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岸》

《迷岸》

《迷岸》影片通過對主人公的現實世界、魔幻世界和完全詩化了的留有殘缺的青春記憶的童話世界這樣三個時空的交錯疊現,以人的潛意識的忽隱忽現和心理情緒變化為貫穿全片的敘事紐帶和時空轉換的依據,以此來表現世紀之交中的都市青年藝術工作者精神上的極度困惑、迷茫、靈與肉的分離和碰撞。

基本信息

簡介

《迷岸》是一部詩電影。某劇院女導演祁小娟與其戀人攝影師範超章同居三年,雙方商定各為自由身,如果情感融洽就結婚,反之就分手。三年平靜的生活過去了,祁小娟終為事業所戀,投入了獨立執導的新戲《魅力試驗》之中,而忽略了感情上對范超章的關心,她認為暫時割捨感情的羈絆是可以為情人理解的。范超章由於祁小娟在情感上的變化,誤以為祁小娟對自己失去了興趣而懷疑自身魅力的消失

劇情

在影片中曾志偉扮演了一位計程車司機,,“影片所講述的就是一個少年在高中畢業的夏天裡,對於死亡、愛情和成長超越的電影。”

主創人員

導演 Director: 於曉洋演員 Actor:莫文蔚 . 蔣雯麗 . 曾志偉 . 陳奕迅 .

導演

於曉洋(右)於曉洋(右)

於曉洋是中國第六代導演中的一位,1990年曾擔任電視劇《渴望》的主攝影師,《迷岸》是他1994年的導演作品,因片中大量使用了詩人食指的詩歌,而被稱為開了中國詩電影先河,1997年該片獲得了匈牙利國際電影節總統特別獎。於曉洋介紹,《迷岸》封面還有許多惡劣之處,在內容簡介中,主人公的職業由攝影師變成了人體攝影師,字裡行間充斥著“與美麗模特發生了關係、用自己身體為代價換回了贊助”等與影片故事毫不相干的“煽情”字眼。“一般人肯定認為這是一部情色電影。這不是明擺著騙人,讓人上當嗎!”於曉洋激動地說,當年把《迷岸》賣給了一位姓呂的朋友,後來在VCD出版過程中,沒有一個人通知過他,更沒有人把封面設計給他看過,自己覺得這次“死”得太冤了。

電影解讀

表現主義造型

用表現主義造型來完成一部“詩“建構的電影,大概是於曉洋貫穿在《迷岸》的夢想。在一部沒有投資甚微的黑白影片里,導演給自己設定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表現主義與融合--作為一名年輕的、沒有任何背景與優越條件的電影導演,敢於走一條很多人不願走或是不敢走的路,敢於按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去爭取哪怕一點點走學層面的突破,且不考慮它的商業利益,這種精神與追求尤其在今天非常可貴。

於曉洋對攝影頗有研究,他的攝影作品也極富表現性,多次參加國內外攝影展。他對攝影的理解體現到他的電影中,就是對光和構圖的極端個人化,故意忽略場面、細節、光效的本真狀態,利用光的明暗效應,道具的大小布局、演員的裝束與調度造型來營造主觀真實,強加予像面特定的、超越一般敘事的內容的聯繫。這在以電影紀實美學為主導的今天很難說是落伍還是超越。與大多數人遵循的遊戲規則背道而馳的人必須忍受等待的孤獨,對規則之外的評判也永遠是規則允許之後的事。也許,於曉洋考慮到了孤獨的代價,總之他在設法解決表現主義造型與真實的關係,他藉助了夢和舞台。夢中女主角在隧道中奔跑一幕“性“的象徵含義不言而喻,所謂靈與肉的對立通過迷途--引導--死亡一組意像,非常顯明地通過鏡像表露出來。引人注目的是這組意象的表現主義造型,人物的戲劇化臉譜和人物動作的戲劇化,不僅僅突出了女主角沉溺於話劇中日思冥想,不僅僅營造出了一種夢的氛圍,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種思考,當夢化的女主角“死“在平台上,旁邊兩位“天國的巫師“為她祈禱,暗示迷途與沉重,死亡與解脫的關係時,夢的關係意義與超越夢的本身,夢的延伸意義成為劇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四周一片黑暗,像面空間後壁上被主觀光打出一十字架,結果又完成了夢的自我解構--如果把“性“比喻為真實,把夢比喻為虛幻,都要背負沉重的十字架,這就是《迷岸》中的涵義。如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同樣的夢會在劇中兩次出現。顯而易見的是,導演在這裡沒有簡單地處理夢與主題的關係。

