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一輛火車穿過春夏,也穿越中國最真實的城市、田野、土地;車上的乘客都是尋常的臉孔。兩個女子十年來一直在同一趟火車上相遇,但從未交談,直到SARS期間,兩個人終於開口說了一句話。
幕後花絮
這是賈樟柯為《南方都市報》成立十周年紀念所拍攝的短片,他將許多被人忽視的細節、段落組合在一起,讓觀眾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兩位女主角趙濤和田原在片中則靠動作和神態傳達十年的變化,演出難度極高,是一部意在言外的精采短片。
為南方都市報成立十年拍攝紀念短片,賈樟柯把拍攝地選在了他的家鄉山西。省會太原的郊區,一列原產於閻錫山時代的火車上,賈樟柯想講述他眼中的十年。兩個總在車廂中相遇的女子,一個順著世俗生活,成長、結婚、生子;而另一個的歲月流逝,卻仿佛只是她手中相機的更新。十年來,她們只打過一次招呼,那天,兩人都戴著口罩,火車籠罩在一種叫做非典的疾病陰影中……
在這個虛擬的空間和時間裡,賈樟柯駕著他的火車,從1997年開來。
火車時刻表:11個分鏡頭,涵蓋四季,貫穿兩個女孩十年的成長時光
火車司機:賈樟柯乘
客甲:趙濤飾演片中的濤,是一個坐火車上班的工廠女工
乘客乙:田原飾演片中的原,是工廠家庭的第二代孩子
【起點站】站台
太原郊區江陽化工廠火車站站台。11月30日清晨6點,零下8度,大風。賈樟柯和攝影師站在疾馳的火車頭前方,迎風拍攝一些空鏡。
賈樟柯小時候,常聽到遠方傳來一種奇怪的聲音,他問是什麼響,父親說是火車的汽笛聲。於是看火車就成了賈樟柯揮之不去的一個“夢想”。等到長大些有了第一輛腳踏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騎車去三十里外的縣城看火車。
後來賈樟柯的電影中常常出現火車:《公共場所》里郊區小火車站深夜的候車室,《站台》里隆隆開向遠方的火車,《小武》里站台邊緣的欄桿……這一次,是一列來自閻錫山時代的舊火車。一共有六節車廂,外觀軍綠,裡面被刷成了明黃,是江陽化工廠工人們的通勤車。
【第一站】冬天
第一個有人物的鏡頭在11月30日上午9點40分開始準備。賈樟柯先叫過趙濤和田原講戲:“冬天,外面很冷,車在開。趙濤你有點不安,往田原這邊看,發現田原在畫你,你不好意思說不讓她畫,也不確定她在畫你……最後一個鏡頭就落在田原畫畫上。”濤是每天坐通勤車上班的年輕女工,原是廠里的子弟,每天跟車去學校或者出廠再換車。在這十年里,濤一直在廠里上班,原中學畢業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講完戲後,女演員下車,到鐵路旁邊的工人休息室去換衣服,攝影師和劇組工作人員在車廂內鋪設軌道和放置攝影機,燈光師調整燈光亮度,服裝師忙著熨燙從附近老鄉家裡要來的舊衣物。11:00,正式開拍。換了一身藍色工人裝的田原和軍綠色棉衣的趙濤就位,排練了幾次後,賈樟柯大聲說:“預備……開拍!”
【第二站】春天
原本預定在下午1:40開始的拍攝遇到意外。一批工廠用的物資從外地緊急運來,火車頭要去拉化工原料,兩點到三點火車不能開動。下午五點到六點是通勤時間,火車也不能用於拍攝。賈樟柯有點著急,最後決定人工製造火車開動的效果。他指揮一批人砍來大把大把的枯樹枝,舉著這些樹枝在火車外面循環跑動,另一批人則在車廂內一起用力搖晃火車,他的手一揮,就是走,再一揮,就是停。
【第三站】夏天
吃過晚飯後,全體再次拉回站台。這是一場夜戲,氣溫是零下十度,賈樟柯要求兩個女演員換上夏裝。在休息室,田原從包里摸出從日本買來的暖包,教趙濤貼在腰部。製片走過來問女演員需不需要白酒,趙濤搖搖頭,田原說:“來點吧。”兩人裹上軍大衣,拉開門,朝夜色中的站台走去。
賈樟柯從附近工地叫來七個民工充當民眾演員,都穿著短袖,臉紅紅的,大概也灌了白酒。為了表現夏天,火車窗都大開著,呼呼的風往裡灌。鏡頭要求田原從另一節車廂走過來,不能做出冷的樣子;而為了顯得夠熱,化妝師往趙濤的臉上淋水,感覺上要像夏天滲出的汗水。
田原十年
今年我21歲。十年前,天!我才11歲!我什麼都不記得啦!
