌曲
站台
歌曲信息
歌詞
長長的站台
漫長的等待
長長的列車
載著我短暫的愛
喧囂的站台
寂寞的等待
只有出發的愛
沒有我歸來的愛
喔——孤獨的站台
喔——寂寞的等待
我的心在等待
永遠在等待
我的心在等待
永遠在等待
我的心在等待
永遠在等待
我的心在等待
在等待
新千年《電影手冊》年度十佳
權威電影雜誌《電影手冊》評選出2000-2010年的十佳作品榜單。一起看看吧。 |
大陸獨立電影之劇情片
在中國大陸,由於現階段審查的存在,那些不經審查而拍攝的電影,被這些電影製作者自稱為“獨立電影”,而更貼切的稱謂則是“地下電影”。 |
賈樟柯作品集合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當今亞洲最活躍的電影導演之一。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誌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 |
1990年後禁片不完全目錄
1990年之後到現在大陸人在大陸拍攝而被大陸禁止的長故事片。這些禁片僅限於長故事片,是因為它是我們在影院中唯一看到的類型,也是因為這一部分有比較多的、成文的法規和政策。紀錄片、短片等作品,由於法規的缺乏,經常談不上被批准,也就不好談被禁止。 | |||
《冬春的日子》 《兒子》[中國大陸電影] 《活著》[電影] 《東宮西宮》 《小武》 《誰見過野生動物的節日》 《鬼子來了》 《動詞變位》 《舊約》 《哭泣的女人》 《陌生天堂》 | 《黃金魚》 《懸戀》 《飛呀飛》 《郵差》[中國] 《處女作》 《紙》 《男男女女》 《站台》 《象與魚》 《任逍遙》 《山青水秀》 | 《藍風箏》 《極度寒冷》 《米》 《速食麵時代》 《律師》[中國電影] 《都市天堂》 《詩意的年代》 《海鮮》 《我們害怕》 《心心》 | 《北京雜種》 《廣場》 《爸爸》[中國] 《迷岸》 《趙先生》 《蘇州河》 《十七歲的腳踏車》 《安陽嬰兒》 《丑角登場》 《陳默與美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