影片中的舞台的排練運動空間有點類似斯特拉文斯基的現代音樂劇,不知於曉洋是否受其影響。演員活動空間是造型式的,局於舞台正中:調度退居次位;光影成為造型因素;演員的服裝讓我們想起拉斐爾的畫;詩人/哲人與後場演員的對話更像是古羅馬議會的辯論等等。像面緊湊,然總體有一種拼貼感,包括演員的形體語言。不管於曉洋是有意還是無意,這種拼貼的不自然恰巧與話劇內容所表現的荒誕性吻合,又多少與他在整部影片中的思考對應。排練場的基調是超現實的,舞台空間的非假定性被充分利用,這從另一個角度為人物性格的塑造拓寬了空間

現實與非現實時空

《迷岸》的劇情並不複雜,兩個人的不同追求與祈盼,簡單地理解就是女主角追求事業男主角追求愛情,內容司空見慣。有趣的是於曉洋沒有流於一般的敘述,而是在電影時空上作了大膽的濃縮。以祁小娟和范超章的日漸疏遠的情人關係為主線,將過去時空與未來時空並置。模特雪兒是攝影師範超章舊戀的理想化身,集活潑、美麗於一體,是祁小娟的過去時態;精神病院的老詩人裴石是祁小娟精神寄託的偶像,智慧而明哲,是祁小娟心目中理想的范超章對雪兒的愛是入世的,與祁小娟的關係受到對比和患得患失控制,所以他充滿了矛盾困惑;而祁小娟對老詩人的崇拜凌駕於物慾之上,神交於精神世界,無塵俗之念,是祁小娟對范超章的超值期盼。雙方吸引對方處是曾經擁有的青春、詩情畫意和被理想化的詩人氣質,當這些都只能存在於理想中時,由欲望關係為主體的組合必然解體,他們終將分手。情慾的複雜性因為人物潛意識內容的物像化有了註解:同樣是愛,在過去的時空里,它是溫馨的;在現在時空里,它是冷淡的; 在未來時空里,它又是虛無的。愛與不愛由於“過去“和“未來“的介入,成為物慾與精神的符號。

然而不僅如此,演員各自的雙重身份傳遞出更為重要的信息是當今時代人的自我建構與自我分裂。作為社會角色的攝影師、女話劇導演,是公眾形象,他們都在努力重構自己,且都以人格分裂的終極目的,實際上都是籽自身價值的重新確認,當他們相互在對方身份的錯認中尋找慰籍時,已經脫離了他們原先認定的價值標準,既存結構已實際確認。尤其是祁小娟對老詩人的景仰與她最後離開范超章,是一次嚴酷的精神突圍,精神病院老詩人的自戀被她重組,她的自我分裂傾向與她仰慕精神病院裡的老詩人一樣同樣具有危險性,她人格上的悲劇色彩折射的正是物慾橫流的今天大多數文化人的困惑--精神的迷茫和文化價值的失落。人格完善已被“物“的體系包圍,精神追求正從這個社會一點點消失,整個社會和這個社會的芸芸眾生都在向金錢傾斜,文化淪落為消費快餐,可以像妓女一樣半公開或秘密交易。在人的建構與分裂的大格局中,祁小娟正一步步走向徹底的失敗;范超章們也是懵懂地從迷茫走向另一個迷茫。影片導演毫地疑問地反現實主義者,固執地以悲觀主義的視角面對人生。他用祁小娟的失落來暗示整體文化精英的失落,然他以精神病院詩人的超然物外作為人生“涅盤“又過於理想化。祁小娟的自虐更多的是中國文人的無可奈何,中國的文化精英習慣於無養分的土壤上修煉自己。結局沒有選擇,人格不想下跪,只有尋找自我,或者死亡。