這十年正好是長大成人的十年嘛,這個十年我覺得是跳得最厲害的,身高啊,體重啊,都往上沖,飛速地成長啊!
十一歲我應該是國小六年級,會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大多數還是在爸爸媽媽和老師的掌控之下。家裡有個很大的書櫃,我就經常拿他們的書看。我記得讀得最早的世界名著就是雨果的,還喜歡看童話,鄭淵潔什麼的,後來就看日本漫畫,開始聽打口碟。我叔叔是玩發燒碟的,經常去淘碟,我就差不多那個時候開始跟他去打口市場,12歲就開始聽搖滾。
我學習還行,國中進了一個省重點。我覺得國中的時候是我(在音樂方面)迅猛發展的時候,聽很多國外的搖滾樂,基本沒有受過國內的影響,直接聽打口碟。我是那種外表很不顯眼的,裝得挺乖的,但喜歡聽特重的搖滾。
初三畢業考上了重點高中,中考成績特好,我媽就給我買了一把吉他,特便宜。買了之後就報了一個培訓班。培訓班的第一個老師是吳濤,達達樂隊的吉他手。後來吳濤去北京了,就換了吳濤的朋友李濤來教我們,李濤是“跳房子”的吉他手。我初三到高一那個暑假就學了一小段時間,後來高一那個暑假,李濤突然給我打電話,說主唱要出國,但是樂隊要出唱片,沒主唱了,讓我去試一下,就這樣一個契機,我加入了“跳房子”,成了樂隊主唱。在北京錄了20天,出了生平第一張唱片。
高一、高二分了文理科班,我進了文科班,保送進了北外。高三畢業那年暑假,一個香港導演麥婉欣來找我,說她聽過我那張唱片,特別喜歡,想讓我在她電影裡演女主角。我挺喜歡麥婉欣的,信任她,立刻就答應了。第一次演電影,叫《蝴蝶》,演一個同性戀的女孩。沒有想到這部片子後來得了“金馬”和“金紫荊”提名,最後到了“金像獎”,我還拿了最佳新人獎。但是我的生活還是照舊,上學什麼的。後來又演了《詛咒》、《江城夏日》。《江城夏日》去了坎城,拿了地平線單元的最佳影片。
可能我還是比較幸運的吧,像個騙子一樣,什麼都得到得好像很容易。生活不就是這樣亂七八糟的嗎?就是在碰、在摸黑那種感覺,永遠都不知道你下一步會怎么樣。幸運的是音樂、電影都是我喜歡的事。其實我會面對很多東西猶豫不決,我整天就在想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做演員,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想,會想自己的一些缺陷。比較胖,臉又大。而且在中國有好多人情世故啊,討好製片人啊這些,打死我也學不會這一套。
我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選擇太多,會抓狂,我到底要幹嘛?我想做音樂,但又覺得在中國做音樂很吃虧。我唱的都是英文歌,覆蓋面很小,很讓我崩潰。畢業以後該幹嘛呢?我覺得自己做不來上班族,比上學還枯燥,而且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太糟糕了。也許是演戲吧,其實這是一個排除法之後的結果。
趙濤十年
十年前的1997年,我中專還沒畢業呢。在學校學舞蹈,也就十七八歲的樣子。
那個時候我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想法,覺得要畢業了,一定要考大學,不然的話沒出路。
後來我考上舞蹈學院,之後反而覺得自己不能再跳舞了。覺得那個東西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摧殘和扭曲,不僅是人的肢體,還有精神、心靈上的摧殘。
大概2000年的時候吧,我畢業後在師範學校當舞蹈老師,賈樟柯來我們學校選演員,本來在我的學生裡面選,後來卻挑中了我。從那個時候開始和賈樟柯合作,一直到現在。
我覺得這十年對我來說真的是變化挺大的,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中專畢業,然後到大學,到偶然變成一個演員。我上大學那會基本上不愛和人交往,我覺得我有自閉症。就是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走的時候,覺得真是只能結婚、嫁人、生孩子的時候,碰到賈樟柯,改變了我的一生。