鏡像與鏡語

鏡子在電影中一般用來反映人物的雙重性格,或用來表示找回自我或丟失自我。

鏡子在電影中一般用來反映人物的雙重性格,或用來表示找回自我或丟失自我。於曉洋卻一反常態,用鏡子來透視人間百態。《迷岸》中有兩段長長的鏡像,街道上行駛的車上靠著一塊大鏡子,這面鏡子在運行過程中不斷折射著街道的景象,繁雜而無序 ;與之同像的是空中飄蕩著精神病陸軍老詩人吟詠詩詞的聲音,深沉而凝重。有意用長鏡頭突出鏡像,在一個很長的鏡頭中,讓鏡子占去像面的一半,把鏡子映照的內容故意擠在像面一隅,鏡中所有的內容都是扭曲的、變形的、反映出創作者的觀察和態度--對俗世的否定--“迷岸“上擁擠的陷入“迷“境的眾生。鏡頭聲不同步,空中飄蕩的詩詞反覆強調“抓住精神,想念未來“,與街道上忙碌的人群形成強烈反差。老詩人不食人間煙火的鏡像的對話,忙忙碌碌的眾生作為物慾的符號與象徵著精神的“詩“的碰撞,“審問“與“麻木“成為這一鏡語的核心。人們都在為今天疲於奔命,卻很少思考怎么活,為什麼活?當然,於曉洋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忙忙碌碌的眾生作為物慾的符號與象徵著精神的“詩“的碰撞,“審問“與“麻木“成為這一鏡語的核心。人們都在為今天疲於奔命,卻很少思考怎么活,為什麼活?

《迷岸》與當下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賀歲片相比,無論在鏡像上,在電影理念上,在導演追求上都要高出一籌,但它卻不像賀歲片那樣在電影市場上暢通無阻。也許於曉洋也要像《迷岸》中的祁小娟一樣忍辱負重,這就是精神。超越總是以孤獨為代價。

幕後花絮

繼《開往春天的捷運》、《夜上海》之後,導演張一白的“愛情三部曲”最後一部《少年》即將於五月份在重慶開拍。。據製片方透露,因為《少年》是一部比較邊緣題材的影片,張一白導演決定片中男主角將大膽起用新人,為追求“男主角那種青澀的感覺”。目前,劇組已經在上海、杭州、南京以及重慶開始了演員的甄選。

影評

《迷岸》《迷岸》

這是一部具有超常思維的意識架構的影片,在立體、廣闊的藝術空間裡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影片通過對主人公的現實世界、魔幻世界和完全詩化了的留有殘缺的青春記憶的童話世界這樣三個時空的交錯疊現,以人的潛意識的忽隱忽現和心理情緒變化為貫穿全片的敘事紐帶和時空轉換的依據,以此來表現世紀之交中的都市青年藝術工作者精神上的極度困惑、迷茫、靈與肉的分離和碰撞。尤其在揭示人的精神家園喪失主題上,主人公反覆吟詩,臉色焦慮,隱現出商業化時代對人的靈魂的擠壓下的變形。如果說該片蘊含著一個難解之謎,那就是人類認識自我之謎。 影片獲1997年匈牙利梅亞維夫電影節優秀獎,德國曼海姆國際電影節參賽作品,意大力佛羅倫斯第三屆國際學生電影節參賽作品。用表現主義造型來完成一部“詩“建構的電影,大概是於曉洋貫穿在《迷岸》的夢想。在一部沒有投資甚微的黑白影片裡,導演給自己設定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表現主義與融合--作為一名年輕的、沒有任何背景與優越條件的電影導演,敢於走一條很多人不願走或是不敢走的路,敢於按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去爭取哪怕一點點走學層面的突破,且不考慮它的商業利益,這種精神與追求尤其在今天非常可貴。

1990年後禁片不完全目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