認識賈樟柯之前我有男朋友,是學校里的同學,但是賈樟柯的出現讓我完全改變了一種生活態度,我覺得我可以不再隨大流,可能該做點事情了。就這樣,十年下來,我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一步一步地邁上一個台階,一直到現在。第一部拍的電影叫《站台》,我那時候壓根就不知道表演是怎么回事。所以最後出來《站台》的表演完全是一種熱情,是一種感動,我覺得那個角色跟我完全沒有區別,我就是那個角色,非常本色。後來我總結出來的經驗就是:在扮演任何角色時我都不去演繹它,我去生活。表演很難,把一個普通人表演得普通很難,我只能去生活它。謝天謝地我演的角色都是普通人,我並沒有演一個公主。所以我也一直在沿用這樣一種風格。去生活,不是去表演。
十年來我的物質生活其實沒有特別大的改變。我家人還是住在太原的舊樓房裡。因為我沒有拍那么多廣告,也沒有拍過任何電視劇,所以就沒有任何電視劇演員那樣多的片酬。我現在的片酬應付我現在的生活,還可以,但我將來肯定希望能給父母一個非常好的養老的地方。但不是現在吧,我如果想掙錢的話,完全可以選電視劇,但我覺得現在沒有必要這樣子做。不能說我堅持,而是我應該珍惜自己的成績。我拍的是藝術電影,所以我要維持這樣一個生活水準,這樣一個創作水準,我覺得我不需要那么多的錢。我現在的生活狀態是比較自由的,拍我自己喜歡的戲,拍完之後在家休息,休息完之後可以全世界去玩,我很滿意。
有一年去威尼斯的時候,賈樟柯指著一個女人對我說“唉,你看那個導演,她以前也是一個芭蕾舞演員,你要不要做導演?”我說我沒想過,導演對於我來說是一個特別神聖、無法掌控的一件事情。我還是覺得自己做一個好演員吧,夠了。
影片評論
一部賈樟柯較為寫意抽象的作品,全片八分鐘,只有兩句對白:
“你怎么一個人?”
“你怎么老是一個人?”
開始,我沒太看明白,快結尾的時候才覺出點意思,於是看了第二遍。我其實挺喜歡這種抽象細節堆砌的電影,先是平淡無奇地寫實,然後點睛之筆落在主題,應和得聰明又含蓄,很有回味。
如果沒有主題,它不過是一部簡單又叫人看不懂的文藝電影,一路往前的火車,一成不變的舊黃車廂和在時間裡穿梭變化的人,季節交替,漏進車廂里的陽光,昏暗城市裡飛快向後退去的縱橫的鐵道。
可有了命題,就不一樣了。在個人的理解和視角里,事物不再單單只是事物,它會帶著特殊意義,人總是有情結的,好像鋼琴之於我,大紅燈籠秧歌大鼓之於張藝謀。對賈樟柯,火車是他的情節,小空間裡融下的人和事,似乎很近,似乎很遠;它和時間一起載人搖搖晃晃向前,悄然無息。有些,順著世俗成長了,有些,孑然不變,只用手中的工具靜靜記錄。《我們的十年》。
賈樟柯很會思考。叫人讀到了好,卻說不出來。十年,給我寫,肯定填得滿滿顧此失彼,其實很多記憶是空蕩的,忘了消化沉澱。
結尾是延伸到盡頭的鐵軌,街景像記憶般後退。1997-2007 南方都市報創辦日報十周年 。
賈樟柯作品集合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當今亞洲最活躍的電影導演之一。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誌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 |
第六代導演作品集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他們要么極度追求影象本體,要么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么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幾乎難以象“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所以,他們是抗拒歸納的一代。典型特徵是“叛逆與反思”。 |
《公共場所》| 《東》| 《無用》| 《有一天,在北京》| 《小山回家》| 《嘟嘟》| 《狗的狀況》| 《我們的十年》| 《河上的愛情》| 《媽媽》| 《兒子》[中國大陸電影]| 《極度寒冷》| 《扁擔·姑娘》| 《夢幻田園》| 《二弟》| 《新一年》| 《長大成人》| 《租期》| 《非常夏日》| 《巫山雲雨》| 《秘語十七小時》| 《頭髮亂了》| 《浪漫街頭》| 《再見,我們的1948》| 《上車走吧》| 《誰動了我的幸福》| 《懸戀》| 《風景》| 《蝴蝶的微笑》| 《我睡不著》| 《頤和園》 | 《周末情人》| 《危情少女》| 《雪山義俠》| 《北京,你早》| 《月蝕》| 《驚蟄》| 《愛情麻辣燙》| 《綠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